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的测度与传承_以杭州小营巷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759.44 KB
- 文档页数:6
参观小营巷的实践感悟小营巷,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
我最近有幸参观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从中获得了一些实践感悟。
小营巷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条胡同里,我看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展现了北京传统胡同的风貌,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看到了传统的四合院,这是一种以庭院为中心的建筑结构,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我还看到了许多门头和墙壁上的精美图案,这些图案是由传统的彩绘技艺制作而成,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营巷的生活气息令人着迷。
在这个胡同里,我看到了许多小商店和小摊贩,他们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从食品到日用品应有尽有。
我还看到了一些小餐馆和咖啡馆,这些地方是人们闲暇时光的好去处。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人情味,人们彼此之间互相熟悉,交流着生活琐事,形成了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
小营巷的创新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胡同里,我看到了一些创意工作室和艺术空间,这些地方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创造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我还看到了一些小型企业和创业公司,他们在这里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
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和活力,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参观小营巷给我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在这个现代化的都市中,传统文化常常被边缘化和遗忘。
但在小营巷,我看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我看到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店,他们坚持使用传统的工艺技术制作商品。
我还看到了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它们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它。
通过参观小营巷,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历史与创新的碰撞。
我从中获得了对文化传承的启示,对创新发展的信心,也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我相信,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凝聚“红巷精神”核心价值谱写人民幸福新篇章在杭州主城区中心1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重要革命遗址14处。
特别是围绕小营巷周匝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着浙江省第一个党(团)小组的诞生地、毛主席唯一视察过工作的居委会和钱学森故居。
它们深深铭刻着革命和建设岁月的“红色印记”,被亲切地称之为“红巷”。
90多年来,“红巷”一直传递出一种精神,砥砺上城人民奋勇前行,鞭策上城人民始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未来。
2011年,习近平同志复信“红巷精神”发源地小营巷社区,勉励社区党委要“以建设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为契机,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 2012年5月,杭州市和上城区启动“红巷精神”提炼活动。
“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成为了“红巷精神”的内核,凝结了上城、杭州乃至浙江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照亮了上城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征程。
一、传承红巷精神的政治价值,发扬服务为民之心。
红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宗旨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革命时期先驱们扎根基层,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为群众谋利益,为群众勇于奉献,才能取得伟大的胜利。
岁月流逝,而红巷精神的“民本”政治价值依旧如故。
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生命力与战斗力的根本来源,也是新时期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所在。
具体到上城区这个基层来说,就是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更新运作机制、不断探索技术路径,更好、更快、更优的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端正服务理念。
上城区提出了“让每一寸土地都有精细化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心贴心服务”的工作理念,在基层操作层面具体化落实“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延续优秀传统,党员干部要走街入户、座谈交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走基层、转作风、干实事”等活动,开展多形式的党员会客厅、“红淘”党员服务站、民情观察室等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平台建设;三是更新服务手段,上城区以365区域化智能协作平台建设为重点,应用手机APP、“红淘”淘宝网店、政务微博等现代化技术各种沟通手段,让红巷精神的政治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让各界群众都能以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更好的服务。
留住城市里的乡愁作者:倪艳艳来源:《杭州·党政B》2016年第06期当我们离开乡村,有了浓厚的乡愁,却没想到,那些住在城市里的人,以及去到城市里的人,居然也莫名地有了一份浓浓的乡愁。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分别在华家池畔的杭教院和文二路的杭师院求学。
城市变迁,如今这两处地方都已物不是、人亦非,浙江农业大学成为浙大华家池校区,一部分变身为华家池1号,成为当年的楼王,而杭师院分部成为了耀江文欣苑。
我在叹惋之余,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城市改造与城市记忆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珍惜保护这些有着丰厚故事的城市印迹,留住城市里的乡愁?小营街道是杭州城市记忆的一个集聚地,从明清到民国,从建国初到现在,在这2.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曾发生过丰富多彩的城市故事,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政府和民众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来保护和重构这些珍贵印迹。
红巷深几许:一砖一瓦皆故事皮市巷、小营巷、方谷园、场官弄四条小巷,分别是浙江省第一个党(团)小组的诞生地、毛主席唯一视察过卫生工作的居委会、钱学森故居和郁达夫杭州故居。
它深深铭刻着革命和建设岁月的“红色印记”,被亲切地称为“红巷”。
对于这块充满了红色记忆的地方,我们做的是保护、修缮、恢复、开放。
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运动情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1972年,小营巷56号墙门被辟为“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陈列馆”。
街道在1993年、2001年先后对该馆进行重建,并改名为“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
1922年9月,在中共上海地方兼浙江执行委员会书记徐梅坤的组织下,浙江省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杭州小组在皮市巷3号成立。
由于皮市巷3号原址现为杭州香溢大酒店,我们在树立碑铭的同时,在方谷园3号钱学森故居建设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将两个纪念馆建在一处。
2011年7月1日,中共杭州纪念馆开馆。
同年12月,钱学森故居开馆。
2015年9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及郁达夫殉难70周年之际,位于大学路场官弄63号建于1936年春的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经修缮布置后正式对公众开放。
小营巷:“红巷精神”薪火不息作者:任日莹来源:《杭州》2019年第38期杭州上城区清吟街和解放路之间,是小营巷社区皮市巷3号,秋风卷叶之际,景致撩人,从巷头走到巷尾,不过几分钟而已。
隐匿在鬧市中的这条小巷,凝聚着不少独特的“红色基因”。
不止是小营巷社区,事实上,小营巷地区由小营巷、方谷园、皮市巷构成,“红巷精神”在此繁衍生息,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越发深入人心。
在这里,曾诞生了浙江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1922年,青年印刷工人徐梅坤、浙江法政学校教员于树德等人,就是在这里开辟了浙江红色新天地;同样在这里还诞生了浙江第一个青年团组织;这里也是毛主席视察过的第一个城市居民委员会,1958年,小营巷社区的不少居民都目睹了毛主席来到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
在这里,他亲切地与居民谈心,既肯定了杭州的卫生工作,又极大地鼓舞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高潮;这里还是钱学森故居,一楼正厅匾额上刻着钱家的家训——“克勤克俭”四个大字……2012年,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提炼宣传“红巷精神”列入党代会提案,上城区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开展“红巷精神”大讨论,最终把“红巷精神”总结为“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
“敢为天下先”所代表的是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精神,“甘做孺子牛”所代表的是爱国为民、鞠躬尽瘁精神。
古时先贤已去,而“红巷精神”,一直在这里延续。
小营巷社区书记沈凌媛说,红巷“敢为天下先、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鼓舞着红巷里的几代人投身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
目前,小营巷社区的志愿者超过200名,大多都是党员,他们总是戴着红袖章、穿着红背心,检查河道卫生、作文明指引。
每每遇到春风行动,也总会慷慨解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金建明就是其中一员,2008年,他被小营房管站派到社区为居民服务,原本只需要对接就可以了,但他却总是亲力亲为。
居民水龙头坏了、下水道坏了、马桶堵了,遇上一些修修补补的事,他总是第一个背上工具箱去帮他人解围。
参观杭州小营巷作文
参观杭州小营巷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精心的参观杭州小营巷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营巷这个名字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似乎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我一直没有造访过。
趁着国庆长假,我和爸爸一起去了一趟小营巷,这是一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富有人文气息的杭州小巷。
小巷辖区总面积0.3平方公里,拥有居民3661户,总人口10750户,却有着诸多的荣誉:“全国模范居委会”、“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
我们沿着铺就的青石砖先后来到小营巷61号是太平天国时期听王陈炳文的军事指挥机构听王府(现为小营养老院);小营巷56号是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方谷园2号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祖宅故居。
我们边走边看,爸爸不时地向我讲解这一个个历史建筑背后的生动故事。
我一边点头一边示意,心想:“这些伟大人物原来离我们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真切,感觉近在咫尺,同时又感到他们在那样的艰辛岁月中,都能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为国家做出了宏大的奉献。
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漫步在这充满历史气息的小巷之中,抬头望着这白墙黑瓦,挂着圆铜环的黑漆木门,看着眼前这一草一木,一阵微风吹拂,树叶“沙”,“沙”地作响。
墙上悬挂着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图片,我逐字逐句地在心里默念,当年的一幕幕的景象不时地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仿佛置身于其中。
天色渐暗,我带着这美好的回忆向着回家的路途行进。
杭州小营巷讲解稿杭州小营巷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一条具有浓郁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巷道。
小营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已有千年历史。
它曾是杭州城南门外的重要通道,也是商业繁荣的地方。
如今,小营巷保留着许多古老建筑,成为了游客们了解杭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景点之一。
小营巷以其古朴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闻名。
巷道两旁是一些明清风格的民居,这些房屋保存完好,给人们展示了古代建筑的魅力。
漆黑的木门,青砖红瓦的墙壁,以及精巧的雕花窗户,都展示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
在小营巷的狭窄巷道上,游客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
除了古老的建筑,小营巷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值得一游。
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营巷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位于小营巷的一座古老建筑内,展示了杭州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内陈列着许多文物和艺术品,包括古代书画、陶瓷、青铜器等。
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到杭州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小营巷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店和小吃摊位。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杭州小吃,如龙井虾仁、西湖醋鱼等。
同时,小营巷也是购买传统手工艺品的好地方,如丝绸制品、剪纸、扇子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体现了杭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游客们购买纪念品的绝佳选择。
除了以上的景点和活动,小营巷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
据说,在古代,小营巷是一处风水宝地,因为它位于杭州城的南面,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许多人会在小营巷的某些地方摆放一些吉祥物,希望能够带来好运和财富。
这些吉祥物包括狮子、青石石碑等。
此外,小营巷还有一些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故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在小营巷游玩,并留下了一些诗词。
杭州小营巷是一条具有浓厚历史氛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古老巷道。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老的建筑、参观博物馆、品尝小吃、购买手工艺品,还可以了解到杭州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对于文化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来说,小营巷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第1篇一、活动背景小营巷位于我国浙江省杭州市,是杭州市的一个古老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一次小营巷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们走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们了解小营巷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发展现状;2. 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 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 提高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内容1. 参观小营巷历史街区:学生们首先参观了小营巷历史街区,了解了小营巷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发展现状。
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古建筑、名人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感受到了小营巷深厚的文化底蕴。
2. 参观博物馆:学生们参观了小营巷博物馆,了解了小营巷的历史变迁、名人故事以及传统文化。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增长了见识。
3. 开展主题活动: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1)传统手工艺体验:学生们亲手制作了剪纸、糖画等传统手工艺品,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2)传统戏曲欣赏:学生们欣赏了越剧、京剧等传统戏曲表演,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风采;(3)传统美食制作:学生们亲手制作了杭州特色小吃,如龙井虾仁、西湖醋鱼等,品尝了传统美食。
4.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分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清洁街道、为游客提供咨询等,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 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们对小营巷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活动收获:(1)学生们了解了小营巷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和发展现状,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2)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3)学生们体验了传统文化,增强了传承意识。
江南红巷人文依旧街区名片小营巷旧城风貌保护区位于杭州上城区,南起方谷园,北至清吟街,东起直大方伯,西至马市街。
它始建于南宋时期,现存街区格局及建筑形成于清末民初,历史建筑占70%左右。
现区内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听王府、一处市级文保点钱学森旧居和小营公园,及毛泽东视察小营巷地区卫生工作陈列馆。
整个街区至今仍比较完好地保留有代表杭州历史的传统建筑风貌。
正文由庆春路转进马市街约三百米,沿一肩相连的店铺和房屋走过去,有一个窄窄的缺口,约3到5米宽。
小巷笔直,可以看到东面巷口的横切面,汽车如动画般飘烁。
那是另一条热闹的街—直大方伯。
在马市街和直大方伯之间,大约300米的距离,正是小营巷的长度。
一个地方的长度和宽度是显而易见的,而小营巷的深度,非得走近它的往事、走近它的古建筑、走近它的原住民,静静地倾听、触摸这条人文荟萃的江南红巷,看过往和当下岁月如此完美地水乳交融在一起。
红色文化传承在小营巷血脉里1948年1月5日,是61岁的胡幼凌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那时候,他住在小营巷42号。
“那是一个周末,父母准备带我们去逛公园,临出门的时候,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的毛主席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我家。
”当时才4岁的胡幼凌,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挤满了邻里街坊,非常热闹。
那天,毛主席视察了小营巷61号、56号和42号三个墙门,查看了居民卧室、厅堂、厨房、菜橱和水缸等,关切地询问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状况,情不自禁地赞扬说:“你们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当时正值全国上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小营巷社区的卫生标杆就这样竖立起来了。
几经变迁,小营巷42号墙门已经拆除,在此地基上建造起了一批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小营民居”,粉墙黛瓦,马头高耸,似曾相识,独具风韵,是杭州民宅建设中为数不多的具有传统民居特色的楼盘。
早在1972年,56号就被辟为“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陈列馆”,后来年久失修,风蚀雨侵的纪念馆一度显露老态,2001年,小营街道投资80万元,对原建筑拆平后按原样重建,这里的长住居民差不多是在纪念馆的耳濡目染下长大的,纪念馆始终和他们记忆中的印象一样,安静而低调地伫立在巷子中间,敞开的大门每天迎来送往着附近居民和游客瞻仰小营巷的荣光一刻。
杭城十条最具韵味小巷!感受老杭州的慢生活早春时节,江南的白墙黑瓦常常带着蒙蒙的水气,青砖路上也常是湿漉漉的。
天气渐暖,杭州最地道的市井生活又开始在这些街角巷弄生机勃发。
找一日空闲,静静的坐在巷子里,体会属于杭城的慢生活。
1十五奎巷对于“十五奎巷”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巷内徽州会馆里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
另一种说法是,明嘉靖年间,巷里的居民多擅长骑马射箭,科举考试时一举得中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巷子里的民居多是屋顶铺青瓦,室内多铺石板,是清末民初典型的杭州民居的“营造法式”。
往巷子中延伸出去的更窄的小道望去,绿色植物攀附着古朴的房屋,在这里拍摄一组文艺范的照片最合适不过了。
交通指南:公交8路,13路,59路,66路,71路,119路,189路,190路,195路,198路,208路,216路,280路,308路,315路,334路,352路,801路,b支3路,b支3区间,鼓楼站下2大井巷穿过人潮拥挤的河坊街,拐个弯,转进一条静谧的小巷,咫尺距离,便是喧嚣和宁静的两个世界。
相比热闹的河坊街,与之一墙之隔的大井巷却是难得的清净,没有喧嚷的民俗表演,也少了浓重的世俗气息。
小小的巷内,流通着现代和老旧的双生。
另外,沿着巷内小径走,还可以直接上吴山,大井巷出名,多半是因为巷内确有一口大井——钱塘第一井,住在大井巷的居民一直用井水来过日子。
用井水冲凉,洗衣…这也是大井巷最大的杭州味。
交通指南:公交8路,13路,59路,66路,71路,119路,189路,190路,195路,198路,208路,216路,280路,308路,315路,334路,352路,801路,b支3路,b支3区间,鼓楼站下,再步行至大井巷。
3小河直街京杭大运河到达杭州拱宸桥南,便分出了一条河岔,形成了一条百米小河。
沿河而建的民居,黑瓦黛顶,层层叠叠,绵延不断,这就是“人家尽枕河”的小河直街。
小营巷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在小营巷的社会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小营巷是一个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人们涌入其中,形成了一个热闹而繁忙的场景。
通过实践,我发现小营巷的商业环境十分竞争激烈,各种商铺琳琅满目,各种品牌争相吸引顾客。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意识到一个商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具备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而这种独特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品质和价格上,还要体现在服务的质量和体验上。
在实践中,我进入了一家以奶茶为主打产品的小店。
这家店的产品并没有多么特别,但是他们的服务十分出色。
他们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顾客,从接待、点单到制作奶茶过程中都展现出专业和高效。
他们的员工待人亲切,笑脸相迎,无论是对老顾客还是新顾客都是一视同仁。
这种良好的服务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意识到了服务对于商业的重要性。
除了服务,小营巷的实践还让我了解到了社会中的不同群体和他们的需求。
在小巷里,我遇到了很多老年人,他们大多是来小巷购物或闲逛的。
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对潮流时尚抱有浓厚的兴趣。
然而,很多商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商品和宣传方式都不够贴合老年人的需求。
我觉得商家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群体,并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总结起来,小营巷的社会实践让我学到了很多。
我意识到商业竞争的激烈性,学会了如何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吸引顾客。
同时,也认识到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商家应该更加关注和满足这些需求。
这次实践对于我的成长和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会将这些体会与经验广泛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