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践
- 格式:ppt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77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实践引言旅游业是现代社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旅游地的发展和运营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发展规律和实践,学者们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本文将介绍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指旅游地从开发到衰退的一种演变模式。
这个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根据文献研究,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通常可以被划分为五个阶段: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和再生阶段。
1.开发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刚刚开始进行规划和开发,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通常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2.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逐渐发展壮大,游客数量和收入都在快速增长。
重点是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
3.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的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增长速度放缓。
此时,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4.衰退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地的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吸引力和利润也在减少。
可能会出现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破坏和游客流失等问题。
5.再生阶段:在旅游地进入衰退阶段后,可以通过重新定位和转型恢复活力。
可能会采取改造旅游设施、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加强营销宣传等措施。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不仅仅是理论,也是旅游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在实践中,通过对旅游地所处生命周期的判断,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解决方案。
1.发展策略制定:根据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可以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在开发阶段,需要集中力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推广;在成长阶段,可以加大投资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在成熟阶段,适当进行市场调整和创新,保持竞争力;在衰退阶段,可以通过再生阶段的措施恢复活力。
2.问题解决方案:旅游地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游客满意度下降等。
什么是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旅游目的地的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探索阶段:其特点是旅游目的地只有探险型游客,且数量有限,分布零散,他们与当地居民接触频繁。
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未因旅游而有所改变。
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的北冰洋地区处于这一阶段。
参与阶段:旅游者的人数逐渐增多,吸引当地居民开始专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易设施。
旅游季节逐渐形成,广告也开始出现,旅游市场范围也已界定出来。
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较小的、次发达的岛屿正处于这一阶段。
发展阶段:一个庞大而又完善的旅游市场已经形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
旅游者人数继续上涨,在高潮时期甚至超过长住居民人数。
交通条件,当地设施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广告促销力度也大大增强,外来公司提供的大规模、现代化设施已经改变了目的地的形象。
旅游业发展之迅速使其部分依赖于外来劳动力和辅助设施。
这一阶段应该防止对设施的过分滥用,因而国家或地区的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北非和西非海岸属于这一阶段。
巩固阶段:目的地经济发展与旅游业息息相关。
游客增长率已经下降,但总游客量将继续增加并超过长住居民数量。
为了扩大市场范围,延长旅游季节,吸引更多的远距离游客,广告促销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
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到来已产生反感。
以前的设施现在降为二级设施,已不再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大部分加勒比海和北地中海地区属于此阶段。
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旅游环境容量已达到或超过最大限度,导致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游客数量达到最大,使得旅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游游客,会议游客等。
自然或文化吸引物被人造景观所取代,接待设施出现过剩。
衰落或复苏阶段:在衰落阶段,旅游者被新的目的地所吸引,只留下一些周末度假游客或不露宿的游客。
大批旅游设施被其它设施所取代,房地产转卖程度相当高。
这一时期本地居民介入旅游业的程度又恢复增长,他们以相当低的价格去购买旅游设施。
09旅管马慧 0946070论述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一、1、探查阶段:这是旅游地发展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游客多油冒险精神;没有特别的设施;自然、社会环境、经济未因旅游的产生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2、参与阶段:旅游者的人数增多;旅游逐渐有季节性;当地政府开始投资旅游设施建设(基础、服务和游览设施);当地居民开始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和投资;开始出现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市场开始形成。
3、发展阶段:旅游接待量迅速增长;外来旅游者大大超过当地旅游者;出现大量的旅游宣传广告;形成了明确的客源市场;大量外来投资融入,并取代政府投资占据主要地位;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发生明显改变;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种矛盾迅速增加。
4、巩固阶段:游客数量增速明显减缓;旅游者数量超过当地居民;当地居民的不满情绪增加;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完善。
5、停滞阶段:旅游地容量达到最大甚至出现过饱和的状况;旅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回头客;接待设施过剩;旅游资源中的人造景观增多甚至取代原有自然文化景观。
6、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地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已不能和新的旅游地相竞争;旅游设施大量闲置并逐渐被其他设施取代;房地产转卖率高,宾馆可能变成公寓、疗养院和退休住宅。
二、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能适合地解释旅游发展模式;2、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该理论能提供给管理者长远的思想及揭示各个阶段不同变化的影响力;3、作为预测工具:该理论没有得到多少发展而且可能难以得到发展;对中国而言,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
应用这个理论框架去分析各种不同旅游地的具体生命周期特点及规律、剖析形成这些具体的生命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内在因素,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言旅游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了解旅游地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业的运行方式,并为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指导。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由Butler于1980年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每个旅游目的地都会经历从初始阶段到发展阶段、成熟阶段,最终可能会进入衰退阶段的过程。
1. 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旅游目的地通常是相对比较无名的,旅游业规模较小,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游客数量有限。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很大,但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
此时,旅游目的地需要进行宣传营销,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2. 发展阶段随着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渐增强,旅游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游客数量明显增加,旅游业开始对当地经济做出贡献。
同时,旅游业开始引入更多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
3.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中的最高峰阶段。
此时,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游客数量达到最高峰。
然而,由于长期的发展和过度开发,旅游地可能开始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文化融合、社会问题等。
4. 衰退阶段在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游客数量开始下降,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减少。
此时,旅游地面临调整和重新定位的挑战。
一些旅游地可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提供新的旅游产品来重新吸引游客,而其他一些旅游地则可能无法摆脱衰退的困境最终面临衰落。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启示通过了解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于旅游业规划和管理的启示。
首先,早期的宣传和推广对于旅游地的发展至关重要。
初始阶段的旅游地需要积极推广自己,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TLCS)理论是最具实用性和研究机会的一种可视化旅游地研究方法。
它可以以某种程度上提供旅游地发展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信息,从而在形成或促进旅游地策略与政策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任何的旅游地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并处于(起始)发现、流行、衰老、淘汰阶段之一。
起始发现状态是旅游地开发进程中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会出现新的想法和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旅游开发效率,旅游发展的热度也会逐步上涨。
流行阶段是整个旅游发展的高峰期,旅游资源的开放和使用逐步增多,大众对其也有着较大的兴趣和信任。
在这一阶段,旅游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得到更多的认可。
衰老状态将旅游资源的利用收缩到一定程度,旅游市场上出现低迷。
因为已经进入了衰退阶段,旅游资源会呈现出“古老化”和“破旧化”,当地人民社会面又开始出现忧郁、寂寞和不满。
淘汰阶段是一个整合阶段,旅游资源和关注度已经逐渐减少,会话与改建手段可以使旅游资源转变成新的形态,并与当代文化融合,获得不错的口碑。
在理论上,旅游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把握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点考虑和改造当前的衰老旅游资源和空间,使其能够在各个旅游地阶段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引言旅游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对于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管理变得越来越关键。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旅游规划和管理领域,它描述了一个旅游地从开发到衰退的不同阶段。
本文将概述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基本概念,并介绍每个阶段的特点、挑战和管理策略。
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由R.W.伊斯特伍德于1973年提出,它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了旅游地从开发到衰退的典型路径。
该模型包括五个阶段:开发、成熟、衰退、振兴和稳定。
1. 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旅游地资源被发现和评估,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销计划制定。
开发阶段的特点包括资源开发和投资增长,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加。
然而,开发阶段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解决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避免对旅游地资源的破坏。
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营销和宣传策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最后,需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和规范,确保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
2. 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高峰期。
在这个阶段,旅游业已经成为旅游地的主要经济来源,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成熟阶段的特点包括旅游设施和服务的完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丰富的旅游体验。
然而,成熟阶段也伴随着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地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旅游产品,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其次,需要加强旅游管理和目的地营销,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形象。
最后,需要平衡游客体验和社区利益,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
3. 衰退阶段衰退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下降期。
在这个阶段,旅游业开始面临衰退,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渐减少。
衰退阶段的特点包括旅游设施和服务的老化,旅游产品的陈旧和乏味。
衰退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是重建和再生旅游地的经济活力。
为了应对衰退,旅游地需要进行更新和改进,引入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需要加强目的地营销和品牌形象,重新吸引游客。
4. 振兴阶段振兴阶段是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复苏期。
旅游业的生命周期理论与探索旅游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产业,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每个旅游业的发展都需经历生命周期中的成长、停滞和衰退等不同阶段。
因此,深入研究旅游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其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旅游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是旅游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一种典型的旅游业发展过程。
旅游业的生命周期由四个不同阶段组成:试纳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对于旅游业而言,了解这些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和因素既能指导旅游产业合理规划和发展,也有助于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阶段性变化,以实现持续发展。
第一阶段:试纳期作为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试纳期通常是环境和政策制定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就是旅游业还处于初步产业化发展阶段。
此时,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受到旅游者的充分关注和认可,因此,需要进行大量推广和宣传活动,打造形象和知名度,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第二阶段:增长期一旦旅游业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进入到增长期,此时行业接待量大幅度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在这个阶段,旅游经济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旅游目的地升温,行业内开始增加大量的投资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这种扩张和发展也会伴随着对资源、环境以及当地文化的破坏和过度消耗。
因此,在这个阶段,管理者需要谨慎决策,积极推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并加强合作共赢,规范供应链管理,形成战略联盟,促进产业升级。
第三阶段:成熟期在旅游经济进入成熟期时,行业内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并且目的地竞争也开始加剧。
但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旅游市场份额的增长率逐渐放缓。
因此,面对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需要构思革新思路并不断升级服务品质,并且加强与周边产业的配合,形成旅游与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第四阶段:衰退期旅游业的衰退期通常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更新或者地理位置的衰退导致的。
旅游⽬的地⽣命周期理论结合实际的探讨
旅游⽬的地⽣命周期理论概述
⼈的⽣命存在⽣命周期,产品存在⽣命周期,企业也存在⽣命周期,旅游⽬的地做为各种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空间集合,同样具有⽣命周期。
旅游⽬的地⽣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巴特勒借⽤产品⽣命周期理论重新进⾏了系统阐述,将旅游地⽣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
威海刘公岛风景区做为旅游⽬的地⽣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开始于1895年,刘公岛由原来的封闭军事区域对外开放做为旅游景区,刘公岛做为甲午中⽇海战发⽣地,具有历史意义,留有当时北洋海军相关遗址,但是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通过吸引了爱国⼈⼠、⽼兵前来游览。
随着景区游览⼈员增多,政府加⼤投资,修复和修建了多出历史场所,景区的可进⼊性也加强,园区的基本设施完备,历史宣传增多,1993年景区接待⼈次可达100万⼈次,景区就进⼊参与阶段。
2001年,刘公岛被批准为⾸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8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举⾏两岸互赠⼤熊猫、珙桐树还有长鬃⼭⽺与梅花⿅,其中长鬃⼭⽺与梅花⿅就安家在刘公岛,刘公岛对外知名度不断加⼤,刘公岛的宣传⼒度也不断加⼤,此时刘公岛进⼊了发展阶段,
刘公岛⽬前处于巩固阶段,第⼀次来威旅游游客,80%会选择刘公岛做为旅
游⽬的地,已经具有成熟的客源市场,旅游收⼊也成为刘公岛的主要收⼊组成,景区旺季基本集中在5⽉-10⽉,景区通过其他⽉份进⾏相关优惠以此来演唱旅游季节,增加景区收⼊。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与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是旅游地发展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描述了一个旅游地沿着规律性的发展路径逐渐成长和衰退的过程。
旅游地生命周期是由经济学家Butler于1980年提出的,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探索、开发、成熟、衰退和再生。
探索阶段是旅游地的起始阶段,这个时候旅游业并不发达,吸引游客的原因主要是景观和自然环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但是这也是探索发展潜力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制定发展规划。
开发阶段是旅游业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构建完整的旅游体系,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同时吸引更多游客。
旅游业在这个阶段迅猛发展,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旅游收益也逐渐增加。
成熟阶段是旅游业最大化的阶段,这个时候旅游地的知名度已经很高,形成了成熟的旅游产业链。
但是天然资源的枯竭和过度开发会逐渐削弱旅游地的吸引力,并导致旅游收益的减少,甚至经济负面效应。
衰退阶段是旅游业的下滑期,它通常发生在旅游业达到顶峰后15到20年内。
它标志着旅游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开始下降,同时,由于缺乏创新和可持续性,旅游业面临更多的问题。
再生阶段是旅游业回归的时期,通过发展新的旅游模式和体验,重新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创新和投资,以帮助旅游业从困境中走出来。
在旅游业中,不同的旅游地经历了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
通过了解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可以更好地了解旅游产业的规律及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
同时,了解旅游地生命周期对于制定旅游开发战略,预测旅游市场变化和制定旅游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1、国际级旅游地的生命周期(1)国际级旅游地具有较高的旅游品位;拥有极为独特的自然特征;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全球范围的不可替代性;旅游市场具有广域性的特征;客源地球涵盖全2)生命周期没有衰落或复苏阶段;经过巩固阶段或停滞阶段后进入稳定和成熟阶段;可以长期稳定地维持在成熟、稳定阶段黄山陆林,1997年已经历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正处于发展阶段必须注重采取相关的措施引导和保障黄山向成熟期转化2、地区级旅游地的生命周期(1)地区级旅游地具有较高的品位;不具备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区域性的旅游吸引物;区域级的市场(2)发展特点在与新旅游地的竞争中失去优势;进入停滞和衰退阶段(3)延缓衰退期和刺激复苏方法:其一,开发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二,广告宣传、改进产品、降低成本和价格3、溶洞类旅游地(1)发展特点共性大、独特性小,区域性旅游资源;没有探察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了发展阶段轰动效应一过,游客的数量剧减;孤立的溶洞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非常短;很快进入衰落阶段;但,位于旅游热线、高级别旅游景区内、溶洞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则不会很快走向衰落杭州的瑶林仙境安徽的褒禅山华阳洞(2)溶洞类旅游地规划注意问题同一地域多个溶洞,选择最有价值的一个开发;开发投入以满足基本游览条件为准则;不宜在游客量下降时大规模追加投资以换取游客的增长;当游客数量小于门槛游客数时,应该考虑关闭洞穴一、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评估内容与方法(1)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旅游资源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简称区域条件):旅游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条件用地状况当地社区中心区位特性(2)确定各评价因子的分值系统(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专家征询:直接征询间接征询(4)建立评价模型综合评价2)RBD与CBD的关系(差异)在区位选择上:CBD,由商业的重要性、土地价格、可进入性、经济地租的相互作用决定,行业空间竞争的结果,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RBD,决定于自然、历史景观,异心性,位于旅游点与CBD之间,没有一个地价峰值地段;重要人口路径区位和旅游特色中心(海滩或瀑布)的相对区位相结合的结果;旅游点是影响RBD 区位的最重要的力量在形态上CBD,中心区域RBD,往往是长条形,以步行街形式设计Stansfield C.A. & Rickert J.E.,以来访的游人汇聚点和观光点为中心这一地带V.泰勒,1975,南非的东伦敦,RBD :用宾馆及其他旅游接待设施、咖啡店、古董店、剧院、服务站、游乐园、饭店、公共浴室和公共水族馆的分布来加以定义把上述设施建筑面积占街区建筑面积50%以上的城市街区,在地图上表示出来,观察到长条形地带在功能上设施的吸引范围或腹地;RBD是从CBD功能中分化出来的;二者可能相邻或重叠,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城镇;潜在地同时为旅游者(游憩者)与城市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