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3)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0
实验名称: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了解超声波的产生、发射和接收的方法,用干涉法(驻波法)和相位法测量声速。
实验原理:(一)为什么选择超声波进行测量。
在弹性介质中,频率从20Hz到20kHz的振动所激起的机械波称为声波,高于20kHz,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104Hz-5×108Hz之间。
超声波的传播速度,就是声波的传播速度。
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等优点,在超声波段进行声速测量比较方便。
实验装置由波动理论可知,波速与波长、频率有如下关系:v = f λ,只要知道频率和波长就可以求出波速。
本实验通过信号发生器控制换能器,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就是声波频率。
声波的波长用驻波法(共振干涉法)和行波法(相位比较法)测量。
下图是超声波测声速实验装置图。
1)驻波法测波长由声源发出的平面波经前方的平面反射后,入射波与发射波叠加,它们波动方程分别是:⎪⎭⎫ ⎝⎛-=λπx ft A y 2cos 1⎪⎭⎫ ⎝⎛+=λπx ft Acod y 22叠加后合成波为:()()y = 2Acos 2X/cos 2ft πλπ当X =n /2 λ±时y = 2Acos2X / =1πλ±称为波腹 当()X =2n+1/4 λ±时()cos 2X/0πλ=,称为波节因此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腹(或波节)的位置Xn 、Xn-1即可得波长。
2)相位法测波长从换能器S 1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接收器S 2,所以在同一时刻S 1与S 2处的波有一相位差:= 2x/其中是波长,x 为S 1和S 2之间距离。
因为x 改变一个波长时,相位差就改变2。
利用李萨如图形就可以测得超声波的波长。
实验步骤1检查仪器2调节超声发生器,使发射平面与游标垂直3调节超声接收器,使接收面与发射面平行4连接函数发生器与超声发射器,连接超声接收器与示波器5调节函数发生器的频率,使示波器上的简谐波产生最大振幅,即发生谐振。
实验3实验报告实验标题:探究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的酸碱示性作用实验目的:1.观察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的酸碱示性作用;2.探究酸碱指示剂靛红的颜色变化与酸碱溶液浓度的关系;3.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原理及应用。
实验仪器和试剂:酸碱指示剂靛红、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溶液、醋酸溶液、甲酸溶液、生理盐水、滴管、试管、显微镜。
实验原理:靛红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它可以根据溶液中酸碱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当溶液为酸性时,靛红呈现红色;溶液为中性时,靛红呈现紫色;溶液为碱性时,靛红呈现蓝色。
实验步骤:1.将试管标号,分别加入约2ml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硝酸溶液、醋酸溶液和甲酸溶液;2.在每个试管中加入1滴靛红溶液,观察颜色变化;3.将试管放置在白色试剂架上,用显微镜观察颜色变化的细节。
实验结果:在盐酸溶液中,靛红溶液变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靛红溶液变蓝;在硝酸溶液、醋酸溶液、甲酸溶液中,靛红溶液变紫。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性溶液会使靛红呈红色,碱性溶液会使靛红呈蓝色,中性溶液则会使靛红呈紫色。
这是因为靛红分子结构有酮醇式互变异构的存在,酮式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所以溶液呈红色;醇式在碱性溶液中稳定,所以溶液呈蓝色;而在中性溶液中,酮醇式的互变异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溶液呈紫色。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不同酸碱溶液对靛红颜色变化的差异。
在醋酸和甲酸溶液中,靛红变紫的颜色较深,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溶液对靛红的共振作用较强。
而在盐酸溶液中,靛红变红的颜色较浅,可能是因为盐酸在溶液中的浓度较高,溶液中阳离子的存在使靛红呈现较浅的红色。
实验结论:酸碱指示剂靛红对不同酸碱溶液具有酸碱示性作用,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酸碱溶液的酸碱度。
具体而言,盐酸溶液使靛红呈红色,氢氧化钠溶液使靛红呈蓝色,而硝酸溶液、醋酸溶液和甲酸溶液则使靛红呈紫色。
实验思考与拓展:1.为什么靛红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答:这是因为靛红分子结构有酮醇式互变异构的存在,在酸性溶液中酮式稳定,所以溶液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则醇式稳定,所以呈蓝色。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生理学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生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了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1. 神经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神经反射的基本现象,了解反射弧的组成和功能。
- 实验方法:采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通过电刺激法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的收缩反应。
- 实验结果:成功观察到电刺激坐骨神经后,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学习血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了解血压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 实验方法:使用血压计对实验动物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血压数据。
- 实验结果:成功测量了实验动物的血压,结果显示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3. 呼吸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呼吸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分析呼吸运动的机制。
- 实验结果:观察到呼吸肌的规律性收缩和舒张,以及肺容积的变化,证实了呼吸运动的规律性。
4. 消化生理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和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 实验方法:通过观察消化液的分泌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分析消化系统的生理过程。
- 实验结果:观察到消化液分泌的增加和消化器官的活动增强,证实了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器材,做好实验记录表格。
2. 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记录。
3. 实验观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分析1. 神经反射实验: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成功观察到肌肉的收缩反应,证实了神经反射的存在。
2. 血压测量实验:血压测量结果显示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实验动物的生理状态良好。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理解客单价概念。
理解影响客单价的因素。
理解电商中关联销售的概念。
二、名词解释(建议大家在做实验之前,把课件看一遍)1、什么是客单价?客单价计算公式是?客单价决定因素有?答:客单价:是指商场(超市)每一个顾客平均购买商品的金额,也即是平均交易金额。
客单价的本质是:在一定时期内,每位顾客消费的平均价格,离开了“一定时期”这个范围,客单价这个指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客单价=销售总额÷顾客总数客单价=销售总金额÷成交总笔数决定因素:日均客单价、购买频次、关联销售、宝贝定价、订单中同一宝贝的重复购买率2、什么是关联销售?关联销售常见的形式有?答:关联销售:通过某种形式的暗示和推荐,让买家对多个产品产生兴趣,并最终导致购买的行为。
这种购买行为可以在一次购物中发生,也可以在多次购物中发生。
销售形式:基于宝贝功能和应用场景的关联营销基于宝贝相似的关联营销基于买家从众心理、羊群效应的关联营销3、关联推荐原则的原则是?答:1、推荐多了,等于没有推荐:推荐一定要少而精准,而不是大而多,这样会影响买家的决策。
2、推荐的有效性要用数字化的方式来评估。
3、推荐没有万能的药方,要因人、因商品等分析。
4、对于大多数类目,相似的推荐尽量要放在宝贝描述的下面,因为相似的推荐容易让买家犹豫,从而错过购买的机会;但当一个买家看完整个宝贝描述还在纠结是否要购买时候,相似的推荐可能会使用户选择一些店铺内的宝贝对比,而不是直接离开店铺。
三、收获,体会及问题(写得越详细、越个性化、越真实越好,否则我不知道你做这个实验的心路历程,也就无法充分地判断你是否是独立完成的这个实验、你是否在做这个实验时进行了认真仔细地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是否在实践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独立网店系统、网上商城的营销中,把使用各种推广方法所带来的流量尽可能的利用起来、提高客单价和销售额是一项很重要的、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工作。
实验三实验项目名称:实验3 文字信息实验过程及内容:一、(一)基础操作1. 启动Microsoft Word 2010,输入个人简历的相关信息。
输入完成后,将文档另存为:个人简历.docx。
(书本案例3-2)1)输入RESUME后按Enter即可换行2)在第五段输入“姓名:马腾飞”时,由于已经输入过一次了,可以直接复制粘贴。
长按鼠标左键选中“姓名:马腾飞”,单击右键,弹出菜单,在菜单中选择复制。
再将光标移动到需要粘贴的位置,在键盘上按“C TRL+V”即可完成。
3)输入完内容后,在左上角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更改文件名,以及选定保存地址后,单击“保存”。
2. 打开个人简历文档,设置标题“个人概况”格式,字体:楷体、小四,深蓝色,加宽2磅,对整行加下划线、橙色;整行底纹:淡橙色。
(书本案例3-5)1)选中“个人概况”,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字体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楷体”,再找到字号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小四”。
然后找到字体颜色选项点击下拉按钮,选择“深蓝色”。
2)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字体”选项,进入对话框,切换至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
点击“间距”的下拉按钮选择“加宽”,在磅值(B)中更改为2磅。
再切换到“字体”选项卡,点击“下划线类型”的下拉按钮,选择所需的下划线线型,点击“下划线颜色”下拉按钮并选择橙色的下划线颜色。
查看“预览”,确认无误后单击“确定”按钮。
3)选中“个人概况”,点击Word上方的“设计”选项,在最右边的页面背景内点击页面边框,在弹出的对话框内选择“底纹”选项卡,点击“填充”的下拉按钮,选择淡橙色。
点击“应用于”的下拉按钮,选择“文字”选项。
在“预览”区查看,确认无误后点击“确定”即可。
效果如下图所示3.书本案例3-61)选中“个人概况”,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点击“段落”,进入对话框后更改“段前”的数据为1行,“段后”的数据为1行,特殊格式为“无”。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提高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的能力。
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1. 熟悉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2. 掌握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的基本方法;3. 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4. 提高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一组实际数据,例如某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学生成绩等。
2.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缺失值的处理等。
3. 描述性统计: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计算均值、标准差、方差、中位数、众数等。
4. 推断性统计: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推断性统计,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
5. 结果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实验步骤1. 数据收集:从网络、书籍或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一组实际数据。
2.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统计软件,并进行数据清洗和缺失值处理。
3. 描述性统计:(1)打开统计软件,选择数据文件;(2)运用统计软件的描述性统计功能,计算均值、标准差、方差、中位数、众数等;(3)观察统计结果,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
4. 推断性统计:(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2)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推断性统计;(3)观察统计结果,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
5. 结果分析:(1)根据统计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2)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描述性统计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以下统计量:均值:X̄ = 100标准差:s = 15方差:σ² = 225中位数:Me = 95众数:Mo = 105分析: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组数据的平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方差为225,中位数为95,众数为105。
这表明数据分布较为集中,且波动较大。
2. 推断性统计结果:(1)t检验:假设检验H₀:μ = 100,H₁:μ ≠ 100。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标准实验报告(三)课程名称:电子雷达对抗实验姓名:张基恒学号:2011029180014指导教师:廖红舒、张花国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制表一、实验室名称:信息对抗系统专业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通信干扰实验三、实验学时:2学时四、实验原理:对通信信号的干扰有噪声干扰、转发干扰等方式。
噪声干扰主要把噪声调制到发射通信信号频带内,通过降低正常通信信号的接收质量从而达到干扰的目的,噪声干扰包括单音干扰、多音干扰、窄带干扰、宽带干扰等。
转发干扰则把接收到的通信信号复制后直接转发,让合作通信的接收方无法识别正确传输的信息。
对数字通信信号的干扰影响可通过观察解调误码率来评估干扰效果。
五、实验目的:该实验以数字通信干扰为例,让学生了解通信干扰的产生方式以及评估干扰效果的准则,通过从干扰信号的产生、通信信号解调以及评估干扰效果的完整编程实现,使得学生对整个电子信息对抗系统有直观的认识六、实验内容:1、产生干信比分别为0,-10,-20的单音干扰信号,干扰频率位于调制后信号带宽内,即fc+((1+R)*fd)*K,fc为信号载频,R为滚降因子,fd为码率,K 为0-1之间的小数(注意要保证过采样率必须为整数,即如果fs=1,fs/fd是大于1的整数),参数fc,R,fd,fs,K可自行设置。
2、仿真单音干扰信号对BPSK、QPSK的干扰效果,画出不同干信比下的解调误码率。
改变干扰频率的位置(对准载频)观察误码率的改变情况。
3、产生干信比分别为0,-10,-20的多音干扰信号(2个音频或3个音频干扰信号),并仿真多音干扰信号对BPSK、QPSK信号的干扰效果。
过程与内容1和2类似。
注意多个音频干扰信号的总功率应与单音干扰的总功率一致。
七、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计算机、Matlab计算机仿真软件八、实验步骤:1、根据干扰总功率要求,在PSK调制信号带宽内产生单音干扰和多音干扰信号,并叠加到产生的信号源上。
实验总结(优秀3篇)科学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思考:不许碰肥皂泡,你能让“脆弱”的肥皂泡不断地自己变得越来越大吗?材料:剪刀、吸管、圆纸筒、盆子、肥皂水操作:1、准备一些浓肥皂液,使吹出的肥皂泡不会轻易破裂。
2、用小剪刀在吸管的一端剪出4个同样深的切口,再将剪出的切条向后折。
3、用吸管有切条的一端吹出很大的泡泡来。
4、将卫生纸中间的圆纸筒一端用水润湿,迅速而轻巧地将肥皂泡放到浸湿的纸筒上,让肥皂泡稳稳地站在纸筒的一端。
5、在盆子中装入大半盆水,把圆纸筒没有肥皂泡的一端向下伸入水中。
6、慢慢向下压纸筒,直到纸筒的大部分都没入水中。
7、如果肥皂泡破裂就重复做一次上述步骤。
8、肥皂泡会越变越大,最后,“砰”地一声轻响,肥皂泡破了。
原因:把纸筒向水下压时,筒内的空气受到水的压力,自身压力就会变大,使越来越多的空气渗进上方的`肥皂泡中,将肥皂泡越吹越大。
实训实验报告篇二一、实验目的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对会计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要重要的是对实务的练习。
会计实验课程是以模拟实际会计工作为基础,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训练,有目的地检验和复习所学的基础会计理论知识、方法、技能和技巧。
通过实际操作,能够使我们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对基础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把枯燥和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以及具体的操作,缩短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是培养我们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全面提高我们独立完成科目设置、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能力。
同时在实验中,培养了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力,提高职业工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会计业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验的内容及过程在实验开始前,要全面了解模拟企业的概况,如,企业名称和性质,生产工艺概况,会计政策及核算要求等。
对企业各方面的了解为我们今后的模拟会计工作打好基础,如果连企业的会计政策、核算要求都不知道,在之后的模拟实验中肯定会出现不少差错。
基尔霍夫定律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理解并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实验仪器和材料•电流表•电压表•直流电源•电阻箱•连线电缆•实验电路板实验原理•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学中的重要定律,分为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在电路中,流入某节点的总电流等于流出该节点的总电流。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在闭合回路中,电路中各个元件两端的电动势和电势之和等于零。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电路根据实验预设的电路图,搭建相应的电路,其中包括电源、电阻和电流表、电压表等。
2.测量电流在搭建好的电路中测量各个电阻上的电流,使用电流表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3.测量电压在搭建好的电路中测量各个电阻之间的电压,使用电压表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4.验证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根据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检查实验中测量得到的各个电流值,判断是否满足节点电流相等的条件。
5.验证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将实验测量得到的各个电压值代入公式中,判断是否满足闭合回路电动势和电势之和等于零的条件。
6.总结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中测量得到的电流和电压数据,总结实验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偏差原因。
实验数据记录电流测量数据电阻(Ω)电流(A)R1 I1R2 I2R3 I3电压测量数据电压源(V)电压(V)V1 U1V2 U2V3 U3实验结果与分析1.验证基尔霍夫第一定律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可知,流入某节点的总电流等于流出该节点的总电流,即:I1 + I2 + I3 = 0对比实验测量数据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在本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2.验证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根据实验测量数据,将各个电压代入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的公式中:V1 + V2 + V3 = 0对比实验测量数据及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在本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3.分析可能的偏差原因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电路接线不良、仪器误差等原因导致实验结果偏差。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内容:实验一、五、六、七组员:信工081 马晨星10083406信工081 龚洁10083407信工081 哈森10086082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与AMI/HDB3编译码一、实验目的1、掌握单极性码、双击行码、归零码、非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开关K1产生代码X1110010,K2,K3产生任意信息代码,观察NRZ码的特点为不归零型且为原码的表示形式。
2、将K1,K2,K3置于011100100000110000100000态,观察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为:HDB3:0-11-1001-100-101-11001-1000-10AMI :01-1100-1000001-100001000003、当K4先置左方AMI端,CH2依次接AMI/HDB3模拟的DET,BPF,BS—R和NRZ,观察它们的信号波形分别为:BPF为方波,占空比为50%,BS—R为三角波,NRZ为不归零波形。
DET是占空比等于0.5的单极性归零信号。
三、实验思考题1、集中插入帧同步码同步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有何特点?答:集中插入法是将标志码组开始位置的群同步码插入于一个码组的前面。
接收端一旦检测到这个特定的群同步码组就马上知道了这组信息码元的“头”。
所以这种方法适用于要求快速建立同步的地方,或间断传输信息并且每次传输时间很短的场合。
检测到此特定码组时可以利用锁相环保持一定的时间的同步。
为了长时间地保持同步,则需要周期性的将这个特定的码组插入于每组信息码元之前。
2、根据实验观察和纪录回答:(1)不归零码和归零码的特点是什么?(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相对应的AMI 码及HDB3 码是否一定相同?答:1)不归零码特点:脉冲宽度τ等于码元宽度Ts归零码特点:τ<Ts2)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 码及HDB3 码不一定相同。
因信源代码中的“1”码对应的AMI 码“1”、“-1”相间出现,而HDB3 码中的“1”,“-1”不但与信源代码中的“1”码有关,而且还与信源代码中的“0”码有关。
举例:信源代码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AMI 1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 1HDB3 1 0 0 0 1 -1 1 -1 0 0 -1 1 0 0 0 1 0 -13、设代码为全1,全0及0111 0010 0000 1100 0010 0000,给出AMI 及HDB3 码的代码和波形。
答:信息代码 1 1 1 1 1 1 1AMI 1 -1 1 -1 1 -1 1HDB3 1 -1 1 -1 1 -1 1信息代码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AMI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HDB3 0 0 0 1 -1 0 0 1 -1 0 0 1 -1信息代码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AMI 0 1 -1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1 0 0 0 0 0HDB3 0 1 -1 1 0 0 -1 0 0 0-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04、总结从HDB3 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
答:HDB3 中不含有离散谱fS(fS 在数值上等于码速率)成分。
整流后变为一个占空比等于0.5 的单极性归零码,其连0 个数不超过3,频谱中含有较强的离散谱fS成分,故可通过窄带带通滤波器得到一个相位抖动较小的正弦信号,再经过整形、移相后即可得到合乎要求的位同步信号。
5、试根据占空比为0.5 的单极性归零码的功率谱密度公式说明为什么信息代码中的连0 码越长,越难于从AMI 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而HDB3 码则不存在此问题。
答:τ= 0.5 TS时单极性归零码的功率谱密度为:将HDB3 码整流得到的占空比为0.5的单极性归零码中连“0”个数最多为3,而将AMI码整流后得到的占空比为0.5的单极性归零码中连“0”个数与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相同。
所以信息代码中连“0”码越长,AMI 码对应的单极性归零码中“1”码出现概率越小,fS 离散谱强度越小,越难于提取位同步信号。
而HDB3 码对应的单极性归零码中“1”码出现的概率大,fS离散谱强度大,于提取位同步信号。
实验五数字锁相环与位同步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字锁相环工作原理。
2、掌握用数字环提取位同步信号的原理及对其输入的信息代码的要求。
3、掌握位同步器的同步建立时间、同步保留时间、位同步信号的相位抖动等基本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数字环的锁定状态和失锁状态:锁定时BS—OUT信号上升沿位于NRZ—OUT信号的码元中间且在很小范围内抖动;失锁时,BS—OUT的相位抖动很大,可能超出一个码元宽度范围,变得模糊混乱。
2、当每帧NRZ—OUT信号只有一个“1”码或只有一个“0”码,调节CR2在某个取值时相位恒定无抖动,在其它值时,抖动厉害,并且有移动现象,但并不是特别模糊。
3、当调节CR2使BS—OUT的相位抖动最小时,手动按下复位键使锁相环路不工作,这时,相位情况变化不大,或者几乎不变,且相位不模糊。
再放开复位键使环路工作,可以观察到轻微的快速捕捉现象。
4、微调CR·,当BS—OUT的相位抖动明显增大时再手动按下复位键,这时相位抖动非常明显,并有些模糊,相位快速向左或向右移动。
三、实验思考题1、数字环位同步器输入NRZ 码连“1”或连“0”个数增加时,提取的位同步信号相位抖动增大,试解释此现象。
答:输入NRZ 码连“1”或连“0”个数增加时,鉴相器输出脉冲的平均周期增大,数字环路滤波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平均周期增大,即需经过更长的时间才对DCO 的相位调整一次。
DCO输出的位同步信号重复频率与环路输入的NRZ 码的码速率之间有一定的误差,当对DCO 不进行相位调整时,其输出信号的上升沿与码元中心之间的偏差将不断增大,相位调节时间间隔越长这种偏差越大,即位同步信号相位抖动越大。
2、若数字锁相环同步器输入信号为RZ码,试分析连“1”码和连“0”码的长度与位同步信号相位抖动范围的关系。
答:当为RZ码,即归零码时,信号功率谱存在定时分量,当连“1”码和连“0”码的长度较短时,容易提取定时分量,达到同步,但当连“1”码和连“0”码的长度较长时,始终是相同的电平,难以分辨出码元的起止时刻,相位仍会发生抖动。
3、数字环同步器的同步抖动范围随固有频差增大而增大,试解释此现象。
答:固有频差越大,DCO输出位同步信号与环路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误差增大得越快,而环路对DCO的相位调节时间间隔,平均值是不变的(当输入信号一定时),故当固有频差增大时,位同步信号的同步抖动范围增大。
4、若将AMI码或HDB3码整流后作为数字环位同步器的输入信号,能否提取出位同步信号?为什么?对这两种码的信息代码中的连“1”个数有无限制?对AMI 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无限制?对HDB3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无限制?为什么?答:能。
因为将AMI 码或HDB3 码整流后得到的是一个单极性归零码,其上升沿收使鉴相器输出高电平,从而使位同步正常工作。
对这种码的信息代码连“1”个数无限制,因连“1”代码对应AMI 码及HDB3 码为宽度等于码元宽度一半的正脉冲或负脉冲,整流后全为占空比为0.5 的正脉冲,脉冲上升沿数等于信息代码“1”码个数。
对AMI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有限制,因AMI码连“0”个数等于信息代码连“0”个数,不产生脉冲,也就没有上升沿。
对HDB3码的信息代码中连“0”个数无限制,因为不管信息代码连“0”个数有多大,HDB3码中连“0”个数最多为3。
即鉴相器在四个码元内至少工作一次。
实验六帧同步一、实验目的1、掌握集中插入式帧同步码识别器工作原理。
2、掌握同步保护原理。
3、掌握价同步、漏同步、捕捉态(失步态)、维持态(同步态)等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熟悉帧同步模块的工作原理,将信源模块的NRZ-OUT、BS-OUT用信号连线分别与帧同步模块的S-IN、BS-IN相连,接通实验箱电源。
2、观察同步器的维持状态(同步态)将数字信源模块的K1置于x111 0010 状态。
为了避免信息码中出现和帧同步码相近的码元序列、将K2置为1000 0000 状态、K3置为全0状态。
将示波器置于外同步触发状态,用数字信源模块的FS信号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触发信号。
示波器CH1接信源模块的NRZ-OUT、CH2分别接帧同步模块的GAL、/24、TH及FS,观察并记录上述信号波形以及与NRZ-OUT的相位关系。
使信源的帧同步码(注意是K1的第2位到第8位)中错一位,重新观察上述信号,此时GAL、/24、TH、FS应不变。
使信源的帧同步码再错一位重做上述观察。
3、观察同步器的捕捉态(失步态)在实验步骤2中电路已经由同步态变为捕捉态,示波器CH1接信源模块的NRZ-OUT。
用CH2观察/24信号,将电源断开,然后再接通电源,可看到/24波形的下降沿已不再对准NRZ-OUT的第一个数据位,再用CH2观察其他信号,可以发现TH为高电平,FS无输出。
将信源K1从上述实验的错两位状态还原为仅错一位,观察/24信号相位是否变化。
再将信源K1还原为七位全正确的帧同步码(x111 0010 ),观察/24信号的相位如何变化,并分析此信号相位变化的原因,从而理解同步器从失步态转为同步态的过程。
4、观察识别器识别现象及同步保护器的保护作用。
在实验步骤3中同步器转为同步态后,手动信源模块的K2和K3,使信息码中出现1110010码元序列(与1110010序列有一位不同也可以),示波器CH1接NRZ-OUT,CH2分别接GAL和FS,观察识别器假识别现象,理解同步保护电路的保护作用。
三、实验思考题1、本实验中同步器由同步态转为捕捉态时÷24信号相位为什么不变?答:因判决器无输出,与门4 无输出,故÷24(24 分频)电路无复位脉冲,其输出的÷24 信号相位保持不变。
2、同步保护电路是如何使假识别信号不形成假同步信号的?答:假识别信号与或门输出信号不同步,与门1 输出中无假识别信号。
因而,假识别信号不能通过与门4,所以单稳输出信号仅与中负同步码对应的识别信号有关,而与假识别无关,这样假识别信号就不能形成假同步信号。
3、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本实验的帧同步器由捕捉太转为同步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