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金融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41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职能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1.币值稳定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货币非中性: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货币的层次划分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
李健《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1.1复习笔记一、居民理财与金融1.货币收入与支出(1)货币收入城乡居民、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提供劳务和经营性资产等各种渠道获得收入。
从形式上看,收入可分为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
(2)货币支出支出是指家庭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付出行为。
支出可分货币支出与非货币支出。
(3)盈余与赤字居民的货币收入大于支出产生盈余;反之,则产生赤字。
居民的货币盈余是其进行货币储蓄与投资的前提,而居民的赤字则需要通过消费信贷或民间信用来弥补。
2.居民盈余的使用(1)储蓄我国居民除了现金储蓄外,大部分居民盈余通过储蓄存款形成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又通过金融部门的贷款,满足非金融企业的资金需求,实现金融平衡。
(2)投资居民货币盈余另一重要使用方式是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
居民投资可分为金融投资与实物投资。
3.居民赤字的弥补居民赤字较正规的弥补方式是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居民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而向消费品出售方申请赊销或分期付款。
二、企业财务活动与金融1.企业经营与财务(1)企业经营与资金运动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从实物形态看,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通过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完成了从投入到产出的再生产过程。
从资金形态看,则通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利润和现金流等指标变化,完成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的循环周转过程。
(2)企业财务与财务管理①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也是企业的资金活动过程,即企业财务活动过程。
企业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自身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②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和盈余分配三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与金融体系息息相关。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与金融一、概念题1.现金流量(cash flow)答:现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接受劳务、购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支付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
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企业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资金是否紧缺、企业偿付能力大小,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现金流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通常包括现金等价物的增减变动。
2.绿地投资答: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或新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
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
二、简答题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是进行资产经营的,还是进行资本经营的?答: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以在既定风险水平上实现投资期望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将手中的资金购买企业的股权和债权的活动。
资本经营主要以多元化投资、构造满足投资者目标风险水平的且期望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为特点。
这种投资特点在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经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其资本数量有限,通常无法直接构造出风险充分分散的投资组合,但他们可以通过投资于投资基金来实现分散投资风险、取得稳定期望收益的目的。
当然,资本经营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仅投资于少数风险程度与期望收益的配合程度令自身满意的股票或资产来完成自己的投资活动。
精品文档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 币值稳定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 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在要求 1. 币值稳定2. 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 ):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金融学李健第四版知识点金融学是研究资金在经济系统中流动和配置的学科。
李健教授的《金融学第四版》是一本系统介绍金融学知识的教材。
下面将对该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该教材首先介绍了金融市场及其功能。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的交汇点,包括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等。
货币市场主要为期限较短的金融产品提供融资手段,债券市场用于长期融资,股票市场提供股权融资,而外汇市场则是不同国家货币的交换场所。
教材接着介绍了金融中介机构及其角色。
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
它们承担着将资金从资金供给者转移给资金需求者的重要角色。
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并提供贷款来实现这一转移的过程。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组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材指出,投资组合是指投资者在不同资产之间进行分配的行为。
通过进行适当的资产配置,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为了构建有效的投资组合,教材介绍了资本市场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
教材还深入介绍了金融衍生品及其市场。
金融衍生品是一种通过衍生工具进行交易的金融产品,如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掉期合约等。
这些衍生产品的价值是基于基础资产的变化而变化的。
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市场,用于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
最后,教材介绍了国际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
国际金融关注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资金和投资的流动。
而金融风险管理则涉及到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方法,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以上是我对《金融学第四版》中主要知识点的概述。
教材涵盖了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投资组合、金融衍生品、国际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等内容。
对于学习金融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将会是一本有益的学习资料。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2.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表现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国内价格)之比。
4.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品,在自由交易条件下,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应同价。
5.利率平价:在套利的作用下,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等于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
6.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价值单方面转让)。
7.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
8.间接融资: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9.风险溢价:持有风险资产相对于持有国债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还需要根据该风险资产的风险高低对其进行风险补偿,这部分补偿即风险溢价。
10.收益的资本化: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
本金(P) = 收益(B) / 利率(r)11.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12.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13.金融资产: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金融工具。
14.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不可分散风险。
15.非系统性风险:通过增加资产持有的种类能够相互抵消掉的风险,又称个别风险、非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
16.市盈率: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又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
第一章 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原理 1-1:金融供求及其交易源于社会各部门的经济活动。
原理 1-2:现代金融体系以货币、信用、汇率、利率和金融工具为基本要素,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 构为运作载体;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以金融价格为杠杆,以宏观调控与监督为保障,在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稳健发展。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原理 2-1:货币与商品伴生,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原理 2-2:交换媒介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第三章 汇率与汇率制度原理 3-1:一国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趋于贬值;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汇率趋于升 值。
原理 3-2:当本国货币购买力相对于外币的购买力下降时,本币汇率趋于贬值;当本国货币购买力 相对于外国货币的购买力上升时,本币汇率趋于升值。
原理 3-3:外汇市场上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化有显著影响。
原理 3-4: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是,利率高的国家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利率低的国家货币在 远期外汇市场上升水。
原理 3-5:当外国货币供给不变时,本币供给数量与本币汇率反方向变动;当外国收入增长不变时, 本国收入增长与本币汇率同方向变动。
原理 3-6: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本币升值,有利于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体系原理 4-1:偿还与收回、支付与收取利息是信用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利率信用关系中产生,又引 导信用关系的发展。
原理 4-2:信用与货币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它是以货币为载体的借贷活动。
原理 4-3:自然经济条件下借贷资金供求矛盾、贷者集中垄断、高偿还风险和信用维系成本是高利 贷者索取高利率的根本原因。
1原理 4-4:国民经济中居民个人、非金融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与国外五个部门的资金余缺状态是 现代信用关系存在的宏观经济基础。
原理 4-5: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其健康运行依托信用关系的良性运转。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2.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表现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国内价格)之比。
4.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品,在自由交易条件下,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应同价。
5.利率平价:在套利的作用下,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等于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
6.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价值单方面转让)。
7.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
8.间接融资: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9.风险溢价:持有风险资产相对于持有国债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还需要根据该风险资产的风险高低对其进行风险补偿,这部分补偿即风险溢价。
10.收益的资本化: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
本金(P) = 收益(B) / 利率(r)11.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12.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13.金融资产: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金融工具。
14.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不可分散风险。
15.非系统性风险:通过增加资产持有的种类能够相互抵消掉的风险,又称个别风险、非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
16.市盈率: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又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
e a 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o df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职能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1.币值稳定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货币非中性: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货币的层次划分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金融学复习提纲一、货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不能拒收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职能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发挥作用的在要求1.币值稳定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货币非中性: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货币的层次划分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者刷卡来消费)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金融学》李健期末考主观题背诵重点名词解释1.格雷欣法则: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2.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汇率表现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两国国内价格)之比。
4.一价定律:对于可贸易品,在自由交易条件下,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同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应同价。
5.利率平价:在套利的作用下,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等于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之间的差额。
6.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价值单方面转让)。
7.直接融资:盈余方直接把资金贷给赤字方使用。
8.间接融资:盈余方和赤字方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进行的融资活动。
9.风险溢价:持有风险资产相对于持有国债而言具有更高的风险,还需要根据该风险资产的风险高低对其进行风险补偿,这部分补偿即风险溢价。
10.收益的资本化: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从而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
本金(P) = 收益(B) / 利率(r)11.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
12.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13.金融资产: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金融工具。
14.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又称为市场风险、不可分散风险。
15.非系统性风险:通过增加资产持有的种类能够相互抵消掉的风险,又称个别风险、非市场风险、可分散风险。
16.市盈率:反映股票市场价格高低的一个相对指标,又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货币的职能 1. 交换媒介职能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 资产职能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1. 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2. 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3. 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4. 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5. 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 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 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1.币值稳定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货币中性: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货币非中性: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货币的层次划分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签发支票或者刷卡来消费)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