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树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树解说词新课标追求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师要充满个性智慧,充满创造性活动力,焕发自己生命的活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因此,我们要深层次研读课标,高站位把握教材,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下面,我来解说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
一.研读课标,把握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电子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整个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语和丁丁的家地图,通过三个对话框引导学生关注地名。
“日积月累”是第二部分,做一些练习,了解地名的一般知识。
第三部分是综合性活动,开地名游艺会。
第四部分是阅读和写作,有三篇自读课文(包括丁丁的调查报告)和笔下生花、金钥匙。
阅读指导学生筛选资料,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
第五部分是“自检”三.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地名的一些知识,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2.认字8个,写字4个。
积累相关的词语和古诗句。
3.开展地名游艺会综合实践活动,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4.树立筛选资料的意识。
5.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更深地领会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四.教学重难点1.掌握更多的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学写调查报告。
五.教学处理策略1.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2.在搜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引导学生在阅读例文时发现报告内容,要用事实说话。
同时在报告中写出调查的结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说教材今天我解读的教材版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和说建议三个部分来进行研说。
(知识树:)说课标将从阶段目标,本册内容标准俩方面;说教材从内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编写特点;而说建议将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说课标一、课程总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总体目标定位;第一学段是一二年级,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第三学段是五六年级。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对各个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我说的是四年级上册,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来我就新课标对第二阶段目标的要求具体谈一谈。
二、阶段目标第二学段学段目标可从识字写字方面、阅读方面、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出发。
课件出示知识树:年段目标)在识字写字方面,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会写200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在阅读方面,朗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学会默读,以此提出疑问。
与此同时学会略读,粗知大意。
在理解课文上,能理解词句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复述大意感受作品并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在平时也要注意诵读与积累,使其能积累词句、段落及其它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并能背诵50篇。
除此之外,应注意课外阅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在习作方面,要不拘形式,注意表现内容。
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留心观察,乐于表达,增强自信心。
愿意读给别人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学习修改习作中的病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口语交际方面,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把握内容,简要转述。
清楚明白的讲述见闻,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用语言打动他人。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树解说一、单元说明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情感,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单元内容由主题课文和语文天地两部分组成,主题课文包括《爱我中华》、《草原》、《中国结》三篇课文。
《爱我中华》是一首歌词,这首歌表现了各民族爱我中华的强烈凝聚力,表达了人们团结一心、建设国家的雄心壮志;《《草原》勾画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感人场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
语文天地包括我的摘录笔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看课文题目猜想文章内容的阅读方法。
3、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培养学生辨析音近字、同音字和抄录精彩句子的摘抄习惯。
5、学习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6、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自己朗读或请别人修改。
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整理分析搜集的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3、培养学生辨析音近字、同音字和抄录精彩句子的摘抄习惯。
4、学习修改自己习作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我将采用如下教学策略:1、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如何学会读书、思考、质疑,如何查询资料、探究讨论、表达交流,如何与人合作,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还要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创新意识的树立。
从关注过程的角度出发,容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给孩子宽松和谐的足以成长进步的空间,会给孩子更多的方法的指导、思维的启发。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鉴别,学会质疑,学会带着问题阅读。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树说课稿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气味才知教材魅力无限。
深入解读课标明晰知识结构,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地实行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下面我按说课标,明方向;说教材,知结构;说建议,重实施的顺序从八个方面把本组课文解读表现给大家。
一、说课标,明方向。
(一)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来说说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首先是人文性: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准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水平的同时,发展思维水平,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工具性——从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来说明双基方面:能主动实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用语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理解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准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
听和说的方面——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水平,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实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读的方面——具有独立阅读的水平,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写的方面——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使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树
1、认识生字200个
易混字、易错字
2、会写生字200个
一、识字与写字近义词、反义词
认识生字2400个
3、累计
会写生字1800个
1、自然景观
2、观察与发现
3、中外童话
二、课文内容划分4、作家笔下的动物
(备注:附)5、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6、人间真情
7、成长的故事
8、科技成就
口语交际习作
1、自然景观1、自然景观
2、“我看到了…”2、观察日记
三、口语交际与习作3、写、讲、演童话3、写、讲、演童话
4、自己喜欢的动物4、自己喜欢的动物
5、保护文物5、写导游词
6、感谢和安慰6、看图写话
7、成长的故事7、成长的故事(书信格式)
8、奇思妙想8、想象作文
《题西林壁》
古诗朗读《游山西村》
与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1、课内阅读《观潮》
《鸟的天堂》
四、课内外阅读《火烧云﹡》
《爬山虎的脚》
课文背诵《白鹅》
《猫》
《颐和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飞向蓝天的恐龙》
《格林童话》
2、课外阅读
《爱的教育》
趣味语文(1、4)
1、语文园地成语故事(
2、6)
展示台(3、7)
宽带网(5、8)
趣味对联
花名歌谣
五、综合学习现代诗
2、日积月累动物成语
风景名胜区对联
古诗《过故人庄》
古代名句
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写童话(11课)
3、小练笔浏览活动(18课)
写平凡事物中的“美”(21课)
写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29课)
五、综合学习
4、课后 读、讲、演童话(9课)
综合性学习 讲、写、编、画别人的“成长故事”(2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