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传承与创新的行者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赞美基层文艺者的句子1.基层文艺者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2.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平凡人民的故事。
3.基层文艺者是无名英雄,为群众带来心灵的慰藉。
4.他们在默默奉献的舞台上,演绎着最真挚的情感。
5.基层文艺者用自己的才华,点亮着群众的心灵之火。
6.他们的作品如同清泉,滋润着人们日渐干涸的心田。
7.基层文艺者是民间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创新者。
8.他们在平凡中展现着伟大,用心灵诠释着生活的美好。
9.基层文艺者是大众艺术的推动者,激励着更多人参与文艺活动。
10.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心理解、用心打动每一个观众。
11.基层文艺者是文化的传播者,让优秀的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12.他们无需掌声,只需一颗赤诚的心,用自己的方式关怀巴乡民众。
13.基层文艺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乡村的文化生活。
14.他们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着家乡的美丽风景,为群众带来欢乐。
15.基层文艺者是艺术的传承人,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16.他们用自己的作品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价值。
17.基层文艺者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18.他们的作品是乡村的瑰宝,让乡愁与美好在心间荡漾。
19.基层文艺者是乡村文化的守望者,用执着的信念书写着文化的传奇。
20.他们的影响力或许不及大明星,但他们用心诠释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21.基层文艺者是文化繁荣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22.基层文艺者倾注心血,演绎着最真挚的情感。
23.基层文艺者用作品传递人性的力量。
24.基层文艺者用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点滴。
25.基层文艺者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26.基层文艺者让平凡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7.基层文艺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28.基层文艺者以平凡的故事感动着人心。
29.基层文艺者用才华书写时代的印记。
30.基层文艺者在岁月的打磨中闪耀着创作的光芒。
31.基层文艺者用作品传递美的力量。
32.基层文艺者以坚持书写青春的记忆。
33.基层文艺者用想象力展现生活的可能性。
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匠者,是一种传承。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
他们传承的不仅是技艺和技能,更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代代传承人的匠心坚守。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匠人不断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技艺。
他们世世代代,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美好传说。
比如,我国的木工、皮革、绣花、铁匠等,他们每一个传统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传承。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手工艺品。
于是,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匠人开始涌现。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技艺,而是用自己的思维和灵感,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中,创造出更具个性化和创意的产品。
这些新生代匠人,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的新生力量。
匠人的匠心,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他们的眼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值得凝视的生命。
他们用心的打造每一个作品,让它们变得完美、独具匠心。
正如我国古代的木匠,将每一颗树木都视为自己的生命一般,用心的挑选、加工,将它们变成了各种家具,让它们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
匠人的匠心,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他们明白,手工艺品是一个人的作品,也是一个人的文化。
每一个手工艺品,都承载着一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所以,匠人们将心血倾注于手工艺品中,让它们成为了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匠人的匠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
在匠人们的努力下,我们得以保留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技艺。
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技艺丰富多彩,如刺绣、雕刻、木雕、铁画等,每一个传统技艺的形成,都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传承。
正是这种匠心精神,使得我国的传统技艺得以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
总之,一代代匠人的匠心坚守,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
正是有了这种匠心精神,我们才可以拥有如此精彩而丰富的历史文化。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继承传统,勇于创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
以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为创作灵感的《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播出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舞蹈演员用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别样身韵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到《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这些文化创意节目,让民族文化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用技术手段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学校为了让青年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准备举行以“让传统走出历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参加此次比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1.分析材料。
所给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事例,第一个事例“《典籍里的中国》从电视节目的表达优势出发,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呈现经典,打造出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说明新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的辅助,使观众在不忘传统的同时又体验了现代科技的超前和便捷。
第二个事例“以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隋代乐舞俑为创作灵感的《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播出后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舞蹈演员用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别样身韵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说明对于传统文化的舞台呈现,因为有了新技术的支持,让观众领略到了别样的美。
第三个事例“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到《典籍里的中国》《唐宫夜宴》,这些文化创意节目,让民族文化不再虚无缥缈,而是用技术手段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大家在回望经典中感受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说明技术手段对文化创意节目的价值所在。
【导语】中考语文作文得分也是很关键的,作文分高,会把整体成绩提高上去,所以同学们要重视中考作文的分数,作文开头和结尾一样重要,有好的结尾也会给你添彩加分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以继承和创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供您查阅。
【素材积累】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
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
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
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
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
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
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文10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文10篇(精选)大家知道吗?文化传承离不开创新,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话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文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文篇1古云人:“人一昧的固守思想,不会进步,只会退步”。
固守腐朽文化只会阻碍人们的进步,阻挡社会前进步伐。
人类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进步的。
某位名人说:“人不追求前进,就不会成为社会的精英,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那归根到底,前进要怎么做,又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创新,没错,这一词在当代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国家中,社会中,公司中等等,都经常强调到要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开辟出新的天地。
国家层面上所说的创新,就是要中国把“制造”转变为“智造”,会使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写中国科技遍布全球,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方法。
道路就是要创新之路,走世界的独行者之路。
中国古代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文学艺术,在经过当代人的改编下长成了新叶子,焕发出了金光闪闪的光芒。
使其更好的传承遗留下来,给后代人所继承而又不觉得枯燥无昧,因为经过创新的名著,加了一些新元素,使其以时俱进,被人们所喜爱。
创新又并不是一昧的焕然一新,毫无保留,所谓创新,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不断发展进步,要做到拒绝全盘吸收。
当然,不单单指文学艺术需要创新,科技技术也同样需要进行创新发展,目前,智能手机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手机企业纷纷创新,以求突破。
企业都需创新,“智造”更好、更领消费者所喜爱的手机。
企业力求发展而积极创新的做法,引起人民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对中国名著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给予了人民走创新之路的启示。
也是社会所缺少的精神,更是社会所大力提倡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并不是近几年才倡导、发现的道路。
在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核心;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群众道路,是以创新与时俱进为前进方向的;党的思想,也是与时俱进,带领了人民走向富裕之路。
以继承和创新为话题的作文素材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
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
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
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
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
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去无法力挽狂澜。
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
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
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
对话新浙商期克艾维5新浙商人物专访浙江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商业基因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它不仅孕育了 世代生长在这里的浙商,也滋养了只身来到这里的新浙商。
全新一代GL8Avenir•艾维亚家族融汇别克品牌百年底蕴与创新理念,与新时代新浙商拼搏奋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不谋而合。
他们都在传承和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
本期浙商携手GL8Aveni「艾维亚,一起走进新浙商王辉的别样人生。
尚策者行,创新与传承同在—对话浙江尚策广告股份有限公司CEO、“在诸暨”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王辉尚,风度,侃侃而谈。
时而是一壶烈酒,时而又是一杯清茶。
王 辉,浙江尚策广告股份有限公司CEO、“在诸暨”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
作为诸暨广告行业的领军者,他的身 上兼具着浙商身上所有的沉稳和冲劲。
行者,始于传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000年,王 辉从老家只身来到诸暨。
那时候的他 除了青春,一无所有。
但是充满商机和 创业氛围的浙江始终让他相信,自己 能在这里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钻研。
初来 乍到的王辉很快看到一个自己喜欢的 行业一广告业。
初生牛犊不怕虎,进入这个全新的领域,所有事情都要从 零开始。
设计不精怎么办?学!技艺不 熟怎么办?磨!就这样,凭着一股拼命 三郎式的冲劲,勤劳的王辉找到了自 己的定位,他将广告视为自己为其奋斗 一生的行业。
在诸暨广告圈,这个年轻人襟怀坦白,心胸宽广,敢说敢干,做事情极其 认真的好口碑传开了。
“所谓缘分,不过 就是一种努力。
努力了,缘分自然就会 到。
”王辉回忆道,此后他很快结缘了 诸暨市邮政局,进入了商函广告分局。
2005年,前面的积累迎来了质的 飞跃,王辉创立了浙江尚策广告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几年时间,王辉在诸暨 广告圈就声名鹃起。
“浙商的‘四千’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所谓传承,不管是年轻企业家还 是我们这样的新浙商,首先都要很好地承接前辈留给我们脚踏实地做事业 的精神。
坚守传承,发展,创新的作文段落一。
哎,你知道吗?在那些老街的角落里,真的还有人在坚持那些老手艺呢!就一把刀,一双手,时间仿佛都在他们手下流转。
看他们的眼神,坚定得跟啥似的,每个小细节都做得特别到位。
那真的是对品质的执着啊,这种传承,真的让人佩服。
段落二。
说起来啊,现在这些年轻人真的不得了!在大城市里,他们就像火箭一样往前冲,追逐梦想。
不怕困难,啥都不怕,有那股子劲儿。
新的思想、新的技术,都在这儿碰头、交流,整个社会都因为这些年轻人变得更加有活力了。
真的,这种发展的力量,就像一团火,照亮了整个前行的路。
传承与创新的作文人物事例
在书法圈里,王翰墨这货可真是厉害!他从小跟爷爷学写字,一练就是十几年,那笔头功夫可是深厚得很。
虽然他写的字都是传统的,但人家可没停步不前。
他搞了个新花样,用现代材料做了个毛笔,写出来的字既有传统韵味,又看着特时尚。
这让他在书法界火了一把,大家都夸他创新有胆识。
说到科技圈,李智行这哥们儿可是个牛人!他家里都是搞科研的,但他可没按套路出牌。
他带领团队搞了个全新的芯片技术,一下子就把数据处理速度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这一下,整个科技圈都炸开了锅,大家都说他是未来的科技大佬。
苏婉儿这姑娘,在时尚界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
她特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旗袍、刺绣这些元素她用得特别溜。
但你可别觉得她就只会这些老一套,她可是把传统和现代融合得恰到好处。
她的设计作品,既有中国风的韵味,又特别时髦,让人看了都爱不释手。
还有赵韵音,这姑娘在音乐上可是个鬼才!她家里人都是搞音乐的,但她偏偏不走寻常路。
她音乐天赋特别好,啥都能来一段,
还特别敢于尝试新风格。
她整的音乐,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感,每次演出都能让人眼前一亮。
坚守传承与创新的行者
——记“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长华——
人物简介:鲁长华,男,53岁,中共党员,黄酒酿造高级技师,浙江省首席技师,现任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酿酒一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绍兴黄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源于春秋,成于北宋,兴于明清的绍兴黄酒酿造技艺是越地先民基于丰富实践经验转化而成的一种酿酒技巧和技能,经过千年演变和发展,不断改进和提高,出神入化,终成传世绝技。
2006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长华就是“绍兴黄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从业30多年来,长华把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尽心尽责,不断淬炼,因业绩突出,多次获省、市、区、集团和公司的殊荣。
谈起自己获得的诸多荣誉和头衔,长华非常谦逊,他常说:“‘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应该尽点责任心,懂得感恩与回报,荣誉和头衔,代表的更是一种责任。
为自己喜欢的事业执着与坚宁,是一名酿酒人份内之事,没什么值得宣扬的……”
守业
出生于祖辈三代酿酒世家的鲁长华,他的父亲鲁吉生做了一辈子的酒,是绍兴黄酒业知名的酿酒专家,东风酒厂(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创始元老。
长华自幼受父亲身传言教的熏陶,耳濡目染中对黄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受父亲的影响,1980年高中毕业后,长华便入行跟着父亲学习酿酒绝技。
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做起,因工作勤奋,爱学习,善钻研,勤于动脑分析,长华深得酿酒师傅们的喜爱。
长华对酿酒技艺的专注近乎痴迷。
他白天照常上班,晚上偷偷跑到厂里,潜心钻研技术,为自身充电。
为尽快掌握酿酒工艺最关键、最难的开耙技术,长华没日没夜地围着酒缸转。
他起五更,落半夜,跟随师傅学习开耙。
每每遇到难题,他就向父亲和周围的老师傅学习请教。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加之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悟性,鲁长华的酿酒技能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1984年,厂里派他去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通过学习,他系统掌握了黄酒酿制技艺一整套理论
知识,这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他如雪中送炭,对以后其酿酒技艺的快速提升帮助很大。
2001年,鲁长华被公司任命为黄白酒生产部经理,慢慢成为黄酒酿造的技术骨干,在业内崭露头角。
传承
作为绍兴黄酒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长华常年累月,乐此不疲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绍兴黄酒的重任,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使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发扬光大……。
传统绍兴酒的酿造以精白糯米,红皮小麦,鉴湖水为主要原料,从当年的十一月份开始进行冬酿投料生产,经过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发酵、开耙、灌坛、压榨、煎酒等十多道工序,到次年四月底结束整个冬酿生产。
加之冬季鉴湖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
因此,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是最适合做黄酒的。
而冬酿这段时间,也是长华最忙的时候。
为酿出一缸缸酒香馥郁优雅、口感醇厚鲜爽的佳酿,他没日没夜、起早摸黑地泡在厂里,时不时地在一缸缸一日正在发酵的酒缸边停下来,双手扶缸,弯下腰细细地察看一番。
偶尔,也会将手插入酒缸,抄起一把醪糟,一摸、一捏,动作娴熟地放到鼻子边用力深嗅几下,然后,再将醪糟撒入缸中,并时不时地转身对旁边的师傅说点什么。
由于酿制黄酒工艺复杂,稍有把握不当,就会失败,酿出的酒味道发酸。
就拿酿酒中最关键的工序---“开耙”来说吧,糯米经过浸泡、蒸熟、淋水,再和麦曲、鉴湖水一起放入大缸中发酵,接下来每天都要多次给酒缸调整温度,保证发酵顺利完成,这就是所谓的开耙。
该给哪缸酒开耙、何时开耙,都是没有一定的次序的,完全依靠酿酒师的经验与判断。
半夜再困也得爬起来开耙也是常有的事,否则把不该开的开了,那缸酒就酸了。
“酿酒就是制作艺术品的过程”,长华道出了作为一个酿酒人的心声,没有一个艺人允许自己的艺术品有任何一点瑕疵。
车间一旦出现一些质量波动,他就茶饭不思、心焦如割,直到问题解决才放心。
因此,长华时常告诫员工不要掉以轻心,时刻绷紧产品质量这根弦,始终把酒品品质放在首位。
长华这种专注敬业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会稽山员工。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
经他传帮培养的几十位黄酒酿造技师,如今已成为技术骨干,走上了车间班组管理的重要岗位,并担当起会稽山传统酿艺的传承守业者。
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创新无处不在。
鲁长华认为:因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紧缺等因素,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绍兴黄酒酿酒行业已陷入发展桎梏,如何在传承千年技艺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节省劳动力成本,提高其效率,让古老技艺能更长远地焕发生机,这是今后一个时期企业要着力破解的课题,也是保证绍兴黄酒酿造技艺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近年以来,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找到更适合传统工艺创新之路,本着对酿酒业的执着,鲁长华勤于钻研、摸索,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凭着对酿酒基本原理的掌握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长华突破了许多条条框框,对传统黄酒酿制工艺及设备大胆尝试创新,提出用鉴湖源头水、浸米新工艺、米浆水冷却水再利用等新理念;研究发明了煎酒辅助器、坛酒车、移动式智能放水装置并成功申请专利;探索出了传统黄酒酿造采用罐、池、室内、室外后发酵的工艺创新之路。
他还通过QC小组等技改活动平台突破一个个的质量难点,成果多次在省、市、县各级获奖。
一系列技改新成果,不但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优化劳动组合、改善作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而且稳定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相关成果得到业内的一致认可,许多黄酒厂家慕名前来参观模仿,助推了传统绍兴黄酒酿造技艺的发展。
平凡的事业,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是一棵奉献于企业的心。
作为一名出自酿酒世家的凡人,鲁长华是一名出色的守业者、传承人和创新者。
如今,年近半百的鲁长华更是精神抖擞,他已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家,全身心投入于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传承创新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