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20.35 KB
- 文档页数:7
附件二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经济类:1.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2.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3.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4.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5.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6.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8.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研究9.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11.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源泉与模式研究1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14.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15.近两年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跟踪研究16.稳定和促进外需对策研究17.当前民间投资状况与鼓励对策研究18.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研究19.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问题研究20.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1.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约束问题研究22.“十二五”时期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难点和对策研究23.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校准和改进方法研究2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25.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26.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28.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30.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31.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32.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研究3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35.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36.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37.农村发展中的水环境管理研究38.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39.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40.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41.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42.农业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43.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问题研究44.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4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46.支持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研究47.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48.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49.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研究50.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研究51.新形势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52.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策研究5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54.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55.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研究56.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57.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58.保障我国消费品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59.当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60.垄断性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61.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研究6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63.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64.中国旅游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研究6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66.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研究67.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环境政策研究6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研究69.气候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1.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72.我国重要能源资源需求峰值预测与分析研究73.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74.海外能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75.新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76.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77.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管理问题研究78.物业税(不动产税)改革研究79.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8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81.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82.中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证研究83.防范股市暴涨暴跌问题研究8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功能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85.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86.我国汇率变动趋势与外汇储备战略研究87.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88.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特征研究8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90.创业环境评估与创业效果分析91.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9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94.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95.城乡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跟踪研究96.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研究9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实施跟踪研究98.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者收入相关性研究99.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和政策研究100.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10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2.城镇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3.留守农民低素质化问题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政策研究104.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105.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研究106.科学发展观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研究10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研究108.“十二五”和2020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分析研究109.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0.金融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111.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12.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演变关系研究113.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研究114.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研究115.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证研究117.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间的平衡理论与政策研究118.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政策研究119.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20.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121.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122.资源节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2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24.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研究125.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6.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问题研究127.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128.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129.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0.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1.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32.世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管理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2.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3.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4.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5.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6.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9.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1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1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12.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3.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1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15.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17.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18.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19.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20.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2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4.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25.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26.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27.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28.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29.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30.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31.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32.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33.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34.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35.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36.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37.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38.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39.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40.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41.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4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4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4.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45.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46.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4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4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9.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50.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51.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52.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53.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54.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55.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56.《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研究57.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5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59.规范政府行为研究60.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61.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6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63.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64.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65.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66.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67.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8.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69.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7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7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73.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7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75.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76.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77.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78.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79.基于3G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80.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81.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8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83.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84.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8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86.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87.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88.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89.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90.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91.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92.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93.出版市场管理研究94.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95.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96.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9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98.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99.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信息科学类:1.VB与MATLab混合编程讨论2.计算机模拟在建模中的应用3.Matlab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4.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研究5.信息化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6.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绩效评估调查7.“信息孤岛”的危害8.银行IT与操作风险调查9.可视化电子地图的应用10.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问题11.网络服务与资源统一处理的研究12.电子文献网络互传应用13.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绿色上网”14.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研究15.计算机多核系统主题研究16.现代应用并行算法研究1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初步实践18.计算机动漫探索与研究19.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20.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2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模式研究2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3.现代信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研究24.大规模中文Web用户查询日志挖掘及其应用研究25.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组织研究26.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研究27.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28.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问题研究29.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30.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法律类: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研究3.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5.中国宪法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6.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实证研究8.网络条件下的民主与法治研究9.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证研究10.民主决策法治化研究11.中国传统法的价值基础研究12.传统中国的情理法研究13.法学教育改革研究14.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15.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研究16.涉诉涉法上访实证与对策研究17.房地产开发中腐败行为预防与惩治法律制度研究18.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19.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0.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1.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2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研究23.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制度研究24.人权法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25.维护治安与保护人权研究26.人格权体系及保护制度研究27.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研究28.制度性歧视研究29.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研究30.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31.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32.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33.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34.宗教法律问题研究35.行政组织法研究36.行政问责法治化研究37.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研究3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39.海外利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0.网络安全监控法律对策研究41.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42.公共治理法律问题研究43.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4.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5.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46.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47.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48.群体性法律事件的刑法应对研究49.中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50.经济纠纷中的罪与非罪研究51.贿赂犯罪研究52.现代交通安全的刑法治理研究53.网络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4.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5.当代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研究56.中国民法典制定研究57.小产权房实证调查与法律对策研究58.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9.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60.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利与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1.意外事故人身伤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2.侵权的法律对策研究63.两岸四地民法比较研究64.网络侵权研究65.继承法修改完善研究66.商法总则制度研究67.海商法修改研究68.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69.垄断行业改革法律问题研究70.政府特许专营法律制度研究71.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2.房地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3.开发区法律制度研究74.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75.国家财政投入监管问题研究76.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研究77.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78.反映市场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7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80.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81.特许经营权法律制度研究8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法律保障研究83.传媒(网络)与司法的关系研究84.公益诉讼制度研究85.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86.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研究87.法律推理中的直觉和逻辑研究88.刑事证据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89.电子证据问题研究90.反腐案件证据制度研究91.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92.刑事犯罪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93.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94.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研究95.商标注册与商标使用研究96.专利许可合同研究97.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98.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研究99.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100.生态改善法律问题研究101.气候变化应对法制定研究102.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103.统筹城乡发展法律问题研究104.水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5.稀有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07.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108.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研究109.国际条约对国内影响的评估机制研究110.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111.国际人权法新问题研究112.国际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13.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制定研究1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115.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6.双边投资协定核心条款研究117.WTO多哈回合谈判未决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118.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119.国外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120.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保障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外语类:1.英语与就业关系研究2.英语俚语与中文俗语研究3.英语习得研究4.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究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7.汉外词典编纂研究8.中国人和西方人话语方式比较研究对外汉语类:1.面向外国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正音系统研究2.中国各地方言研究3.欧美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与认知专题研究4.对外汉语语法分级教学系统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法规类别】奖惩【发文字号】桂政发[2014]68号【发布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布日期】2014.11.14【实施日期】2014.11.1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桂政发〔2014〕6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的规定,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评审,并于2014年8月15日至9月13日在《广西日报》上公示,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著作类《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兼论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广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研究报告类《广西艾滋病防治策略与措施及应用研究》、论文类《真实:“花非花”--一个问题、两部小说、三点启发》等20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授予著作类《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研究》、研究报告类《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论文类《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等121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授予著作类《漓江画派中国人物画研究》、研究报告类《珠江流域中上游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参与式乡村社会发展研究》、论文类《论壁画公共空间“场域”创作》等256项成果为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希望获奖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推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全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向获奖者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潜心钻研,有所作为,努力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发展广西社会科学事业、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城市发展理论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单元,对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需求也不断发展演变。
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演化和规划的基石,旨在探索城市如何发展,并提供指导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与背景城市发展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城市学的兴起和进化。
城市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城市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思想1.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传统城市发展理论以城市化和现代化为核心,主要观点包括经济增长、工业化、社会分工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尤以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最为重要,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2. 新城市发展理论新城市发展理论关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规划,强调环境保护、社会平等和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促进市民的参与和共享城市资源,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性。
3. 城市创新与发展理论城市创新和发展理论强调创新和创意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方面,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力。
城市规划和政策应该鼓励和扶持创新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一理论也促进了城市绿色化和低碳化的进程。
三、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启示城市发展理论的应用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实践中,为决策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来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发展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环境工程概论第四版第一章绪论答案。
环境工程是一个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对环境中或潜在污染源进行系统控制和治理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及治理技术等领域。
从广义上讲,环境工程主要是指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工程,包括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管理三大类。
其中,环境工程又可分为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与环境管理工程两大类。
环境工程是通过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影响环境质量及人类健康的污染源进行控制、治理和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管理活动中为了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等目标所进行的过程管理和控制活动;环境工程与环境管理交叉融合为一个综合学科领域并构成一个独立学科即环境工程学科。
具体而言,环境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有着多方面的特点:它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它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为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并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提供重要技术手段;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
1.下列哪项是与环境工程有关?A.治理技术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学科 B.污染防治是环境工程学科的核心学科 C.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是环境工程学科的主干学科 D.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工程学科的特色专业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1.环境工程的基本知识环境工程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它是指通过使用某种技术手段(如物理、化学等)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进行规划和治理。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质量:是指相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而言。
(2)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控制情况:受气候、地理、土壤、水源地、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程度的质量和容量。
(3)人类健康直接关系到生存与发展。
(4)自然资源:地球物质循环规律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生产条件,同时也影响到人类健康。
(5)自然遗产:通过自然系统保护、修复自然及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要素而形成;自然界中物质要素如空气、水等是环境工程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物质资源也是环境工程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1. 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概述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文化遗产视角探讨区域协同发展,旨在将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转化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力量,促进区域间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索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地区特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传统技艺以及历史信息。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不仅扮演着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角色,还具备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社区凝聚力等多方面的功能。
从文化遗产视角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既要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要重视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实际作用。
本研究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规划与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协同发展。
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现状、特点及其潜力,研究如何在区域合作中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优势,使其成为连接不同地区、促进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纽带。
还将关注在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避免“开发性破坏”和“保护性滞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实践者提供操作指南,推动文化遗产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其独特价值。
在此背景下,文化遗产作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对于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探讨区域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分析文化遗产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价值。
2021年国社科立项结果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社会科学项目申报,并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最终确定立项。
2021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结果已经揭晓,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些优秀项目。
一、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项目1. 《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该项目旨在研究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和理论创新,明确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径和策略,并探索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问题。
研究团队将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案例对比等方法,结合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新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机制和路径。
2.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经济差异减小的影响研究》该项目旨在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经济差异减小的影响机理和路径,探索数字经济发展如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均衡发展。
研究团队将采用定量统计分析、经济模型构建等方法,深入挖掘数字经济发展与城乡经济差异减小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数字经济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项目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效应研究》该项目旨在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效应,探索农民合作社在乡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团队将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研究农民合作社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2.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效果评估与优化研究》该项目旨在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效果和问题,分析政策实施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和需改进的方面,并提出优化政策的具体建议。
研究团队将采用定量统计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全面评估各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并针对政策实施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
三、区域发展与城市治理研究项目1.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该项目旨在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明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战略选择。
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著作类成果(131项)一等奖(8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古代诗词史/王德明和平跨居论——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和平跨居”模式研究/周建新广西大百科全书/许家康等帝制初期中国传统政治学体系建构——以《新语》整体性文本解读为基点/唐国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徐书业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王枬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协奎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西部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极限效应研究/张瑞梅等二等奖(4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文化图史/李建平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发展研究/余益中等“纯诗”的中国化研究/高蔚清代广西汉文化传播研究/黄海云嬗变与重构:当代中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型研究(1949-2007)/禇添有协同与共生:大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与探索/曾冬梅瑶族文明发展历程/盘福东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救援/耿文奎公平与和谐:瑶族教育研究/玉时阶等高校贫困生资助新模式/林娜等广西民族语言方音词汇/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环北部湾地区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滕冲等现代归纳逻辑的哲学视野——论帕斯卡概率解释的恰当性/李旭燕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社会文化探源/吴荣政等边境经济——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切入点/李红现代民族学/周光大等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何成学中国—东盟博览会可持续发展报告/龙裕伟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整合研究/韦海鸣我国人力资本测算及其应用研究/王德劲现代金融理论前沿思考/周建胜高校教师师德自律论/卫荣凡京语研究/韦树关新宏观经济学/罗运贵民事行政检察实例研究/蒙永山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孟勤国等广西“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研究/谭培文等适应“10+1”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对策研究/黄涛等中国银行法新论/胡均民等百年奥运——从雅典到北京/黄健等物流中心节点构建与农村圩市发展研究/王艳等打造东盟共同身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认同建构与高等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覃玉荣发展中的广西教师教育/钟海青等教育组织行为学/于瑮等凌云泗城壮族巫调/黄兰芬等河池铜鼓/吴伟峰等手机传播学/靖鸣等新认识·新实践·新水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梁颖等当代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谢春红柳州白莲洞/蒋远金三等奖(82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话语的诗性特征——以四大名著叙事话语中的诗歌为例/李志艳“特殊”与美感——新实践美学视域下的美感研究/黄建云唐宋杜诗接受研究/黄桂凤楚辞发生学研究/周苇风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主流文化因子论/吕书宝生态文明与生态责任/李鸣文明曙光——岭南人的祖先/覃芳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经济互动与产业对接/李欣广等当代新闻写作/蒙南生唐宋诗文论薮/毛水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黄晓娟等壮族嘹歌研究/覃乃昌等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吕俊彪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秦永芳绿色转型——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方向和路径/莫小莎刑法的辩护与批判/欧锦雄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税制变迁分析/焦耘后现代欲望叙事——从拉康理论视角出发/刘玲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张永刚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农学冠等广西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李伯兴等西方宪政视野中的财产权研究/蒋永甫高职院校校企多元化合作机制的研究/金长义等边疆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黄世喆等广西汉语珍稀方言语音研究/郑作广等金陵王学研究——王安石早期学术思想的历史考察(1021—1067)/杨天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张坚泰国华商资本的兴起与发展研究(1855—1996)/石维有广西工业化科学之路/客缇祖等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甘宜沅广西农业资源评价及利用研究/莫明荣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潘顺安壮族人口/肖永孜广西民族发展报告/赵明龙等审美静观论/丁来先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背景下广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学勤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温科学广西能源产业发展研究/黄家林等当代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系统分析原理/黄宗远少年司法通论/张鸿巍权证风险控制与监管法律问题研究/薛林媒介管理通论/邹迎九等《文选》编纂研究/胡大雷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李富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论》/甘自恒等远程教育与广西学习型社会建设/时锦雯教育促成人力资源施生长——基于现场和模型的研究/孙杰远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新三手”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彭宁等公共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方法与制度研究/王春明等面向可持续协调发展——广西与周边东盟国家互利合作/韦朝晖等民生、增长、产业战略/寿思华等漓江画派画家个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左剑虹科学发展与人才——当代中国科学人才观/曾德盛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教育学——行动与体验/徐学莹中国—东盟人才培养研究/蒙丽珍等广西北部湾物流/黄定嵩等合作发展共创未来——泛珠三角区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09)/张振东等卫生法学/覃安宁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柯颖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曾令辉结构调整:职业教育攻坚之路——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与实践/王屹儿童的执行功能发展与教育/文萍叶音研究/汪业全通往自治的桥梁——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研究/张文山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刘亚萍新闻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刘伯贤廉政理论与实践纵横/唐贤秋儿童的生活与教育/侯莉敏广西文献名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等硕士研究生就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陈闻走向本真的地方师范大学—基于质量工程的西部地方高师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梁宏等2009中国—东盟商务年鉴/郑军健广西年鉴(2009)/广西年鉴社图说广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讲师团日常生活心理学/刘军基于3S技术的区域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机制及风险评估/胡宝清等广告创意教程/汤晓山等本科教学评估运行机制研究/罗秋兰等桂林年鉴(2009)/桂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通志·质量技术监督志(前217—2003)/邓于仁等亚运会前后广州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管理研究/朱其良二、论文类成果(210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明代以来岭南地区壮族的地理分布及变迁研究/刘祥学汉武帝的诗歌观念与西汉诗歌的演进/龙文玲论公共利益之合理界定——以“中国最牛的钉子户”为视角/张军等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开发研究/黄松差别化区域金融调控的一个分区方法——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范祚军等论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世界”理念在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实践/何龙群二等奖(60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广西节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覃振锋和谐社会的德育生态——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朱家安盘古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上、下)/黄世杰关于中华民族构成的思考/罗树杰等级、本分与补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设计的结构和功能探析/黄义英匹配“事权”与“财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路径/艾洪山等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之六)/张发钦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分析/李立民房改房转让中各方利益之法律思考/韦伟强重新认识艺术的根源/黄海澄黄姚古镇建筑艺术的影视人类学保护/石承斌等民族文化性格的深度抒写:清代广西竹枝词研究/王红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莫龙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内部协同程度评价及对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问题研究之一/韦克游等晚清广西城市居民消费探讨/侯宣杰东亚后发地区企业技术赶超战略与中国的角色/曹平区域性产业结构演进与协调机制: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王中昭论新中国剧社的管理智慧/李江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秦红增等从“实体”的科学到“关系”的科学——走向系统科学思想史研究/高剑平基于公平视角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研究/罗国忠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新思维/李雪岩论大学、政府、市场的权力生态关系/李枭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影响/邓玉荣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路径探讨——兼论桂东地区融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路径/高歌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研究/周劲波等论我国行政诉讼审查标准与WTO的冲突/向忠诚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付健论人民币升值的中国产业升级效应:现实与理论之悖论/曹垂龙旅游城市生态评价研究——以桂林市为例/马艺芳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与广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一~三)/樊端成企业环保问题经营化战略与实施模式创新/唐拥军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研究/于祖毅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群众满意度分析——以广西为例/黄骏等生命叙事:一种值得运用的道德教育实践策略/陈飞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对民族院校德育的价值/刘武军北部湾经济发展及技术人才需求探析(一~三)/黎琳等南宁市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作用研究/刘曙华新时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实证分析/岑树田论县级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实践为例/钟瑞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均衡发展指数吗?/沈有禄行政诉讼级别管辖制度之完善——基于行政诉讼目的的角度/张显伟第四种调解范式:电视与纠纷解决——基于“约请当事人”节目模式的分析与评介/李立景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二/单小曦《康德批判哲学视野中的审美与自由》/申扶民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巫文强“出嫁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从民间法角度切入/何立荣旅游移动商务游客接受实证研究——基于对桂林游客的调查/彭润华等泰国旅华市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孙大英广西乡村旅游经营实体特征与经营效应分析/李星群《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龙海平区域性就业系列研究(一~三)/黄勇荣析RTAs协定中有关投资规则的法律问题——以中国为例/杨丽艳古今字音演变例外的计量研究/陈小燕新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方式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影响/欧阳剑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发展理论述评——自然资源丰富的中小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文礼朋等破题、定调、立论——毛泽东的“第二次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韦日平论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性/贺祖斌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吴玉鸣等零售商竞争环境下上游企业创新投入的供应链协调/田巍等电子废弃物管理立法中的责任分担/宋志国思想政治教育言语行为研究(一~三)/陈立言Internet环境下社会化批注的教育应用/蒋红星三等奖(144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向心·团结·和谐: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考察/何海龙和谐社会视野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与变革/胡辉等关于广西“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的探讨/董再平等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演变特点及对策研究/郭绪全等中国文学地图整体景观与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建构/覃德清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系列论文/袁丽红经济伦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刘琼豪广西幼儿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张进清农村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抉择和实践探索——以广西为例/宋志生从世界著名港口的发展看广西沿海港口群整合的趋势/刘军等比较视野中我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研究/江宇等论民歌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模式——以广西为例/马树春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交互主体性基础/梁桂娥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质属性、运行矛盾及政策选择/朱朝霞感觉世界·物理世界·实在世界——M·普朗克三重世界学说探析/黄炳线等近代西南民族地区宗教与圩镇经济发展关系探析——以广西为例/陈炜执政亚文化及其清理转化/陈元中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冯霞汉、壮民族接触与平话变异的双重性质/李子荣滇黔桂结合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赵堂高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我国经验的研究/胡超广西生态省(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温远光等物权理论与环境法则的冲突及其对策/陈泰和论中国生物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构建/陈宗波剔除附庸性:经济学之宏观调控的经济法改造——兼论国家投资经营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区别/漆思剑政府会计成本控制初探/卓越等民歌文化资源开发视阈下和谐歌圩的建构——以广西壮族为例/李萍论广西彩调剧的平民化特征/阙真印尼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初探/郑一省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彭正波中国农民组织化的发展空间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农民组织化为例/莫光辉等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赵铁中国古代“趋时”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吴全兰复杂科学视野中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王素华基于多重阻击的企业自我保护战略/侯雁集群竞争力:创新网络演进的视角/戴魁早西江流域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研究——以广西梧州市为例/岑丽阳广西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潘思谕论国家经济安全与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杨亚非基于专利信息的广西制糖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柯涛等中国省域法制现代化进程非均衡差异及其相关社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分析法学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演化模拟/曾鹏试论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关系之要素/段晓红谈谈桂学研究/吕余生从《青楼集》看元代音乐的雅俗共融/李静进一步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的调查与探究/吴明生广西高校民族女生生源结构的实证研究/李鸿波等试论民俗学的独立学科价值/陈金文道德脱离的机制及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潘清泉等转型期中国行政审批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供求分析/潘秀珍红水河流域壮族蛙神崇拜的美学阐释/黄怡鹏新课改与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以广西师范大学教改实践为例/杨丽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规律研究/韦冬雪将高校贫困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李华明目标论视角下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兼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风险与扩招之间的关系/徐莺论我国大学办学权的演变/肖起清大学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和谐校园的文化自觉/叶宗波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的启示/高慧君协调价值取向保障素质教育功能发挥/曾本友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罗德红我国高等教育衍生的“知沟”问题/李海波等试论左江岩画中日芒星与祭日、祀日及“日”字的起源/李远宁等抗战时期广西的农贷政策及其实施成效/宾长初体制转型期“三农”问题东西部差异的理论诠释与政策建议/庄晋财等构建广西领军人才动态产生机制研究/潘基勇现代性的精神维度与法的主体性——兼论后现代性视角下的法的主体性/周世中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保护及其法律体系构建/周青等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王红晓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市场合作研究/余文建等桂台农业旅游竞争与合作模式研究/韦复生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广西金融政策取向/秦丽丽等元祐二年同文馆诗歌唱和活动研究——兼探唱和形式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阳静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欧阳勇锋等对福柯的又一种解读——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吴致远论执政党领导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汤志华亥姆霍兹《论力的守恒》的思想根源分析/李东升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公共政策创新/叶大凤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管理研究/何评等专业责任教授制反思——广西大学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制透析/潘柳燕等组织管理视野下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黄景文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蔡翔港口履约方与海运货物控制权的行驶/王威效率:行政程序法之价值理念抑或基本原则/谢尚果等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李军等入境旅游流扩散发展态势分析——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刘宏盈等基于存量与增量全部组合收益最大的贷款优化决策模型/洪忠诚等农村网络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理论与实证——以广西都安为例/陆桂生等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实证检验——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视角/蓝文永等影响旅行社游客满意度的服务属性因素实证研究/卢丽宁等从传播的分类看传播学的研究重点/李庆林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覃金盾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实践化问题/莫其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思想政治教育“30年”管窥/李宪伦等高校“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邓艳葵语文“有效教学”批判/唐子江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李建霞一类技术创新竞争扩散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及应用/廖志高等论基本银行服务排斥及其治理/汪鑫国际工程承包中承包商对利润和总部管理费的索赔问题探讨/袁晓勇农地征用制度:基本矛盾下的产权博弈分析/欧阳力胜佣金竞争与保险业绩效—结构关系研究/欧阳青东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吴忠军等泰华文学的发展及其文化取向/陆卓宁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陈丽琴壮侬互动:现象与动因——以那坡县平孟镇念井屯跨国民族为例/罗柳宁壮族民间法的遗存与变迁——以广西龙胜县龙脊十三寨之马海村为例/覃主元“农事村办”——服务“三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袁珈玲等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冲突与解决/万锋锋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唐荣德论教育研究的必然走向——“建构–反映”/曾茂林论地方性综合大学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以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例/王建平构建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胡国胜论中国——东盟经济互补网络组织系统的发展/文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客户流失预测模型/夏国恩等非讼案件本质和范围的域外考察及启示/邓辉辉WTO环境货物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及我国的对策/魏艳茹基于学习曲线的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曾繁荣等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及启示/林元辉等《书<玉台新咏>后》辨证——朱彝尊说《文选》种种之失均不能成立/力之(刘汉忠)折子戏研究/李慧从街头官僚到街头领导:一个解释框架/尹文嘉胡锦涛统一战线思想研究(之一、之三、之五)/许立坤早期电化教育中国特色探源/朱敬生涯教育理念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启示——以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专业为例/温卫宁广西沿海地区建立北部湾大学的研究/黄家庆瑶语早期汉语借词的声母/赵敏兰“眼”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覃修桂机构知识库版权现状、风险及对策研究/吴高广西贵港地区早期冶铁遗址初步考察/黄全胜等乡村旅游社区文化遗产的精英治理——以广西龙脊梯田平安寨村委会选举为例/王林基于C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黄燕玲等领导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李光炎邓小平对中国政治发展第二次跃迁的卓越贡献/徐罗卿等《参同契》与中国古代炼丹学说/容志毅初中生数学认识信念的SEM研究/周莹化学教师如何开发精品课件——以全国特等奖课件为例/郑小军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吕嵩崧《损失函数的数理特性研究——兼论行为和心理因素对损失函数的影响》/黄荣哲等章惇与曾布、蔡卞交恶及其对绍述政治的影响/汪天顺A Comprehensive Data Analyze on Urba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Survey from Nanning City( 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数据分析--以南宁市为例)/韦国燕Minimal feasible sets in variable 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s/崔万安等三、研究报告类成果(73项)一等奖(6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广西的实证研究/高枫等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战略构想—打造广西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古小松等广西人口集聚度及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报告/林霁峰等南宁市传统村庄建筑风貌研究/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等广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洪军等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广西卫生基础信息核心数据调查分析》课题组二等奖(19项)申报成果题目/申报人。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模型包括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个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立了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化、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10个准则层共计22个指标的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1]。
1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1.1新聚焦发展模式城市的快速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市城镇化相比,面积上的盲目追求、扩张的城镇化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是更加“以人为核心”,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县域经济一方面沟通城乡,为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资源要素双向自由对流提供了“缓冲带”;另一方面也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点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
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空间载体,在社会治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县域空间载体优势,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增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区域位置之间的互动,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乡域之间的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综合性概念,是对乡村产业化、经济化、生态化、文化、综合治理的整体性提升。
县域要基于不同的发展基础、功能定位、自然条件,尤其注重发掘地域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构建起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实际的产业体系,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规模化产业。
1.2产业模式探索聚焦培育发展乡镇的富民产业,完善乡镇村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乡镇农业产业化和第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农产品制造业升级改造,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种(养)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融合发展。
2007年11月第29卷 第6期当代经济科学M odern E c ono m ic S cience N ov . 2007Vo.l 29 No .6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党兴华,赵 璟,张迎旭(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论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PREES 系统模型,并构建城市群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然后针对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案例研究,在测度关中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关中城市群1990年至2005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就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6)-0110-06一、引 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涌现,区域内城市间联系的强化与网络功能作用的加强都促使城市群这种城镇密集区的高级形态愈来愈成为产业和经济竞争的重要平台[1]。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预测我国未来将形成十大城市群,我国政府在 十一五 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目前环渤海湾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大增长极。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向城市群集聚的广度和强度空前加剧,我国各城市群内部出现了很多不协调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城市土地不断扩张和土地低效率利用、资源消耗加快和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文明发展与城市居民享受公共服务不足与不均衡等矛盾共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城市群整体协调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不协调现收稿日期:2007-06-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06BJ L059)。
作者简介:党兴华(1952-),陕西省蒲城县人,西安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技术经济;赵璟(1982-),湖北省荆州市人,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张迎旭(1983-),女,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
象,大量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对各类问题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中大多是针对具体不协调问题进行展开,关于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本身并没有深入剖析,也少有文献明确提出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针对城市群发展协调性的量化评价研究更是少见。
而城市群是一个明显的复杂巨系统,不从整体上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状态进行把握,而直接针对城市群发展中各类不协调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很可能挂一漏万或者顾此失彼,因此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是指导我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础问题。
国内外大量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区域规划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学者们分别对穗港澳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空间规划等问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没有明确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而是直接就区域整体规划中相关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促进110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一类是从区域经济学或者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认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关联关系会对影响城市群发展协调性,学者们认为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扩散受到阻碍影响了城市间产业的扩散和转移,导致了城市群城市间产业趋同、恶性竞争,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市场整合和产业整合协调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群整体的协调发展;另一类是从公共管理学角度研究城市群协调发展问题,重点研究城市群内部城市政府间的府际关系对城市群发展协调性的影响,认为城市政府间的府际关系管理对城市群协调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上述文献分析了城市群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及其原因,但无论是从整体协调机制、交通体系供给的视角还是从城市间产业、府际关系相互作用视角,都缺少对城市群协调发展标准的详细分析,大多文献是从隐喻的角度直接分析阻碍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现象,针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定量评价研究也很少。
因为目前缺乏对中国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整体把握的定量研究,所以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价,并利用陕西省关中城市群的实际数据进行案例研究,为比较不同城市群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提供理论基础,也为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一)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有关 协调发展 的研究很多,而且在政治上已出现了一致性,这个词本身被许多人高度称赞甚至在一些地方被制度化,但是这个词本身的内涵仍然含糊不清。
一般而言,协调发展指的是为实现系统总体发展的目标,系统内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态势。
城市群是由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组成的一种城市集合,地域结构复杂性增加了城市群系统的复杂性,需要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来认识城市群及其内部的各子系统[2]。
城市群内部不断集聚大量人口、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资源、资金、人员、技术等要素,这种能量、物资和信息的交换对提高系统的协调程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城市群内部的弹性、混沌、高效率的生产交换和信息流动等特征的共同存在展示了城市群的多维复杂性[3]。
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将城市群系统分为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子系统,它不仅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而且系统内部结构及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制比一般系统要复杂得多,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仅依赖于各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更取决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
所以,本文认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是指为实现城市群总体演进目标,系统中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子系统者之间协同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态势。
(二)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模型国冬梅把目前定量评价方法分为三类[4],第一类方法以现有统计资料和数据为基础,按城市群协调发展思想构筑的一个结构清晰的评价系统,这类方法主要不足是对能否恰当反映城市群协调发展还有待实践的检验;第二类方法是对传统的GNP、GDP 和N I等经济指标做重要修正,重新增加一些能充分反映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指标来评价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第三类方法则力求建立一种能从总体上描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大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综合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取代现行的GDP、GNP等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内涵的分析,不难看出后两种方法的主张比较接近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本质,因为它们强调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环境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约束,调节或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以达到经济与环境、资源、人口等子系统间的动态平衡。
本文选择第三种方法构造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模型,而目前在系统协调性研究方面,王浣尘把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定义为系统集成的 协和程度 ,并用 协和度 来定量表示;牛文元把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总进程看做是系统间相互 妥协 的结果,并用质量维(协调度)予以体现。
参考上述研究,本文选择第三种方法构造城市群协调发展评价理论模型,在评价某一时间点上城市群协调发展状况时,评价对象就细化成了评价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协同发展程度。
因此本文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首先通过构建描述城市群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计算出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然后利用评111价系统协调度的模型,计算整个城市群发展的系统协调度,用计算出城市群系统协调度对照协调标准的等级,就可明确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程度,下面分三部分完成。
1.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计算城市群系统被分为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子系统,设正数x 1,x 2, ,x m 为描述经济特征的m 个指标;y 1,y 2, ,y n 为描述社会发展特征的n 个指标;z 1,z 2, ,z p 为描述环境发展特征的p 个指标;u 1,u 2, ,u q 为描述人口特征的q 个指标;v 1,v 2, ,v g 为描述资源特征的g 个指标。
F 1(x ),F 2(y ),F 3(z ),F 4(u ),F 5(v )分别代表环境、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五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
通过构建城市群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在对相关指标实际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本文选用了相对成熟、且较为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法。
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多变量数据系统的纬度,同时也简化了变量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5],按照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 g / p j=1j 85%的原则,通过旋转得出主成分及主成分得分,利用公式F =kg =1( g / pj=1j ) F g(1)公式(1)中F g 表示子系统中每一个主成分的线性加权值,利用公式(1)可以计算出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得分值;2.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计算参考系统协调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城市群系统中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
协调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6],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
根据协调度的模型,在已有子系统协调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7],依据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构造如下城市群系统中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计算公式:c =F 1(x) F 2(y ) F 3(z ) F 4(u) F 5(v)[F 1(x)+F 2(y )+F 3(z )+F 4(u)+F 5(v)]/55k(2)公式(2)中c 为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简称为协调度),k 为调节系数,一般k 2,本文取k =3。
不难看出,0≦c ≦1,协调度c 值越大表示城市群发展越协调;反之,协调度c 值越小城市群发展越不协调。
(3)城市群协调发展标准的等级划分根据所查资料及调节系数,设定如下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等级及其划分标准,见表1:表1 协调度等级划分及标准协调度c 等级标准0-0.39失调0.40-0.49调和0.50-0.59勉强协调0.60-0.69初级协调0.70-0.79中级协调0.80-0.89良好协调0.90-1.00优质协调三、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城市群协调发展系统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出于研究方便,本文借鉴区域系统发展评价体系相关研究[8-9],提出了基于协调发展的PREES 系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