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85.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二章声现象三环:自学展示反馈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本章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将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话题.本章共有4节:1.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述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以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第2节“声音的特性”,介绍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探究了决定它们的因素,以及超声波、次声波.3.第3节“声的利用”,介绍了声与信息、声与能量.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介绍了噪声的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章教学安排了若干个实验探究活动,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等.在本章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和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决定它们的因素;知道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通过观察、参观和播放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等相关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通过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引导学生清楚地了解声在社会生活、科技中的利用.【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5课时.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第2节声音的特性………………………1课时第3节声的利用………………………….1课时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转换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跳动等现象体现出来.2.比较归纳法: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声的区别以及对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3.实验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应用了实验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探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通过学习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耳朵,同时学会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具准备橡皮筋、塑料尺、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发声也立即停止.2.不同发声体的发声部分一般不同.钢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的;瀑布是靠水的振动发声的;青蛙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习题(教师可有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备课笔记新课导入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哪些与声有关的问题呢?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2: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音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我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实验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能听到什么?②发声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③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生1: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2: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3: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生4: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5: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感受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教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师:关于声音的产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到的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2.实验探究:如何扩大不明显的发声振动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1:敲击桌面时,我们能听到“咚咚”声,但却很难发现桌面在振动.实验2: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但却很难看到音叉振动.从上面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有的物体发声时,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那我们应该如何将这些振动扩大呢?生1:实验1中,我们可以将纸屑放在桌面上,敲击桌面时,桌面上的纸屑被弹起.用手按住桌面,桌面不发声了,纸屑跳动停止.生2: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振动的音叉触及人体面颊,面颊会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也可以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飞溅.生3:实验2中,我们可以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泡沫塑料球接触音叉,会发现球跳动.备课笔记思想方法:在认识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过程中,将看不见的振动通过水花飞溅、纸屑跳动、乒乓球振动等现象体现出来.规律总结: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规律总结:1.(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3)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都能听见,如蝴蝶振翅时的发声;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2.(1)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2)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3)管乐器(如长笛、箫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进行新课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知道,这是运用“转换法”将不明显的现象扩大.【例1】(多媒体展示)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解析: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的产生就会停止,故A正确,D不正确;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但需要有介质传播才能听到声音,故B、C不正确.答案:A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声音怎样从声源处向远处传播.生1:声音由声源处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2: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过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学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教师演示实验: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直到最后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如果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的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的,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能在真空中传播.板书: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2.真空不能传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教师引导学生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并认真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师:以击鼓为例(录像):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板书: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例2】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巨大爆炸声.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科学性错误:.答案: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可能传播,因而不会听到飞船的巨大爆炸声声速和回声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师: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请你举例说明.生: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听到回声;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教师鼓励学生的积极发言,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2.声速师:我们知道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介质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0“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还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回答:(1)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2)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500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3)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板书:1.声速是描述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3.回声师: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可能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因此只能通过声音的逐渐变小,推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特别提醒: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的说法不对,例如声速表中的软木属于固体,但是传播声音的速度比液体要小很多.进行新课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使我们听到的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板书: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例3】(多媒体展示)在电子自动计时器普及之前,小型运动会上的百米赛跑项目还用人工计时.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还是短些?相差多少?(空气中声速为340m/s)分析:运动员起跑是听发令枪响,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再开始计时,由于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要经历一段时间,所以实际上是运动员已跑了一段距离,计时员才开始计时,显然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跑的时间短,相差的时间就是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解:t=s/v=100m/340m/s=0.294s.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短些,相差0.294s.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1.人耳的构造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再讲解.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见,耳朵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重要感觉器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耳的构造.教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如右图),并引导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教师鼓励学生试着描述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师: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那么耳聋是怎么回事?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从现在起努力学好科学知识,以便帮助这些人恢复听觉.板书:1.人耳的构造:人耳由耳郭、耳垂、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简图:备课笔记技课外链接:双耳效应人们听声音时,可以分辨出声音是由哪个方向传来的,从而大致确定声源的位置.人们之所能分辨声音的方向,是由于人们有两只耳朵的缘故.例如,在人们的右前方有一个声源,那么,由于右耳离声源较近,声音就首先传到右耳,然后才传到左耳,并且右耳听到的声音比左耳听到的声音稍微强些.如果声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很高,传向左耳的声音有一部分会被人头反射回去,因而左耳就不容易听到这个声音.两只耳朵对声音的感觉的这种微小差别传到大脑,就使人们能够判断声音是来自右前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双耳效应”.备课笔记规律总结:通常人们感知自己的声音主要利用骨传导,而听外界的声音是利用空气传导.进行新课 2.骨传导教师引导学生做教材P31“体验骨传导”的实验.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着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刺激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两个棉花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请同学们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学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能“听到”较强的声音.)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板书: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例4】(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 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解析: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由图可知听到叉子撞到坚硬物体上的敲钟似的响声不是由空气传来的,而是由固体传导来的,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好.答案:振动 线和手指(固体)教材习题解答【教材P29“想想做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解:结论:桌子(固体)可以传声,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好.【教材P31“动手动脑学物理”】1.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解:在桌子上洒一些细沙,当用手敲桌子时,可以听到“咚”“咚”声,还可以看到细沙振动,这说明桌子振动发出声音.教学板书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明白了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空气、液体、固体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真空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还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等.最后我们还进一步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骨传导.好,谢谢!教材习题解答2.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解:(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大,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大.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解:会听到一次或多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与铁管中填充的物质有关,如空气、水等.4.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这是为什么?解: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所以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5.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解: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从山崖传到人耳的时间为t=12×1.5s=0.75s,则该同学到山崖的距离为s=340m/s×0.75s=255m.难题解答【例5】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带D.金属物质网解析:真空不能传声,真空带可阻隔声音.答案:C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1.这节课涉及的内容多,且很零碎,实验又大都与学生的实际联系紧密,所以让学生动手比较容易,鼓励学生大胆动手,让学生有个正确学习物理方法的良好开端.但个别实验的演示、观察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针对这些较难处理的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来展示.2.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2)运用转换的方法:如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音叉触及人体面颊时所引起的感觉以及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3)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对他们进行物理其实就在身边的教育;提倡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2.2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3.理解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4.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知识梳理1. 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2. 声音的特点声音具有以下特点:•声音是可以听到的,可以扩散的。
•声音具有高低不同的音调,即频率的差异。
•声音有大极限和小极限,即响度的差异。
3.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次之。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慢。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5.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每秒钟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响度: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单位是分贝(dB)。
6. 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电话通讯:声音通过电信号传输,实现远程通讯。
•声波雷达:利用声音波的特性探测物体。
•音乐和语言传播:声音可以通过扩音设备传播,让更多的人听到。
三、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定义和特点,了解了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以及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我们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是否对声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下面请你回答以下问题:1.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2.声音有哪些特点?3.声音可以通过什么传播?4.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什么?5.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分别是什么?6.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你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课前预习】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
3、通过课本活动1.2,你可以得出,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中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动的形态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_。
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做_________。
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_,在水中传播要比空气中要______,在钢铁中传播比水中还要_________。
【课堂重点】〖学习过程〗一、活动1.1探究声音的产生:通过使一张报纸、一根橡皮筋、一杯水、一个笔帽发出声音,归纳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二、活动1.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1.平时人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的。
2.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3.实验探究真空是否能够传播声音。
①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正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声音会____________。
②通过推理,我们可知,声音______(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音是一种波通过演示实验及观察水波知道声音也是波,叫声波。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阅读课本P10内容知道,通常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_______m/s,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声音在钢铁中传播速度________m/s。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声能。
〖要点归纳〗1、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____产生的。
2、我们把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中传播。
但不能在______传播4、声音也是一种波,叫做_______,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
5、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这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________。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2声音的特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量、音色的定义和特点;•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声音的高低音调、大小音量和不同的音色。
二、学习内容2.2.1 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压力变化,进而通过介质传播;•声音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空气传播和固体、液体传播。
2.2.2 声音的特征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高,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大,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小。
3. 音色•音色是指不同的声音所具有的独特特征;•音色由声波的复杂程度和谐波成分决定。
三、学习活动3.1 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材料:音叉、弦线、干净的空瓶子、水杯等步骤: 1. 实验1:音调的变化 - 使用音叉(比如440Hz的音叉)敲击并靠近耳朵,观察声音的高低音调。
- 将音叉放入水杯中,再次观察声音的高低音调。
- 结论:音叉在水中的振动会使声音的音调变低,说明声音的音调与介质有关。
2.实验2:音量的变化–使用声音较小的音叉和声音较大的音叉分别敲击,观察声音的大小。
–将音叉的振幅增大或减小,再次观察声音的大小。
–结论:音叉的振幅增大,声音的大小增大,音量与振幅有关。
3.实验3:音色的变化–使用不同材质的弦线(比如钢弦和尼龙弦),分别拉动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使用空瓶子和水杯敲击,并观察声音的变化。
–结论: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与振动特征有关。
3.2 思考题1.声音的高低音调与声波的什么特性有关?2.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什么特性有关?3.什么因素影响声音的音色?四、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通过介质传播;•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度,与声波的频率有关;•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音色是声音的独特特征,与声波的复杂程度和谐波成分有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声音备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特性与传播规律。
3.了解声音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基本原理和产生方式。
2.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规律。
三、教学难点1.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的解释和应用。
2.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板书工具和白板。
3.实验器材:发声器、细火柴棒、弹簧、玻璃棒等。
4.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例如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让学生们畅谈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了解,引导学生们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第二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1.邀请学生观察发声器的结构,并请学生描绘出发声器的原理图。
2.解释发声器的工作原理:当电流通过发声器线圈时,线圈内的铁芯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快速振动,从而震动空气,产生声音。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第三步:声音的传播速度和特性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实验1:让两名学生分别用发声器和接收器,相距一定距离,进行暗中交流。
通过计时器计算出声音的传播时间,从而计算出声音的传播速度。
–实验2:让学生通过观察水中传播声音的实验,思考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特点。
2.讲解声音的特性:–音调:通过调整发声器的频率,观察音的高低变化。
–音量:通过调整发声器的振幅,观察音的大小变化。
第四步: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1.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实验:让学生用发声器向墙壁发出声音,在不同位置用接收器接收声音,并观察声音的反射方向和音量变化。
2.讲解声音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种介质时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3.讲解声音的干涉现象:–引导学生用光源和狭缝模拟声音干涉,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解释声音干涉的原理。
第五步:应用案例分析让学生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 1. 如何通过反射利用声音定位方位? 2. 如何利用声音折射改变声音的传播方向? 3. 如何利用声音干涉增强声音的音量?六、课堂练习1.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目录章节内容编写者页码第一章声现象卢起峰 2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 三声音的特征 5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 五声的利用8 第二章光现象卢起峰9 一光的传播9 二光的反射11 三平面镜成像12 四光的折射14 五光的色散16 六看不见的光17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卢起峰18 一透镜18 二生活中的透镜20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1 四眼睛和眼镜22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23 第四章物态变化卢起峰24 一温度计24 二熔化和凝固26 三汽化和液化28 四升华和凝华29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卢起峰32 一电荷32 二电流和电路34 三串联和并联36 四电路的强弱37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38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寄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一、学习目标:课标表述: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课标分解:1.通过观察小组实验“鼓面的振动”和“音叉的振动”,能分析并简述声音产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生活实例,认识到所有的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通过“敲桌子”以及“闹铃箱抽真空”等实验,体会并归纳出: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②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3.经历并学会用“转换法”放大微小运动,以便于观察。
经历通过现象寻找本质的物理思维意识。
4.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的声速,并记住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的大小和单位。
学习重点: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学习难点:声是怎样产生的。
二、学法指导:阅读课本、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声音有关的现象、上网搜索资料。
三、前置作业1.举出生活中物体在不同存在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下的发声现象,并能通过实验分析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声音传播需要的条件?3.分析课本P15小资料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举例说明声速的大小与什么有关?4.设计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1. 基本概念回顾1.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需要声源、传播介质和接收器。
•声源是产生声音的物体。
•传播介质是声音传播的媒介,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接收器是接收声音的物体。
1.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播。
•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2. 声音的特性2.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声音的强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2.2 音调与频率•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频率密切相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单位是赫兹(Hz)。
2.3 声音的音量•声音的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
•音量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2.4 回声•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需要有声源、障碍物和接收器。
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3.1 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广泛,如广播、电话、音乐等。
•声音还可以用于声纳、超声波等技术。
3.2 噪声与对策•噪声是指给人们带来不适的声音。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护听力。
4. 思考题1.请列举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顺序是怎样的?3.音调与频率有什么关系?声音频率越高或越低对应的音调是高音还是低音?4.什么是回声?回声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5.声音的利用有哪些方面?你还能举例说明声音的利用吗?6.噪声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听力?5. 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2章的课后习题,巩固对声音和声现象的理解。
20XX年八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的答案(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5、会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声音传播的现象。
学案导学【导学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即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
具体理解为:(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如婉转的鸟鸣是靠其气管的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引起的振动;笛子和箫都是依靠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的;蝉的发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振动而发出声音;“泉水叮咚”主要是由于泉水的振动发声;气球破裂时发出的爆响主要是空气的振动发声;人发出声音靠的是声带的振动。
(2)振动一定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会听到;如果物体不振动,是决不会发出声音的。
(3)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相同的声音,记录声音的方法有早期的机械唱片、现代的磁带和激光唱盘等。
【基础训练1】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 A )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 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 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导学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这些传播声音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介质.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
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
这些随发声物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从而使振动向外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导入与导学1. 导入•引入音乐或其他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存在。
2. 导学•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原理。
二、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产生方式•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从而形成声波,并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 声音的三要素•高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
三、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传播媒介•提问:声音可以传播的媒介有哪些?2. 声音的传播方式•答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 声音传播的特点•声音是横波,会沿着传播方向振动,所以声音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四、实践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2. 实验材料•长木棍、铃铛、手机、计时器。
3. 实验步骤1.将铃铛系在一端木棍的一头。
2.两人分别拿着木棍的两头,其中一人敲击铃铛。
3.另一人用手机计时器计算敲击铃铛的时间和听到声音的时间差。
4.根据时间差和木棍长的比例计算声音传播的速度。
4.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和传播方式。
五、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方式、产生原理和传播特点。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的。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注意:以上文档为模拟输出,仅供参考。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影响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速的因素3、了解回声【重点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如何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课前预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依靠传播,传声介质可以是、、,而不能传声。
3、声速:一般声音在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因此,声速跟、有关。
【学习导航】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手捂住自己的喉咙(喉结)的地方,发声“啊……”,感觉喉咙在,用力拨动手中的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发声的时候,塑料尺在,请同学们例举更多类似的例子,总结出: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而产生的,停止,停止。
生活中常见发声物体的发声部位:蜜蜂——蟋蟀——笛子——吹口哨——琴(吉他)——马叫声——风声——雨声(流水声)——鼓声——2、声音的传播(1)现在同学们把耳朵都堵上,还能听见老师和同学的声音吗?这说明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传到耳朵的(2)一个同学用手堵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紧贴的课桌的一端,另一位同学敲桌子的另一端,能不能听见声音?这说明能传递声音。
(3)河岸上大声说话会把水中的鱼吓跑,花样游泳时,运动员在水下能听见赛场的音乐,这些说明能传递声音。
(4)阅读教材14页的演示实验,以及宇航员在月球上只能靠无线电交谈,这些说明不能传声。
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
、、都能传声,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快慢——声速阅读教材15页,回答: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和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思考: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4、回声什么叫回声?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的一种现象,只要有障碍物就能产生。
为什么我们在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呢?因为人的耳朵有个特点:当原声和回声到达耳朵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我们就区分不开,原声和回声就在一起,听起来就好像只有一个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教室里德说话声要比空旷的操场的说话声要响亮。
思考:那么我们要想听见回声,声源离障碍物至少米呢?(声音的速度为340m/s)【当堂检测】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讲话时的发声部位是、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发声会把鱼吓跑,主要原因是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是面对面地交谈也必须借助无线电通讯设备这是因为不能传声3、古代名著《梦溪笔谈》记载;行军夜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能传声,而且。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的,温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也。
因此,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和有关。
5、下列乐器是由于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是()A、架子鼓B、笛子C、小提琴D、口琴6、关于声现象,下例说法正确的是()A、在钢铁中的声速小于在水中的声速B、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人唱歌时是声带振动发声的7、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鱼缸—鱼C、桌子—鱼缸—水—鱼D、桌子—空气—水—鱼8、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听不出来C、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桥洞跑了D、桥洞两侧反射的声音刚好抵消9、下列事例中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嘀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花样游泳员在水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D、人们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10、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听到回声,那么人离高山()A、1700mB、3400mC、170mD、340m【能力提升】1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2)、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3)、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
(4)、在一口大钟上绑一只铅笔,敲响钟后,用一张白纸迅速的从铅笔上划过,纸上留下波浪线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实验(1)说明了。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重点难点】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骨导的原理.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学习导航】1、人耳的构造(1)观察展示人耳构造图。
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再传给,这样人就听到声音了。
即: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2)耳聋是怎么回事呢?即: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耳聋又可分为两种: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那么一个人如果得了非神经性耳聋,用什么方法可以继续感知声音呢?2、骨传导动手做一做:(1)用手指弹动笔杆,听一听声音(2)用手指堵住两只耳朵,旁边的同学弹动笔杆,再听一听(3)用手指堵住两只耳朵,把笔的一端咬在牙齿上,旁边的同学弹动笔杆,再听一听比较以上三种情况,我们发现:声音除了从外耳道进入引起听觉外,还能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
3、双耳效应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4、立体声阅读教材18页思考:如何得到更好的立体声效果?【当堂检测】1、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声源发声,引起周围的振动直至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振动,这种振动经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传导部分发生障碍可以利用骨传导方式,即声音通过,。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
3、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此,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____及其他特征都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可以利用双耳效应准确地判断。
4、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C、用手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D、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底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能力提升】1、由于人们可以准确的判断声源方位。
2、在真空中说话别人听不到,但自己却听得很清楚,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
3、当别人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自己嚼脆饼时听到的声音很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后者是靠传播的,这说明了传声能力较强。
4、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5、雷雨来临之前,电光一闪即逝,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双耳效应C、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D、电光的速度比雷声的速度大6、下列关于立体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B、一只喇叭也可能播放立体声C、只有三只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才是立体声D、同一声音同时从不同的方向传入人耳形成立体声7、下列不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A、蛇将头贴在地面上接收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B、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C、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D、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轻敲桌子的声音8、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耳道完全堵塞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B、鼓膜完全损坏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C、听觉神经损坏时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D、听小骨损坏时可以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第三节声音的特性【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2.知道影响乐音的三个特性的因素【学习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难点:.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课前预习1、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2、音调:指声音的,音调取决于发声体振动的,它表示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符号是: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到。
我们把频率小于的声音叫次声波,把频率大于叫超声波。
3、响度:指声音的,响度与有关,它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此外响度还与有关4、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和,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因此我们能很好的辨认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学习导航】1、音调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尖),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沉(细),如:警笛声,尖、刺耳。
歌曲《珠穆朗玛》最后一句音调太高,一般人唱不上去,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整首歌音调低沉,再如:蚊子的叫声、女生的声音一般尖细,牛叫声、鸭子叫声、男生的声音一般低沉,这些都是形容音调的高低,所以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探究:步骤一:每组把尺子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尺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步骤二:使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尺子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音调的高低步骤三:使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尺子所用的力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尺子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的高低.在物理学中用来表示频率,它用来描述。
它的单位为,简称,符号为,如一个物体5秒振动了50次,频率就是 Hz。
所以,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频率越小,音调越。
3、声音的分类大象之间的交流、地震、火上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的产生,海豚、蝙蝠都能发出4、响度生活中的声音除了有音调的高低之分外,也有大小、强弱之分,即:响度。
比如:放声大唱,引吭高歌,高歌一曲,震耳欲聋,高声喧哗等都是形容响度大,而低声细语、悄悄话等都是形容响度小。
5、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我们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那么发声物体振动时的幅度我就把它叫做 ,如图甲所示演示实验1:(教材21页)实验现象:如图乙所示:当敲击右方音叉时,音叉发声 ,乒乓球被 ,当用更大的力敲击音叉时,音叉发出的声音的响度更大,乒乓球被弹起 ,说明音叉振动的 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