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相关推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语设计的艺术(一)教学结课的原则1、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课堂教学的结课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到了结课,也因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发展同时到了该告一段落的时候了。
教师要把结课控制恰到好处,做到水到渠成,避免生拉硬套。
2、结构完整,首尾呼应——结课时要使结语和前面的教学内容保持脉络贯通,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结语好似一条金线,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首尾相连,前后照应。
3、语言精练,紧扣中心——教学结课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语言一定要少而精,并且一定要紧扣中心。
能起到画龙点睛、提炼主题、提升认识、升华感情的作用。
(二)结束语设计艺术1、课外引活水——延伸式结课。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卒章升感情——震颤式(激励式)结课。
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以情感人,以情促人。
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寻找教学内容中能够拨动学生情思的结合点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发人深省的教学作用。
3、悬念诱思考——悬念式结课。
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
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4、对照促理解——照应式(对比式)结课。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概括提钩要——归结式结课。
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6、想象出创新——畅想式结课。
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到课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对课文挖掘,而要点拨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公开课结束语篇一:语文课堂经典结束语语文经典结束语1. 幸福的生活总有相同的原因,身处逆境,也可以走出一条向上的路来。
2. 用新的希望开启每一天,释放掉不好的回忆,相信明天会更好。
3. 珍视平凡的陪伴,明月依旧照晴窗4. 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路,大度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要想爬山,就会有路。
5. 维纳斯在乐观主义者眼里是美丽的,在悲观主义者眼里是残疾的,在现实主义者眼里是美丽且残疾的。
6. 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
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7.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8. 我们在梦境里横冲直撞撒丫子满世界奔走,永远天不怕地不怕。
可是突然间梦醒了,我看到了自己想象之外的东西。
这就是生活。
9. 我们在梦境里横冲直撞撒丫子满世界奔走,永远天不怕地不怕。
可是突然间梦醒了,我看到了自己想象之外的东西。
这就是生活。
10. 人生并不是总是阳光明媚,并不总是春意盎然,并不总是鸟语花香,并不总是富有诗情画意,有时也有暴风骤雨,有时也有阴霾,有时更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让人不能承受,人生有时更像无边无际的沙漠,还有的看似平坦的一片,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下就松松的下滑,用力由大,陷得由深,下滑也就由厉害,不由感叹人生如此之复杂,让你茫然、让你在无所适从。
11. 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12. 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
独具魅力的语文课堂结束语研究作者:刘玥张琼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20期摘要: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下,许多优秀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实践探索中,他们对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艺术有一定的建树。
李镇西老师的课成为一大批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习的蓝本。
本文另辟蹊径研究课堂中的微小部分——课堂结束语。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课堂结束语语文课堂结束艺术属于语文教学艺术范畴,故研究语文课堂结束艺术首先要清楚语文教学艺术这一概念。
教学艺术和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教学艺术是个综合性的概念。
对于教学艺术的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采用的是学术界广泛运用的定义: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创造性、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分析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四溟诗话》中说到:“器具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我们可以将语文课堂结束语,看成是一节课的结尾,也是下一节语文课的开始。
好的课堂结束语不仅可以沉淀所学,还可以给课堂锦上添花。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结束语往往因教学时间、教学理念等诸多因素阻碍而被迫删减,失去课堂结束语的整堂课成了“断臂的维纳斯”。
一、联系生活,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真正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中认识社会,李老师在设计课堂结束语时,往往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起点,自然而然的融入真实的生活内容,在使用上多根据具体课文,为学生搭建生活感知与课文学习的桥梁,让学生自发的联系生活实际,与课文和作者产生共鸣。
李老师讲授《孔乙己》时,以这样几句话结束了这堂课:“现在,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得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感。
”[1]这一段课堂结束语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心系社会,正确认识自我价值,面向未来,给学生心灵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扩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课文思想意义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巧拨“课堂结束语”这根琴弦巧拨“课堂结束语”这根琴弦王艳一个有效的、新颖的课堂结束语,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浪潮,给他们留下回味无穷的感觉,使他们更期待下一节课的精彩。
教学中,教师对待课堂结束语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忽视了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教学中,教师常以最简短的语言“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结束教学。
笔者认为,这种缺少必要的、精彩的结束语的课堂,会让教学显得不完整,会使教学效果减色不少,难以使学生产生期盼上下节课的欲望。
其二,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缺乏多样性。
多数教师是以提问的方式结束教学,如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懂?还有采用留作业的方式结束教学。
这些结课方法缺少新意,使课堂沉闷乏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三,结束语的设计缺乏现实性。
笔者曾听过《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教学已接近尾声,年轻的女教师激情地说:“欣赏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你一定有不同的感受吧?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说着,这位老师拿出一颗红色的心(用纸叠的),说:“谁说得好,我就把这颗心送给谁。
”当学生拿到红心后,红心上还写着:有时间带你们去庐山。
老师真的会带学生去庐山吗?这样的诺言能实现吗?这样的课堂结束语同样缺少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结束语才能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呢?一、抒情延伸法抒情延伸法要求教师能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将教学由文内延展到课外,目的在于拨开学生心头的云雾,提醒学生要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知身边的每一道风景。
这种方法能使课堂结束语像悠扬婉转的琴声一样,拨动学生的心弦。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雨后天空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位姓薛的老师在课堂临近结束时,采用了抒情延伸这一谈话方法。
当学生学得意犹未尽时,下课的铃声响了,薛老师说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小鸟们造的云房子,真美!生活中不缺少美,生活中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你想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吗?通过你们的火眼金睛去观察:天上的云儿还像什么呢?自己也来造造云房子吧!回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想造的云房子画下来,好吗?”当老师刚刚宣布下课时,很多学生就急着拿出笔和本子画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结束设计曲终奏雅,让人回味无穷。
一堂语文课好的结束,同样能将学生引向艺术的殿堂,让他们去领略语言上繁花似锦的无限美景,去享受曲径通幽处的心灵洗礼,去拾取层层迷雾后豁然开朗的巨大惊喜。
那么,一堂语文课教学的结束艺术有哪些呢?一概括式收束,画龙点睛这是经常要用的一种收束方法。
要求教师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突破教学重难点,分析写作手法,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最后的归纳和小结。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理解到融会贯通,由初识到条理性和系统化的阶段,达到真正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莫言的《卖白菜》,我这样来收束:“这篇散文是莫言忆旧事系列作品中的一篇。
莫言的文字朴实、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独到感悟。
文中讲述了特殊年代里农民生活的艰辛与酸楚,但坚强的脊梁却支撑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章通过一段辛酸往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坚强、自尊、朴实、诚信的母亲形象。
”这样收束,既有对课文中心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语言特色的归纳,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内容延伸,扩展知识语文教学,除了教授课本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的不足。
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接近尾声时,用简洁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拓展。
例如,教学完《边城》一文,学生意犹未尽,很想知道翠翠的命运,我就讲:《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然后布置课外作业:(1)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长河》、《龙朱》、《虎雏》、《石子床》等,也可以阅读类似风格的作家(京派)如汪曾祺、刘绍棠等的代表作品。
结束语教案结束语教案教案编号:001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初中教学内容:结束语的写作技巧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和模仿,学生能够掌握写作结束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点:写作结束语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恰当地运用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告诉学生写作中,一个好的结束语可以让文章更加完整、有力和有说服力。
2. 提问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上一堂课学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以及写作中我们为什么要写一个结束语?二、讲解结束语的作用(10分钟)1. 结束语是文章最后一个段落,以总结、概括或点明主题,起到收尾和印象深刻的作用。
2. 结束语的作用:回顾文章的中心思想、强调论点、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分析结束语的写作技巧(15分钟)1. 概括归纳技巧:对全文的主题、结论和观点进行概括和归纳,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2. 批判思考技巧: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3. 提出建议技巧: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具体可行性建议,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和行动。
四、模仿结束语的写作(20分钟)1. 选择一篇适合的短文,让学生口头模仿和写下自己的结束语。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结束语作品,并讨论优缺点。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写作结束语的重要性和技巧。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阅读一篇文章,并写一段有说服力的结束语。
要求要使用上课所学的写作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和模仿结束语的写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通过互相交流和评价的方式提高写作的技巧。
其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但一些学生在模仿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下节课要加强练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新课结尾的方法1小学语文新课结尾的方法一、过渡式。
教学内容有时需要几课时才能完成,而这几课时之间的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介于上节课与下节课之间,教师在上节课结束时所作的巧设悬念、自然过渡的一种小结谈话。
如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第一节课在引导学生感受了外洞的奇异美景后,结束时用了如下的导语:“同学们,我们才行外洞就已经感受到了双龙洞的奇异美景,那内洞又会有怎样奇丽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再一同去细细观赏吧。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小结,而且为下节课作了提示和铺垫,在学生的脑海中还可以产生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二、总结式。
一堂课授完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借助板书,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总结。
我在教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后说:“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黄河的过去、现状及变化的原因、还有治理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环保。
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这样结束讲课,不但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新课,而且让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情感再次升华。
三、激疑式。
这种结束谈话是指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引中导思,在教堂教学结束时根据课文内容而设置的一种延伸课外的探究性疑问式谈话。
如在学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后,教师有意向学生发问:“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这种结束语把学生在课中诱发出来的学习兴致延伸到课外去,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作业式。
即在每节课结束时,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寻找各种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
可以是布置阅读,可以是抄写训练,也可以是观察写作,或说话练习。
总之,这种形式多样的结束语可以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培养能力。
2小学语文新课结尾的方法一、发散式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
小学教案结尾语教案标题:小学教案结尾语教案结尾语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鼓励。
一个恰当的结尾语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小学教案结尾语的建议和指导:1. 总结学习内容:在结尾语中,可以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今天我们学习了……,你们能回忆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吗?”或者“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到的重点是什么?”2. 激发学习兴趣:结尾语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提问、讲述有趣的故事或者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吗?这个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或者“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知识点,正是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3. 引发思考和讨论:结尾语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例如:“你们对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吗?请举手发言。
”或者“你们觉得今天学到的这个知识对你们有什么实际的应用呢?”4. 鼓励和赞扬学生:结尾语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鼓励的时机。
可以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
例如:“同学们今天都非常认真地参与了课堂活动,你们做得非常好!”或者“我看到你们在课堂上的进步,真的让我感到非常高兴。
”5. 铺垫下一节课:结尾语也可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和兴趣。
可以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或者告诉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例如:“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你们可以提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总之,小学教案结尾语的撰写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通过恰当的总结、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讨论、鼓励和赞扬学生以及铺垫下一节课等方式,可以使结尾语更加生动有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结尾也精彩——课堂结束语的巧妙设计张慧萍【期刊名称】《《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1页(P75)【关键词】结束语; 小学语文; 悬念; 概括; 拓展【作者】张慧萍【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小学【正文语种】中文“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音乐带给人的美好感受,教学亦是如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束语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主体性备受关注,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结束语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这一环节的设置,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在仓促中结束课程,这就使课程设置环节不完整,让学生的学习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
本文对结束语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唤醒教师关注结束语设计。
一、概括总结式,使学生聚焦主旨概括总结式结束语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形式,在对整堂课的总结中,学生更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节课的所学内容,更能够在高度的概括性语言中发现整节课的灵魂所在。
概括性结束语的设计不一定是教师一个人完成的,尤其是语文教师,可以设置填空式的结束语,让学生自主发挥,这样既充分地展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使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如:在《庐山的云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探究,理解文本内涵,使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研读完文本后,教师采取了概括式的结尾来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教学重点的关注,“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探究非常激烈,我很高兴成为你们讨论小组中的一员,这篇文章中充分地利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庐山的云雾的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我们一起来填空吧!是啊,就是这样的如梦如幻的美景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语言,我们要热爱这样的美丽家园!”在这样的总结式的结束语中,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理解比喻修辞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得到一种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总结概括式的结尾也需要学生的参与,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来完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巧设结束语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作者:————————————————————————————————日期:巧设结束语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中学语文论文巧设结束语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陈禄元(福建省长汀县城关中区小学,福建长汀366300)摘要:教师的语言运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
本文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束语的作用,提出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的优化策略,如续编故事,提高学习兴趣;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考;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布置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见识面等。
关键词:结束语;语言运用;教学实效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64-02教师的语言运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即在新课导入环节下足功夫,或音乐,或游戏,或情感渲染,或悬念激疑……然而在课堂结束环节却是戛然而止、草草收场,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笔者认为,课堂结束语如同编筐织篓,如果“口子”没有收好,前面的整个过程都将黯然失色。
笔者结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了课堂结束语的作用,探讨了语文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原则、现状和策略,以供参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结语的不足明代学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写道:“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即写文章开头要能吸引人,结尾要有无穷韵味。
实际上,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也同样如此。
然而,结束语的设计往往被教学工作者所忽略,主要表现在:1.忽视结束语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教学过程才是重点,教师的任务是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教给学生最多的内容。
因此,很多老师总是等到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就简单地说一句“今天就上到这儿,下课!”这就相当于省略掉了结束语。
2.以布置作业代替结束语。
很多教师在最后的环节直接给学生布置预习或者复习任务,而没有任何的总结性的教学语言,在千篇一律的课业任务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精彩的结束语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要想上好语文课,务须讲究结课艺术。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
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
一、文字独白,感染熏陶记得有位老师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字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这段结课语一直留在我的摘抄本上: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
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
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
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
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毒害他、麻痹他。
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
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这位教师在结课时,以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感之以情,晓之以理,耐人寻味。
二、音乐渲染,余音缭绕有位老师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这篇简短的古文,大家已经背下来了。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和散文、诗歌,更在于他豁达、洒脱的人生观。
最后,让我们在乐声中背下这篇短文,永远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那样,我们就会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课在《高山流水》声及学生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美妙的“交响乐”。
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课堂魅力。
浅谈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策略古人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之前,教师不能以“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完事。
上课如同写文章一样,既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好的结尾。
好的课堂结束语应该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疏理、储存、迁移和运用,起到余音绕梁三日的作用。
设计结束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画龙点睛文章需要卒章显志,优秀的课堂也要优秀的总结性语言来进行概括。
概括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既要提示知识结构、脉络和重点,又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系统起来,强化记忆。
一堂课讲的内容甚多,总结时不可能全面重复一遍,那就要突出重点、难点,以作点睛之笔。
教学中有些极易混淆误解的东西,或者某些知识往往有特定的前提、背景,在教学结束语中应对此强调界定清楚。
下面是一位数学教师上“轴对称图形”的案例,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很有启示意义。
课的开头,教师播放了童话小故事《小蝴蝶旅行记》。
在结尾时,教师仍然请出了这只小蝴蝶。
师:这只小蝴蝶旅行结束后,给我们带了一件礼物。
(出示一个黑体的“美”字)蝴蝶带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呀?生:“美”字。
师:对!蝴蝶为什么会给大家带来这件礼物呢?生:因为“美”字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得真好!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生: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还有其他原因吗?生:蝴蝶是在夸我们刚才创作的轴对称图形很美。
生:蝴蝶是想提醒我们要仔细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师:大家说得多好哇!有了轴对称图形,我们的生活才美丽多姿。
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吧!(播放现代化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欣赏大自然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
)[1]“道具”很简单:一个“美”字,一只蝴蝶。
通过欣赏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这就是通过联想来总结一堂课,并将学生带进无穷的未知王国,可谓立意高远。
真可谓“言虽尽而意无穷”,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基于这种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设计了几种结课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这种“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
“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
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篇观景之作,抒发了诗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伟抱负,其结课语就应顺应诗歌的气势采用这种激情赞颂法:
这首诗以“观”为线索,从独立不倚、生机勃发的海岛写到洪波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以浪漫瑰丽的想象,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语言及诗人冲天的豪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不朽的英雄篇章。
千百年来,屹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是一个被称为“奸雄”的曹操,是令后人无限佩服又无限惋惜的曹操。
他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霸气十足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人物。
以这种充满激情的赞颂语言来收束《观沧海》的教学,既再次点明了诗中观察的顺序,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赞颂中进一步感知了曹操的英雄气质。
同时也将作者及其作品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与其独特性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使他们的心海也随之涌起了洪波。
曾有学生课下向我打听了不少关于曹操生平及作品的资料,可见,这种方式激起了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谆谆告诫,滋润幼小心田
“谆谆告诫”就是以苦口婆心地劝导对文章的中心再次申述,让学生在一些容易出现失误的问题上产生警觉和反思。
这种谈话方式就比较适合于那种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的寓言
类文章。
例如《伤仲永》的教学。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名篇,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仲永一生遭遇的遗憾之情,表现了他对天才的泯灭和不得其法的教育方式的无比哀痛。
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得到应有的教诲,我们可以采用谆谆告诫的谈话方式来结束该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伤仲永》的艺术魅力,也了解了文中蕴含的那种沉重情感,希望本文中仲永从神童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能让大家引以为戒。
作为花季少年,你们对世界有着一份美好的憧憬,但却缺乏一份耐心与执著,老师在这里想对你们表明的态度是:学生时代一定要以学业为重,以书本为伴,以知识为友。
俗话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所以,请你们正视自己的智慧,努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使生活
之路越走越宽。
校园里有一小部分学生倚仗自己有一点小聪明而不踏实用功,他们认为自己不学习将来也能干大事。
鉴于此,我们可以借仲永有始无终的天赋谆谆告诫学生珍惜黄金时代,勤奋学习,这些话便能像潺潺溪流一样渗入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心领神会。
课后,便有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不做当代仲永,永争时代先锋”,使我大感欣慰。
三、抒情延展,拓展欣赏空间
这种谈话方式就是用美的语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狭小的空间延伸到大千世界。
这样的结课语就像悦耳的琴声一样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缺少美,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山间的一缕清风,水上的一轮明月,路边的一朵小花,晚照中的一道夕阳。
可以说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美的,这是生活赠与我们每个人的财富,愿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根据学生常抱怨生活单调乏味的实际,我们就可以以诗一般的抒情语言将教学由文中延展到课外,目的在于拨开学生心头的乌云,提醒他们用善和美的眼睛去观察感知身边的每一道风景,用热情去拥抱生活。
四、引用名言,丰富作品内涵
这种谈话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使结课语成为语文课堂的华
章,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与魅力。
它比较适用于有助于增强读者道德修养的文章。
如《落难的王子》,这是一篇关于厄运的文章,告诉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在讲解此文时,便可用引用名言的方法来结束该篇,用以提升作品内涵:
里希特在《长庚星》里说:“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是啊,苦难虽然不能直接带给我们欢笑,但它却能带给我们笑面人生的资本,同学们,坦然的去接受并克服你生活中的困难吧,因为风雨之后彩虹才会出现,生活才更有光彩。
逆境是没人欢迎的,但生活中又常有苦难,鉴于学生表现出的容易放弃、信心不足等,在结束这篇文章时我就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言论来提升作品内涵,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对此文的重视程度,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目的。
五、辨证评述,拓展思维空间
在结束课文时,如果采用这种谈话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有助于他们思维空间的拓展,全面正确的看待人和事。
这种谈话方式适用于有争议的人或事。
例如《羚羊木雕》,讲的这样一件事,一个孩子把如此珍贵的东西送人是对还是错呢?不是用一个字便能概括的。
对于矛盾双方我们应多一份理解与体谅,少一份冲动与贬抑,父母历经了沧桑了解生活的不易,
而孩子天真无邪相信情意无价。
另外孩子也没有像有些孩子一样任性,最终按照大人的意思去办事,又多了一份孝心。
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都透露着人性的光彩,我们所应做的是沟通,沟通了,交流了,这样的事也许就能避免了。
《羚羊木雕》文中的矛盾双方的是非对错一直颇具争议,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双方的做法,客观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人与事,多添一份理智,减少一份偏颇,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总之,一种合适的结课语表达方式,能使一堂课流光溢彩,结课语有如画龙之后的点睛之笔,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在结束篇章教学时应采用一些切实有效的表达方式,以使语文课结束语能象“压场好戏”一样精彩,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