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八大题型及应对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39.00 KB
- 文档页数:11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6.分析材料二、解答材料题,三步入手一读: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
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先说一下阅读的内容。
材料题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问题部分。
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材料的主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再说一下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确有讲究。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在读题环节中,先读问题,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又节约时间。
阅读材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从后往前读,也就是先读设问部分,后读材料部分。
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严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
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
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了。
二想: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
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各类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包括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
这类题型的出题形式一般为阅读一段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以下是几点关于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先通读全文。
在开始回答问题前,先花一些时间通读全文,从整体上了解材料的结构和主旨思想,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回答问题。
第二,重点标记关键词。
在通读全文时,重点标记一些关键词,如人名、时间、地点、事件等,方便在回答问题时快速定位所需信息。
第三,理解问题意思。
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理解问题的意思,确定所需回答的内容,避免偏离主题或答非所问。
第四,多加思考。
有些材料解析题需要综合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这时需要我们灵活运用逻辑思维和常识,多加思考,尽可能给出合理的回答。
第五,注意答题要求。
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所要求的答题形式,有些问题要求简答,有些要求填空,有些要求作图,要准确理解题目所要求的答题形式。
总之,材料解析题并不是一种纯粹考查记忆的题型,它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在解答这类题型时,一定要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 1 -。
高考文综历史中材料解析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文综考试以来,材料解析题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
二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
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
解答材料解析题必须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两个充分、三个步骤。
☆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课本。
首先是立足材料,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人物,课本可能主要叙述他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有用的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读懂材料,这是前提。
第二步是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并加工整理,这是关键。
第三步是利用有效信息去说明论证、解答问题,这是目的。
☆近年来,材料发展的趋势是所给材料越来越简明,或一图一表,或一两段文字,或几个图,文字一般都没有障碍,但信息丰富而隐蔽,只要认真阅读思考,掌握解题要领,做好材料解析题并不难。
浅谈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材料解析题是一种考查学生处理和筛选信息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比较辨别能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考查题型。
它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具有“制作巧、容量大、灵活性和区分度强”的特点。
因此有许多学生在考试中感觉无从下手,并且失分严重。
那末,怎样才能答好这类题呢?我认为应本着以下思路、技巧解答。
一、看看设问,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使材料的解析定向化。
它的定向作用表现在:1、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例如:阅读下列材料:①:自古贵中华,贼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有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⑴、材料①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⑵、材料②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两则材料有无关系?通过看设问可提取到这是有关唐朝的信息。
2、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如上述材料要考查的是唐朝民族关系的问题。
3、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明确了设问的要求,确定了材料的方向,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读对材料要细读,还要注意作具体分析。
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内容,各段材料的联系,找到材料的核心。
读透材料的本意,领会其引申义。
另外,材料中的说明性文字,往往给学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有解题所需的信息,所以一定要注意。
其次还要注意从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一小部分。
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三、提炼在解题过程中,提炼与看、读是一致的。
1、材料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映射到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内容。
具体作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段,短材料分句。
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主要字词,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2、提炼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浅谈材料解析题的类型及其基本解答方法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常见的高考历史题型。
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
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材料分析题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
一.材料解析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
正确解题分四步: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
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
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
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
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
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
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第四步,提炼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
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
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
另外:对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对材料中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性质,根据涉及的时间、国家和地区和性质,折射教材内容,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1、基本结构:材料解析题的结构主要由材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即提供一段或数段材料让考生阅读,然后根据材料内容来设问。
材料解析题八大题型及应对策略第一种题型概括归纳题问题设计:根据材料X,概括(归纳、指出)……现象(或特点、趋势等)。
【解决方法】看标点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句⇨转化语言罗列答案例1:(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①官营手工业衰落(或受到冲击)。
“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②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或大量参与商品生产)。
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③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8分)例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40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①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强调才能与军功。
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②秦至汉初,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
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③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
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④东汉时,选官注重德行的“名”。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⑤曹操时,选官强调“唯才是举”。
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⑥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
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⑦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德才兼备)(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第二种题型分析因果题问题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概括、归纳)……原因、意义。
【解决方法】研读问题,结合所学⇨化简迁移,化腐朽为神奇例1:(2009年福建文综38)(37分)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
……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①对将儒学教条化。
——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兵,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边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②提出“童心说”。
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③反对歧视妇女。
——李贽《焚书》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凡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于此同事,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扰,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令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12分)【思路】李贽属于明末清初四大批判思想家之一,李贽的思想产生背景就是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答案】背景: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理学走向极端,人性受到压抑。
④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
⑤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思路】“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没有转化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改造封建社会的新路指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主张⇨李贽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发展为资产阶级思想⇨为什么在当时即明清之际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思想【答案】原因: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不利于新思想产生成长。
②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③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④李贽仍然是封建大儒,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能发展为改造社会的新路。
⑤李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现存秩序,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自己的设想。
例2:(2011·山东文综·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6分)【思路】以武汉钢铁长建立时间为契机 武钢的建立属于一五计划重要成就 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和目的。
【答案】①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②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③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三种题型评述题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的认识。
【解决方法】明确答题两步走,先述后评不能少⇨述变化述内容,评背景评影响述:内容(A)评述 A产生的原因或背景评A产生的影响或意义例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思路】述:清末选拔官员“德”、“才”观新变化内容评述清末选拔官员“德”、“才”观新变化的原因或背景评清末选拔官员“德”、“才”观新变化的影响或意义【答案】清末选拔官员“德”、“才”观的变化:①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②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③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④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背景: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冲击了旧有的选官制度。
②清末“新政”的推动。
③适应时代的需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
影响:①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
②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③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例2:(2014·陕西师大附中二月模拟·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康有为是中国第一批探索宪政的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
自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以来,虽历共和制、帝制以及民主、专制政体之反复,历任政府无不以立宪为立国之开端,无不以宪法记载一国政治的基本原则。
在康有为时代以前,中国只有朝代更替,从无政体之变。
自康有为始,君主专制作为一种政体受到挑战。
康有为从几何原理出发,认为“以互相逆制立法,凡地球古今之人,无一人不在互相逆制之内。
……泰西论政,有三权鼎立之义。
三权者,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也。
夫国之政体,犹人之身体也。
议政者譬若心思,行政者譬为手足,司法者譬如耳目,各守其官,而后体立事成。
”康有为之前,中国虽有“民本”思想,却无民权思想。
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观,强调公民自治。
主张“以平等之意,用人立之法”,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
以公民自治理论为基础,康有为主张实行地方自治。
以“万人以上地十里者为一局,或名曰邑”“听民自治,听众公议,人人自谋其公益,则地利大辟,人工大进”。
材料三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早在1883年,康有为就在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
他也以身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
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推行放足运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康有为对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认识(15分)【思路】述:康有为民主政治思想主张内容评述康有为民主政治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或背景评康有为民主政治思想主张产生的影响或意义【答案】康有为民主政治思想主张:①制定宪法,建立民主政治。
②倡导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③按三权分立分配国家最高权力。
④强调公民自治。
⑤实行地方自治。
⑥倡导断发易服,禁止缠足。
康有为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背景: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推动。
③西方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及维新变法思想发展的推动。
康有为民主政治思想产生的影响:①发展完善了维新变法思想,解放了国人思想。
②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断发易服,禁止缠足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第四种题型评价题问题设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解决方法】明确评价主题 积极(进步)消极(局限)例1:(2011·浙江文综·3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