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及译文
- 格式:docx
- 大小:10.90 KB
- 文档页数:3
峄⼭碑全⽂及译⽂峄⼭碑释⽂皇帝⽴国,维初在昔,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称王,⼀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
武义直⽅,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戎⾂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号,孝道显明。
皇帝⼆⼗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之志,始皇帝的统⼀,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的书⾥⾯,百度百科⾥⾯,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
应该是这样⼦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成。
完成了统⼀⼤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
寴车⼮,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都是表⽰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
登于峄⼭,群⾂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家才会去争⽃。
功战⽇作,流⾎于野,⾃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康定,利泽长久黔⾸,就是百姓。
群⾂诵略,刻此乐⽯,以著经纪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说的,只是⼤略。
是为诵略。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是秦⼆世的内容。
上⾯的是四⾔诗。
下⾯的,是散⽂了。
皇帝⽈,⾦⽯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斯,这是李斯。
⾂去疾,此⼈据说是姓杜。
御史⼤夫⾂德,此⼈史传⽆载。
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夫,是政府⾸脑。
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
可以开府。
就是可以⾃⼰组成⼀个⾏政班⼦。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峄山碑是秦始皇在峄山刻下的碑文,主要内容是歌颂秦朝
的功绩和宣扬秦始皇的功德。
以下是峄山碑的白话文翻译: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
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
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
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
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译文:
皇帝在统一天下之初,追溯其立国之始,在昔日的年代里,承继正统,登上国王之位。
讨伐乱臣贼子,威名震动四方,
武德道义直方。
臣下奉承诏命,经过一段时期,平定了六个
暴虐的强国。
二十六年过去,皇帝献上尊号,孝道得以彰显。
已经贡献了成就的军队,于是降下恩惠的命令,亲自出巡远方。
皇帝登上峄山,群臣跟随其后,思考着长治久安之计。
回想起在乱世的日子里,分土建立邦派,以开国争理定。
功
战多日作战,流血于荒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以及经历了
五个皇帝,怎么能禁止呢。
直到今日的皇帝统一天下一家,
战争不再兴起。
灾害被消灭掉,百姓安居乐业,恩泽流传久长。
群臣把大致的内容记下刻于这快乐的磐石上以彰显先王
伟业。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及译文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峄山碑释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称王,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
是为诵略。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这是李斯。
臣去疾,此人据说是姓杜。
御史大夫臣德,此人史传无载。
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是政府首脑。
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
可以开府。
就是可以自己组成一个行政班子。
人员由宰相任命。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原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始皇帝建立了国家,在此之前,他承袭了先世的爵位为秦王。
他征伐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震天下,他勇武正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将领们遵奉他的命令,用了不长的时间,就消灭了六国诸侯的残暴割据。
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臣子们进献“皇帝”的尊号,彰显秦始皇帝是继承了先祖的法治道路。
既献泰成,乃降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伟大的统一事业已经完成,于是秦始皇普降恩惠,亲自巡视全国各地。
他登上峄山,跟随的群臣都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追忆动乱不安的年代,由于国家分裂,诸侯割据,因此引发了天下的战乱。
攻击与争夺始终不断,人民血流遍野,这种情形从上古就开始了。
《峄山碑》译文:皇帝登基治国,当初在以前的时候,继承世系爵位为秦王。
他征讨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威风震撼四方,显示了勇武正义的功德。
秦始皇建立了国家后,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我们进献“皇帝”的尊号,彰显秦始皇帝继承先祖的法治之路。
伟大的统一事业完成后,秦始皇赐降恩惠,亲自巡视远方的土地。
他登上峄山,跟随的群臣都深深思念着他的功德。
《峄山碑》是秦始皇在峄山刻石立碑的铭文,主要记录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德和治理国家的理念。
其中,“皇帝立国”部分主要描述了秦始皇继承世系爵位为秦王,并征讨割据为乱的各个小国,建立了国家的历程。
“既献泰成”部分则表达了秦始皇对于国家统一的贡献和治理国家的理念。
《峄山碑》的书法风格以小篆为主,其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
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对于学习小篆书法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峄山碑》不仅是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珍贵的书法艺术珍品。
它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和治理国家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小篆书法的独特魅力。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峄山碑原文隆曆乙酉九月壬辰載。
金陵武進峄山湖邊庚子一觀主人吳翰思書。
武進乃方外之地。
如詩有云:鳳閣耐風吹雨,鱗鷂猶在香山。
吳之詩才,僅蔽兩皇將帥,即金石書畫,有青銅人物記之限矣。
故異方士數來顧而不見。
至是海陵失火,火南所逼,遂漂於是地,及得此碑,而得一童子男,謂曰[袁川汲水者]。
吳命念其口,遂成此文。
吳以銅器裝之,放於庭堂,凡有来客,皆使看矣。
峄山碑译文隆曆乙酉(公元1045年)九月壬辰日。
江南金陵武進的峄山湖边,庚子年间有一位姓吴名翰思的观主,写下了这座碑文。
峄山是一处僻静的地方,正如古人所说:“凤阁经得住风雨,苍鹰仍在香山上。
”吴翰思的诗才,勉强能与两位皇帝的将帅相媲美,即使对于铜刻的书画,也只限于青铜人物的纪念品。
因此,异方士虽然常常来看望,但却不得见其人。
后来海陵失火,火势向南蔓延,碑文与一位名叫袁川汲水者的童子一起漂到了这片土地。
吴翰思请他吟诵碑文,于是有了这段文字。
吴翰思用铜器包裹碑文,放于庭堂中,每当有客人来访,都会让他们观看。
峄山碑背景介绍峄山碑是一块古代碑刻,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峄山湖畔。
这块碑刻保存着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至1722年)金陵武进的峄山观主吴翰思所书写的文稿。
峄山是一个僻静的地方,山清水秀,因其幽静而被称为“方外之地”。
吴翰思是一位具有较高文学造诣的人,被尊为诗才出众的学识名士。
吴翰思的才华吸引了很多异方士前来拜访,但往往以识不遇而闻。
直到某年,峄山地区发生了火灾,吴翰思与一名叫袁川的童子一同漂流至此。
在得到这块碑刻后,吴翰思立即命令袁川将其吟诵出来。
袁川据说是一位水源汲取工人,但却能熟读发音,并能够念诵这段文字。
于是,这块碑刻的文字被传扬开来,成为一时的话题。
为了保护这块碑刻,吴翰思用铜器将其包裹,并放置于庭堂,供来宾观看。
峄山碑文的意义峄山碑文给人以很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吴翰思的赞赏和好奇。
这段碑文描绘了古老的峄山地区的幽静和吴翰思的文学才华,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世界。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
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
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
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
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
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
是为诵略。
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白泰古始世五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着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
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峄山古刻又名“峄山碑”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为秦始皇东巡石之一,传李斯所书,李斯书法古雅妍妙,为后世敬仰。
惜此碑毁失已久,现所传者,为南唐徐铉临写,重刻于长安(今西安市)现存西安碑林。
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这可理解为徐铉的笔调比正宗的秦篆略逊一筹。
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因嫌偏于肥厚,故世称“玉箸体”。
但对研究篆书结构乃至用笔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