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20.63 KB
- 文档页数:5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孙树菡孙树菡教授基本情况性别:女出生年月:1948.2职称职务:教授学历学位:硕士社会兼职: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研究院副院长开设课程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工效学、人口环境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教育经历1982年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劳动经济系;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
工作简历1982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教授职业安全与卫生、工效学、人口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概论、医疗保险、职业伤害与工伤保障、社会保障专题等。
学术论文1、“中国劳动安全卫生及工伤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选择”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4期;2、“必须强化矿工安全保障体系”,孙树菡,《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3、“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孙树菡,葛英,《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11期;4、“DevelopmentandProblemsofWork-relatedInjuryInsuranceSysteminChina”,孙树菡,《StruggleforJustice:Workers'CompensationSystemintheAsiaPacificRegion》,香港,2005。
3;5、“老年护理――从保姆式照料走向专业化护理”《人民日报》2006年5月24,孙树菡、何伟;6、“构建科学的工伤保险预防机制”,孙树菡、余飞跃《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3期;7、“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孙树菡、毛艾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8、“中国工伤保险制度30年: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孙树菡、朱丽敏《甘肃社会科学》2009.3;9、“Chinaandthedevelopmentofthesportforpersonswithadisability,1978-2008:areview”,《SportinSociety》,May24,2009;10、“2008年金融危机下智利养老金三支柱改革---政府责任的回归”,孙树菡、闫蕊,《兰州学刊》2010.1学术著作1、《劳动生理与劳动保护》,赵履宽孙树菡主编,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2、《职业安全与卫生》,孙树菡著,红旗出版社1993;3、《劳动安全卫生》孙树菡著,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4、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获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5、医疗保险仇雨临、孙树菡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获全国首届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6、译著《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孙树菡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17、《劳动者职业伤害法律保障》孙树菡、王岩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108、工伤保险孙树菡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马良*【论文摘要】:残疾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残疾人社会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奠定了“专业化”发展基础,其发展直接推动了对残疾人观念的变迁,残疾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社会发展机会的公平性。
这种深层观念的变化直接带动了对残疾人问题的重新审视。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萌芽于20世纪的20年代,在80年代后期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组织层面都得到了很快发展。
但是从残疾人服务的来看,不仅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而且实际的服务供给也无法满足残疾人的需求,特别是专业化的服务需要。
21世纪,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人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往往与“残废”紧密联系,把残疾人看作是社会的“废弃者”,是“没有用的人”。
残疾人因残疾而带来的社会“污名化”直接导致其在经济上是“累赘”,在社会地位是“二等公民”,残疾人群体成为“受歧视和压迫的群体”①。
目前,国内实现了由“残废”向“残疾”转变,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把“残疾人”和“障碍者”统称为残疾人或残障者,残疾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
残疾人观念的变迁首先表现为主导性理论分析模型从纯粹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变迁,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境遇的社会性理解。
正是这种“残疾文化”层面的变动,残疾社会工作才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及其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专门针对残疾人群体(可以包括残疾人个人、残疾人家庭、残疾人组织和相关其他社会性组织)来提供专业性社会工作服务。
残疾人*作者简介:马良,男,1964年9月,教授,博士。
浙江工商大学社会工作系系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和弱势群体研究,已经发表论文数十篇。
①Daniel P. Hallahan and James M. Kaffman, Exceptional Learner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 2000,P52.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工作新理念。
概念解析社会保障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一词最早出自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美国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词典》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个社会对那些遇到了已经由法律做出定义的困难的公民,如年老、生病、年幼或失业的人提供的收入补助。
”《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是:“社会保障是对病残、失业、作物失收、丧偶、妊娠、抚养子女或退休的人提供现金待遇。
”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的界定是:“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会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1984)。
——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第6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社会保障具体内容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目的是使劳动者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或丧失劳动收入时,能从社会获得经济补偿和物质帮助,保障基本生活。
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
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这三个特点。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
中法退休制度对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中法退休制度对比的背景和重要性。
中法退休制度对比是指对中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退休制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退休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法两国作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其退休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也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退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因此,通过比较中法两国的退休制度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在养老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为我们今后的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的依据。
本文将从中法退休制度的概述、主要特点、异同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与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法两国退休制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每个国家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通过了解中法退休制度的对比,我们可以对自己国家的制度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比中法退休制度。
首先,将对中法退休制度进行概述,介绍两国退休制度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其次,将详细比较中法退休制度的主要特点,分析两国在退休年龄、退休金计算方式、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差异。
最后,结合中法退休制度的异同点,对其对两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法退休制度的对比分析,旨在为我们深入了解两国退休制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我国未来退休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比中法两个国家的退休制度,通过深入研究和比较,探讨其主要异同点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展望。
首先,了解不同国家的退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中法两国作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其退休制度在国内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通过比较中法两国的退休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通过对中法两国退休制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制度中存在的优缺点和问题。
“社会保障”一词的出现,最早是在英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
(×)“制度型”社会福利实际上主张一种针对弱势群体的有限的、基于家计调查的服务。
(×)《失业保险条例》是中国政府首次以法规形式来确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标志。
(√)1948年,美国按照“贝弗里奇报告”率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19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陆续制定并推出三项社会保险法,标志着社会救济开始演变为社会保险制度。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社会背景是工业社会。
(×)德国的实例证明,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完全取决于经济发展状态。
(×)的劳动者。
(×)工伤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无过失补偿原则”(×)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工业化国家,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救助的对象,是指那些收入相当于公务员平均工资30%的家庭和个人。
(×)国家保险型保障模式的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济贫制度是社会保障的起源。
(×)军人保险的内容较普通国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简单得多。
(√)军人保障的对象是单一的,即军人本身。
(×)军人保障的经费来源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难易程度:中军人的社会补贴是一项主要通过对粮食、衣服等的价格补贴或免费等来保障军人生活的补贴制度。
(√)军人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退役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可以依法继承。
(√)空想社会论与现代社会保障理论构成了正统的渊源关系,而宗教的影响则主要起着道德方面的影响作用。
(√)立法先行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和一种国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的具体体现。
(√)疗养事业面向残废军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所有人的需要都是从高到低逐步递进实现的。
(×)美国的蓝盾和蓝十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医疗保险机构。
第十三章社会福利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福利保障对象具有()特征。
A.福利性;B.特殊性;C.无条件性;D.普遍性;2.享受社会保障是()。
A.局部的;B有限制的;C.无条件的;D.需要履行义务;3.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假肢、助行器、助听工具,这些属于()的社会福利。
A.成年人福利;B.劳动者福利;C.健康保健福利;D.残疾人福利;4.“二战”以后,()率先建成了“福利国家”。
A.德国;B.英国;C.瑞典;D.美国;5.我国传统的福利制度是()。
A.单位福利;B.社区福利;C.全民福利;D.典型的城镇福利制度;6.新型福利制度的特征是()。
A.社会化;B.职业化;C.社区化;D.专业化;7.()应当成为整个福利制度的基础。
A.单位福利;B.教育福利;C.社区服务;D.儿童福利;8.社会化福利应成为福利制度的()。
A.关键;B.主体;C.补充;D.基础;9.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福利有四种含义,其中包括()。
A.公共福利事业;B.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C.特别的、专门性的福利事业;D.ABC三种的综合;2.社会福利的内容按对象分包括()。
A.未成年人福利;B.老人福利;C.残疾人福利;D.劳动者福利;E.家庭福利;3.社会福利的特征有()。
A.保障待遇的公平性;B.保障水平的高层次性;C.享受保障的无条件性;D.保障内容的福利性;E.保障对象的普遍性;4.按照社会福利的内容可划分为()A住房福利E生活福利D 教育福利C 医疗卫生福利B文化娱乐福利5.按照资金和服务提供以及管理方式,社会福利可分为()。
A.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B.企业事业单位举办的社会福利;C.地方举办的社会福利;D.民间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E.社区举办的社会福利;6.社会福利的形式包括()。
A.送温暖;B.慰问;C.实物形式;D.货币形式;E.劳务形式;7.国外的社会福利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代经济信息我国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邵思齐 朱金金 大连财经学院摘要: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残疾人的总数正日益增加,当我国面对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时,应更加注重对残疾人现行问题的改善。
完善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时刻完善和加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我们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使得其与正常人有同等的地位和就业能力。
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在就业、医疗康复、教育和基本生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在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建设中完善基本内容。
关键词:残疾人;残疾人福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6-0056-02一、残疾人福利的定义(一)残疾人福利定义中国残疾人福利是指基本服务设施和条件是在残疾人的生活、工作、医疗、教育和康复等方面为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的。
残疾人是社会平等的一员,但因为残疾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从而加强了基本的权利和利益,通过立法手段保护残疾人,在残疾人福利供给的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使他们成为社会上的平等成员,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劳动和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以促进在中国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发展迅速。
中国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0年12月28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残疾人保障立法明确界定为“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①(二)残疾人福利内容按残疾人的社会领域来分,按残疾人社会福利提供的方式划分,残疾人社会福利包括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
残疾人社会福利一般包括保障残疾人,残疾预防、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于残疾人社会福利,包括残疾人社会福利体系和残疾人社会福利服务及社会福利制度。
二、残疾人福利的现代理论(一)供养理论对于残疾人来说,家人及社会对其的供养也是需要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
论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崔万有(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日本的社会保障虽然在战前就已有所发展,但其真正的发展则是从战后才开始的。
1947年日本实施新宪法,开始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起飞、高速增长、低速增长、停滞、长期低迷、复苏,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建立、扩充、困境、改革等诸多波折。
经过60余载的建设和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On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Japanese Social Security SystemCUI Wan-yo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Abstract:Though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development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real development started well after the war. With the new constitution established in 1947,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as started to come into being and under construction. As the economy experienced its takeoff, high gross, low gross, standstill, long term recession and recovery,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aw its period of setup, expansion, difficulty, reformation and other problems. Over sixty years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grown into a complicated and complete system.Key words: Japan; social security;social welfare一、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实践是千差万别的,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界定,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的具体定义不尽相同,各国都依据本国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疾病和老年保障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提供基本的保障,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不稳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这些国家的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为国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保障服务,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减轻贫困和不安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这些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些国家开始实施全面的医疗保障计划,以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费用。
另外,一些国家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一些国家还实施了养老保险计划,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养老金。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
这些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等。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体系不仅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改进的过程。
从古代的救荒救灾到现代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规律进行考察,以期为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护理补贴制度初步建立残疾人社会福利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2013年2月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作为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加快增长的一项具体改革措施,有力的支持了各地加大力度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基本政策制度框架。
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11个省(区、市)初步建立了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这一制度体现了残疾人在享受专项社会福利方面的特殊性,为推动和完善我国从传统社会保障范畴下的“小福利”政策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福利国家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的背景2008年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基于公约精神修订了199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同年制定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以人为本”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促进残疾人全面融合发展成为指导方针。
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对享受低保后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采取其他措施予以保障。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中央7号文件”在“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方面也有相近表述。
这些为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的地方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而依据。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残疾人总数已达8300万以上且处于残疾高发期。
基于抽样调查我国自2007年起通过多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残疾人状况和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体系,连续七年(2007年度到2013年度)发布数据及分析报告。
监测结果显示,残疾人群体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三大差距”。
一是残疾人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加大。
城乡残疾人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15%、150%,绝对收入达到15851.4元、7829.9元。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又称“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它是最早出现的社会保障模式,因此也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
德国、美国等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社会保障模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比英、法两国要晚100多年,但它却是历史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早在19世纪,德国就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保障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德国以经济复兴为重点,全面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政策。
社会保障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德国社会保障的内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德国建立了一个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照顾、社会福利、社会促进在内的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几乎覆盖了全体国民,其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构成了德国社会保险的4大支柱。
养老保险分为义务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种。
凡靠工资或薪金生活和参加职业培训者均参加义务保险。
不参加义务保险的人,一般等待5年后参加自愿保险。
义务保险的会费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1/2,自愿保险则由自己决定缴纳保费的数额。
医疗保险的任务是保护、恢复和改善投保者的健康。
医疗保险机构有义务向投保者宣传保护和促进健康及预防疾病的知识,采取预防措施。
从幼儿园开始,定期做牙齿检查。
满20岁的妇女和满45岁的男子,有权每年进行一次癌症早期检查。
35岁以上的投保者每两年进行一次有关心血管、肾脏和糖尿病的早期检查。
工伤保险分为劳动事故、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和职业病。
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必须采取一切措施迅速治疗和提供护理。
保险机构负担路费、家属回家路费、家庭补助与职业有关的教材费、工作服等。
失业保险是强制性的保险,失业者必须在失业3年前至少参加12个月的失业保险才有权申请失业金。
失业金的发放从失业登记那天算起,最多支付156天。
社会保险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义务保险,除公务员实行公务员法另有保障规定外,所有雇员原则上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日本的社会保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保障包括国家扶助、利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公共卫生及医疗(含老人保险)四个部门;广义的社会保障系指狭义的社会保障加上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养老金、战争死亡者及其遗属的抚恤金。
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是指前者而言的。
日本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认为,狭义的社会保障包括下列内容:(1)社会保险。
主要由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劳动灾害补偿保险、护理保险等项目构成,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2)社会救济。
主要是对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生活、教育、住宅、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救济,以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3)社会福利。
主要是为高龄者、儿童和残疾人等建设有关福利设施,提供有关福利服务,具体包括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精神病患者福利、儿童福利、女子福利等。
(4)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
主要是为预防传染病等,向国民提供健康诊断和卫生检查等,具体包括中老年人保健、健康增进对策、疑难病传染病对策、保健所服务、完善医疗机制、增加医护人数、医疗药品生产、销售和保管方面的规制和药害对策等。
另外还有环境对策,主要是改善生活环境、防治公害和保护自然环境等。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方式日本基本上是遵循被保险人、事业主、国家财政拨款“三者均等负担”原则筹措社会保障费的。
其社会保障的财源主要来自被保险人的保险金,事业主即雇主为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金,税收中用作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社会保障提供的财政拨款以及积存金的运用收入和其他收入。
从财源项目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差不多,但侧重却有所不同。
英国、北欧国家主要靠税收,西欧大陆国家主要靠社会保险金,日本则介于二者之间;从保险金收入构成来看,欧美国家的事业主负担高于被保险人负担,尤其是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和美国事业主的负担比较沉重。
日本与欧美有相似之处,但其事业主与被保险人二者分担比率悬殊不大。
社会保障资金的发放原则社会保障费的发放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怎样的发放原则,直接关系到发放的条件、内容和标准,关系到再分配的合理、平等与否,对社会保障目的的达成与机能的发挥影响很大。
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摘要:残疾人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会面对的社会问题。残疾人社会保
障制度的完善,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越来越受到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美
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代表了不同的福利制度类型。所以本文
选取了这三个国家来分析,最后回归到我国,对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
现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残疾人;福利内容;国际比较
一、引言
(一)写作背景及目的
随着我国工业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生产、交通事故剧增等原因造成我国残
疾人数量逐年攀升,使残疾人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
设。所以亟需建立完备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各种所需的福利
项目,使残疾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
在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之后,为我国残疾人社会保
障项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对残疾人的法律支持
(一)美国的法制建设
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为了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自由制定了各个层次和领
域的法律。这些法律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对于防止残疾人歧视、保护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在法律中对于无障碍做了具体规定,
其中包括环境、信息与交通的无障碍,从法律上保证了残疾人接受社会关照。
1968年,美国颁布《建筑障碍法(ABA)》,为确保这个法案的顺利实施,
1973年成立联邦独立机构——无障碍委员会。
(二)英国的法治建设
二战之后,英国按照贝弗里奇报告建设福利国家,于1994年相继通过
《残疾人(就业)法案》及《教育法案》,对残疾人就业及儿童特殊教育给予
法律规定。1946年通过的《国家保障服务法案》及1948年通过的《国民互助
法案》,分别对残疾人医疗服务和适用于残疾人的财政做了规定。2004年和
2005年先后通过了《反残疾歧视法案》及2005年《反残疾歧视法案》,
2006年通过的“残疾人平等计划”,将为残疾人创造平等机会视为所有机构和
组织的法定责任。
(三)日本的法制建设
日本于1946年由其社会保障研究会提出了《社会保障法案》。1949 年
以后制定并实施了《残疾人福利法》、《社会保障制度建议书》、《残疾人雇
佣促进法》、《特殊儿童抚养补助金给予法》,规定了政府应给残疾人提供的
福利性服务,强调了残疾人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了残疾人就业并规
定了残疾儿童可以领取的“扶助补助金”。
三、残疾人福利内容
(一)对残疾人的教育支持
1.美国的对残疾人各个阶段的教育支持
美国对残疾人的教育包括婴儿早期干预,学前教育服务以及高等教育服务
等各个阶段的服务项目。美国1975年制定,2005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
法》,旨在让22岁以前的所有残疾人融入健全的教育环境,免费享受国家规
定的教育权利,不接受照顾性的隔离式的特殊教育。
2.英国的全纳性学习方法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残疾人教育,不仅制定各种政策确保残疾人享受平等的
教育机会,而且为此投入大量资源。英国政府教育部门针对每一阶段不同的特
殊教育需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向残疾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不同的帮助和
支持。
3.日本开设特别支援学校
日本各地设有专门的“特别支援学校”,确保所有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到义
务教育。残疾儿童到普通公立学校就学,学校也不得以各种理由拒收。大学在
招录新生时也比较人性化,对残疾人考生给予考试方面的特别对待,例如残疾
人参加大学入学考试不设体检,试题以盲文或放大的字体形式出现,适当延长
考试时间,允许他人执笔等。
2. 对残疾人的就业保障
1.美国的三种类型就业服务
美国的就业服务包括三种类型:第一,就业支持服务。包括以单独或混合
的方式提供用以帮助残疾人获得竞争性职业的服务,基于满足残疾人的个人就
业计划需求的服务等。第二,过渡性服务,是指为残疾学生提供的离开学校后
的服务。包括完成中等教育后的教育、职业训练、融入性就业、继续教育和成
人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或社区参与等。第三,康复服务。这些就业服务
对于残疾人实现自立和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英国的积极就业政策
英国所施行的积极就业政策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措施:一是一站式服务,具
体做法为把针对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尽量都集中到一处,这样使失业者可以更方
便得到这些服务;二是适时干预,在适当的时期给予失业者全方位的服务;三
是因人而异的提供专家服务,专家根据失业者的具体情况及所有的培训机会与
就业机会,然后针对个人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3.日本的双渠道促进就业
日本促进残疾人就业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集中就业——高福利性的庇
护工厂,既有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功能也兼具康复训练的功能;另一种渠道
是按比例就业渠道。各单位需按比例雇佣残疾人,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
对于没有达标的单位政府予以惩罚,对于多招的单位予以奖励。
四、国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立法和实施机制
法律是制度最为规范化的体现,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必须通
过法制化的途径实现。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比较
好的国家都有一套适合该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我国应该从国情出发,加快残疾
人社会保障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完善我国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二)保障残疾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
残疾人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教育事业水平的高低,也从
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与文明程度。在残疾人教育方面,各国都做了
很多努力以保证残疾人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我国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为残疾人
提供适宜的照顾,注重残疾人教育机会的平等。
(三)提升残疾人工作能力以保障其就业
残疾人就业是整个残疾人事业的核心部分,残疾人事业中其他各项组成部
分都可以说是为围绕残疾人就业问题而展开,残疾人就业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
决,其他问题的解决相对就容易得多。国外对于残疾人就业的扶助主要是通过
提供培训等形式提高其工作能力而实现的。美国、英国、瑞典,都对残疾人提
供再就业培训和求职辅导,这是将原有单纯的福利救济转到使残疾人重获工作
能力的福利保障形式。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注重提高残疾人工作
能力远远比单纯为其提供救济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