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1、化虚为实。
例(1):于金池的《思念》结尾段“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
这样的文章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实的影象,既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到了言已尽而回味无尽的表现效果,又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使文章生动、优美、富有灵气。
例(2):王灵芝的《妈妈的爱》结尾段“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
妈妈的爱,是抽象的,文章用具体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来表现抽象的妈妈的爱,是化虚为实的写法。
这样,就赋予了妈妈的爱以优美的形象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意象,使中心鲜明、深刻;使结尾段优美、形象。
例(3):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的回忆被一道强烈的声波所震碎”。
回忆被唤醒是虚的,震碎的是形象的实的。
此句运用了化虚为实的写作技法。
有文采,表现力强。
例(4):张可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妈妈的这番话,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心中的乌云,露出了我那片晴朗的天空。
而心里的石头,也好像变成了羽毛,使我变得轻松自在。
”妈妈的这番话,带给我的感受,是抽象的难以直接表达的,此处巧妙地化虚为实(乌云、明朗天空、羽毛,形象易感知,是实的),就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并且优美、灵动。
2、引实入虚。
例(1):吴彦鹏的“作文片段练习”中的“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我的脑袋都大了。
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语段中,写学习的苦恼、受束缚是写实,忆童年的自由、快乐是写虚。
“一阵微风”巧妙的引实入虚,形成对比,反衬效果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当然了,童话色彩也是此语段的一个特色,只不过与本文话题无关,就免谈了。
高考作文技巧如何运用合理的抽象和具体在高考作文中,抽象和具体是非常重要的表达手段。
运用恰当的抽象和具体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地展现主题和观点,从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高考作文中如何合理运用抽象和具体的技巧。
一、抽象的运用技巧抽象是一种对某一事物或概念进行概括和总结的表达方式。
运用抽象的技巧可以在高考作文中增加凝练性和深度,提升表达力。
以下是一些运用抽象的技巧:1. 提炼主题:在作文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主题,用抽象的方式表达整个文章的核心观点。
例如,对于“友情”的主题,可以抽象地描述为“一种相互信任、支持和理解的情感纽带”。
2. 使用抽象词汇:在作文中使用一些抽象的词汇来概括和总结具体的情景、事件或人物。
例如,用“和谐”、“勇气”、“责任”等抽象词汇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或品质。
3. 借用典故和引用名言:通过借用典故和引用名言,可以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还能增加作者的文化素养。
二、具体的运用技巧具体是指通过细致、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事物或情感。
运用具体的技巧可以让作文生动、形象,使读者更易于产生共鸣。
以下是一些运用具体的技巧:1. 运用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事物的细节,可以让读者产生形象感,提高文章的真实感。
例如,通过描写风景中的细微变化、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情感或思想。
2. 利用具体事例:引用具体的事例,可以使文章理论观点具体化,让读者对作者观点更易于接受。
例如,在写论述某种现象的文章中,可以引用相关的事例来支持观点。
3. 使用身临其境的描写:通过细致地描写场景的声音、气味、触感等感官细节,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达到强烈的感染力。
高考作文中,合理运用抽象和具体可以使文章更加丰满和有说服力。
抽象和具体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应该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选择抽象或具体的表达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转换。
同时,应该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以避免表达模糊或误导读者的情况。
具体和抽象作文怎么写的一、理解具体和抽象的概念在写作之前,要明确具体和抽象的含义。
具体是指能够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到的、明确的、详细的事物或现象;而抽象则是指那些难以直接感知,需要通过思考、概括才能理解的概念、理念或情感。
二、确定文章的结构1. 引入: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个场景或一个问题来引出具体和抽象的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 阐述具体和抽象的概念: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对具体和抽象进行详细的解释,可以结合一些例子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3. 分析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探讨具体和抽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具体是抽象的基础,抽象是对具体的概括和升华等。
4.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具体和抽象在生活、学习、艺术等方面的体现,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三、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描述为了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晦涩的语言,而是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感受到具体的事物和情境。
同时,在描述抽象概念时,可以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其转化为更易于理解的形象。
四、注重逻辑和连贯性文章的内容应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各个段落之间要过渡自然,使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在论述具体和抽象的关系时,要注意论证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具体与抽象:生活的两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具体和抽象如同一对孪生兄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具体,是我们可以直接触摸、看到、听到、闻到和尝到的事物。
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我们手中的一本书,窗外的一棵树,桌上的一杯咖啡,这些都是具体的存在。
它们以其鲜明的形态、颜色、气味和质感,丰富着我们的感官体验。
当我们描述这些具体事物时,我们可以用详细的词汇来描绘它们的特征,让别人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这些事物的形象。
抽象,则是那些无法通过直接感官感知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是对具体事物的概括和升华,是我们对世界的深层次理解。
语言训练----化抽象心理为形象语言一、导入训练;:请看一名同学的作文片段,您认为这段文字写的怎么样?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二、对这段文字进行评价三、过渡这段作文,写的是某学生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
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文章只有空洞的叙述,缺乏具体的描写,读来味同嚼蜡。
写的很抽象不生动。
板书:抽象---生动抽象主要体现在心理描写上,没有把抽象心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完成板书:抽象心理形象语言这个同学的写作上的缺点正是大多数同学共同的缺点。
在写作时很多同学不会把抽象的东西写具体,写形象,尤其是在写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的时候就更不知如何下手了!同学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惑呢?(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解决这一难题,四、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用具体可感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语言2、培养细腻地再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范文示例:原文: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
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
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升格:今天是发语文试卷的日子。
教室外,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
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
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原来是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
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
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
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能动弹,不能呼吸。
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作者:听松来源:《新作文·初中作文指南》2011年第11期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有的作文虽然也大体符合题目要求,却只能给个及格分甚至更低。
这些作文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平铺直叙,犹如记流水账。
它们看起来写了一些内容,却是泛泛而谈,不具体,不形象,不实在,缺少说服力,更谈不上文采。
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我认为,学会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将会使同学们的作文面貌为之一变。
什么是化抽象为具体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几句古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改为平铺直叙,就分别成为: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已经不见。
忧愁太多了,连绵不断。
国破家亡,令人惊心流泪。
显然,人们都喜欢古诗的表达方式,因为作者善于联想,能借助外物,利用修辞,以鲜活的形象,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几句千古名句可谓化抽象为具体的典型代表。
在写作中怎样化抽象为具体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助相关事物,化无形为有形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风”:一出门,“呼”的一声,风夹着沙子劈头盖脸地冲我扫过来,麻辣辣的,令我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
我憋足了劲,低着头向前跑。
胡同里的风更邪乎了,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东一头西一头地狂吼乱撞,又抓起地上的沙子、树叶、纸片在这家墙上扔一把,在那家窗子上拽一把……被风揉够了的烂草、败叶挂到干巴巴的树枝上和光秃秃的电线杆上。
……公路西侧顺风而下的行人,就像是脚不着地似的被风推着向前跑。
公路东侧却是另一番景象:行人像是背着千斤重的大石头,有的侧着身子,有的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着;上了年纪的人干脆下了车,身子向前倾着,眯起眼睛推着车往前倾;有些小伙子好逞强,硬是不下来,身子向前倾着,伏在车把上,用力地蹬着,像扭秧歌一样……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者通过对狂风扫荡下的物体与行人状态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狂风的威力,似乎真的有一个巨人在破坏人间,这个巨人用手抓、拽、拖、拉,无所不为。
化抽象为具体的三个步骤作者:戴宏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11期化抽象为具体是写作记叙类文本的一个基本要求,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难以把握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巧。
在研读课文的一些化抽象为具体的实例过程中,我认为化抽象为具体需要三个步骤的转化,即具体化、丰富化、形象化,这样才能把抽象的事物写得具有文学意味。
一、具体化:借助与抽象事物相关的典型事物,将抽象事物转化为具体事物。
我们在写作中会遇到许多抽象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与之相关联的典型的事物,化无形为有形。
这里要注意一下,如写到风大,我们可以想到与之相关的典型事物是飞沙走石,想到狂风把小树吹弯了,想到人在路上难以行走,想到风呼呼的声音等,可以说飞扬的尘土,吹弯的小树,呼呼的风等都是与风相关的典型的事物。
把抽象的事物与之相关的典型事物关联起来,是化抽象为具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如有的同学作文中写“我家生活十分贫穷,我很悲伤,但我相信我们一家会过上好日子”,这样写不能给人具体的感受,只能给人一个抽象的印象,那么如何给人具体的感受呢?我们看诗人食指在《相信未来》中是如何将这一内容具体化的?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里作者选取生活中典型的事物,并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把贫困、痛苦与对未来的信念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我们可以模仿这种选取典型事物的方法来写一段,比如写父母对我们很关心,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我们可以选取浓香的牛奶、父母的唠叨等,并以之为意象,写出这样的话:当浓香的牛奶布满了我的味蕾/当爹妈的目光唠叨着望子成龙的期望/我不知不觉地延展着幸福的日子/用纯净的泪水写下:感谢亲情还有风、阳光、月光、雨等都是事物,直接描写只能用很有限的词语,给人的印象也很抽象,如“风大”“阳光强烈”等,我们可以借助典型的场景来进行描写,使之具体化。
化抽象为具体------浅谈描写音乐的方法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
高中学生更是喜欢听音乐,但他们在表达听音乐的感受时总是词不达意,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说好听,为此,我想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词入手探讨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既是描写,那就会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就是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要将音乐直接描绘出来难度很大,这时比喻就派上用场了。
一、以声喻声用声音来比喻声音可谓最直接了。
如《李凭箜篌引》中一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说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就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具体而生动,学生自然就会想到。
再如《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的声音粗重急促如急雨,小弦的声音轻细就像是两个人在小声说话。
大弦与小弦交错着弹奏,就像是大珍珠和小珍珠落在玉做的盘子里的声音。
作者用熟悉的现象使音乐形象化。
再如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句子:“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乐师扬手为我弹奏一曲,就像听到万山滚动松涛阵阵澎湃。
用万山滚动松涛阵阵澎湃来比喻声音,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二、以形喻声这种方法指用通感的修辞格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
如《李凭箜篌引》中的“芙蓉泣露香兰笑”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它们都是美的化身。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例析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
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的文章虽然也大体符合题目要求,却只能给个及格分甚
至更低。
这些作文往往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平铺直叙,犹如记流水帐。
它们看起来写了
一些内容,却是泛泛而谈,不实在,不具体,不形象,缺少说服力,更谈不上文采。
如
何改变这个局面呢?笔者认为,学会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法将会使学生的作文面貌为
之一变。
什么是化抽象为具体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几句古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如果改为平铺直叙,就分别成为: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已经不见。
忧愁太多了,连绵不断。
国破家亡,令人惊心流泪。
显然,人们都喜欢古诗的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善于联想,借助外物,利用修辞,以鲜活的形象,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真是言尽意永。
这几句千古名句可谓化抽象为具体的典型代表。
在写作中怎样化抽象为具体呢?笔者经研究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借助相关事物,化无形为有形
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风:
一出门,“呼”地一声,风夹着沙子劈头盖脑地冲我扫过来,麻辣辣的,睁不开眼,喘不过气来。
我憋足了劲,低着头向前跑。
胡同里的风更邪乎了,像是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东一头西一头地狂吼乱撞,又抓起地上的沙子、树叶、纸片在这家墙上扔一把,在那家窗子上拽一把。
……被风揉够了的烂草、败叶挂到干巴巴的树枝上和光秃秃的电线杆上。
……公路西侧的顺风而下,汽车风驰电掣般从我眼前驶过,还来不及看清楚,就没影了。
行人就像是脚不着地似的被风推着向前跑。
公路东侧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行人像是背着千斤重的大石头,有的侧着身子有的弯着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着,有些小孩子看脸朝北面太顶风,就干脆转过身子脸朝南,来个倒行逆施,退着走,女孩子摘下头巾蒙住脸,可她们照样得吃沙子。
骑车的就更累了,上了年纪的人干脆下了车,身子向前倾着。
眯起眼睛推着车往前倾。
有些小伙子好逞强,硬是不下来。
身子向前倾着,伏在车把上,用力地蹬着,像扭秧歌一样,
其实他们并不比步行快。
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作者通过对狂风扫荡下的沙子、树叶、纸片、车辆等物体与行人的表现,使我们仿佛“看到”了狂风的威力,似乎真的有一个风的巨人在破坏人间,这个“巨人”用手抓、拽、拖、拉,无所不为。
(二)利用修辞手段,以事物事件代事理
应该说,优美的文章都离不开修辞,而在说理方面,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更能显示其独特的作用,它以形象说理,能使道理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
毛泽东同志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堪称优秀代表。
1949年美国打着幌子“救济”中国,利用所谓的“民主政治”企图软化中国人民,文章这样写道:
“美国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意弯腰拾起来。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嗟来之食,吃下去要肚子痛的。
”
作者用“洒”“弯腰”“上钩”和“肚子痛”等动词或形容词,以具体代抽象描绘出美国政府的别有用心,使人仿佛看见了美国佬得意而丑恶的嘴脸。
散文家赵丽宏这样写“沉默”的内涵:
“一把价值连城的意大利小提琴,和一枝随手削出的芦笛,不去触动它们,便都是沉默。
它们沉默的内涵当然不一样。
即使永远不再有人触动它们,你依然随时可以想象它们发出的绝对不同的声响。
芦笛的沉默绝不等于小提琴的沉默。
”
作者用“小提琴”、“芦笛”比喻“沉默”的两种类型,并加以对比,在比喻和对比之下,沉默的内涵丰富了,深刻了,也具体可见可即了。
(三)发散思维,深化文意
哲学家罗丹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很多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凭感觉生活,对身边的人、事、物视而不见,漠不关心。
一旦将这些事物写进文章,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很不耐读。
如果我们努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善于从一点向周围辐射,并深入挖掘,将会发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丁玲在曼哈顿街头的夜色中看到了一个老人,坐在街角上,佝偻着腰,半闭着眼睛,于是便深有感触:
“……他坐在这热闹的街头,虽在人流中间,但与什么都无关,与街头无关,与人无关。
但他还活着,是一个活人,在这繁华的街头。
他有家吗?有妻子吗?有儿女吗?他一定有过,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他就一个人,他总有一个家,一间房子。
他坐在那间小小空空的房子里,也像夜晚坐在这繁华的街头一样,没有人理他。
他独自一个人,半闭着眼睛佝偻着腰。
就这样坐在街头吧,让他来点缀这繁华的街道。
总会有一个人会想起他,并由他想到一切。
让他独自在街头,在鲜艳的色彩中涂上灰色的一笔。
在这里他比不上一盏街灯,比不上橱窗里的一个仿古花瓶,比不上挂在壁上的一幅乱涂的油画,比不上擦身而过的一身紫色的衣裙,比不上眼上的蓝圈,血似的红唇,更比不上牵在女士们手上的那条小狗,他什么都不能比,他
只在一幅俗气的风景画里留下一笔不起眼的灰色,和令人思考的一缕冷漠和凄凉。
但他可能当过教授,曾经桃李满天下;他可能曾经情场得意,半生风流;他可能在赌场失手,一败涂地,输个精光;他也可能原是亿万富翁,现在却落得无地自容。
他两眼望地,他究竟在想什么?是回味那往昔年华,诅咒今天的满腹忧愁,还是在追想那如烟似雾的欢乐,重温那香甜的春梦?老人,你就坐在那里吧,半闭着眼睛,佝偻着腰,一副木然的样子,点缀纽约的曼哈顿的繁华的夜景吧。
”
作者没有与老人对话,也没有去调查老人的真实情况,而是充分调动想象力、联想力对老人的身世作丰富的猜想,其目的不外乎是表现老人的辛酸,现实的残酷无奈,也体现出作者对老人的同情,描绘出资本主义社会繁华背景下的不和谐之处。
无疑,这比起纯粹的理性分析要生动一千倍,形象一万倍。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体会,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
只要善于借鉴,勇于实践,还可以找到其它许多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平凡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