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航天器轨道摄动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57
第一章—绪论1.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
表格 1 各国独立发射首颗卫星时间表2.航天器的分类?答:航天器按是否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其中,无人航天人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两大类;载人航天器可以分为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3.什么是航天器设计?答:航天器设计就是要解决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设计,其中主要的几个关键内容为:航天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航天器构形设计、服务与支持分系统的具体设计。
4.画图说明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并简述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答:图 1 航天器系统设计的层次关系图(1).有效载荷分系统:航天器上直接完成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和核心部分;(2).航天器结构平台:整个航天器的结构体(3).服务和支持系统: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①结构分系统:提供其他系统的安装空间;满足各设备安装方位,精度要求;确保设备安全;满足刚度,强度,热防护要求,确保完整性;提供其他特定功能②电源分系统:向航天器各系统供电③测控与通信系统: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轨,定位,遥控,通信;④热控系统:对内外能量管理和控制,实现航天器上废热朝外部空间的排散,满足在飞行各阶段,星船各阶段、仪器设备、舱内壁及结构所要求的温度条件;⑤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姿态稳定,姿态机动;轨道控制--用于保持或改变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包括轨道确定(导航)和轨道控制(制导)两方面,使航天器遵循正确的航线飞行。
、⑥推进系统:向地球静轨道转移时的近地点与远地点点火;低轨道转移时,低轨到高轨的提升与离轨再入控制;星际航行向第二宇宙速度的加速过程;在轨运行⑦数据管理系统:将航天器遥控管理等综合在微机系统中⑧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维持密闭舱内大气环境,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5.航天器的特点及其设计的特点?答:航天器的特点有5个,(1).系统整体性;(2).系统层次性;(3).航天器经受的环境条件:运载器环境、外层空间环境、返回环境;(4).航天器的高度自动化性质;(5).航天器长寿面高可靠性。
航空航天概论《航空航天概论》是1997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何庆芝。
该书以航空器和航天器为中心,对其学科和各系统进行了全面介绍。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尖端科学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本书是为航空航天院校低年级学生编写的入门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航空航天领域所涉及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概况。
全书共六章。
第一章绪论是一般概述,第二章是飞行器飞行原理,第三章是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第四章是飞行器机载设备,第五章是飞行器构造,第六章是地面设备和保障系统。
原理论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丰富、翔实,文字通顺易懂、可读性强。
本书是航空航天院校教材,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学、科技人员参考。
以下是目录参考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航空与航天的基本内涵第二节飞行器的分类一、航空器二、航天器三、火箭和导弹第三节航空航天发展简史一、航空发展简史二、火箭、导弹发展简史三、航天发展简史第四节飞行环境一、大气飞行环境二、空间飞行环境三、标准大气第二章飞行器飞行原理第一节流体流动的基本知识一、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二、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三、空气动力学的实验设备――风洞第二节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一、飞机的几何外形和参数二、低、亚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三、跨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四、超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第三节飞机的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一、飞机的飞行性能二、飞机的稳定性与操纵性第四节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一、直升机概况二、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第五节航天器飞行原理一、Kepler轨道的性质和轨道要素二、轨道摄动三、几种特殊的轨道四、星下点和星下点轨迹五、航空器姿态的稳定和控制思考题第三章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动机分类第三节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一、发动机主要机件和工作原理二、发动机辅助系统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第四节空气喷气发动机一、涡轮喷气发动机二、其他类型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三、无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第五节火箭发动机一、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二、液体火箭发动机三、固体火箭发动机四、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第六节组合式和特殊发动机一、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组合二、涡轮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组合三、特殊发动机思考题第四章飞行器机载设备第一节飞行器仪表、传感器与显示系统一、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测量二、飞行状态参数测量三、电子综合显示器第二节飞行器的导航技术一、无线电导航二、卫星导航系统三、惯性导航四、图像匹配导航(制导)技术五、天文导航六、组合导航第三节飞行器自动控制一、自动驾驶仪二、飞行轨迹控制三、自动着陆系统与设备四、电传操纵五、空中交通管理第四节其他机载设备一、电气设备二、通信设备三、雷达设备四、高空防护救生设备思考题第五章飞行器构造和发展概况第一节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和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一、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二、飞行器结构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第二节飞机和直升机构造一、飞机的基本构造二、军用飞机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概况三、民用飞机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概况四、特殊飞机五、直升机第三节导弹一、有翼导弹二、弹道导弹三、反弹道导弹导弹系统第四节航天器一、航天器的基本系统二、卫星结构三、空间探测器结构四、载人飞船五、空间站第五节火箭一、探空火箭二、运载火箭第六节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一、航天飞机二、空天飞机思考题第六章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第一节机场及地面保障设施一、机场二、地面保障系统第二节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一、组成和功用二、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三、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第三节运载火箭的地面设备与保障系统一、航天基地二、航天器发射场三、中国的航天器发射场和测控中心四、发射窗口思考题。
第一章 思考题1.什么是航空?什么是航天?航空与航天有何联系?2.飞行器是如何分类的?3.航空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空器又如何细分?4.航天器是怎样分类的?各类航天器又如何细分?5.火箭和导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6.要使飞机能够成功飞行,必须解决什么问题?7.战斗机是如何分代的?各代战斗机的典型技术特征是什么?8.直升机主要以什么技术标准进行分代?9.载人航天的工具或方式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10.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有什么不同?11.航空航天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13.什么是“两弹一星”?14.我国的运载火箭共有几个系列?多少个型号?各自有什么用途?15.熟悉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导弹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16.通过阅读教材中的航天航天技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途径的看法。
第二章 思考题1.大气分几层?各层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国际标准大气?3.大气的状态参数有哪些?4.什么是大气的粘性?5.何谓声速和马赫数?6.什么是飞机相对运动原理?7.什么是流体的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方程?它们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8.低俗气流和超声速气流的流动特点有何不同?9.拉瓦尔喷管中的气流流动特点是什么?10.平板上的空气动力是怎样产生的?11.什么是翼型?什么是迎角?12.升力是怎样产生的?它和迎角有何关系?13.影响升力的因素有哪些?14.简述飞机增升装置的种类和增升原理。
15.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阻力?试说明低速飞机各种阻力的影响因素及减阻措施。
16.为了保证风洞试验结果尽可能与飞行实际情况相符,必须保证飞机和模型之间的哪几个相似?17.什么是雷诺数?18.风洞试验有何作用?19.什么是激波?超声速气流流过正激波时,流动参数有哪些变化?20.什么是正激波和斜激波?二者在流动上有何区别?21.什么是临界马赫数?22.什么是局部激波?23.飞机的动态布局式有哪些?24.机翼的几何参数有哪些?25.试简述超声速飞机的外形特点?如何减小超声速飞机的激波阻力?26.试简述后掠机翼、三角形机翼、小展弦比机翼、变后掠机翼、边条机翼、“鸭”式布局和无尾式布局等飞机各有什么特点?27.低速飞机和超声速飞机在外型上有何区别?28.什么是超声速飞机的声爆和热障?如何消除热障?29.飞机的飞行性能包括哪些指标?30.什么是最小平飞速度?什么是最大平飞速度?什么是巡航速度?31.什么是静升限?32.衡量飞机起飞着陆性能的指标有哪些?如何提高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33.什么是飞机的机动性?什么是飞机的过载?34.什么是飞机的稳定性?飞机包括哪几个方向上的稳定性?35.影响飞机纵向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飞机横向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飞机方向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36.什么是飞机的操纵性?驾驶员是如何操纵飞机的俯仰、偏航和滚转运动的?37.直升机有何特点?38.试说明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
第九章卫星轨道的调整与转移9.1 概述9.1.1 航天器的轨道机动航天器在中心引力场中的运动,即Kepler轨道运动及在非理想条件下航天器的摄动运动,都属于被动运动,即在初始条件给定后完全由环境条件决定的运动。
但是现代航天器的运动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有时航天器要利用火箭发动机推力或者有意利用环境提供的力(例如空气动力、太阳光压力)主动地改变飞行轨道,这就是航天器的主动运动,称为轨道机动(orbit maneuver)。
航天器的轨道机动可以人为地分成以下三个类型(但这些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没有实质的差别):(1)轨道保持或轨道调整(orbit keeping or orbit correction)。
这是为了克服轨道要素的偏差而进行的小冲量的调整。
可以利用轨道摄动方程进行分析。
(2)轨道改变或轨道转移(orbit change or orbit transfer):这是指大幅度改变轨道要素,例如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从椭圆轨道转移到圆轨道,改变轨道平面。
这种转移的特点是需要大冲量的火箭发动机。
(3)空间交会(space rendezvous):即主动航天器通过一系列的机动动作达到与被动航天器会合。
这里主要控制航天器的相对运动。
按照持续时间,航天器轨道机动可以分为:(1)脉冲式机动:发动机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产生推力,使航天器获得脉冲速度。
分析时可以认为速度变化是在一瞬间完全成的,当然这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化。
(2)连续式机动: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依靠小的作用力改变轨道。
例如利用电离子火箭发动机、利用空气动力、太阳光压力等进行的机动。
9.1.2 轨道机动所需的推进剂消耗为了实现任何一种轨道机动,都必须使航天器获得附加的速度矢量。
排除利用235空气动力和太阳压力等特殊方式外,为此必须开动某种形式的火箭发动机。
对于仅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的飞行器,运动方程为dvmP dt= (dmP w dt =−式中 为飞行器质量,m /dm dt −为推进剂消耗率,w 为燃烧产物的有效排出速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毕业时间2014年6月毕业一、题目:航天器轨道机动研究二、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航天器轨道机动已经广泛应用在航天器入轨和轨道保持等领域,但随着空间科学的不断发展,多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与轨道机动已经成为技术上需要重点研究的对象,本课题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该毕业设计,学生能达到:1.掌握Hohmann转移、Lambert转移的原理与实例。
2.能用MATLAB仿真出航天器的运行轨道。
3.锻炼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攻关能力。
三、主要技术指标:(1)学习二体力学、Hohmann转移、Lambert转移在航天器轨道中的应用。
(2)熟练掌握MATLAB软件,并能应用MATLAB编写航天器轨道程序,仿真出轨道轨迹,利用提供的大量数据分析出如何才能使航天器更节省能源,找出航天器最优轨迹。
(3)翻译相关的英文科技文章一篇。
(4)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一篇。
四、进度与要求第01周----第02周:参考翻译英文文献;第03周----第04周:学习Hohmann转移和Lambert转移的原理;第05周----第08周:研究二体轨道力学和Hohmann转移的算法;第09周----第14周:应用Matlab编写航天器轨道机动程序;第15周----第16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1]杨嘉墀.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 中国宇航出版社,1995.[2]赵钧. 航天器轨道动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竺苗龙. 绕地飞行航天器最佳发射轨道理论及其他问题的研究. 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4]薛定宇、陈阳泉. 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周军. 航天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6]袁建平. 航天器轨道机动动力学[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0.[7]杨乐平,朱彦伟.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迹规划与控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8]刘鲁华. 航天器相对运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M]. 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3.[9]张志涌,杨祖樱. MATLAB教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10]唐国金,罗亚中,张进.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王忠贵,罗亚中.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最优交会控制器设计[J]. 弹箭与制导学报2004,24(3):14-17.学生指导老师系主任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航天活动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探索精神越来越浓厚,人类活动的领域也由大气层内扩展到宇宙空间,航天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将航天事业的成就作为评比国家科技的发达程度,航天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轨道机动研究是航天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
第六章发射与返回技术6.1运载火箭的发射技术6.1.1 运载火箭的发射过程运载火箭由相对于发射平台静止的状态起飞、加速到进入正常的导引弹道的过程称之为发射过程,简称发射。
广义的发射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为使火箭达到可发射状态,首先必须在发射场的技术区进行对接、装配和一系列的检查和测试;(2)火箭从技术区转移到发射区,然后将火箭吊装到发射台上,完成垂直度调整和方位瞄准,装定发射诸元并与各种地面设备的电缆、气、液管路等相连接;进行各分系统测试和综合测试;完成推进剂加注、充气等技术准备工作;(3)测控系统准备:对测控站各系统进行检查和测试,然后进行各测控站之间的联试,以保证发射指挥、控制系统正常、可靠地工作;(4)按预定的程序进行发射,火箭离开发射台起飞、加速、起控并进入导引弹道飞行。
若发生故障或因其它情况而取消发射,则应泄出推进剂,对贮箱进行清洗和中和处理,将火箭撤离发射台,运回技术区,重新进行检查测试并排除故障。
显然,为了完成上述发射过程的各项任务,需要建立庞大的地面设施,包括发射设备、运输设备、起吊安装设备、装配对接设备、地面检测设备、发射控制设备、测控设备、地面供电设备、推进剂的贮存和加注设备、废气与废液处理设备、发射场地和工程设施等,统称为发射支持系统。
6.1.2 运载火箭的发射方式最早运载火箭采用水平测试、水平运输、整体垂直起竖的发射方式。
后来,随着运载火箭由小到大的不断发展,发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世界各国常用的两种发射方式如下:(1)水平测试、水平运输、垂直吊装的发射方式这种发射方式在发射场内明显地分成技术区和发射区。
在技术区对箭上各系统进行测试,然后通过公路运输车分级(或分部段)运往发射区,由发射勤务塔上的吊车将各级(或部段)垂直吊装对接在发射台上,经过必要的测试后加注推进剂,最后发射。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对发射设备的技术要求容易实现,技术区工作环境好,测试过程完善。
运往发射区时,火箭运输时重心低,不需要大型运输平台和特殊的运输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