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简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拙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看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对奥斯汀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意义理论的发展,间接行为理论的提出。
一、引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产生了大量的哲学著述,其中尤以塞尔的著作影响最大。
他同意奥斯汀的观点,即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符号、词或句子,而是被完成了的某种言语行为。
不过他又进一步指出,说话者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言语行为,可是言语行为本身与用以完成言语行为而说出的话语不能混为一谈。
塞尔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并探讨了言语行为的形式化。
二、塞尔对言语理论的发展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正如塞尔在“什么是语言”一文中所说:“言语行为也被称为语言行为或语言性的行为,通过这个引言,我也许能够说明为什么我认为言语行为在语言哲学中具有重大意义。
我认为在任何语言交际的模式中都必须包含一个语言行为。
语言交际的单位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符号、词语或语句,甚至也不是符号、语词或语句的标记,构成语言交际的单位是在完成言语行为中给出标记。
更确切地说,在一定条件下给出语句标记就是以言行事的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为是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
”在塞尔看来,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
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约束的实施行为方式。
奥斯汀曾提出过实施言语行为的三个恰当条件,即(1)说话人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共3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三、塞尔对意义理论的发展塞尔认为要把意义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结合起来考察。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研究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涉及到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表达方法。
它关注人们使用语言来交流、表达、沟通以及构建关系的过程和方式,探究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作用,还在于增强人们对他人和自我表达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在传达信息,还涉及到一系列言语行为,包括指示、提问、承诺、请求、抱怨、赞扬等各种形式。
这些行为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关系的发展。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表达各种不同的语言行为,例如问询、提议、支持、疑问、反驳、承诺等等。
这些语言行为的特征和分类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2. 语言行为的意义和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不仅是交流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影响他人行为和态度的手段,从而构建关系和塑造身份。
例如,一个人的询问可能是为了获得信息,但同时也可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和好感。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行为的深层意义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3. 语言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可以影响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一次询问可能表达了尊重和探究的态度,从而增加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而批评和指责可能导致关系紧张和对立。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基于语言行为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
4. 语言行为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有助于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塑造。
通过语言表达,人们可以传递自我形象、价值观和态度等信息,进而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语用学题目: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姓名:班级:学号: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正文: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
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
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美国语言家赛尔系统地修改了语言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丁的观点,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牛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J. L. 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心理论。
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
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奥斯汀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
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I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
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 K. Searle)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
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
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
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
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
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
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论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日常会话的指导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今社会心理学中流行的一种新的认知策略,它提出了认知心
理学家们极其重要的思考范式,它旨在帮助人们检查自身的语言行为,关注与另一个人的交流,以及找到有用的技巧和有效的策略,以及有效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在日常的会话中,我们的言行,尤其是涉及到言语方面的,不单独是一个表达,表达的类型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感受。
例如,当我们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冷酷的话语,可能会使对方感到冷漠或情绪低落;如果我们使用乐观对对方回应,可能会使对方感到自信、希望,以及乐观。
言语行为理论能够为日常会话提供指导,它将现文化的视角用于心理学中,从
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人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趋势。
因为我们的言行是有效的,因此积极的态度也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造成有利的影响。
其实,日常会话应该贯彻“有礼貌”和“关注他人”的态度,从而获得有效的
交流效果,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交流技巧和策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具有责任性地和其他人会话。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言谈、恰当的反馈以及有限的解释等,有效地获取到信息,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总的来说,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交流技巧和策略,使
我们能够更有效、真诚、有礼貌地与其他人进行一对一的会话。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系统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从奥斯汀的初始构想到塞尔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大分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本文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由其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不仅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询问、建议、警告等。
这种通过语言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本身,即字面上的语言行为,如陈述、疑问、感叹等。
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通过言语所实施的行为,如请求、命令、道歉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部分。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话者或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如信息的传递、行为的改变、关系的建立或破裂等。
言语行为理论还提出了“合适条件”和“真诚条件”两个重要概念。
合适条件指的是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条件,如请求行为的合适条件包括请求者具有请求的权利,被请求者有能力执行请求等。
真诚条件则是指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心理条件,如承诺行为的真诚条件包括说话者真心愿意遵守承诺等。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外国语学院2010级英语(师范)三班赵冬雪学号:20101154010083浅析言语行为理论Abstract:Speech act theory is not simply a theory concerning about speaki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t background has a great effect on English study. In this paper, I will analysis the the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speech and speech 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s and pragmatics.关键词:Speech act,linguistics, pragmatics中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有关于言语的理论。
它拥有久远的历史,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背景对英语研究有重大影响。
本文以语言学理论和语用学理论为基础,从日常言语和言语行为角度,对这种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学,语用学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相对新近的一个分支,而言语行为理论则是语用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
关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约翰·朗肖·奥斯汀在哈佛大学做了一篇演讲,题目是《如何用言语办事》。
从这个有趣的标题中,我们能够粗略地了解到这个理论的大致内容。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言语行为理论就是一个关于“说话就是做事”的理论。
本文力求对这个理论进行详尽的分析。
由于我是语言学学习的初学者,我主要对其他人对于此理论定义的理解和语用学是如何产生以及它在语言学领域中具体的使用目的进行了描述。
与此同时,我将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言语行为理论的起源——施为句和表述句,以及两种句子之间的分界线是如何变得不清楚和不适宜的。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人类使用语言时的行为和意图。
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奥斯汀和西尔斯创立的,是后来形成现代话语分析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的本质、特点、局限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理论的本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次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行为活动,其本质是对听众进行某种说服或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意图、情感等等,并且有时候他们所说的话可能引发听众采取某些行动。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次语言交际都是既具有言外之意又具有言内之义的。
言语行为理论最初是针对英语进行研究的,后来又被扩展到了各种语言的研究中。
虽然在不同语言交际中,人类在语言运用的方式和表达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通用的规则和结构。
二、理论的特点言语行为理论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解释了语言的交际性质。
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下,语言的作用是与周围环境交流和互动。
人们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并且大部分语言的使用都是出于交流的目的。
言语行为理论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强调了不同言语行为之间的联系。
它认为,每一次语言交际都是一种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或调整他人的注意力。
而不同的言语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着很多关联,尤其是在写作或口语表达时。
三、理论的局限尽管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解释语言交际的本质和特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其局限也不可忽视。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缺陷是,它并没有涵盖所有类型的语言交际。
例如,猜谜、语言游戏等等,这些语言形式并不常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很难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
另外,言语行为理论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异。
因此,了解语言交际的上下文含义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十分重要。
四、研究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对我们理解语言交际和言语修辞效果有着极大的帮助。
浅释言语行为理论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间在语言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趋势,为语言学的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其核心理论,为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引言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叫做言语行为(speechact)。
言语行为理论把语言的使用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把语言当成了人类的行为方式,而且对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及相关语境等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都考虑进去。
言语行为理论源于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且该理论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则要归功于Austin的学生Searle的努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一)Austin对施为句(performative)和表述句(constative)的区分哲学家历来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statement)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而陈述之言所做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谬误。
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但Austin对哲学界语言研究中的这种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怀疑。
Austin首先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表述句和施为句。
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performatives)。
显性施为句为含有施为动词的语句,隐性施为句就是不含施为动词的施为句,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的交际语境。
但是后来Austin渐渐对这种分类产生了怀疑,于是放弃了原先对施为句和表述句的区分。
他开始重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二)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根据Austin的新模式,我们说一句话时,其实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形为(ill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源自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学说,主张语言不仅仅是描述或陈述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实施行为的力量。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与行动的紧密关系,认为说话者通过言语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产生实际效果,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而语篇分析则是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其如何影响我们对语言行为的理解。
随后,文章将讨论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探讨言语行为在构建和理解语篇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言语行为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功能。
本文还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分析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LangshawAustin)的学说,后经其学生塞尔(Searle)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和哲学的重要分支。
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每一个言语(或书写)行为都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仅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语言本身的行动性,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出词语、句子等语言形式的行为,它涉及到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
言外行为则是指通过说出某个句子来实施某种行为,如命令、请求、承诺等。
例如,当某人说“请把窗户关上”时,他不仅在表达一个要求,同时也在实施一个命令的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产生的结果或影响,例如听话人的反应、情感变化、行为的改变等。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的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
他于19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英语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或不真实使用得当-或使用不得当来衡量张莉,2005如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前者可以用副词来修饰,而后者则不可张春隆,1994。
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如描述、预估;施权类,如命令;承诺类,如应允;阐述类,如否定;表态类,如埋怨。
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
显性施为句即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包含有施为动词。
隐性施为句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不包含施为动词。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根底上开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hatzhe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答复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表达了“言〞那么“行〞这样的语言观。
1.关于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的。
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根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
奥斯汀在此根底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n-stative)和施为性(perf}ative)话语。
表述性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那么具有行事能力,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可以表达许诺、抱歉、指责、感谢、祝贺等。
例如:ivisitherneanth.它的意思并不是“我〞现在去拜访她,而是陈述“我每月去拜访她一次〞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
而iad-visehinttgiveuptrying.这句话不是要陈述“劝告〞这件事,而是说话人“我〞在说话的过程中实施了“劝告〞这个行为,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
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表述性话语是描写某一事件的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又到了大四毕业季,看似轻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实也暗藏着无限的压力,找工作、考研,谋出路的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确保能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
下面就由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文,欢迎阅读哦!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研究语言学的热潮。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中一项重大的突破。
他认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美国语言学家塞尔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除了认同言语行为是语言的最小单位,还发展了奥斯汀的观点,并提出了问接言语行为理论。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塞尔间接言语行为引言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他的着名哲学着作《怎样用语言做事)(HowtoDoThingswithWords)里提出的。
一经提出,就在语言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地研究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本身为何就是一种行为。
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然而,由于奥斯汀英年早逝,他的理论并不够系统和完整。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批判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同时,系统地修改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言语行为提供了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而使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言语行为这一提法就已经被人类学家林诺夫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等人所使用了,但现代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的概念却是奥斯汀最先提出的。
奥斯汀通过对人的言语行为的研究,建立了言语行为理论。
他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了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奥斯汀的研究重点是施为句。
施为句一般都含有许诺、道歉等的’动词。
施为句的主语是说话人,表达以上功能的言语行为动词用一般现在时。
为了使言语中的行为得到真正实施,奥斯汀认为必须满足三个大的恰当条件,否则就是不适宜的言语行为。
浅析语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对于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直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是两个不同但是相关联的语言学理论,它们分别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角度探讨语言的各个方面,并共同贡献于现代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本文旨在从浅层次探讨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以期对于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本质有所帮助。
一、语分析语法是语言的形式层面,它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而语分析则是对于语法的具体应用。
语分析的基本内容是分析文本的语法结构,即将文本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进行分析,以解释其意义。
语分析注重于语言形式、结构以及对语言的规范化,具有高度的形式化、抽象化和规律性。
语分析在语言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尤其是在翻译、教育和文学研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语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二、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于语言功能层面的研究,它强调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了达成特定的目的,如请求、承诺和述说等。
这里的“行为”是指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及其相关事件的总称。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是言语行为,即说话者通过语言达成特定目的的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领域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尤其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管理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语分析与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语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学的不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语分析在探讨语言形态、结构和规律方面的优势很明显,而言语行为理论则着重研究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从语言形态层面来看,语分析通过站在语法和词法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语言形式和结构。
这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新认识(一)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哲学逻辑学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与突破。
本文介绍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及内容,并重,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逻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家对语言的认识既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又将语言作为人类的一种行为来对待,于是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产生的渊源奥斯汀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修正并发展了这一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严密化。
在他们之前,弗雷格、马林诺夫斯基、维特根斯坦等先驱已对该理论提出了一些思想片断。
20世纪初,哲学产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语言转向”,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弗雷格首先发起此次转向,罗素继承并发展,维特根斯坦完成了这一转折和过度。
“语言转向”的产生标志着英美分析哲学时代的到来,从内涵上看分析哲学指“把哲学问题置于语言领域并在分析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述的基础上解决哲学问题”。
从使用的分析方法上看,分析哲学又分为逻辑分析学派和日常分析学派。
前者主张应发明一种其语法形式在逻辑上是完善的语言,后者则侧重分析自然语言或日常语言。
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了把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来研究的思想并非只是从奥斯汀开始的而是由来已久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在《如何用语词做事》中,奥斯汀首先指出,“言”就是“行”。
他认为,言语是人在特定场合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运用语言的说话行为和所说的话。
因此,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奥斯汀区分了两类不同的话语: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并用“适当与否”、“真假与否”两个评价标准来区分这两类话语。
之后,他又尝试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来处理“说话就是做事”的问题。
奥斯汀把作为整体的言语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即认为在说些什么时,可能以三种基本的方式在做些什么。
他把这三层意义的做些什么分别称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为。
以言表意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发出一段声音,组词成句,音义结合;以言行事行为指在完成“说什么”这一行为的同时,所表达的说话者说出这个话语的“用意”,产生的某种语力,如某人说:“出去!”这句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命令”的以言行事行为:以言取效行行为指说话者通过以言表意行为表达自己的用意之后,在听话者身上(也可能是说话者自己)产生的一定的影响,出现的一定效果。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解析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奥斯丁(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理论框架和发展,同时也阐述了赛尔(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格莱斯(t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举例说明了作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
1、言语行为理论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e)和“言语”( parole )。
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J. L Austino Austin。
其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是1955年在哈佛大学讲座时提出来的。
此后他在195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系统、具体地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详细论述。
美国哲学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
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Austin开始明确地把话语分成述谓句或指陈性的语句以及施为句或有施事能力的语句。
他指出述谓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事实、报道事态,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true or false)(如例1);施为句则是实施一种行为的话语(如例2),它们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但却具有实施某些行为的功能,对它们不用“真假”来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felic itous)或“非适宜性条件”( infelicitous ) ,“诚实”(sincere)或“不诚实”(insincere),“真实”( authe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nvoked)或“使用不得当”( misinvoked)来衡量。
例1: London is the capital of England.例2:I name my daughter Jane.Austin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裁决类(verdictives ) ,如“描述”、“估计”;施权类(exercitives ),如“命令”、“禁止”;承诺类(commissives ),如“答应”、“保证”;阐述类( expositives ),如“描述”、“肯定”;表态类(behabitives ),如“道歉”、“感谢”、“抱怨”等。
Austin后来还根据施为动词的有无,把施为句进一步划分为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和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
显性施为句即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包含有施为动词。
隐性施为句间接实施某个行为的语句,它们不包含施为动词。
在此基础上Searle又进一步把施为句分为以下新五类:指令类(directives),如“请求”、“命令”、“要求”;宣告类(declarations ),如“宣布战争开始”、“声明证件作废”;承诺类(commissives ),如“答应”、“保证”;断言类(assertives),其施为意图是对话语表达的命题的真假做出判断;表达类(expressives),如“道歉”、“吹牛”、“感谢”等。
Austin还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
他认为人类在说任何一句话时都同时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也有学者把它们称作话语行为(或说话行为)即以言指事(the locutionary act)、语现行动(或施事行为)即以言行事(the 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或取效行为)即以言成事(the perlocutionary act)。
换句话说,言内行为包含意思,它能产生可理解的话语;言外行为体现一种语力,它通过语调、态度、感觉、动机或意图来实现。
言后行为包含因果关系,它对听话人产生影响。
在描述一种危险情况时(言内行为locutuinary act ),说话人可能会用一种警告的语调(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听话人可能会因此而吓得跳起来(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而Searle修正了Austin关于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每个语句都包括:a、说话本身构成的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 ; b、指称和述谓,也就是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c、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
2、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会对后人产生影响、给后人带来启示。
Searle不仅在Austin言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施为句的新五类和新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个人通过一个话段直接实现其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如:I order you to get up,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信息就是该话段的字面意思。
如果我们的话语形式不直接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而是通过这样的话段表达了该话语形式之外的意思时,我们言语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如:1feel cold。
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信息不仅仅是“我冷”,还有可能是让对方关上门、让对方递给他一件衣服等等。
Searle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大类即:隐含的言外行为(primary illocutionary acts)和间接的言外行为(indirect illocutionary acts) o隐含的言外行为有三种类型,表现在逻辑层面和语言结构方面:陈述(statements ),说话人说出一个命题;疑问(interrogati ves ),说话人对听话人提出问题(说话人给听话人选择不采取该行动的机会);祈使(imperatives),说话人建议听话人采取一个行动(说话人不给听话人选择不采取该行动的机会)。
间接的言外行为有两大类(通过间接施为句来表达)即:人际行为和宣布行为。
人际行为包括陈述类行为、预测类行为、表意类行为、指令类行为和授权类行为;宣布类行为包括致效行为和表致行为。
在语言交际中,间接言语行为比比皆是。
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陈述句不是陈述句、疑问句不是疑问句、祈使句不是祈使句的情况。
有时候说话人的话段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与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即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有差异。
如:Can you open the door?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是一个问句,说话人是在询问听话人有没有开门的能力,实际上其言外之意是一种请求,是请求对方把门打开。
它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发出了一种请求,这类句子比较简单。
还有一类句子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如:I am hungry。
说话人可能就是在简单的陈述他饿了这样一个事实;可能是告诉听话人他饿了,不想继续工作了;也可能是希望听话人能请他吃饭。
总之,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的理解,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说话人的语气、双方的共识、语用推理等才能够判断,这就涉及到间接言语行为的真值问题。
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有不同的真值:命题句是关于所谈论的事件中那些需要进一步分析的事实,其真值在于听话人需判断该命题是否陈述了一个事实;预测句实现的可能性是要根据事实来判断的;听话人对承诺语的真值的判断,取决于他对说话人履行诺言诚意的判断;对问候、道歉、祝贺、感谢等的真值的判断,取决于说话人的话语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命令句的真值在于听话人判断说话人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让听话人按照说话人的意图去做。
如果听话人认为命令句言语行为的发出者没有那样的权威,可以选择不照他的话去做。
3、合作原则上文中已经提到人类的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但往往比较复杂。
一句话说出来,说话者通常不仅仅是要表达这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是有他自己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如果会话的双方不理解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或者对对方的言外之意虽然理解了,但故意装作不懂,会话就很难成功地进行。
为了实现交际成功的愿望,人们必须要遵守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这就是 Grice在1975年提出来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
他指出合作原则有四个准则(maxims) ; (1)数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 )。
a、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the maxim of quantity )。
a.不要说自知识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the maxim of relation ),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a.避免隐晦;b避免歧义;c、简练;d、井井有条。
根据合作原则,人们在会话时都应该遵守以上四个准则。
但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会话中会违反某个准则,而对话仍可以继续进行。
例如:I think he was 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
这句话虽然违反了质量准则,但会话双方都理解“lioness”指的是那人的妻子。
4、礼貌原则Grice的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的关系、人们的“言外之意”是如何产生(由于违反了合作原则)以及如何解释“言外之意”,但它没有说明人们为什么会违返合作原则。
因此,1983年Leech在此基础上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作为对前者的补充(但后来他发现实际上礼貌原则比合作原则更具约束力,因此两者成了并存的关系)。
这一原则解释了人们在交际中为什么会违反(有时甚至是有意违反)合作原则,那就是为了“面子”。
有时候人们为了礼貌的缘故有意违反合作原则,以便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
如下例中B的话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但他完全是出于礼貌才避免说出“We like Mary,but we don’ t like Joh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