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支持中心运转模式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3
99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5月第19卷第10期·护理研究·创伤中心支持下的MDT 和绿色通道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研究*陈三梅(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韶关 512000)【摘要】目的:探讨创伤中心支持下的多学科协作诊疗(MDT)和绿色通道模式在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收集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间创伤中心平台支持的MDT 和绿色通道模式下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66例作为研究组;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66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会诊救治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启动相关指标、时效性相关指标水平。
结果:两组患者的GCS、TI、ISS 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研究组患者的急诊停留时间、MDT 医护团队呼叫时间、抵达时间、初次影像学检查时间、到达急诊科至手术开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01);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64例(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55例(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1,P =0.009)。
结论:MDT 和绿色通道模式可缩短危重创伤患者等候救治时间,能尽快给予患者更综合有效地治疗,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创伤中心;MDT;绿色通道模式;危重;创伤【中图分类号】R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099-02*基金项目:韶关市卫生健康科研项目(Y21221)作者简介:陈三梅(1980.03-),女,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创伤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危重创伤者可伴败血症、呼吸及循环系统的衰竭[1]。
既往传统专科为主的多学科会诊模式难以满足目前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救治,其在危重创伤患者紧急给予治疗时间及流程上有待改进[2]。
近几年,MDT 、绿色通道模式逐渐受到临床众多学者关注。
日间手术护理内容我院日间手术运行模式与管理 日间手术中心护理人员角色功能 日间手术室护理管理发展历程泌尿外科试点科室2005年上海申康试点医院2006年东西院推广2007年集中式管理模式成立日间手术中心2013年分散式管理模式日间手术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集中式管理日间手术管理信息系统床位不固定,完全开放,先到先得根据患者意愿/主刀医生手术日预约手术日期病房床位自动分配系统医患协商预约后面的日期模拟飞机场值机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管控日间病房床位分配真正意义上的病房床位公共平台管理Ø获奖:<<日间手术床位自动分配系统>>上海市医务工会“晨星计划”二等奖门诊医生管理中心日间病房日间手术室接诊医生:开具相应日间诊断成套医嘱(导引单)完成模板病史我院日间手术流程门诊手术预约术前检查麻醉评估手术确认手术出院术后支持我院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室日间病房日间手术管理中心日间手术管理中心入院评估办理入院手续健康宣教术前检查核对安排手术申请办理出院术后随访日间管理中心患者时间手 术 室医生时间病房空床确定手术日期11日间病房共有49张床位,收治除眼科以外的日间手术,不设加床。
常规治疗护理观察出院评估术后办理出院手续患者出院医生电脑查看出院评估资料发出院通知单转择期病房医生查房出入院结账处核帐医生电脑确认术前准备术前日间手术室简介12间手术房间2间百级手术房间4间千级手术房间6间万级手术房间14日间手术室7间日间手术专用房间,包括1间一体化手术室。
日间手术室工作量2013年至2018年日间手术室全年手术总量统计50010001500200025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日间手术室手术量汇总2013年日间手术室手术量汇总2014年日间手术室手术量汇总2015年日间手术室手术量汇总2016年日间手术室手术量汇总2017年日间手术室手术量汇总2018年日均手术量90台左右仁济医院日间手术种类科别手术种类眼科五官科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整形外科肛肠外科胆胰外科头颈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肿瘤介入科疼痛科PHACO+IOL、ECCE+IOL、泪小管吻合术、胬肉切除术、斜视矫正术、倒睫矫正术等扁桃体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声带息肉支撑喉镜下手术、耳前瘘管切除术等TUL、TUR-BT、PCN、PCNL、URSL、经腹腔镜肾切除、肾囊肿去顶术、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睾丸鞘膜翻转术、TVT术等腹腔镜下子宫切除、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LEEP刀、分段诊刮、高危无痛人流等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术、椎间孔镜术、膝关节镜手术、各类骨折内固定拔钉术等疤痕切除术、腋臭切除术、重睑术、切痣术等痔切除术、肛门成形术、肛门环扎术、肛瘘切除术等LC、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经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胆道镜取石+探查术、各类疝修补术等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改良根治术等微创乳房肿块旋切术、乳房肿块切除术、乳房楔形切除术等大隐静脉微创治疗、血管瘤切除、AVF等各类射频消融术、肿瘤穿刺化学消融术等神经根封闭术、神经射频、脊髓电刺激与植入等共计18个亚专科,各科发展微创手术为主16日间手术室工作量2018年1-11月日间手术室手术房间利用率房间号合计月均日均单日手术量最高1701102193 4.3 1517021725157 7.2 1617031352123 5.7 1517042091190 8.7 16180******** 7.7 19180******** 6.0 21180******** 6.2 13180******** 7.0 17180******** 5.8 20180******** 4.7 131807107698 4.5 18180******** 7.5 20均值1500 136 617护理人员职称结构: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25名护理岗位设置:护士长、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器械物品管理员日间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共计31名19人员排班采取弹性工作制专科化的定人手术配合护士绩效与手术劳务直接挂勾护士按一专多能培养,按季度轮转培训制定护士能级培训计划,提升业务素质日间手术室人员管理修订的制度流程:日间手术室的工作制度日间手术急诊流程非工作时间开放日间室流程日间病人接送流程日间手术室标本管理制度日间手术室物资管理制度护士的能级培训与考核制度……管理中心前1个工作日11点前提交电子申请日间手术室综合排班系统自动发送手术排程给管理中心和主刀手术日,患者提前2小时办理入院根据手术排程完成手术按手术科室的首台分配方案实施根据抢台次原则协调次序按照手术的类型安排次序需与主刀医生电话确定台次和时间优先安排高龄或有特殊病情的患者;需上麻醉的手术;主刀医生有时间需求的手术;需作冰冻切片的手术Ø日间手术是一个公共平台,护士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关键人物。
医院SPD运营解决方案医院精细化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医院SPD(手术中心物资供应与流通)是医院内外贯通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旨在优化手术中心的物资供应与流通,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为了实现医院精细化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以下是一些策略和解决方案。
1.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2.精细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通过精细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可以确保所需物资的数量和种类能够满足手术中心的需求,避免过多的库存和过期物资的浪费。
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历史数据和目前手术中心的工作量、工作方式等信息,进行需求预测,并根据需求情况进行及时的补货和调配。
3.建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供应商是医院SPD运营的重要环节之一、医院应建立起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关系,制定合理的合作协议和服务标准,明确供应商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并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以便及时监控和评估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物资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
4.优化物资流通与配送医院SPD运营需要优化物资的流通与配送环节,确保物资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到达手术室。
可以采用集中订购、集中配送的模式,减少因为物资分散采购和配送而带来的成本和时间浪费。
另外,可以借助物流管理系统,对物资的流通和配送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提高物流效率。
5.实行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医院SPD运营需要实行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机制,对物资供应和流通过程进行成本核算和效益评估。
通过成本控制,可以避免物资采购和流通过程中的浪费;通过效益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物资供应和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6.引入智能化技术支持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SPD运营的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可引入智能化技术支持。
比如,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物资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供决策支持等。
综上所述,医院SPD运营解决方案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精细的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机制、优化物资流通与配送、实行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引入智能化技术支持等。
中国护理管理 2012年9月15日 第12卷 第9期中国护理管理5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610041 成都市(刘素珍,李继平,郭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戴燕,马洪升) 作者简介:刘素珍,硕士,硕士生导师,教授日间手术患者延伸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 刘素珍 李继平 郭晶 戴燕 马洪升 [中图分类号] R47日间手术服务因其能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促使有限的医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等优势,已经成为外科治疗的重要方式。
在欧美地区日间手术量已占择期手术的80%~90%[1],2005年我国开始引入日间手术,随后在国内部分医院中陆续开展。
华西医院于2009年10月启动日间手术服务,至2011年10月手术量已超过1.6万台,在择期手术中所占比例从第一年的8%增长到第二年的16%,且患者的需求还在日益增长。
然而在日间手术服务不断推进的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患者出院后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日间手术的进一步发展。
为有效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医院开始探索从医院到社区的日间手术患者延伸服务模式,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构建日间手术延伸服务模式的背景1.1 日间手术服务面临的问题尽管日间手术服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如患者入院、出院标准,手术类别的标准,麻醉标准,甚至主刀医师标准等[1-2],也有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服务[3],但患者术后不足1天就出院,脱离严密的医学观察,仍然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
国外调查显示患者意料外再入院率达到0.7%~8.0%[4],我院有0.14%的患者术后转入病房进行住院治疗。
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同国外一致的访视护理中心、康复旅馆等院外支持系统[2,5]来满足患者日间手术后的持续治疗护理需求,如疼痛处理、伤口护理、管道护理、抗炎治疗等,现有医院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现象较为普遍,尽管医院提供了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服务,但形式单一,服务内容局限,患者对自身安全的担忧或安全感的缺失较为突出。
接送手术病人的工作安排一、术前接病手术病人1、星期一至五正常上班时间的择期手术病人由支持中心人员到病房接病人到手术室。
2、急诊病人、星期六、日、节假日、夜晚的手术病人由病房护士将病人护送到手术室。
3、每日晨第一台手术:病房护士8时前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支持中心人员8时持病人的相关信息到各手术病区,病区护士与支持中心人员做好病人交接,由支持中心人员护送病人到手术室。
4、接台手术:手术室护士或支持中心人员提前20—30分钟通知病区护士,病区护士接到电话后,做好接台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支持中心人员持病人的相关信息到各手术病区接手术病人。
5、由于未做好术前准备、病人不在、手术知情同意等方面情况影响接病人时,支持中心人员在接送病人本上写上延误接病人的原因,病房护士确认签名,并由病房护士护送该病人到手术室。
二、术后护送病人1、硬外麻、各种神经阻滞麻、局麻等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病情稳定、手术顺利、术后没有特殊交待,由支持中心将病人护送回病房。
2、全麻(插管或静脉全麻)、小孩,危重、术中病情变化出现抢救等病人,由麻醉师和支持中心人员将病人护送回病房。
3、术后交接的内容和要求①、手术结束,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向护送人员交接该手术病人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带回病区的物品、药品、注意事项、麻醉、手术各种记录单已齐全并夹于病历上。
②、护送人员将病人护送回病房,再次与病房护士交接该手术病人的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术中病情变化及用药情况、带回病区的物品、药品、注意事项、病历中各种麻醉、手术记录单已齐全,病房护士确认并签名。
5、星期六、日、节假日、夜晚,术后的病人由麻醉师将病人护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工作。
接送班护士工作职责1.上班时间:行政班:上午7:30分时至12:00时,下午14:30分至17:30分,A班:上午8:00时至下午4:00时。
2. 负责星期一至五正常上班时间的择期手术病人,到病房接病人到手术室。
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设置及管理流程中国专家共识日间宫腔镜手术是指患者一日内且不过夜入、出院完成的宫腔镜手术,设置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是适应现代医院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
全国有资质的各级医疗机构以不同形式和规模在开展日间宫腔镜手术,但尚缺乏统一的制度流程和规范。
本共识以国际日间手术学会和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发布的相关文献为参考,结合中国开展日间手术成熟的医疗机构的制度流程,从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的设置、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到质量控制以及并发症的处理及转运给予了共识性建议,同时,对医疗、护理和麻醉三个维度的评估和相关问题处理制定了规范化流程。
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于2015年10月发布,日间手术指患者在一日(工作日且不过夜)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和操作。
开展日间宫腔镜手术、设置开展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是适应现代医院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是解决三甲综合或专科医院妇科疾病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
提质增效,高效运营,将大量宫腔镜手术作为日间手术进行管理,住院病房可收治更多复杂、疑难病症患者,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符合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1⁃2]。
日间手术所带来的效率提高、效益增加以及对医疗安全保障的要求,从根本上推动医生进行自我技术水平的创新和临床能力的提升。
日间手术理念是促使科室人才梯队建设和科室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基础。
一、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的设置日间宫腔镜手术应该在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完成。
根据各医院运行模式的不同,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可以是单独的中心,也可以是医院日间手术中心的一部分。
规范的模式是医院设置独立的综合日间手术中心,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是其组成部分。
见图1。
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设施的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必须具备开展日间手术的日间手术室和日间病房这两个基本条件[3]。
根据医院的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可设置3种主要服务模式:(1)集中模式:医院设有综合的日间手术中心,日间宫腔镜手术中心纳入医院日间手术中心集中管理。
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提供全面的治疗与康复支持创伤中心是为了提供全面的治疗与康复支持而设立的,它承担着抢救、诊疗、手术和康复等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创伤中心的有效运行和优质服务,以下是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原则。
1. 整体规划与设施建设在创伤中心建设初期,必须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这包括确保设施能够满足创伤患者的急救需求,如手术室、检验室、重症监护室等。
同时,还应考虑到患者的舒适性,提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便利的就医环境。
2. 专业人员与团队建设创伤中心需要拥有一支高效、专业的医护团队。
这包括外科医生、骨科专家、急诊医生、康复治疗师等各类专业人员。
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能够迅速做出正确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3. 急救与救治流程的优化急救与救治流程应该做到高效和标准化,以确保创伤患者能够及时获得紧急治疗和抢救措施。
这意味着创伤中心需要与急救车队、转诊医院等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救治过程的无缝衔接。
4. 多专科协同合作创伤中心应与其他专科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心血管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
这样可以实现多学科的协同合作,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各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十分重要,以确保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适当的治疗。
5. 治疗与康复支持创伤中心的目标是为创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与康复支持。
在急救、救治阶段,应尽最大努力保护患者的生命。
在治疗阶段,要确保手术、药物治疗等操作符合标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康复阶段,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6. 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建设和管理创伤中心需要注重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
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纠正不足和问题,保证创伤中心的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7. 科研与学术交流创伤中心应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科研成果的输出和学术交流的推动,不断提高创伤救治水平和治疗效果。
上海市级医院日间手术发展的实践与思考陈建平;张薇薇;赵蓉;杨丽;郑培永;杨佳泓;杜宁;李国红;刘军;贾同英【摘要】对上海市级医院日间手术发展的实践历程进行回顾总结,指出当前日间手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政策环境支持不足、日间手术覆盖还不够广泛、服务流程和内容需改进、医院及科室管理方面需加强。
上海市级医院日间手术发展的适宜模式是集中式管理与分散式管理相结合,推进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发展途径及管理抓手主要包括争取医院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构建同行协作平台进行示范推广,引导医院加强日间手术管理相关工作。
%Based on the review of ambulatory surgery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Municipal hospitals, the current problems are as follows:deficient policy support, low coverage rate, the urgency of process and management improvement. The appropriate ambulatory surgery model for municipal hospital is the combining of central management and distributed controlling, and promoting standard and elaborate manage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pproaches of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ethods mainly include striving for the policy support, constructing demonstrative peer collaboration platform, and strengthening ambulatory surgery management in hospitals.【期刊名称】《中国医院》【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1-2)【关键词】上海;日间手术;三级医院【作者】陈建平;张薇薇;赵蓉;杨丽;郑培永;杨佳泓;杜宁;李国红;刘军;贾同英【作者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025 上海市黄埔区重庆南路227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041 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2号;上海国际医学中心,201318 上海市浦东新区康新公路4358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025 上海市黄埔区重庆南路227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80 上海市虹口区海宁路100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127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1630号【正文语种】中文Author's address:Shanghai Shenkang Hospital Development Center, No.2 Kangding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1, PRC日间手术是临床手术流程的再造和优化,能充分利用医院床位资源,具有效率高、流程便捷、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等特点,符合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方向。
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及其建设标准的发展近代手术出现后,几乎所有的手术都是在医院内进行的。
预约手术的患者常常须要等待数周甚至数月,患者通常术前在医院住院几天,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又得住院几天,难以使有限的医疗资源(人、财、物)更有效地服务更多人群。
如何使医疗资源利用达到“可及、公平、效率”的目标,成为世界性难题,迫使人们不断地推动着医疗改革与发展,以缓解巨大医疗需求与有限医疗资源的矛盾。
日间手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手术模式。
日间手术被定义为计划入院、计划手术、不需要或很少借助专用设备复苏且不在医院过夜的手术模式。
由于可以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增大医院服务容量、扩大医疗覆盖面、有效缓解住院压力及所占用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这种手术模式。
1、日间手术的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手术技术、麻醉技术与感染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持续推动着手术的发展,同时推动着手术室模式沿革、建设,甚至改变了管理与运营的形式。
日间手术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尼格尔于 1909 年提出的,因备受医学界质疑而一直发展缓慢。
美国医学博士华莱士· 里德和医学博士约翰· 福特在1968 年提交了“独立日间手术设施”报告并制定了目标,认为日间手术以其高质量及成本效益是住院手术的替代方案,日间手术逐渐被政府机构和医疗护理界认可。
1970 年美国第一家独立的日间手术设施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开业。
当天,5 名医生在该设施进行了5 次手术,其中4 个手术需要全身麻醉。
这些手术以日间手术而非门诊手术被载入史册。
1971 年美国医学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赞同在全身和局部麻醉下对选定的手术类型和选定的患者进行日间手术。
1973 年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在发布《日间手术设施指南》时为该行业制定了首批标准。
1979 年美国日间手术的数量达到三位数,1988 年美国日间手术量超过1 000 例被认为是个里程碑。
随后日间手术在美国与欧洲大陆得到了推广,发展势头迅猛。
MDT模式下护士在院内危重病人转运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工作职责初探摘要:本文结合我院ICU危重病人院内分级转运标准流程及临床经验,先指出院内转运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再进行院内转运护士角色及转运前、转运期间、转运交接及转运后的工作职责探讨,以期完善我国院内转运相关管理制度,缩短转运时间、保障转运过程中患者及护士安全,提高转运期间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而促进护理学科全面发展。
关键词:院内转运、MDT、角色定位、岗位职责、护理The role of nurses in the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under MDT mode and their workresponsibilitiesAbstract: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standard proces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graded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irs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hospital,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transfer nurse in the hospital and the work responsibilities before, during, during, and after transfer. Improve our country’s hospital transfer management system, shorten transfer time,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nd nurses during transfer, and improve nurses’abili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during transfer, so as to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nursing discipline.Key Words: Hospital transfer;MDT; Role positioning; Responsibilities; Nursing危重病人具有病情重,病情发展迅速、不确定性及不可预见性较大的特点[1],院内转运是ICU常见的医疗活动之一。
手术室中心供氧停止应急预案演练手术室是医院内最重要的医疗设施之一,其正常运行需要各种支持设备及物资,其中氧气是手术室的主要物资之一。
一旦中心供氧系统停止供氧,将会对手术室的正常运转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需要针对性的制定手术室中心供氧停止应急预案,以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患者权益和医疗安全。
本方案的目的是针对手术室中心供氧停止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通过演练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损失。
应急预案1.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立即通知手术室主任和副主任,由其召集手术监护和供应人员赶往现场,确定让患者和医务人员处于安全状态,并联系保卫部门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
2.切断手术室总管道大阀门锁死气路,并关闭各个手术房气路主开关,以减少和避免氧气泄漏或浪费。
3.按照手术室的救援预案及时启动突发事件救援组,组织人员实施妥善救援方案,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陆运、空运等转运安排。
4.与有关调度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氧气供应情况,并作好各项转运工作。
当氧气供应恢复后,应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测试,确保供氧系统正常运转。
演练计划1.演习内容:设立手术室中心供氧停止的模拟事故,实地模拟现场,开展手术室应急预案的演练。
2.参与人员:手术室主任、副主任,手术室监护和供应人员等。
3.演练时间:每年不少于一次。
4.实施步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演练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设备准备和现场布置等。
5.演练过程及评估:模拟事故结束后,进行演练过程的评估和反馈,对演练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整改和改进。
管理和保障1.手术室主任负责本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
2.保卫部门、保卫科、后勤保障部门分别承担本规划所述领域中的组织、保障和管理责任。
3.救援车辆、通讯设备等应急救援设施及人员的配备和调度由医院财务部门负责。
4.安全与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氧气泄漏、爆炸等情况的处理。
眼科日间手术护理服务探讨1眼科日间手术运行模式1.1局部麻醉(局麻)日间手术工作流程我院眼科成人局麻手术患者就诊流程主要包括:门诊、术前检查、相关科室会诊、术前评估与手术预约、入院、手术、出院及术后支持指导8个环节。
①门诊:患者挂号就医。
②术前检查:患者一旦确诊,主刀医生为患者开具术前检查化验单,主要包括眼科相关检查(如视力、眼压、泪道、眼A型及B 型超声、角膜内皮镜等)和全身化验检查(如血压、血常规、尿常规、酶免四项、肝肾常规、凝血三项、心电图等)。
③相关科室会诊:患者年龄超过45岁或同时患有其他全身疾病,均需到内科或其他相关科室进行会诊,评估手术承受情况。
④术前评估与手术预约:患者携所有检查化验结果及会诊结果到门诊,主刀医生做术前评估后进行手术预约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发放日间手术办理流程、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的须知,同时开具住院证、手术预约单及用药。
门诊护士做术前宣教及用药宣教。
⑤入院:手术当天患者按照预约的手术时间持住院证、手术预约单到日间手术病房窗口交押金办理入院手续后到日间病房做术前准备。
日间病房专职护士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入院评估、生命体征监测、各项护理记录。
专职护士遵医嘱执行手术前准备和相关配合,如术眼经医生检查并做完手术标识后遵医嘱点散瞳药等。
准备间护士为患者做手术前手术中健康宣教。
医生为患者进行眼部裂隙灯及视力眼压等检查,评估患者的手术安全。
⑥手术:手术医生完善所有医疗文书的签署后,准时进入手术室。
手术完毕患者及病历送至日间观察室,专职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进行术后健康宣教,若患者有不适主诉及时通知主管医生进行下一步治疗并填写护理病情变化记录单。
⑦出院:遵医嘱在24h内即安排患者出院回家。
⑧术后支持指导:告知患者及家属,出院回家后至第2天换药前若出现眼部不适可直接回到日间病房诊治或留观,换药时及换药后出现眼部不适直接门诊就诊即可。
若术中或术后观察期间出现特殊病情变化(如突发驱逐性出血等),即刻由日间转为住院患者继续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应用研究研究主题: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应用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服务的不断改善,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服务缺乏个性化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应用,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研究方案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的研究进展、理论框架和关键概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调研问卷:设计调研问卷,采集患者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和体验的需求、满意度以及对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认知和期望。
3. 数据采集: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收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数据,包括就诊情况、医疗服务体验、对医疗服务模式的期望等。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揭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不同类别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评价。
5.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构建与实践应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国内外成功案例,构建适合本地区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应用和验证。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数据分析,得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主要需求和评价要素,并根据不同患者群体的特点,将患者分为若干类别,针对不同类别的患者提出定制化的服务策略。
通过实地实践和实施,验证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发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能够满足患者个性化的医疗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实践,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医疗资源配置、医患沟通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还应关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和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