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调研报告(定稿)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0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四大机遇六大定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一如果说,今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统领海南未来10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规划”,那么今年6月8日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则可被视为海南未来十年的“详规”,3.9万字勾画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基本蓝图,更为关键的是,它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岛行动纲领,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今日海南走向明日海南的必由之路。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改革开放,顺国势而生、应民意而为,对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国际旅游岛,被视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第二次重大历史机遇。
《规划纲要》高屋建瓴,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这一机遇形成的重要时间、空间背景,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个机遇既非“天上的馅饼”,也非“谁的恩赐”,而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改革开放,顺国势而生、应民意而为,对海南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面临着四大机遇——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今年以来海南最热的流行语。
在《规划纲要》论述发展机遇的章节中,也用这句话做了开场白。
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邓小刚是规划纲要起草小组负责人,在7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再是凭借海南一省之力去完成的宏图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它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政策支持,包括境外游客更加便捷的出入境政策以及促进与旅游业关联度极高的会展业、游艇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特殊政策等。
虽然这些政策多数还在制定和设计当中,但政策优势的预期已经开始深刻影响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是,今年一季度我省有7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之首,开创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最高记录。
海南国际旅游岛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用于评估一个项目或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
下面是对海南国际旅游岛进行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优势:1.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包括美丽的海滩、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热带雨林等,这些都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独特的地理位置:海南位于中国南海之滨,是中国门户的重要一环,附近还有众多的海上贸易通道,这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便利。
3.政府支持:中国政府将海南列为国家级经济特区,给予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特别支持和优惠政策,包括减免税收、降低营商成本等,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劣势:1.交通不便:与中国内地相比,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交通不够便利,目前主要依赖飞机和船舶运输,造成了较高的交通成本和不便的旅行体验。
2.人才匮乏: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海南国际旅游岛在高端人才方面相对匮乏,这对其国际化发展构成一定的障碍。
3.气候环境限制:海南属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较冷,这对旅游业的季节性和舒适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机会:1.国内旅游市场升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度假观念的转变,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旅游岛屿,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2.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与国际旅游市场的合作提供了机遇,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和投资。
3.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区,可以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旅游目的地。
威胁:1.竞争加剧:随着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海南面临着来自其他热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压力,如三亚、海口等,需要与之竞争吸引游客和投资。
2.自然灾害风险:海南受台风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这对旅游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由海南省提出的关系到海南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
本文在阐述国际旅游岛和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阐明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并将启动仪式安排在海南三亚,这是继海南省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决定后的又一大事,这有利于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生态旅游满足国际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也是推广环境友好型旅游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经营方式、倡导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大举措,更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扩大国内旅游消费、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行动。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研究海南生态旅游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国际旅游岛与生态旅游的概念(一)国际旅游岛。
“国际旅游岛”是指在特定的岛屿区域内,限定在旅游产业领域范围中,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为主要特征的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
海南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是为了使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
实现“服务零距离、管理零距离、景区零距离、产品零距离”,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开放之岛、欢乐阳光之岛、休闲度假之岛、生态和谐之岛、服务文明之岛”。
(二)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和产物。
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二、海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一)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省全域旅游调研报告海南省全域旅游调研报告一、引言海南省位于中国南海之滨,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
自1990年起,海南省开始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升级,推动海南旅游业快速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海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海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海南省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给旅游业带来了显著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海南省旅游业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速,成为海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和人民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
目前,海南省已建成了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包括分布在海口、三亚等地的美丽海滩、温泉等自然景观,以及由三亚亚洲龙典礼、琼剧亲水表演等形式的文化活动。
三、海南省全域旅游存在的问题虽然海南省全域旅游发展迅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海南省旅游业的短期繁荣,导致一些景区过度开发、资源过度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其次,海南省的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特色。
再次,海南省全域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游客投诉和差评频发。
最后,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缺乏科技支撑。
四、对策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首先,加强环保意识,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其次,推广旅游多样性和特色,开发各类旅游产品,提高游客体验。
此外,加强服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需求,减少投诉和差评。
最后,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结论海南省全域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环境破坏、旅游产品单一、服务质量低下等。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广旅游多样性、加强服务培训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全域旅游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海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根据这些对策建议,加强对全域旅游发展的引导和支持,进一步提高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海南省积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旅游热门目的地。
随着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涌入海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目标与愿景三、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建设:加快道路和铁路建设,打通海南省与其他地区的交通瓶颈,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提高游客的出行体验。
2.机场建设:扩大海口美兰国际机场的规模,增加国际航班,并提供更多的直航航线,方便国内外游客的出行。
3.酒店建设:增加高档豪华酒店的数量和规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供更多的住宿选择,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四、旅游景点建设1.自然景点: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包括美丽的海滩、温泉、热带雨林等。
需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和设施。
2.文化景点:海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海南民俗村、古建筑等。
需要加强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提升海南的文化软实力。
3.主题公园:增设更多的主题公园,如水上乐园、动物园等,提供更多的娱乐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旅游配套服务1.导游培训: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导游的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向游客传播海南的美丽和文化。
3.旅游宣传:加大对海南旅游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推广海南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
六、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1.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海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自然景点和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和治理,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
2.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发展绿色农业、生态观光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八、总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提升海南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将其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配套服务,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海南的旅游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于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调研报告——以五指山市为例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李文涵王涛【摘要】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海南省五指山市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环境展开,调研范围包括五指山市的南圣镇、畅好乡及周边乡镇,调研对象包括五指山市的旅游资源、教育、基础设施及政策。
本次调研力图从该地区的旅游现状出发,探索该地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了解现有的政策以及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其他解决策略。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农业,五指山,少数民族地区一、引言(一)情况概述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周围群山环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
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该地因为五指山而闻名省内外,俗话说“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
五指山市为海南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市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岛海拔最高的山城。
市区面积1169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昌化江上游支流南圣河从东向西蜿蜒,流贯全城区。
此地气候温和,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
年平均气温22.4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69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
山青水秀,四季如春,非常适合人类居住,有“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之称,亦被誉为“华夏养生之都”。
山城景色和民族风情是五指山市最主要的旅游内容,有“一山、一林、一情、一城、一路”之说。
一山就是五指山,一林就是中部的热带雨林,一情就是中部的黎苗少数民族风情,一城就是通什的城市旅游,一路就是通贯海南岛中部的公路。
山、林、情、城、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是典型的“绿色生态”旅游城市。
五指山市,犹如镶嵌在五指山区绿涛上的一块翡翠,街道两旁菠萝蜜、椰子树和凤凰树红绿相映,美丽的南圣河像条银白色的飘带绕着山城而过。
此地冬暖夏凉,清晨凉风习习,雾锁山城;午间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午后乌云聚合,大雨倾盆,往往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异景观,飘带似的彩虹点缀天空。
五指山还是黎苗传统文化歌舞及工艺品创作和表演的主要基地,民族风情原始、古朴、浓郁,别具特色的宾馆、黎村苗寨等吸引了大量游人,是海南省每年“三月三”黎苗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的主要场所。
五指山市主要旅游景点:五指山热带雨林·海南民族博物馆·七仙岭·热带植物园·中华民族文化村·卧龙山·太平山瀑布·琼州学院·海瑞祖居·琼崖公学纪念亭·鹦歌岭·甘什岭·民族博物馆和仿古黎村·白沙起义纪念馆·仙龙洞·黎苗民族歌舞长廊·木色旅游度假风景区。
(二)问题提出如果和历史相比,五指山市这几年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可是相对于国家和海南其他城市而言,则相对缓慢。
究竟是什么原因滞后这里的旅游和经济发展呢?我们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薄弱五指山市及其周边乡镇,基础设施较落后,滞后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教育落后五指山及周围乡镇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孩子上学难,上学远。
影响当地未来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海南旅游业的发展。
(三)研究意义本次调研的意义在于:通过对五指山市的各个方面的调查,了解五指山在建设国际旅游岛方面的一些变化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以此来纵观整个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指山现状(一)旅游1.生态资源五指山市是海南省首批建设的5个生态市县之一,该市拥有海南省高山峰--五指山。
五指山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山地花园,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和海南省生态保护核心区。
10年来,五指山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海南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从维护全省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五指山生态市建设,取得较好的成效,保住了“海南之肺”,为全省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作出了贡献,五指山大峡谷漂流等一批以热带雨林景观为特色的精品景区就是五指山市生态资源的有力例证,每年吸引大批游客来此“吸氧观绿”。
五指山风土人情(一)黎族纹身习俗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二)黎族的“跳竹竿”“跳竹竿”“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
每逢过年过节,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
(三)苗族的斗牛活动海南苗族斗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养牛技术的比赛,从而可促进养牛活动。
(四)苗家姐妹节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居住在五指山市和保亭县交界处的陡水河畔苗家村寨姑娘们欢度传统节日――姐妹节的日子。
(五)鼻箫鼻箫是海南黎族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是用五指区特产的白竹制用而成。
箫管约60厘米长,两端各有一小圆孔,距两端约10厘米处也各有一小圆孔,共有4个小孔,可以奏出7个音节,为适应鼻孔运气吹奏,箫身很细,直径只1厘米左右。
鼻箫音质很好,曲调优美,别具一格。
关于鼻箫的产生,还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黎舞(一)跳柴舞黎族地区,山高林密,相传先民们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跃。
这情形颇具趣味,逐渐形成了“跳柴”。
“跳柴”,黎语称“转涉”。
(二)钱铃双刀舞黎族男子很崇尚武艺。
钱铃棍有两尺长,两端各系着一串铜钱。
有钱铃棍意喻扁担,钱铃则意喻山兰丰收(一种旱稻)的说法。
需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
(三)舂米舞与粗犷剽悍的男子形成鲜明对比的黎族女子,勤劳、温顺、柔韧。
舂米舞正反映了这个特点。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
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
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餐撞击。
这种节奏感极强的"音乐"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个钟点,也不觉得疲倦。
这种欢快而挺拔的舂米动作,自然呈现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态。
(四)黎族纺织工艺黎族的工艺美术,最突出的是表现在纺织工艺上,海南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对于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纺织尤其独具匠心。
宋代以前,黎族妇女就会纺织布,织出彩色床单幕布。
“崖州被”曾远销中原。
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曾描绘了黎族妇女纺织的生动情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夜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黎族的纺、织、染、绣四项工艺都富有自己的特色,“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爱唱歌。
黎族歌谣分为民歌和民谣两种。
民谣是用黎语和韵调吟唱的,多为传统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个音节一句,但每首没有固定的句数,小调之类大体以四句为一首的较多。
黎族民谣多是独唱、对唱,用黎特有的民乐伴奏,往往和音乐、舞蹈连在一起,歌谱曲,曲载歌,三者一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古风。
三月三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黎族地区过三月三,目的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农作、狩猎丰收。
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共同构建了今日五指山的辉煌。
大力发展这两个旅游文化,五指山的明天将一片光明。
(四)政策1.国家政策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调研报告》认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做好两篇文章,首先要练好内功,同时请中央进一步给予大力支持。
调研报告建议中央给予6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报告建议:中央从政治上、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考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价值,适度给海南放权,鼓励海南先行先试,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在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时,给予海南特殊的政策。
报告具体建议中央给予以下6个方面的政策支持:赋予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政策。
争取进一步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逐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实行个人到海南免签证政策;延长免签时间,将享有免签政策的游客在海南停留时间由15天延长至30天。
赋予优惠的旅游购物政策。
允许全岛机场、码头口岸及各市县设立免税商店,实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并实行店内付款提货、离岛验放,允许国内地方特色商品进入免税商店;试行对国人限次限量购买政策。
赋予更加开放的航权政策。
给予第三、第四、每五航权开放政策及“南边开口、北边开放”航路政策,面向国际旅游客源地加快开辟新的国际航线。
实行航线经营权审批备案制,由海南自主审批航线经营权并报中国民用航空局备案。
进一步拓宽中途分程权适用范围,将航空公司运营的海南国际航班延伸至或经停中国其他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将现有至中国其他城市的国际航班经停或延伸至海南。
赋予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
有序开展西沙旅游,进一步开放国际邮轮航线。
允许以度假为目的的地境外私人游艇停泊海南,并简化入境手续。
鼓励投资开发海洋旅游,丰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
赋予更加灵活的融资政策。
允许海南以公开募集的方式发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旅游公益彩票,为推进海南旅游业发展筹措资金。
赋予更加开放的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行更加灵活的旅游及相关产业项目审批政策。
允许海南在不违背土地使用规划、不占用现有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发展高尔夫产业;赋予海南更大的中外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审批权和文物进口审核权,加大文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国际会展业;允许开展外汇兑换公司试点工作,设立小额外币自由兑换窗口,办理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允许外资独资设立医疗康复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康复保健体系;建设与旅游相关的各类国际学校。
《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用17篇章63小节明确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在全面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根据《规划纲要》提出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届时,海南的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比重将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
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规划纲要》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原则为“六个坚持”: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坚持强岛富民,普惠民生;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规划引导,扎实推进;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全省主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权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权集中到省一级。
用于规划建设的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