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在美学课上的笔记
以下是一些可能在美学课上听到的笔记:
1. 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哲学分支。
2. 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美的感受?
3. 美学分为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两个阶段。
传统美学关注于发掘普遍适用的美学原则,而现代美学更注重探讨美学经验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4.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对象。
5. 美学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形式主义、实用主义、象征主义等。
6. 美学也与其他哲学分支有交叉,如伦理学、政治哲学、认知科学等。
7. 美学经验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
感性经验指的是直接感受到的美的体验,而理性经验则是对美的思考和分析。
8. 美的标准并非固定不变,随着时间和文化的演变而变化。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易中天:“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5月22日,十六卷本《易中天文集》在北京隆重首发。
首发大事办完,易中天抽出时间来到广州,关起门来,就他的“历史问题”,向记者一五一十地做了三天的“口头交代”。
干过大多数农活“我本来就是流寇一个。
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弄得‘身份不明,面目不清’,让贴惯了标签的人完全无从下手。
”接受采访时,易中天开口便这样说。
四次转型。
第一站,是。
易中天1965年高中毕业被分到农八师的“共青团农场”,那一年他18岁。
在兵团农场,易中天干过大多数农活。
其中最累的是“和泥巴”。
干活的人得站在土坑里,用铁锹像揉面一样和泥,再一锹一锹扔到地面。
“一天下来,感觉肠子都要断了。
” 同学脸都吓白了易中天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那年,以同等学力考进武汉大学,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的。
这是他转型的第二站。
易中天觉得武大那时的学风非常好。
毕业论文答辩会时,从哲学系请来的答辩刘纲纪,与导师吴林伯的某些观点不同。
易中天就跟刘纲纪当面争起来,针锋相对,“旁边的同学脸都吓白了”。
没想到,最后刘纲纪给他的成绩是“优”。
毕业时,易中天按规定必须回。
导师胡国瑞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主张留校。
那时,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他通过教育部长蒋南翔,找到自治区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把易中天留在了武大。
易中天的课叫“文艺审美心理学”,也不“循序渐进”,一上来就是弗洛伊德、格式塔,口碑传开,郑州、长沙等高校的教师也赶来听,窗户上、走廊里挤满了人。
“土匪”变“流寇”1988年被免职后,继任的校长搞两个“凡是”:“凡是拥护的我反对,凡是反对的我拥护。
”武大风气的转变让易中天感到压抑。
有人推荐他去厦门大学,他没有片刻犹豫就举家迁往厦门特区,时在1992年。
读书报告——《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和历史》有幸读得易中天先生的这本书,非常欣喜。
首先是本书易中天先生诙谐幽默的语言,使得我读这本书毫不费劲,几乎每一个晦涩难懂的知识点,易中天先生都用简单质朴的语言和例子让我了解清楚其意思。
其次是本书的内容,先用一个个问题引入我去思考美学,接着将美学的历史一一呈现在我面前,从柏拉图到康德再到黑格尔最后到一般艺术学的形式说,充分讲解历史上各位美学大师们的理论观点并提出疑问并解答之后再系统的解答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艺术到审美最后到美学。
本书中易中天先生并没有介绍一个个的美学定义,让我们去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去理解前人的美学观点,然后找到其理论中的漏洞,然后通过他们这些理论中的漏洞,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带领我们一起思考,用先生的话说就是: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传授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启迪智慧,而美学真正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启迪智慧。
先生在本书中传授给我们的是一套理解美学的程序,并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数据。
本书就是一堂逻辑严密的美学课,看完这本书,就如同上完了七节非常有趣的美学课。
第一节课主要告诉我们美学并不是一门提供门票的学科,它是虽通,却是无用之用,可以启迪智慧。
美学并不管一些门类艺术学的“琐事”,只管艺术标准是否可能和怎样可能这么一个根本性问题。
第二节课,我了解到美学研究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发展。
掀开第一幕的是柏拉图,他定了个调子,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美的本质”,也就是研究美是什么,算是美的客观学研究,也是美的哲学。
第二幕便是从美的哲学开始,从毕达哥拉斯的数是一切的本源到苏格拉底再到柏拉图,美学从客观美学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主观美学,但坚持客观美学最终走进死胡同,转向了审美的研究。
第三节课主要讲康德的审美的研究。
得到了以下结论:①审美是超功利的②审美是非概念的③审美是无具体目的的,只有主观的和目的形式④审美是主观普遍的。
第四节课,是关于审美心理学的历史。
易中天语录经典语录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
提供了易中天语录,欢迎欣赏!1、琢磨计谋是没有用的,你还是琢磨人性吧!2、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3、曹操从中央到地方,又从地方到中央,给朝廷写了无数的建议,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4、刘备干逃跑这事还是很在行的。
他就像海轮上的老鼠,好像总是能第一个察觉到哪一艘船会翻掉……先是跟着公孙瓒打袁绍,然后又跟着曹操打吕布,又跟着袁绍打曹操……5、削藩不是针对哪一个诸侯的,而是针对“郡国制”的。
按照这种制度,藩王们是有实权的。
他们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军队和财政收入,俨然“独立王国”。
如果地盘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其实力便很可能超过中央政府,比如刘濞的吴国就是。
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
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
长此以往,势必尾大不掉,成为中央政权的心腹之患。
这就要钳制,要打击,要削弱其势力。
6、这年头不弱智,就不能当领导。
7、然而,自从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英雄的时代也就开始走向没落。
君臣之间的促膝谈心没有了,而代之以行礼如仪、磕头如捣蒜;游侠谋士纵横天下各展才华没有了,而代之以拉帮结派、巴结权贵往上爬;诸子百家争鸣自由辩论也没有了,而代之以独尊儒术、只许一个人思想。
权欲和利欲将成为主宰和动力,人格和灵魂则将被和践踏,就像王翳、吕马童们践踏项羽一样。
于是我们看到的便是这样一个画面:一只代表着英雄精神和高贵感的虎或豹,在草原上孤独地死去,而一群代表着权欲和利欲的粗鄙的狼和平庸的羊,则一拥而上,恣意践踏着那只虎或豹,然后每个人都扯下一块豹皮或一根虎骨叼在嘴里,准备回去邀功行赏。
而在不久之前,他们是根本不敢看那只虎或豹的眼睛的。
8、实际上,狡诈中有真诚,或者有时狡诈有时真诚,正是曹操的特点之一。
9、现在看来,事情可能好就好在这些领袖们当时都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绝对主张。
理想是有的,但不宏伟;主张也是有的,但不绝对。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美学概论笔记第一讲绪论w 一、美学学科的定位——什么是美学?w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w 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武器w 四、为什么学习美学——意义w 五、基本学习参考用书w 六、美学的发展简史——脉络一、美学学科的定位——什么是美学?w 1、美学是否属于自然科学学科?w 2、美学是否属于社会科学学科?w 3、美学是否属于人文科学学科?w 4、美学与哲学的关系?w 5、美学独特的理论品格是什么?二、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w 四种代表性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w 1、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柏拉图、陈望道、蔡仪等;w 2、美学是艺术哲学:黑格尔、丹纳、朱光潜w 3、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博克、休谟、康德;w 4、美学的研究对象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三、美学的研究方法——武器w 三大类:w 1、自上而下的方法: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演绎法;w 2、自下而上的方法: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后——归纳法;w 3、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四、为什么学习美学——意义w 1、可以使人认识到人的本性就是自由w 2、可以使人完善,建立超功利主义的人生观w 3、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w 4、可以帮助人进行反思,并进行思维训练五、基本参考书w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w 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班。
w 3、陈望衡著《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w 4、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六、美学的发展简史——脉络w 1、古希腊时期:柏拉图w 2、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w 3、启蒙运动时期:鲍姆嘉通——美学之父w 4、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w 在以后各讲中,我们将会逐步展开……第二讲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思想w 一、简介w 1、发源时间:公元前6世纪w 2、极盛时期: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公元前5世纪前后,希腊的音乐,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也都很繁荣,特别是雕刻,它发展到欧洲后来一直没有赶上的高峰。
00037《美学》笔记1.绪论1.美学的学科属性1.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1.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1.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2.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2.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领会)(1)美学和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把它作孤立的研究,它和很多学科有交叉,有相互的渗透、影响和综合。
2.美学的研究对象(重点)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识记)1.美学是一种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1.代表人物:柏拉图。
2.代表思想: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美本身,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易中天讲美学:最没用的和最有用的(下)◎徐悲鸿《八骏图》上一期我们说,美学是最没用又最有用的。
但,为什么呢?这就要弄清楚美学是干什么的。
大体上说,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
人类有艺术,也有审美(包括美和美感 ),这没有问题,是吧?但人与动物不同,他遇到一个现象,就要提问题。
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也就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这就产生了各种学科。
比方说,他看到天上有各种天体,有太阳,有月亮,有星星,他就要问:这是什么?这就有了天文学。
他看到苹果熟了会从树上掉下来,月亮却不会,他就想知道为什么。
这就有了物理学。
他看到有的人穷,有的人富,有的时候丰衣足食,有的时候通货膨胀,他就想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就有了经济学。
现在,他看到生活中有美,他就想知道美是什么。
他看到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觉得不美,甚至自己也有的时候觉得美,有的时候觉得不美,他就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他还看到大家都爱美,他自己也想变得美一些,这就要知道应该怎么办。
于是,就有了美学。
但是,要知道“怎么办”,就得知道“为什么”;而要知道“为什么”,就要知道“是什么”。
所以,“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过一篇对话体的文章,叫《大希庇阿斯篇》。
对话的两个人,一个是自以为是的希腊贵族希庇阿斯,还有一个就是柏拉图的老师、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希庇阿斯这家伙是很有些牛逼哄哄不知天高地厚的。
所以,当苏格拉底问他“美是什么”时,他连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说,这个很容易的啦,美就是一位美丽的小姐呀!苏格拉底点点头说,是呀是呀,美丽的小姐当然是美啦!可是一匹母马呢?一匹身材匀称毛色光滑跑起来飞快的母马,难道不是美的吗?《荷马史诗》上说了,连神都赞扬过的,难道不是美吗?希庇阿斯也点点头说,是呀是呀,美是一匹美丽的母马。
苏格拉底又问,那么一个陶罐呢?一个做得很好的陶罐,有两个耳朵,能装两公升水,难道不美吗?希庇阿斯只好又说,美是一个美丽的陶罐。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对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这种看法,我以为太狭窄了。
这涉及对美学对象的看法。
美学不限于研究“美”。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学的范围日益扩大,美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
现代美学的体系,不仅包括哲学美学(基础科学),而且包括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审美文艺学以及审美应用科学。
美学的这些分支学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当的发展,有的在古代仅仅有某种萌芽。
我们研究美学史,应该站在现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视野放宽一些。
中国古典美学体系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
它也包含有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审美文艺学、审美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审美文艺学(文艺美学)的内容占的比重最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美”并不是中心的范畴,也不是最高层次的范畴。
“美”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远不如在西方美学中那样重要。
如果仅仅抓住“美”字来研究中国美学史,或者以“美”这个范畴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美学史,那么一部中国美学史就将变得十分单调、贫乏,索然无味。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的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国美学史是研究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因此,中国美学史不仅要研究历史上那些美学理论著作,而且要研究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等)。
后记在结束本书的时候,我想对本书的体例以及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说明。
中国美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但是一本书的篇幅终究是有限的。
这就产生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有两种方法。
一种方法是对每个时代的每一个美学思想家(或每一本有关美学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来,一一加以简略的介绍。
这种方法容易把历史变成流水账。
我觉得不很可取。
另一种方法是突出重点,。
抓住每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想家和美学著作,尽量把它们讲充分一点。
关于美学的读书笔记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首先看第一章,解释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重点解释了康德的哲学体系,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任务和意义在于“技术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权,美学则担当了反思现代性和恢复感性的作用”。
往小说,当代艺术的任务便在于此,使人回复为具有人性的人。
第二章重点在于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特点,也指出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中国美学,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尤其是魏晋哲学),有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释中国美学。
但是这些观念中国艺术比西方当代艺术早意识到。
所以,中国艺术不是落后,而是过早先进,结果没什么地方可以发挥,中国艺术家追崇西方艺术,却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实质上源头要追溯到自身。
另外我也注意到美学的阶级分野最后超越了地域分野—官方艺术、士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分野最后取代了南北艺术的分野。
不是说南北艺术的分野最后被取代了,而是其分野模糊化了。
第三章则解释西方美学讨论的的两大问题—美的模仿原则和形式原则。
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相辅而成,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格局。
以及广为人所知的优美与崇高的说法—涉及到日神—酒神精神。
这一点,西方美学具有比中国美学更为完整、严密的格局。
第四章笔锋一转,写到了美学最重大的突破—杜尚的质疑,真正将艺术引入到美学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催生了迥异于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
美学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到,美学上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关于艺术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偏重和强调。
模仿论关心作品反映世界的关系,修辞论关心作品如何打动读者,表现论集中在作品如何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客观论则只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等等。
不同理论所构成的起承转合过程,就是美学思想的历史。
并简单解释了艺术的概念。
第五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模仿和再现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最大区别之处。
第六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解释了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易中天:美学,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以教育说美学美学有没有用?今天,我就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但一开始,我还是要说得远一点。
人为什么要上大学,要到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呢?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不要说美学学不好,便是别的什么学,也未必学得好。
教育的目的,一般都被说成是知识的授受,即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的好坏,是以知识掌握的多寡来衡量的。
要不然,我们高考的考卷会有那么厚厚的一叠?那其实是在跟你“秋后算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知识呢?因为据说“知识就是力量”。
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还不如说“知识就是本钱”。
教育的目的被看作是知识,而知识则被看作是一种有用的东西。
现在大学里面有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门课程传授的知识没什么用,就很少会有人去听。
这实在是离教育的本来目的很远很远了。
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什么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要全面自由发展,就不能老想着学了以后有什么用。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
我不反对学好专业,但更主张全面自由发展,更主张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一个人,如果连人都不是,又怎么会是人才?顶多是个工具,比如一把斧头或一台电脑。
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教育决不等于知识的传授,更不等于知识越多就越好。
“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然是错误的,“知识越多越聪明”也不见得,也有知识越多越愚蠢的。
实际上,一个人知识多,只能证明他勤奋,不能证明他聪明。
当然,知识很多,智商也不会太低啦。
但我要告诉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是骗人的。
那些“下笔如有神”的,都是原本有精神,只不过“读书破万卷”以后“如虎添翼”而已。
所以,单纯地灌输知识,决不是最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应该是传授方法,传授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方法。
知识好比是数据,方法好比是程序。
数据是录不完的。
再说了,数据录得再多,没有程序,不能运算,还是等于废物。
闲暇读书《破门⽽⼊:易中天谈美学》推荐这是⼀本讲美学的书。
美学可以⽤各种⽅法讲。
本书所⽤,为“破门⽽⼊法”。
破,就是批判,也就是清算或清理。
这就要围绕问题讲历史,或历史地讲问题,故本书⼜名《美学的问题与历史》。
历史讲完了,问题搞清了,结论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了出来。
这就叫“破字当头,⽴在其中”。
⾄于使⽤“讲演体”成⽂,⽆他,教书匠习性使然故也。
《破门⽽⼊:易中天谈美学》⽬录第⼀讲性质与⽅法⼀并不提供通⽤门票的美学⼆最没⽤的和最有⽤的三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四美学就是美学史,美学史就是美学五呆⽓与灵⽓第⼆讲美的研究⼀柏拉图定的调⼦⼆第⼀乐章三⾛向主观美学四⾛向神学⽬的论五⾛进死胡同第三讲审美的研究:康德⼀美学的教⽗与⽗亲⼆美感的特征三审美的原则四美的秘密五康德给我们的启迪第四讲审美的研究:审美⼼理学⼀直觉⼆移情三⼼理距离四格式塔五精神分析第五讲艺术的研究:⿊格尔⼀美学,还是艺术哲学⼆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三艺术的阶段与类型四艺术的门类与特征五对⿊格尔美学的反思第六讲艺术的研究:⼀般艺术学⼀模仿说⼆表现说三游戏说四形式说五⾛出美学的迷惘第七讲美学问题的历史解答⼀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是情感的传达三艺术是⼈的确证四美感与审美五美与丑西⽅古典美学史纲总论古希腊罗马客观美学1.美的研究2.艺术的研究3.美和艺术的研究中世纪神学美学1.忏悔的美学2.感性的美学3.⾏动的美学近代⼈⽂美学1.认识论美学2.⼈本主义美学3.⼈类学美学观中国古典美学史纲先秦两汉艺术社会学1.儒家美学2.⾮儒家美学3.两汉美学魏晋南北朝艺术哲学1.先导者2.集成者3.终结者唐宋元明清艺术⼼理学1.审美⼼理学2.艺术⼼理学3.创作⼼理学⾃然科学的形式主义1.实验美学2.形式美学3.结构主义4.符号论美学5.格式塔⼼理学⾮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1.唯意志论2.直觉主义3.表现主义4.精神分析5.现象学6.存在主义理性主义的表现主义1.移情学派2.艺术科学3.接受美学社会科学的形式主义1.反映论2.价值论美感经验论1.快感说2.⼼理距离说3.实⽤主义4.分析哲学5.新⾃然主义艺术社会学1.游戏说2.⼈类学美学3.社会学美学康德的《判断⼒批判》⼀书,包括两⼤部分:审美判断⼒的批判和⽬的论判断⼒的批判,第⼀部分是他的美学。
高一历史美学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学习中,美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了艺术、审美以及美的理解和欣赏等方面。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本文将对高一历史美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美学的概念美学是对美的本质、规律以及人类关于美的认识和体验的研究。
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探讨美的产生、规律和价值,并研究人类对美的欣赏和评价。
二、审美的基本要素1.客体性:指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包括形式、结构、色彩、音调等方面的因素。
2.主体性:指观赏者个人的感受、直觉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3.审美情感:指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美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三、艺术的分类1.视觉艺术: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和传达信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
2.音乐艺术:通过声音的组合和韵律的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包括音乐演奏、歌唱等。
3.文学艺术: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和描述,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
4.舞蹈艺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形式来展示和传达情感和主题,包括芭蕾舞、民族舞蹈等。
四、美的标准与评价1.客观标准:美学理论认为,存在一些客观的标准来评价艺术作品的优劣,如技法、表现力、创新性等。
2.主观标准: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都有所不同,因此审美评价也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五、美学流派与理论1. 传统美学: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结构和创作技巧,如古希腊的“模仿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等。
2. 观念美学:强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的重要性,如笛卡尔的“观念美学”和康德的“审美观念”等。
3. 感性美学:强调作品对观赏者情感和情绪上的冲击和感受,如胡塞尔的“情感感性美学”和杜勒斯的“美感哲学”等。
4. 社会美学:强调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关系,如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女性主义美学等。
六、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都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艺术可以承载社会价值观念、记录历史文化、传递情感和思想等。
美学笔记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和探讨,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以主要美学知识点为线索,进行笔记总结。
一、美学的概念与形成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创作、美的鉴赏等问题。
美学以审美活动为中心,探讨人们对美的体验、感知和理解,旨在揭示美的规律和本质。
2. 美学的形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艺术与审美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言说和表演艺术的观点,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而柏拉图则主张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理念之美,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美学观。
3. 美学的意义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文化艺术的发展、社会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美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二、美的本质与美学理论1. 美的本质对于美的本质,历代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对称、秩序、完整”的体现,柏拉图主张美是“超越物质的理念之美”,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性的目的”。
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2. 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对美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学术体系。
典型的美学理论有形式美学、审美经验理论、美的历史性理论等。
形式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形式和结构,审美经验理论则探讨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美的历史性理论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的发展进行分析。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涉及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形式。
继看完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以后,寒假在家细读了《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一书。
此前原不知把三国故事讲得活色生香的易中天对美学居然也颇有研究,在导师列出的书单上,赫然看见易中天的名字,多少有些亲切。
此公向来争议不断,于我内心,是颇为赞同他的讲述方法的。
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散发着霉味的历史事件一件件铺陈开来,用一种饶有兴味又悬念迭起的讲述方法在你面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历史事件。
至于讲述方法,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本书里,易中天一如既往地用他生动诙谐的语言,将艰深晦涩的美学稀释成了人人可吃的“大锅饭”,调侃嬉笑之余,不觉拉近了受者与美学的距离。
用低姿态和大众语言,将严肃的学术底盘放低,让更多的人能够登上美学之舟,领略美学,我认为这是易中天的一大贡献。
第一讲开宗明义,指明美学作为一门元艺术学,并不提供通用门票,而它虽“通而不用”,却又是无用之用,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他引言道:哲学的本义在于“爱智慧”,对于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是一颗爱心,一腔对世界,对人生,对真理,对智慧的爱。
他进而说道:“那些既没有智慧也不爱智慧的人,是不够资格讲哲学的。
”对此我颇为赞同,常常看见一些学者动辄长篇大论却又不知言何,看了半天教人云里雾里,对于这样的一些人,我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具备哲学所需要的智慧,又是否真的爱智慧。
《西方哲学十五讲》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志伟曾说过:“把哲学弄得人人谈虎色变,是哲学研究者的责任。
当然,哲学本身有其学科的复杂性。
”我想,这样的复杂性应该就是易文接下来所阐述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别。
并不存在标准答案的美学由一系列的提问和解答来构成,这等于说美学就是美学史,是思想的思想,它所要研究的,是“问题的问题”,“标准的标准”。
易中天进而提出“顺藤摸瓜”和“反攻倒算”两种不同路径的美学研究方法,并运用了“呆气和灵气”这一颇为精到的描述,认为美学研究须讲究“得法”,须“下苯工夫而不做死学问”。
对于美学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恰到好处的点拨。
第二讲以美的研究为题,分别介绍了三位在美学观点上具有共同基调(即:美是客观的)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并指出:由苏格拉底起古希腊美学渐渐发生微妙转变,即:把美由事物的属性变成了人与事物的关系,开始对“人”产生关注,预示了客观美学向主观美学转变的趋势。
至18世纪英国经验派博克提出“美就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及其同时期美学家休莫提出“美只存在于欣赏者心里”,那些心灵最为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时,主观美学逐渐站稳脚跟。
而苏格拉底的“超越一切相对合适之上的绝对合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最高绝对形式”则暗含了走向神学目的论的趋势,最终不可避免地走进了一条死胡同。
在论及客观美学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实验美学时,书中出现了一句颇具易氏风格的精彩调侃:“我丝毫都不怀疑这些美学家(指实验美学家)是认真的,但我以为他们是在认真地扯淡”。
第三讲以美学史上具有“哥白尼革命”意义的康德为主题,此人把美学研究从“美是什么”转变成“审美是什么”,使近代美学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和光明坦途。
易中天由此不无风趣地说道:鲍姆加登这个“美学之父”认真说来只好算个“教父”,康德才是近代美学的真正父亲。
进而点明其重要著作《判断力批判》的四个契机:即:1,无利害而生愉快;2,非概念而有普遍性;3,无目的性合目的性;4,共通感。
最后总结康德带来的启迪在于:审美判断是对主体的判断而非客体;因此,它表面审物,实际审人;美须由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实存无关;审美判断不是认识,不是发现,而是期待。
康德以后,西方美学逐渐由客观论转向主观论,由模仿论转向表现论,由美的哲学转向审美心理学。
第四讲便分别介绍了审美心理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大学说: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冯特的格式塔说和福罗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第五讲专门讲述美学史上的重头人物黑格尔,开篇点明西方美学从“美”的研究到康德“审美”的研究再到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研究的重要转变是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进而层层剖析了他的著名论断:“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句话;对于黑格尔的艺术阶段类型分类法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最后以三句话总结了黑格尔的美学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是一个过程;2,世界是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也就是正,反,合)的过程;3,艺术是世界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且它自身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始而追求,继而实现,终于超越)。
在盘点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漏洞时,易中天说道:“他的体系,表面上看是运动的,发展的,辨证的,实际上却是封闭的,正因此,他无法正确预见到艺术的未来。
”
第六讲分别介绍了一般艺术学中的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和形式说几大代表学说,并以《走出美学的迷惘》为结语,指出:美学就是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和艺术的研究三部分和三方面的总和;而它们其实也是美学的三个历史阶段;分属于古希腊罗马,康德和黑格尔;三者亦暗含了一种正,反,合的逻辑关系。
美学的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的,但哲学仍然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七讲对一些典型的美学问题作出解答,它们分别是:1,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2,艺术是情感的传达;3,艺术是人的确证;4,美感与审美;5,美与丑。
正文后有相当一部分的附录,分别为:1,《西方古典美学史纲》;2,《中国古典美学史纲》;3,《西方现代美学史纲》。
个人认为这三个大纲对于美学初学者颇有价值,起到了很好的梳理条目,提纲挈领的作用。
在附录4中则列出了一些诸如《美学散步》,《悲剧心理学》和《美的历程》等美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且通俗易懂的读物。
综观全书,不同于以往美学读物往往以人为纲的惯例,《破门而入》一书以问题为纲,将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理论流派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别加以专门论述,“顺藤摸瓜”与“反攻倒算”并用,既纵横交错又并行不悖,脉络清晰。
以其独特的思维角度,举重若轻地使一些费懂的美学问题迎刃而解。
加之他独特的平民化语言风格,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插科打诨,不拘一格又收放自如,颇能引起受者的兴趣与共鸣。
虽然有时他过于个人色彩的嬉笑怒骂不免有些流于庸俗和肤浅,但这也正是他的讲述方式之特点所字。
尽管此书带有显而易见的普及读物性质,但对于美学初学者来说,仍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深入浅出的参考书。
用易中天自己的话来说:“美学不应该枯燥丑陋。
因为美学不但是爱智慧,而且它所爱的,还是关于美和艺术的智慧。
”看过《易中天品三国》的人也许知道,他的讲述具有明显的说书特点:讲究布局,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听众往往不知不觉就被带入情节中。
此书多少延续了这样的特点,尽管对于这样的一种讲述方式还存在着争议,但我以为:倘若果有所得,那么,姑且进入他所设定的情境,主动自觉地钻一回他的“圈套”,心领神会地被“忽悠”一把,又有何妨?
学术就不可以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