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问诊之问头身胸腹
- 格式:doc
- 大小:0.65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问现在症对病人就诊时感到的病痛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的详细询问。
一、问寒热(一)问寒热的意义:寒与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的阴阳盛衰,所以问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的重要依据。
(二)寒热的概念1. 寒:指病人自觉身寒怕冷。
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者,称为恶寒,见于表证;寒加厚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以缓解者,称为畏寒,见于里寒证。
2.热:指体温增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某局部发热。
(三)寒热的机理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寒邪致病,多见恶寒症;热邪致病,多见发热症。
机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所以问寒热,就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
(四)常见的寒热症状1.恶寒发热: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其机理是,外邪袭表,肌腠失煦则恶寒;卫阳郁闭而发热。
此外,疮疡火毒内发时亦有寒热并见症状,为邪正相搏的反映。
2.但热不寒:指病人只发热不觉冷,或反复发热者,属里热证。
(1)壮热: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属里实热证。
(2)微热:发热不高(体温不超过38),或仅自觉发热。
见于阴虚潮热、气虚发热、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3)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
①下午3-5时热甚,称为日晡潮热,又称“阳明潮热”。
见于阳明腑实证。
②午后及夜间低热:阴虚、瘀血③身热夜甚,可见于温病热如营血。
3. 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
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
(1)恶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少阳病。
(2)恶热往来,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3)恶热往来亦可见于气郁化火。
二、问汗(一)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及诊断意义: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体某一局部汗出,为病理性汗出。
是诊断病邪性质及人体阴阳盛衰的依据之一。
(二)问汗的内容:有汗无汗、汗出的时间、多少、部位及其主要兼症等。
(一)头晕:头脑有昏沉晕糊之感,病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
虚:气血亏虚、肾虚精亏。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多因气血亏虚所致。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
(二)心悸:患者经常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证(心神被扰):胆郁痰扰、心脉痹阻、水气凌心等。
虚证(心神失养):心气心阳亏虚、心阴心血不足、心胆气虚等。
2022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诊断》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其次单元问诊细目一: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要点:特别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细目三:问痛苦要点:1.痛苦的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头身胸腹要点:头晕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问二便要点:1.大便特别(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2.小便特别(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区分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2.望姿势特别(动静姿势、特别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望皮肤要点: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要点:观看痰、涕的临床意义细目七:望小儿指纹要点: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要点:舌与脏腑的关系细目二:望舌质要点: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第五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要点:1.音哑与失音的临床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口气、病室气味特别的临床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2.切脉指法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特点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细目三:常见病脉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紧、弦、细、微、濡、动、疾、结、促、代)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按腹部辨痛苦、痞满、积聚的要点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1.证候相兼与错杂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辨阴阳虚损证候要点: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二:气虚类证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血虚类证辨证要点: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气滞类证辨证要点: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五:血病其他证辨证要点: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六:气血同病类证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细目七:津液类证辨证1.痰证的临床表现2.水停证的临床表现3.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痰、瘀、寒、气四因的比较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让知识带有温度。
2015中医执业医师儿科学必背歌诀:问诊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问年龄八睡眠,九十个人家族史,麻痘虫惊食风寒。
【简释】一问寒热,即问发热和怕冷情况:发热怕冷无汗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发热持续,热势鸱张,舌苔厚腻,为湿热内阻;夏季高热不退,无汗多尿为夏季热;午后低热,常伴盗汗,称为潮热,见于阴虚;怕冷、纳呆、神疲、多为里寒或阳虚之证;二问汗:白天汗多,稍动即出,为自汗;睡中汗出,称为盗汗;汗出如油,淋漓不止,是亡阳虚脱;汗出热不退,热病为邪气由表入里之象。
三问头身:头痛,发热,恶寒,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 属急惊风;头痛神萎,似搐非搐,为正虚肝盛,属慢惊风;头晕而兼发热多因外感; 头晕而兼面白乏力, 多为气血不足; 肢体酸痛而兼发热多为外惑,或邪阻经络; 关节疼痛, 屈伸不利, 常见于痹证; 肢体瘫痪不用, 强直屈伸不利为硬瘫, 多为风痰入络, 血瘀气滞; 痿软屈伸不能为软瘫, 多因肝肾阴虚, 筋骨失养.四问二便:大便次数多而稀薄,为脾不健运;大便次数多,赤白粘冻,为湿热积滞;大便秘结,腹部胀痛,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津亏;大便排虫,伴有腹痛,为蛔虫病;便时哭吵,多为腹痛;小便清长,或夜间遗尿,为肾阳不足,下元不固;小便频多,溲时疼痛,为湿热下注,如热淋;小便刺痛,滴而不尽,或排出砂石,为石淋所致。
五问饮食:不思饮食,食而不多,为脾胃虚弱;胀满不思饮食,为伤食积滞;腹泻而不思食为脾失健运;能食而便多不化,形体消瘦,多见于疳证;渴喜饮冷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频饮,口唇干燥,为胃阴不足,津液亏耗;渴不欲饮,则常为中焦有湿。
六问胸腹:前胸胀满而频咳,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胸部闷窒,哮鸣痰呼,为痰阻肺络,如哮喘;胸痛发热,咳嗽,气促,为肺炎喘嗽;胸闷心悸,面青气促,为心阳不振,心血瘀滞;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为心之气阴不足;脘腹饱胀,多为伤食积滞;腹痛隐隐,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证;上腹或右胁胀痛,面目黄染,为湿热黄疸。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小儿诊法概要医生运用视、听、嗅、触等感觉功能以及与病人或知情者交谈,全面了解系统掌握疾病各种相关信息,以探求致病原因、病变部位、病势转归和病证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中医方法。
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4种方法,称为四诊。
【儿科望诊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望诊包括整体望诊和局部望诊两部分。
1.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部分。
(1)望神:神,是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的外在表现,也指意识、精神状态和思维活动。
神,反映在目光、面色、表情、意识和体态上,故应从局部到整体仔细观察。
目为心之使、肝之窍,内通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察目是望神的重点。
有神:黑睛圆大,目光炯炯,转动灵活,精神充沛,表情活泼,常可逗乐。
其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四肢活动自主,此为脏气清灵,气血调和。
有神是健康的表现,即使有病,也轻浅易治。
无神:目光呆滞,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疲乏嗜睡,呼吸不匀,肌肉痿软,为有病或病情较重。
(2)望色:小儿面部皮肤薄嫩,故气血盈亏、色泽变化易于显露。
色泽即颜色与光泽,皮肤颜色分青、白、黄、赤、黑五种,简称五色。
面呈红色,多主热证;面呈白色,多主寒证虚证;面呈黄色,多为体虚、湿盛;面呈青色,主寒、主痛、主惊、主瘀;面呈黑色,主寒证、肾虚、痛证、瘀证、水饮内停。
(3)望形体:应按顺序观察头囟、躯干、四肢、毛发、指甲等部位。
凡毛发润泽、皮肤柔韧、肌肉丰满、筋骨强健、神态灵活者,属胎禀充足,营养良好,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毛发萎黄、皮肤干桔、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神态呆滞者,多为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
头方发少、囟门迟闭,可见于佝偻病。
头大颈缩、前囟宽大、头缝裂开、眼珠下垂者,见于解颅。
皮肤干燥、缺少弹性、伴眼眶凹陷者,为脱水征象。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喜伏卧者,多为内伤乳食;喜蜷卧者,多为内寒或腹痛;翻滚不安,呼叫哭吵,双手捧腹,多为腹痛;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气促鼻煽,胸肋凹陷,常为肺炎喘嗽。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一、头晕
头脑有昏沉晕糊之感,病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瘀血阻滞。
虚:气血亏虚、肾虚精亏。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多因气血亏虚所致。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
二、心悸
患者经常自觉心慌,心脏跳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引起心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实证(心神被扰):胆郁痰扰、心脉痹阻、水气凌心等。
虚证(心神失养):心气心阳亏虚、心阴心血不足、心胆气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