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05专题五说明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43
专题五说明文阅读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9分)西方的小麦如何成为中国的馒头杨雪梅①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
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大约在距今8 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又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
这就是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②如果从历史文献中寻求蛛丝马迹,我们会提到《左传》记载的“不能辨菽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
当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了“来”和“麦”这两个字,“来”指小麦,“麦”被释为大麦。
“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外来,学界认为,小麦至迟在距今3 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③进入新世纪后,在我国发现的距今3 000年以前的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已达30余处,其中有近百例小麦遗存被直接进行了测年,为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年代数据。
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是一处史前聚落遗址,包括了大汶口、龙山和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2005年进行考古发掘时浮选出了小麦遗存。
经测定时代为距今3 905±50 BP,校正年代为4 450—4 220BP。
赵家庄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既有明确考古学文化背景又有准确测年数据,支持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可能早到距今4 500年,由于这个年代目前仍然是孤证,最终的定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支持。
④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是欧亚草原通道。
大约在距今5__000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并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区所接受,然后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直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
专题五说明文阅读一、(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9分)西方的小麦如何成为中国的馒头杨雪梅①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这个地带大体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
最初被驯化的栽培小麦有两个品种,即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大约在距今8 000年前后,二粒小麦向东传播到伊朗高原北部与里海东南部之间的河谷地区,又与当地自然生长的粗山羊草发生了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的栽培品种。
这就是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也被称为普通小麦或面包小麦。
②如果从历史文献中寻求蛛丝马迹,我们会提到《左传》记载的“不能辨菽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战国,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开始广泛种植小麦了,以至于当时的普通人都应该能够分得清大豆和小麦这两种农作物。
当然在殷墟的甲骨文中也已经出现了“来”和“麦”这两个字,“来”指小麦,“麦”被释为大麦。
“来”字是个象形文字,本意应该是专指小麦外来,学界认为,小麦至迟在距今3 3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③进入新世纪后,在我国发现的距今3 000年以前的早期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已达30余处,其中有近百例小麦遗存被直接进行了测年,为探讨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年代数据。
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是一处史前聚落遗址,包括了大汶口、龙山和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2005年进行考古发掘时浮选出了小麦遗存。
经测定时代为距今3 905±50 BP,校正年代为4 450—4 220BP。
赵家庄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既有明确考古学文化背景又有准确测年数据,支持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有可能早到距今4 500年,由于这个年代目前仍然是孤证,最终的定论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支持。
④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之一是欧亚草原通道。
大约在距今5__000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并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以鄂尔多斯为代表的青铜文化区所接受,然后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如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直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黄河中下游地区。
这条通道也是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主要干线。
随着小麦传入的还有青铜冶金术等其他关键技术。
⑤而传入西北地区的小麦走的可能..是绿洲通道,小麦自中亚出发,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的绿洲通道向西传播,穿越河西走廊,进入黄土高原地区。
这条绿洲通道到了后来就是丝绸之路。
⑥值得研究的细节特别有趣。
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小麦传入中国时只是传入了种植技术,与之相应的饮食传统并没有被传入或者被接受。
在古代粒食传统背景下,小麦和水稻、小米一样也许被煮着吃,很难下咽。
因此在北方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并不大。
直到秦汉,将小麦磨成面粉后蒸食成馒头,它的面积与产量才大大提高,并最终代替了粟与黍。
和西方烘烤的面包传统不同,馒头是中国蒸食传统的代表,和面条一样深得人心。
1.阅读全文,说说对于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你是支持“距今3 300年前后”的说法,还是“距今4 500年”的观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第①段,指出今天广泛种植和食用的六倍体小麦的形成过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⑤段加点词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而传入西北地区的小麦走的可能..是绿洲通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第⑥段能否去掉?为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0·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9分)江水不犯河水西园①汉字很有意思,一笔一画写出一个字,由字组成词,用词造句,“码字”写文章。
因此,词有词典,字还有字典,比如著名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外国大概就没有这么复杂了。
②有许许多多汉字,本身就是一个词,叫“独字词”。
比如,英语的river 一词,汉语里就有江(jiānɡ)、河(hé)、川(chuān)、水(shuǐ)等词与它对应。
在使用上,它们恐怕还是有一些讲究和分工的,要不然为什么中原和西北有那么多“河”,南方有那么多“江”;外国的,无论大小,一般叫“河”,朝鲜半岛叫“江”,唯独日本叫古色古香的“川”;同在湖南省,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叫得那么花哨;湖北省明明是汉水,许多人偏偏喜欢叫它汉江;云南昆明西边有条小河螳螂川,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川,一点也不小。
③在中国,独字词的江、河是通名,也可以是专名。
那江(jiānɡ)特指长江、扬子江,那河(hé)特指黄河,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约定俗成的。
那江那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互相为邻,各有自己的流域,有分水岭隔着,虽然从同一发源地走来,却始终各走各的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④如今“南水北调工程”,要引南水去解北方的渴,重头戏之一就是要让江水横跨众多的河流(中线要越过200道),重中之重是越过黄河。
那过河的水量非常之大,中线每年63亿立方米(一期),东线稍小,每年也若干亿立方米。
⑤解决的办法自然是学公路、铁路,“逢山开洞,遇水架桥”。
经过比较,那桥可架不起,只得从地下挖隧洞。
那隧洞难度极大,于是“笨鸟先飞”。
东线为了真切了解黄河底下状况,1986—1988年在解山与位山之间河床以下70米深处,打通了一条勘探试验洞,洞长585米,高3米,呈拱门形。
2007年以后,又将试验洞扩大到内径7.5米,呈圆形。
穿黄工程全长17公里,一期的过水能力是每秒100立方米。
⑥中线经几十年勘查研究,选定郑州铁路桥西30公里的荥阳市李村,采用两条隧洞穿越黄河。
隧洞埋藏在河床下30米深处,采用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盾构法”(英吉利海峡双线隧洞曾用过)。
盾构机前面的刀盘上有140多把刀片,旋转起来,就像电动剃须刀,将胶结沙土切成碎块,再由泥浆管排出洞外。
盾构机每前进1.6米,停下来,安装厚40厘米防水混凝土管片,支撑隧洞的压力。
管片成型后,内衬45厘米厚的混凝土,承受隧洞内的水压力。
圆形隧洞内径7米,底部有平底车道,方便检修。
车道下埋设光纤和电缆。
⑦穿黄隧洞宏大,精细,保证江水不犯河水。
1.对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2.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④⑤⑥段从“南水北调工程”的__________说到解决的办法,再说到_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说明顺序。
(3分)4.请用平实的语言解释结尾一段“江水不犯河水”的含义。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穿黄隧洞工程给你哪些启示?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20·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9分)海中变色龙丁剑玲①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
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②章鱼挺着个圆圆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
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③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
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④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术”,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
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⑤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生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
章鱼的唾液腺分泌出的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章鱼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
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
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⑥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
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⑦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