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相同点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是两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们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相同点。
本文将从研究目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探讨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相同之处。
一、研究目的相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是为了探索某种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队列研究通过追踪一组暴露和非暴露的个体,观察其未来发展的疾病情况,从而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而病例对照研究则通过比较患病个体和非患病个体的暴露情况,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两种研究方法都旨在揭示某种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程度,从而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设计相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研究设计上有一些相似之处。
队列研究通常分为前瞻性队列和回顾性队列两种。
前瞻性队列从暴露状态开始观察,追踪个体的暴露和疾病发展情况;回顾性队列则是基于已有的资料,通过回顾性调查来评估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而病例对照研究则是在已经发生的疾病群体中选择一组患病个体和一组非患病个体,比较他们的暴露情况。
两种研究方法都可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或回顾性调查,从而找出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
三、数据收集相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数据收集方面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队列研究中,需要收集个体的暴露情况、个体特征和疾病发展情况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式收集。
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需要收集患病和非患病个体的暴露情况和个体特征等数据。
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内容都需要经过充分的设计和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分析相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数据分析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在队列研究中,可以使用生存分析方法,如卡普兰-梅尔法或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可以使用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来计算暴露因素对疾病的相对风险。
两种研究方法都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之处。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哎呦,这可是个有趣的话题!让我来给你说说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不同点吧。
你可别小看了这两个研究方法,它们可是医学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两种研究方式哦!我们来说说病例对照研究。
这个方法是让一组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另一组没有这种疾病的健康人进行比较,看看两组人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找出可能导致疾病的原因,从而制定出更好的预防措施。
比如说,研究人员可能会发现,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于是就建议大家不要抽烟,以减少患病的风险。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队列研究。
这个方法是让一组人(通常是在某个时间点加入研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观察,然后再与另一组同样时间点加入但没有接受过观察的人进行比较。
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看看这两组人在后来的时间里是否出现了某种疾病的差异。
比如说,研究人员可能会发现,经常锻炼的人在老年时患上痴呆症的风险更低,于是就建议大家多运动,以保持身体健康。
那么,这两种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呢?其实,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研究对象不同。
病例对照研究是让已经有疾病的人和没有疾病的人进行比较,而队列研究则是让已经参加研究的人在一段时间后再和没有参加研究的人进行比较。
另外,病例对照研究通常关注的是因果关系,而队列研究则更关注时间上的关联性。
当然了,这两种研究方法也有一些共同点。
比如说,它们都需要有足够的样本量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它们都需要对参与者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它们都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等等。
无论是病例对照研究还是队列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些研究成果哦!。
简述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
的优缺点
本文将简述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一、横断面研究
横断面研究是在特定时间点上对某一群体进行研究,旨在了解该群体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状态。
它不需要考虑时间序列,而是对同一时间点上的暴露和结果进行比较。
横断面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并且可以快速地得到结果。
缺点是它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相关性证据,此外,由于它依赖于回忆,可能存在回忆偏差。
二、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它通过比较患病者和非患病者的暴露情况,来探究某种疾病与潜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它通常由研究人员根据已经存在的病例和非病例,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是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且样本量相对较小,缺点是可能存在选择偏差和回忆偏差,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它通过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并进行长期随访,来探究某种疾病与潜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队列
研究的优点是能够确定因果关系,且结果可靠性较高,缺点是耗时较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成本较高。
四、随机对照研究
随机对照研究是一种实验性研究,它通过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进行干预措施,来探究某种疾病与潜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1) 对照的规定:必须是来自产生病例的总体。
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也可以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2)对照的形式:1)成组比较法:若研究目的是广泛探索各种危险因素,除了可比性之外,可以不加任何限制选择对照。
2)成组配比对照:对照组与病例组在配比因素所占的比例相同。
3)个体配比对照,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配比。
按照研究因素以外的外部因素进行1:1、1:2、1:3…、1:R配比选择对照。
队列研究: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2、外对照:需在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3、总人口对照:即以所研究地区一般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对照组的数据。
样本含量的估计:病例对照研究:决定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的参数:1。
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暴露率(P0)2。
预期暴露于该研究因素造成的相对危险度(RR)的近似值或比值比(OR);3。
希望达到的检验性水平α;4.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队列研究:1、对照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0;2、估计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1;3。
希望达到的检验性水平α;4。
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资料分析:病例对照研究:OR= ad/bc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叫做“正关联”;OR〈1: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暴露因素对疾病有保护作用;OR=1: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队列研究:1、相对危险度:RR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2、归因危险度:AR表示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的百分比。
5、标化比: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比标准人口预期死亡数偏倚:病例对照研究最大的偏倚是回忆性偏倚队列研究最大的偏倚是失访偏倚。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比较容易理解的东西就不介绍了。
此处着重于区别与联系。
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一般来说是根据暴露性质分组,是比较不同暴露状态下某疾病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的差异,所以是发病率之间的比较。
效应的估计一般用相对危险度RR。
可直接反映两组发病率的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果到因(因为因果同时存在,决定了因果关系的证据不是很充分),一般来说是根据是否患病(或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比较患病与未患病两组中暴露与未暴露比值的差异。
效应的估计一把用比值比OR。
只能在暴露与非暴露时该病的发病率均很小,且样本有代表性才能近似等于RR。
证明如下:
则总体中RR′=a(b+d)
b(a+c)
则RR=A1(B1+D1)
B1(A1+C1)=a(b+d)
b(a+c)
=RR′
则OR=A2D2
B2C2=ad
bc
若要使RR=OR,即使a(b+d)
b(a+c)=ad
bc
近似成立,设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患病率分别为
p1、p0,则可推导出:1−p1
1−p0
=1。
所以只有当p1、p0均远小于1或者相等时才可成立,一般当p1、p0均小于5%时,可认为远小于1.。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1 / 1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比较容易理解的东西就不介绍了。
此处着重于区别与XXX 。
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一般来说是根据暴露性质分组,是比较不同暴露状态下某疾病的发病率或发病密度的差异,所以是发病率之间的比较。
效应的估计一般用相对危险度RR 。
可直接反映两组发病率的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果到因(因为因果同时存在,决定了因果关系的证据不是很充分),一般来说是根据是否患病(或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组,比较患病与未患病两组中暴露与未暴露比值的差异。
效应的估计一把用比值比OR 。
只能在暴露与非暴露时该病的发病率均很小,且样本有代表性才能近似等于RR 。
证明如下:
则总体中RR ′=a(b+d)
b(a+c)
则RR =A1(B1+D1)
B1(A1+C1)=a(b+d)
b(a+c)=RR ′
则OR =A2D2
B2C2=ad
bc
若要使RR=OR ,即使a(b+d)b(a+c)=
ad
bc 近似成立,设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患病率分别为p 1、p 0,则可推导出:1−p
11−p
0=1。
所以只有当p 1、p 0均远小于1或者相等时才可成立,一般当p 1、p 0均小于5%时,可认为远小于1.。
试述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是流行病学中常用的两种研究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
队列研究的优点:
1. 可以直接测量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2. 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顺序,因此可以明确因果关系。
3. 可以计算发病率和相对危险度等指标,从而评估暴露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程度。
队列研究的缺点:
1. 研究时间较长,需要追踪观察一段时间。
2. 容易出现失访,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
3. 对于罕见疾病,需要较大的样本量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1. 研究时间短,适合研究罕见疾病。
2. 可以同时研究多个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3. 可以通过匹配控制选择偏差。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
1. 不能直接测量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只能通过比较病例组
和对照组之间的暴露比例来推断。
2. 容易受到回忆偏差和选择偏差的影响。
3. 不能确定疾病的发生顺序,因此不能明确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互相补充和验证。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哎呀,这可是个有趣的问题!让我来给你说说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区别吧。
我们来说说病例对照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是让一组患者(病例组)和另一组没有患病的人(对照组)进行比较。
医生们会观察这两组人在一段时间内的健康状况,比如说五年或者十年。
然后,他们会找出两组人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看看这些不同的地方是否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要研究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让一组吸烟者作为病例组,另一组不吸烟的人作为对照组。
然后,我们会观察这两组人在五年或十年内是否都得了肺癌。
如果病例组里的人比对照组里的人更容易得肺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吸烟和肺癌之间有关系了。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队列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是让一组人在没有暴露于某种风险因素的时候进行观察,然后再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后暴露于这个风险因素,最后再观察他们的健康状况。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看这个风险因素是否真的会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
还是用吸烟和肺癌的例子来说明吧。
假设我们要研究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让一组人在没有暴露于吸烟的情况下进行观察,然后再让他们在五年或十年后开始吸烟。
接着,我们会继续观察他们的健康状况,看看他们是否真的更容易得肺癌。
那么,这两种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很简单——病例对照研究是在已经患病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而队列研究则是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所以,病例对照研究可以更快地得出结论,因为它只需要观察已经患病的人;而队列研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因为它需要等到人们真正患病之后才能开始观察。
无论是病例对照研究还是队列研究,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当然啦,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那些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哦!。
流行病学中的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传播和发生规律的学科领域。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是两种常用的研究设计。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研究设计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并探讨它们在流行病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旨在确定一组人群中的特定暴露因素与某种疾病或事件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原理是在研究开始之前,选择一个没有患病的人群,根据暴露情况将其分为两个或多个队列,然后随访这些队列,观察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关联。
队列研究相比其他研究设计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确定因果关系。
由于队列研究是从暴露开始到发病或事件发生期间的时间顺序观察,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因果关系。
第二,可以测量多个暴露因素。
队列研究可以同时观察多个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深入研究复杂的疾病机制。
第三,可以计算风险和发病率。
队列研究可以准确计算出人群中发病率和各个暴露因素的相对风险,对健康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队列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时间和资金成本较高。
随访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更多的人力物力,而且有些队列研究需要进行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追踪观察。
其次,样本量要求较大。
队列研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未暴露和暴露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因此需要较大的样本量。
此外,队列研究还面临被动失访、信息偏倚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校正。
二、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观察性研究设计,用于评估某种疾病与暴露因素之间的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将已经患病的病例和没有患病的对照进行比较,来确定暴露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样本选择方便快捷。
由于病例对照研究是在已经发生疾病的个体中选择病例,相对于队列研究,样本选择更加便捷。
第二,适用于研究罕见病。
由于罕见病病例数量较少,很难通过队列研究来获取足够的样本量,而病例对照研究可以通过选择个别罕见病病例进行研究。
(1) 对照得规定:必须就是来自产生病例得总体。
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得疾病也可以成为病例组得研究对象。
(2)对照得形式:1)成组比较法:若研究目得就是广泛探索各种危险因素,除了可比性之外,可以不加任何限制选择对照。
2)成组配比对照:对照组与病例组在配比因素所占得比例相同。
3)个体配比对照,病例与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配比。
按照研究因素以外得外部因素进行1:1、1:2、1:3…、1:R配比选择对照。
队列研究: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得人群作为对照2、外对照:需在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3、总人口对照:即以所研究地区一般人群得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对照组得数据。
样本含量得估计:病例对照研究:决定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得参数:1、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得暴露率(P0)2、预期暴露于该研究因素造成得相对危险度(RR)得近似值或比值比(OR);3、希望达到得检验性水平α;4、希望达到得检验把握度(1-β)。
队列研究:1、对照人群得估计发病率p0;2、估计人群得估计发病率p1;3、希望达到得检验性水平α;4、希望达到得检验把握度(1-β)。
资料分析:病例对照研究:OR= ad/bc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得危险度增加,就是疾病得危险因素,叫做“正关联”;OR<1:说明暴露使疾病得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暴露因素对疾病有保护作用;OR=1: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队列研究:1、相对危险度:RR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得危险就是非暴露组得多少倍。
2、归因危险度:AR表示暴露因素得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得部分。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就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得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得百分比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得部分,而PAR%就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得百分比。
5、标化比: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比标准人口预期死亡数偏倚:病例对照研究最大得偏倚就是回忆性偏倚队列研究最大得偏倚就是失访偏倚。
第四、五章队列研究和病理对照研究的比拟病例对照研究概念:亦称回忆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形,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1.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又称非匹配病例对照,按与病例组可比的原那么,依照样本的大小,选择必然数量的对照,数量不需成严格的比例关系,但对照的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
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或称配比(matching),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点上与病例维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展比拟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队列研究的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2、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从此刻开场,但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刻进入队列。
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目的:病例对照研究:利用病例对照研究取得的明确病因线索,进一步进展队列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从而证明病因假设。
队列研究:依照一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然后验证假设是不是科学、正确。
对照的选择:病例对照研究:〔1〕对照的规定:必需是来自产生病例的整体。
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也能够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2〕对照的形式:1〕成组比拟法:假设研究目的是普遍探讨各类危险因素,除可比性之外,能够不加任何限制选择对照。
2〕成组配比对照:对照组与病例组在配比因素所占的比例一样。
3〕个体配比对照,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展配比。
依照研究因素之外的外部因素进展1:1、1:2、1:3…、1:R配比选择对照。
队列研究: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纳没有暴露或暴露珠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2、外对照:需在人群之外去寻觅对照组3、总人口对照:即以所研究地域一样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对照组的数据。
样本含量的估量:病例对照研究:决定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的参数:1.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暴露率〔P0〕2.预期暴露于该研究因素造成的相对危险度〔RR〕的近似值或比值比〔OR〕;3.希望抵达的查验性水平α;4.希望抵达的查验把握度〔1-β〕。
简述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不同点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这两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医学术语,其实就像是两个好朋友在玩捉迷藏。
它们虽然都是医学研究中的利器,但玩法和规则可大不相同哦!
让我们来聊聊病例对照研究。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侦探,而这个案子就是你的调查对象。
你找到了一些线索,比如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记录,还有那些神奇的药瓶。
这些线索就像你的侦探工具一样,帮助你一步步解开谜团。
你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凶手”,那就是某种未知的疾病。
这就是病例对照研究的全过程。
再来说说队列研究。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大队伍里找宝藏。
你招募了一群志愿者,让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入这个“宝藏”的搜索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不断地检查这些人的状态,看看他们有没有患上那个神秘的疾病。
当“宝藏”被找到时,你就可以宣布谁是那个幸运儿啦!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呢?病例对照研究就像是一场侦探游戏,你需要找到线索,然后一步步揭开谜底。
而队列研究则更像是一次寻宝冒险,你需要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寻找答案。
病例对照研究更注重个体差异,因为它需要考虑到每个参与者的独特情况。
而队列研究则更侧重于群体特征,因为它要关注整个人群的共同点。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各有千秋,它们就像是一对互补的小伙伴。
有了它们,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本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这两个术语时,不要觉得它们遥不可及,因为它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和发现!。
第四、五章队列研讨和病理对照研讨的比较之相礼病例对照研讨的类型:1.成组病例对照研讨•又称非婚配病例对照,按与病例组可比的准绳,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肯定数量的对照,数量不需成严厉的比例关系,但对照的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2.婚配病例对照研讨或称配比(matching),即要求对照在某些要素或特征上与病例坚持同等,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清除婚配要素的干扰.队列研讨的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讨2、历史性队列研讨:研讨工作从如今开始,但研讨对象是过往某个工夫进入队列.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讨研讨目的:病例对照研讨:利用病例对照研讨获得的明白病因线索,进一步进行队列研讨或实验流行病学研讨,从而证明病因假设.队列研讨:根据一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然后验证假设能否科学、正确.对照的选择:病例对照研讨:(1)对照的规定:必须是来自发抱病例的总体.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讨的疾病也可以成为病例组的研讨对象.(2)对照的方式:1)成组比较法:若研讨目的是广泛探究各种风险要素,除了可比性之外,可以不加任何限定选择对照.2)成组配比对照:对照组与病例组在配比要素所占的比例相反.3)个体配比对照,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配比.按照研讨要素以外的内部要素进行1:1、1:2、1:3…、1:R配比选择对照.队列研讨:1、内对照:在同一研讨人群中,采取没有流露或流露程度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2、外对照:需在人群之外往探求对照组3、总人口对照:即以所研讨地区一样平常人群的发病率或殒命率作为对照组的数据.样本含量的估计:病例对照研讨:决定病例对照研讨样本大小的参数:1.研讨要素在对照人群中的流露率(P0)2.预期流露于该研讨要素形成的绝对风险度(RR)的近似值或比值比(OR);3.盼看达到的检验性程度α;4.盼看达到的检验掌控度(1-β).队列研讨:1、对照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0;2、估计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1;3.盼看达到的检验性程度α;4.盼看达到的检验掌控度(1-β).材料分析:病例对照研讨:OR= ad/bc流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OR>1时:阐明流露使疾病的风险度添加,是疾病的风险要素,叫做“正关联”;OR<1:阐明流露使疾病的风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流露要素对疾病有呵护作用;OR=1:暗示流露与疾病有关联.队列研讨:1、绝对风险度:RR暗示流露组发病或殒命的风险黑白流露组的多少倍.2、回因风险度:AR暗示流露要素的存在使流露人群发病率添加或减少的部分.3、回因风险度百分比:AR%是指流露人群中回因于流露的发病或殒命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殒命的百分比4、人群回因风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回因于流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 占总人群全部发病的百分比.5、标化比:研讨人群中观察殒命数比尺度人口预期殒命数偏倚:病例对照研讨最大的偏倚是回忆性偏倚队列研讨最大的偏倚是失访偏倚.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与缺陷,适用于分歧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1.观察人数与完成工夫病例对照研讨必要观察的人数较少,调查完成后现场工作也就完成了,不需随访.因而比队列研讨经济得多.如拟用队列法研讨稀有病,则次要力量几乎都花在对没有患病的人的随访上了.假定拟研讨在受孕前后母亲用雌激素会不会使子女中发生天赋性心脏病的风险度增高.假定在未流露的妇女中每1000个消费中有8个患天赋性心脏病,则为了查出可能高出1倍的风险度(RR=2),队列研讨必要观察3889个流露组妇女和3889个未流露组妇女的妊娠结果[用公式(附式5-18),设α=0.05(双侧),β=.10,p0=0.008,p1=0.016,得N≈3889,读者可验算].但如用病例对照法,设流露妇女之比例为0.30,则用公式(附式5-14)或其简化式估计所需样本含量,在异样条件下(α=0.05,β=.10,RR=2),仅需病例与对照各188例,可见在这个例子队列法所需样本含量是病例对照法的约20倍.次要由于这个成绩,虽然队列研讨有两种种优点,但在癌症(属于稀有病,发病率一样平常在十万分之几至万分之几)流行病学的病因研讨中迄今仍次要采取病例对照法.2.研讨因子的数目病例对照研讨在一个研讨中可同时调查多个因子与一种疾病的关系.当一种病的病因不明,需探究多种可能因子的作用时较适宜,即既可用于验证某一特定假设,也可用于发生假设.队列研讨则可同时调查一个因子与多种疾病的关系.对于一种风险作用广泛的因子,只要经过前瞻性队列研讨才能片面揭露其效应,特别是长期健康效应.⑵信息偏倚:病例对照法必要被调查者回忆过往对多少要素的流露史,出现回忆偏倚的可能较大;队列法关于流露与结局的信息不依赖回忆,客观性较强.队列研讨因随访工夫较长,可能出现失访偏倚:流露组与未流露组的失访率可能不相反,失访者与未访者的结局发生率又可能不相反,都可能是偏倚来源.4.率与联系目标病例对照研讨一样平常不晓得总人口中的病例数和未病者人数,以是不克不及计算发病率、殒命率、RR和逾额风险度.但可计算OR,在可以用对照组的流露率估计人群流露率时,也可计算PAR.病例对照研讨虽可判别流露与疾病之间能否存在有统计学上的联系,但不容易作出有因果联系的结论.从前瞻性队列研讨结果较易作出能否有因果联系的结论,其压服力仅次于实验研讨结果.总之,根据两种方法的优缺陷,一样平常把病例对照研讨用于挑选可疑病因,建立假设,作为病因研讨的第一阶段,而把队列研讨用于检验假设,作为第二阶段.这时已经过其他途径对病因和疾病的自然史有了充足的了解,否则很少有人会贸然进行队列研讨,由于失败的代价过大.早先的趋向是主张在队列研讨中嵌进一个病例对照研讨,以兼取两者之长.但实践上仍须很大的规模,一样平常难以做到.末了,用表4-15 概括三种次要流行病学方法的特点.表4-15 三种流行病学研讨方法的比较。
论述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区别
(1)队列研究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
(3)区别: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疾病发生时间疾病发生后前
分组情况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和
对照按暴露与否分成病例和对照
研究类型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结果是否已经发生是,由果推因否,由因推果。
试述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回复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都是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人群中某种特定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这两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下面将一一阐述。
首先,我们来谈谈队列研究的优点。
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通过追踪相同暴露的个体,可观察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有助于确定因果关系。
其优点如下:1. 因果推断的有效性:队列研究通过观察人群的时间顺序,能够揭示疾病与暴露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可以追踪一组个体,比较暴露与非暴露组之间的疾病发生率,通过比较,得出某种因素是否是疾病的原因。
2. 研究多个暴露与单个结果:队列研究可以同时考察多个暴露因素与单个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识别多个因素对某种结果的影响。
例如,可以同时考察吸烟、饮酒等多个因素与心脏病的发生之间的关系。
3. 长期观察:队列研究可进行长期观察,以观察慢性病或长期暴露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例如,追踪某个队列多年,可以观察到各个因素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然而,队列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1. 时间与费用消耗大:队列研究需要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经济资源。
这使得队列研究的成本较高,并且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出结果。
2. 随访率的影响:队列研究需要对被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然而,由于个体流失、失访等原因,随访率可能较低,这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 研究样本要求高:队列研究需要在研究开始时选择具备某种特定暴露的群体,这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知识,以便合理选择和配对队列。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常用的观察性研究设计,其优点如下:1. 经济高效:相对于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需要的时间和费用较少。
研究者可以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已有的病例和对照组的数据,从而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得出研究结论。
2. 罕见疾病研究:对于罕见疾病,由于人群暴露的机会较少,队列研究需要的样本量较大,而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在已有的病例中进行观察,降低了样本量的要求。
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教学要求]了解:病例对照研究样本的计算;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熟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种类与用途;研究对象选择的方式与特点;匹配的目的、实施方法与应注意的问题;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主要偏倚及其控制;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掌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重点难点]第一节、病例对照研究概述一、定义病例对照研究是指以现在患有某病的病人为一组(称为病例组),以未患该病但其它条件与病人雷同的人为另一组(称为对照组),通过询问、体检化验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疑致病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两组对各种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判为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间存在着统计学关联,在估计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危险因素,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
二、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不给研究对象以任何干预,而只是客观地收集对象的暴露情况。
这是分析流行病学方法的共有特征。
2.设立对照。
有专门设立的对照组,由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组成,供与病例组比较之用。
3.观察方向由“果”及“因”。
研究之始,是先有结果,即已知对象患某病或不患某病,再追溯其可能与疾病有关的原因。
其调查方向是纵向的、回顾性的。
4.不能证实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本方法受到回顾性观察方法的限制,不能观察到由“因”到“果”的发展过程并证实其因果关系,故只能推测判断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
第二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实施的主要内容和步骤首先是明确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作好调查研究的设计,其中主要是选择对象,确定调查的内容和方法,设计好调查表。
然后是访问对象,填写调查表。
随后对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结果作讨论,最后写出报告。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对象选择的基本原则是病例足以代表总体人群中该病的病人,对照足以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总体。
1、病例的选择(1)病例内外部特征的限定:当明确了进行何种疾病的病例对照研究之后,所选择的病例必须是患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一例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病历分析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
孙宁玲等[1]在全国5个中心对5021名无明确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在5.6mmol/L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流行病学筛查显示,新检出糖尿病和糖代谢异常率分别为7.1%和21.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高血压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18%。
因此,对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行合理的降压方案选择,对防止和延缓患者向糖尿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本文即对一例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降压方案进行分析和干预。
1.病历摘要:患者,男,40岁,以“发作性头晕伴晕厥9小时余”为主诉入院。
患者10余年前,于情绪激动后出现晕厥,伴视物旋转,无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吐白沫。
持续约半小时后缓解,就诊于我院,测血压最高达200/160mmHg,诊断为高血压性晕厥,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
院外规律口服降压药物(具体用药不详)。
3余年前于劳累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同前,再次就诊于我院,予以降压、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后好转,院外口服降压药物(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 po 厄贝沙坦分散片75mg qd po)。
9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同前。
于我院门诊,测血压190/120mmHg予以“硝苯地平注射液”后症状缓解。
检查体温:35.8℃,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8/88mmHg,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双下肢无水肿。
患者入院诊断:1.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2.椎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入院后给予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 po qd)+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 po qd)+氢氯噻嗪片(25mg po qd)三药联合降压,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 po qd)抗血小板,阿托伐他汀片(10mg po qn)调脂治疗。
病例对照研究定义:亦称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选择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组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调查他们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队列研究定义: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是前瞻性研究。
区别:
1.疾病发生后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疾病发生后, 队列研究疾病发生前
2. 分组情况;病例对照研究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队列研究按暴露与否分成病例和对照
3.暴露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过去的回顾;
4. 结果是否已经发生;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已经发生,由果推因. 队列研究否,由因推果
5.研究类型;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 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
1.
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又称非匹配病例对照,按与病例组可比的原则,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
一定数量的对照,数量不需成严格的比例关系,但对照的数量等于或多于病例。
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或称配比(matching),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队列研究的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
2、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从现在开始,但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
3、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目的:
病例对照研究:
利用病例对照研究获得的明确病因线索,
进一步进行队列研究或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从而证实病因假设。
队列研究:根据一些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然后验证假设是否科学、正确。
对照的选择:
病例对照研究:
(1)对照的规定:必须是来自产生病例的总体。
意味着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也可以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
(2)对照的形式:
1)成组比较法:若研究目的是广泛探索各种危险因素,除了可比性之外,可以不加任何限制选择对照。
2)成组配比对照:对照组与病例组在配比因素所占的比例相同。
3)个体配比对照,病例和对照以个体为单位进行配比。
按照研究因素以外的外部因素进行1:1、1:2、1:3…、1:R配比选择对照。
队列研究:
1、内对照:在同一研究人群中,采用没有暴露或暴露水平最低的人群作为对照
2、外对照:需在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
3、总人口对照:即以所研究地区一般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对照组的数据。
样本含量的估计:
病例对照研究:决定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的参数:
1.研究因素在对照人群中的暴露率(P0)
2.预期暴露于该研究因素造成的相对危险度(RR)的近似值或比值比(OR);
3.希望达到的检验性水平α;
4.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队列研究:1、对照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0;
2、估计人群的估计发病率p1;
3.希望达到的检验性水平α;
4.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
资料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OR= ad/bc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OR>1时: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增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叫做“正关联”;OR<1:说明暴露使疾病的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暴露因素对疾病有保护作用;OR=1:表示暴露与疾病无关联。
队列研究:
1、相对危险度:RR表示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2、归因危险度:AR表示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率增加或减少的部分。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发病或死亡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 占总人群全部发病的百分比。
5、标化比: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比标准人口预期死亡数
偏倚:病例对照研究最大的偏倚是回忆性偏倚;队列研究最大的偏倚是失访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