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渣做为肥料研究现状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第2020年第dible 专循环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是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节约资源投入、降低废物排放,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1-2]。
我国农业规模庞大,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人均可用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因此实现生态循环经济与农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工农业废弃物可栽培食用菌,再利用食用菌菌渣养殖蚯蚓,并获得蚯蚓粪。
蚯蚓可作动物饲料或饲料添加剂,蚓粪可作农作物、果木与花卉的生物有机肥[4-5]。
1食用菌菌渣资源及利用情况食用菌培养基废弃物(Edible Fungi Residue ,EFR )是指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收获产品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俗称废菌棒、菌渣、菌包或菌糠。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大国之一[6]。
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6年全国食用菌生产总量达3600万t ,产值2700亿元[7],按照食用菌生物学平均效率40%[8],即每生产1kg 食用菌产生0.4kg 菌渣来计算,约产生菌渣1440万t ;2018年贵州省食用菌产量为89.6万t ,菌渣达35.84万t 。
虽然,食用菌菌渣可以作为动物的饲料、农作物的肥料、食用菌的原料、燃料,还可作为土壤的改良剂和修复剂;但当前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还是将菌渣随意丢弃,任其腐烂发霉,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8-9]。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食用菌菌渣资源,使其变废为宝,是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资源循环生态利用的重要课题。
此外,随着我国畜禽业的发展,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其造成的污染也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10]。
因此,实现食用菌菌渣与畜禽粪便高效综合利用,既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全国食用菌菌渣产量巨大。
对于大量的食用菌废料,如果处理不当将污染环境,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有碍食用菌产业的顺利发展。
因此,如何环保有效地利用食用菌菌渣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从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及价值着手,对其研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为以后的食用菌菌渣利用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1食用菌菌渣的研究1.1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食用菌菌渣是指栽培各种菌类以后剩余的废料。
主要基质有棉籽壳、木屑、玉米芯及各种农作物秸秆。
这些基质经过发酵,粗纤维素、木质素均不同程度降解,可转化成多种营养成分,可作为饲料利用[1]。
1.2食用菌菌渣的营养价值食用菌采收后,大量的菌丝体和有益菌留在菌包中,经过酶的分解作用,可将作物秸秆、木屑、豆秸等中的蛋白质、纤维素分解。
几种菌渣的主要营养成分见附表[2,3]。
据测定[4],每0.5kg菇渣中含钙10.86g、磷3.6g、钾4.04g、钠8.7g、铜0.0049g、镁1.58g、铁0.69g、锌0.06g、锰0.0774g。
营养含量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2食用菌菌渣的利用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废菌糠的处理除了丢弃与焚烧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杨成梅何晔(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农业局济宁277600)摘要:对食用菌栽培肥料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进行综述,并对菌渣的再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利用;前景2.3生产试验吉林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4247.7kg/hm2,比对照紫花油豆增产13.4%。
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好。
3栽培技术要点长架豆1号适合吉林省露地和保护地栽培。
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3.1播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
3.2密度株距30~35cm,行距60~70cm,每穴播种3粒,保苗2棵。
定植密度:露地每公顷45000株左右,大棚每公顷40000株左右。
3.3播种每亩播种量约为5kg。
食用菌菌渣综合再利用现状及建议摘要:菌渣是食用菌栽培后所产生的有机副产物。
而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有不同的栽培配方,同一种类的食用菌又因品种与栽培方式不同,栽培配方也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来源与批次的菌渣理化性质各不相同,无法对所有种类食用菌菌渣的理化性质进行统一、精准归纳。
但同一种类食用菌菌渣的理化性质大致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本文对食用菌菌渣综合再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综合再利用;建议引言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与产值正处于逐年增长的良好势态。
截至2018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2938.78万t,总产值3789.03亿元。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菌渣等农业废弃物不断增加。
据相关统计数据,仅2018年因食用菌生产形成的菌渣废弃物超过1亿t,而菌渣作为二次种菇原料、饲料、肥料、燃料和栽培基质的循环利用率低,大量的菌渣丢弃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已成为该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再利用现状1.1作为饲料有研究表明食用菌菌渣中含有大量的菌丝体,而菌丝体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成分能够满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因此在经过粉碎、烘干等菌渣精细化再处理步骤后,可以作为畜禽精饲料的代替产品。
如平菇栽培的主要原料是秸秆以及棉籽壳,出菇后菌渣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玉米。
部分食用菌的菌渣含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以作为畜禽饲料的添加剂,具有消炎、提高免疫力以及抗氧化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畜禽发病率,提高饲养效益,也能够降低粮食作物的消耗。
1.2作为肥料食用菌菌渣经过科学处理后也可以被再次利用作为有机肥料,不仅能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还可以改善及保持土壤结构,有效改良土壤。
主要技术包括菌渣的预处理、高效分解以及堆肥发酵处理等。
在这些处理过程中菌渣所含有的物质被逐步分解,并且产生一系列微生物菌,可杀除土壤病菌,改善土壤的酸碱性,调节土壤结构,土地传统肥料的施用量可减少80%以上。
产业耦合视域下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食用菌菌渣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有机质。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食用菌菌渣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一定压力。
针对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纷纷展开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利用模式,但往往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有必要在产业耦合视域下深入研究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模式,探索可行的途径和策略。
食用菌菌渣不仅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还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和功能性。
传统的处理方式往往局限于堆肥或畜禽饲料的利用,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
在产业耦合视域下,将食用菌菌渣与其他产业进行耦合,通过协同作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的可行性和路径,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食用菌菌渣的特点、循环利用模式及实施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的进步。
1.2 研究目的食用菌菌渣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大量的食用菌菌渣一般被视为废弃物处理,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研究旨在探讨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模式,从资源化利用的角度对食用菌菌渣进行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分析食用菌菌渣的特点,探讨产业耦合视域下的循环利用模式,探讨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路径,提出循环利用模式的实施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循环利用模式的可行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提供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3 研究意义食用菌菌渣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目前大部分被简单堆肥处理或直接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研究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菌菌渣的循环利用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建立循环经济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料的研究孙建华,袁 玲,张 翼(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6)摘 要:无害化处理食用菌菌渣生产优质有机肥的试验研究表明,接种高温纤维菌可使堆内温度迅速上升至45℃以上,并可持续18~20d 。
经过45d 堆制,接种菌剂的处理除水分含量外,总养分和有机质含量、pH 值和外观形状等技术指标均达到有机肥料的标准(NY 525-2002)。
从发酵温度,持续时间,有机肥的养分含量和外观形态等方面看,接种高温纤维菌加猪粪处理食用菌菌渣的腐熟效果最好,可用于食用菌菌渣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高温纤维菌;堆肥中图分类号:S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57(2008)01-0052-04收稿日期:2007-04-06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5B08)。
作者简介:孙建华(197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与环境。
袁玲为通讯作者。
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是被食用菌菌丝利用后的植物残体,极难降解。
在川、渝两地生产食用菌的广大农村,河流沿岸,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随处可见食用菌菌渣,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如何处理和利用这些有机废弃物迫在眉睫。
利用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再利用。
至今,有关方面的研究甚少,快速腐熟食用菌菌渣的有关工艺及相应的条件控制几乎未见报道。
研究表明,影响堆肥的关键因素是微生物种类、原料性质和条件控制[1]。
为此,我们利用长期反复筛选获得的优良高温纤维菌,进行了食用菌菌渣的腐熟工艺及条件的研究,为快速无害化处理食用菌菌渣,生产优质有机肥料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供试的食用菌菌渣含水量63%、有机质58%、pH 值719、全N 、P 、K 分别为1172%、0197%和2122%。
高温纤维菌是从马粪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分解纤维素的芽孢杆菌(Bacillus ),最高生长温度约65℃,最适生长和最适产酶温度50~55℃。
关于食用菌菌渣利用的研究现状摘要:食用菌可以使饭菜的味道更加鲜美,而且食用菌里面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食用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人们饭桌上重要的一道美食,现在,在我国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此,食用菌菌渣的利用也备受人们的关注,下面主要对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和主要利用价值进行详细的介绍,介绍了食用菌菌渣作为饲料再生产配料及其他方面的利用。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研究现状;综合利用食用菌菌渣主要是食用菌在栽培后留下来的产物,也叫培养基废料,现阶段,我国生产的食用菌的量特别的多,根据中国专业人员统计表明,在2009年的时候,我国的食用菌总量已经有2000000000t,占全球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总产值已经超过700亿元。
由于食用菌的产量越来越多,因此食用菌菌渣也相应的在增加,据有关工作人员计算,如果按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平均百分之五十计算的话,2009年中国的食用菌将达到5000000000t,这个数量也许将超出我们的想象,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对食用菌菌渣进行环保且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彻底的得到解决,每年食用菌菌渣被直接抛弃,或直接扔到田地里,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的有机物白白的浪费,最重要的是,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个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可能会引起病菌繁殖导致很多疾病,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给附近的食用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所以说,目前我国对食用菌的研究还不是很彻底,不能很好地利用食用菌菌渣,食用菌菌渣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我们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处理好食用菌菌渣,这是我们目前面类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下面我们主要从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和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价值进行探讨,对现在我们队食用菌菌渣的利用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食用菌菌渣的研究1.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
食用菌菌渣主要是食用菌在培养后留下来的产物,也是产后的培养基废料,他的成分和培养料非常的相似,但是由于地方的气候与温度不同,因此他们的主要废料成分也存在着差异,目前我国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地区是:江苏、河南、浙江、东北地区等地区,其中,东北地区主要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河南、河北主要以玉米芯等为主要配料,江苏等地区主要以牛粪、稻草为主要配料,栽培的食用菌的配料有很多的菌丝,其中含有很多的纤维素等物质,很难得到分解。
·57·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1期摘要:随着市民对食用菌需求的加大,代料香菇、杏鲍菇等食用菌种植规模也随着扩大,莲都区每年有近6 500万t废菌渣有待再利用,乱堆乱放严重影响环保和美观,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
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再利用食用菌菌渣,成为论述的重点话题。
要点性知识的阐述,为科学利用食用菌菌渣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菌渣;利用;技术1 前言食用菌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备受世人青睐,有着更广阔的市场潜力。
在食用菌栽培、加工等方面,中国一直走在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据悉,2014年,国内食用菌产量达2 134万t,总产值达800多亿元,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但是,随着食用菌产量的增加,菌渣的处理成为一个难题。
传统处理菌渣的方式,将其直接当作燃料或肥料,不仅利用效率低啊,施用时机不妥还影响农作物生长,容易造成还有机源的浪费,同时污染了周边的环境,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
由此,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处理食用菌菌渣,已成为目前环境保护和食用菌产业发展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问题。
文章汇总相关研究综述,就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一系统阐述,目的为科学利用食用菌菌渣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
2 食用菌菌渣的利用2.1 食用菌菌渣用作饲料食用菌菌渣可作饲料利用,有资料证实:香菇、杏鲍菇种植后的菌渣中含有大量菌丝体,菌丝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经粉碎、烘干等精处理后,可替代精料使用。
而且,相比某些精料,香菇、杏鲍菇种植后的菌渣含有大量的粗蛋白,可满足禽畜长势基本的营养需求。
以秸秆、棉籽壳等为主料袋栽平菇后的菌渣,粗蛋白含量至少要高于玉米10.31%,有很好的饲用价值。
此外,国外的研究报道证实,食用菌菌渣中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添加动物饲料中,可替代抗氧化剂和抗炎类药物,达到抑制某些因食物链问题而诱发的病害。
基金项目:扬州市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项目(YZ2018053)。
作者简介:郑玉权(1970—),男,江苏扬州人,从事食用菌种植和菌渣利用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9-05-25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郑玉权1李尚民2范建华2蒋一秀2窦新红2(1扬州康源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25008;2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江苏扬州225125)摘要: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该文在分析食用菌菌渣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模式,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9)12-0039-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据统计,2016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597万t ,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总产值达2742亿元。
食用菌菌渣是人们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栽培食用菌采收后遗留的培养基,含有丰富的菌体蛋白、有机质、维生素、多糖、微量元素等活性物质,如果不能实现资源化利用,将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
为此,笔者对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模式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现阶段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1食用菌菌渣的特性食用菌栽培主要以秸秆、木屑、棉籽壳、麦麸、玉米芯等为原料,通过菌丝分泌胞外酶降解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物质用于菌丝生长。
研究表明[1],食用菌种植可降解菌渣中30%的木质素,使粗纤维含量降低40%~70%,粗蛋白含量提高25%~40%。
由于种植的食用菌种类及培养基原料不同,菌渣的化学成分也不相同。
常见食用菌菌渣均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见表1),并且含有多种微生物和酶等其他活性物质,对于实现菌渣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表1常见食用菌菌渣特性指标含水率pH 值有机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C ∶N数值30%~55%6.0~8.045%5.80%~15.44%0.12%~4.53%2.00%~37.11%1.56%~35.87%30∶12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模式2.1循环利用不同类型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各异,对培养基质类型、营养成分的要求也不同。
食用菌菌渣的开发利用食用菌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备受世人青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食用菌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总产量和出口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称为菌渣,我国每年产生的菌渣,至少有400万吨,处理这些菌渣的传统方法是丢弃或燃烧,燃烧只能快速地取得其中10%左右的热能,是对生物量的不合理利用;菌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随意丢弃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导致美军和害虫的滋生,增加空气中有害孢子和害虫的数量,势必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合理的开发利用食用菌菌渣,不仅可以广辟资源,化废为宝,而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有显著地生态效应。
1 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食用菌菌渣是指培养完食用菌剩下的固体废弃物。
菌渣的成分主要与培养料相关,由于南北琐事和栽培的品种不同及主要农作物废料的差异,不同地区所选的食用菌栽培原料也各有差异。
栽培完食用菌后配料布满菌丝,变得更加疏松柔软,主要是经过多种微生物作用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均被不同程度降解。
2 食用菌菌渣的营养价值。
在食用菌采摘后,有大量的菌丝体和有益菌留在了菌棒上,并且在菌丝生长过程中通过酶解作用产生了很多种糖类、有机酸类、酶和生物活性物质、菌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纤维素和氨基酸等。
如棉籽壳菌渣中含有粗蛋白13.16%、粗脂肪4.20%、粗纤维31.56%、灰分10.89%。
蘑菇渣中除了含有大量的菌丝体、蛋白质外,还含有铁、钙、锌、镁等微量元素,据测定,每0.5千克菇渣中含钙10.86克、磷3.6克、钾4.04克、钠8.7克、铜0.0049克、镁1.58克、铁0.69克、锌0.06克、锰0.0774克。
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食用菌菌渣的利用现状我国食用菌菌渣每年产量巨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合理利用食用菌菌渣的有效途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用菌菌渣用作农作物基肥,以自然堆制发酵为主,即将食用菌菌渣直接还田,能够起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善理化性质、提高农作物品质、增产增收的效果;第二、食用菌菌渣用作栽培基质,在对菌渣进行简单发胶处理后,将菌渣发酵产物与其他无机基质混合进行蔬菜或者花卉培养,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和品质;第三,食用菌菌渣用作燃料,将出菇后的食用菌菌渣晒干收藏,用作菌种生产和熟料栽培时的灭菌燃料;第四、食用菌菌渣用作饲料添加剂;第五、食用菌菌渣用作原料基质再利用。
2019年4期花炮科技与市场14邱黎斌(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摘 要】食用菌菌渣的利用是农业、环保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食用菌菌渣的应用价值逐渐提高。
文章分析了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和营养价值,阐述了目前食用菌菌渣利用的主要问题,并在技术可行的条件下重点探究了食用菌菌渣的有效利用途径。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利用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4-0014-02 作者简介:邱黎斌(1996—),男,甘肃岷县人,本科,研究方向:植物科学与技术。
在培育食用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残余,被称为食用菌菌渣,实践工作中,研究食用菌菌渣的利用价值可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化生产体系。
企业相关人员应注重研究食用菌菌渣的成分和营养价值,并对其利用途径进行有效延伸,以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应用,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 食用菌菌渣成分和营养价值食用菌菌渣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相关的营养物质构成与食用菌的培养方式有直接关系。
例如,以棉籽壳、玉米芯和麦麸为培养液的食用菌菌渣则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碳、粗蛋白和有机化合物等营养成分。
对食用菌菌渣的处理方法应科学合理,以此为目标企业带来经济收益[1]。
食用菌在收获完成后,其菌棒位置会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和有益菌,菌丝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酶解作用,由此产生糖类、有机酸类、酶和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以棉子壳栽培鸡腿蘑为例,其菌渣中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粗脂和粗纤维等营养物质。
而蘑菇渣中不仅含有菌丝体和蛋白质,也存在大量钙、铁、锌、镁、钾等微量元素,其营养成分在饲料和肥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食用菌菌渣的利用问题现阶段,我国食用菌菌渣的利用与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相关人员在食用菌菌渣中提取出生物活性物质,并将相关菌渣的有机成分作为修复局部环境与生态的重要材料物质,针对食用菌的科学合理运用具有广阔空间。
山东省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探析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食用菌的主产区之一。
山东省食用菌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丰富,然而在食用菌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菌渣。
菌渣是指在食用菌生产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残渣,包括菌丝、根底、残渣等。
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处理食用菌菌渣,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山东省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进行探析,希望可以为实现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一些启示。
一、山东省食用菌产业现状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和产业基础。
目前,山东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占据了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25%左右,在全国食用菌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在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食用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菌渣也越来越多,这给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目前,山东省的食用菌菌渣主要以堆肥处理或直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而且由于菌渣特殊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使得它们很难被直接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针对这一问题,山东省一些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始研究食用菌菌渣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1. 生物质能利用食用菌菌渣主要是由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可以进行生物质能利用。
通过特殊的生物转化技术,可以将菌渣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比如生物质颗粒、生物质燃料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有效地解决菌渣的资源化利用问题。
2. 饲料添加剂食用菌菌渣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很高,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利用。
通过科学配比,可以将菌渣加工成适合畜禽食用的饲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菌渣的营养成分,还可以节约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3. 菌丝资源化利用将菌渣中的菌丝提取出来,可以进行土壤改良、有机肥料生产等。
菌丝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团聚性,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8期资源·环境·植保食用菌菌渣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张丽萍(睢宁县农业农村局,江苏徐州221200)摘要食用菌产量居世界之首,随之产生的大量菌渣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为解决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分析了食用菌菌渣的主要营养成分,提出目前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二次栽培、转化为有机肥、制作无土栽培基质、生物修复、饲料加工等。
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的难点主要集中在缺乏资源回收利用的意识、利用水平较低、科技支撑能力较弱、机制不健全等几个方面,对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实践证明,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将食用菌菌渣实现资源化利用,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要实现资源化高效利用,还应重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食用菌菌渣循环再利用的价值,推进高效循环农业发展。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循环农业;资源化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8-0077-04食用菌产业被誉为白色农业,利用食(药)用菌为人类生活提供必需的蛋白质,用于医药领域也可以解决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高效、生态、创收的特色农业,具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食用菌栽培中会产生大量菌渣,如不加以利用,不仅对生态环境带来危害,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将食用菌产业与相关的种养业结合起来,发展高效循环农业,可以有效解决食用菌产业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拓宽农业产业链条,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1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基本情况制作食用菌培育基质的主要材料是农林业生产中的秸秆、玉米芯、棉籽壳、稻壳、麦麸、米糠、木屑等,在食用菌生长过程中分泌大量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等,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进行酶解,变成小分子物质后供食用菌吸收利用。
培育基质经过酶解后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没有被食用菌完全吸收的培育基质被称为菌渣或菌糠,其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粗蛋白、多糖及其他营养物质[1]。
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发表时间:2020-05-15T09:16:29.2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作者:茅懋[导读] 摘要:菌渣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应用于二次种菇或作有机肥、基质、沼气、养殖垫料等具有较好效果,是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江苏东越生物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盐城 224136摘要:菌渣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应用于二次种菇或作有机肥、基质、沼气、养殖垫料等具有较好效果,是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我国食用菌菌渣的应用现状、利用价值和不同菌渣的理化性质差异,以大量实例详细介绍目前菌渣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包括种菇再利用技术、肥料化利用、基质化利用(无土栽培)、饲料化利用、垫料化利用、能源化利用和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
关键词:食用菌;菌渣;循环利用 1食用菌菌渣应用现状和利用价值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栽培规模逐年提高,不断产生大量食用菌菌渣。
2017年全国食用菌生产总量达到3712万吨,产生菌渣约6000万吨(折干菌渣3000万吨)。
菌渣利用问题一直没能彻底解决,其综合利用率仍然不高。
目前常见处理方法是燃烧、丢弃和直接施用于田间。
有的菌农随意将带着菌袋的菌渣丢到生产场地附近、田边或河流中,滋生大量的细菌、霉菌和害虫,不仅造成环境二次污染,也给食用菌生产和人畜带来安全隐患。
菌渣直接燃烧的能源利用率较低,有的菌农将菌渣随菌袋一起燃烧,产生大量的黑烟和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有的菌农菌渣未经过充分腐熟就直接施用于田间,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和害虫,堆积过厚导致发酵产热,影响作物生长。
未来菌渣的利用研究将不断向多功能型综合利用推进,对其在环境修复、活性物质提取、生物农药等方面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入。
2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途径 1菌渣种菇再利用技术食用菌菌渣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其中许多种氨基酸含量与玉米接近,氨基酸总量也与玉米较接近。
菌渣还含有多糖类、有机酸类、酶及生物活性物质,用于二次种菇,既降低栽培成本,又可提高产量。
浅谈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
欧阳汕超
【期刊名称】《农技服务》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食用菌菌渣是一种培养基肥料。
我国食用菌菌渣每年的生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但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食用菌菌渣却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总页数】1页(P233-233)
【作者】欧阳汕超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长沙 4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 [J], 杨成梅;何晔
2.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与研究现状 [J], 张亭;韩建东;李瑾;任海霞;谢红艳;任鹏飞;宫志远
3.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 [J], 戴和珍
4.食用菌菌渣利用研究现状 [J], 毛进祥;杨环高;陈刘杰
5.四川省食用菌菌渣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J], 李昕竺;曾先富;熊维全;潘绍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菌菌渣做为肥料研究现状分析摘要:我国已经成为食用菌第一生产大国[1-2],每年产生的菌渣至少有400 万t,拥有大量的食用菌废弃物资源,但当前食用菌菌渣利用率较低,造成乡村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开展菌渣等废弃物再利用技术与合理开发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研究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化学肥料使用范围广、施用量大而产生的土壤板结、肥料利用率低、作物品质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结合国家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农业产业政策,通过食用菌废弃菌渣利用发酵工艺进行有机化处理,添加高效功能菌,构建生物有机肥与无机肥料的科学合理配施的综合技术,形成环保节能型食用菌菌渣生物有机无机掺混肥料,以利用其养分长效和速效相结合、菌剂活化土壤等作用,可以充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改善农作物品质和提高经济收入,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生产、资源高效利用、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技术保障,为当前农业由无机向有机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最终达到实现资源节约化利用和肥料高效利用的目的,为加速实现我国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提供动力。
关键词:菌渣废弃物再利用技术与合理开发的研究(一)研究背景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1/3的化肥,单位面积肥料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由此引发的土壤板结,水资源污染、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状严重破坏。
总之,环境与生态压力很大,肥料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折,肥料类型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新型肥料即微生物有机无机肥料必将在此特殊的转折期发挥巨大作用,最终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利用、经济高效增长等多重功效。
通过近几年来对常年作物种植区的作物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性状的调查发现,土壤中肥力特性逐渐降低,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土壤中死磷、死钾残留量增加,尤其是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急剧骤减;当前的农业生产只限于对植物、动物资源的利用,构建成“二维结构”的农业,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型的产业结构,同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与我国实行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只有将农业结构调整为“三维结构”即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微生物种群维护,才可使农业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才能构建成资源良性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农业。
作物的产量和施肥、灌溉、田间管理、栽培措施有直接关系,肥料的选择不当和施肥技术方法的不合理性将会导致作物减产34%-40%,栽培技术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而土壤肥力的保持和调控是一切农业田间管理措施增产增收的基础。
近几年来,面对自然灾害频发,作物产量和品质受到明显的影响,单一的依靠优良抗性品种的培育来提升作物品质、作物抗倒伏、抗病害、抗草害的能力难度系数逐渐增大,而土壤肥料的特性在作物增产、抗性提高、品质升级和效益提高等方面的功效越来越重要,因此土壤新型肥料即生物有机无机掺混肥料的研发以肥沃耕地土壤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是实现农业向三维结构转型和农业战略性调整的第一步。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食用菌菌渣作为一种生产末端的废弃物质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我国每年产生的菌渣,至少有400万t,往往被随意抛洒和燃烧用作燃料。
其实,菌渣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 是一种很好的的有机肥源,随意丢弃是对资源的浪费, 同时还导致霉菌和害虫的滋生,增加空气中有害孢子和害虫的数量, 进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
将其作为一种有机肥料应用到肥料生产体系中,充分发挥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的能力,既达到了废弃资源的重复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型肥料生产,又避免了环境污染,更好的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内外食用菌菌渣研究现状食用菌菌渣(Edihle Fungi Residue,Residue,EFR)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收获产品后剩下的培养基废料,又称为菌糠、薛渣、或者下脚料[3]。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8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已达1.83×107t,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总产值突破600亿元。
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每年有大量的食用菌菌渣产生,按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平均40%计算,2008年全国食用菌菌渣总产量约 4.57×107t,数量巨大。
然而如何对菌渣进行环保有效的处理,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每年大量的菌渣和废棒或就地堆置,或直接施入田中,即造成了农业有机资源的巨大浪费,又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恶化,造成细菌繁殖和疾病传播,给附近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附近食用菌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
目前对食用菌菌渣的利用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领域,总结起来共有7种利用途径,即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质配料[4-6],在对菌渣进行简单发酵处理后,将菌渣发酵产物与其它无机基质混合进行蔬菜或者花卉栽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和品质、作为育苗基质的基础材料[7-9]、作为菌糠饲料[10-13]、作为一些酶研究的介质来源[10、14-15]、作为发酵产生沼气的底物[16-17]、作生态环境修复材料[18-19]、作为肥料和生物活性物质。
利用形式不一,利用效率不高,仍存在大量的浪费和二次污染现象,因此,如何科学和环保有效地处理好食用菌菌渣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的迅速发展,各地生产食用菌后的栽培废料也逐年增多。
为了寻找新的培养材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人们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食用菌栽培废料再利用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食用菌栽培废料开发利用的报道很多,其中以食用菌栽培废料作为配料进行食用菌再生产的研究最多。
吴长清(2000年)利用金针菇栽培废料栽培金针菇,栽培废料中的营养较易被金针菇菌丝吸收,发菌迅速,头潮菇出菇密集,产量提高明显,品质也较好。
李用芳(2000年)利用金针菇栽培废料生产平菇,菌丝生长迅速,长势较好。
党建章(2000年)用平菇、金针菇栽培废料栽培鸡腿蘑,发现鸡腿蘑菌丝分解纤维素能力非常强,用出过菇的废料栽培鸡腿蘑,效果良好,添加70%的栽培废料所产鸡腿蘑的蛋白质含量产量以及和可溶性蛋白均高于正常料。
李东(2001年)用种过平菇的废料,经曝晒、粉碎处理,再用来栽培草菇,菌丝生长速度随废料加入量的增加而加快,菌丝浓密程度逐渐增强,生物学效率以废料占75%的最高。
香菇菌渣由于含蛋白质高和具有一定量的氨基酸,用它作为饲料添加剂,对提高猪的瘦肉率有积极效果。
宋汉英(1985年)用20%香菇栽培废料代替碧糠粉养猪,发现猪的生长正常,每增重1kg,试验组比对照组节约饲料0.71kg;而在饲养的经济效益方面,试验组比对照组高30.20%,肉质正常。
马玉胜(1996年)以麦秸、稻草等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用其栽培废料饲喂奶山羊,经60天的试验,饲喂食用菌栽培废料的试验组比饲喂氨化麦秸的对照组产奶量提高19.4%,粗饲料利用率也提升了13.2%,两组间乳脂率无差异。
庞思成(1993年)以食用菌栽培废料代替鼓皮喂养尼罗罗非鱼,在饲料中添加30%栽培废料,不但能满足鱼的生长,而且还可节约一些鼓皮,使饲料成本下降了8.3%,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张汝锦等(1985年)用香菇栽培废料喂兔,不但适口性好,毛长、毛重和体重的增长效果也非常明显。
2.2 国内外食用菌菌渣作为肥料研究现状Francis 等研究了在坦桑尼亚利用木屑、剑麻废料、水稻秸秆等农业固体废物栽培口蘑的情况,发现生产过后的基料可作为饲料和肥料,可以有效地对土地进行生物修复[20]。
唐翔虬认为食用菌栽培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21]。
李志香等通过菌种的优化组合,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废菌渣生产为饲料,减少了环境污染[22]。
边银丙提出食用菌产业要减少对秸秆资源和林木资源的过度依赖,应利用栽培后的菌料开发家禽和鱼类的养殖饲料加工、生产土壤有机肥料[23]。
卫智涛等[24-25]研究了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利用现状。
从文献查阅来看,目前对食用菌废弃物的利用方式较为常见的是直接将菌渣还田用作肥料,或者是将生产后的菌渣再加工成为饲料、肥料,作为产品进行销售。
但总体而言,当前食用菌菌渣利用技术尚不够成熟,处理手段有限,应用范围狭窄,造成了较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三)菌渣在土壤肥料的作用和研究方法3.1菌渣的作用由于食用菌菌渣富含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良好的有机肥源和土壤改良剂[26-28],所以当前在肥料利用领域以利用食用菌菌渣堆肥发酵制作有机肥的研究居多。
研究表明:每100公斤食用菌菌渣含氮、磷、钾最多的分别相当于尿素4.85kg或碳酸氢铰11.98kg,过磷酸钙12.14kg和氯化钾3.92kg,施用食用菌下脚料对改善、增强地力有积极意义。
刘宝勇(2007)将香菇废料加入矿区复垦土壤中,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肥与改善,在排土场复垦土壤中加入食用菌废料,可以大大增加上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对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肥力具有特殊作用[29]。
3.2研究方法3.2.1、多元功能菌的筛选和培养具体操作:①选择本地区典型的作物栽培区土壤,开展解磷、解钾和自生固氮菌的分离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几株高效解磷细菌、解钾细菌和自生固氮菌进行菌落形态比较、革兰氏染色及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根据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筛选出的高效菌株进行鉴定。
②高效菌株固体发酵最大活菌数测定,对筛选出的几株高效解磷细菌、解钾细菌、自生固氮菌多菌株复合菌剂固体发酵采用1000 ml 的三角瓶,每瓶装入100 g 固体发酵培养基,121℃高压蒸气灭菌后接入体积浓度5 %的单菌株或多菌株混合的液体菌种,28℃恒温培养,第4、8、12、24 和48 h 取样,利用稀释平板计数法进行细菌测数。
③复合菌剂盆栽试验,取灭菌的田间耕作土,每盆装土2 kg,试验设1个对照(不接菌)和2个处理(①P1K1N1和②P2K2N2),每处理施浇含菌108个/ml 复合菌剂30 ml,对照浇蒸馏水,共设3个重复。
盆栽玉米每盆定植2 株,生长期119d;盆栽水稻每盆定植2 株,生长期135 d。
观察复合菌剂对玉米、水稻植株生长的影响,采收后统计其生物量。
3.2.2、食用菌生产末端菌渣发酵技术研究具体规范:利用微生物的好氧分解作用,将食用菌菌渣废料晒干粉碎后,以15%的比例添加添加剂(由菜园土、过磷酸钙、猪粪、草木灰以l:l:l:0.5的比例混合均匀而成)和以1:2的比例添加水,在30℃--65℃温度范围将其发酵,转化7 d后,测得发酵转化产物外观、总养分、有机质含量及E.coli值是否符合国家有机肥标准。
3.2.3、生物型有机颗粒挤压技术将筛选出来的多元功能菌,在适宜的温度下,移接到菌渣发酵成的有机物质中,进行挤压造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