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赏析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语注释】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
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
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
心字香:一种香片名。
据说是以香片成心字形为名,或香片上印有心字。
【词作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一剪梅·舟过吴江宋代: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伤春、思归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飘泊思归,偏逢上连阴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
“又”字含意深刻,表明他对风雨阻归的恼意。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
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
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
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
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这里是白描,词人想像归家之后的情景:结束旅途的劳顿,换去客袍;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娇妻调弄起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古诗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蒋捷。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前言】《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注释】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翻译】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客居异乡凄冷愁闷,用于表达倦懒思归之心情,以及韶华易逝的感慨。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宋词《一剪梅·舟过吴江》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宋朝: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古诗简介《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上片起句既交代了时序,又点出“春愁”的主旨,表现出词人连绵不断的愁思。
下片将自己羁旅在外的思归之情上升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用“点”“染”结合的手法,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注释一剪梅:双调小令,六十字,有前后阕句句用叶韵者,而李清照此词上下阕各三平韵,应为其变体。
每句并用平收,声情低抑。
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桥:一本作“娇”。
萧萧:象声,雨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创作背景《一剪梅》这首词是作者于南宋消亡之初,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军破临安,在此之后词人开始流浪,在流浪途中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而写下的。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及注释】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注释1.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2.浇:浸灌,消除。
3.帘招:指酒旗。
4.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5.桥:一本作“娇”。
6.萧萧:象声,雨声。
7.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8.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里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秋娘”“泰娘”是唐代著名歌女。
作者单用之。
心绪中难免有一种思归和团聚的急切之情。
【导语】蒋捷(⽣卒年不详),字胜欲,号⽵⼭,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
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年(1274)进⼠。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称“⽵⼭先⽣”、“樱桃进⼠”,其⽓节为时⼈所重。
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河之恸、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
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格,有《⽵⼭词》1卷,收⼊⽑晋《宋六⼗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词》2卷,收⼊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蒋捷《⼀剪梅·⾈过吴江》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剪梅·⾈过吴江 宋代:蒋捷 ⼀⽚春愁待酒浇。
江上⾈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飘飘,⾬⼜萧萧。
(渡⼀作:度。
桥⼀作:娇) 何⽇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字⾹烧。
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在飘摇,招揽客⼈,便产⽣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情欣赏,眼前是“风⼜飘飘,⾬⼜潇潇”,实在令⼈烦恼。
哪⼀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活呢?哪⼀天能和家⼈团聚在⼀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字形的盘⾹?春光容易流逝,使⼈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绿了,春去夏⼜到。
注释 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浇:浸灌,消除。
帘招:指酒旗。
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名,或有⽤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
渡:⼀本作“度”。
桥:⼀本作“娇”。
萧萧:象声,⾬声。
银字笙:管乐器的⼀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字⾹,点熏炉⾥⼼字形的⾹。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春愁待酒浇”,“⼀⽚”⾔愁闷连绵不断。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词
一剪梅·舟过吴江
【作者】蒋捷【朝代】宋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
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
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翻译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
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上片这五句,用跳动的白描笔墨,具体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
这“江”,就是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刻画出他的船正逐浪起伏地向前划动,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
一个“招”字,描写出江岸边酒楼上悬挂的酒招子正在迎风飘摆、招徕顾客,也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这两句都着笔于景物的动态。
句中特别点出了吴江的两个引人注目的地名,表现他的船已经驶过了秋娘渡和泰娘桥,以突出一个“过”字。
这个渡口和桥都是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船经此处,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作者偏偏挑出这两个地名,这里透露出他触景生情,急欲思归和闺中人团聚,漂泊思归,偏偏又逢上恼人的天气。
作者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并连用两个“又”字。
表示出他对这“不解人意”的风雨的恼意。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首句点出“归家”的情思,“何日”道出飘泊的厌倦和归家的迫切。
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思归的心情更加急切。
“何日归家”四字,一直管着后面的三件事:洗客袍、调笙和烧香。
“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烧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的翻译
原文:
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代]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岸上酒楼酒旗飘摇,我那满怀羁旅的春愁只能用美酒来消除了。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江风迅疾,落雨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衣袍,在家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呢?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蒋捷《⼀剪梅⾈过吴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蒋捷《⼀剪梅⾈过吴江》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春愁待酒浇。
江上⾈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飘飘,⾬⼜萧萧。
何⽇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字⾹烧。
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蒋捷,⽣卒不详。
咸淳⼗年(1274)进⼠。
南宋亡,流浪漂泊,深怀亡国之痂,隐居不仕。
晚年过着半隐半僧的⽣活。
长于词,多抒发故国之思、⼭河之恸。
①秋娘渡与泰娘桥,渡⼝和桥名。
②银字笙调,⼼字⾹烧,指的是在家⾥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字形的⾹。
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
(2分) 2.本词写景极为出⾊,看似平凡实为⾮凡。
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飘飘,⾬⼜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5分) 3.简析“何⽇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
(5分) 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分) 参考答案: 1.“抛” 字⽤拟⼈⼿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易⽼,岁⽉的⽆情的感慨。
(1分) 2.“风⼜飘飘,⾬⼜萧萧”⽤叠词⼿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在旅途的凄苦。
(1分)两个“⼜”暗⽰漂泊是诗 ⼈⽣活的常态。
(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彩的变化暗⽰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1分)⼤⾃然可以年年叶绿叶黄,花开花落,但⼈呢?家国呢?青春⼀去便不再来,故国⼀失便不再有。
绿肥红瘦意味着青春不再,家国衰亡(1分)。
这是⼀个亡国遗民的深沉慨叹,乐景中寄寓了⽆限的悲凉(1分)。
3、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
(2分)既总结上⽚他对风⾬阻归的恼意,⼜引出下⽚对回家后温暖⽣活的想象,(2分)进⽽引出流光易逝的感慨。
(1分)(意思相近即可) 4、词⼈先直接抒情,“流光容易把⼈抛”,指出时光流逝之快。
(2分)然后抓住初夏樱桃成熟时颜⾊变红,芭蕉叶⼦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原文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用“点”“染”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词人伤春的情绪及久客异乡思归的情绪。
全词以首句的“春愁”为核心,选取典型景物和情景层层渲染,突出了春愁的内涵: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
②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
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色的高低。
④心字香:一种香名。
据说是以香粉成心字形。
褚人获《坚瓠集》:“按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
”⑤这三句是说岁月流逝,如今归期难卜,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可以看出诗人的无限悲哀和无奈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指出时序。
“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愁闷连绵不断。
“待酒浇”,表现了他愁绪之浓。
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
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江”即吴江。
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飘泊之感。
“招”,意为招徕顾客透露了他的视线为酒楼所吸引并希望借酒浇愁的心理。
时间过的快的古诗
1、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译文: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一》
译文: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秋别》
译文: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4、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出自唐代李白的《短歌行》
译文:白天何其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5、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五》
译文: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心中惊惧。
知识拓展: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
欢乐时光短暂的诗句
1.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白话译文: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南唐·李煜
白话译文: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
3、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宋·晏殊
白话译文:在一片动听响亮的画鼓声中,人们不知已经过去了整日。
不像那易逝的时间,只会让人渐渐地老去。
能享受短暂的欢乐光,及时发现风光的无限美好。
4、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行香子·秋与》宋苏轼白话译文︰早晨来到院子里,感叹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催我老并且一身病。
如今万念俱空,把所有心事,都换作千杯酒来饮。
哪它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5、叹年华一瞬,人今千里,梦沉书远。
——《过秦楼·大石》宋·周邦彦
白话译文:可叹青春年华,转眼即逝,如今你我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不说音信稀少,连梦也难做!。
何日归家洗客袍意思
意思: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原文: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渡一作:度。
桥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及赏析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字词解释:1.吴江:今江苏县名。
在苏州南。
2.浇:浸灌,消除。
3.帘招:指酒旗。
4.秋娘渡:指吴江渡。
秋娘:唐代歌伎常用名,或有用以通称善歌貌美之歌伎者。
又称杜仲阳,为唐德宗时镇海军节度史李侍女。
渡:一本作“度”。
5.桥:一本作“娇”。
6.萧萧:象声,雨声。
7.银字笙:管乐器的一种。
调笙,调弄有银字的笙。
8.心字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一剪梅·舟过吴江翻译: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舟过吴江阅读答案:试题:1.简析“抛”字表达效果。
(2分)2.本词写景极为出色,看似平凡实为非凡。
试赏析上下阕末尾“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四个写景句。
(5分)3.简析“何日归家洗客袍”在全词结构上的作用。
(5分)4.赏析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分)答案:1.“抛”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1分)表现了人生易老,岁月的无情的感慨。
(1分)2.“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用叠词手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渲染凄凉氛围,烘托人在旅途的凄苦。
(1分)两个“又”暗示漂泊是诗人生活的常态。
(1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红绿色彩的变化暗示时光易逝,以动写静,以实写虚。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
梅·舟过吴江》
出自南宋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又飘飘,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我们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
这里原是个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
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
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
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
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
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
可是当江上小舟载
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
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
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
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
蒋捷的《行香子舟宿间湾》词就有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之句。
词人在此处以秋娘渡与泰娘桥指代苏州吴江一带景物之美秀婉妩媚令人愉悦的美。
正是这美景愈触发其愁思,思念起了在家的笑涡红透、软语灯前的妻室。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句式正是一种暗示法的句式,是某种特定心态借助意象的表现方法。
它让人可以产生听觉上的风声雨声,视觉上的潇潇绵绵、飘飘扬扬,触觉上的寒意、潮意、湿润意,一直到心态上的感知:酸辛感、苦涩感。
这手法在下片中也出现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这个过程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是时序的暗示。
但细加辨味,芭蕉叶绿,樱桃果红,落花开,回黄转绿,大自然一切可以年年如此,衰而盛,盛而衰,可是人呢?绿肥红瘦对人来说意味着青春不再,盛世难逢。
再进一步推去,家国呢?一旦破败,还能重见么?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全过程,怎样抛的,本极抽象,现今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明示出来。
所以,如果说,暗示具体时序由春而夏,那是实的表现,那么将抽象的流光抛人揭示开来就是虚的具体化。
这八个字真是妙极了的。
至于色彩的自然绚丽,语言的准确性那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明白了这些,何日归家洗客袍之问就显得不只是一般的游子
之家情了。
从词的脉络说,这一句暗接上片的因风雨之声而强化了的触景生情,即使内心的愈发高涨的春愁由心底浮出来,具体化,外现。
但从内在情思看,这洗客袍即结束飘流的不安定生活,重新过着由佳人相伴,素手调笙,烧起心字形清香的宁静怡乐的生活可能吗?何日归家正是无望之叹!莫说有家难归,即使归家了,客袍洗涴得了么?国已破,家难在!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从此将是无尽的流亡生涯,往昔温馨雅事都已在何日之问中一去不复返。
失落了这样的心境,也就结束了这样的情事,这是肯定的,所以何日之间,其实他已是自答了的。
由此而读下去,流光容易把人抛已如前面分析,在这看似明畅的词句中包裹的是怎样一颗紧缩的心,岂非一目了然。
我们有意把下片诸句倒过顺序来谈,又将何日归家洗客袍置于上下片的关联点上去理解,是想从具体的句式和情思上说明这首短词形似明快,实则苦涩,在艺术上具有似流实留的特点,情韵在回环周转地流荡,呈一种漩涡状。
这种艺术手段最能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意充分表达出。
流,是流畅少停蓄,而留则有顿挫,有吞吐,有抑扬之势。
蒋捷确有一些词写得稍嫌流,但这首《一剪梅》却不属此类作品,不可浏览,不细辨味。
《一剪梅》词牌的特点是在舒徐(七字句)与急促(四字叠句)的节奏较整齐的交替中显现动人的音乐性的。
自周邦彦以来,有不少名句,如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
后又经辛弃疾的创作,使
四字叠句完全由散而整,构成排句重叠的规定性,音乐性更强了。
而且往往突出画面的重叠或心境的重叠。
到蒋捷手里,特别是这首《舟过吴江》传世,《一剪梅》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四组四字相叠的排句也往往写得灵动流丽,名篇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