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教案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护理教案将着重介绍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措施,以便提供全面的护理和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一、基础知识介绍1.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尿路感染是由细菌侵入尿路引起的。
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从直肠进入尿道、孩儿淋球菌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
2.了解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尿频、尿急、尿痛、尿失禁、腹痛、发热等。
3.了解尿路感染的常见诊断方法:尿常规检查、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二、病房环境的管理1.维持病房空气流通:保持病房的通风,经常开窗换气,防止细菌滋生。
2.保持病房清洁卫生:经常进行室内清洁,特别是卫生间和床位的清洁要保持规范。
三、个人护理1.外阴护理:保持外阴干燥清洁,每日进行阴部清洁,避免使用香皂。
2.尿道护理:病人进行排尿后要进行外阴部清洁,女性要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细菌带入尿道。
四、饮食护理1.饮水:病人饮水量要充足,每天至少1500-2000ml,以增加排尿次数,稀释细菌浓度。
2.尿路碱化:饮用柠檬水、蔬果汁等碱性饮料,可使尿液呈碱性,减少细菌繁殖。
五、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按照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疗程一般为7-10天。
2.协助病人按时服药:提醒病人按时服用药物,并注意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六、卫生教育1.宣传个人卫生:教育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切忌憋尿、勿过劳、避免过度疲劳等。
2.宣传正确排尿方式:教育病人正确的排尿姿势,避免憋尿、过久过多排尿等不良习惯。
3.预防尿路感染:教育病人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将细菌带入尿道。
女性在排尿后进行外阴部清洁时要从前向后擦拭阴道口。
七、观察与记录1.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人的尿量、颜色和性状,以及病人的症状变化。
2.记录治疗效果:及时记录病人的症状缓解情况和治疗效果,以便通过记录对病情进行评估。
八、合理活动1.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促进身体的康复。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掌握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内容。
2. 技能目标:(1)学会观察尿路感染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病情评估。
(2)掌握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操作,如导尿术、膀胱冲洗等。
(3)能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职业素养。
(2)提高学生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和兴趣。
教学内容:1. 尿路感染的概述2.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类和临床表现3. 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护理措施4. 尿路感染患者的健康教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尿路感染的概念、常见症状和危害。
2. 学生分组讨论:尿路感染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尿路感染的概述(1)讲解尿路感染的病因、分类、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尿路感染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2.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类和临床表现(1)讲解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因,如细菌感染、尿路结构异常等。
(2)介绍尿路感染的分类,如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3)讲解尿路感染的典型临床表现,如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尿路感染患者的病情变化。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建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要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尿路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教学内容1. 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护理措施(1)讲解尿路感染的诊断方法,如尿常规、尿培养等。
(2)介绍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如导尿术、膀胱冲洗等。
2. 尿路感染患者的健康教育(1)讲解尿路感染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2)介绍尿路感染患者的自我护理方法,如保持外阴清洁、多喝水等。
课时:2课时年级:护理专业教学目标:1. 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掌握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生活护理、药物治疗、心理护理等。
3. 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护理水平。
教学重点:1. 尿路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 尿路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
2. 尿路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护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有哪些临床表现?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讲解尿路感染相关知识1. 尿路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
三、案例分析1. 教师提供一例尿路感染患者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诊断及治疗原则。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护理措施。
四、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操作,如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协助患者排尿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尿路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解尿路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1. 尿路感染患者的心理特点。
2. 尿路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三、讲解尿路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护理1. 尿路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原则。
2. 尿路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护理措施。
四、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尿路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护理操作,如给药、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尿路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尿路感染患者护理措施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尿路感染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护理的理解程度。
尿路感染教案教案标题:尿路感染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尿路感染的定义、病因和常见症状。
2. 了解尿路感染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预防尿路感染。
教学内容:1. 尿路感染的定义和病因:a. 解释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进入尿道、膀胱和肾脏等部位。
b. 介绍尿路感染的常见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2. 尿路感染的预防方法:a.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勤洗手、保持外阴清洁等。
b. 鼓励学生多喝水,以促进尿液排出。
c. 提醒学生避免憋尿,及时排尿。
d. 教导女生正确的擦拭方式,从前往后擦拭,以防止细菌进入尿道。
3. 尿路感染的治疗措施:a. 强调及时就医的重要性,尿路感染需要医生的确诊和治疗。
b. 介绍常见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治疗等。
c. 提醒学生不要滥用抗生素,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药物使用说明。
教学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尿路感染的病因和常见症状,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2.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医生和患者,演示就医过程和医生给予的治疗建议。
3. 个人卫生宣传海报:学生设计个人卫生宣传海报,展示在教室或学校的公共区域,提醒同学们注意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4. 知识问答游戏:设计尿路感染相关的知识问答游戏,以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资源:1. 尿路感染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角色扮演道具和服装。
3. 绘图纸、彩色笔等制作个人卫生宣传海报所需的材料。
4. 知识问答游戏的问题和奖品。
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评估。
2. 个人卫生宣传海报的设计评估。
3. 知识问答游戏的参与度和回答正确率评估。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尿路感染等健康问题。
2.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邀请医生来校进行健康讲座,加深学生对尿路感染的认识。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学生将了解尿路感染的定义、病因和常见症状,掌握预防尿路感染的方法和治疗措施。
第二节尿路感染病人的护理
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
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主要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膀胱炎。
本病多见于育龄女性、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
其中,未婚少女发生率为2%,已婚女性发生率5%,孕妇菌尿发生率约为7%,老年人发生率可达10%,且多为无症状性菌尿。
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绿脓杆菌等。
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最为常见,占90%。
2.血行感染。
3.淋巴道感染。
4.直接感染。
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和尿流不畅:是最主要的易感因素。
2.女性:因尿道短而直,尿道口离肛门近而易被细菌污染。
3.泌尿系检查:如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等。
4.机体抵抗力低下。
5.其他。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感染、外伤、尿路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输尿管畸形、多囊肾、马蹄肾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有无妇科炎症、细菌性前列腺炎、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尿道扩张等;有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肿瘤等。
询问病人的月经生育史、性生活情况、既往有无类似情况发生及诊疗情况。
(二)身体状况
1.症状
(1)急性膀胱炎:病人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适等膀胱刺激症,常有白细胞尿,约30%有血尿,偶见肉眼血尿。
(2)急性肾盂肾炎: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适、血尿、脓尿、腰痛、肾区压痛或叩痛、输尿管点压痛等泌尿系统表现。
(3)无症状性菌尿:又称隐匿型尿感,即病人有真性菌尿而无尿感的症状,常因其他原因做尿细菌学检查时发现,多见于老年人和孕妇,超过60岁的妇女发生率可达10%。
2.体征急性肾盂肾炎病人常有痛苦面容,肋脊角压痛或(和)叩击痛、耻骨上膀胱区压痛。
(三)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起病急,发热,疼痛,常引起病人烦躁、紧张、焦虑,涉及外阴
及性生活等方面的询问时,病人有害羞感和精神负担。
反复发作者,病人易产生焦虑和消极情绪。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尿常规尿液外观浑浊,尿沉渣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
3.尿细菌学检查尿细菌菌落计数≥105 /ml,则为真性菌尿;如菌落计数<104/ml 为污染,104~105/ml为可疑阳性。
4.肾功能检查可出现氮质血症。
5.影像学检查急性期可作B超检查。
(五)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是去除易患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未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应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获得尿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急性膀胱炎初诊用药可用3日疗法,疗程完毕7日后复查;急性肾盂肾炎抗菌药物疗程通常为10~14日。
护理诊断
1.排尿障碍与尿感所致的尿路刺激证有关。
2.体温过高与急性肾盂肾炎有关。
3.焦虑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有关。
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合理休息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应增加休息与睡眠,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环境。
肾区疼痛明显时应卧床休息,嘱病人少站立或弯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尿频者提供床边小便用具。
高热病人时应卧床休息,体温超过39℃时可采用冰敷、酒精擦浴等措施进行物理降温。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和易消化的清淡饮食,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增加尿量,以冲洗膀胱、尿道、促进细菌和炎性分泌物排出,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尿液性状等的变化,尤其体温的变化;观察尿路刺激征、腰痛的情况,有无伴随症状;观察有无高热持续不退或体温升高,伴腰疼加剧等,一旦出现常提示肾周脓肿、肾乳头坏死等并发症,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三)用药护理
1.合理用药遵医嘱合理选用抗生素,注意观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
磺胺类药物: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胃肠道反应,经肾脏排泄时易析出结晶,还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等,服用时应多饮水减少磺胺结晶的形成和减轻尿路刺激征;或口服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增强疗效。
2.疗效评价尿路感染的疗效评价标准为:
①见效:治疗后复查菌尿转阴。
②治愈:完成抗菌药物疗程后,菌尿转阴,于停用抗菌药物后1周和1个月分别复查1次,如无菌尿,则可认为尿路感染已治愈。
③治疗失败:治疗后持续菌尿或复发。
(四)尿细菌学检查的护理
尿细菌培养标本采集方法:①在应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生素5天后留取尿标本。
②取清晨第一次尿液(保证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h 以上),弃掉前段尿,取清洁、新鲜的中段尿送检。
③留取尿标本时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清洗会阴部,消毒尿道口,再留取中段尿。
④尿液应在1h内作细菌培养,否则容易造成污染。
(五)心理护理
应向病人解释本病的特点及规律,说明紧张情绪不利于尿路刺激征的缓解,指导病人放松心态、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人,应与病人分析其原因,让病人知道造成疾病久治不愈的根源所在,共同制订护理计划,克服急躁情绪,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引起和加重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
积极治疗并消除尿感的易感因素。
2.生活指导指导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正确清洁外阴的方法,注意劳逸结合,饮食营养均衡,增强机体抵抗力。
3.用药指导指导病人按医嘱正确服药,学会观察药效和不良反应,不随意停药或减量,避免复发;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思考题
1.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有哪些?
2 .何谓无症状菌尿?临床上如何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