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11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范文(通用2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篇1如果说文字有力量,我想读《我们仨》这本书,就是用最温柔、朴素的语言,为我注入最坚韧的力量。
《我们仨》是杨绛在92岁时所著,该书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这是一个“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故事。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讲述了杨绛先生的一个梦,最后以“钟书是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为我们展现了这长达万里的梦,描述了钱钟书及女儿先后去世的场景。
即使用梦境来表达,仍然掩盖不住让人感同身受的难过和悲伤。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文章娓娓道来,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尽显温情,日子中的坎坷羁绊暗藏力量。
初读时,留在我心里的是一个字---家,再读,仍是----家,此家非彼家。
这两个家,就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
第一个家,我读到了家庭的家。
杨绛先生含蓄婉转的抒发了对三口之家的依恋,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虽然历经战火、疾病、风暴,但家中永远温情蜜意。
家永远都是我们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和最坚强的依靠。
我读到的第二个家,是家国情怀的家。
从文中三人显现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体会到了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每当读到此句,都让我感受到《我们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当今有着极好的楷模意义,激励和鞭策我们牢固确立爱国意识、历史意识、正气意识、担当意识,无论在何处何时,都尽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们仨读后感14篇我们仨读后感14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为了纪念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而写的,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中,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生活。
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第一部分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我们仨失散了。
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
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幸好还有女儿阿圆。
“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
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
”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
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
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
终于,他们在古驿道上相聚了,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
先生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
第二部分写先生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先生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多么简单的想法,多么简单的要求。
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
简单的几张照片记录了一家三口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写求学牛津时,租房做饭,黄昏时两人总牵着手出去探险等,充满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记忆;写生下女儿后,钱钟书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杨绛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字里行间里又充满了为人妻的骄傲。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1对于失女丧父后的杨绛来说,家可能存在就是我们回忆和思念。
回忆是动名词,思念是现在企业将来进行时。
就像整个家庭的照片一样,我看到了杨绛先生的青春,中年到老年,他们三个人的生活——在一起。
家是灵魂的避难所,是疲惫不堪时想去的地方,以至于失去女儿后,杨江先生说”然而,三里河的家不再是家,而只是我的客栈”我只能读这个,我只能感受到无力的痛苦,苍白和悲伤。
杨绛曾经视为“终于有了家”的“家”已不复存在。
杨绛在书中苦心经营无处不在这个家,温暖的温暖。
那破碎的小心脏变暖的爱心人士中,三个心连一个,所以“我们三个孩子不寻常的遭遇。
”“我们家很简单;我们三个,我们是非常简单的,没有寻求世界,人们没有打架,只是为了凑在一起,在一起,每做力所能及的事”简单的一句话,说写了几十万普通家庭,普通的和进入行人大家活出了自己非凡。
因为这个简单的家,“我们三个人都没有白活,因为它是我们三个人。
”回忆是美好的。
“我们常一同背诗,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凑右凑凑不上,那个字进行准时全诗最欠妥贴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已经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没有找不到学习他们了。
我只能把问题我们学生一同工作生活的岁月,重温自己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心中之情以及无时尽,杨绛先生将浓浓长思念,化作音乐一字不能一句的《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间果真是没有永远。
他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仨》读后感篇1古驿道、客栈、小船、梦境——虚虚实实地暗喻了钱钟书先生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
“我们仨”在古驿道上合家团聚,但女儿却先一步走失。
每天杨绛先生就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寻小船,下榻新的客栈一程一程地相送。
她希望这是一场梦,一场长达万里的梦,然怅然一梦终有醒,梦醒时分,“我们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复是家,真的成了一个客栈。
没有撕心裂肺、痛贯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读之心会痛到泪水夺眶而出。
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杨绛先生采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无矫饰,平铺直叙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还有风风雨雨,但读者仍能从轻描淡写的叙事中,感受到“我们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
“我们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赏、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面对困难、疾病,幽默风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寻常人家一生向往的美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让我们以一种认真的态度与未来同行,且行且珍惜!《我们仨》读后感篇2读完《我们仨》,我认为此书非常值得阅读。
从杨绛先生平实真挚细腻幽默的生活化叙述中,我有了许多感觉、认识和感动。
杨绛先生的长达万里的梦,对丈夫和女儿的殷切关怀和难舍难分的思念,古驿道上的声声泪,离别情,催人泪下,让人深深地感动。
也为她送走他们两个后的坚强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气钦佩不已。
她和钱老国外的生活,首先探险两个字让我印象深刻,做饭是探险,做得了红烧肉炖鸡汤学炒菜做西餐。
旅行散步是探险,边走边研究,乐在其中。
学习是探险,不浪费任何时间徜徉在书海里,饱读诗书,然后学有所成。
《我们仨》读后感15篇《我们仨》读后感 1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真情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如此伟大,生命在病痛折磨和生离死别时刻,即使那些卑微的幸福,也无法持久,平淡朴素的文字一次次催人泪下,让人痛彻心扉。
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忍受此岸的种种折磨?“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些平实的话之所以击中心灵,因为这也是我们自己挣不脱的宿命的写照,向死而生,唯有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都希望有个人能懂我们的脆弱和逞强,能知道我们的温柔和倔强还愿陪伴我们度过余生。
我更佩服那些把平常琐碎活出生命韵味的人。
看透生活却仍旧热爱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
百岁之际,杨绛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告诫自己要努力工作,多读书,保持平和,追求平淡,向往平静,拒绝平庸,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领会这些话一二,足矣。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心疼的书,这是一本软化硬心肠的书,这是可爱的一家三口,这是一曲平凡生活的赞歌。
愿你们仨在天堂重聚,相亲相爱,永远不再失散。
《我们仨》读后感 2《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
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
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
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
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
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
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2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题记“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奶奶在书中写到。
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钟书之间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多少故事以及对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恋。
阅读我们仨后心得总结范本前几日,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一直想提笔写一写心中泛起的涟漪,不得静。
放假八日,终得空儿,细记几笔。
看到这个蓝色小硬皮的《我们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师大第一日,满大街的乱窜找书店的情景,我们想在浙学习的日子各读一本书。
最后驻足在一个售学生考级考学资料小书店,闲书极少,小书架只不足两排,在角落里翻出这个小蓝本,杨绛先生的,小巧的样子,喜欢,细细读来了。
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百岁老人杨绛的名句:“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人人喜欢,人人叫绝。
其实,你读了她的《我们仨》,你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有此妙言哲语。
整个小蓝本读下来,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一句也找不到,从头至尾全是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文字讲述一家三口平淡又单纯的日常生活。
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三口都不是寻常人,但他们却过着最寻常朴素的.生活。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一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前几日,读完了杨绛的《我们仨》,一直想提笔写一写心中泛起的涟漪,不得静。
放假八日,终得空儿,细记几笔。
看到这个蓝色小硬皮的《我们仨》,就浮起我和敏敏到浙师大第一日,满大街的乱窜找书店的情景,我们想在浙学习的日子各读一本书。
最后驻足在一个售学生考级考学资料小书店,闲书极少,小书架只不足两排,在角落里翻出这个小蓝本,杨绛先生的,小巧的样子,喜欢,细细读来了。
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百岁老人杨绛的名句:“我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人人喜欢,人人叫绝。
其实,你读了她的《我们仨》,你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有此妙言哲语。
《我们仨》读后感(10篇)《我们仨》读后感1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相信很多人对《围城》还记忆犹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佳人,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杨绛暮年的经典著作《我们仨》,相信很多人阅读时都会如我一般湿润了眼眶……《我们仨》用叙述的方式讲着一家三口快乐而简单的生活,用最朴实的话语给我们讲着故事。
故事从一个走失的梦境开篇,写着古道驿站的离别,写到最后一家三口天人永隔,真正的走失了。
讲述了钱钟书晚年一千多天的住院就医期间杨绛在身边陪伴的点滴,讲述了女儿离世后一位母亲锥心的痛,讲述了杨绛晚年期间一个人对丈夫和女儿的思念。
钱钟书、杨绛这对夫妻是一对爱国的文化人,从来都是淡薄名利,他们的女儿圆○出生在英国确毅然放弃了英国国籍,跟随父母回国生活,看似大义凌然的一家人在《我们仨》这本书中确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
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
《我们仨》的初稿并非出自杨降,而是圆o,附录中不少圆o的手稿,然而我想,最后成书多半也是妻子想在书中与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再次团聚,所以她在书中写到“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们必须感谢杨绛先生在自己92岁时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我们还应该感谢《我们仨》,让我们看了之后更加觉得平凡生活的幸福和可贵,我们更应该感谢让我们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仨》读后感2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
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
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
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
《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我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
即使“___”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
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___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完美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可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
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我的性格。
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教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我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寻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乱世中能够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我们仨读后感11篇我们仨读后感1《我们仨》是杨绛在晚年写成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朴实无华,读起来没有隔阂,没有距离,而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__用简短的篇幅叙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
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满满的美好。
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这本书的附言了。
家的意义在杨绛先生的徐徐倾诉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看附言,其后的文字有如一盘散沙。
附言只是讲了杨绛和女儿之间对钱锺书出行的种种看法,为什么如此简单的语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这也许就是亲情的力量。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爱,只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
”这句话不错,我们身边有许多爱去等着去发现,考试时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励的话语,大雨中,坚守在校门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顿早餐,这何尝不是亲情的体现呢?不要说我站在制高点评论,我承认我也有所偏颇,因为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浓的亲情,不需要任何惊天动地的举动,只需要一个发现它的眼睛。
我们最缺少的,正是发现它的眼睛。
没有一个发现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给瞎子看有什么区别?“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也来读一读吧,让人世间多一双发现爱的眼睛。
无论你是什么人,谁都需要这样的一双眼睛,因为只有你发现了爱,你才能感受到爱,才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无论什么形式。
亲情,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治愈一切伤痛的力量,没人知道它为什么有如此力量,但它确实有。
所以,去感受亲情吧。
我们仨读后感2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杨绛《我们仨》〔精选12篇〕杨绛《我们仨》〔精选12篇〕杨绛《我们仨》篇1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
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忆。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场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
一开场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
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拟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
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出名。
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
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缺乏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
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沉着地表达,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
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渐渐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拟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
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
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拟喜欢的风格。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
确实,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5篇(一)记得看过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感觉百岁老人脑筋那么清楚,对人生的感悟确值得我们学习和体悟。
这次在图书馆偶遇杨先生的《我们仨》,仍旧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拜读的。
这是一本小书,共分三部: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人老了,爱做梦,担心心爱的人突然离开,杨先生把它叫做“长达万里的梦”。
在丈夫和女儿弥留之际,杨老在女儿的搀扶下坚持每天去看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相聚在古驿道。
后来,女儿也病了,杨老每天在梦中惦记着女儿。
“我每晚都做梦,每晚都在阿圆的病房里。
”“我不敢做梦了。
可是我不敢不做梦。
”失去女儿的痛是九十多高龄的老人无法承受的,“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在心上流泪。
”当丈夫也离开自己,剩下孤零零的自己时,杨老说,“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者那个小点。
”“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如果前面两部给我们显示的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垂垂暮年,那么从第三部开始,杨老开始回忆,以回忆来怀念。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们仨读后感 13篇我们仨读后感篇1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高中的时候。
那时一个朋友冲着漂亮的封面买了一本,随手翻了翻就塞进了书架。
我向来是不大爱看现当代作家的__。
之后大学读了中文系,对各个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经历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渐渐变得平淡,某日下午,脑海里突然冒出了这本书的名字《我们仨》。
遂拨了通电话给友人,借了过来阅读。
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止。
从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到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每看几页都有令我感动或羡慕的地方。
感动于钱钟书夫妇动荡时互相扶持老来互相依偎,女儿钱媛的点滴孝心。
羡慕于他们一家人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
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是的,若知离别在即,我怎舍得一觉醒来梦里人影飞去。
还不如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又能再见一面。
离别拉长,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
因为,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我们仨读后感篇2《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对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忆录。
本长篇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一段梦境为开端,虽然篇幅很短却给行文一种幽怅的基调,让读者能够静下心来去品味,意味深长。
第二部分用梦幻般的描写形式,写了丈夫、女儿的相继离去。
第三部分则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朴实和快乐。
这三部分的顺序安排是极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凉的歌,曲中却变得温澜潮生。
如果顺序变了,味道也就淡了。
全文通篇以往事写生活、以梦幻写死别,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杨绛先生对丈夫、女儿的想念萦绕其间、独留一人的那种沧桑感挥散不去。
看似全文没有睹物思人,没有触景伤情,只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平淡的梦、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
通篇未写自己的心理,却将丧亲的感受地呈现了出来。
深藏其中的宁静和悲凉,是一个老者的释怀。
《我们仨》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我们仨》读后感15月25日,电视新闻、报纸及各大新闻媒体,都重点报道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世纪老人离世的消息,她就是杨绛先生。
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
而更为大家所知晓的就是她是钱钟书的夫人。
一个满腹才华却甘于人后,一个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人。
甚至在暮年她也坚持笔耕不辍地翻译与写作。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出版的散文随笔,那年她已93岁高龄。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正如杨先生所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在梦中。
起初开始读的时候,有些看不懂她的这个梦在讲些什么。
古驿道、小船、也只能理解面上的意思,并不能一下就能抓住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意思。
其实,究竟是什么意思上网一搜便可明了。
但是我认为那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也失去用心去体会作者,与之心灵沟通的缘分。
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主线渐渐浮出水面,这个梦,梦中之境,所见、所想、所感,就是他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
欲扬先抑,开篇就深深的抓住了我的心。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最为灰色的时光。
相知相爱的爱人、唯一疼爱的女儿相继离她而去,恍然间失去了这世上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其中的痛苦与悲凉可想而知。
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一种至上的心境支撑着她,仍然坚强、精彩地进行着一个人的余生。
直到阅读到这里:“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遇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少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样平淡的心态,这样豁达的追求,我解开了心中的迷惑。
当人与人之间共同建筑的情感城堡固若金汤时,生离死别就不足以摧毁这座城堡。
人不在了但是精神力量还在,晚年的杨先生必然是报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依然延续着她一个人的精彩。
《我们仨》读后感15篇《我们仨》读后感1一本拖了很久才看的书,一本前后看了差不多一个月的书。
开篇即是三人走散,读来顿觉悲凉。
我一直觉得有趣的人要活的久一点,即便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所以当看到钱先生和钱媛相继离世,便跟着杨先生一起心痛。
当然,我所感知的痛不及杨先生万分之一。
不带感情色彩地说,这本书记录的不过是杨先生一家几十年来发生的大事小事。
但是字里行间的浓浓爱意是当今爱情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特别是杨先生说:“阿媛是我生平杰作。
”以前听我妈宝贝我时还觉得肉麻,但看到杨先生特别认真动情地宝贝钱媛,并且例举出阿媛杰出的事迹,我突然理解了我妈。
这么认真的夸女儿的杨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其实杨先生一家都非常有趣,从前便知道钱先生调皮用墨笔给杨先生和钱媛画花脸的故事。
大多数时候杨先生是比较端庄的,只有爷俩特别没正经,从儿时的玩闹被钱先生的姐姐“大的揍一顿,小的也揍一顿”,到长大后趁着杨先生不注意就不叠被子不收拾屋子,被发现了只好像个孩子一样嘀咕一声“被发现了”赶紧去整理房间。
大约是他们都是鼎鼎有名的学者,生活中的这些调皮的点滴,让他们有一种“反差萌”。
这大约是我最近爱读名人传记的一个原因吧。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书中读得这种痛失所爱的心情,一方面感慨也一方面懂得珍惜眼前。
不要等到失去才明白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是“易碎物品”,要“轻拿轻放”。
世间有很多“我们仨”,但愿所有的“我们仨”都能像杨先生一家一样有趣地、和谐地、开心地过完一生。
以上。
《我们仨》读后感2《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
《我们仨》读后感15篇《我们仨》读后感1文章以一个梦开头,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侣。
梦中的紧张和苏醒后的“埋怨”,让我为这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动容。
其后,便是一个长长的亦真亦幻的梦的故事。
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无望的边缘;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
第三部,用完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杨绛和钱锺书结婚后到英国留学、爱女出生、回国工作直到钱锺书和钱瑗相继去世的一系列人生历程。
平凡朴实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间相互的支持和扶携,而同甘共苦的风雨人生,让他们对彼此更加依恋和关爱。
记得最深的是他们的“探险”。
这是一个多么适合夫妻的“节目”啊。
在“探险”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谈工作,谈家事,谈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没有主题,但在这随意的聊天中,夫妻间交换了意见,厘清了思路,增进了了解。
生活在继续,沟通没有断,感情不断加深。
圆圆的出生,给父母带来了许多快乐。
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仿佛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
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女儿也懂事、自觉,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真像是贴身的小棉袄,关怀备至,体贴有加。
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
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
书中还有个细节,很是触动了我。
他们仨,出差了,喜欢记录所见所闻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会记下琐琐碎碎的事情,这些他们称之为“石子”,有空会经常在一起“把玩欣赏”。
书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们仨”的相亲相爱都在“石子”里有着真真实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