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乳化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5
DF8B型机车辅助系统常见故障条目1、液压泵进出口油管振动大、噪音大2、静液压系统油箱中的油出现乳化现象3、柴油机停车时,静液压系统油箱加油口冒油4、静液压系统油箱须经常补油5、静液压传动油温度过高或过低6、变速箱通气口或油封漏油7、前变速箱振动大、有异声8、变速箱箱体温度高9、万向轴运转不正常,晃动或有撞击声10、冷却水温高(保护系统动作)11、动力室中水温表温度已超过88℃,保护系统不动作12、动力室中水温表温度低于88℃,保护系统动作13、膨胀水箱水位起伏大,柴油机停机时溢水,水位下降大14、膨涨水箱中有机油15、机油温度过高16、柴油机前后增压器机油进口压力低17、机油压力突然下降18、机油滤清器压差19、机油热交换器20、柴油机机油进口压力太高21、燃油压力低22、燃油压力波动大23、燃油压力高24、差示压力计动作25、空调制冷效果差(1)冷却风扇运转液 压 泵 工 作 不 正 常④液压泵工作不正常a .柱塞副卡死或轴承损坏①用手触摸检查泵体温度,温度过高应拆下检查。
②拧松任一高压油管接头,若无高压油喷出,则应拆下检查。
后变速箱油位升高,静液压油箱油位下降时,即应拆下检查,更换。
b .轴端油封损坏:①油封磨损应更换。
②油封磨损不严重而是吹破时,则应检查内泄漏回油管的情况。
c 、配油盘压不紧,漏油拆下,检查蝶形弹簧。
散 热 器 不 热冷却水循环不正常,温度控制阀恒温元件没有动作 ①φ100蝶形止回阀方向安装相反,拆下检查。
②水泵损坏,水流量不足。
(1)柴油转速400r/min,机油压力低于油压保护值(2)柴油机720r/min时油压低于180kPa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条目一、柴油机起动电路1、闭合蓄电池闸刀开关XK,电压表2V无显示2、按下柴油机起动按钮1QA(45s)后,柴油机不甩车3、闭合燃油泵开关4K,燃油泵电机RBD不转4、起动时,柴油机已转动,但不发火5、起机后松开1QA后,柴油机停机二、辅助回路1、闭合辅助发电开关5K,辅助发电机不发电2、闭合辅助发电开关5K,辅助发电机自动投入固定发电工况3、闭合空压机自动开关6K,总风缸风压低于750kPa,两台空压机均不工作4、总风缸压力超过900kPa时,空压机不停止工作三、柴油机调速1、司机控制器主手柄提“2”位以上,柴油机不升速2、使用手动调速,柴油机转速不上升四、机车牵引运行1、司机控制器主手柄提“1”位,机车不能换向2、司机控制器KZ主手柄提“1”位,机车不能加载3、柴油机突然卸载,“接地”信号灯亮或“微机报警”信号灯亮,CDID显示“主回路接地”故障4、柴油机突然卸载,“水温高”信号灯亮或“微机报警”信号灯亮,CDID显示“水温高”或“油温高”故障5、柴油机突然卸载,“总过流”信号灯亮,或“微机报警”信号灯亮,CDID显示“主发电机过流”故障6、机车运行中“微机报警”及“空转撤砂”信号灯亮7、机车运行中,柴油机突然停机五、电阻制动电气故障及处理电阻制动工况,主手柄提“2”位以上时,牵引电动机无励磁电流和制动电流六、机车自负荷1、自负荷时,WZK置“励磁一”或“励磁二”位及主手柄提“1”位时均加不上负载2、自负荷时,WZK置“励磁二”位时功率正常,置“励磁一”位时无功率输出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柴油机起动电路)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辅助回路)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柴油机调速)现象2、使用手动调速,柴油机转速不上升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机车牵引运行)现象3、柴油机突然卸载,“接地”信号灯亮或“微机报警”信号灯亮,CDID现象4、柴油机突然卸载,“水温高”信号灯亮或“微机报警”信号灯亮,CDID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电阻制动)故障现象:电阻制动工况,主手柄提“2”位以上时,牵引电动机无励磁电流和DF8B机车电气系统常见故障(机车自负荷)现象1、自负荷时,WZK置“励磁一”或“励磁二”位及主手柄提“1”位时均加现象2、自负荷时,WZK置“励磁二”位时功率正常,置“励磁一”位时无功。
油底壳进水解决方案篇一:发动机油底壳进水现象及原因发动机油底壳进水现象及原因发动机油底壳进水现象及原因发动机的润滑油系统和冷却水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系统,正常情况下,发动机冷却水是不会进入油底壳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冷却水进入油底壳的现象。
油底壳进水后,使机油稀释、变质、甚至乳化。
不及时解决会造成机件磨损,甚至引起抱轴烧瓦事故。
1.发动机油底壳进水故障的主要表象(1)冷却水不正常减少。
(2)机油压力降低。
如果机油压力在同等转速下降低100~200kPa就要及时检查其原因。
(3)发动机连续工作或静置数小时后,油底壳内的油位明显上升,即机油量不减反增,有时从游标尺处溢出。
(4)曲轴箱和呼吸器内有白雾现象,有时呼吸器口处还有水珠产生。
(5)油底壳进水初期机油中有水滴,时间一长,则机油会变成乳白色。
(6)冷却水有“开锅”或“翻泡”现象。
说明汽缸套有裂纹,水进入了油底壳。
2.发动机进水的原因(1)汽缸套水封圈密封不好。
(2)机油冷却器损坏,部分冷却水渗入润滑系统。
(3)有些发动机冷却水泵的轴承是通过发动机机油润滑的,如果水封和油封老化或损坏,冷却水就会进入润滑系统。
(4)汽缸套有裂纹或缸套因“穴蚀”严重而产生小孔,冷却水会渗入汽缸,流入油底壳。
(5)汽缸盖有裂纹,冷却水直接渗入汽缸,流入油底壳。
(6)汽缸盖顶部的工艺孔闷头因工作振动而松脱,使冷却水经推杆孔流入油底壳。
(7)挺柱室内机体有铸造砂眼,使水套内的冷却水从砂眼中渗出,经挺柱室回流入油底壳,这一故障比较难检查。
(8)发动机汽缸垫被冲坏后连通水套,使冷却水直接进入汽缸套流入油底壳。
(9)缸头与缸体之间的水封圈损坏。
如果缸盖螺栓偏松,也会使冷却水进入汽缸。
(10)对于干式缸套,如果机体因“穴蚀”严重,冷却水由机体渗入缸套,缸套因受热不均而损坏,冷却水仍过缸套渗入油底壳。
(11)有些发动机所附的空压机是用冷却水冷却的,而润滑油与发动机润滑油道相通,如果空压机发生某些故障,也会使冷却水流入油底壳。
所谓废机油,一是指机油在使用中混入了水分、灰尘、其他杂油和机件磨损产生的金属粉末等杂质;二是指机油逐渐变质,生成了有机酸、胶质和沥青状物质。
废机油的再生,就是用沉降、蒸馏、酸洗、碱洗、过滤等方法除去机油里的杂质机油机油主要可分为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基础油:(1)矿物油--Mineral 从原油中提炼而成的, 此种基础油因受限于原油先天性质, 原油的来源, 炼制技术, 成本等等, 在黏度指数, 流动点和氧化稳定度方面便有一定的限制要靠添加剂来改善。
(2) 合成油--Synthetic就是把矿物基础油用酯类(Easter) 或聚烯类(PAO: Poly-Alfa-Olefine) 来取代, 再和添加剂参配, 就是合成机油, 而若是基础油全用酯类或聚烯类取代, 便称为全合成机油(Fully-Synthetic Oil) 若只有用部分则称为半合成机油(Partial-Synthetic Oil) 。
(3) 植物油--Vegetable顾名思义就是从植物所提炼而成的, 如黄豆油(Soybeam Oil) 篦麻油(Castor Oil), 而castor oil 使用较广泛, 因为它能够在铁或钢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 现在有些试验性的赛车用油即采用植物油(4)动物油--Animal 通常用在齿轮的润滑上, 如抹香鲸油(Sperm Oil)有非常良好的抗磨和抗压的特性, 它用于多数的有限度滑动的差速器。
至于真正发挥机油功能的添加剂, 则为了配合不同的基础油的化学特性而稍作调整外, 其功效是完全相同的。
乳化液——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水、基础油(矿物油、植物油、合成酯或它们的混合物)、表面活性剂、防锈添加剂(环烷酸锌、石油磺酸钠(亦是乳化剂)、石油磺酸钡、苯并三唑,山梨糖醇单油酸酯、硬脂酸铝)、极压添加剂(含硫、磷、氯等元素的极性化合物)、摩擦改进剂(减摩剂或油性添加剂)、抗氧化剂。
机油主要可分为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基础油:(1)矿物油--Mineral从原油中提炼而成的, 此种基础油因受限于原油先天性质, 原油的来源, 炼制技术, 成本等等, 在黏度指数, 流动点和氧化稳定度方面便有一定的限制要靠添加剂来改善。
柴油机气缸垫烧损的现象及原因原分析及预防徐州市政法委巩明时由于柴油机工作粗暴、噪声大、气缸垫轻微烧损不易察觉,判断困难,以致气缸垫更换不及时(或屡换屡烧),造成气缸套变形,密封阻水圈损坏以及缸盖和缸体之间过梁处受高温高压气体的冲击,导致严重烧蚀沟痕,致使维修困难以及机件报废的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压缩比大,比轼率高,高增压的进口发动机更为突出。
严重地影响了柴油机的使用经济性及可靠性。
为此本文通过对柴油机气缸垫烧损的现象及原因原分析,介绍了烧损气缸垫的判断方法及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措施。
1 气缸垫烧损的特点、现象及判断1.1相邻两缸过梁处烧损现象:发动机运转中动力突然下降,转速明显降低;机体抖严重且排气管有轻微放炮现象;发动机熄火后启动困难或怠速时极不稳定。
判断:使发动机在怠速稍高状态运转,然后分别拆下相邻两缸喷油器高压油管试听,若发动机转速和抖振此时无明显变化。
且排气管放炮声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可初步判断该相邻两缸过梁处气缸垫烧毁。
为进一步判断其准确性,可拆下相邻两缸的喷油器,取一根塑料软管插入喷油器孔中,然后吸一口烟,沿着软管猛吹入缸内,若在另一喷油器孔中有烟冒出,则表明此相邻两缸气缸垫烧损严重。
1.2 气缸口与冷却水道之间烧损现象:发动机运转时,水温突然升高,且转速沉闷,动力下降,冷却水消耗过快;排气管有水气排出,特别是怠速运转时,排出的废气呈淡黄色现象;曲轴箱油平面升高,润滑油乳化现象严重;散热器加水口处有水锈痕迹。
若烧损严重时,大量的冷却水会进入气缸,造成发动面无法启动。
判断:将散热器加满水,起动发动机并突然加速。
观察散热吕加水口,若此时有水泡出现,或冷却水外窜,则表明气缸垫底烧损,为进一步判断烧损部位,可拆下发动机进气管,起动发动机,用棉纱等物分别堵塞各缸进气口进行加速试验。
若在加速的同时散热器加水口处水泡或冷却水外窜现象减弱或消失,则表明此缸气缸热烧损。
1.3 气缸口与润滑油道之间烧损现象:机油压力不稳定以及油温升高过快;润滑油中有气泡,颜色变浅并有柴油味,润滑氧化变质速度以及消耗过快;柴油机低温时,排气管有大量的蓝烟排出。
乳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都知道乳浊液不稳定,静置不久后就会发生分层现象,但是如果在其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即使较长时间地静置,也不易发生分层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乳化现象,被加入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就叫做乳化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乳化现象无处不在。
在有油污的盘子里滴入一滴洗洁精,你会立即发现,洗洁精下面的油污迅速变成细小的液滴向洗洁精内扩散,此时你若再加入适量的水,沾在盘子上的油污会较快地向洗洁精的水溶液中扩散,经过一段时间的扩散,再倒掉盘子里的液体,盘子就会变得洁净光亮了。
能够代替洗洁精的物质还有洗衣粉、纯碱、肥皂等。
我们饮用的饮料中含有乳化剂。
食品用的乳化剂有聚甘油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大豆磷脂等。
在生产冰淇淋的过程中,乳化剂起的是促进脂肪分散、稳定乳浊液的作用,所以我们吃到的冰淇淋滑腻爽口,质地均一;啤酒中的乳化剂不但使高分子脂肪物质得以均匀分散不沉淀,且使啤酒香味四逸、泡沫丰富、色泽鲜亮,其他像酸奶、巧克力等食品也无不得益于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化妆品及医药膏剂中的乳化剂使膏体细腻、滑润。
用其配制出化妆品的膏体可以充分滋润皮肤,维持皮肤的油脂平衡,减轻皮肤的干燥感。
相应乳化剂在洗发剂、护发剂、烫发剂、染发剂和其他头发护理品中,对修复受损毛发、增加发质的滋润和保湿程度、改进头发的梳理性等,都能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农药中也可觅见乳化现象的踪迹,只要同学们仔细阅读各种农药的说明书,就会发现。
例如稀禾定是目前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旱田除草剂品种之一,它就由原油(油性)和机油乳油(乳化剂)两部分组成,一旦将其加到水中,便立即变成乳化后的乳浊液,这样不但节约农药,而且有利于环保。
工业上的乳化剂可谓五花八门。
目前我国能源紧张,原油价格上涨,燃料油的价格居高不下,但是,我国却有着丰富的煤焦油资源。
只要把煤焦油进行乳化燃烧使用,即可解决上述问题,而这种乳化剂就是FD-500系列煤焦油乳化剂。
此外,还有沥青乳化剂、新型柴油乳化剂、塑料薄膜流滴剂和防雾剂等。
冷却系故障1发动机过热2发动机过冷3冷却水温过高现象:发动机工作温度超过正常工作温度,水箱开锅、水温报警灯亮。
发动机动力不足。
冷却液减少,有蒸汽出现危害:破坏了零件的正常配合间隙。
润滑油变质、老化。
充气效率降低。
早燃原因1)非冷却系的原因发动机: 1 点火过迟 2 混合气过稀 3 排气门间隙大4 润滑油油量不足。
底盘: 1 离合器打滑。
2 制动拖滞。
3 底盘轴承过紧。
使用因素: 1 长时间顺风行驶。
2 长时间使用低速档。
3 长时间大负荷运行。
4 长时间超载,天气热。
2)冷却系的原因1冷却液不足,防冻液浓度不够。
2 百叶窗开度不够。
3 风扇皮带松,皮带打滑、叶片形状。
4 散热器外表脏、堵5 冬季,水箱冻。
6水泵损坏7 冷却水套堵、水垢重、裂纹。
8节温器失效9双温开关故障 10 金属感温器脱落、污垢堆集、硅油渗漏。
11缸垫损坏。
12 水温传感器损坏。
13 储液罐裂纹。
发动机温度过低现象: 1 长时间冷却水达不到正常温度。
2发动机动力不足。
3 燃料消耗大。
危害:汽油雾化不好,油耗,排放性能下降。
机油粘度大,摩擦阻力大,缸壁、活塞过早磨损。
原因: 1 环境温度低,无保温措施。
2 百叶窗无法关闭。
3 节温器损坏。
4 双温开关损坏。
5润滑油加多。
6水温传感器故障。
润滑系故障1机油压力过低2机油压力过高3机油变质4机油消耗大机油压力过低危害:机油压力过低已将使润滑效果减低,磨损增加,甚至危及发动机正常运转。
故障现象: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机油压力始终过低,报警蜂鸣器报警。
油被稀释,油面增高,机油粘度变小,带有浓厚的汽油味或带有水泡味。
故障原因1机油量没有达到规定容量。
2机油粘度变小。
更换机油的周期太长。
3机油传感器损坏4机油集滤器堵塞5油泵磨损严重。
限压阀失效或弹簧过软。
5机油粗滤器堵塞旁通阀打不开 6 主油道限压阀调整弹簧弹力过低。
7泄漏。
8各轴承磨损配合间隙大。
9油道堵。
10 发动机过热。
发动机机油压力过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如何判断和排
除?
1、现象发动机起动后,机油压力迅速降至零;发动机在运转中机油压力始终过低,机油压力警告灯亮;油底壳机油液面升高;机油有外漏现象。
2、原因油底壳油量不足;机油粘度过小;限压阀弹簧弹力不足或调整不当;润滑系统管路严重漏油;机油细滤器破损漏油;机油泵磨损过甚或有故障;机油压力表或传感器失效;主轴承、连杆轴承、凸轮轴衬套等配合部位间隙过大。
3、诊断与排除
①检查油底壳油面高度和机油粘度。
抽出机油尺检查,油面过低时应补足机油。
机油过稀时,说明粘度过小或机油的粘温性过差,应重新加注符合标准的机油。
机油有乳化现象或有水珠,机油液面有升高趋势时,说明冷却液漏入油底壳。
此时,应查明漏水部位并予以排除。
②检查、维护润滑系统主要部件。
将机油压力传感器上的导线拆下,接通点火开关,把线头与缸体搭铁,观察机油压力表状态。
如果机油压力表指针迅速升到最大读数,表明机油压力表良好;若指针不动或上升量很小,则表明机油压力表有故障或导线断路,应更换新机油压力表或导线。
传感器损坏时,可换新的传感器。
经检查,机油压力表、传感器、滤清器均无故障,润滑
系统各管路均无漏油现象时,应拆检机油泵,清洗集滤器。
③发动机长期使用,轴承及其他配合部位严重磨损时,应重新修配轴瓦。
机油结焦机理
机油在发动机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氧化、碎裂、气体生成和杂质进入等多种因素,会发生结焦(coking)的现象。
机油结焦是指机油在高温环境中产生沉积物或残留物,形成硬质的沉淀物,这可能会影响发动机性能并缩短机油寿命。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机油结焦的主要机理:
1.高温氧化:发动机工作时,机油会受到高温高压的影响,容易
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会导致机油分子结构的改变,形成较大的
沉淀物。
2.碎裂反应:在高温下,机油中的长链分子可能会发生碎裂反应,
产生较小的分子。
这些小分子在发动机内很容易形成沉积物。
3.液体油膜蒸发:在高温环境中,机油可能在发动机部件表面形
成液体油膜,这些薄膜可能在高温下蒸发,留下残留物质。
4.气体生成:在发动机内,机油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气化并在发动
机内形成气体。
这些气体在某些部位可能会冷凝,形成结焦的
沉积物。
5.杂质:引擎内的灰尘、金属颗粒和其他杂质可能与机油发生反
应,形成结焦物。
机油结焦可能发生在多个发动机部位,如气缸壁、活塞环、活塞顶部、气门、涡轮等部位。
结焦可能导致部件卡滞、增加磨损、降低热传递效率,进而影响发动机性能。
为防止机油结焦,发动机设计和机油配方通常考虑高温环境下的
抗氧化性、高温稳定性和清净性。
此外,定期更换机油、遵循制造商建议的机油更换周期、保持引擎冷却系统的良好工作状态等都是防止机油结焦的重要措施。
空压机油乳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空压机油乳化是指空压机工作过程中,润滑油与压缩空气生成乳状混合物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导致油液稠化、腐蚀机器部件、降低压缩机的效率和寿命。
了解乳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于维护空压机的性能至关重要。
乳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分的存在:水分是引起油乳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无法完全排除,当水分进入空压机时,会与润滑油相融合,形成乳液。
2.高温和压力:高温和压力是空压机运行时产生的常见条件。
这些条件会使油液温度升高,产生蒸汽,进而使润滑油与水分更容易混合。
3.油品质量:低质量的润滑油容易产生乳化。
不合格的油品中可能含有过多的添加剂或杂质,这些物质与水分相互作用,导致乳化的发生。
解决空压机油乳化的方法如下:1.定期更换润滑油:定期更换润滑油是防止油乳化的有效方法。
按照空压机制造商的建议,定期更换润滑油可以降低油液中水分的含量,从而减少乳化的发生。
2.安装油气分离器:安装油气分离器可以有效地将油和水分离。
这种设备通过冷却和凝结的过程将水分从压缩空气中分离出来,防止其与润滑油混合。
3.提高空压机的散热性能:加装散热器或冷却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空压机的工作温度,减少润滑油的蒸汽生成,从而减少油乳化的可能性。
4.使用高质量的润滑油:选择高质量的润滑油可以降低油乳化的风险。
优质的润滑油具有较低的水分溶解性和更好的抗乳化性能,并且能够在高温和压力下保持稳定。
正确的维护和保养空压机是防止油乳化的关键。
定期更换润滑油、安装油气分离器、提高散热性能以及选择高质量的润滑油都是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空压机油乳化问题,以延长空压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其工作效率。
汽车机油稀释现象的原因与处理办法汽车机油稀释是指发动机机油中混入了燃油,导致机油稀释成为混合物的现象。
这种情况会影响机油的润滑性能,降低发动机的效率,甚至引起发动机故障。
本文将探讨汽车机油稀释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办法。
机油稀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引擎低温:当发动机在冷启动时,燃油未能完全燃烧,部分进入气缸和活塞环,与机油混合。
这是机油稀释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供油系统故障:供油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燃油未能正常喷射到气缸内,而是漏入活塞环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进而混入机油中。
3. 活塞环和活塞组件的磨损:发动机使用时间长了,活塞环和活塞组件会磨损,导致燃烧室气缸内的燃油泄漏到机油中。
4. 燃油喷射器故障:燃油喷射器堵塞或故障可能导致燃油喷射时的压力异常,导致燃油进入机油系统。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处理办法:1. 正确使用发动机:启动后应等待适当时间,让发动机预热。
同时避免急加速和高转速下行驶,以减少机油稀释的发生。
2. 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发动机机油和机滤的定期更换对于减少机油稀释很重要。
按照汽车制造商的建议,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是保持发动机健康运行的关键。
3. 检查和维护供油系统:定期检查和维护供油系统,确保燃油能够正常喷射到燃烧室内,避免燃油泄漏进入机油系统。
4. 定期检查活塞环和活塞组件的磨损情况: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活塞环和活塞组件,及时发现和更换磨损的部件,减少燃油泄漏。
5. 维护燃油喷射系统:定期检查和清洁燃油喷射器,确保其正常工作,避免喷射异常压力导致燃油进入机油系统。
总之,在发动机机油稀释的处理中,合理使用发动机、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检查和维护供油系统、活塞环和活塞组件的磨损情况以及维护燃油喷射系统是关键。
通过这些处理办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机油稀释现象的发生,保持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然而,若机油稀释问题仍然存在,建议尽快联系汽车维修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解决。
保持发动机机油的质量和稳定性对于引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2013年02月25日 01:00 来源:汽车之家类型:原创编辑:李博旭评论:262条[汽车之家技术] 节后上班第一天,人虽坐在办公室里,但工作状态却尚未恢复,正在百无聊赖之时,对面的同事用聊天软件给我发来了一个链接并叮嘱我仔细查阅。
这是一个来自长安CS35论坛的帖子,里面谈到了“机油乳化”(生成白色泡沫状液体)的现象,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声音几乎充斥了该车型的整个论坛。
虽然事件起于长安CS35,但就机油乳化现象来说,它与我们所熟悉的发动机积碳现象一样与每一款车都有关。
那机油“乳化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时候摆在眼前的可不一定是事情的本质。
●机油乳化现象是如何被发现的对于大多数车主而言,通过机油加注口密封盖是发现机油乳化现象最为方便的途径,在加注口密封盖内侧附有的那层白色泡沫状液体从状态来看,几乎就能断定是异常现象。
有些时候,这些白色泡沫状液体也会附着在机油尺上。
另外,如果发动机的机油真的存在乳化现象,那么,在对相关部件进行拆解后也能发现这种白色泡沫。
●机油出现乳化现象给发动机造成的影响在发动机运转时,存在相对运动的部件表面直接接触,就在这不断“摩挲”之中,磨损随即产生,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会侵蚀一部分动力。
为了压制这个发动机永恒的敌人,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始终没有停下进化的脚步。
在这之中,机油是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降低机械部件间的磨损程度,减少发动机内部的动力损耗,另外,清洁和散热都是它的任务。
机油的作用还远不止所提及的这些,由此可见,机油对于一台发动机的重要性。
出现乳化现象的机油因其中含有水并夹杂有气泡,这显然会影响到机油在润滑、清洁、散热等方面的性能。
●机油为什么会出现乳化现象◆什么是乳化乳化是由两种不相溶的液体经过强烈的搅拌后形成乳状液的过程,其中强烈的搅拌是为了让二者充分的混合,此外,乳化的程度与温度(这里所说的温度与水的凝结无关)、搅拌的速度(它决定混合的程度)有直接关系。
就机油乳化现象而言,这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为机油和水,当它们混合后,恰巧周围又提供了有利的乳化条件,那么,机油就会出现乳化的现象。
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色泡沫。
由于白色泡沫是在机油加注口处被发现的(不能排除它是否还出现在其它地方),这里(机油加注口下面是气门室)就有可能是白色泡沫开始形成的地方。
按照上面的思路,乳化过程需要有水和机油进行混合,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它们都是哪来的?另外,机油加注口下面的气门室并不具备“搅拌”的条件,但转念一想,如果机油和水是以非常细微的液滴状态进行混合,这就会增加两种物质相互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也能达到充分混合的目的,有助于乳化效果的产生。
即便如此,你可能要问这种细微液滴状态的机油和水都是哪来的?◆呈细微液滴状态的机油和水是从哪来的?我们先来解决机油的问题。
在发动机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热会致使润滑系统中的机油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蒸发,借助曲轴箱通风系统,润滑系统中的那些极其细微的机油油滴可以顺着通气腔穿过缸体、缸盖进入气门室(在这里,我们仅以此类结构为例,也有一些发动机采用了不同的结构,更多有关曲轴箱通风系统的内容我们在以后会有专门的文章进行讨论)。
到这个阶段就已经具备了机油乳化的大部分条件,接下来是水的来源以及混合过程。
在低温环境下,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未达到正常工作温度时),由于气缸盖罩盖温度不能很快升高,在温差的作用下,气缸盖罩盖内易出现水凝结现象(该现象与窗户上的“哈气”现象类似),其与机油油滴进行混合后,在发动机机油加注口、气缸盖罩盖处便形成了乳化后的白色泡沫。
形成的白色泡沫并不会因此作罢,它还会引发新的问题,包括进一步导致机油的乳化现象以及气缸内混合气燃烧质量变差等。
之所以这样,与曲轴箱通风系统有关。
◆曲轴箱通风系统有什么作用曲轴箱通风系统对于发动机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在我看来它始终在掩饰着发动机自身的“缺陷”,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发动机运转时,在极端的情况下,燃烧室中的混合气(燃油和空气)会窜入曲轴箱,面对这种情况,“本应”起到密封作用的活塞环无法对此进行有效制约。
窜入到曲轴箱的混合气可导致机油变质,进而影响到润滑系统。
另外,如果不能将窜入的气体及时导出,长此以往,曲轴箱内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还有可能引发更多的病症,例如,漏油、漏气,影响发动机的动力表现等。
曲轴箱通风系统就是为了改善窜气给发动机带来的不良效果,将这些气体引出并利用发动机进气所产生的负压把它们吸入气缸进行再燃烧,以维持曲轴箱内的正常压力,这是理想的情况,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被导出的气体难免会夹带着一些极其细微的机油油滴,如不加以限制,它们也会被一并吸入气缸进行燃烧。
◆需要油气分离器较老的发动机在曲轴箱通风系统中没有装配油气分离器,这就会出现机油顺着该系统进入气缸内。
我们都知道,机油进入气缸后并不能完全燃烧,发动机的排放质量因此就会受到影响,面对日渐苛刻的排放标准,这样粗放型的系统目前已经得到了改进。
在窜气现象无法从根本上避免的前提下,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油气分离器将机油从这些气体中分离出来,以此减少被气缸吸入的气体中的机油含量。
○油气分离器的类型及运用油气分离器可以起到将机油和混合气进行分离的目的,在种类方面,如果从安装位置上来区分,可将油气分离器分为内置油气分离器和外置油气分离器,此外,若依据结构的不同则又可将其分为迷宫式油气分离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离心式油气分离器、纤维式油气分离器以及静电式油气分离器。
比较不同类型的油气分离器(我们主要介绍量产车中两种最常见的类型)油气分离迷宫式旋风式纤维式离心式静电式器类型及比较项目分离度差~一般一般~好一般~很好很好很好气流压力小~很小一般~高小~高很小很小损失结构空间一般~大很大大大一般对体积流一般不敏感~一般一般敏感敏感量敏感性免维护是是不是是是部件附加能量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需要需要迷宫式油气分离器在量产车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内部挡板的作用下,气体在分离器内部以“S”型的方式流动,在经过多个挡板组成的分离腔后可产生撞壁效应,致使混合气中的机油撞在挡板上滴入气门室并回流到油底壳中。
不过,这种结构的油气分离器在工作效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些极其细微(直径小于3um)的机油粒子还是会顺利通过该类型的油气分离器进入到气缸,而增设的外置油气分离器则可对此进一步细化(也有些车仅装配了一个效率较高的外置油气分离器)。
外置的油气分离器以旋风式、离心式和纤维式及静电式为主,其中,量产车更多的选用离心式和旋风式油气分离器作为外置油气分离器。
外置油气分离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能进一步对混合气进行处理,分离出的机油顺着相应的通道流回发动机润滑系统,气体被吸入气缸。
结合乳化现象,如果在内置油气分离器部位(气门室内)就已经形成了白色泡沫,那么,顺着气流流动的方向,在PCV阀打开后(PCV阀是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控制元件),白色泡沫也会随之进入到外置油气分离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内,经其处理,气体和液体分离(气体送入气缸燃烧,液体回流到油底壳),白色泡沫中的水也会被分离出来,按照正常的顺序,机油将掺杂着水流回到油底壳并进入到润滑系统中,机油质量因此受到影响,然而,进入到这里的水有可能还会以气态的形式再进入到曲轴箱通风系统之中,这就有可能造成气门室内更为严重的乳化现象,以此循环。
◆相关总结:与发动机积碳一样,机油乳化同样不可避免,只不过,因多方面原因,机油乳化的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原因包括环境温度影响,上文所阐述的乳化过程在低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
另外,机油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众所周知,机油中有多种多样的添加剂,例如,有负责清洁的,有抗磨的,有抑制气泡的,当然也会有抑制机油乳化的,所以,在同样的条件下,机油的质量也关乎到机油是否易出现乳化现象。
●有关长安CS35机油乳化现象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回到长安CS35机油乳化这件事上,厂商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外置的油气分离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拆除,原本三通管路设计的结构改为两通结构,将因此而多出的回油管进行封堵,同时对气缸盖罩盖内侧以及发动机润滑系统进行清洗。
我们也对此进行了相关的报道,《拆油气分离器解长安CS35机油乳化维修》。
在后面的段落中,我将对修复方案进行解读。
●解读修复方案焦点出现在外置油气分离器环节,长安CS35的发动机所装配的外置油气分离器为旋风式油气分离器。
大多数车所搭载的发动机仅有一个迷宫式的内置油气分离器(也有一些车型只安装一个旋风式或离心式油气分离器),当然,也有一些车与长安CS35一样,拥有两个油气分离器,这样,油气分离的效果更好。
将外置油气分离器拆除后,CS35的发动机在曲轴箱通风系统环节缺少了原先更为高效的过滤设备,但这并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退化,若非要论出个一二,也只能说是在优化曲轴箱通风系统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充分的验证,导致油气分离过程存在一些隐患。
说到验证,我们也从厂家方面得到了一些信息。
白色泡沫更容易在湿冷的天气状况下并且短距离或短时间行驶停车后产生,然而正是这种用车方式在各项试验标准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试验项目,所以,该现象很难在研发试验阶段被发现。
表面上看,外置的油气分离器(旋风式油气分离器)是整个乳化现象的重点,将其拆除后可以切断水被分离的途经,也能避免水从回油管流入油底壳,但如果你看过上面的文章就会发现,乳化现象有可能在气门室内就已经形成了,假如是这样的话,拆除外置油气分离器的做法则只能起到延缓或者掩饰乳化现象的作用。
之所以用掩饰这个词是因为,在PCV阀打开后(曲轴箱通风系统接通),生成的白色泡沫有可能顺着管路吸入进气歧管再到气缸内被燃烧,这样,从白色泡沫的程度来看就不那么明显了,在机油加注口处有可能也就看不到这样的现象了。
◆清洗过程对润滑系统以及气缸盖罩盖内侧进行清洗是厂商下达的维修意见,不过从拆解后的情况来看,进气歧管与PCV阀的连接处也存有白色泡沫状物质,发动机运转时产生的负压可将这些白色泡沫吸入气缸,进而对燃烧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助长积碳的滋生,所以,我们认为进气歧管也应该在这次维修过程中得到清洗,而不是放任其被吸入气缸。
◆机油在清洗过后,加注的机油依旧是原厂机油产品,不知道厂商是否针对所添加的机油产品做过相关的验证。
对于车主而言,在维修过后如果仍旧发现有白色泡沫生成,则可以考虑选择一些质量更高的机油产品,这样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编辑总结: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大家对机油乳化现象能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首先,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机油加注口更容易出现那些白色泡沫状物质;其次,这种现象在很多车型上都出现过,就像每台发动机都会产生积碳一样,积碳程度较轻时不会对发动机造成过大影响,如果积碳现象严重则会引发一些问题,存在导致发动机故障的可能,机油乳化现象亦是如此;最后,更换质量更高的机油有可能会对这种情况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