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选鉴赏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59 KB
- 文档页数:2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摸鱼儿雁丘词》,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人生情感的优
美词作。
本文将对该词进行加赏析。
《摸鱼儿雁丘词》中的“摸鱼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捕鱼方式,即在江河湖泊中
放出一种特殊的草种,它能吸引鱼群,待鱼们被吸引过来后再将其捞起。
词中以这种特殊
的捕鱼方式开篇,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清静自然的画面:“扁舟一叶浪心平,芦花满地鹭
飞惊。
摸着鱼儿水面走,蓼花深处雁声啼。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宁静、轻松、闲适的氛围。
词中主人公与其妻子相互倾诉感情,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爱:“今宵共君一月色,明朝对此又开怀。
”尤其是最后一句“陪君如伴山中石,不见有人千载情”,表达出无间
情深的爱情。
这种纯真无邪的爱情观念也渲染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存在的尊重感情、珍视爱
情的美好品德。
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民生凋敝、人民苦难的现实:“自
古忧亡多少事,更怜离别恨如丝。
万行归来只手空,不觉搔头自叹时。
”这些文字让人们
意识到,虽然景色优美,但劳动和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仍是不可避免的。
总的来说,晏殊的《摸鱼儿雁丘词》既风景如画,又情感丰富,既抒发了对自然美景
的热爱,又表现了对真挚深情的珍视,同时也揭示出封建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丰富了中
国文学的意蕴。
王维诗词赏析第一次接触到诗人王维,或许并不是在小学的课堂上的,而是在书法老师那里获得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诗句在笔墨下流出,淡白的宣纸上一股清香的墨韵味,明月、清泉,一股寂静悠然之意顿时生于心间。
喜欢王维,喜欢他的那份悠然自得,喜欢他的田园风,清新脱俗,自然朴实,似一股清泉缓缓流入心间。
盛唐出了太多的名人,豪情壮志的李太白、忧国忧民的杜子美,固然会激起心中的一股涌浪,但是缺少了那么点宁静与安然。
平日的时候,喝杯茶,读上几句王维的田园诗,喜欢这样安静悠闲的生活。
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高中对这句话情有独钟。
并不仅仅是因为小学时曾经练过书法,挥墨写过这句诗词。
老师曾请班里的那位艺术生将此景画于黑板上。
果然,艺术生胸有成竹,两三笔,明月,松树,清泉,水中石顿时映现于黑板之上。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月光洒下松树林之间,淡淡的月光透出几分清凉寂静,松针斑斑驳驳,随风摇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汩汩清泉流过石头,轻轻留下自己到过的足迹,那边是石头上的磨痕。
犹记得当年学习二胡曲《良宵》之时,老师曾关掉教室里的灯光,一轮明月的微光洒进教室,凉凉的,沙沙的,就是这种感觉或许。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一个"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感觉、视觉、听觉、感受交错纵横,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竹里馆作者: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或许这首与山居秋暝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清幽,歌吟舒畅,诗人此时尽情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他高傲得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知此乐者,唯此山此月也。
对香山居士的诗歌赏析0111122028 王静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会计一班白居易简介及生平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因做过太子少傅,后人也管他叫白傅)。
大历(七七二)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
他的远祖是秦代的名将白起。
白起死后,秦始皇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其子孙遂为太原人。
白起以下二十八世孙白建从太原移家韩城(今陕西韩城县)。
其曾孙白温(白居易的曾祖),又从韩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境内)。
所以白居易有时自称太原人,有时自称下邽人。
他的祖父白锽十七岁以明经及第,长于五言诗,有诗集十卷,曾做过洛阳主簿、酸枣县令等官。
他的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在许多地方做过小官,颇有政绩。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文学和仕宦著称的小官僚家庭。
但这个小官僚家庭,以在动乱的时代趋于没落。
白居易十几岁的时候,由于朱泚,李希烈等作乱,曾在徐州,越中等处避难。
年纪稍长,有南北奔走,愁于衣食。
⏹白居易的创作诗体诗人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前三类是就诗的内容谈的,后者却是就诗的形式而言的。
同时,有的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之间也很难截然分开。
一部分讽喻诗有闲适、感伤的因素;一部分闲适诗、感伤诗有讽喻的成分。
但是,讽喻诗与闲适诗、感伤诗毕竟代表了两种不通过的思想倾向,讽喻诗通常是站在社会的角度而言的,讽喻诗和感伤诗通常是站在诗人自身的角度而言的。
◆讽喻诗白居易的讽喻诗,现存一百七十多首。
这个数目,在整个白居易的诗作中占得比例并不大,但与其他唐代诗人比较起来,却显得十分突出。
无论是诗歌的数量,诗歌反映社会的广度,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度,诗歌艺术性的高度,白居易都可以和杜甫并列,远远为其他唐代诗人所不及。
白居易作讽喻诗的目的,他在很所地方都有论述。
在《新乐府五十首》的序言中,诗人说:“……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诗人希望通过指着,特别最高统治者皇帝看到自己的诗,受到讽喻而有所悔悟与警惕,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约束自己的行为,减轻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外国语大学期末论文宋词鉴赏宋词中的浪漫爱情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正文 (3)一.少女.怀春 (4)二.情殇.离别 (5)三.爱恨.相思 (6)四.生死.执念 (7)结论 (8)参考文献 (8)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情可以是少女怀春的美好青涩,可以是情殇离别的悲凄伤感,可以是爱恨相思的缠缠绵绵,可以是生死执念的坚贞不渝······种种爱情都可以在宋词中找到对应,种种恋人都可以在宋词中体味深情。
关键词:宋词,爱情。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而爱情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棵常青树,当仁不让地在宋词中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本文将就“爱情”这一主题,以李之仪,柳永,苏轼和李清照等著名词人的优秀诗篇为代表对宋词”进行探究。
宋词中的浪漫爱情“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现代社会纷纷扰扰,匆匆忙忙,每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我常会想起那些在青葱岁月里读过的宋词,那些温婉美好的爱情之词总会如一眼淙淙的清泉流入我的心田。
都说“唐诗重情,宋词重理”,其实宋词中的情未尝不丰富,就比如这些宋词中的种种爱情就是这么多样而细腻。
一.少女·怀春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加上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情无疑是最牵动人们内心的。
对已然老去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最值得追忆的岁月;对于正值年少的人们来说,那是他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
文学作品中不乏此类作品,而宋代词人李清照之作无疑是最出挑的。
李清照,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浅谈苏轼的豪放词----就《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调歌头》三首诗进行赏析11605014-01谈起苏轼,我们必会提其他的“豪放”之风。
正如我们所知,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它的豪放诗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的词大气磅礴,突破了词“艳科”的定式思维。
不仅如此,他把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了词的领域,由此丰富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题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全方位的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
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不余,运斤成风。
”由此可见,这种“豪放”即是不拘泥于前人,在对词的风格和内容进行创新之时却又符合自然规律。
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在苏轼词现存的三百四十首中,其风格很多。
有体现苏轼旷达之情的豪放词,也有体现柔情的婉约词,而“苏轼词风的特点是什么?历来的评论虽答题相近,却各有侧重,并不一致。
有以为‘豪放’者,有以为‘清丽舒徐’者,有以为‘韶秀’者,有以为‘清雄’者。
一个大作家的艺术风格常常是丰富多彩,可以作面面观的,上述诸说,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一鳞一爪,不失其真,诸家所见,应该并存不废。
目苏词豪放者,最为通行,众口一次,几乎不拔”⑴。
笔者想就苏轼的豪放之风,进行一下赏析。
关于苏轼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在宋代宇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这样的记录:“东坡居士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倾倒。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早在苏轼的时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已经成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了。
“苏词中境界最为雄奇阔大的,自然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词中出现了浩荡的长江,大战的故垒,和当年风云际会的一时豪杰。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
《摸鱼儿雁丘词》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雁丘词这一景点为背景,以婉约的笔调描绘了春天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恋人的思念之情。
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情厚意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领略到了其宛转多姿的艺术魅力。
《摸鱼儿雁丘词》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代表了那个时代文化的精神风貌。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文人墨客们对文学的追求和创作热情达到了巅峰。
辛弃疾作为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树一帜的思想观点,对宋代文学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词作以婉约的笔调和精心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逝去的恋人的痛苦思念之情。
词作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和对逝去恋情的回忆。
例如词中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绿肉红衫映画楼”和“始信消息来风晓,李陵堪唤作冤魂”等词句,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到诗人的真情实感。
词作以雁丘为背景,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逝去姑娘的思念之情。
例如词中的“雪花汗漫舞灯前,暖雁技开纤手穿”和“断肠人在天涯泪,翦尽巴山探川螺”等词句,通过对雁丘春景的描绘和自然美好的比喻,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诗人内心的情感。
读书札记151 美丽错误唐诗宋词中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狂想杨澄宇如果说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处于哲学生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宣布了哲学的死讯既敲响了丧钟又当起了掘墓人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会做那一个隐居与徘徊的守灵人。
思念是一种病哲学也是一种病它们都是人类因为天性患上的精神疾病。
他说哲学是碰到语言的界限时头上撞起的肿块这么说来爱情则是碰到思念的界限时头上撞起的肿块而哲学与爱情本身的目的就是理解它轻抚它消解它。
这估计是从古至今以来最华丽最炫目也最难消解的肿块了而具体的道路则来自于对于日常生活语言的研究因为哲学的那个肿块正是因为撞到了语言的界限也就是误用了语言那么厘清语法还归朴素则家园在望。
比如说赫利克里斯的名言: 人不可能两肿块的病灶在于在人们日常习惯中是可以踏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进同一条河流的短时间内时间的流逝不能改变河流的指称。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突然意识流般地想到了杜甫的这句诗且慢按照维氏的说法诗句不正是对于日常用语的反动吗不也是那勇敢的一撞吗忧愁惊怖喜怒哀乐都由此而生我们大可对之仔细考量一番且当他山之石。
书架上正好有一本杂烩书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顺手牵来扉页上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起手一句岱宗夫如何按照正常的语法该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2 读书札记是用上问号或感叹号的而且隐去了感慨的主体就是我的存在五言当改为七言吾问岱宗夫如何而这个主体的缺失也贯穿这八句与整个中国诗词史但凡开宗明了地说出我来那也差不多成散文了。
这种主体的缺失绝不是西方狄俄普斯式的迷失在大多数情况下如豪放派是彰而不显在婉约词中是欲语还休但这种存的自信确是从来没有动摇过的而且也要把这种自信传导给读者。
譬如这句如当头棒喝让读者没有任何思考的犹疑撇去尘世中其他的纷扰直接被推入诗人的这个感叹中。
下面几句正是对于这句感叹的抒发但主体迅速地转换为泰山。
唐宋诗词鉴赏期末论文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从广义上讲,词只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但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诗和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诗和词的区别主要是在起源上就已经很明显了,再加上它们所被推崇的时代不同,这才导致了诗与词在外部形式,题材内容,以及抒情风格等方面有了一些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起源。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
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
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
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再来看看唐诗的成就。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
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宋词《摸鱼儿雁丘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心情的词。
该词以描写雁丘游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时光的怀念之情,并通过对游人的观察,展现了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摸鱼儿雁丘词》以“雁丘游人欲去时”作为开头,将一幅熙熙攘攘的游人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通过对游人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于游玩的向往和追逐,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社会繁华的场景。
接着,词中的“摸鱼儿别是人间”句,将人们对于逍遥自在的向往进行了具体展示。
摸鱼儿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寓意着释放心情和疏导情绪。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逝去的青春和纯真岁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感受。
这种对逍遥自在的诗意追寻,使得词中的雁丘成为心灵的归宿。
随后,作者以“碧山无限欢游处”一句,继续揭示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变迁的思考和感叹。
句中的“碧山”象征着美好和欢乐,但是又以“无限”修饰,表现了景物易变的无常和不可复制。
作者通过这两句诗,展示了他对逝去的青春岁月和无法复制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
作者以“古调虽多使人悲”一句,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人事易变的悲伤之情。
古调与古时的抒发情感的音乐和诗歌有关,通过这句诗,作者暗示了人们的情感和时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是古调如此多种多样,仍然让人产生悲伤之情。
通过对《摸鱼儿雁丘词》的分析与赏析,不难发现,词中对于逝去的青春和回忆的怀念是这首词的核心主题。
词人通过描绘雁丘游人,对逍遥自在与纯真岁月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美好年华的感伤和怀念。
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思考,也为词增添了一丝悲凉之感。
这首词以其深情浪漫的表达方式,真实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摸鱼儿雁丘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情绵绵的抒发方式,被誉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通过对青春和岁月流逝的思考和怀念,让人不禁联想到自己的人生和逝去的青春岁月,引发了读者共鸣。
它以其纯粹的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带给人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宋词赏析1600字一、宋词的魅力宋词啊,那可真是古代文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它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奇妙东西的大宝藏,每一首词都有着独特的韵味。
宋词的篇幅有长有短,长的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叙事,能把好多好多的情感和故事都给装进去;短的呢,又像是一颗精致的小珠子,虽然简短,但是那股子情感的劲儿可是一点也不弱。
而且啊,宋词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那种特别豪放的,就像一个大英雄在那慷慨激昂地诉说自己的壮志豪情;也有特别婉约的,就像一个温柔的女子在轻轻诉说着自己的情思。
二、豪放派宋词赏析说到豪放派,辛弃疾的词那可不能错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哎呀,这一读起来,就感觉自己好像跟着他到了那个充满热血和战火的战场呢。
辛弃疾这个人啊,他一生都想着要收复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
他的这首词里,那种壮志未酬的悲愤和对往昔战斗岁月的怀念,都从这些词句里满满地溢出来了。
再看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哇,这是何等的大气磅礴。
苏轼这个人,他经历了很多的坎坷,可是他的词里却始终有着一种豁达和豪迈。
他看着那滔滔江水,想到了古往今来的那些英雄豪杰,在感叹时光易逝的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三、婉约派宋词赏析婉约派的词就像是一阵轻柔的风。
李清照的词就是典型。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词一读,就感觉有一个瘦弱的女子在那思念着自己的爱人,那种相思之苦啊,就像秋天的风一样,凉凉的,吹进人的心里。
李清照在写词的时候,特别擅长用那些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自己的情感。
还有柳永的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场景简直太生动了,两个即将分别的人,手牵着手,眼里满是泪水,可是却因为太伤心了,连话都说不出来。
柳永的词大多都是写这种离情别绪的,他把那种不舍和难过刻画得入木三分。
四、宋词的音乐性宋词啊,在古代可是能唱出来的呢。
那些词牌名就像是现在的歌曲名一样。
不同的词牌名有着不同的格律和曲调。
词人按照词牌名的要求去填词,就像现在的歌手按照曲子的旋律去填词一样。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
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咏在狱(咏物诗) 蝉》)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
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
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
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
例如有传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
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
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
”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声唱,指蝉的鸣叫。
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
有古槐数株焉。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
姓名:尧鑫学号:200910340209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淘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小传】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
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的一个特有概念。
而宋词作为诗歌体裁的一种,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式荷载着诗人的思想与心灵世界。
一般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心灵的感触和外界的接受必须统一起来,而经过心灵化之后呈现于读者头脑中的物我合一的体验状态也就被称之为意境了。
我国古典诗词尤其注重意境的创造,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3]然而当前诗词教学往往流于片面和形式,往往只注重对字词的简单翻译和诗句的表面理解,而恰恰忽视了诗词中所创造境界的品味。
如何在宋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意境美呢?教学实践证明,在使学生了解诗词写作的背景之后,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把握词的意象。
因为在词的创作中,意境创造的前提是意象的设置,意境是情与景、虚与实的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只有了解了词的意象的层面,然后以此为指导,才能好好地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景象情感,意境开阔博大,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论文发表。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写波涛汹涌的的壮观场面,大气磅礴,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和传神。
“江山如画”是全篇写景的总括之句,呈现了一幅壮大阔远的画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要写苏轼超逸旷达的心境,寄寓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感受。
通过递进层析的教学法,让学生们逐句分段的加以品味与理解,例如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自然界的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拄着竹杖,穿着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姿态,展现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进一个层面,由自然界风雨推及整个社会人生,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荆棘坎坷的超然情怀。
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富含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那一刹那所获得的顿悟和启发:自然界的风雪雨晴不可畏,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必过于在意呢?二、心灵感融,体会情感美我们知道,词源于唐,成型于晚唐五代,大盛于宋。
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
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
虽然在艳情诗中同样也存在着"浓艳香软"的内容,但"诗庄词媚"的事实却依然存在。
可见问题不在于诗歌是否能写媚艳的内容,而在于诗歌是否具有如同词一样的能够充分展现那种特有的媚艳情趣的"功能"。
结构是功能的积淀。
通过对结构的分析来把握诗词的表现功能,并进而阐释"诗庄词媚"的成因,应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整齐的五七言为代表的"齐言"是最典型的形式。
因为它是以整齐规范的外观与灵活多变的内在结构相结合而建构起的既具有稳定的形态又具有活泼的生命的艺术形式。
稳定的形态与活泼的生命构成的对立统一正与"中庸"的人生宗旨相一致。
因而它也就成为最能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态的艺术形式。
在诗歌中,每押一次韵便意味着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的获得。
但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古体诗歌中,只有四个诗句,即两个韵脚,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诗歌结构单位,并在诗歌的整体背景上被"凸现"出来。
这是因为:第一,自诗经时代开始,大部分民歌便是以四句歌词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单位的。
因为这种结构形式最易于被民间歌手掌握。
过短,难以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过长,则难以驾驭。
文人诗歌从一开始便自觉地继承了这种传统。
第二,在远古,歌乐本是一体。
演唱四句歌词的长度正应该是乐曲的基本长度。
因而诗歌又必然地要受到乐曲长度的限制,维护从四个诗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的传统。
第三,通过对比来说明抽象的情感与事物,是远古时期最常见的语言表述形式之一。
【议论文】宋词《摸鱼儿雁丘词》加赏析_600字《摸鱼儿雁丘词》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骚体诗,以雄浑豪放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岁月和友谊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摸鱼儿雁丘词》以“摸鱼儿”和“雁丘词”为题,这两个词汇极具象征意义,彰显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词中的“摸鱼儿”指的是捕鱼的儿童,暗含年少时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而“雁丘”是指一个人离开故乡旅行,寻觅友人的地方。
整首词以摸鱼儿为主线,通过儿童时期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整首词描写了一个乡村的美丽景色,通过对日出、河流、荷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对乡愁的深深思念。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的描写,以草色、烟光和残照作为主要形象,展示了辽阔而宁静的乡村风景。
这种描写方式凭借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词中还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惜和思念。
词中提到了“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天涯共此时”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举杯共饮、观赏美景,使得友情在时间的洪流中历久弥坚。
这种对友情的铭记和怀念,使得词作更加饱含情感和思想性。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景抒情等,使得词作更加生动和形象。
“摸鱼儿狂撒脂,一夜孤舟飞”的描写,通过将摸鱼儿与狂撒脂、孤舟飞相比,展示了年少时的奔放和豪情。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作不仅有情感张力,更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摸鱼儿雁丘词》以深情而又豪放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过去岁月和友谊的怀念和珍视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赞美,使词作传递了一种对真挚情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感慨,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群体的追求和感受。
这首词作不仅是辛弃疾个人的艺术创作,更是宋代文学的杰作,值得我们珍藏和细细品味。
王维盛唐开元时期,由于国力强盛,整个社会意识呈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形成了宏大雄壮、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朝气蓬勃的盛唐气象,这种奋进的社会意识除了归因于唐帝国繁盛的物质基础外,还在于其深厚而富饶的文化、美学土壤。
远溯先秦两汉悠久而优秀的文化积淀,近承魏晋南北朝充实自由的审美心灵滋养。
远古文明的积淀,华夏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交流,社会心理意识的互汇交融,培育成更为恢宏的盛唐气质。
这样,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社会意识以至远古记忆特别是那种欣欣向荣的时代情绪,必然会渗透在每一位艺术家、诗人的内心。
作为开元诗坛的领军人物,王维自然会受到整个时代风貌、社会意识的审美心灵启迪,进而形成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心态。
这种心态影响到他的诗歌风格,在他的诗中,那种昂扬的精神风貌与壮阔的襟怀抱负在边塞诗里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的壮怀激烈,“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
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
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
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开明政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入世的建功理想。
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
我们也能在王维早期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自信乐观的气概、浩然开阔的胸怀,这种气概与胸怀投射到诗人笔下的风景物貌,掩抑不住一股强烈的壮逸之气。
如:《渡河到清河作》: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诗中,诗人看山,是黛色葱郁,气势宏大,仿若一个绿色巨人屹立于天地之间,崔嵬峥嵘;看水,是波光连天,浩浩瀚瀚,一望无际,又或像一条劈开山峡的巨龙,一泻千里,如此廓大气势,令人心胸开阔。
从词风看词人及时代背景
自隋唐五代开始各种风格的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到了宋代,更是把词文化推向了顶峰,而通过词风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古代词人的的内心思想抱负以及时代背景,进而帮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词的长短句形式,音乐性,婉约中甚至带着浮艳性,让词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与诗同源,有的说源自隋唐,也有说始于六朝。
各种事物的产生必定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气息,因此,确定词的源头对词风的演化也有一定意义。
关于词的起源细分至某朝代,某文化现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
中国是世界历史中唯一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国家,其文化继承也包含在大一统的文化背景中。
词本身,其押韵,朗朗上口,优美,音乐性本身就是文化的支流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韵味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只是终于在隋唐汇聚成流并在宋代汹涌澎湃起来。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正统王朝的恢弘大治年代,其诗深刻表现出时代背景的发达博大。
而词,作为一种新生文学形式开始发展,其词风与唐诗中的山水田园派有点类似。
像对江南美景及平静生活的向往的那种词气则反映了白居易刘禹锡等词人对美好恬静生活的向往,也可以看出二人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
与此同时这种词风反映了历经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尽管国力下降却仍大国气度犹存。
因为只有大国或者盛世年代才会有这样的风气。
还有以韦庄为代表的词风对游子思乡的尽情嘱托一方面反映这类词人对回归的渴望,当时的时代已经有了没落的迹象,又或许反映朝代本身对先朝盛世的渴望复兴。
而到了晚唐五代之际乃至整个五代十国(下面会说到)词风已经变成了浮艳之词。
反映的时代是堕落了。
五代十国在文学上的成就以江南政权为主,而十国是历史上少有的缺少英雄的战乱年代,当时的词风充满萎靡浮艳气息,从宫廷开始,对文采,艳丽,繁华的追求深刻表现在词风上,其中又以南唐为代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弥漫着婉约的爱好。
词风的演化在南唐中主李璟时代尚属和平之词——而实际是藩镇割据年代。
从《摊破浣溪沙》中的闺怨词还有对物逝人离的伤感俨然带着对国式日衰的忧愁开始,到后主李煜对风花雪月的深刻描述,已经表明了词风到了女人式的柔弱了。
尽管词本身开始就是这种风格的,然而,这种演化已经表明了时代背景中在奢靡风气上的更深发展。
而国主的词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体会到了对江山社稷的忧虑,反映了社会中在重文的主流之中还有点尚武的风气。
而到了后主李煜,其词作在文学上的成就接近十国的巅峰,然而其内容却是胭脂歌舞。
当满天下的文采喜好都堆积在这“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时,这时代注定了被灭亡的命运。
重点要谈的是宋朝时期。
北宋时期盛行婉约和豪放两种词风。
婉约派的特质可以说继承且发展了五代十国时的词风。
前宋是尤其真宗年间,其词风一如中唐时期的平静,有山水之情的诉说,闺怨的描述,甚至出现了对边疆景色描写以及思乡之情的诉说,大有令人心旷神怡视野宽广的意味。
这反映了整个朝代积极向上,深有盛唐的气息,如反映了范仲淹、寇准等词人的心怀壮志自信豪迈且心静的情操。
于此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也在民间集市大放异彩。
其代表的词风在文学成就上更甚南唐。
其脂粉味为历史词作之最。
这些都说明北宋文化的极度发展,盛世繁荣。
同时,社会弥漫的这种词风也在暗示这个民族步入重文轻武的时期。
南唐的危机也许会在日后再现。
不同的是,北宋并行着豪放派的词风。
并且出现不少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文学名家对婉约派中低俗的批评,王安石甚至批评宰相晏殊的词作,这说明时代的高级知识份子对国家和文化的风气有深刻认识,。
当两种词风同时绽放的时候说明这个时代到了盛世,与南唐相比,这种文学代表的朝代气息不同,一个是在沉迷中灭亡,一个是在开放与自信中洒脱。
而历史也已公认,真宗时期是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盛世发展的顶峰时期。
这其中又反映了柳永风流多情,王安石锐利坚强,苏轼自信豁达,欧阳修平静淡薄的心志……
靖康之难后,豪放派的词作逐渐占上风,像李清照的对故事故人的怀念又带着“做鬼亦英雄”的气魄,更别提岳飞辛弃疾的“怒发冲冠”慷慨激昂了。
这种词风又反映了北宋的落败即便是丢失半壁江山却实力犹存的状况,不像南唐李后主只能写出悔恨之意,反映的是南唐气数已尽的地步。
对于李清照的词风,从前期欢快无忧到后来诉说对故国的思念,婉约到后来的豪放,作为封建时期最有名的才女,展现给世人及历史的李清照是一个思想先进,文采卓绝的女性。
而岳飞和辛弃疾的词风则是体现大丈夫当在国难当头之
际撒血报国的壮士的气志。
之后的南宋词风却又是表现田园农家生活的恬静舒适,既非曾经壮志报国却只有报国艰难的叹息与失望,像辛弃疾后期的词作。
反映的是南宋时代繁华依旧却已失去积极向上的心态。
唐,北宋虽也有这些词风,然而却不是整个时代的词风。
而南宋此时的词风占据了曾经立志报国的仁人志士的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尚武之风不再的没落趋势。
(自古以来,朝代都在和平中磨蚀自己的尚武意志直至死亡)综合上面的分析,凡是社会词风平静恬适的,表现了时代具有稳定和平之境,豁达开朗的表现时代的积极向上,而浮艳色彩的表现时代的繁荣与奢靡中带有腐败迹象。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词风都有主次之分,从主次我们有可以理解整个朝代的综合性质。
像北宋婉约与豪放并行反映了盛世的文明。
而对词人本身的认识更是不言而喻,因为词是人写的。
事实上,何止是词,古往今来,文学作风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背景时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关乎政治的文学。
从文学来帮助理解时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