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思考的乐趣.ppt
- 格式:ppt
- 大小:847.00 KB
- 文档页数:18
爱因斯坦最精辟的十句话
1.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你看啊,就像画画,知识是颜料,想象力却是那画笔,能勾勒出无尽的可能!要是只有颜料没有画笔,那怎么能创造出美妙的画作呢?
2.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好比航海,找到正确的方向比一味地航行更关键呀,不是吗?不然很容易就迷失了。
3.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这多实在呀!就跟盖房子一样,得努力干活,用对方法,别光在那夸夸其谈,房子才能稳稳地盖起来。
4. “启发我并永远使我充满生活乐趣的梦想是真善美。
”哎呀,这不就像阳光一样嘛,真善美的梦想能一直照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开心快乐呀!
5. “我从不想未来,它来得太快。
”可不是嘛,就像一阵风,你还没准备好呢,它“嗖”地就来了,所以呀,还是好好珍惜当下吧!
6.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这就如同宝藏一样珍贵呀,朋友能在困难时给你力量,快乐时一起分享,多好呀!
7. “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
”你想想看,业余时间就像一块空地,你种上鲜花它就美丽,你任其荒芜它就杂草丛生,差别多大呀!
8. “逻辑会把你从 A 带到 B,想象力会把你带到任何地方。
”这多形象啊,逻辑是那条固定的路,想象力却是翅膀,能带你飞向任何想去的地方,多神奇!
9.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这就好像挣脱束缚的鸟儿,只有真正解放自己,才能飞向广阔的天空,展现自己的价值呀!
10.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这就如同打磨宝石,反复思考才能让知识发出耀眼的光芒呀!。
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然而,他对佛学的评论也颇具深意,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洞察力。
以下是对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的一些思考:佛学是东方哲学的瑰宝,它源于古印度文化,深深扎根于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之中。
爱因斯坦对于佛学持有一种赞同的态度,他称之为“东方的哲学种子”,并认为佛学与现代科学承担着共同解答生命和宇宙之谜的使命。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佛学对于人类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佛学注重内心的觉察与修行,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超越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欲望。
爱因斯坦深知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但他也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对生命的深层需求。
他认为,人类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心灵上的寄托和慰藉。
佛学提供了一种内省思考和超越自我的方式,帮助人们发现更加深刻的人生意义和乐趣。
其次,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赞赏还体现在其对佛学与科学的关联性的理解上。
他认为,佛学的“空”概念与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存在一定的共通性。
佛学中的“空”指的是一种超越形而上的观念,认为现象世界本质上是虚妄和变幻无常的。
而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也指出,实体世界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只是相对的,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存在形式。
这种类似性引发了爱因斯坦对佛学与科学之间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关联的思考,并为科学以外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启示。
最后,爱因斯坦对佛学的评论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批判与思考。
他指出,佛学中的“无我”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代社会往往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功利性的竞争,导致了环境污染、社会冲突和人类精神危机等问题的产生。
佛学的“无我”观念提醒我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需要建立在超越个人欲望的基础上,追求整体的和平、幸福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爱因斯坦呼吁我们通过佛学的思想去反思现代社会的盲目追求和消费主义的陷阱,以实现个体的内外在平衡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牛顿的故事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亮。
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
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
他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
他捡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一定是地球有某种引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
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运转。
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
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学家牛顿。
这一年,他才24岁。
二、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
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
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
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
”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
”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
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
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
三、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
爱因斯坦故事(甄选15篇)爱因斯坦故事(1)在一个深夜里,星光暗淡,我独自坐在沙发上,把爱因斯坦的故事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对爱因斯坦充满了兴趣。
爱因斯坦的故事主要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愚蠢,可是他的叔叔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这道题整整三个都睡不好,吃饭没味道,一有时间就坐在小桌旁,他努力思考终于知道结果了他证明这道题得到叔叔得夸奖。
他16岁那年,向同学们出了一道题,结果谁都不知道题的结果,连他也不知道结果,真是笨鸟先飞。
可是他认真学习,努力思考,不懂就问,后来当上了物理学家。
这篇文章就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有一天,妈妈出了一道题给我做,那道题实在太难了,我一直想都不会,因为我努力思考终于得到结果了,162-68= 94,经过这件事之后,我要认真思考,取得好成绩。
爱因斯坦故事(2)“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觉得这句话对爱因斯坦很有用,因为,在这个故事里,爱因斯坦他一出生就和普通的小孩一样而已,甚至还有一些迟钝呢,并不像有些人说他一出生就是一个天才来的,他从小就究根问底,很善于思考,会提出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他不耻下问,就是他那不耻下问的精神让我感到惊奇,他就因这个道理才成名,所以他并不是一出生就是个天才来的。
我读了这片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因为,爱因斯坦他茶饭不思的去想叔叔给他的一个问题,过了三个星期以后终于给爱因斯坦他想出了答案来了,其实爱因斯坦3到16岁之间有个故事,就是:“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甚至还有些迟钝,连老师都说他笨了,12岁那年,爱因斯坦的某一个叔叔给他出了一个问题,就是AB1+CB1=AC2这是一个勾股定理,然后爱因斯坦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弄的他3个星期都茶饭不思,就是因为他究根问底才找了出答案来了,最后他的叔叔还赞扬了他,16岁那年他在班了提了一个奇怪了问题,“我门人可以跟着光一起跑吗?班里的人一个人都不会,而且连爱因斯坦和老师都不会,然而爱因斯坦就被同学们笑了,这就成的“讽刺”爱因斯坦还是究根问底,最后他才知道原来我们人是没可能快过光的。
爱因斯坦奇迹年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小城乌尔姆,其父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个小工厂主,其母葆林·科赫·爱因斯坦喜欢艺术,她培养了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爱好,使爱因斯坦成为了一位高明的小提琴手,小提琴伴随了爱因斯坦一生。
1896年爱因斯坦考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该校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学校之一,爱因斯坦1900年拿到了这所名校的文凭。
但是由于他落拓不羁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母校的教师所不容,他未能获得学校的助教职位。
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只好到处打零工,直到1902年6月,经一位同学的父亲推荐,才在伯尔尼专利局获得一份三级技术鉴定员的工作,年薪3500法郎。
他的任务是鉴定新发明的各种仪器,其中主要是机电产品这项工作对爱因斯坦来说到是有点驾轻就熟,他父亲就从事电器行业,他叔叔还发明过一种电动机。
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结交了几位青年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在工作之余经常再一起散步、聊天、思考、讨论,很像一个自发性的研究小组。
他们研读的哲学和科学著作有:斯宾诺莎,休谟的著作,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著作,安培的《科学的哲学经验》,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文章,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得假设》,戴得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
可是他们并不“重理轻文”,他们还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拉辛的作品狄更斯的《圣诞故事》,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别的代表作品。
当时他们激昂嘈杂的辩论充满了苏黎世的咖啡馆和啤酒摊。
一起阅读讨论的乐趣在于思想的交流,他们被这种乐趣迷住了,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充实而幸福,感到“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
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小组命名为“不朽的奥林匹亚学院”1903年1月,爱因斯坦在伯尔尼已工作了六个多月,觉得终于稳定下来了,他和米列娃结婚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
但兴趣不是天生的,必须后天培养。
兴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有关。
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之才。
一、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对你的这门功课表现出不一般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当今社会,一些老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搞得不如人意,学生总是反其道而行,这样适得其反。
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支点,要搞清哪些信息可以使学生发生兴趣,或者说发生兴奋及愉快的感觉,哪些信息又可以使学生抑郁或者感到厌烦。
只有抓住这些,才能更好的梳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谈,学生就会爱护你,尊敬你,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也很愿意与教师谈心,交流思想。
但是,由于“师”与“生”的界线和教师的“威严”,使很多学生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产生了难以跨越的隔阂。
这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你必须打破这种局面,不要“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要与他们以朋友般真诚相待。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了。
爱因斯坦成长故事20则爱因斯坦于1879年生于一个犹太商人家里,父母都希望他将来有所作为,但是渐渐地他们发现孩子智力发育很慢,不象一般孩子那么机灵聪敏,到了三岁才开口说话,父母着急了,他们请来了医生,医生说,孩子没有病,只是不善于说话而已。
到了四五岁,爱因斯坦经常一个人对某一物体发呆,而且总是远离嘻笑玩耍的孩子,象生怕别人打扰一样,因此,他显得很孤僻。
五岁时,父亲拿一只小罗盘给他玩,爱因斯坦捧着罗盘,见里面的指针转来转去,最后始终指向北方,他奇怪了,他把罗盘捧在胸前,把指针转一圈,又转一圈,不管怎么转,那根针总是指着北方。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手里捧着罗盘,默默地想:针四周什么都没有,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针吸住了呢?他呆呆地站在那里想,直到母亲喊他吃饭,他还站在那里思索。
秋天,爱因斯坦一家去郊游,当走进一片茂密的树林时,他却不见了,母亲到处找他,焦急地喊他,他却一个人在林间轻轻地穿行,一会儿摘下一片树叶,细心观察树叶的脉纹,一会儿观看阳光从树叶间透出的光斑,到了湖边,他就蹲下身来,一动也不动地望着湖面上起伏的微波。
当母亲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正坐在地上,凝望着一队队忙忙碌碌来回穿梭的蚂蚁。
“阿尔伯特”妈妈一把拉起小爱因斯坦的手,发现他呆的地方离她叫喊的地方很近,“你干吗不答应妈妈,让妈妈来回的跑。
”“没有,妈妈我没听见。
”小爱因斯坦说,妈妈只好微微地叹了一口气。
为了给这位孤僻的孩子的生活带来一点乐趣,从六岁开始,妈妈开始教他拉小提琴,他对这个乐器发出的声音如对大自然斑澜的色彩一样,十分敏感,他学得专心致志。
从此小担琴成了他漫长生命旅程上不可缺少的伙伴。
每当工作疲倦时,他便拉起小提琴,使内心保持和谐与平静。
读小学时,由于他性格孤僻,同学们都歧视他,老师也不喜欢他,老师向他提问题时,他好像听不见一样,总是默默地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于是老师便喊到:“爱因斯坦,站起来,站到大厅里去,等到中午放学回家!”小爱因斯坦便默默地走到大厅,站上两个钟头,老师还说“这孩子真笨,什么功课都不好!”实际上,小爱因斯坦不习惯学校那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有自己独特的独立思考的特点,在这种死板的学校环境中感受不到追求知识的快乐。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狭义相对论提出的标志、主要内容、两条基本原理和意义;广义相对论的标志、两条原理及其意义;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要研究成果;光电效应研究的意义;爱因斯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为和平进步而斗争的史实。
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根本性变革。
③运用: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爱因斯坦的成功的原因。
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爱因斯坦的重大发明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理念,采用合作教学的手段,通过对爱因斯坦生平事情的了解,认识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创新精神事人类不断进步的源泉;天才出自勤奋;科学事为人类的和平进步服务的手段。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爱因斯坦及其主要科学成就和科学精神难点:相对论的提出及其影响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20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2005年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同时也是他提出狭义相对论100周年。
100年前,年仅26岁的毛头小伙爱因斯坦,以他卓越的思考力、非凡的洞察力,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传统经典物理学由此彻底改变。
这一种颠覆是多么激动人心,为纪念相对论诞生100周年暨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大会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这是联合国首次为一个学科确定的全球规模的纪念活动。
爱因斯坦,这位在许多国度千年人物(1001-2000年)评选中都居榜首的俊杰,绝不仅仅是因为在物理学上的成就。
他既是伟大的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杰出的思想家,他是一幅视野开阔的思想宽银幕。
爱因斯坦是天才吗??新课教学:一、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895年到瑞士,1896年考人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1900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