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肺腑学说简介,五脏的生理功能
- 格式:docx
- 大小:392.36 KB
- 文档页数:1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五脏学说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中医五脏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具有广泛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本文将就中医五脏学说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中医五脏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医五脏学说是指人体生理功能与五脏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人体包含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负责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中医五脏学说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 脏腑相互关系: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的调节,保持人体功能的协调稳定。
2. 五脏功能与表象:中医认为五脏分别主管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如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生殖和生长。
这些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人体的表象、声音和体态上。
3. 五脏的藏象:中医认为五脏对应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和精气神的“藏象”,即将五脏与其它组织器官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生命系统。
4. 五脏对应五行:五脏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具有相生相克的特性。
这种相互关系对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医五脏学说的应用中医五脏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疾病的例子,说明五脏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1. 心火旺盛:心主神志,心火旺盛可导致情绪不稳、心烦易怒等症状。
中医会通过调理心脉的方法,平衡心火,以达到舒缓情绪的目的。
2.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常表现为情绪焦躁、不眠等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肝经,疏通气滞,以改善相关症状。
3.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常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中医通常会通过调理脾经,补益脾胃,提高消化功能。
4. 肺气不足:肺主呼吸,肺气不足可导致气短、咳嗽等症状。
中医通过补益肺经,强化肺气,以改善呼吸功能。
5. 肾虚阳亏:肾主生殖和生长,肾虚阳亏常表现为腰膝酸软、精力不足等问题。
中医通过滋补肾经,补益肾阳,以提升肾功能。
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肺中医上肺的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肺脏五行属金,肺脏喜润恶燥(这一点对于普通人对于肺脏的养生很有指导意义)肺主气,司呼吸肺脏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肺脏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脏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脏相结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
并且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故“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肃降、收敛的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并将津液下输于肾;三是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的正常进行。
在病理情下,“肺气失宣”,可见鼻塞、喷嚏、恶寒、无汗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症状;“肺失肃降”,可见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状;两者又常相互影响,可见呼吸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等病症。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血液的正常循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正常敷布和调节,即肺气具有辅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
由此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
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脏六腑季节情绪五官五味形体五液方位木肝胆春怒目酸筋泪东火心小肠夏喜舌苦脉汗南脾胃长夏思口甘肉涎中金肺大肠秋悲鼻辛皮毛涕西水肾膀胱三焦冬恐耳咸骨唾北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脏生理功能概述一、心脏1、心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作用。
(1)主血:心主血的作用【1】心气能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2】心有生血的作用,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而成血液。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博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心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二、肺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1】参与气的生成: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气海成为宗气,上出于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组织。
【2】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地一呼一吸运动,带动着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肺主宣发肃降(1)肺主宣发: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一是排出浊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宣发卫气(卫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2)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
一是吸入清气,二是输布精微和津液,三是清肃异物。
3、肺主行水------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来实现的。
4、肺朝百脉------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不断输送到全身的作用,助心行血。
5、肺主治节------指肺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
一是肺司呼吸,二是调节气机,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水液的代谢。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记忆口诀五脏六腑,或称“五脏六腑经络”,是中医学中深奥的一个系统,也是中国医学古老的理论体系。
它根据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及血液、气血、津液的循环而形成的。
“五脏六腑”学说体系,它在认识脏腑功能规律,探讨疾病发病机制,指导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脏乃脏腑之根,是指心、肝、脾、肺、肾五器官,它们与“四象”相结合,合称“九窍”,它们负责生命活动和体质调节,“五脏”有“承天而行”之功,是内环境的维护者。
六腑是人体六大体液系统,包括胆、胃、肠、膀胱、脾胃、心包六脏,它们与心、肝、脾、肺、肾相配合,负责病毒的清除,可以维持和改善体内循环状态,是体内环境的改善者。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口诀如下:心乃血脉之源,元气运行全身;肝能毒净血洁,慢性病多起源;脾与肺相辅相成,对气血影响深;肾保持阴阳平衡,定藏精气遗传;胆负责消化释放,胃给营养细胞;膀胱水道收进出,调节水分运行节;肠囊性腔器蠕动,清除病毒便排除;脾胃止渴定欲望,思维功能行全身;心包护周内环境,疾病进入隔绝挡。
五脏六腑功能是主要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
“五脏六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功能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完成,而五脏六腑功能失常、紊乱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异常,从而引起器官疾病。
科学饮食对五脏六腑起着重要作用。
饮食营养丰富、清淡有节,有益于脏腑正常功能及血液循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肉类、豆类谷类;少吃油腻食物、淀粉食物;适量喝水;少食多搓,不吃热乎乎的食物,这些都有助于脏腑正常运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生活习惯和精神健康,少熬夜,保持心态平和,不过度劳累,多锻炼,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调节精神,从而保证五脏六腑的调节与平衡体温。
学习中医学知识,了解五脏六腑的作用,是正确把握健康的基本前提。
比如及时规律的进行体温检查,观察脉搏,关注它们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现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补充营养,保护和改善脏腑功能,就能够维护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到更好的健康目标。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个人收集整理-ZQ各位参加年医师资格考试地朋友们,大家都开始复习了吗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资料,本文是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理论复习:关于五脏地生理功能与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心地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地作用.、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地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地功能.、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其华在面:指心地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地色泽反映出来.、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二)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地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地场所.、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地升宣和向外围地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地作用.、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地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地作用.、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地通道.(三)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地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是生理功能.、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起逸出脉外地作用.、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地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地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全身.、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地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地运化功能有关.(四)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地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地作用.、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地功能.、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开窍于目.(五)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地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指将精气肾,并促使起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起生理效应创造条件.、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地作用.、主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地深度,防止呼吸浅表地作用.、主骨、髓、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1 / 1。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
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
3.心的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脏、火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
肺(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不断地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肺要保持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起着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其次,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
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
气的运动叫做气机。
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
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
2.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中医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器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
下面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五脏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心,中医将心称为“君主”,它位于胸腔中央,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枢。
心主血脉,掌管着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功能。
它通过搏动的力量将氧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了人体正常的代谢和生命活动。
其次是肝,中医将肝称为“将军”,它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脏器。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和平衡身体内外环境的作用。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情绪的调节中心,它掌管着情绪的升发和舒缓,对于人体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
同时,肝也参与了消化、代谢和血液的造血等多个生理功能。
第三是脾,中医将脾称为“少将军”,它位于左上腹部,是身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转化食物的功能。
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同时,脾还具有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稳定性、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作用。
第四是肺,中医将肺称为“将军”,它位于胸腔中,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肺主气息,主要负责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肺的正常功能对于供给足够氧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同时,肺还参与气血循环、水液代谢等多个生理功能。
最后是肾,中医将肾称为“将军”,它位于腹腔内后方,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肾主藏精,主要负责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等重要功能。
肾还参与了骨骼的形成、水液代谢、排泄废物等多个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源,是生命力的基础。
总之,中医五脏分别担负着心血运行、情绪调节、消化吸收、呼吸供氧以及生殖繁衍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只有五脏功能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因此,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五脏六腑介绍及功能“五脏六腑”是一个成语,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六腑”是一个成语,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心脏功能1、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2、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1、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2、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3、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1、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2、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3、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1、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2、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3、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功能1、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
脏腑学说概述同学们好,我们前面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是一个二元论。
五行学说,是一个多元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的两个说理工具。
中医就是用这两个说理的工具来研究人的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的。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中医研究的对象: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学说,又称为脏腑学说,是通过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外在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内在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学说,对于阐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脏腑学说,包括什么内容呢?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
奇恒之府,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这个女子胞就是女子的子宫。
五脏六腑,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生理特点呢?我们看看五脏,肝心脾肺肾。
它们主要的生理特点就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他们都是实质性的脏器,以贮藏精气为主。
精气应该要满,而不能随便泻。
所以五脏,应该满而不能实。
五脏以贮藏精气为主,而精气容易耗损,所以,五脏病变多以虚证为主要病理特点。
六腑是指胆,小肠,胃,大肠和膀胱以及三焦。
他们的生理功能是指的受盛和传化水谷。
这个水谷就是我们通常讲到的饮食物。
饮食物在六腑中间传导,但是不能够停聚在六腑中,所以我们又称为传化物而不藏,或实而不能满。
六腑的生理特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所以六腑必须要保持通畅。
六腑因为以传导消化物为主,如果消化物,贮藏停聚在胃肠中,就会导致实证。
所以六腑是以实证居多。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它们的形态中空,类腑;功能藏精气而似脏。
似脏又似腑,但又不是脏又不是腑,所以称它们为奇恒之腑。
它的功能主要是跟五脏类似,藏精气而不泻。
奇恒之腑的病变,通常也是以精气耗损为主,所以它的病理多以虚证为主。
脏腑学说,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环境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中的肺指的是肺脏,属于五脏之一。
五脏分别为肝、心、脾、肺、肾。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之一,相当于人体的呼吸系统。
肺脏具有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主呼吸之气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功能,保持呼吸节律有条不紊。
主一身之气指肺具有生成和运行一身之气的功能,随着肺一呼一吸的运动,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2.主行水:
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于周身的生理功能。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的气、血、津液的机能。
综上,肺脏具有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功能。
相当于人体的呼吸系统。
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诊,谨遵医嘱治疗,切忌私下自行诊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的生理功能——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五脏,是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所司,但有其共同点,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关。
如《灵枢》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也。
”这说是说,心、肺、脾、肝、肾五脏都与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精神血气魂魄”,即代表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并分别归属于五脏。
如“心藏神”、“肺藏魄”、“脾藏意”、“肝藏魂”、“肾藏志”等。
二是五脏主藏,以藏精气为主,藏而不泻。
在古代,脏写作“藏”,含有储藏之意。
五脏主藏,即五脏能储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等。
具体来说,“心藏脉”、“肺藏气”、“脾藏营”、“肝藏血”、“肾藏精”等。
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平衡的。
肺肺居胸中,在诸脏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在此引申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诸脏腑之首。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
肺在五行属金,专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协助心君调节气血运行,故称"相傅之官"。
其附属功能为: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肺的经脉与大肠相连,互为表里关系。
肺的附属功能(一)在志为忧(悲)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肺之志为忧(悲)。
忧愁和悲伤,均属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它对于人体的主要影响,是使气不断地消耗。
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于伤肺。
反之,在肺气虚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二)在液为涕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三)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所谓"合",即配合之意。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安康,治疗疾病的珍贵经历总结,学习它对自己、对人们的预防保健与治疗十分有益。
[根本概念]:1.脏腑——指人体脏器的总称..中医学根据其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划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1.1五脏〔六脏〕——指“心、〔心包络〕,肝,脾,肺,肾〞实体组织. 合称五脏〔六脏〕。
.其共同的生理功能:——: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营养物质、能量之来源〕1.2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种空腔器官, 合称六腑.其共同的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和传化排泄不吸收之物〔糟粕〕.1.3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合称奇恒之腑。
奇恒——,有异于寻常的意思.即形体似腑,;功能似脏.。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六种特殊脏器.。
2.五志——指五种情志的变动.。
中国经典著作?黄帝·经>认为:人的情志变动〔思维能力〕与五脏有关。
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统称五志.3.五脏所藏——指五种精神,思惟和意识与五脏相关系.: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4.五脏所主——即心主血脉, 肺主皮毛, 肝主筋, 脾主肉肾主骨.5.五脏化液——指五液分属五脏所化生,而注于相关孔窍,即汗为心液,涕为肺液,泪为肝液, 涎为脾液, 唾为肾液.6.五脏所恶——简称五恶,恶有憎厌的意思.即: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7.藏象------藏象一词,始见于,<经·素问· 六节脏象论>.。
.藏, 指藏于体的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即指居于体脏腑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8.藏象学说------古称藏象学说,现称脏腑学说. 是指通过观察,了解人体生理病理外在表现,来研究人体在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根本容]1.藏象的容容包括:一是阐述各个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阐述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复杂关系.2.藏象学说的形成藏象学说形成条件主要可归纳三个方面:●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在组织形态学方面为脏腑的客观存在奠定了根底●古人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所获得的感性认织.如体表皮毛感受风寒,出现鼻寒流涕,咳嗽等病症,从而认识到皮毛和鼻,肺有关系.●反复的医疗实践的总结,从众多的病理现象推论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失血过多,常见心慌,心烦,面色苍白等,从而认识心主血,主藏神,其华在面的生理功能..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系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脏和腑是一个整体:阴阳归类,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阳通过经络构成表理关系,如心与小肠相表理。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
其中,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六腑之间则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在病理情况下,脏腑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产生各种病变。
脏腑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肺腑学说简介,五脏的生理功能
肝脏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其中。
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依赖肝血的濡养,故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反映于目。
古代气功认为:人一身皆阴,唯双目属阳,通过闭目内视,被内视的部位就能起调治作用。
所以《黄庭经》中有“恬淡闭视内自明”,《奇经八脉考》
中的“返观”说也如是
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以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肺脏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生理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宣发,
肃降,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1)主气、司呼吸。
包括呼吸之气,和充斥于全身之气。
肺有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气体得到不断交换。
肾脏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命门为相火之源,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引自《本草纲目》序例)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
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生髓、主骨,是生殖发育之源,主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