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的喘振保护构成原理及具体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风机如何“防喘振”一、喘振定义喘振,顾名思义就象人哮喘一样,风机出现周期性的出风与倒流,相对来讲轴流式风机更容易发生喘振,严重的喘振会导致风机叶片疲劳损坏。
流体机械及其管道中介质的周期性振荡,是介质受到周期性吸入和排出的激励作用而发生的机械振动。
例如,泵或压缩机运转中可能出现的喘振过程是:流量减小到最小值时出口压力会突然下降,管道内压力反而高于出口压力,于是被输送介质倒流回机内,直到出口压力升高重新向管道输送介质为止;当管道中的压力恢复到原来的压力时,流量再次减少,管道中介质又产生倒流,如此周而复始。
喘振的产生与流体机械和管道的特性有关,管道系统的容量越大,则喘振越强,频率越低。
一旦喘振引起管道、机器及其基础共振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防止喘振,必须使流体机械在喘振区之外运转。
在压缩机中,通常采用最小流量式、流量-转速控制式或流量-压力差控制式防喘振调节系统。
当多台机器串联或并联工作时,应有各自的防喘振调节装置。
二、风机喘振的现象1、风机抽出的风量时大时小,产生的风压时高时低,系统内气体的压力和流量也发生很大的波动。
2、风机的电动机电流波动很大,最大波动值有50A左右。
3、风机机体产生强烈的振动,风机房地面、墙壁以及房内空气都有明显的抖动。
4、风机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使噪声剧增。
5、风量、风压、电流、振动、噪声均发生周期性的明显变化,持续一个周期时间在8s左右。
三、喘振的原因根据对轴流式通风机做的大量性能试验来看,轴流式通风机的p-Q性能曲线是一组带有驼峰形状的曲线(这是风机的固有特性,只是轴流式通风机相对比较敏感),如左图所示。
当工况点处于B点(临界点)左侧B、C之间工作时,将会发生喘振,将这个区域划为非稳定区域。
发生喘振,说明其工况已落到B、C之间。
离心压缩机发生喘振,根本原因就是进气量减少并达到压缩机允许的最小值。
理论和实践证明:能够使离心压缩机工况点落入喘振区的各种因素,都是发生喘振的原因。
风机喘振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风机喘振是指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现象,通常表现为风机整体或部分结构的不稳定振动,会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喘振的出现往往会给生产和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喘振现象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一、原因分析。
1. 气动力失稳。
风机在运行时,由于叶片的设计不合理或叶片表面的腐蚀、磨损等因素,会导致风机叶片受到气动力的不稳定作用,从而引起振动。
2. 结构失稳。
风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材料疲劳、连接螺栓松动等因素都会导致风机结构的失稳,从而引起喘振现象。
3. 惯性失稳。
风机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叶轮的不平衡或转子的不对称等因素,会导致风机的惯性失稳,从而引起振动现象。
二、现象表现。
1. 频率跳变。
风机在运行中,频率突然发生跳变,表现为振动频率明显变化,这是喘振现象的典型表现。
2. 声音异常。
风机在喘振时,会发出异常的噪音,通常是低频、深沉的嗡嗡声,这是喘振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 振动幅值增大。
喘振时,风机的振动幅值会明显增大,甚至超出正常范围,这是喘振现象的直观表现。
三、处理方法。
1. 优化设计。
针对风机叶片和结构的设计不合理问题,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来解决。
采用流场仿真、结构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风机进行全面的设计优化,提高风机的稳定性和抗振能力。
2. 定期检测。
针对风机结构的材料疲劳、连接螺栓松动等问题,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通过振动监测系统、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等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风机结构的失稳问题。
3. 动平衡调整。
针对风机惯性失稳问题,可以通过动平衡调整来解决。
对风机叶轮、转子等部件进行动平衡校正,提高风机的运行平稳性。
4. 加强管理。
在风机运行过程中,加强对风机的管理和维护,做好日常巡检和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风机的异常现象,防止喘振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风机喘振是一种常见的振动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对风机的设计、运行和维护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处理。
风机的喘振保护构成原理轴流风机性能曲线的左半部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区域,在此区段运行有时会出现风机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的大幅度脉动,风机及管道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显著增高等不正常工况,一般称为“喘振”,这一不稳定工况区称为喘振区。
实际上,喘振仅仅是不稳定工况区内可能遇到的现象,而在该区域内必然要出现的则是旋转脱流或称旋转失速现象。
这两种工况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关系。
象17如下图图所示:轴流风机Q-H性能曲线,若用节流调节方法减少风机的流量,如风机工作点在K点右侧,则风机工作是稳定的。
当风机的流量Q < QK时,这时风机所产生的最大压头将随之下降,并小于管路中的压力,因为风道系统容量较大,在这一瞬间风道中的压力仍为HK,因此风道中的压力大于风机所产生的压头使气流开始反方向倒流,由风道倒入风机中,工作点由K点迅速移至C点。
但是气流倒流使风道系统中的风量减小,因而风道中压力迅速下降,工作点沿着CD线迅速下降至流量Q=0时的D点,此时风机供给的风量为零。
由于风机在继续运转,所以当风道中的压力降低倒相应的D点时,风机又开始输出流量,为了与风道中压力相平衡,工况点又从D跳至相应工况点F。
只要外界所需的流量保持小于QK,上述过程又重复出现。
如果风机的工作状态按F-K-C-D-F周而复始地进行,这种循环的频率如与风机系统的振荡频率合拍时,就会引起共振,风机发生了喘振。
风机在喘振区工作时,流量急剧波动,产生气流的撞击,使风机发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增大,而且风压不断晃动,风机的容量与压头越大,则喘振的危害性越大。
故风机产生喘振应具备下述条件:a)风机的工作点落在具有驼峰形Q-H性能曲线的不稳定区域内;b)风道系统具有足够大的容积,它与风机组成一个弹性的空气动力系统;c)整个循环的频率与系统的气流振荡频率合拍时,产生共振。
轴流风机的Q-H性能曲线旋转脱流与喘振的发生都是在Q-H性能曲线左侧的不稳定区域,所以它们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旋转脱流与喘振有着本质的区别。
风机喘振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风机喘振是指在风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现象,这种振动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对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风机喘振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对于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一、风机喘振的原因。
1. 气动因素,风机在运行时,由于叶片和机壳之间的气流动态压力不稳定,会导致振动增大,从而引发喘振现象。
2. 结构因素,风机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者叶片、轴承等零部件的制造质量不达标,都可能成为喘振的根本原因。
3. 运行条件,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风速、气压等的变化,也会导致风机喘振的发生。
二、风机喘振的现象。
1. 声音异常,风机在运行时会发出异常的噪音,这种噪音往往是由于喘振引起的。
2. 振动加剧,风机在运行时振动加剧,甚至会引起设备的共振现象,严重影响设备的稳定性。
3. 能效降低,喘振会导致风机的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增加,严重影响设备的经济性和可靠性。
三、风机喘振的处理方法。
1. 结构优化,对于风机的结构设计和零部件制造,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确保结构合理、零部件质量可靠。
2. 运行监测,对于风机的运行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调整,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风机运行的影响。
3. 振动控制,采用振动控制技术,对于风机的振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小振动幅值,降低振动对设备的影响。
4. 气动优化,通过对风机的气动性能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气动因素对风机运行的影响,减小喘振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风机喘振是风机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气动因素、结构因素和运行条件等方面。
针对风机喘振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结构优化、运行监测、振动控制和气动优化等方面。
只有通过对风机喘振的原因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才能确保风机的正常运行和设备的安全稳定。
风机喘振现象原因和防治方法工厂的风机发生喘振,结果因为不了解喘振是什么,错过了最佳的维修时间,导致了设备和轴承损坏,造成了事故,直接影响到了设备得安全运行。
行业里有很多新人不懂得自行诊断设备病症,设备出了问题也不懂得怎么处理,结果导致了一连续的问题,从而酿成大祸。
1、叶片上积灰或者是叶片局部出现剥落层引起的转动不平衡导致的振动值增大;2、叶轮磨损引起的不平衡;3、轴承游隙太大或者是轴承磨损及失效而造成的振动;4、联轴器左右张口、上下张口超过允许偏差值;5、风机基础地脚松动或者是地基下沉造成水平度超过允许值;6、风机转动机械部分产生摩擦(动静部分)引起的振动;7、风机内部支撑部件出现断裂或是连接部件松动造成刚性不足引起振动。
8、动叶片开关不同步引起的振动。
9、运行中引风机入口前设备严重堵塞或者是并列风机调整偏差大也将引起风机喘振。
说明:叶片开度倾角误差大而引起振动,在风机运行过程中部分滑块会发生摩擦逐渐磨损,滑块在调节盘内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调节装置部分曲柄弯曲;叶柄轴承发生锈蚀,使得叶片调节困难,部分叶片因卡滞出现角度不一致;叶片受到外力撞击而使叶片变形,使得部分叶片在运行过程中角度不协调。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个叶片倾角每增加1°,风机振幅增加近1丝。
#1 轴流风机的失速与喘振现象轴流式风机当调节叶片(动叶调节风机为动叶片,静叶调节风机为入口调节叶片)角度固定在某一位置时,在正常工作区域内,风机的压力随风机流量的减小而增加,当流量减小到某一值时压力达到最大、当流量进一步减小时,风机压力和运行电流突然降低,振动和噪音增大这一现象被称为风机失速。
风机失速后有两种不同表现,一是风机仍能稳定运行,即压力、风量、电流保持相对稳定,但噪音增加;风机及其进、出口气流压力承周期性脉动;风机振动常常比正常运行高。
这种现象称之为旋转失速。
另一是风机即压力、风量、电流大幅度波动,噪音异常之大,风机不能稳定运行,风机可能很快遭受灭性损坏,这种现象称之为喘振。
关于风机喘振原因与处理喘振,顾名思义就象人哮喘一样,风机出现周期性的出风与倒流,相对来讲轴流式风机更容易发生喘振,严重的喘振会导致风机叶片疲劳损坏,出现喘振的风机大致现象如下:1 电流减小且频繁摆动、出口风压下降摆动。
2 风机声音异常噪声大、振动大、机壳温度升高、引送风机喘振动使炉膛负压波动燃烧不稳。
常见的原因:1 烟风道积灰堵塞或烟风道挡板开度不足引起系统阻力过大。
(我们有碰到过但不多)2 两风机并列运行时导叶开度偏差过大使开度小的风机落入喘振区运行(我们常碰到的情况是风机导叶执行机构连杆在升降负荷时脱出,使两风机导叶调节不同步引起大的偏差)4 风机长期在低出力下运转。
一般的处理原则是调整负荷、关小高出力风机的导叶开度使风机出力相近,再根据上面所说的可能原因进行查找再作相应处理。
所谓喘振,就是当具有“驼峰”形Q-H性能曲线的风机在曲线临界点以左工作时,即在不稳定区工作时,风机的流量和能头在瞬间内发生不稳定的周期性反复变化的现象。
风机产生的最大能头将小于管路中的阻耗,流体开始反方向倒流,由管路倒流入风机中(出现负流量),由于风机在继续运行,所以当管路中压力降低时,风机又重新开始输出流量,只要外界需要的流量保持小于临界点流量时,上述过程又重复出现,即发生喘振。
轴流风机性能曲线的左半部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区域,在此区段运行有时会出现风机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的大幅度脉动,风机及管道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显著增高等不正常工况,一般称为“喘振”,这一不稳定工况区称为喘振区。
实际上,喘振仅仅是不稳定工况区内可能遇到的现象,而在该区域内必然要出现的则是旋转脱流或称旋转失速现象。
这两种工况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关系。
象17如下图图所示:轴流风机Q-H性能曲线,若用节流调节方法减少风机的流量,如风机工作点在K点右侧,则风机工作是稳定的。
当风机的流量Q < QK时,这时风机所产生的最大压头将随之下降,并小于管路中的压力,因为风道系统容量较大,在这一瞬间风道中的压力仍为HK,因此风道中的压力大于风机所产生的压头使气流开始反方向倒流,由风道倒入风机中,工作点由K点迅速移至C点。
风机的防喘振控制及优化浅析摘要:喘振是高炉鼓风机固有特性,喘振将严重危害机组的安全运行。
因此,基于风机喘振原理,分析喘振产生原因与危害,并提出了风机的防喘振控制及优化策略,设计抗喘振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同类机组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风机;防喘振控制;优化引言高炉鼓风机一般采用透平压缩机,喘振是透平压缩机的固有特性。
喘振现象对透平压缩机的危害极为严重,必须禁止压缩机处于喘振状态。
如果高炉鼓风机浪涌,空气供应被切断,高炉将无法继续生产铁水。
同时,由于支撑炉内矿石、焦炭等物料的力突然丧失,势必造成炉底的铁水和炉渣飞溅,使风口充满炉渣和铁水,造成高炉重大事故。
因此,高炉鼓风机抗喘振的研究对高炉的稳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1喘振产生原因与危害大型风机一般采用6KV电机驱动风机转子,动调或静调轴流风机。
轴流风机喘振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内因:严重失速,气流膨胀。
根据风机失速的机理,正常运行时不会发生旋转失速。
只有在风机启动或停止阶段,转速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旋转失速。
(2)外因:风机与管网联合运行情况。
一般来说,网络容量越大,浪涌频率越低,浪涌幅值越大;反之,当网络容量较小时,浪涌频率较高,浪涌幅值较小。
风机喘振危害很大,性能明显恶化,会出现较大的供气波动,破坏生产工艺系统的稳定性,会造成风机本体严重振动,风机部件承受较高的动应力,容易造成静、动部件的摩擦和损坏,对推力轴承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会使轴承合金疲劳开裂甚至烧毁。
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会膨胀成逆流,导致风道内温度急剧上升,导致叶片和轴承损坏。
2防喘振的基本原理风机运行时,当气体介质固定,在一定的转速、压力、温度和压差下,可以计算出一个最小的流点。
当流量低于这个值时,风机的性能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也就是说风机会出现喘振,这个点也叫喘振点。
喘振点与风机内气体的分子量、进口压力、温度、压差和出口压力、温度和压差有关。
不同条件下浪涌点的位置是不同的,所以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计算多个浪涌点,然后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一条线,这条线称为浪涌线。
风机喘振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风机喘振是指在运行过程中,风机叶片或整机出现振动,产生噪音,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设备损坏。
喘振现象给设备运行和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因此对于风机喘振的原因和处理方法需要引起重视。
一、原因分析。
1.风机设计问题,风机叶片设计不合理或者风机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会导致风机在运行时产生振动。
2.风机安装问题,风机在安装过程中,如果安装不牢固或者安装位置选择不当,都会引起风机振动。
3.风机叶片损坏,风机叶片受到外部冲击或者长时间运行磨损,会导致叶片不平衡,产生振动。
4.风机运行环境,风机运行环境不稳定,比如风速突变或者风向改变,都会引起风机振动。
二、喘振现象。
1.噪音,风机在运行时会产生异常的噪音,这是喘振现象的一个主要表现。
2.振动,风机在运行时会出现明显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风机叶片或者机体的晃动来判断。
3.设备损坏,严重的喘振现象会导致风机设备的损坏,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三、处理方法。
1.优化设计,对于新购的风机设备,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改善叶片结构和整机结构,减少振动产生的可能。
2.加固安装,在风机安装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风机的固定,确保风机安装牢固,减少振动产生的可能。
3.定期检查,定期对风机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叶片损坏或者设备松动等问题,做好维修和更换工作。
4.环境控制,对于风机运行环境,可以通过控制风速,改善风向等方式,减少风机振动产生的可能。
5.安全监控,在风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设备的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振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综上所述,风机喘振是一种常见的设备运行问题,对于喘振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通过优化设计、加固安装、定期检查、环境控制和安全监控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风机喘振现象的发生,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和稳定生产。
希望本文对风机喘振问题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喘振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负荷过低喘振是离心式压缩机的固有特性。
当压缩机吸气口压力或流量突然降低,低过最低允许工况点时,压缩机内的气体由于流量发生变化会出现严重的旋转脱离,形成突变失速(指气体在叶道进口的流动方向和叶片进口角出现很大偏差),这时叶轮不能有效提高气体的压力,导致压缩机出口压力降低。
但是系统管网的压力没有瞬间相应的降下来,从而发生气体从系统管网向压缩机倒流,当系统管网压力降至低于压缩机出口压力时,气体又向管网流动。
如此反复,使机组与管网发生周期性的.轴向低频大振幅的气流振荡现象。
离心冷水机组在低负荷运行时,压缩机导叶开度减小,参与循环的制冷剂流量减少。
压缩机排量减小,叶轮到达压头的能力也减小。
而冷凝温度由于冷却水温未改变而维持不变,那么此时就可能发生旋转失速或喘振。
2、冷凝压力过高当机组负荷过高时,冷却水温度不能及时降低,就会造成冷凝温度增高,冷凝压力也就随之增高,当增加至接近于排气压力时,冷凝器内局部制冷剂气体会倒流,此时也会发生喘振。
对于任何一台离心式压缩机,当排量小到某一极度限点或冷凝压力高于某一极度限点时就会发生喘振现象。
冷水机组是否在喘振点区域运行,主要取决于机组的运行工况。
喘振运行时离心式制冷机的一种不稳定运行状态,会导致压缩机的性能显著恶化,能效降低;大大加剧整个机组的振动,喘振使压缩机的转子和定子原件经受交变力的动应力;压力失调引起强烈的振动,使密封和轴承损坏,甚至发生转子和定子元件相碰等;叶轮动应力加大。
1、改变压缩机转速对压缩机加装变频驱动装置,将恒速转动改为变速转动。
在低负荷状态运行时,通过同时调节倒流叶片开度和电机转速,调节机组运行状态,可控制离心机组迅速避开喘振点,防止喘振对机组的伤害,确保机组运行平安。
同时,变频离心机运行在局部负荷工况时,低转速运行,降低了电机噪音,并能缓解与建筑物产生共振现象。
2、降低冷凝温度发生喘振时,一般会认为是吸入口压力过低造成的,但机组在80%以上负荷运转时也会产生喘振,那么是由于冷凝压力过高引起的,这时就要想法降低冷却水温度来降低冷凝压力。
风机喘振分析及处理一.风机喘振的形成轴流风机性能曲线的左半部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区域,在此区段运行有时会出现风机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的大幅度脉动,风机及管道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显著增高等不正常工况,一般称为“喘振”,这一不稳定工况区称为喘振区。
实际上,喘振仅仅是不稳定工况区内可能遇到的现象,而在该区域内必然要出现的则是旋转脱流或称旋转失速现象。
这两种工况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关系。
如下图图所示:轴流风机Q-H性能曲线,若用节流调节方法减少风机的流量,如风机工作点在K点右侧,则风机工作是稳定的。
当风机的流量Q < QK 时,这时风机所产生的最大压头将随之下降,并小于管路中的压力,因为风道系统容量较大,在这一瞬间风道中的压力仍为HK,因此风道中的压力大于风机所产生的压头使气流开始反方向倒流,由风道倒入风机中,工作点由K点迅速移至C点。
但是气流倒流使风道系统中的风量减小,因而风道中压力迅速下降,工作点沿着CD线迅速下降至流量Q=0时的D点,此时风机供给的风量为零。
由于风机在继续运转,所以当风道中的压力降低倒相应的D点时,风机又开始输出流量,为了与风道中压力相平衡,工况点又从D跳至相应工况点F。
只要外界所需的流量保持小于QK,上述过程又重复出现。
如果风机的工作状态按F-K-C-D-F周而复始地进行,这种循环的频率如与风机系统的振荡频率合拍时,就会引起共振,风机发生了喘振。
风机在喘振区工作时,流量急剧波动,产生气流的撞击,使风机发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增大,而且风压不断晃动,风机的容量与压头越大,则喘振的危害性越大。
故风机产生喘振应具备下述条件:a)风机的工作点落在具有驼峰形Q-H性能曲线的不稳定区域内;b)风道系统具有足够大的容积,它与风机组成一个弹性的空气动力系统;c)整个循环的频率与系统的气流振荡频率合拍时,产生共振。
旋转脱流与喘振的发生都是在Q-H性能曲线左侧的不稳定区域,所以它们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旋转脱流与喘振有着本质的区别。
离心式鼓风机喘振原因分析及对策离心式鼓风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喘振现象,对喘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喘振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判断喘振的方法,并总结了几种消喘振的解决方案,如采用变频器启动、采用出风管放气、降低生物池的污泥浓度、保证管路畅通改变鼓风机的“争风”状态、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定期维护保养等。
关键词:离心式鼓风机;喘振;对策1喘振1.1喘振产生的原因在鼓风机运转过程中,当流量不断减少到最小值Qmin(喘振工况)时,进入叶栅的气流发生分离,在分离区沿着叶轮旋转方向并以比叶轮旋转角速度小的速度移动。
当旋转脱离扩散到整个通道,会使鼓风机出口压力突然大幅下降,而管网中压力并未马上减低,于是管网中的气体压力就大于鼓风机出口处的压力,管网中的气体倒流向鼓风机,直到管网中的压力下降至低于鼓风机出口压力才停止。
接着,鼓风机开始向管网供气,将倒流的气体压出去,使机内流量减少,压力再次突然下降,管网中的气体重新倒流至风机内,如此周而复始,在整个系统中产生周期性的低频高振幅的压力脉动及气流振荡现象,并发出很大的声响,机器产生剧烈振动,以致无法工作,这就产生了喘振。
1.2影响喘振的主要因素①转速离心式压缩机转速变化时,其性能曲线也将随之改变。
当转速提高时,压缩机叶轮对气体所做的功将增大,在相同的容积流量下,气体的压力也增大,性能曲线上移。
反之,转速降低则使性能曲线下移。
随着转速的增加,喘振界限向大流量区移动。
②管网特性离心式鼓风机的工作点是鼓风机性能曲线与管网特性曲线的交点,只要其中一条曲线发生变化(如将鼓风机出口阀关小),工作点就会改变。
管网阻力增大,其特性曲线将变陡,致使工作点向小流量方向移动。
③进气状态在实际生产中,进气压力过低、背压过高、进(排)气量忽然减少、进气温度过高、鼓风机转速忽然降低、机械故障、进口风道过滤网堵塞、生物池污泥浓度过高、曝气头堵塞、喘振报警装置失灵等都会引起鼓风机喘振。
2喘振的判断及消除2.1喘振现象的判断①鼓风机抽出的风量时大时小,产生的风压时高时低,系统内气体的压力和流量也会发生很大的波动。
风机喘振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风机喘振是指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现象,通常伴随着噪音和机械损伤,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
风机喘振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风机结构设计不合理、叶片磨损、叶片不平衡、风机安装不稳定等因素。
本文将就风机喘振的原因现象及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因分析。
1. 风机结构设计不合理,风机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叶轮、轴承座、叶片等部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导致风机在运行时产生共振现象,从而引发喘振。
2. 叶片磨损,风机叶片在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磨损,导致叶片的重量分布不均匀,叶片与风速之间的匹配不合理,从而引发喘振现象。
3. 叶片不平衡,叶片的不平衡也是风机喘振的常见原因之一,叶片在制造过程中存在偏差或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损坏等情况,都会导致叶片的不平衡,从而引发喘振。
4. 风机安装不稳定,风机在安装过程中,如果安装不稳定或者基础不牢固,都会导致风机在运行时产生晃动,从而引发喘振现象。
二、处理方法。
1. 结构设计优化,在风机的设计过程中,应该优化叶轮、轴承座、叶片等部件的结构设计,确保结构合理、均衡,减少共振的产生。
2. 定期维护,定期对风机叶片进行检查,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叶片,保证叶片的重量分布均匀,减少喘振的发生。
3. 动平衡校正,定期对风机叶片进行动平衡校正,确保叶片的平衡性,减少叶片不平衡带来的喘振现象。
4. 加固安装基础,在风机安装过程中,应该加固安装基础,确保安装稳定牢固,减少风机在运行时的晃动,降低喘振的发生。
5. 实时监测,安装实时监测设备,对风机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振动,立即停机检修,避免喘振带来的损失。
总之,风机喘振是一种常见的振动现象,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造成严重影响。
通过对风机结构设计的优化、定期维护、动平衡校正、加固安装基础和实时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风机喘振的发生,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风机喘振的原因 风机喘振,顾名思义就象⼈哮喘⼀样,风机出现周期性的出风与倒流,相对来讲,轴流式风机更容易发⽣喘振,严重的喘振会导致风机叶⽚疲劳损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风机喘振呢?⼀起来了解⼀下吧! 风机出现喘振的原因 1、两风机并列运⾏时导叶开度偏差过⼤使开度⼩的风机落⼊喘振区运⾏。
2、烟风道积灰堵塞或烟风道挡板开度不⾜引起系统阻⼒过⼤。
3、风机长期在低负荷运转。
风机喘振的介绍 喘振是风机本⾝固有的特性,造成喘振的唯⼀直接原因是进⽓量减⼩到⼀定值。
风机运⾏时,当进⽓量减⼩到⼀定数值,⽓体排送会出现强烈振荡,机⾝剧烈振动,这种现象称之为喘振。
喘振是风机所固有的特性,其出现会严重损坏风机的机体,产⽣严重后果。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防⽌喘振的发⽣。
风机在运转过程中,如果进⽓不⾜,流量不断减⼩,⼩到最⼩流量界限时,就会在风机流道中出现严重的⽓体介质涡动,流动严重恶化,使风机出⼝压⼒突然⼤幅度下降。
由于风机总是和管⽹系统联合⼯作的,这时管⽹中的压⼒并不马上降低,于时管⽹中原⽓体压⼒就会⼤于风机出⼝压⼒,因⽽管⽹中的⽓流就会倒流向风机,直到管⽹中的压⼒降⾄风机出⼝压⼒时倒流才停⽌。
风机⼜开始向管⽹供⽓,风机的流量⼜增⼤,恢复正常⼯作,但当管⽹中的压⼒恢复到原来压⼒时,风机流量⼜减少,系统中⽓体⼜产⽣倒流,如此周⽽复始,产⽣周期性⽓体振荡现象就称为“喘振"。
喘振现象不但和风机的旋转脱离有关,还和管⽹系统有关。
管⽹的容量越⼤,则喘振的振幅越⼤,频率越低。
喘振的频率⼤致和管⽹容量的平⽅根成反⽐。
风机喘振的现象及判断 机组喘振时,风机和其后的管道系统之间产⽣了⼀种低频⾼振幅的压⼒波动,整个机组发⽣强⼒的振动,发出严重的噪⾳,调节系统也⼤幅度的波动。
⼀般根据下列判断是否进⼊喘振⼯况。
1)监测风机出⼝管道⽓流噪⾳。
正常⼯况时出⼝的声⾳是连续且较低的。
⽽接近喘振时,整个系统的⽓流发⽣周期性的振荡,因⽽在出⼝管道处声⾳是周期性的变化,喘振时,噪⾳加剧,甚⾄有爆⾳出现。
风机的喘振保护构成原理
轴流风机性能曲线的左半部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区域,在此区段运行有时会出现风机的流量、压头和功率的大幅度脉动,风机及管道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显著增高等不正常工况,一般称为“喘振”,这一不稳定工况区称为喘振区。
实际上,喘振仅仅是不稳定工况区内可能遇到的现象,而在该区域内必然要出现的则是旋转脱流或称旋转失速现象。
这两种工况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又有一定的关系。
象17如下图图所示:轴流风机Q-H性能曲线,若用节流调节方法减少风机的流量,如风机工作点在K点右侧,则风机工作是稳定的。
当风机的流量Q < QK时,这时风机所产生的最大压头将随之下降,并小于管路中的压力,因为风道系统容量较大,在这一瞬间风道中的压力仍为HK,因此风道中的压力大于风机所产生的压头使气流开始反方向倒流,由风道倒入风机中,工作点由K点迅速移至C点。
但是气流倒流使风道系统中的风量减小,因而风道中压力迅速下降,工作点沿着CD线迅速下降至流量Q=0时的D点,此时风机供给的风量为零。
由于风机在继续运转,所以当风道中的压力降低倒相应的D点时,风机又开始输出流量,为了与风道中压力相平衡,工况点又从D跳至相应工况点F。
只要外界所需的流量保持小于QK,上述过程又重复出现。
如果风机的工作状态按F-K-C-D-F周而复始地进行,这种循环的频率如与风机系统的振荡频率合拍时,就会引起共振,风机发生了喘振。
风机在喘振区工作时,流量急剧波动,产生气流的撞击,使风机发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增大,而且风压不断晃动,风机的容量与压头越大,则喘振的危害性越大。
故风机产生喘振应具备下述条件:
a)风机的工作点落在具有驼峰形Q-H性能曲线的不稳定区域内;
b)风道系统具有足够大的容积,它与风机组成一个弹性的空气动力系统;
c)整个循环的频率与系统的气流振荡频率合拍时,产生共振。
轴流风机的Q-H性能曲线
旋转脱流与喘振的发生都是在Q-H性能曲线左侧的不稳定区域,所以它们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旋转脱流与喘振有着本质的区别。
旋转脱流发生在图5-18所示的风机Q-H性能曲线峰值以左的整个不稳定区域;而喘振只发生在Q-H性能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部分。
旋转脱流的发生只决定叶轮本身叶片结构性能、气流情况等因素,与风道系统的容量、形状等无关。
旋转对风机的正常运转影响不如喘振这样严重。
风机在运行时发生喘振,情况就不相同。
喘振时,风机的流量、全压和功率产生脉动或大幅度的脉动,同时伴有明显的噪声,有时甚至是高分贝的噪声。
喘振时的振动有时是很剧烈的,损坏风机与管道系统。
所以喘振发生时,风机无法运行。
轴流风机在叶轮进口处装置喘振报警装置,该装置是由一根皮托管布置在叶轮的前方,皮托管的开口对着叶轮的旋转方向,如图5-19示。
皮托管是将一根直管的端部弯成90°(将皮托管的开口对着气流方向),用一U形管与皮托管相连,则U形管(压力表)的读数应该为气流的动能(动压)与静压之和(全压)。
在正常情况下,皮托管所测到的气流压力为负值,因为它测到的是叶轮前的压力。
但是当风机进入喘振区工作时,由于气流压力产生大幅度波动,所以皮托管测到的压力亦是一个波动的值。
为了使皮托管发送的脉冲压力能通过压力开关发出报警信号,皮托管的报警值是这样规定的:当动叶片处于最小角度位置(-30°)用一U形管测得风机叶轮前的压力再加上2000Pa压力,作为喘振报警装置的报警整定值。
当运行工况超过喘振极限时,通过皮托管与差压开关,利用声光向控制台发出报警信号,要求运行人员及时处理,使风机返回正常工况运行。
为防止轴流风机在运行时工作点落在旋转脱流、喘
振区内,在选择轴流风机时应仔细核实风机的经常工作点是否落在稳定区内,同时在选择调节方法时,需注意工作点的变化情况,动叶可调轴流风机由于改变动叶的安装角进行调节,所以当风机减少流量时,小风量使轴向速度降低而造成的气流冲角的改变,恰好由动叶安装角的改变得以补偿,使气流的冲角不至于增大,于是风机不会产生旋转脱流,更不会产生喘振。
动叶安装角减小时,风机不稳定区越来越小,这对风机的稳定运行是非常有利的。
防止喘振的具体措施:
1)使泵或风机的流量恒大于QK。
如果系统中所需要的流量小于QK时,可装设再循环管或自动排出阀门,使风机的排出流量恒大于QK.
喘振报警装置
2)如果管路性能曲线不经过坐标原点时,改变风机的转速,也可能得到稳定的运行工况。
通过风机各种转速下性能曲线中最高压力点的抛物线,将风机的性能曲线分割为两部分,右边为稳定工作区,左边为不稳定工作区,当管路性能曲线经过坐标原点时,改变转速并无效果,因此时各转速下的工作点均是相似工况点。
3)对轴流式风机采用可调叶片调节。
当系统需要的流量减小时,则减小其安装角,性能曲线下移,临界点向左下方移动,输出流量也相应减小。
4)最根本的措施是尽量避免采用具有驼峰形性能曲线的风机,而采用性能曲线平直向下倾斜的风机。
失速和喘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失速是叶片结构特性造成的一种流体动力现象,它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失速区的旋转速度、脱流的起始点、消失点等,都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风机系统的容积和形状的影响。
喘振是风机性能与管道装置耦合后振荡特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振幅、频率等基本特性受风机管道系统容积的支配,其流量、压力功率的波动是由不稳定工况区造成的,但是试验研究表明,喘振现象的出现总是与叶道内气流的脱流密切相关,而冲角的增大也与流量的减小有关。
所以,在出现喘振的不稳定工况区内必定会出现旋转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