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九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3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以及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对于理解20世纪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全貌,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过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重要事件,距离现在较远,学生对其了解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掌握战争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
2.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战争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二战爆发的背景、导火索和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
4.成果展示: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二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6.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分析】·课标要求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牺牲小国达到祸水东引的一次大阴谋,体会法西斯的贪婪和残暴,增强学生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2)让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3)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突出重点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二战爆发、扩大的图片、文字资料等,突出二战爆发和扩大的标志性事件。
2.难点:对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实质的理解突破难点方法:(1)在课程导入中,通过师生共同讲述“牧羊人与狼”的故事,为学生理解慕尼黑阴谋的实质作好铺垫。
(2)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慕尼黑会议的图片(或漫画)、文字材料,并进行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对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实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收集反映二战的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可在学习本课之前观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或音像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设计一:故事导入,揭示本质。
两个放着一群羊的牧羊人在山间遭遇到一只狼,为了躲避灾难,牧羊人将一只可怜的羊扔给了狼,狼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1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慕尼黑阴谋1.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2.目的: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3.实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
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2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启示: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2.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四、二战的胜利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胜利的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
很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
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
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
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
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教学点拨】本教科书前一课介绍了有关意、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的情况,而本课教材介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
战争初期主要由于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使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占据上风,猖獗一时。
考点:慕尼黑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与会国及会议结果会议背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吞并了奥地利,却没有受到国际社会有效地抵制和制裁。
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进而将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召开时间:1938年9月与会国: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英国(张伯伦)、法国(达拉第)会议结果:签订《慕尼黑协定》,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利益。
例题1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捷克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
这里的“死亡证书”指的是()A.《凡尔赛和约》B.《慕尼黑协定》C.《联合国家宣言》D.《欧洲联盟条约》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中,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以及希特勒签订的是《慕尼黑协定》,答案B。
例题2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议,这一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
该“阴谋”直接损害了下列哪个国家的利益?()A.波兰B.法国C.捷克斯洛伐克D.意大利答案:C解析:《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答案C。
1. 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国家有()①英国②法国③美国④德国⑤捷克斯洛伐克⑥意大利A.①②④⑤⑥B.①②④⑥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2.下图是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某一次会议上几个国家领导人的留影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是()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华盛顿会议B.雅尔塔会议C.签订《九国公约》的华盛顿会议D.慕尼黑会议3.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拒之门外,英法代表向他们告知会议结果并蛮横地声称:“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词”。
这次会议是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阴谋D.雅尔塔会议4.参加慕尼黑会议的英国首相是()A.达拉第B.张伯伦C.希特勒D.墨索里尼1.B解析: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参加了慕尼黑会议,答案B。
2.D解析:1938年召开的会议是慕尼黑会议,答案D。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慕尼黑阴谋1.慕尼黑会议背景:德国吞并奥地利,侵略野心膨胀,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参与国:1938年9月,德、意、英、法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内容: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为慕尼黑阴谋。
绥靖政策含义(或实质):英法等西方大国虽对法西斯侵略不满,但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对法西斯侵略不加严厉制裁,而是希望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
会议的影响: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绥靖政策影响: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地削弱反法西斯力量,最终导致二战全面爆发。
二、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二战开始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法长期推行绥靖政策,也最先尝到了苦果,1940年四五月德军进攻英法,法国战败投降,英国首相丘吉尔带领英国人民坚决抵抗。
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人民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时间:1942年1月1日国家: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内容: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26国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影响: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促进二战胜利。
2.开罗会议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时间:1943年11月国家:中、美、英地点:开罗内容: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所窃据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3.雅尔塔会议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时间:1945年2月人物: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召开雅尔塔会议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考点: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概况和影响
时间:1941年6月。
概况:德军进攻苏联,不到几个月,德军便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直逼苏联首都莫斯科。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莫斯科的企图没能得逞。
影响:德国进攻苏联,二战规模扩大。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二战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例题1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不宣而战”。
在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对下列哪一国家“不宣而战”?()
A.法国
B.英国
C.苏联
D.美国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等是解题的关键信息,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
故选C。
例题2莫斯科是个英雄城市,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C.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答案:B
解析: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答案B。
1.苏德战争爆发后,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罗斯福
D.丘吉尔
2.2015年召开了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
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3.以下事件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的是()
A.幕尼黑会议
B.德国进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
D.德国东侵苏联
4.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据此回答:对苏德战争的初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
B.德军占领了苏联的斯大林格勒
C.苏联军民坚决抗击,节节胜利
D.德军攻陷了苏联首都莫斯科
1.B解析:领导苏联进行莫斯科保卫战并取得胜利的是斯大林,答案B。
2.B解析:1941年德国东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开始了卫国战争,答案B。
3.D解析:1941年德国东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答案D。
4.A解析:苏德战争的初期德军占领了苏联的大部分领土,德军在攻莫斯科战役中被苏联打败,并没占领斯大林格勒,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