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医师会诊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医院会诊管理制度乡镇卫生院会诊制度一、目的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会诊制度。
二、定义会诊的流程标准。
会诊包括:科内会诊、科间会诊、急诊会诊、院内会诊、院外会诊、赴外院会诊。
三、职责1、医务部主任负责制定和修订会诊制度。
2、医疗科室医师负责执行会诊制度。
3、医疗科室主任负责监督和检查本科室会诊制度的执行。
4、医务部主任负责监督和检查全院会诊制度的执行。
5、院长负责监督和检查医务部主任会诊制度的执行。
四。
程序1、会诊对象急诊、门诊、住院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特殊病例和三日未确诊病例。
2、会诊人员资格原则上会诊人员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担任,紧急状况下除外。
3、会诊申请(1)科内会诊申请由主管医师向科主任提出口头会诊申请,科主任批准后执行。
(2)科间会诊申请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主治医师以上资格医生审核签字,送达被邀请的科室执行。
(3)急诊会诊申请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立即送达被邀请科室执行。
病情个性紧急可在会诊单上注明“特急”,立即送达被邀请科室执行,或用电话邀请先执行,后补写书面会诊单。
(4)院内会诊申请由科主任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部或总值班批准。
由临床部或总值班通知受邀请科室后执行。
(5)院外会诊申请由科主任提出,填写书面会诊单,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部批准。
医务部负责与有关医院联系,发出邀请函;紧急状况时,可由医务部派人派车前往;必要时也可由申请会诊科主任携带病历,陪同患者到外院会诊;也可将电子病历资料,网上转发有关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6)赴院外会诊或手术申请由院外医院邀请,填写院外会诊邀请函,医务部审核后,上报院长审批。
4、会诊人员(1)科内会诊人员由本科室主任主持和召集,科室内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2)科间会诊人员由本科室主任主持,被邀请科室应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担任,特殊状况除外。
(3)急诊会诊人员被邀请科室应由主治医师以上资格人员担任,特殊状况除外。
医学会诊制度一、制度目的医学会诊是一种多学科参加的病情研究和诊治方式,旨在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学会诊的程序和流程,明确各参加方的责任与义务,保证医学会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需要进行医学会诊的病例,无论是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等各科室的病人,都应依照本制度的要求进行医学会诊。
三、会诊人员1.会诊构成员包含:院内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及其他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
2.会诊组的组长由参加会诊的主任医师担负,负责会诊过程的组织和协调。
四、会诊申请及预约1.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遇到需要会诊的病例,应向院内会诊组提交书面或电子申请,附上患者病历、体格检查、试验室检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2.会诊组接到申请后,应依照标准程序进行评估和预约。
预约时间应视病情严重程度和急迫性确定,并及时通知申请医生。
五、会诊会议1.会诊组在预约时间和地方召开会诊会议。
会议前,组长应通知全部会诊构成员参加并提示按时参会。
2.会议现场应供应好会议室、病例相关资料、影像学等辅佑襄助资料。
3.会议开始前,应由组长对会诊目的、病例资料、会议议程进行简要介绍。
4.会议期间,各参加人员应依次对病例进行系统分析、讨论,提出看法和建议。
5.会诊会议应遵守专业伦理和保密原则,禁止泄露患者隐私信息。
六、会诊报告1.会议结束后,由组长整理睬诊看法和建议,并撰写会诊报告。
2.会诊报告应认真记录会诊过程、讨论内容、诊断看法和治疗建议等,并包含每位参会专家的签名和日期。
3.会诊报告应在会诊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及时转达给申请医生。
七、会诊结果与执行1.申请医生收到会诊报告后,应认真阅读并依据会诊看法和建议订立治疗方案。
2.如遇到会诊看法与申请医生看法不全都的情况,应及时与会诊组进行沟通、讨论,以达成共识。
3.申请医生和会诊构成员应共同监控患者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动,并依据需要进行后续会诊或协作诊疗。
医院会诊制度一、凡遇疑难、危重病例或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应当及时申请会诊。
会诊包括: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二、会诊医师资质(一)科间会诊:本院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
若遇被邀科室具有会诊资格的所有医师正在手术或抢救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会诊时,可由下级医师先行会诊,并将会诊结果向总住院医师汇报,有疑难时应及时请示二线值班医师或科主任。
(二)全院会诊:本院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
若遇被邀科室具有会诊资格的所有医师正在手术或抢救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会诊时,可由主治医师先行会诊,并将会诊结果向上级医师汇报。
(三)外出会诊:本院授予的有院外会诊资格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
三、科间会诊:由住院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
急诊会诊应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医师接到通知后应在10分钟内到位。
平诊会诊应在会诊申请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会诊,如需特殊专科(如眼科、耳鼻喉科、妇科等)会诊的轻患者,可到专科进行检查。
四、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危重且需要多科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全院会诊由科主任提出,报医务部同意,由医务部安排会诊时间及参加人员。
会诊科室应提前将需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部。
会诊时由请会诊科室主任或医务部参加人员主持并总结,必要时业务副院长参加。
住院医师做好会诊记录。
五、院外会诊:指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
(一)外院医师会诊:本院不能诊治或诊治有困难的疑难、危重或特殊病例,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部同意,确定会诊时间,发邀请函与有关单位联系。
会诊由申请科室主任或医务部主任(或副主任)主持,住院医师应汇报病史并详细记录会诊意见。
(二)医师外出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执行,由医务部根据其他医疗机构会诊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医师外出会诊。
《医疗会诊管理制度》(一)院内会诊制度1.院内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医疗管理相关规定,需要邀请其他科室的医师会诊时,应经过医疗组长或二线值班医师同意,经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填写会诊单,主管医师或二线值班医师签名,将会诊单送达邀请科室。
2.应邀科室街道会诊单后,应派出主治医师或医疗组长及时完成会诊工作。
紧急会诊可由总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先行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请示上级医师随后到达现场处理。
一般会诊应在24小时(假节日在48小时内)完成。
紧急会诊应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
3.邀请会诊医师应陪同会诊医师做好会诊工作,介绍患者情况、提供相关资料并协助完成会诊工作,做好会诊记录。
会诊医师应根据常规诊查患者,并按照规定书写会诊意见。
4.各科室应对会诊工作情况及时进行登记和评价,作为科间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二)邀请院外会诊制度1.各科室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邀请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师会诊时,应经科主任同意,经治医疗组向患者说明会诊目的及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后,签署会诊知情同意单,填写会展申请单报医务部批准。
当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真的其近亲属或监护人同意。
2.会诊申请单内容应包括拟会诊患者病历摘要、拟邀请医师或者邀请医师的专业技术及任职资格、会诊的目的、理由、时间、费用。
医务部解冻会诊申请单后加盖医务部公章,电话联系被邀请医院医务管理部门,并书面传真会诊单。
街道对方确认后,通知邀请科室完善相关资料,做好接待和配合会诊医师的准备工作。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科室不得提出会诊邀请(1)会诊邀请超出我愿诊疗科目或者我院不具备相关资质的;(2)我院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不能为会诊提供必要的医疗安全保障的;(3)会诊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4.会诊费根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及相关规定执行。
5.邀请会诊时原则上由科主任主持,科主任外出或因工作原因无法主持时,应委托副主任或医疗组长主持和,经管医疗组长及相关医务人员应陪同参加会诊工作,涉及需要检查治疗或者手术时,应邀请相关科室参加会诊工作,特殊情况由医务部或业务副院长主持会诊工作。
医院会诊制度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
规范会诊行为的制度称为会诊制度。
一、会诊包括:普通会诊、急诊会诊;或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多学科联合会诊、院外会诊。
二、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0分钟内到达。
普通会诊应在会诊发出后24小时内完成。
三、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半月组织一次,全科人员参加。
主要对本科的疑难、危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
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
四、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
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传送至被邀请科室并打电话通知。
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进行会诊。
会诊时经治及主治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
会诊后会诊医师须填写会诊记录,并签名。
五、多学科联合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
多学科联合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部同意并决定会诊日期。
提请会诊的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部,由医务部通知有关人员参加。
会诊时由医务部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经治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
六、院外会诊:1.邀请外院医师来院会诊:当患者的病情需要,本院无相应的医疗条件,由经治医师提出院外会诊申请。
经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审核同意,患者或患者授权委托人、监护人同意后,提交医务部,医务部负责与他院联系。
院外专家会诊所产生的费用由患者承担。
2.本院医师外出会诊: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按照我院《医师外出会诊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医院医疗会诊制度一、目的为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特制定本会诊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会诊分类科内会诊:由本科室负责人或高年资医师主持,对本科室内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科间会诊:由申请会诊科室填写会诊申请单,应邀科室在规定时间内派医师前往会诊。
全院会诊: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的疑难病例,由医务科组织全院相关科室进行会诊。
院外会诊:经本院诊治后仍不能确诊或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由医务科负责联系院外专家进行会诊。
四、会诊程序科内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科室负责人同意并召集本科室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主管医师详细介绍病情,与会人员进行讨论,提出诊疗意见。
会诊记录由主管医师书写,记录会诊意见和执行情况。
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填写会诊申请单,写明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摘要、会诊目的等,经本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应邀科室。
应邀科室接到会诊申请单后,应在24 小时内安排医师前往会诊。
紧急会诊应在10 分钟内到达。
会诊医师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提出明确的会诊意见,并记录在会诊单上。
申请会诊科室的主管医师应根据会诊意见制定诊疗方案,并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解释。
全院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经本科室负责人同意,报医务科批准并组织。
医务科确定会诊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并通知相关科室和人员。
会诊由医务科负责人或指定的专家主持,主管医师详细汇报病情,与会人员进行讨论,提出诊疗意见。
医务科负责记录会诊意见,并督促落实诊疗方案。
院外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经本科室负责人同意,报医务科批准。
医务科负责联系院外专家,并将患者的病历资料等提供给专家。
院外专家来院会诊时,相关科室应做好接待和配合工作。
会诊结束后,主管医师应根据会诊意见制定诊疗方案,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
五、会诊要求会诊医师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专业水平,会诊时应认真负责,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会诊医师应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伦理规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合法权益。
医院会诊制度医院会诊制度是指医院为了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诊疗服务,采取多学科、多专家的协作方式,对疑难病例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一种机制。
下面是医院会诊制度的标准格式文本:一、背景介绍医院会诊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协作、优化资源配置而建立的。
通过多学科、多专家的协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科学的诊疗方案,提高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会诊对象1. 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疑难病例;2. 需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病例;3. 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预决策的病例。
三、会诊程序1. 会诊申请:主治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向医院会诊中心提交会诊申请,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检查结果等。
2. 会诊组成:医院会诊中心根据病情的复杂程度和需要的专业领域,组成相应的会诊专家组。
3. 会诊安排:医院会诊中心根据专家的时间和患者的情况,安排会诊时间和地点。
4. 会诊过程:主治医生向会诊专家组介绍患者的病情,并提出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会诊专家组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制定最终的诊疗方案。
5. 会诊报告:会诊专家组根据讨论结果,撰写会诊报告,包括患者的病情分析、诊断意见、治疗方案等,并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
6. 会诊结果:主治医生根据会诊报告,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四、会诊专家组1. 会诊专家组由医院内的多个科室的专家组成,包括主治医生、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
2. 会诊专家组根据病情的特点和需要的专业领域,组成相应的会诊小组,确保能够提供全面、专业的诊疗意见。
3. 会诊专家组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独立思量、分析和解决复杂病例。
五、会诊报告1. 会诊报告是会诊专家组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和诊断意见的书面记录。
2. 会诊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检查结果、会诊过程、诊断意见、治疗方案等内容。
3. 会诊报告应及时编写,并在会诊结束后向主治医生和患者提供。
医院会诊制度范文1.会诊定义会诊是指医院内或医院之间的医疗团队之间就某一患者的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和共同决策的过程。
2.会诊目的(1)提供全面、专业的医疗意见,确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和科学。
(2)促进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3)提供教学和科研的机会,促进专业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3.会诊范围(1)患者的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2)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
(3)患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措施。
(4)患者的转诊和转院要求。
(5)其他需要医疗团队共同参与和决策的事项。
4.会诊程序(1)会诊申请:由主治医师或其他医疗人员向会诊医生提出书面会诊申请。
(2)会诊安排:由会诊医生安排时间,确保会诊医生与患者及主治医师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会诊。
(3)会诊讨论:会诊医生就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等问题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流。
(4)会诊报告:会诊医生根据讨论结果和意见给出会诊报告,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建议的治疗方案。
(5)会诊沟通:会诊报告由会诊医生和主治医师共同讨论和沟通,确定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6)会诊记录:将会诊报告和沟通记录归档保存,并及时通知患者及其家属。
5.会诊参与者(1)会诊医生: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和经验的医生,具备独立提供专业意见的能力。
(2)主治医师:患者的主要负责医生,负责向会诊医生提供患者的病情和诊疗资料。
(3)其他参与者:根据需要,可以邀请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技师等参与会诊讨论和决策。
6.会诊责任(1)会诊医生负责提供全面和专业的医疗意见,并协助主治医师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
(2)主治医师负责整合各方意见,制定最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和沟通。
7.会诊结果(1)会诊报告归主治医师负责,包括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建议的治疗方案。
(2)会诊结果应及时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由主治医师负责向患者解释和沟通。
8.会诊质量评估(1)定期评估会诊质量,包括会诊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等方面。
会诊制度为了使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会诊制度。
会诊包括:科内会诊、科间会诊、急诊会诊、全院会诊、门诊会诊、院外会诊、赴外院会诊。
一、会诊管理办法(一)院内会诊制度1、科内会诊:由医疗小组组长向科主任提出,由科主任召集,指定本科室有关人员参加。
2、科间会诊:(1)科室间会诊,由主治以上医师提出,本医疗小组组长决定。
夜间及节假日可由总住院医师决定。
由责任医师或值班医师填写会诊通知单,并发送会诊短信至会诊平台。
(2)请求会诊的责任医师要完善病历内容,并在填写会诊申请单时,将住院号、床号、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以及会诊目的等逐一填写清楚,同时填写院内会诊登记本,等待并陪同会诊医师。
不能陪同会诊医师时,应委托本科室相应级别医师履行陪同职责。
(3)负责会诊医师应当为总住院或以上级别的本院医师。
接到会诊通知单后,应在24小时内及时完成会诊工作,会诊结束后登陆会诊平台,登记会诊完成情况。
3、急会诊:应当在接到通知后10分钟内到达邀请科室,由于病情疑难复杂,会诊医师不能完成诊断或处理时,应负责请求本专业上级医师协助。
4、全院会诊:由科主任向医务处提出,医务处组织有关人员参加。
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务处相关人员参加。
会诊时经治医师要详细汇报病历,并做好会诊记录。
5、门诊会诊:门诊会诊由门诊科室负责人提出,医务处门诊办公室组织相关专业专家进行会诊,会诊费用按照标准开具收费单在收费处计入相关科室。
连续三次就诊未确诊的患者不再收取会诊费用。
为了杜绝漏费,邀请科室责任医师或值班医师必须开临时医嘱,并登陆会诊平台记录,护士在处理医嘱的同时进行注账,将会诊费用录入应邀科室,并对会诊医师的执行签字进行监督;应邀科室会诊医师完成会诊后应立即完善会诊记录及会诊平台会诊完成情况记录。
收费标准按照河北省医疗收费标准执行。
全院会诊时,每位参加会诊医师均可按职称所对应的标准收费。
(二)医师外出会诊制度1、外出会诊医师资质(1)医师外出会诊是指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为其他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进行执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
医师会诊制度
为规范医师会诊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中的规定,制定《中山市中医院医师会诊制度》。
一、院内会诊
1、临床各科凡遇疑难病例或涉及到其它专科问题需解决时,须及时申请会诊。
2、院内急会诊须在接到会诊邀请后10分钟内到位,抢救时电话通知的急会诊应随叫随到;普通会诊须24小时内完成。
3、邀请科室应按规范开出会诊单,会诊单除病情简介外,还需书写会诊目的、要求及请求会诊的时间,病人如属急诊,应加一[急]字样,以免延误病情。
抢救时急会诊可电话通知,先会诊后补单,会诊单须由主治以上医师签名方生效。
4、被邀科室接到会诊邀请后,应按时限要求指派指派住院总医师以上资质人员前往。
如属本专科疑难病例,前往会诊的医师应主动向上级医师汇报,以保证会诊质量。
5、凡遇疑难病例,经科内讨论、科间会诊仍未解决问
题的,由科主任提出,报医务科批准,确定会诊时间、会诊人员后通知相关科室医师参加院内大会诊,会诊一般由申请科室主任主持,医务科派人参加。
二、邀请外院医师会诊
1、本院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邀请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师会诊时,经治科室应当向患者说明会诊、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后,报医务科批准备案;当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征得其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
2、拟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称会诊医疗机构)的医师会诊时,需向会诊医疗机构发出书面会诊邀请函。
内容应当包括拟会诊患者病历摘要、拟邀请医师或者邀请医师的专业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会诊的目的、理由、时间和费用等情况,并加盖医务科公章。
紧急情况下用电话等方式提出会诊邀请的,应当及时补办书面手续。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科不予批准会诊邀请:
(1)会诊邀请超出本院诊疗科目范围或者本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
(2)本院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不能为会诊提供必要的医疗安全保障的;
(3)会诊邀请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4、被邀请医师完成相应的会诊工作后按照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经治科室负责配合、提醒。
)
5、会诊结束后,经治科室应当将会诊情况通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将会诊情况通报会诊医疗机构。
6、会诊中涉及的会诊费用按照中山市的物价收费标准执行。
差旅费按照实际发生额结算,不得重复收费。
属本院医务人员根据诊疗需要邀请的,差旅费由医疗机构承担;属患者主动要求邀请的,差旅费由患者承担,收费方应向患者提供正式收费票据。
会诊中涉及的治疗、手术等收费标准可在当地规定的基础上酌情加收,加收幅度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7、会诊中涉及到的会诊费用应当统一支付给会诊医疗机构,不得支付给会诊医师本人。
三、本院医师外出会诊
1、医师未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不得擅自外出会诊。
2、本院接到其他医疗机构的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本院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医务科应当及时安排医师外出会诊。
会诊影响本院正常业务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经业务副院长批准。
3、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派出医师外出会诊:
(1)会诊邀请超出本院诊疗科目范围或者本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
(2)会诊邀请超出被邀请医师执业范围的;
(3)会诊邀请超出邀请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或者邀请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医疗救治条件的;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4、不能派出会诊医师时,应当及时告知邀请医疗机构。
5、医师接受会诊任务后,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查患者,完成相应的会诊工作,并按照规定书写医疗文书。
6、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有关的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
7、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发现难以胜任会诊工作,应当及时、如实告知邀请医疗机构,并终止会诊。
医师在会诊过程中发现邀请医疗机构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条件不适宜收治该患者,或者难以保障会诊质量和安全的,应当建议将该患者转往其他具备收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诊治。
8、会诊结束后,医师应当在返回本单位2个工作日内将外出会诊的有关情况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
9、医师在外出会诊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争议,由邀请医疗机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
必要时,本院参加协助处理。
10、医院由于会诊产生的收入,应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核算,按照医院劳务效益工资计算的有关规定提取一定比
例作为会诊医师的合理报酬。
医师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会诊任务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高会诊医师的报酬标准。
11、医师在外出会诊时不得违反规定接受邀请医疗机构报酬,不得收受或者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钱物,不得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12、医院建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档案,坚持严格管理医师的外出会诊,并将医师外出会诊情况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四、罚则
1、医师在执业过程中违反会诊规定,应当请专科会诊而未请专科会诊,或者未及时请专科会诊的,医务科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记入医师考核档案。
延误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2、医师违反会诊规定,接到会诊邀请未在规定时限内到位会诊的,医务科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记入医师考核档案。
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3、医师未经医院批准擅自外出会诊或者在会诊中违反规定接受邀请医疗机构报酬,收受或者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钱物,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医务科应给予批评教育,并记入医师考核档案;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医师外出会诊违反《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
的,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处理。
4、医务科疏于对医师外出会诊管理的,医务科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将受到医院的批评。
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