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泉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听泉》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文章紧扣一个“泉”字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1)诵读。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
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二)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泠泠淙淙迸跳一泓童(zhì)楹联(chàngwǎng)(xī)戏生意(àng)然(jiǒng)然相异万籁(jù)寂污垢(xiá)想2.走进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
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
《听泉》教学设计1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难点】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水的美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皇帝曾铸鼎于此,因而称鼎湖山,那儿景色可美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声吧!二、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⑴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素课文。
⑵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词语。
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词。
⑵学生质疑,理解重点词语。
⑶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的。
2、讨论交流。
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5)五、指导写字及布置作业。
朗读、写词。
第二课时一、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自然。
2、你觉得雨后的鼎湖山怎样?用赞美的语气读第二句话。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读第2自然段,试分层。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第二层(第2到第4句)第三层(第5到第9句)3、指名读第一层,说说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泉声响)4、自由读第二层,想想“不绝于耳”的意思。
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泉水多)5、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泉水长,泉声美)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夜里借宿,作者又听到的泉声怎样?指导读书3、谈读后的体会4、作者为什么会听得这么真切?5、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鼎湖山听泉美妙白天:泉声响泉水多泉水长泉声美黑夜: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听泉》教学设计13一、复习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国博文物总店听泉简介
国博文物总店听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旗下的一家文创产品销售
店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它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官
方授权店,致力于推广和销售与国家博物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
国博文物总店听泉的名称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一个重要展品——听泉石。
这个石头是明代著名文人吴伯宗所赋诗《听泉》中
所提及的,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品位。
在国博文物总店听泉,你可以找到各种精美的文创产品,包括
但不限于书籍、文具、服饰、家居用品、工艺品等。
这些产品都以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为灵感来源,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
设计的元素,以精湛的工艺和高品质的材料制作而成。
国博文物总店听泉的产品种类繁多,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各
个方面,例如中国古代陶瓷、玉器、书画、青铜器等。
这些产品不
仅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还能作为独特的礼品或纪念品,展示中
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此外,国博文物总店听泉还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文化活动,
例如艺术讲座、文化沙龙、书法展示等,旨在进一步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总之,国博文物总店听泉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授权的文创产品销售店,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文化创意产品,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个了解、学习和购买中国传统文化产品的场所。
《听泉》教学设计听泉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通过演奏特定的音调和节奏,模仿泉水流动的声音,给人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本教学设计将介绍如何向学生教授听泉这一技巧,并引导他们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一、教学目标1.了解听泉的起源和背景,认识听泉的音乐特点;2.学会基本的听泉演奏技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演奏;3.发展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并提高听觉敏感度;4.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动画或视频,展示泉水流动的场景;2.听泉音乐的录音;3.乐器:双簧管、吉他和钢琴等。
三、教学步骤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动画或视频,给学生展示泉水流动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泉水的美妙和宁静。
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泉水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如何用音乐来表达这种声音。
2.了解听泉(20分钟)向学生介绍听泉的起源和背景,并播放一段听泉音乐的录音。
让学生仔细聆听,听出音乐中模仿泉水流动的声音和音调,然后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学习听泉演奏技巧(30分钟)向学生展示双簧管、吉他和钢琴等乐器,让他们了解这些乐器如何模仿泉水流动的声音。
然后,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听泉演奏技巧,例如如何利用吹管的气息控制音调和节奏,如何运用指法和弹奏方式产生泉水的声音效果。
带领学生逐步练习和掌握这些技巧。
4.练习和演奏(3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协作演奏听泉乐曲。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表达能力,演奏出自己感觉最贴近泉水声音的音乐。
可以安排学生轮流担任指挥或乐器演奏,培养他们的合作和领导能力。
5.欣赏和评价(15分钟)学生在小组演奏完成后,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每个小组可以分享他们的创作灵感和表演感受,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6.总结(10分钟)回顾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听泉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听泉的技巧和理念创作更丰富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同时,提醒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听泉》阅读答案《听泉》阅读答案「篇一」关于泉的阅读答案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断了。
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后来,我回乡去,不能不去看它了。
这棵老槐,打我记事起,它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的粗,那么的高。
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落秋千,抓石子,踢毽子,快活得要死。
冬天,世上什么都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鸟儿却来报答了它,落得满枝满梢。
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竖起的一首歌子了。
于是他们飞来了,我们就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如今我回来了,离开了老槐多年的游子回来了。
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
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劈成粉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
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灭了呢!如今,我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再也不能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棵刺眼痛心的'树桩了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长着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
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
那桩四周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
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并没有尽然就霎时消失了。
爸爸,小儿突然说,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唉,这孩子,为什么要偏偏这样说呢?是水一样的声音,这我是听过的,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一下子使我惊异不已了: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听泉》阅读原文《听泉》阅读原文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
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跌扑回还,绕在身边。
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
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
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
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
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
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来就是精灵别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
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
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
杨荫浏和阿炳(华彦钧)之间的理解与默契,是人间知音的绝唱,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能相比。
换句话说,琴师俞伯牙倘若遇到杨荫浏,就大可不必因世无知音摔碎瑶琴了。
杨荫浏是在建国初期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寻访阿炳的。
背着笨重的录音机,他和阿炳谈心、谈艺、谈琴。
用那时候流行的“履带”般的录音机带,录下了阿炳的曲子。
这首曲子无题,阿炳让杨先生取个题目,杨先生思忖了片刻说,就叫做《二泉映月》吧。
可以想象这时候阿炳是多么感动和惊奇,他那深陷的眼窝红了,几乎要流出“泉水”了;面前这位先生不仅听懂了他,把他的琴声录下,让他的音乐永远活着,而且,一语点睛,戳动了他的心泉之门。
是呵是呵,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扑了过来。
听泉笛子独奏解析
《听泉》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由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赵松庭创作于1963年。
这首曲子以浙江杭州西湖的著名景点“三潭印月”为音乐主题,描绘了作者在清晨漫步西湖时听到的美妙音乐。
这首曲子采用了浙江民间戏曲的主要曲牌和江南丝竹的部分旋律为素材,通过放慢加花等手法加工而成。
它用笛子来模拟钟声、溪水声、风声、鸟鸣声等自然声音,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曲共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第一段以清脆明亮的音色描绘清晨阳光下西湖波光粼粼的美景;第二段则运用颤音、滑音等技巧模拟鸟儿欢快地歌唱;第三段则以悠扬动听的旋律表现人们漫步在湖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最后一段则以激昂热烈的气势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听泉》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技巧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笛子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听泉鉴宝专业知识《说说听泉鉴宝专业知识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哇!今天咱来唠唠这听泉鉴宝专业知识。
咱就先从听泉开始说吧。
话说这听泉呢,可真是个神奇又有趣的事儿。
你想想看,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去聆听那潺潺的泉水声,或清脆悦耳,或低沉雄浑。
那声音仿佛能带着你穿越时空,去到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
有人可能觉得不就是个泉水声嘛,有啥大不了的。
嘿,你可别小瞧了它!在真正懂行的人耳朵里,那泉水声可蕴含着诸多奥秘呢!就跟人说话的语气一样,不同的泉水声能反映出泉水的个性和特点。
比如有的泉水声欢快活泼,那可能意味着这泉水清澈甘甜;要是那声音听起来有点沉闷,说不定这泉水就藏着什么特别的矿物质呢!当然啦,要想听出这些门道来,那可得下一番功夫。
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听明白的,就像不是谁都能听出京剧里的门道一样。
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多多去感受,多多去聆听,慢慢积累经验。
再来说说鉴宝。
哎呀呀,鉴宝这事儿可太刺激了!每次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宝贝,心里那个激动呀。
但是要真正看出个名堂来,可不容易哟!就像是在一堆拼图里找出正确的那几块一样。
咱得有敏锐的眼光,还得有深厚的知识储备。
比如说一个青花瓷瓶,咱得先看看它的造型、花色、釉质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瑕疵就可能让它的价值大打折扣,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标记又可能揭示出它背后的传奇故事。
而且鉴宝还得有点小心机,要能分辨出真假虚实。
有些无良商家那可会耍些小手段,拿些假货来糊弄人。
咱可不能被他们给骗了呀,得时刻保持警惕,让那些假货无所遁形。
总之呢,听泉鉴宝专业知识可真是门大学问。
它既有充满诗意的一面,带你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又有充满挑战的一面,让你在与假货和未知的较量中不断成长。
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呀!大家要是有兴趣,不妨也去试试,说不定你就能在这个神奇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惊喜呢!嘿嘿,咱就说到这儿咯,下次再接着唠!。
听泉从肇庆市四年级阅读理解
以下是《听泉》的阅读理解,希望您能够满意:
1. 作者对泉水的感受是怎样的?
作者对泉水的感受是清新、明亮、纯净、欢快。
泉水流淌的声音,像优美的乐曲,让人感到舒适、愉悦。
2. 作者为什么要写泉水?
作者写泉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通过泉水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听泉的过程,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自然的和谐和人生的真谛,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 文章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中有多处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和赞美,例如:“我听到了泉水的声音,那是一种天籁之音,优美动听,让人流连忘返。
”又如:“泉水清澈明亮,如同一块宝石,让人感到无比的纯净和美好。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文章中的“泉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文章中的“泉水”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泉水在不断地流淌中,不断地净化自己,同时也给予人们以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感受。
作者通过听泉的过程,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和谐,表现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泉水”成为了文章的象征,代表了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听泉
作者:东山魁夷(日本)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
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
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
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
可如今,到处都是忘不到边的漠漠荒原。
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
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
它们像是着了迷似的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膈翱翔。
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土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呼啦啦拍击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悄然流淌。
这里有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
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了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它们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
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鸟儿想错了,它们最大的不幸是以为只有尽快飞翔才是进步,它们以为地面上的一切都是为了鸟儿而存在着。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鸟群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
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湲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
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
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作者: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散文家。
他的日本风景画代表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特点:冲淡、自然、含蓄,而他的散文用及其简洁而有澄净的文字,记录了他对自然的沉思、人生的感悟。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及《探求日本的美等》。
赏析:以朴素的文字表达生命激情,将对生命思考、人生的感悟自然地融于景物的描写中,是《听泉》的一大特征。
作者写鸟成群地飞翔,而山泉是可以让鸟儿小憩的休息之地,它们可以借此来“养养精神”,看看自己疲惫的身姿。
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这两个事物人类特有的思想和灵性,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暗示人类世界的一种生存状况:为外物所累,在对高度文明的追求中丧失自我,失去心灵的平和对幸福的基本体验。
这里“泉水”成了人类心声的象征,“听泉”也成了作者希望人类返璞归真的召唤。
寓理于景,借景发挥,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景物描摹中得到很好的表达。
另外,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突出特点,作者善于从人们熟悉的大自然中挑选象征的喻体,以鸟群、森林、泉水等构成画面,使人们在感性的体验中得到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