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 格式:docx
- 大小:509.00 KB
- 文档页数:10
【朗诵手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胞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她奔腾不息,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无数的英雄豪杰。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今天,让我们共同传承黄河文化精神,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朗诵者):黄河,你这伟大的母亲河,你的源头在哪里?你的终点又在哪里?你的怀抱中,孕育了多少华夏儿女?你的歌声中,回荡着多少英雄的故事?(二)九曲黄河十八弯,百折不挠意志坚(朗诵者):黄河,你从青藏高原的源头一路走来,历经千辛万苦,九曲十八弯。
你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你百折不挠的意志,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三)大浪淘沙始见金,黄河文明源远长(朗诵者):黄河,你的历史浩如烟海,你的文明源远流长。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
在你的怀抱中,诞生了炎黄子孙,诞生了华夏文明。
你的文化,如同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永不干涸。
(四)炎黄子孙承遗志,共筑中国梦(朗诵者):黄河,你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传承黄河文化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黄河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朗诵者):黄河,你的儿女,有着敢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们继承了你的坚韧不拔,敢于挑战一切困难。
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六)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朗诵者):黄河,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我们要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七)让我们共同守护黄河,传承黄河文化(朗诵者):黄河,你的儿女,要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你。
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保护你的母亲河,传承你的文化,让黄河文明永远流传。
(八)结语(朗诵者):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高考作文专题复习:黄河文化,历久弥新(时评精选与金句积累)九曲黄河奔腾向前,激流勇进,荡气回肠。
2023年4月18日上午,黄河文化论坛在东营市开幕。
与会嘉宾表示,大家要携起手来共同弘扬黄河文化,共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文化论坛”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3高考满分作文助力。
时评1黄河文化历久弥新水缓波平沙千洲,万古黄河恒自流。
4月18日至19日,黄河文化论坛在东营举办。
大咖云集,共襄盛会。
这是一次聚焦黄河文化的思想碰撞,这是一次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深入交流。
大河汤汤,华夏泱泱。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从古至今,黄河文化绵延赓续、历久弥新,期间虽经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考验,但其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修复能力,并以其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奋斗征程中不畏艰险、敢于斗争、顽强拼搏。
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绽放光芒,就要在保护好、传承好黄河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汲取黄河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容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立足新的发展目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凝聚起走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山东是沿黄九省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九曲黄河在东营入海。
全省沿黄流域文旅资源多姿多彩,仅文化遗产就有4处世界遗产、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其他类别的黄河文化资源更是数不胜数。
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山东具备资源优势,也是山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传承发展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不断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通练一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之根主题导语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孕育的黄河文化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新时期接续鲜活的智慧,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一、信息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17分)材料一: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
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
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
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
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
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
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
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
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
文化Culture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桑,在分合、交流之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究其根本就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其中黄河文化则以其独特的地位而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性符号;同时,黄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家国观和民族观,可以说黄河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性符号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魂”定位充分彰显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展示和反映,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在民族认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河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性符号,首先得益于黄河的尊崇地位。
黄河,自古就是“四渎之宗”、百水之首,孕育出伟大文明的河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一定位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
在商时的甲骨文中,黄河被称为“高祖河”或“河宗”,且这种称谓延续到周。
从其后的历史可以看出,“高祖”是开国皇帝的称呼,如汉高祖刘邦等,称黄河为“高祖河”也即是认为其为河之高祖,是黄河在众多名山大川中地位的体现。
《山海经·西山经》中有“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尚书·禹贡》中对黄河地理做出了标注,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说文解字·水部》称黄河为“河”,“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汉书·沟洫志》更是把黄河尊称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此外,从古代对黄河的祭祀中也可窥见其独特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古代天子有祭“五岳”和“四渎”的礼仪,而黄河则位居祭祀河水之首。
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的解读作者:暂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0年第9期刘庆柱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河考古研究院院长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的黄河文化,我的理解是:黄河文化的“根”体现在“中”,“魂”则凝聚在“华”。
一、黄河文化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文化”——“中”中华历史文化上的黄河文化之“核心文化”集中体现在黄河流域中游的文化,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早期历史文化受环境制约很强,而就生存地理环境而言,世界各地的大河流域中游,在人类早期历史中,更为先民所重视,我在《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黄河黄土黄种人》(下)2017年第9期)一文已经就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形成(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北非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东亚中国文明),指出大河流域中游的地理位置、空间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还有着与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北非埃及文明、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不同的地方,就是对“中”的信仰,即古人所称的“求中”“追中”与“择中”。
其一,黄河在中国古代被认为居于中国大地之上的“河”与“江”的“中”地位,这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形成“河”与“江”的二者分布上。
作为中国的“河”与“江”,一般来说,“江”在“河”的南北两侧,如黄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上,其北主要有海河、辽河,其南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淮河等。
淮河之南与西南一般均为“江”,如:长江及其以南的闽江、赣江、湘江、珠江、西江、东江、岷江、沱江、雅砻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中国北方的辽河以北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等。
不难看出,在中国大地之上,凸显古人在“河”与“江”的名称选择上,突出了“河”的“居中”之地位。
其二,黄河文化的核心是黄河中游文化,都城是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因此说都城是国家“政治与文化之表征”,中国古代“择中建都”,中华5000年文明中的4200年的都邑、都城均位于黄河中游的大中原地区,因此黄河中游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国家文化所在地文化。
文化与艺术183作者简介:乔海燕(1978— ),女,汉族,河南武陟人。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
黄河,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孕育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因此,新时代研究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并弘扬黄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黄河文化也可谓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
旧石器时代,出现了距今大约180万年的山西西侯度猿人,根据遗址中发现的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可以肯定,这里生活的早期猿人已经会使用“火”,这也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会使用火的人类。
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走向光明的一个巨大里程碑。
我们可以相信,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西侯度猿人已经在黄河流域点燃了文明的火种,并带着这文明的火把照亮了前方的文明之旅。
此外,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还出现了陕西蓝田猿人、陕西大荔早期智人、山西丁村早期智人以及内蒙古乌审旗河套人晚期智人的活动。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有了较为稳定的定居农业,之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了很多文化。
充足的水源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可以推断黄河的滋养在此发挥了巨大且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
(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定居农业发达,因此,这里的经济、文化逐渐的繁荣昌盛起来,也成了很多帝王向往的地方。
历史上,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的“魂”。
历史上,黄河流域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
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在黄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诞生了夏、商、周等历史上著名的王朝,形成了独特的礼乐制度、文字系统、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文化遗产。
黄河文化也是多元的,它包含了黄河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多样化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开放精神。
黄河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黄河文化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出现农业生产和定居聚落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早出现国家和城市的地区。
农耕文化为黄河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结构,也塑造了黄河人民勤劳、朴实、坚韧、创新的性格。
- 第二,黄河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文化。
黄河人民崇拜自然,认为天地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他们通过祭祀、占卜、祈福等方式与自然沟通,寻求天意,顺应时令,保护生态。
他们也通过建立王朝、制定法律、实行礼乐等方式与社会和谐,维护秩序,促进发展。
- 第三,黄河文化是以正统观和大一统观为理想的文化。
正统观是指认为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和标准,其他地区和民族都应该效仿和服从中原的观念。
大一统观是指认为中国应该实现国土一统、政令一统、民族团结、文化和谐的观念。
这两种观念源于夏商周三代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并继承发展了尧舜禹时代的邦国联盟制度。
这两种观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 第四,黄河文化是以理性人文为基因的文化。
理性人文是指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这种基因源于西周礼乐制度的建立和儒家思想的兴起。
西周礼乐制度把礼制与德治相结合,实现了天命与德治、天命与民意相结合的辩证统一。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处事,以中庸之道调节矛盾,以和合之理化解冲突。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价值理念,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品格。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顾和总结黄河文化传承的历程。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今天,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河文化传承进行总结发言。
一、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
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再到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黄河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黄河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黄河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
物质文化方面,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孕育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筑风格和工艺品。
精神文化方面,黄河文化崇尚道德、仁爱、忠诚、诚信等价值观,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团结互助等精神。
制度文化方面,黄河流域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
民俗文化方面,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都充满了浓厚的黄河文化特色。
三、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黄河文化传承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黄河文化传承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连接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精神纽带。
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
其次,黄河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提升民族自信心。
再次,黄河文化传承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
传承黄河文化,可以汲取其中的优秀元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四、黄河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在黄河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是加强黄河文化保护。
通过立法、规划、政策等多种手段,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确保黄河文化的传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黄河文化这一博大精深的主题。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蕴。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我们的母亲河。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等。
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1. 历史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
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夏商周,再到秦汉、唐宋、元明清,黄河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
2. 民俗文化: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
3. 宗教文化:黄河流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艺术文化:黄河流域的艺术文化独具特色,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二、传承黄河文化的意义1.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 增强民族自信心: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3. 促进社会和谐:黄河文化倡导仁爱、和谐、包容等价值观,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 推动经济发展:黄河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传承黄河文化有助于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如何在教育中传承黄河文化1. 加强黄河文化教育:将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增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
2. 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黄河文化对学生的作用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黄河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增强民族自豪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学生通过了解黄河文化,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学生通过学习黄河文化,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拓宽知识面:黄河文化涉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通过学习黄河文化,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4. 培养创新精神:黄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
学生通过学习黄河文化,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塑造良好品德:黄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孝道等。
学生通过学习黄河文化,可以塑造良好的品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黄河文化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黄河文化,让他们在感受黄河文化魅力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者:杨国斌常亦亭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3年第09期在中國,人与黄河的关系从不疏远。
不论是古代文人骚客凭栏远眺黄河留下的或喜或悲,还是如今所说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都为中国人所熟悉。
在时空的维度上,奔腾不息的黄河已经凝固成中华文化中一个固定的符号。
作为母亲河养育的子女,中国人对黄河有深厚的情感,它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心中的一股暖流。
《黄河画传》这本书追根溯源,从黄河起源写到如今的黄河新时代,紧扣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文化工程,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指引,全面阐述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配以大量精美图片,呈现出一个纵贯千年、立体多维的黄河全貌,讲好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故事。
从中触碰到鲜活的、充满肌理感的黄河古道风土人情,同时也能目睹在新旧更替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
《黄河画传》以全新的视角、翔实的资料验证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黄河,近年来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河流一样,它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一直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
黄河及其支流滋养了多元而辉煌的中华文明,塑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首都和文明中心一直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据统计,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1912年清朝灭亡,在3000多年的时间里,多个朝代都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首都。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黄河文化诵读活动中,我深受触动,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首先,黄河文化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在诵读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黄河的雄浑、壮丽和博大。
从《黄河大合唱》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些诗句都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的澎湃力量和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诵读活动中,我了解了黄河流域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如炎黄子孙、大禹治水、诗经、楚辞等。
这些文化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为教师,我将把黄河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再次,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诵读过程中,我深感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河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还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如“勤劳、勇敢、团结、奉献”的黄河精神,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作为教师,我将引导学生传承黄河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此外,黄河文化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在诵读活动中,我学习了黄河流域的地理、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个人的成长和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诵读活动也让我认识到,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贡献力量。
总之,通过参加黄河文化诵读活动,我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黄河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我也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重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黄河文化“根”与“魂”的郑州体现研究作者:宋文佳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12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长期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根,凸显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魂,凸显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郑州是黄河文化孕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根”“魂”的主要体现地。
郑州黄河文化遗产的构成文化遗产资源底数据统计,目前,郑州拥有世界遗产2 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 项89 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7 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91 项。
郑州市域范围内总体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省域文物数量的16%以上,位于河南省首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也居河南省首位。
在全国八大古都中,郑州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
20 世纪50 年代至今,郑州市文物考古工作先后入选“中国20 世纪100 项考古大发现”4 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5 项,居全国首位。
深厚的历史积淀为郑州彰显黄河文化“根”“魂”地位夯实了资源优势和文化潜力。
文化遗产类型及年代分析郑州市各类型文物均较为丰富,其中古遗址占比最多。
古遗址总量占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总量48%以上。
其次为古建筑,占比约25%。
除古遗址、古建筑外的其他文物类型数量占比相对均衡,古墓葬、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类型文物数量占比分别为9%、7%、11%。
郑州所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年代连续性极强。
自距今10 余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的东亚现代人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出现早期文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及至近现代均保存有大量文物遗存。
据统计,郑州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多的是新石器至夏商周文物遗存,约160 处,占比在30%以上。
这些文物遗存集中印证了在中华文明由蒙昧时代走向国家文明的关键阶段中郑州的核心地位。
□魏雨萌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文化河,黄河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探究黄河流域的自然风貌、文明变迁,以及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历史渊源等,对于了解黄河文化的内在价值,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历史角度与时代角度考察黄河文化的价值,以期在新时代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一)起源与发展黄河文化是在黄河流域生活的人民在生存、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生活技能、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精神内容,比如劳动人民通过辛苦劳动、努力创造遗留下来的工作技能等,体现了一种淳朴、劳动的精神风貌,对于现代人的价值塑造、品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其发展阶段主要包括萌芽、形成、鼎盛、衰微、复兴5个阶段。
(二)特征黄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在与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
不论是人口迁移、经济贸易,还是文化交流,黄河文化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文化系统,而且带动了自身与周围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示了黄河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中国古代王朝的都城多建立在黄河流域,形成了正统的中原文化观,黄河流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另一方面,黄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势,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升了民族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另一方面,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不论是河湟文化、三秦文化,还是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植于黄河文化之中。
对黄河文化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守正。
二、黄河文化精神的内涵(一)三层级黄河文化精神是一个从自然走向人文的过程。
古代的“大禹治水”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洪水传说。
精神文明谱系黄河精神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要素。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迫切需要将黄河文化中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故事讲述好、红色基因传承好。
挖掘整理讲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流淌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星火燎原。
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包括革命战争年代黄河流域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孕育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贺兰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蕴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照亮着奋斗新时代、启航新征程的前路。
加强对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的挖掘、研究与整理,包括红色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并结合时代要求,概括凝练红色故事的生成逻辑和革命精神,通过阐释红色精神谱系的基因密码,激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及其包含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充分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建设好黄河流域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加强对红色非物质形态资源如口述历史、艺术作品的保护,进行精准化、时代化的总结与提炼。
重视开展黄河流域的红色遗址维修保护工程,征集革命历史文物,整理革命事迹材料,不断提升红色遗址的陈布展水平,扩大陈布展场地,让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活起来、彪炳史册的革命事件动起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黄河流域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让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利用大数据保护黄河文化中的红色遗产红色遗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国命运、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历史见证,在展示、传播方面具备较强的叙事基础与传承功能。
【研讨文案正文】:一、前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弘扬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二、研讨主题1.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2.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3. 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4. 黄河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5. 黄河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三、研讨内容1.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黄河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融合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2. 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文化认同感的淡化、文化传承人才的匮乏等。
3. 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1)加强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对黄河文化遗址、文物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创新黄河文化传播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影视、动漫等,使黄河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3)培养黄河文化传承人才。
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全民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度和传承能力。
4. 黄河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黄河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应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文化与旅游、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5. 黄河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
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研讨成果1. 深化对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律的认识。
2. 提出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具体措施。
3. 促进黄河文化与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黄河民俗的育人价值及开发研究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承担着继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使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因此,高校应主动发掘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资源和优势,让黄河文化走进校园,发挥其传承作用和育人功能。
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黄河文化在高校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分析目前高校黄河文化传承教育现状,并针对现状探讨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黄河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黄河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价值,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所流经地域而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在治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产能力及其成果;从广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内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含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民族上下5 000年历史中,黄河积累、承载并传承着中华民族深厚的记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思想精髓,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黄河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黄河流域是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但又是中国历史上苦难最深重的地区。
河水的泛滥、朝代的更迭都使得人口不断迁移,经济持续扩散,文化双向交流,在碰撞和融合过程中,使黄河文化呈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内而化之的特征。
黄河精神所蕴含的包容精神、抗争精神、奉献精神等都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排除万难。
如今,黄河文化更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将自身发展与时代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黄河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故事和记忆。
例如在治黄过程中形成的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在治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技术水平、朝代更迭且不断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这些都是促进中华民族形成交流、开放、包容格局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能为学生打造强大的精神家园。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作者:刘庆柱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9期早期人类生存发展,地理条件十分重要。
人的生存就需要合适的地理条件,人类最早产生不是在温带是在热带非洲,人类为了进一步生存发展,从北非到了地中海,然后扩散到世界,此后在世界的几条大河流域产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人类最早的两河流域文明,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地区,距今将近七八千年前。
然后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距今五、六千年前。
南亚次大陆古印度文明形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于五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
有人说早期文明在草原地带,其实人类进入文明是从采摘到游牧,从游牧到农业,只要是传承下来的主体文明,一定要从游牧进入农业,农业是人类早期社会的基础生业,是第一生业。
关于人类古代文明历史发现说明,它们一般起源于大河流域中上游,西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华文明等分别形成于两河、尼罗河、印度河与恒河、黄河流域中上游或中游。
中国的大河流域古代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游,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自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伊始,历史的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可能是“同步”发展着的文明史。
就世界史而言,人类早期是“四大文明”,不是整个地球的各地同时形成各种各样的“文明”社会。
中国古代文明不会像现在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各地“文明”同时出现、“互相碰撞”。
人类历史在八千年到五千年之间,世界的“文明”历史进程,不会在全世界同时全面开花,只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先后出现。
为什么世界文明发展是这样的,但是到我们研究中国文明史的时候就成了“同时”的“遍地开花”文明,历史不是人们假设的那样。
既是几乎同时存在着几个地区的不同文明,也要研究那个文明是以后历史继承、延续、发展的文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
最近我出版了《五千年不断的文明史》一书,我就想讲“文明”是什么,为什么“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裂,不断裂是针对断裂讲的。
从人类社会历史来看,“断裂”就是老百姓眼中“断子绝孙”,也就是其“历史”割断了。
从世界史角度来看,中国国家历史从未“断裂”,而世界上不少地区或国家的历史是“断裂”的。
不断裂的文明世界上其他地方也还有,但是持续五千年不断裂的只有中国,中国之所以如此,就因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一直存在,中华民族的今天仍然是在其固有的“根”与“魂”中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形成于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这里保存着中国境内最为重要、最具“中国历史文化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中国“国家文化”的文化遗产,黄河流域中游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4200年之国家都邑、都城所在地,也就是国家政治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地。
从一百多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蓝田猿人、三门峡市会兴沟遗址出土距今约50万年的石器,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中原地区之许昌考古发现的“现代人”化石(距今10~8万年)以及郑州、灵宝、南召等地的旧石器晚期遗存,它们与此后这里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之李家沟遗址(距今10500年)、裴李岗文化及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上下承袭。
世界四大文明均源于大河流域,一般而言,大河上游因其地势高不适宜人类生存,而中游比上游地势低,又比下游地势高,这对于人类历史的“幼年时代”是“宜居”的不高不低的地方。
中国上古时代人们意识到,就“管理社会”而言,要选址于“社会”所在地之“中央”。
其一,“地”在“天”之下,二者之“中”相对是“最近”距离,这样更便于“天子”从与“天”的最近距离,得到“天”的“指示”与“监督”,这因为中国古代人们信仰“人权天授”思想;其二,“地”之“中”对东西南北四方而言是等距离的,这对于社会管理来说是最科学、最公平、最公正、最公允的选择。
“求中”思想应该起源很早,1987年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考古发现了 6400年前古墓,其中墓主人的东西两边各有1个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墓主脚底下踩着北斗形象的造型,北斗下部有一块骨头(周髀),这是古人用它测“中”的,它反映了至少64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开始追求“中”。
此后,战国时代出土的《清华简·保训篇》,记载了五帝时代的舜“求中”于“历山”,即上面所说的今河南濮阳。
又记载了王国时代的缔造者夏禹,让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其“求中”于河洛及其附近嵩山,于是“嵩山”成为五千年来的“天地之中”,以至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被中国人所认同,也被国际社会所接纳,嵩山古建筑群申遗成功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命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即可佐证。
这也就是王国时代的夏商都城为什么选址于黄河中游的大嵩山附近。
1963年陕西宝鸡发现的距今三千年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器底的122字铭文的“宅兹中或”(即“宅兹中国”)是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中国”之名佐证。
这里的“中国”铭文实际上是指国家的都城要建立在国家的中央,这在先秦历史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其实这也就是延续了虞舜、夏禹、商汤以来的都城选址理念,并且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的制度,也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國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宮庙)”,《吕氏春秋》的“择中建都”,体现国家相对“东西南北”的“中”这个位置的至高至尊,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四方”的不偏不倚和公正。
从《史记》记载的“五帝时代”,经夏商周至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时代的历代王朝都城均在“大中原”地区,这也就是“择中立国”的佐证。
宋代以后金元明清历代王朝建都北京,仍然是“择中立国”的延续,大金王朝的都城就称为“中都”,他们认为“燕京乃天下之中”。
中原就是过去的中州。
为什么禹那时候设九州?如果是偶数,就没有中,只有奇数才有中,因此当时设了九州,豫州在九州之中央,因此也称“中州”,中州地形是平原,故称这里为“中原”。
“中”的空间重要思想,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被最崇尚的。
比如从“民间”来说,中国人最重视家谱、祠堂,它们分别置于家中正房(堂屋)与村子的中心地方。
当人们在家里举行家宴时,中国人的传统是主人(家长或长辈)要坐中间。
过年时拍“全家福”照片时,长辈或“当家人”要坐中间;家中庭院(指“四合院”)房屋的分配是长辈、“当家人”住在“正房”(“堂屋”),它位于庭院东西居中、坐北朝南的尊贵位置。
四合院中,堂屋在院落东西居中北端位置,堂屋南部东西两侧安排厢房,这体现了“家”之“中”的概念。
“中”是一个礼制的符号,它贯穿于国家与百姓观念之中。
从国家都城来看,北京中轴线以太和殿为基点,由此至永定门之间形成一条南北向轴线,其间由北至南先后为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正阳门,这就是明清北京城的至高无上的“中轴线”。
因此,“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也是处处可以反映出来的,因而可以说是“中”是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的“文化基因”。
谈“中”就要具体到“中原”,谈中原也就要谈到黄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因为黄河在中国的大河大江中居于“中部”,黄河流域实际也主要在中游。
中华史前文化,最主要的分布在黄河流域中游,从旧石器时代的河北泥河湾、陕西蓝田、山西芮城等地古人类及秦岭地区、河南许昌与郑州等地“现代人”遗存,到新石器时代著名裴李岗遗址、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
黄河与其他江河不太一样。
中国五岳有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南、北岳是衡山与恒山。
五岳最重要的是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
东岳是思想文化,中岳是国家文化,西岳是人文文化,因为我们的仰韶文化从西边过来的,西边的仰韶文化时代更早一些。
之所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国的根和魂,中国有句话叫大好河山,河山什么意思?就是国家。
河就是黄河,山就是嵩山(唐代有人说是“华山”)。
以“天地之中”、五岳之“中岳嵩山”为核心,从长安、洛阳到开封形成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都城东西轴线,此外在“大嵩山”附近的中国王国时代最早、最重要的夏商周都城均在这里。
中华民族的“根”是什么?根是“中”,“根”是空间,“根”在国家在中央。
“魂”是什么?“魂”就是“华”,“华”是崇尚、信仰“华”(即“花”,北魏以前没有“花”字,“华”亦为“花”)的人群,也就是庙底沟文化的人群,他们也就是近代我们所说的最早“华人”。
因此,中国有“中华”之称。
现在的“华山”也就是因庙底沟文化的花卉纹彩陶而得名。
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区在豫西、晋南、关中,这里是最早中国的“核心地”。
黄河称谓与黄帝的关系,我想讨论为什么“二者”都姓“黄”。
黄河可能是很久远很久远出现,但是叫这个名字,他跟黄帝有关系,他是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
黄河在商代的时候,在《卜辞》里叫“高祖河”。
何为“高祖”?高祖就是“国父”,每个王朝的第一个皇帝。
当然,王国时代没有,就是帝国有皇帝了。
秦国说不清楚,秦国是按阿拉伯数字计算,秦始皇、秦二世,这不好说。
凡是不按阿拉伯数字计算的,比如汉代的汉高祖刘邦,其他的皇帝,全叫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等等。
同样,再换一个说法,唐代的第一个皇帝是唐高祖李渊,其后继者为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等等。
《史记》中称“黄河”为“大河”,大相对小,河太多了,谁是老大?他是老大,这里河也包括江。
《水经注》称黄河为“上河”,上是什么?有上就有下,或者上中下,也就是上中下“三六九”等,九等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不管是三等还是九等,他都是老大。
《汉书·地理志》称“黄河”,这是最早见到关于“黄河”的正史记载。
回过来说,黄河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得到认同?背景我下面再讲,讲之前我想谈谈为什么黄河一直引起重视。
名字在中国的语言学和文字学里面非常有色彩,比如说“河山”代表国家,如“大好河山”,而国家是永恒的。
“江山”是古代历史上的一代又一代的“王朝”,因此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成语。
中国的地理空间,河在中,江在南北两边。
淮河以南基本叫江,长江、闽江、赣江、珠江等等。
辽河以北有吉林的松花江、黑龙江、鸭绿江。
在吉林以南,在淮河以北的都叫河。
因此,“河”在中国的南北之中部,黄河又在中国的“河”之中间,其南有渭河、洛河、淮河等,其北有汾河、海河、辽河等。
黄河有分区,分为上中下游,中游,按照区位,主要是中原文化,当然,我说的是“大中原” 。
渭河是黄河第一个最大支流,渭河流入黄河中游。
这样的话,长安、洛阳、开封是一条线,丝绸之路是一条政治之路,因此它起点跟着首都走的,首都到哪儿起点到哪儿。
黄河主要是中原文化,它的山也是以华山、嵩山为代表。
黄河下游,主要齐鲁文化,主要是古代思想家的“摇篮”,有东岳泰山。
黄河上游,主要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和合文化发展。
在去年光明日报4月25日登了一篇文章,转载了《科学》杂志文章,这个在国际上很有名的杂志他上面登了复旦大学学者写的一篇关于西藏人与藏缅语系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