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新五代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新五代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称《五代史记》,后人为与薛居正等人所修的《旧五代史》相区别而称为《新五代史》。
杨亿改文文言文翻译杨亿改文文言文翻译 1杨文公尝戒其门人,为文宜避俗语。
既而公因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
”门人郑戬遽请于公曰:“未审何时得卖生菜?”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译文杨文公(名亿,北宋著名文学家)时常告诫他的学生,做文章应该避免套用方言俗语。
不久,他拟了一篇奏章,里面有句话说:“伏惟陛下德迈九皇”。
有个学生郑戬看了,觉得“德迈九皇”读音很像“得卖韭黄”,便立刻请教他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得卖生菜?”杨亿给这一问引得大笑起来,于是把这—句改掉了。
杨亿简介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
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
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
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
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
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文学成就1、史馆修书杨亿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
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咸平元年(998)书成。
景德二年(1005)与王钦若主修《册府元龟》。
2、诗作在史馆修书时,曾与钱惟演、刘筠等人唱和。
他将唱和诗编为《西昆酬唱集》。
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在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
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的诗,其题材范围必然是比较狭隘的。
全集70个诗题,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借古喻今的怀古脉史诗,如《始皇》、《宜曲》、《汉武》、《南朝》、《明皇》等皆属此类;二是描摹物态的咏物诗,如《鹤》、《梨》、《柳絮》《萤》、《泪》等;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生活内容的闲适诗,如《直夜》、《夜宴》、《别墅》等。
集内诗歌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上影响颇大。
在西昆诗人中,杨亿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
3。
学这课有什么用?1.教你读书(目录学);2.教你查资料,写论文;3.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重要;4.了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5.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文本。
一、文献与文献学(一)什么是文献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1.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文指典册,献指贤人。
孔子《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一词的最早记载)东汉郑玄《论语·八佾》篇注中解释“文献”两个字的意思时说:“文:文章;献:犹贤也。
”“文献”一词最初是由两个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部分构成的:一是记载古代文化的文章史料;一是学识渊博,熟悉掌故的贤才。
2.元代以后,“文献”一词,演变为偏义词,专指图书典籍。
宋末元初,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书,名为《文献通考》。
明成祖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就完全是各类图书资料。
3.现代:“文献”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二)什么是文献学(1)定义: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问。
梁启超首创“文献学”之名,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按时间分,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1.定义: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2.研究对象:历代古籍。
古籍,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籍的范畴。
3.研究内容:文献本身:文献的形态与文献发展史。
文献整理: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等。
(三)古典文献的载体1.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甲骨文:商周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祭祀、原始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类笔记《西京杂记》历史琐闻轶事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
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
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
其中有关南越赵佗献宝于汉朝、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子骏作《汉书》诸事,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另外像人们喜闻乐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光”等亦皆首出此书,被后人引为典实、成语,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版本有一卷本、二卷本和六卷本三个系统: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为两卷本;《旧唐书·经籍志》作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有六卷本。
属一卷本的,有《历代小说》本;属于二卷本的,有《抱经堂丛书》、《正觉楼丛刻》、《龙溪精舍丛书》、《闽中丛书》等;属于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汉图记》、《汉魏丛书》、《稗海》、《津逮秘书》、《学津探源》、《四库全书》、《古今逸史》、《笔记小说大观》等本。
后人重新点校本,多以六卷本为基础。
历代重要版本有:1.明万历陕西布政司刊本,六卷;2.明嘉靖沈与文野竹斋刊本。
六卷;3.明嘉靖三十一年关中官署刊本,六卷,前有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序,又称“孔天胤本”;4.汲古阁抄本。
六卷;5.明黑格抄本。
二卷;6.《稗海》本,六卷;7.《四库全书》本,六卷;8.《四部丛刊》本,六卷;9.《津逮秘书》本,有毛晋序;10.《抱经堂丛书》本,二卷。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四辑2020 年,第 062 -077 页《魏书•刑罚志》译注札记周东平* **”*本文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魏书•刑罚志》译注”(批准号:20FFXB034) 的阶段性成果。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
摘要:译注稿主要采用轮读会的方法,紧扣中华书局新、旧版《魏书•刑罚志》之志文,在句读(如神塵律“分大辟为二 科死斩死入绞”)、校勘乃至极个别版本文字上(如“狱理是 诚”)提出己见,以供商榷;阐释《魏书•刑罚志》的书写风格、 法律思想,关注北魏律的胡汉融合、礼法合流,剖析经典案例中 的情理法,提炼北魏的法律治理观念,挖掘志文的法学内涵与中 国传统法的精髓,助力读者加深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刑罚志》 译注特色 中古五刑 祥(详)刑狱成二十五史共有《刑法志(个别称“刑罚志” “刑志”)》十四篇。
《〈魏 书•刑罚志〉译注》是继我主编的《〈晋书•刑法志〉译注》(人民出版 社,2017)之后,将要出版的第二部有关中国历代刑法志的译注。
正史前 四部的《刑法志》,都是价值独特且难以重复的法史经典史料,值得精读—062 —《魏书•刑罚志》译注札记细绎,吟味不已。
我们的《〈魏书•刑罚志〉译注(稿)》©工作紧扣中华书局2017年和1974年出版的新、旧版志文,结合其他古籍版本和相关译注本,细心研读,对志文的个别句读、文字的斟酌,尤其文意演绎,都有详细译注,并提出己见和争鸣,借此请教方家。
一《魏书・刑罚志》新译注的特色(一)《魏书•刑罚志》目前的译注本概况两汉以降迄于隋代,史书皆为私人史家修撰;唐代之后,官修正史成为制度。
北齐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魏收受高洋之命编撰魏史,修成《魏书》一百三十篇,其中有《刑罚志》一卷。
尽管《魏书》在当时就引发“众口喧然,号为’秽史'”,②后代对《魏书》也褒贬不一,但学界还是公认魏收独力完成的“十志”排列有序,亦见史识,是《魏书》最具价值的部分。
二十世纪以来辽宋交聘使节研究综述作者:王雪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主持人语: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辽朝与宋朝,宋朝与金朝之间,既有战,也有和,具体言之,南北政权之间,确有战争冲突,但更有和盟交聘、互通有无,这种互动与交融为中国的下一个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栏目的三篇文章,便是对学界关于辽宋交聘使节、辽宋贸易、宋金“海上之盟”研究成果的归纳评述,透过这些研究,您可以领略到辽宋两朝频繁往来的聘使风采,探知辽宋两国官民在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方面的积极沟通,领悟辽宋金三个政权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此消彼长,进而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内涵并与之深深共鸣。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導师蒋金玲摘要:辽宋关系是十至十二世纪东亚地区重要的地缘政治关系,辽宋交聘也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重点,二十世纪以来,学界主要围绕辽宋双方的使节类型、职责、人员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是对前贤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以便对辽宋交聘中使节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辽宋;交聘使节;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01-07自澶渊之盟后,辽宋交聘成为定制。
在一百六十多年的辽宋和战中,大部处于和平时期,因此辽宋关系的节点是澶渊之盟。
宋太祖时双方就开始遣使联系,这为后来交聘制度提供模式,奠定基础,宋太宗时由于辽宋交战,双方联系中断,至澶渊之盟辽宋联系续接,两国交聘逐渐完善发展,而后双方遣使交聘次数频繁达到极盛,其所形成的交聘制度对以后宋金关系也产生重要影响。
双方交聘过程中,使节的作用至关重要,从使节类型、职责、选派、出使到职毕归国,每个环节都反映着当时重要的历史背景,因此探究使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辽宋关系。
故而梳理学界对辽宋交聘使节研究甚有必要。
一、辽宋双方使节类别的研究学者统计,辽宋时期交聘使节达上千人次[1],研究显示辽宋双方根据不同交聘需要,将对外交往事务类官职分为多种,大体上以出使和接待两方面为主要类别,具体又分为常使、泛使、伴使为三大类型,在此之下根据任务又有细致分工。
1.蝴蝶装:装帧术语。
印本书最初装订成册的形式。
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一张张对折起来,使之版心向内,单口向外积累下去。
再用一张整纸,顺着折缝的一边,从封面包到封底,并将每页折缝逐一粘贴在包纸上,然后再封面、封底贴上硬纸板,就成了一册书。
由于它翻阅时中间粘着两边各半页,如蝶翅般展开而得名。
蝴蝶装盛行于宋代,是卷轴装的发展,优点是使书口不外露,免受损伤;缺点是读完一页后,须连翻两页才能读到下文,且版心折缝处容易脱落。
2.类书:分类辑录古书中资料以供查检、征引之书。
大致可分为综合型和专科型两种。
综合型的兼收各类资料,是类书的主流。
三国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编的《皇览》是最早的一部,以后历代王朝大都继承这种做法。
著名的如:梁代《华林遍略》、北魏《修文殿御览》、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
专科型的大抵只收某种资料,如宋代《册府元龟》专收历代君臣故典轶事,《太平广记》专收传奇故事、野史笔记等。
类书的编制体例以分类为主,也有按韵或其他方法编排的。
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现存最大的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记1万卷,有1.6亿字。
类书说征引的古籍数量很多,版本较早,原书现多散佚,零片碎句借此得以保存,故类书又可供辑佚校勘之用。
3.善本:一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方面均比一般本子精善的图书。
过去常指精加校勘、错误较少之本,后来其标准和范围有所发展。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举了四条:①旧刻:指宋元明遗刊,日远日鲜者;②精本:指刻印精良者;③旧抄:指昔人手写、笔黑精妙者;④旧校:指校雠精审者。
以第四条最重要。
现在善本书的范围,除大部分宋元明刻本外,也包括清代早期精写刻本,传世罕见本(包括太平天国所刻印的),名人学者题跋、批注本以及辛亥革命前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稿本或流传极少的刻、抄本。
4.校勘四法:校勘术语。
今人陈垣著《校勘学释例》第六卷校例中所讲的四种校勘方法,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古代行记亟待整理李德辉行记即古人撰写的旅行笔记,产生于魏晋间,原来主要记载僧人赴西域天竺等地巡礼求法的行程见闻。
至南北朝,人们又以这一体式来记述各式各样的行旅——僧人用来记西行求法,使臣用来记行程道里,奉命交聘者用以记外交通聘,从驾征行者用以记征途行役……形形色色的纪行著述,都属行记这一大家族的品种。
至于唐宋,行记创作步入了全面繁荣时期,不仅涌现出很多“记传”体的纪行著作,而且出现了像《来南录》、《往五台山行记》这样的单篇作品,二者并行于世。
它的内部也进一步分化,出现了一些变种。
唐宋间的部分行记,如《大唐西域记》、《郴行录》、《北行日录》、《入蜀记》、《北辕录》等还吸收游记的写法,写景抒情,文笔生动,议论横生,文学性、思想性增强,行记出现了与游记融合的趋势。
发展至此,行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已极其变,故此后的元、明、清、近代,行记的发展便已停滞,以沿袭唐宋旧规为主了。
因此我们研究和整理行记的重点,也应当放在唐宋以上。
“行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此间很多纪述行旅的作品,多以“行记”为名,《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著录颇多,计有佚名《江表行记》、姚最《序行记》、《魏聘使行记》、《李谐行记》、李绘《封君义行记》、薛泰《舆驾东行记》六种,皆称“行记”,少数作“行传”、“游记”,名异实同,如《慧生行传》、刘师知《聘游记》。
此外,还有作“记”、“传”、“志”者,如智猛《游行外国传》、戴祚《西征记》、张骞《出关志》。
行记只是对记述行旅作品的总称,它并不是无差别的整体。
行役的目的、背景、地域不同,作品的构成要素与内容的侧重点也就不同。
宋元书志对行记的分类很混乱,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始明辨其流别。
他首创三分法,将宋以上行记区分为朝聘、行役、蛮夷三大类。
参考郑氏所分,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型,记述中外交通的,称外国行记,记载中原王朝与边疆四裔政权交聘活动的,称为交聘记,其余记国内交通的,称为行役记。
《隋志》共著录外国行记10种,即法显《佛国记》、智猛《游行外国传》、张骞《出关志》、昙景《外国传》、法盛《历国传》、《交州以南外国传》,慧生《慧生行传》、程士章《西域道里记》、佚名《大隋翻经婆罗门法师外国传》、《诸蕃国记》。
中国古代主要类书二十八种一、类书简介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百科全书性质。
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学,有用分韵、分字编排的。
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数据查找古代社会事务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于校补古籍。
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刘劭等人编的《皇览》,但早已散逸。
以后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逸。
目前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
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专门性类书两种。
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二、类书举例及其简介1.综合性类书①《北堂书钞》唐·虞世南编,清·孔广陶再校。
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全书共160卷,分帝王、后妃、政术、刑法、封爵、设官、艺文、乐、武功、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852类。
类下先摘引词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
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有相当价值。
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
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②《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编。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职官、政治、刑法、杂文、战伐、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百谷、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45部,部下分目。
如“天”部分天、日、月、星、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
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
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后录有有关诗赋赞表。
征引古籍一千四百余种。
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于辑佚校勘。
有汪绍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版。
③《初学记》唐·徐坚等编。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和类型1.熹平石经(P45):从东汉末熹平思念(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的阅读效果2.正始三体石经(P45):魏正始中,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将古文经刻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3.尺牍(P46):木牍是用来书写的木板或木片,单片的木牍比单片的竹简宽好几倍,多用于书写公文、律令、函柬等。
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度为一尺,故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
4.汲冢竹书(P47):西晋时期,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经过整理后得到《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5.总集(P5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6.《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P56):是通带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是清代严可均所编,共搜集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其最大的长处是“全”,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
7.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8.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9.类书(P64):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中国古典文献学》单元测试导论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典籍;贤才】2..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全书共分四编:_______ 、_______ 、_______ 、典藏编。
【版本编、目录编、校勘编】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三方面内容。
【目录;版本;校勘】4.1920年,梁启超在《》中第一次提到文献学。
【清代学术概论】5. 以“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学问立名,则创始于郑鹤声、郑鹤春兄弟1928年著、1930年初版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6. 以“古典文献”作为学科立名,则始于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创建古典文献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9】7.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三个方面:一、_______;二、_______;三、_______。
【目录;版本;校雠】8. 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全书共七章:导言、结集、审订、讲习、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编纂、刻印】连线题《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程千帆,徐有富《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 孙钦善《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张三夕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罗孟祯《古典文献学》重庆出版社 1989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杨燕起等《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列举题1.列举代表性的5部中国古典文献学著述。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 1991年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孙钦善《中国文献学史》中华书局199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1982简述题1.研究古典文献学在当代有何重要意义?试简述之。
文献学资料整理大一(下)第一章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意义•文献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八佾》“文献不足故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作为书名。
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历史上“文”指书面材料,“献”指当代人物的口述与相关材料,文与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转化的.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和,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是我们认识、研究和验证历史的依据。
文献学研究的内容: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章甲骨文、金文和简帛的概念和价值一、甲骨文的概念和价值:1、概念: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记录占卜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在内的丰富资料。
是我国最早的系统文字。
清代光绪年间发现,至今出土约十至十五万件。
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孙诒让《契文举例》研究第一人。
2、价值:①殷商史研究价值。
以前对于商周历史的认识研究只能依靠《尚书》、《诗经》、《左传》、《世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真伪难辨,学者有巧妇难为之叹。
研究商史,要首先确定君王世系排列。
王国维1917年发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其《续考》,根据甲骨文中记载纳献祖先神灵的先后次序,据此将《史记•殷本纪》中的世系错误改正过来,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载,恢复了古史的可信度。
1,文献: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文”指典籍。
“献”指贤才。
2,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a,王懿荣,是最早收藏和鉴定甲骨文的人。
b,刘鄂《铁云藏龟》六册,是甲骨文问世的第一部著录之书。
c,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是甲骨文研究的开山之人。
3,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
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其他少量金属(铁,金银器等)。
4,《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5,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农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日用器(铜镜、灯)中国第一个青铜器(毛公鼎)的收藏者:陈介祺。
6,石刻文字分:碣、摩崖、碑。
石鼓文,亦“猎碣”,字体大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刻石。
7,儒家经典刻石:汉熹平石经、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西安碑林)、蜀石经、北宋石经、南宋石经、清石经。
佛经,房山石经8,竹木;竹,主要是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简;木,既可以辟成长而窄的木片——木简,也可以做成较宽的木板——方版(也叫牍);竹简,又称杀青简,汗简,汗青9,帛:书称“篇”,图称“卷”10,国外早期书写材料:莎草纸,羊皮纸,贝叶11,莎草纸:又叫纸草纸,埃及纸12,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平装,精装。
13,文献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莎草纸,羊皮纸,贝叶,纸,胶片,软盘,光盘.14,文献的形成:著,述,编,译。
著作:强调无本于前,前始未有;述:古已有之,有研承因;编: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
编篆成果有:总集,类书,丛书,档案类编,资料摘抄;译: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
1,释道安及弟子编集我国第一部译经总目—《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
2,鸠摩罗什,佛教经论大规模有系统的翻译从他开始;3,玄奘,《会宗论》《制恶见论》,大乘天、解脱天15,文献的流布:讲唱,镌刻,抄写,印刷,摄影,微机输入,激光扫描16,收藏与散佚1,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刘向《别录》2,魏,郑默,《中经》;荀勖《中经新簿》是第一部见于史载的四部目录3,北宋,宋太宗,三馆,亦“崇文院”,昭文书库(东廊)、集贤书库(南廊)、史馆书库(西廊四库);四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4,明,南京国子监,北京翰林院5,清,《四库全书》,翰林院17,版本:指雕刻木板刷印的书本,板本有写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
《容斋随笔》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容斋随笔》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考证类笔记。
神话传说中的龟鳖神话传说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展开想象的双翅,在虚拟的世界中翱翔,不管真实与否,直述人们的期盼与向往。
在我国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传说中,不时出现充当预测吉凶,避祸除邪,吉祥赐福的龟憋的身影。
一、立地顶天--“女娲炼石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一位化育万物造福人类的女神.传说天地开辟以后,大地上虽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鸟兽,可是还没有人类的踪迹。
女娲想创造一种新的生命,于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黄土,仿照自己印在水中的形貌,揉团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
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泼乱跳,女娲给他们取名叫“人”。
就这样,她用黄泥捏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的人。
但是用手捏人毕竟速度速度太慢,于是女娲顺手捡起一根草绳,搅拌上浑黄的泥浆向地面挥洒,结果泥点溅落的地方,也都变成了一个个活的人。
于是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
女娲还使男女相配叫他们自己生育后代,一代一代绵延繁衍。
在神话中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母,最早的婚姻女神。
女娲炼石补天的著名神话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卷无一《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洲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这里讲的“鳌"就是龟鳖类动物。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远古时代,不知什么原因,宇宙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支撑着天的四跟柱子突然因糠朽而折断,半边天空坍塌下来,露出黑洞洞的大窟窿;九洲的土地也分裂成一块块,地上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喷涌出滔滔洪水,各种猛兽.恶禽。
怪蟒纷纷钻出来危害人类......女娲见人类遭受这样惨烈的灾祸,就全力补救天地。
她先在江河中挑选许多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
为了防止天空再次塌下来,就找来一只巨大的鳖帮助驮运一块块的打石头,然后砍下它的四肢脚竖立在大地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起来。
简评《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跃进作为宋代四大书之一的《册府元龟》,篇幅最大,但常为后人所忽略。
原因之一,就是该书资料的采录范围主要以官方修撰的所谓“正史”为主,且不注出处,核对起来非常繁难。
其他野史杂记以及诗文笔记等多所不取。
而这些正史,世间流传既广,校勘亦精。
因此,《册府元龟》就不像其他三大书那样受到重视,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明代以来,此书只有一刻,中华书局1960年据以影印,分装十二巨册。
此外,还有若干宋刊残卷凡五百八十一卷及若干残页。
中华书局1989年汇刊而成《宋本册府元龟》,凡四册,这两套书,我早就购置,并时常随兴之所至翻阅,但是并没有认真通读过。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种刊本,各有长短,要想真正判断其价值,只能两书对读,并参考相关史籍,舍此而别无长策。
这当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个人现在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学术工作,时常感到遗憾、感到不安。
凤凰出版社今年推出的由周勋初先生主持整理的《册府元龟》,煌煌十二巨册,装帧典雅,印制精美,既给人赏心悦目的形式美感,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这些读书人渴望做而又很难做到的刊对工作。
不仅如此,全书还力图推寻这些文字的来源,力求恢复这些史料的原貌。
全书以中华书局影印的明刊本为工作底本,宋本残存的部分,就以宋本勘对;其他部分则尽量核对其史料来源,加以比对。
这样做,事实上就起到了陈垣先生所倡导的史源学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该书不标出处的缺憾。
作为整理工作,比较重要的还有全书后面所附的人名索引,共约五万人,群分以人,查对极为便利。
《册府元龟》编纂在赵宋初年,所能收集的史料,自然以唐五代为多。
譬如薛居正《五代史》,大部分就可由《册府元龟》辑出。
相对来讲,唐前史料应当有限。
尽管如此,当年陈垣先生还是从中发现了《魏书•乐志》所缺刘芳上书言乐事缺失的一页(见影印明本册府元龟序),足以证明该书的文献价值。
即使是采自寻常史籍,但是因为这部大书分门编排,凡三十一部,一千一百零四门,共一千卷,各门其实就是一部专题资料库。
譬如《列国郡部•建国》罗列先秦各国之名及开国君主和郡望所在,非常清晰。
又譬如《迁徙》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官方移民简史。
周勋初先生在前言中从史料学、校雠学和学术史三个方面对此书的价值作了高屋建瓴的论断。
我在浏览这部巨著的过程中,对于其中的秦汉史料有所关注,发现其中确有很多内容值得重视。
这里也追随周先生的思路,从史料学、目录学、版本学三个方面,就《册府元龟》中的秦汉史料价值略作阐发,不辞续貂之讥。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帝王部•名讳》收录两汉帝王的讳字,可与王观国《学林》卷三“名讳”条相互比勘。
又如《帝王部•颂德》记载倪宽至傅毅所作赞颂,无异于这类作品的编年记录。
《帝王部•文学》无异就是两汉帝王文学创作的类编,《台省部•封驳》论及封驳、奏议等汉代四品,《计邦部•俸禄》就是历代官员工作收入的记录。
这里特别提出来讨论的是《国史部•总序》中的一段记载:“秦并天下,有太史令、御史之名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章》,御史张苍掌柱下方书之类是也)。
汉武帝始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 (以司马谈为之。
天下文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谈卒,子迁嗣)。
宣帝改为太史令,行太史公文书。
其修撰之职。
以官领之。
太史之官,唯知占候而已。
”可见,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先后为太史公,而非太史令。
《报任安书》开篇自称“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云云,其书也称为《太史公书》。
后来的很多学术论著都笼统地称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为太史令,恐有不确之处。
这条材料给我们另外的启示是,武帝时代的太史公,权位还比较重要,因为“天下文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任安被刑后写信给司马迁求救,也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
宣帝之后,其职权被削减,“唯知占候而已”。
另外一条材料也比较引人注意:《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五《国史部•采撰》记载:“又固记诸国风土人俗,皆已详备前书,撰建武以后其事异于先者,以为《西域传》,皆安帝命班勇所记云。
”由此来看,《汉书•西域传》的编修,班勇也曾参与。
又《汉书•高祖本纪》颜注引臣瓒注:“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
”据此,则刘邦当生于秦始皇即位为王前一年,即公元前二四七年。
但是《史记集解》引晋人皇甫谧的说法以为“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二”。
《太平御览》八十七引《史记》云:“四月甲辰崩于长乐宫,时年六十二。
”与皇甫谧记载相同。
今本《史记》无此。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以为:“秦二世元年纪,《史记集解》引徐广云:高祖时四十八,与皇甫谧说同据。
据《六国表》,秦昭王五十一年,岁在乙巳。
高祖盖以是岁生。
秦二世元年九月起兵时年四十八。
五十一为汉王。
五十五年即真。
以汉十二年岁在丙午崩,寿六十二。
瓒说恐非也。
”《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高祖初封汉王,五年平项籍,即皇帝位,在位通为王十二年,年六十二。
”记载得明明白白。
又《史记•外戚世家》载:“昭帝立时,年五岁耳。
”张守节《史记正义》:“《汉书》曰:‘后元二年,上疾病,遂立昭帝为太子,年八岁。
明日,武帝崩。
太子即皇帝位。
’五岁者,褚先生误矣。
” (见张衍田《史记正义佚文辑校》)。
《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武帝“少子昭帝立,母曰赵婕妤,在位十三年,年二十六,无子。
”据此,昭帝应在十三岁即位。
这样,昭帝即位时的年龄问题,就有三种说法。
当然,根据《汉书•昭帝纪》记载:“后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为太子,年八岁。
以侍中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
明日,武帝崩。
戊辰,太子即皇帝位。
”对此,颜师古也作了有力的辩证。
尽管《册府元龟》记载有误,但是却提供了一条前所未见的另一记载。
从目录学的角度看,《国史部•采撰》就是一部先秦至五代时期的《艺文志》。
《谱谍》收录汉刘向《世本》以下族谱家谱之类的著作。
《掌礼部•作乐》又是一部先秦至五代的音乐简史。
《学校部•注释》则是一部经典注释的目录著作,如记载“汉孔鲋为陈胜博士,撰《论语义疏》三卷”就未见史书记载。
《总录 部• 立言》则是文人学者的论著目录,如记载赵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文章虽然失传,却保留下来目录,据此可以考见赵岐的政治主张。
将这些目录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作比较,时常会有差异,或互有补充。
如《总录部•养生》记载王充“年渐七十,力志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总录部•文章》:“蔡日,赋一篇(史阙官)。
”又载:“玄成复作诗,自著《复玷缺之█难》,因以戒示子孙。
”又载:“徙入山中,覃思著述,以莫知于世,故作《应时实难》以自寄。
余所作杂文数十篇,多亡失。
西河人敬其才,而不敢名之,皆称为侯君。
”这里提到的王充《养性书》、蔡日赋、韦玄成《复玷缺之█难》以及侯瑾《应时实难》等文,都可以补证史传之阙。
从版本学的角度看,《总录部•自述》收录东方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崔骃《达旨》、张衡《应间》、蔡邕《释诲》等,多见于《文选》。
以往的《文选》版本研究往往忽略宋本《册府元龟》中收录的这些作品。
此外,《总录部•书信》收录薄昭、司马迁、杨恽、冯衍、赵壹、孔融等人书信,也见宋本《册府元龟》。
《宋本册府元龟•谏诤部•直谏》记载贾谊《陈政事疏》,就与史传及《新书》多有不同。
这些重要的版本学和校勘学的资料,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然,版本校勘问题向来复杂。
这部大书出于众手,当初的编校就已存在许多问题,给整理者也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譬如《学校部•教授》记载“孙期,字仲彧,济阴武成人”,武成误,当作成武人。
又记载“董均,字文仲,犍为资中人也”。
均,当作钧,字文伯。
同书卷七百六十七《总录部•儒学》载“董钧,字文伯,犍为资中人”。
或可为证。
《学校部•刊校》:“刘珍少好学,安帝时为谒者仆射。
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驹骖、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一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这里显然衍“一”字。
《总录部•儒学》载:“赵毕,诣杜抚受《韩诗》究竟其术,作《诗细》,历神渊。
蔡邕至会稽,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
邕还京师,传之学者,咸传习焉。
”案:赵毕,当作赵晔。
又,《总录部•文章》:“苏李为辽东太守,有赋二篇。
”案《汉书•艺文志》作苏季。
同部记载“贾偃赋二篇”,据《汉书•艺文志》,当作张偃。
这些讹误,很可能是原来编纂过程中就存在的。
如果逐一核对,是可以校改过来的。
还有一些是整理方面的问题,譬如断句和标点,时有可商之处。
如《总录部•名字》载:“虞诩祖父经为郡狱吏,尝称曰:‘东海于公高为里门,而其子定国,卒至丞相。
吾决狱六十年矣,虽不及于公,其庶几乎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故字诩曰‘升卿’。
武平故城有碑云:‘诩字安定。
’盖诩之别字也。
后诩果为尚书令。
”从文意上推断,“子孙”二字当下属。
又,《邦计部•迁徙》载:“元鼎六年,开西南夷,置郡县。
徙吕氏以充之,因名不韦县 (谓秦徙吕不韦子弟于蜀汉。
故以为名)。
”按:括注内的“汉”字应当属下。
又,《学校部•注释》著录“董仲舒为江都相,……好看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
《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皆其所著书名也)复数十篇十馀万言皆传於后世(《隋志》载仲舒撰《春秋决事》十卷)。
”按:“闻举”亦书名。
《汉书•董仲舒传》载:“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义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得失,《闻举》、《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
”因此,“闻举”二字当属下,且应加书名号。
同卷又记载:“后仓通《诗》《书》为博士。
至少府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曲台殿在未央宫)。
”“书”当作“礼”,后仓为礼学大师,史有记载。
《总录部•立言》记载刘陶“著书《数有》十万言”。
这里,“数有”似非书名。
整理这样一部一千多万字的大书,涉及范围如此之广,小有讹误,实在瑕不掩瑜。
更何况,有很多问题是在该书编纂之初就存在着的。
不管怎样,通过这样一个整理本,《册府元龟》的史料价值,是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的,这是毋庸质疑的。
原载:《古籍整理情况简报》2007年第10期总第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