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干货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及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常见诱因为感染、停用胰岛素、胰岛素减量、饮食失调等引起。
【主要表现】(1)病史:原有糖尿病史,可有诱发因素存在。
(2)症状:患者口渴、多饮、多尿、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乏力、嗜睡,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气味。
严重呕吐等可致失水,出现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四肢发凉等休克症状。
(3)体征,可有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反射迟钝、心律失常等。
(4)辅助检查:尿糖十十十十,尿酮体十。
血糖多数在16.7~33.3毫摩/升,血酮体大于5毫摩/升,血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偏高,血钠、血氯低,血钾正常或低。
【治疗与护理】(1)就诊导向:即刻住院治疗。
(2)补液:开始2小时内输人生理盐水1000~2000毫升,第一个24小时可输人生理盐水4000~5000毫升,严重脱水可输生理盐水6000~8000毫升,老年人及心脏病患者应减少输液量并注意滴注速度。
2小时监测1次血糖,当血糖降至13.8毫摩/升左右时,可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
休克者输液后不能有效升血压时,可输胶体液,并加用升血压药物。
(3)小剂量胰岛素疗法:开始给速效胰岛素10~20单位,静脉注射,以后按每小时每千克体重0.1单位,静脉滴注,2小时后监测血糖,如血糖不下降,可将胰岛素量加倍。
当血糖降至13.8毫摩/升时,可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每4克糖用1单位胰岛素),原来胰岛素减半,注意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能进食后改为每4~6小时皮下注射。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轻者经补液和注射胰岛素后酸中毒即可纠正,不必补碱。
如血pH值降至7.1,或血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减低,可适当应用5%碳酸氢钠,经稀释后静脉滴注。
同时注意钾的调整。
(5)控制感染:酌情应用抗生素治疗。
(6)对症处理:尽快纠正休克、心力衰竭、脑水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英文回答: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 is a severeplication of diabetes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ketosis, and metabolic acidosis. The diagnosis of DKA is established through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indings. The most recent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of DKA epass specific criteria, including a blood glucose level exceeding 250 mg/dL, arterialpH less than 7.3, serum bicarbonate level below 18 mEq/L, moderate to large ketonuria or ketonemia, and an anion gap greater than 10 mEq/L. These established parameters are crucial for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DKA and for the prompt initiation of appropriate treatment.糖尿病酮酸化(DKA)是糖尿病的重症发作,其特点是高血糖症,克特氏症和代谢酸化。
DKA的诊断是通过仔细考虑临床和实验室的发现而确定的。
最新的诊断DKA电离层特定标准的准则,包括血糖水平超过250毫克、日升,动脉pH小于7。
3,血清双碳酸盐水平低于18 mEq、L,中度到大酮尿素或酮血症,阴离子间隙大于10 mEq、L。
这些既定参数对于准确识别DKA和迅速启动适当治疗至关重要。
中国2024年糖尿病防治指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技术简介该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有关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技术的准确指导,以促进中国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 血糖水平≥13.9mmol/L(250mg/dL)2. 静脉pH<7.3或血浆碳酸氢盐(HCO3-)<15mmol/L3. 血或尿酮体阳性诊疗技术1. 确定诊断医务人员应根据上述诊断标准进行综合判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立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
2. 紧急处理一旦诊断确定,应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理措施:- 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 补液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合理选择静脉液体补充方案。
- 降低血糖水平,使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以避免酮症酸中毒的进一步发展。
3. 寻找原因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医务人员应积极寻找导致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创伤、心血管事件等。
4. 预防复发治疗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教育,提供相关的生活方式指导和药物管理建议,以预防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复发。
此外,定期随访和监测患者的血糖和相关指标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结论中国2024年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于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技术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包括诊断标准、紧急处理、寻找原因和预防复发等方面。
医务人员应根据该指南进行规范化的诊疗工作,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023糖尿病国症酸申毒处理规范(全文)糖尿病酣症酸中毒(DKA)是一种罕见但真高潜在致死性的高血糖危象,可见于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
对于来诊断为糖尿病的人群,DKA可为首发表现。
自同体是脂肪在肝脏内正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同葡萄糖-样,酣体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被大脑利用,在葡萄糖缺乏时可以替代葡萄糖为机体供能,是人体在饥饿状态下的重要能量来源。
当机体糟供应障碍(饥饿、禁食、严重的饪赈反应时),体内葡萄糖量减少,或病理状态下(如糖尿病),膜岛素急剧缺乏而使体内糖利用碍肘,脂肪酸不得已成为主要供能物质,在肝脏内氧化生成大量酣体。
DKA的诊断标准包括存在血糟>13.9mmol/L,动脉血pH<7.30 (动静脉血差值约0.02~0.15,也可取静脉血,一般不影响诊断), [HC03-]三18 mmol/L,阴离子闯隙(A G)> 10~12mmol/L。
血和原酣阳性进一步支持DKA的诊断,高条件的机构可定量测定尿/血清β经丁酸,诊断|蜀值为>3.0mmol/L。
在DKA管理的阜期阶段应遵循几个重要步骤:1在开始静脉输液前采集血液进行代谢谱检测;2.在1小时内输注1L 0.9%NaCI3在开始膜岛素治疗前确保押水平>3.3m Eq/L(必要时静脉补押);4.启动膜岛素治疗。
5,.阴离子闯隙纠正到正常。
液体疗法OKA患者的液体丢失约为6-9L,应在24-36小时内补足血窑量,50%在前8-12小时补完。
OKA患者液体复苏茵选等渗盐水(0.9% NaCl),以15-20ml/k g/h的速率滴洼,随后以4-14m L k g/h的速率给予低渗盐溶液(0.45% NaCl ) , 使水进入细胞内,注意快速输洼低渗液体可引起脑水肿。
如果患者出现低纳血症,建议以150-250ml/h的速率继续输洼0.9%NaCl,直至血制达到正常。
若患者无明显肾功能损害,血筐内和血管外窑量复苏将剌激渗透性利尿,降低血糖,并增强膜岛素的外周作用。
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方法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4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关于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方法的详细说明。
什么是酮症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
当血液中的酮体积累过多时,导致酸中毒的发生。
这可能由于胰岛素不足、饮食控制不当、疾病或应激等因素引起。
诊断方法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血液检查:检测血液中pH值、酮体浓度和电解质水平。
- 尿液检查:检测尿液中的酮体含量。
- 临床症状:包括呼吸深快、口渴、恶心、呕吐、腹痛等。
诊疗方法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应包括以下方面:1. 补充液体:通过静脉输液补充体液和电解质,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 胰岛素治疗:静脉给予胰岛素以降低血糖水平,并促进酮体代谢。
3.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原因进行治疗,如胰岛素治疗不足则加强胰岛素治疗,饮食控制不当则进行饮食指导等。
4. 监测和支持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血酮体和电解质水平,并根据需要进行支持治疗。
预防措施为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以下措施可供参考:- 规律饮食: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或长时间禁食。
-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 药物管理:遵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和其他药物,避免药物滥用或误用。
- 锻炼计划:合理安排体育锻炼,提高身体代谢能力。
结论酮症酸中毒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指南提供了酮症酸中毒的诊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防治工作。
防治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中国指南(2024年版)防治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中国指南(2024年版)引言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指导。
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通过遵循本指南,医务人员可以有效地管理这种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预防是防治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预防酮症酸中毒的策略:1. 管理血糖水平:确保患者的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2. 健康饮食:推荐患者采用均衡的饮食,包括低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食物。
避免过量摄入脂肪和蛋白质。
3. 规律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和促进健康。
4. 定期监测:建议患者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如血酮体和酮症酸中毒相关的生化指标。
治疗当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即刻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确认诊断:通过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尿液检查来确诊酮症酸中毒。
2. 补液治疗:给予患者静脉输液,纠正体液和电解质的紊乱。
3. 胰岛素治疗: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血糖水平,适当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和给药方式。
4. 监测和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血酮体、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体征。
后续管理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后续管理以预防再次发生酮症酸中毒。
以下是一些建议:1. 教育患者:向患者提供关于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能够有效管理糖尿病并预防并发症。
2. 定期随访:定期与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其糖尿病控制情况和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3. 多学科合作:医务人员应与其他专业人员如糖尿病教育师、营养师等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患者的管理计划。
4. 疫苗接种:鼓励患者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感染,因为感染是导致酮症酸中毒的常见诱因之一。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关于防治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简明指导。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概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因胰岛素明显不足,生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病理改变的征候群,系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此病常见于1型和严重阶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占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10%左右。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DKA直接致死率已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及时和治疗恰当。
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种情况。
轻度实际上是指单纯酮症,并无酸中毒;有轻、中度酸中毒者可列为中度;重度则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虽无昏迷但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后者很容易进入昏迷状态。
二、临床表现1、常有明显的诱因存在,如感染、饮食或治疗不当及各种应激因素。
未经治疗、病情进展急剧的1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儿童或青少年,DKA可作为首发症就诊。
2、原发病症状急剧加重:烦渴、多饮、多尿(或少尿)、;随DKA病情进展,逐渐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乃至不能进食进水。
3、有明显的体征:(1)脱水征:皮肤干燥、弹性减弱,眼球凹陷,口干,唇红(似樱桃红色),舌似牛肉状,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酮味(腐烂苹果味);(2)周围循环衰竭:心动过速、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尿、无尿甚至休克。
4、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
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头痛,继而烦躁不安或嗜睡,逐渐进入昏睡,各种反射由迟钝甚而消失,终至进入昏迷。
5、辅助检查:尿糖、尿酮阳性;血糖增高,多数在16.7~33.3mmol/L,血酮体升高;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肌酐和尿素氮:多数增高,补液后可恢复。
三、诊断依据1、常有诱因存在:80%以上的DKA发作存在能够确定的诱因如感染,药物应用不适当,应激状态等。
2、有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及临床表现者:如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脱水貌,呼吸深快,意识改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史采集】1.糖尿病史及酮症病史或类似发病史;2.诱因:感染、饮食失调、中断治疗、应激情况;3.症状:(1)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或首次出现糖尿病症状;(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或厌食、腹痛;(3)呼吸系统症状:呼吸促;(4)神经系统症状:倦怠、头痛、神态淡漠、意识障碍。
【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注意生命体征及有无意识障碍;2.皮肤弹性差呈失水状;3.呼吸深大,有酮味;4.有感染者有相应体征。
【实验室检查】1.尿糖、尿酮、血糖、血电解质、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血常规、心电图,有条件者行血气分析。
2.常规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尿酸、血脂。
3.胸部X线片。
【诊断】对失水、酸中毒、意识障碍、休克的病人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特别对休克伴尿量多者,无论有无糖尿病史,均应警惕此病,根据血糖、尿糖、尿酮、二氧化碳结合力(或血气分析)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1.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2.乳酸性酸中毒;3.低血糖昏迷;4.尿毒症;5.各种急性脑血管病。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1)吸氧;(2)建立静脉输液通道;(3)意识障碍者留置尿管,记液体出入量;(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5)监测血糖、血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尿酮。
2.补液:(1)首先使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2)视失水及心功能情况决定补液量和速度,一般输液总量按体重10%计算,初始2小时输液1000~2000ml;(3)血糖降至<13.9mmol/L后,改用5%葡萄糖液,同时加入胰岛素。
3.胰岛素治疗:(1)小剂量中性速效胰岛素0.1u·Kg-1·h-1加入生理盐水持续静滴;(2)二小时后血糖无下降,胰岛素量加倍;(3)血糖降至<13.9mmol/L后,改用5%葡萄糖液,按糖胰比例4克:1U加入胰岛素,维持血糖7.8~11.1mmol/L,并视血糖波动情况改变糖胰比例;.kaoyii.(4)尿酮转阴、病人可规律进食后,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恢复平时的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指南和
诊疗常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指南和诊疗常规(一)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概述】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 is,DKA)是由于体内胰岛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升糖激素显著增高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所致血糖及血酮体明显增高及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严重者常致昏迷及死亡,是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临床表现】
1.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均可发生,常见的诱因有:①急性感染;
②外源性胰岛索用量不当或突然大幅度减量或停用;③饮食不当(过量或不足、酗酒等);④胃肠疾病(呕吐、腹泻等);⑤创伤、手术;⑥妊娠、分娩;⑦精神刺激等;⑧有时可无明显诱因,尤其在1型或重症患者.ﻫ2.糖尿病患者常在上述各种诱因下发生酮症酸中毒,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和重度。
ﻫ(1)轻度者仅有酮症,无酸中毒,又称糖尿病酮症。
多数患者有烦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逐渐或突然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
口腔黏膜及舌干燥,皮肤弹性减退,眼球下陷,心动过速。
(2)中度者除酮症外,尚有轻、中度酸中毒。
如未及时治疗,
病情继续恶化,呈深而快的酸中毒呼吸,呼气中可闻及酮味(类
似烂苹果味),甚而出现脱水、尿量减少、四肢厥冷。
可出现直立
性低血压及休克。
ﻫ(3)重度者常伴有意识障碍或重度酸中
毒(二氧化碳结合力低于10mmol/L).出现少尿或无尿,并可
出现神态淡漠,各种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甚至昏迷.严重酸
中毒者呼吸受抑制,可危及生命。
ﻫ【诊断要点】ﻫ1。
各类糖尿病患者,原有症状在各种诱因、应激下加重,有上述典
型症状和体征的临床表现者应高度警惕本症。
2.实验室检查ﻫ(1)血糖升高:常在16.7~33。
3mmol/
L(300~600mg/d1),若超过33。
3mmool/L(600mg/dl)
多有高渗状态或肾功能障碍。
ﻫ(2)血酮体升高,多在4。
8
mmol/L(50mg/dl)以上.
(3)血二氧化碳结合力和pH降低,剩余碱负值增大(>-2.3m
mol/L),阴离子间隙增大等。
血钠、氯常降低,也可正常或
升高.补液后可出现低血钾。
血尿素氮和肌酐可轻、中度升高。
血清淀粉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可一过性
增高。
末梢血白细胞数常升高。
(4)尿糖、尿酮体阳性或强阳性,可有蛋白尿和管型尿。
(5)其他检查: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诱因或伴发疾病,心
电图检查可发现无痛性心肌梗死,并有助于监测血钾水
3.昏迷时要除外低血糖昏迷、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平.ﻫ
乳酸酸中毒。
【治疗方案及原则】
1。
胰岛素治疗ﻫ(1)最常采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
开始时以0。
1U/(kg·h)(成人5~7U/h),控制血糖以2.8~4.2mmol/(L·h)下降.
(2)当血糖降至13。
9mmol/L(250mg/dl)时可将输液的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或糖盐水,按葡萄糖与胰岛素比例为(2~4):1加入胰岛素,同时将静脉输注胰岛素的剂量调整为0。
05~0.1U/(kg·h)。
(3)至尿酮转阴后,可过渡到平时的治疗。
2。
补液ﻫ(1)在开始1~2小时内可补充生理盐水1000~2000ml,以后根据脱水程度和尿量每4~6小时给予500~1000ml,一般24小时内约补液3000~5000ml,严重脱水但有排尿者可酌情增加.
(2)伴高钠血症(血钠高于155mmol/L)、明显高渗症状而血压仍正常者,可酌情补充0.45%低渗盐水,直至血钠降至145mmol/L.
(3)当血糖下降至14.0mmol/L时,改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
对有心功能不全及高龄患者,有条件的应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调整滴速和补液量,补液应持续至病情稳定、可以进食为止。
3.纠正电解质紊乱ﻫ(1)通过输注生理盐水,低钠低氯血症一般可获纠正。
ﻫ(2)除非经测定血钾高于5。
5mmol/L、心电图有高钾表现或明显少尿、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暂不补钾外,
一般应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后,只要患者已有排尿均应补钾。
一般在血钾测定监测下,每小时补充氯化钾1.0~1.5g(13~20mmo l/L),24小时总量约3~6g。
待患者能进食时,改为口服钾盐。
4.纠正酸中毒
(1)轻、中度患者,一般经上述综合措施后,酸中毒可随代谢紊乱的纠正而恢复。
仅严重酸中毒[pH低于7.1或(和)二氧化碳结合力低至4.5~6.7mmol/L(10%~15%容积)]时,应酌情给予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60mmol/L(5%NaHCO3 10
(2)当pH高于7.1、二氧化0ml),但补碱忌过快过多.ﻫ
碳结合力升至11.2~13.5mmol/L或HCO3〉10mmol/L 时,即应停止补碱药物。
ﻫ5.其他治疗
(1)休克:如休克严重,经快速补液后仍未纠正,考虑可能合并感染性休克或急性心肌梗死,应仔细鉴别,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2)感染:常为本症的诱因,又可为其并发症,以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最为常见,应积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3)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老年或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者尤其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或因输液过多、过快等,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应注意预防,一ﻫ旦发生应及时治疗。
血钾过低、过高均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在全程中加强心电图监护,一旦出现及时治疗。
ﻫ(4)肾衰竭:因失水、休克或原已有肾脏病变或治疗延误等,均可引起急性肾衰竭,强调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ﻫ(5)脑水肿:为本症最严重的并发症,
病死率高。
可能与脑缺氧、补碱不当、血糖下降过快、补液过多等因素有关。
若患者经综合治疗后,血糖已下降,酸中毒改善,但昏迷反而加重,应警惕脑水肿的可能。
可用脱水剂、呋塞米和地塞米松等积极治疗.ﻫ(6)急性胃扩张:因酸中毒引起呕吐可伴急性胃扩张,用5%碳酸氢钠液洗胃,用胃管吸附清除胃内残留物,预防吸人性肺炎。
ﻫ【处置】
1.对轻、中度病例,可在一般支持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快速、短效(正规)胰岛素10~20U皮下或肌内注射,以后依据血糖水平分次给予,直至血糖降至14.0mmol/L以下时转至常规治疗.同时应口服足量盐水或静脉滴注盐水,并积极治疗诱因和并发症.血
2.重症病例糖控制理想,尿酮体转阴后可回家继续治疗。
ﻫ
是指有严重高血糖、脱水、酮症酸中毒及昏迷者。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吸氧、心电监测、计24小时出入量并完善相关检查。
应留院观察治疗并可收入病房继续诊治。
ﻫ
3.对治疗后仍然存在严重脱水、酸中毒、休克、昏迷及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可收入ICU。
ﻫ【注意事项】ﻫ1。
少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可出现明显腹痛,酷似急腹症,容易误诊,应予注意。
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合并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尿糖、尿酮体阳性的程度和与血糖、血酮体不相称;重症患者缺氧时,乙酰乙酸被还原为β一羟丁酸,此时尿酮体呈阴性或弱阳性。
在病情减轻后,β一羟丁酸转为乙酰乙酸,使尿酮体转为阳性或强阳性,对这种与临床不相符的现象应给予注意。
3。
对原有容量不足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快速补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压时,可补充胶体液,并采用其他抗休克措施。
对于老年或伴有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监测的基础上调节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4.过多过快补充碱性药物可产生不利影响,可加重昏迷和组织缺氧,加重低血钾和出现反跳性碱中毒。
...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