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件结构设计非常好
- 格式:ppt
- 大小:5.18 MB
- 文档页数:50
塑胶件结构设计方案引言塑胶件在各个工业领域广泛应用,其结构设计方案对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塑胶件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讨论,探讨结构设计原则、注意事项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
结构设计原则1. 符合产品功能和使用要求在进行塑胶件的结构设计时,首先需要确保塑胶件能够满足产品所需的功能要求。
例如,如果塑胶件用于承载重量,则需要考虑其强度和刚度;如果用于密封材料,则需要考虑其密封性能。
2. 合理利用材料在塑胶件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能,尽量减少材料的浪费。
通过合理的形状设计、壁厚控制和孔洞设置等手段,达到最佳的材料利用效果。
3. 提高设计可生产性在塑胶件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可生产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简化生产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并且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4. 考虑装配和维修性在塑胶件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产品的装配和维修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塑胶件易于装配,并且方便进行维修和更换。
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 壁厚控制塑胶件的壁厚对其性能和生产工艺有着重要影响。
过厚的壁厚会增加材料的消耗,并降低塑胶件的强度和刚度;而过薄的壁厚则容易导致塑胶件的变形和破裂。
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塑胶件的壁厚,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生产效果。
2. 强度和刚度要求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功能要求,需要合理设计塑胶件的强度和刚度。
通过在关键部位增加加强结构或调整几何形状,可以满足产品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3. 模具设计在进行塑胶件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制造过程中所需的模具设计。
合理的塑胶件结构设计能够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4. 表面处理和装饰塑胶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表面处理和装饰要求。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方便后续的表面处理(如喷塑、镀银等)和装饰操作,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和附加值。
塑胶件结构设计方法1. 结构拓扑优化结构拓扑优化是一种常用的塑胶件结构设计方法。
通过应用有限元分析和优化算法,将原始的结构进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结构形式和性能。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1.胶厚(胶位):塑胶产品的胶厚(整体外壳)通常在0.80-3.00左右,太厚容易缩水和产生汽泡,太薄难走满胶,大型的产品胶厚取厚一点,小的产品取薄一点,一般产品取1.0-2.0为多。
而且胶位要尽可能的均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局部地方可适当的厚一点或薄一点,但需渐变不可突变,要以不缩水和能走满胶为原则,一般塑料胶厚小于0.3时就很难走胶,但软胶类和橡胶在0.2-0.3的胶厚时也能走满胶。
2.加强筋(骨位):塑胶产品大部分都有加强筋,因加强筋在不增加产品整体胶厚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增加其整体强度,对大型和受力的产品尤其有用,同时还能防止产品变形。
加强筋的厚度通常取整体胶厚的0.5-0.7倍,如大于0.7倍则容易缩水。
加强筋的高度较大时则要做0.5-1的斜度(因其出模阻力大),高度较矮时可不做斜度。
3.脱模斜度:塑料产品都要做脱模斜度,但高度较浅的(如一块平板)和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但当侧壁较大而又没出模斜度时需做行位)。
出模斜度通常为1-5度,常取2度左右,具体要根据产品大小、高度、形状而定,以能顺利脱模和不影响使用功能为原则。
产品的前模斜度通常要比后模的斜度大0.5度为宜,以便产品开模事时能留在后模。
通常枕位、插穿、碰穿等地方均需做斜度,其上下断差(即大端尺寸与小端尺寸之差)单边要大于0.1以上。
4.圆角(R角):塑胶产品除特殊要求指定要锐边的地方外,在棱边处通常都要做圆角,以便减小应力集中、利于塑胶的流动和容易脱模。
最小R通常大于0.3,因太小的R模具上很难做到。
5.孔:从利于模具加工方面的角度考虑,孔最好做成形状规则简单的圆孔,尽可能不要做成复杂的异型孔,孔径不宜太小,孔深与孔径比不宜太大,因细而长的模具型心容易断、变形。
孔与产品外边缘的距离最好要大于1.5倍孔径,孔与孔之间的距离最好要大于2倍的孔径,以便产品有必要的强度。
与模具开模方向平行的孔在模具上通常上是用型心(可镶、可延伸留)或碰穿、插穿成型,与模具开模方向不平行的孔通常要做行位或斜顶,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和装配的前提下,产品侧壁的孔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做成能用碰穿、插穿成型的孔。
塑胶件螺母埋置工艺和结构引言:塑胶件螺母是一种常用的连接元件,用于将螺纹连接到塑胶件中。
在塑胶件的制造过程中,螺母的埋置工艺和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塑胶件螺母的埋置工艺和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塑胶件螺母埋置工艺1. 埋置工艺的选择塑胶件螺母的埋置工艺有多种选择,常用的有熔融埋置法、热压埋置法和冷压埋置法等。
具体选择哪种工艺需要考虑塑胶件的材料、形状和尺寸等因素,以及生产效率和成本等因素。
2. 埋置工艺的步骤(1)准备工作:确定螺母的埋置位置和数量,选择合适的埋置工具和设备。
(2)预处理:对塑胶件进行清洁处理,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油脂等杂质,保证埋置的质量。
(3)埋置:根据埋置工艺的要求,使用埋置工具将螺母嵌入到塑胶件中,注意控制埋置力度和深度,以避免塑胶件的损坏。
(4)固化:根据螺母的材料和埋置工艺的要求,对塑胶件进行固化处理,使螺母与塑胶件紧密结合。
3. 埋置工艺的优缺点(1)熔融埋置法:适用于大批量生产,但可能会对塑胶件产生热变形,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
(2)热压埋置法:能够保证埋置的质量,但工艺复杂,设备投资较大。
(3)冷压埋置法:简单易行,但对塑胶件的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裂纹或破损。
二、塑胶件螺母的结构设计1. 螺母的形状和尺寸塑胶件螺母的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计,一般采用六角形状,尺寸要与螺纹匹配,以保证连接的牢固性。
2. 螺母的材料选择塑胶件螺母的材料选择要考虑其与塑胶件的相容性和使用环境的要求,常用的材料有塑料、铝合金和不锈钢等。
3. 螺母的固定方式塑胶件螺母的固定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有自锁螺母、胶粘固定和螺纹锁紧剂等。
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可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4. 螺母的表面处理塑胶件螺母的表面处理可以采用镀锌、镀铬或喷涂等方法,以提高其防腐性和美观性。
结论:塑胶件螺母的埋置工艺和结构设计对于塑胶件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正确选择埋置工艺,合理设计螺母的形状和尺寸,以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和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塑胶件螺母的连接效果和使用寿命。
2.4,扣位2.4.1,扣位也称卡扣,是塑胶件连接固定的常用结构,在强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用于代替螺丝固定.扣位设计在于“扣”,需要结合紧密,保证测试强度,达到安装目的即可.卡扣常做在装饰件固定,面底壳组装,屏固定,按键限位,盖体扣合,方向球等结构处.2.4.2,卡扣分公扣,母扣,公扣为凸,母扣为凹.卡扣原理:扣合前:有导向斜角引导扣合方向,公母扣均做导入角,一般取60°,45°.扣合中:公扣弹性臂变形压入,弹性臂要保证变形,强度要足够,一般变形量≧扣合量.扣合后:公扣凸与母扣凹贴合,分离方向不易取出,要求扣合面或扣合角小于导向斜角.2.4.3,卡扣常见形式及尺寸a.装饰件扣合,一般为一端插入,另一端扣合,扣合量0.3-0.7mm,插入0.6-1.5mm,如装饰片,电池盖,屏固定及充电器面底壳扣合等,也有全扣位结构,扣位较多,还会增加辅助导向骨.如手机盖,在此不做介绍.图2.4.3ab.下图结构常见内部隐藏扣,不易拆卸,死扣结构;在公扣部件上做插穿结构,可通过插穿孔方便拆卸.如路由器将公扣结构作在面壳壁厚内侧,母扣做在底壳内部,很难拆卸.液晶显示屏外壳也做类似死扣.图2.4.3bc.下图结构常见面底壳组装,第一组图在组合后常会在公扣端加管位骨限制错开,第二组则可以不用特别要求.母扣与公止口组合,公扣与母止口组合;和母扣与母止口组合,公扣与公止口组合的两种情况可以按下面两组图结构进行相应修改即可,安装方式类似.图2.4.3cd.强脱扣位,由材质,韧性决定,材质越软可以强脱越多.一般单边强脱ABS:0.3mm,PC:0.5,PP:0.8, TPE:1.5等,强脱同所承载的壁厚韧性有关,韧性足可以稍微加大强脱深度.具体依结构实际情况定.图2.4.3de.手感扣,通常作在滑动结构上,如电池盖,旋转环等结构.一端为弹扣状,另一端为齿或圆柱.另一种不作弹扣,直接强扣强出,扣合量一般在0.3-0.8之间.F.其他常见扣:2.4.4,卡扣设计考虑要素卡扣需要考虑布局数量位置,安装形式,安装强度,注意事项:a.规则外形,布局按右图方形圆形卡扣分布,方形壳体宽度≤20,宽度不做扣位;20<壳体宽度≤50,作1至2个扣位;圆形壳体一般扣位会均布,如做防呆,可以将扣位稍微移动,保证扣位分布均匀.b.不规则外形,按装配方向选择安装形式,曲线边凸凹处易出现翘曲,受力错位脱开问题,常做扣位+管位骨结构;c.扣位位置尽量靠近转角,防止翘曲,并与螺钉配合组装;卡扣一般在保证强度情况下尽量作少.d.卡扣安装形式与正反扣,要考虑组装,拆卸的方便,考虑模具的制作;e.卡扣处注意防止缩水与熔接痕;f.卡扣斜顶运动空间不小于5,一般取值8,退位不能有干涉,最好为平面,;g.在卡扣上非安装边做R角,不要干涉扣合过程.h.扣位导正,特征:止口,管位骨等,止口,管位骨在上述有说明.。
塑胶产品结构设计要点塑胶产品的结构设计是指根据产品功能和使用要求,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构造设计,使产品能够满足使用功能和质量要求,以及具备良好的外观和实用性。
在进行塑胶产品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1.确定产品功能和使用要求:了解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包括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寿命、承载能力、阻燃性能、耐磨性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来确定产品的结构设计目标。
2.材料选择: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选择适合的塑胶材料。
根据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市场价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3.结构布局:根据产品的功能要求和外观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布局。
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进行结构布局时,要考虑产品的各个功能部件的位置、载荷传递路径、连接方式等因素。
4.强度设计:对于承载载荷的部件,需要进行强度设计。
通过选用合适的截面形状、增加加强筋和加大材料厚度等手段,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断裂、变形和塑胶疲劳等现象。
5.组装和拆卸设计:对于复杂的塑胶产品,需要考虑组装和拆卸的方便性。
通过设计合理的连接方式、采用模块化结构等手段,简化组装和拆卸过程,提高产品的维修和更换部件的便利性。
6.注塑成型设计:在进行塑胶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塑胶材料的注塑成型工艺。
通过优化产品的结构设计,减少成型缺陷和变形,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
7.外观设计:塑胶产品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观。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产品的外观效果,设计合理的形状和曲线,避免尖锐边缘和毛刺等缺陷。
8.安全设计:塑胶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安全性。
对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件,应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并设计合理的圆角和平滑表面,避免刺伤和损伤。
9.可维修性设计:对于长期使用的塑胶产品,需要考虑其可维修性。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方便产品的维护和更换损坏部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总之,塑胶产品的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要求、材料性能、工艺要求、外观要求和安全要求等因素。
塑胶零件设计常识,一般塑胶件设计过程中都会有以下几项:1,塑胶件壁厚的厚度设计!(说出你的理由)2,塑胶件加强筋的设计3,塑胶螺丝柱(自攻)的设计4,塑胶件止口,美观线的设计!5,塑胶件材料选择的原则1.壁厚太厚容易浪费材料,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延长冷却和固化时间,容易产生凹陷,缩孔,夹心等质量上的缺陷。
,所以应该均匀,壁与壁连接处的薄厚不应该相差太大,并且应尽量用圆弧连接,否则容易开列。
一般是1~5MM,小件为1.5~2.5,大件为3~10`MM 。
2.加强筋高度通常塑件为壁厚的3倍左右,并有2~5度的脱模斜度,与塑件壁的连接出及端部,应用圆弧连接。
防止应力集中。
,加强筋的厚度应为塑件壁厚的1/2,如果太大,容易产生瘪凹。
如果要设置多个加强筋,则分布应错开,防止破裂。
我先来一个失败的实例,如图,这是一个控制器的面板,最终的成品是8个叠成在一个机箱中(图中的结构部分从略)。
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个产品设计,啥经验也没有,反复校核后开模,首样出来也没有发现问题,但是整机一装配,麻烦就来了--控制器与控制器之间居然有3mm左右的间隙存在!难看得要命,简直就是废品。
你们可以想象我当时寒风瑟瑟的样子了。
原因其实在简单不过,我的拔模斜度设大了,为2度,这样底部和上部因斜度相差就是0.7mm,双边1.4mm,而模具厂缩水考虑不足,尺寸比图面尺寸又单边少0.2mm,双边是0.4mm,这样塑胶件本身就造成了1.8mm的间隙,加上机箱本身设计间距1mm,2.8mm 的大空隙就这么出来了!教训:设定拔模斜度之前不仅仅要考虑注塑工艺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到由此而产生的其它不良“后遗症”。
选择材料的考虑因素任何一件工业产品在设计的早期过程中,一定牵涉考虑选择成形物料。
因为在产品生产时、装配时、和完成的时间,物料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除此之外,品质检定水平、市场销售情况和价格的厘定等也是需要考虑之列。
所以这是无法使用概括全面的考虑因素而定出一种系统性处理方法来决定所选择的材料和生产过程是为最理想。
塑胶件的设计要点塑胶件的设计要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模具设计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塑胶件设计要点:1. 材料选择:* 材料特性:了解不同塑料材料的特性,包括强度、硬度、耐磨性、耐化学品性等。
* 成本考虑:考虑材料的成本,选择在项目预算内的合适材料。
2. 结构设计:* 壁厚设计:控制塑胶件的壁厚,避免过厚或过薄,以确保成型质量。
* 结构强度:确保塑胶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承受预期的载荷,采用合适的加强结构。
* 回流槽设计:在可能产生气泡的地方设置回流槽,有助于排除空气并提高填充效果。
3. 模具设计:* 冷却系统:合理设计冷却系统,确保塑胶件在成型时能够均匀冷却,减少变形和缩水。
* 浇口位置:选择合适的浇口位置,以确保塑料均匀充填整个模具腔体。
* 模具材料:选择耐磨性和导热性好的模具材料,提高模具寿命和生产效率。
4. 表面处理:* 外观要求:根据产品的外观要求选择适当的表面处理方式,如抛光、喷涂等。
* 纹理设计:如果需要特定的表面纹理,要在模具设计中考虑进去。
5. 可回收性:* 材料选择:尽量选择可回收的塑料材料,有助于减少环境影响。
6. 装配考虑:* 装配设计:如果塑胶件需要与其他零部件进行装配,确保设计中考虑到装配的便捷性。
7. 模拟和测试:* 流动性模拟:使用模流分析工具模拟塑胶熔体在模具中的流动,优化充填效果。
* 强度模拟:进行有限元分析等强度模拟,确保塑胶件在使用条件下具有足够的强度。
这些是一般塑胶件设计的要点,具体的设计要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材料特性和生产工艺来进行调整。
最好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合作,确保设计能够满足产品的功能、外观和生产要求。
塑料件结构设计详解-精塑料件结构设计通⽤塑胶零件设计1、术语和定语1.1 缩⽔、缩痕制品表⾯产⽣凹陷的现象,由塑胶体积收缩产⽣,常见于局部内厚区域,如加强肋或柱位与⾯交接区域。
1.2 缩孔制品局部⾁厚处在冷却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所产⽣的真空泡,叫缩孔。
1.3 ⽓泡塑胶熔体含有空⽓、⽔份及挥发性⽓体时,在注塑成型过程空⽓、⽔份及挥发性⽓体进⼊制品内部⽽残留的空洞叫⽓泡。
1.4 缺胶、不饱模塑胶熔体未完全充满型腔。
1.5 ⽑边、批锋塑胶熔体流⼊分模⾯或镶件配合⾯将发⽣锁模⼒⾜够,但在主浇道与分流道会合处产⽣薄膜状多余胶料为1.6 烧焦⼀般所谓的烧焦,包括制品表⾯因塑胶降解导致的变⾊及制品的填充末端焦⿊的现象;烧焦是指滞留型腔内的空⽓在塑料熔体填充时未能迅速排出(困⽓),被压缩⽽显著升温,将材料烧焦。
通⽤塑胶零件设计1.7 熔接痕、夹⽔纹模具采⽤多浇⼝进浇⽅案时,胶料流动前锋相互汇合;孔位和障碍物区域,胶料流动前锋也会被⼀分为⼆;壁厚不均匀的情况也会导致熔接痕。
1.8 喷痕、蛇纹⾼速通过浇⼝的塑胶熔体直接进⼊型腔,然后接触型腔表⾯⽽固化,接着被随后的塑胶熔体推挤,从⽽残留蛇⾏痕迹。
侧浇⼝,塑胶经过浇⼝后⽆滞料区域或滞料区域不充⾜时,容易产⽣喷痕。
1.9 银丝、银条制品表⾯或表⾯附近,沿塑料流动⽅向呈现的银⽩⾊条纹。
银丝的产⽣⼀般是塑胶中的⽔分或挥发物或附着模具表⾯的⽔分等⽓化所致,注塑机螺杆卷⼊空⽓有时也会产⽣银条。
1.10破裂、龟裂制品表⾯裂痕严重⽽明显者为破裂,制品表⾯呈⽑发状裂纹,制品尖锐⾓处常呈现此现象谓之龟裂,也常称为应⼒龟裂。
1.11表⾯光泽不良制品表⾯失去材料本来的光泽,形成乳⽩⾊层膜、模糊状态等皆可称为表⾯光泽不良。
通⽤塑胶零件设计1.12 翘曲变形制品因壁厚或是成形时冷却不均匀⽽产⽣收缩⽐例不同,从⽽形成制品变形或是扭曲。
1.13 流痕塑胶熔体流动的痕迹,以浇⼝为中⼼⽽呈现的条纹波浪形状。
精密塑胶件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及加工成型工艺研发一、导言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精密塑胶件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注塑模具是生产精密塑胶件的重要成型工具,包括模具结构设计、加工成型工艺研发等方面,都对精密塑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精密塑胶件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及加工成型工艺的研发。
二、模具顶出结构设计模具的顶出结构是指在注塑过程中,塑料熔料在充模过程中,通过顶出装置使塑料零件从模具中弹出的一种结构。
对于精密塑胶件的顶出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模具材料的选择。
模具材料的选择应根据精密塑胶件的材料性质和生产工艺要求进行选择,一般常用的模具材料有P20、45#、718等。
同时,模具材料的硬度和耐磨性也是影响顶出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
2.顶出方式的选择。
常见的顶出方式有机械顶出、气动顶出和液压顶出等。
对于精密塑胶件而言,要考虑到产品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等因素,通常采用气动顶出或液压顶出方式较为合适。
3.顶出装置的设计。
顶出装置通常包括顶出销和顶出板两部分。
其中,顶出销的材料应与模具材料相匹配,以保证顶出销的刚性和耐磨性,同时辅助顶出板的设计要合理,以保证塑料零件能够完整且顺利地脱模。
1.模具加工工艺研发。
模具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模具加工序列的确定、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加工精度控制等。
通过合理的模具加工工艺研发,可以提高模具的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
2.塑料熔融流道设计。
塑料熔融流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塑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对于精密塑胶件而言,流道应尽可能短而粗,以保证塑料熔料的快速流动和顺畅充模。
3.注塑工艺参数的优化。
注塑工艺参数的优化包括注射速度、保压时间、保压压力和注射温度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获得更好的塑胶件成型品质和缩短生产周期。
4.模具温度控制。
模具温度对于塑胶件的收缩率和表面光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模具温度控制,可以避免塑胶件的变形和表面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