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 格式:pdf
- 大小:327.38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盛京小儿针推流派张秀英;王雪峰;张立佳【摘要】盛京小儿针推伴随着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传承模式不断发展壮大.流派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倡导用推即用药,依法立方;精简取穴,协同配穴增效,同时总结了不同疾病的核心特定穴、代表性手法及要穴.本流派也十分重视儿童保健,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时令节气的不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保健及脏腑保健的推拿方法.脊背六法、透穴针刺法为流派特有技法,同时擅长针推并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等疑难疾病.流派也有一定的区域性,在沈城享有较高声誉,并通过受邀讲学及举办针推培训班,已将流派学术思想及技法辐射全国各地.【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9(011)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盛京小儿针推;脊背六法;王雪峰;针推并用【作者】张秀英;王雪峰;张立佳【作者单位】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110032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辽宁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盛京古时为后金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
19世纪后期奉天同善针灸医社社长韩桂巉擅用针推治疗儿童疾病,并提出针推并用的特色技法,倡导以指代针的“指针”技术。
其弟子关娴清针对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特点及患病特点,将“指针”技术和推拿技术相融合发扬了针推并用技法,临床疗效较好。
自此,盛京小儿针推伴随着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传承模式不断发展壮大,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辽宁省针灸学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为中心,不断培养省内外、国内外针推专门人才,并通过国内外学术讲座,继续教育及远程培训等途径将盛京小儿针推的学术思想及特色诊疗技法推广至省内各地,并辐射至全国各区县市,乃至传播到海外。
1 传承脉络清晰1.1 创始人韩桂巉韩桂巉出生于19世纪中叶(具体年份不详),沈阳人,任奉天同善针灸医舍舍长期间广收门徒,创立了盛京针推流派,以针推并用治疗疾病为特色,擅长应用针灸推拿治疗瘫痪性疾病,尤擅长指针治疗儿童便秘、厌食、感冒、五迟五软、疳证等疾病,对腹泻有独特治法。
129第17卷 第6期 2015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6 Jun .,2015止嗽散是由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所创,见于《医学心悟》一书,由枯梗、荆芥、紫苑、白前、百部、甘草、陈皮等7味药组成,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作用,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
临床上常常用于呼吸系统感染所致诸般咳嗽。
全方配伍之妙正如程氏所言:“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1]。
通过临床随证加减,笔者将止嗽散广泛运用于儿童呼吸系统中的多种常见咳嗽的疾病,取得满意疗效,故将运用止嗽散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1急性支气管炎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外感咳嗽”,是由于风邪犯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咳嗽。
风易兼夹它邪而为病。
夹寒则伴见流清涕、鼻塞声重等风寒表证;夹热则伴见流浊涕、咽痛、咳吐黄痰等风热表证,故临床常见风寒及风热表证。
①风寒咳嗽,若轻微恶寒,或咽痒而咳,咳痰不爽,痰少或白或黏,舌苔薄白,脉浮者,加生姜以散邪;若风寒束表重者,加防风、苏叶、麻黄;咳者重加杏仁。
②风热咳嗽,表证不著,该方去荆芥,加薄荷、白前易前胡;有表热者加桑叶、菊花;热重加知母、生石膏清热;痰黄而多者加川贝母、瓜蒌、茯苓;咽赤而痛者加牛蒡子、射干。
2肺炎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肺炎喘嗽”,是由于外感风邪,侵犯肺卫,肺气郁闭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喘促、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
本病初多见表证,后入里化热,表证常见风寒与风热表证,风寒常见恶寒发热,呛咳气急,痰白而稀;风热多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黄黏稠。
①风寒闭肺者,加桂枝、麻黄、杏仁、紫苏子、桑白皮温散表寒;伴见痰多再加半夏。
②风热闭肺者,去荆芥,加麻杏石甘汤、薄荷;伴见咳剧痰多者,再加川贝母、瓜蒌;伴见热重者,再加黄芩、栀子、鱼腥草。
3支气管哮喘相当于中医学中的“哮喘”,是由于素体肺、脾、肾三脏不足,痰饮留伏,又感触外邪,触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阻塞气道所致,症见:咳嗽、反复发作性喘促气急、喉间哮鸣,呼气延长,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
184第19卷 第6期 2017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6 Jun .,2017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多数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少数由埃可病毒、EV71等其他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夏秋两季,容易在家庭及托幼机构迅速传播,近些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成为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严重者还可以引起高热惊厥、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肌损伤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给患病儿童身心造成较大危害。
同时,由于该病发病突然,临床症状重,病情进展快,发热时体温峰值高,导致患儿家长情绪紧张,因此,儿科临床医生需高度重视。
喜炎平注射液是儿科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其有效成分是总内酯磺酸盐,是从穿心莲叶中提取出来的无菌水溶性物质,经临床及实验室证实对多种病毒及细菌有灭活及抑制作用。
笔者采用喜炎平注射液雾化吸入联合常规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纳入观察148例疱疹性咽峡炎儿童,均为我院儿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住院治疗的患儿,其中男80例,女68例,年龄6个月~6岁,病程1~2 d,所有病例均符合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48例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74例,男42例,女32例;治疗组74例,男38例,女3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 >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x —±s )组别例数男女年龄(岁)病程(d)对照组744232 3.15±2.52 1.42±0.45治疗组7438363.28±2.631.39±0.37χ2值0.320.96P 值>0.05>0.05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 ①年龄6个月~6岁;②病变局限于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不波及齿龈及唇、颊黏膜;③无全身其他并发症;④患儿家长知情同意者;⑤患儿依从性好,能坚持完成5 d 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