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斜矢状位重组图像观察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757.33 KB
- 文档页数:3
28·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6月 第30卷 第 6 期 总第167期【第一作者】何 丽,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头颈部、胸部、腹部、骨肌及血管CT诊断。
Email:******************【通讯作者】何 丽·论著·颈部淋巴结病变在MSCT中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何 丽* 王 颖 王正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CT室 (河南 南阳 473000)【摘要】 目的 探究颈部淋巴结病变在多层螺旋CT(MSCT)中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2021年1月至12月期间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标准将其分为淋巴瘤组(33例)、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并选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均应用MSCT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特征及检出结果差异性。
结果 淋巴瘤组33例患者中,共检出49个病变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瘤组47例患者中,共检出61个病变淋巴结;血流量(BF)水平:淋巴瘤组>淋巴结转移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坏死率: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50.82%vs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坏死病灶强化类型中,厚环状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22.95%vs2.04%);不均匀强化占比:淋巴结转移瘤组<淋巴瘤组(8.20%vs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薄环状强化、融合坏死占比: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瘤组相近(4.92%vs6.12%)、(3.28%vs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影像学征象:(1)淋巴瘤:病灶多发性;病灶直径一般>1.5cm;坏死病灶相对较少;单发病灶多见颈淋巴结群融合呈块状;(2)淋巴结转移瘤:主要分布在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主要表现为周围增厚强化,中心区域呈现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
MSCT扫描及图像重组技术在骨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目的评估MSCT图像重组技术在骨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方法选自在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有明确外伤史患者150例,分别对其进行X线平片检查和MSCT重组技术检查,并分析其各自表现,重点对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评估分析。
结果MSCT图像重组技术的诊断正确率达100.0%,而X线平片检查的正确率仅为86%,误诊率高达14%。
MSCT 图像重组技术显著占优势。
结论采取MSCT图像重组技术进行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和解剖信息。
标签:骨关节骨折;MSCT图像重组技术;诊断价值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逐年增加,各种交通事故及其它外伤骨折是最常见的意外伤害,如何发挥好MSCT图像重组技术在骨关节骨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是保证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传统的X线平片检查虽然具有一定的诊断效率,但是对于解剖复杂的部位诊断正确率较差。
而随着临床影像学的发展,进行MSCT 扫描图像重组技术不断应用到临床,尤其是对于骨关节损伤的临床诊断,它的临床应用意义更为显著。
CT检查可以快速准确的显示骨折部位、类型及周围软组织受伤程度。
对我院接受治疗的骨关节损伤患者150例进行了探究分析。
以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骨关节损伤患者,均有明确的外伤史,病史为受伤后1h~3d,同时行X线平片及CT检查。
其中男性89例,女性61例,年龄18~70岁。
其中交通事故69例,还有高空坠落伤、摔伤等共81例。
统计患者受伤部位,颌面部骨折患者38例;肋骨骨折患者30例;脊柱骨折患者21例;骨盆骨折患者19例;肘关节骨折患者16例;膝关节骨折患者1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12例。
1.2方法所有患者采取X线平片及CT对照检查的方法,首先对其进行X 线平片检查,再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16prospeed型MSCT扫描机进行CT扫描和图像重组技术,其扫描条件为:管电压130kV,管电流60~120mAs,层厚2.5~5mm,层间距2.5~5mm,扫描时间3~6s,螺距控制在0.56~1.375mm之间,应用骨密度重建,重建的层厚为0.625mm,层间隔0.625mm,矩阵为512×512,并且将所取得的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且采取多角度对感兴趣区重点观察,对于骨折部位打印出胶片,并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对2次检查的正确率进行比较分析。
鼻骨MSCT斜冠状位图像重建的方法及诊断价值
王淑文;张涛;吴婧;卢铃铨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24(34)4
【摘要】目的探讨鼻骨MSCT斜冠状位图像重建方法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176例因外伤行鼻骨MSCT检查患者,并将所有患者图像进行两种不同角度冠状位重建(角度1为常规冠状位;角度2为斜冠状位)。
比较两种不同冠状位图像鼻骨骨折检出率及诊断结果准确率。
结果常规冠状位骨折检出率84.93%(22例假阴性),斜冠状位骨折检出率100%(3例假阳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常规冠状位诊断单纯性鼻骨骨折、鼻骨复合骨折、单纯鼻中隔骨折及单纯上颌骨额突骨折分别是76例、36例、4例、8例,诊断准确率为54.00%;斜冠状位分别是80例、57例、2例、10例,诊断准确率高达9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斜冠状位骨折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冠状位,在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优势。
【总页数】4页(P9-11)
【作者】王淑文;张涛;吴婧;卢铃铨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5.8;R814.42
【相关文献】
1.鼻骨骨折冠状位CT平扫的诊断价值
2.胸部正斜位摄片与MSCT图像重建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3.HRCT轴位加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容积重建对鼻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4.MSCT斜位多平面重建诊断鼻骨骨折的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SCT在肺癌诊断中应用价值发表时间:2016-01-21T11:46:41.87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作者:管恒星综述文智审校[导读]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本文就MSCT在肺癌中诊断价值做一综述。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830011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最常见恶性肿瘤,已经成为癌症中最主要的死因[1]。
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大气污染加重和吸烟的增加,肺癌发病率持续增加。
MSCT具有扫描速度快,密度及空间分辨率高优点。
常规横断面扫描,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IP),最小强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多种后处理方式实现对病灶内部及周围形态结构观察。
动态增强扫描判断病灶的血液供应情况。
本文就MSCT在肺癌中诊断价值做一综述。
1 肺癌常见MSCT征象1.1瘤内MSCT征象由于CT具有高的密度分辨率,对瘤内钙化、空洞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及磨玻璃密度(ground glass opacification,GGO)检出具有明显优势。
良性病变钙化出现率较高,并且多为片状、爆米花状、和弥漫性,且钙化面积较大,王秋萍等[2]研究后认为良性结节钙化点和钙化密度面积大于恶性结节。
空洞为肺内病灶液化坏死经支气管排出形成,厚壁空洞(壁厚度≥15mm)多为恶性,薄壁空洞(尤其壁厚度≤4mm)多为良性病变,癌性空洞内壁凹凸不平,可见结节样突起,洞壁厚度不均匀,增强后癌性空洞壁明显强化。
良性空洞多为薄壁且壁较光滑。
空泡,结节内出现单个或多个直径小于5mm低密度区,病理上为癌细胞伏壁式生长,当肺泡未被肿瘤充填时表现为含气空腔,HRCT显示空泡征较好,空泡征在恶性结节中明显多于良性病灶,作为恶性结节特异征象。
充气支气管征见于连续数个相邻CT层面,为支气管直接进入结界或结节内包含支气管,研究显示有30%恶性结节含有空气支气管征,而只有6%良性病变有空气支气管征[3]。
MSCT前庭导水管15°斜状位图像的重建、径线测量及临床应用王林省;张丽红;陈月芹;王皆欢;刘艳杰;郭沐洁【摘要】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 ,MSCT)重组前庭导水管(vestibular aqueduct ,VA)15°斜矢状位图像,探讨径线测量值对大前庭导水管畸形(the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LVA)的应用价值。
方法标准化处理106例(212耳)正常人的颞骨M SC T 图像获得前庭水管标准化图像,测量V A 中间径大小,建立99%医学参考值范围;对43(85耳)L V A患者V A中间径进行测量,并与正常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不同性别、侧别及各年龄组间VA中间径大小无统计学差异(t=0.252,P>0.05;t=1.573,P>0.05;F=0.089,P>0.05)。
VA中间径(0.76±0.15)mm ;99%医学参考值范围:0.41~1.10 mm。
LVA患者VA中间径最大值为3.60mm ,最小值为1.13mm ,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892,P<0.05)。
结论利用MSCT 多平面重组易于获得VA15°斜状位图像;99%正常人 VA 中间径参考值范围:0.41~1.10 mm ;VA 中间径大于1畅10mm 提示LAV。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measuring diameters of the mid section of the vestibular aque‐duct back limb on 15°oblique sagittal image reconstructed using multi‐slice computed to mography (MSCT )images of temporal bone for detecting 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 (LVAS) .Methods Temporal bone MSCT ima‐ges from 106 normal hearing individuals (212 ears)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a standarized section image of the ves‐tibular aqueduct .The diameters of the mid section of the aqueduct back limb were measured to establish 99% con‐fidence intervals .Images fromdifferent age group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and from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were measure separately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43 patients with LVA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intermediate diameter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he left and right ,and the differ‐ent agegroups( t=0 .252 ,P>0 .05 ;t=1 .573 ,P>0 .05 ;F=0 .089 ,P>0 .05 ) .The mid value of the vestibular aqueduct back limb was 0 .76 ± 0 .15mm;99% confidence intervals:0 .41~1 .10 mm .The section size of this seg‐ment was greater in LVAS patients than in normal individuals( t=7 .892 ,P<0 .05 ) .Conclusion The 15°oblique sagitt al image was easily gained with the multiple projection reconstruction of MSCT .The 99% confidence inter‐vals:0 .41~1 .10 mm;The mid value of vestibular aqueduct back limb is greater than 1 .10 mm on suggests the di‐agnosis of LVAS .【期刊名称】《济宁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前庭导水管;畸形;多平面重组;MSCT【作者】王林省;张丽红;陈月芹;王皆欢;刘艳杰;郭沐洁【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 272011;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 272029;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 272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3,R814.42大前庭导水管畸形(large vestibular aque -duct,LVA)是一种婴幼儿最常见的以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特征的内耳畸形。
MS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判断鼻咽癌颈动脉鞘区侵犯的价值作者:龙农李庆王志强谭华绣【摘要】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对判断鼻咽癌颈动脉鞘区侵犯的价值。
方法将病理学检验证实的102例鼻咽癌的MSCT平扫、增强及多平面重建的颈动脉鞘区情况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平扫显示颈动脉鞘区部分侵犯68例(66.7%),显示肿物占据11例(10.8%);而MSCT增强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显示颈动脉鞘区部分侵犯46例(45.1%),肿物占据33例(32.4%),经统计学检查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及其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区分颈动脉鞘区是部分侵犯还是肿物占据,因而较MSCT 平扫能更准确划分肿瘤的侵犯范围,可以提高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准确性。
【关键词】鼻咽肿瘤颈动脉鞘区肿瘤侵犯多层螺旋CT【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technology of MSCT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ning an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which judg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rotid sheath area whiplash being infringed.Methods 102 cas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which were verified by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Results Plain scanning showed 68 cases of whiplash district of carotid sheath area being infringed(account for 66.7%) and 11 cases of mass occupied (account for 10.8%).But MSCT 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showed 46 cases of whiplash district of carotid sheath area being infringed (account for 45.1%),33 cases of mass occupied (account for 32.4%),which had significance meaning through check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by statistics (P<0.05).Conclusion The technology of contrast enhancement scanning and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can distinguish carotid sheath area whiplash district whether being infringed partly or mass occupied.Therefore it is more accurately to divide the infringing range of the tumor than MSCT plain scanning,which can improv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linical phased accuracy.【Key words】 nasopharyngeal neoplasms carotid sheath area neoplastic invasion MSCT鼻咽癌在我国属于常见病,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1],鼻咽癌恶性程度高,易于发生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据文献报道鼻咽癌多数直接蔓延侵犯颈动脉鞘区,而后发生同侧颈淋巴结转移[2]。
常见坏死性颈部淋巴结病变的 MSCT 鉴别诊断阿里甫・依马木;努尔兰・吐尔逊;孙睿;周永;文智【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12【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坏死性颈部淋巴结病变的特征性 CT 表现,以提高对其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3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确诊的常见坏死性颈部淋巴结病变393例患者的资料,淋巴结结核组66例,淋巴结转移瘤组99例,淋巴瘤组228例,分析其术前或放化疗前的CT 图像,主要对坏死淋巴结的强化模式及并存无坏死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学特征、钙化、显著强化壁结节等具有重要鉴别价值的共存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淋巴结坏死率以淋巴结结核组最高(88%),其次为鳞癌转移淋巴结(51%)、腺癌转移淋巴结(39%)和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27%),淋巴瘤的坏死率较低(14%)。
除了“花环状”、“分房样”、“湖形”强化(C 型强化模式)主要见于结核以外,其他各型强化模式都可出现在3种病变中。
共存征象在淋巴瘤分布广,均伴有典型“鹅卵石”征;淋巴结转移瘤融合现象多见(42/95)且多数患者发现头颈部原发灶(48/95),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者尚发现强化幅度与甲状腺类似的淋巴结(5例)、显著强化壁结节(3例)、钙化(5例)等特征性征象;淋巴结结核者发现淋巴结斑点状钙化(9例)、瘘管形成(3例),9例同时发现肺结核。
结论颈部坏死性淋巴结病变的强化模式与某些共存征象相结合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转移瘤及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Objective To find out some specific features of common necrotic cervical lymph nodes on CT . Methods Clinical data and CT findings of 393 cases withclinicopathologically proven tuberculosis ,metas‐tasis and lymphom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mainly regarding CT enhancement pattern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nd some coexistent features ,such as distributions and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nodes withoutnecrosis ,calcification and strongly nodular enhancement .Results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 showed the highest necrotic rate and followed by metastasis and lymphoma ,respectively .Almost all typ es of enhance‐ment pattern were seen on three groups .Together with necroticnodes ,some coexistent features were found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a specific enhancement pattern of necrotic cervical lymph nod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ome coexistent features ,seen on MDCT were very helpful in differentiating untreated tuberculosis ,metastasis and lymphomas of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总页数】5页(P1767-1771)【作者】阿里甫・依马木;努尔兰・吐尔逊;孙睿;周永;文智【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CT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CT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CT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CT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CT室,乌鲁木齐 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MSCT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 [J], 韦炜;程涛;周燕;罗英姿2.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J], 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3.双指数模型IVIM-DWI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J], 陈杰云;林晓莹;黄日升;林慧宇4.DWI结合DCE-MRI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J], 吴涛5.高帧率超声造影对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J], 任玲;费翔;张艳;田晓琦;罗渝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
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14(012)005
【摘要】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组织病理间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62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MDCT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对照。
结果淋巴瘤14例,多累及两个以上的分区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受累,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呈结节状、团块状均匀强化为主;淋巴结结核8例,以单个区域分布为主,可见钙化与淋巴结周围渗出性改变,增强见蜂窝状、分房状厚壁强化;淋巴结转移36例,以两个以上的分区、中心坏死及薄壁环状强化明显;巨淋巴结增生4例,肿块密度均匀伴持续性血管样强化,结论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与组织病理相关,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总页数】4页(P5-8)
【作者】韦树华; 董江宁; 李乃玉; 王传彬
【作者单位】安徽省肿瘤医院影像科安徽合肥239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26.62; R322.2+5
【相关文献】
1.浅淋巴结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J], 彭季兰;杨通明;唐石初;吴泽惠;刘世平;周纯芝;程智
2.MSCT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价值 [J], 韦炜;程涛;周燕;罗英姿
3.常见坏死性颈部淋巴结病变的 MSCT 鉴别诊断 [J], 阿里甫・依马木;努尔兰・吐尔逊;孙睿;周永;文智
4.颈部淋巴结病变的超声鉴别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J], 杨晓华;刘炜
5.颈部淋巴结病变MDCT表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 [J], 李成杰;姚尉;叶奕兰;杨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3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通讯作者】曾 旭,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体部影像诊断。
E-mail:*****************V a l u·13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则将病例排除。
观察指标:性别及年龄构成,肠系膜血管与淋巴结的平扫及增强CT值,对照组肠系膜血管平扫及增强CT值。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行K-S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查,检验水准a=0.05,以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脂膜炎和非脂膜炎组肠系膜上动脉平扫及增强差异不明显(表1),二组肠系膜上静脉平扫及增强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在增强时像上(表1)。
肠系膜脂膜炎组淋巴结平扫及增强呈上升型曲线,其平扫及增强CT值均较肠系膜上静脉低,尤其门脉期改变明显(表2,图2),平扫及增强显示淋巴结增强与肠系膜上静脉关系密切(表2,图 2)。
脂膜炎组与非脂膜炎组男/女分别为57/73、69/51,F=122.00,P =0.00,差异明显,二组年龄(单位:岁)分别为65.45±10.09、64.81±12.37,有统计学差异(F=6.63,P =0.01)。
2.1 肠系膜脂膜炎与非脂膜炎肠系膜血管比较 见表1。
2.2 肠系膜脂膜炎组的肠系膜上静脉与淋巴结增强比较 见表2。
2.3 肠系膜脂膜炎组的肠系膜上动静脉与淋巴结增强曲线比较见图1。
图2A-图2E 男,51岁,肝囊肿,图2A-图2D显示肠系膜上静脉(长细箭)、动脉(短粗箭)及淋巴结(燕尾形)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单位:HU)分别为47.0,67.0,26.6;50.6,331.3,46.4;133.4,123.2,79.0;冠状位显示淋巴结(箭头),图2E显示侧支不规则(长箭)变及结节状影(短粗箭);图3A-图3C 男,58岁,糖尿病患者,肠系膜上静脉(长细箭)、动脉(短粗箭)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单位:HU)分别为45.2,46.1;75.7,244.1;140.2,138.8。
多层螺旋CT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是指颈部淋巴结内部由液体组成的囊袋,病因多种多样,如感染、肿瘤、先天畸形等。
由于囊性病变的症状轻微,常常被忽略,因此导致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屡见不鲜。
多层螺旋CT(MSCT)可以提高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度,但目前对其诊断价值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价MSCT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高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度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MSCT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包括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为临床提高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度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患者,共计100例。
2. 研究方法:采用MSCT对颈部淋巴结进行扫描,并分析其图像特征。
以组织学检查为金标准,评价MSCT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3. 研究指标:评价MSCT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
四、研究意义
MSCT作为一种无创、高效、准确的影像诊断技术,对于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性质,早期发现并治疗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研究王勇;王庆军;蔡剑鸣;马林;陈为军;刘丹青;韩旭【期刊名称】《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摘要】目的评价斜矢状位T1W(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可行性及测量方法.方法 23例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正常组及斑块组,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分析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的重复性,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一致性.采用不同点连线以确定测量方法.结果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共有20例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有较好的重复性.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斜矢状位T1W序列4组不同点连线夹角的4组数据间无差异.结论采用我们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方法,斜矢状位T1W(QIR-FSE)序列可用来测量颈动脉分叉角.%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by oblique sagittal T1-weighted (QIR-FSE) black-blood sequence for measurement of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angle. Methods Twenty-three patients undergoing caroti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ere divided in normal group and plaque group. Carotid bifurcation angle was measured by both 2D-TOF and oblique sagittal T1W (QIR-FSE) black-blood sequence, and the measurement was repeated after 3 months to evaluate the reproducibility.The measurement results using 2D-TOF and oblique sagittal T1W (QIR-FSE) black-blood sequence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sequences. Four different angles of each carotid artery were measur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on oblique sagittal T1W. The ratio of the bilateral carotid bifurcation angle (Right/Left) was compared. Results Ten patientsin each group were enrolled after excluding 3 patients. Strong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measurements for both 2D-TOF and oblique sagittal T1W sequenc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sequences in the ratio of bilateral carotid bifurcation angle (right/left), nor in the 4 angles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Conclusion Oblique sagittal T1-weighted (QIR-FSE) black-blood sequence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angle.【总页数】6页(P93-98)【作者】王勇;王庆军;蔡剑鸣;马林;陈为军;刘丹青;韩旭【作者单位】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放射科,河北保定071000;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北京100037;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二五二医院放射科,河北保定071000;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解放军总医院放射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MSCT斜矢状位重组图像观察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的价值 [J], 袁伟东;王涛;时季成2.斜矢状位高分辨三维黑血磁共振成像在粥样硬化颈动脉支架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J], 王庆军;王勇;蔡剑鸣;马林;蔡幼铨;曹向宇3.斜矢状位黑血MRI增强扫描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术前评估 [J], 王庆军;王勇;蔡剑鸣;赵廷强;马林;蔡幼铨;陈利峰;王湛博4.颅底凹陷症患者MRI矢状位像斜腭角的变化及其意义 [J], 马立超;许乙凯;代月黎;肖翔;陈婉琪;李维粤;吴元魁5.高场MRI斜矢状位与斜冠状位扫描在贲门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J], 张宏凯;路双;张建伟;张首宁;李彦乐;曲金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SCT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本院临床拟诊断SPS的患者32例,行MS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双侧茎突的长度和茎咽距。
结果:32例患者64侧茎突全部显示,其中16侧茎突长度<30 mm;48侧茎突长度为30~68 mm,平均(32.0±5.6)mm。
13侧茎咽距<20 mm,平均(23.0±2.2)mm。
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多平面、多角度清晰地显示茎突的立体解剖及其与临近组织的关系,并可直接精确地测量茎突的长度和咽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临床诊断SPS提供可靠依据,并能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路径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信息。
标签:茎突综合征;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茎咽距茎突综合征(styloid process syndrome,SPS)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因茎突过长和/或方位、形态异常导致的周围血管、神经或其他组织受刺激引起的咽部不适,包括咽部的异物感、咽痛、反射性耳痛及头颈痛等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文献[1]报道SPS除引起上述症状外,还可引起吞咽痛、梗阻感、舌根痛、舌麻木、眶周痛、耳鸣、气促、颈部疼痛放射至上臂等。
以往SPS常采用X 线检查,但其分辨率较低,且颅底及咽颈部组织结构复杂,茎突形态个体差异较大,使得投照角度不易掌握,测得数据不够准确,诊断符合率低[2]。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SCT)和图像后处理软件系统的迅速发展,MSCT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地描绘茎突的解剖结构和走行,准确测量其长度和角度等,被Nayak 等[3]认为是诊断茎突综合征的影像学“金标准”。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耳鼻喉科自2013年7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32例疑似茎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资料,探讨MSCT对茎突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3年12月本院临床怀疑茎突综合征的患者32例(64条茎突),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8~68岁,平均43岁。
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MSCT及MRI表现及分析林雁捷; 郑晓林; 王忠; 王强; 洪晓纯; 龚苗苗【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8(016)005【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MSCT及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累及的间隙、形态、结构、密度/信号及增强等表现。
结果病变分别位于颈上、中、下部和颈浅间隙、颈动脉鞘间隙、颈深间隙,其中大部分位于颈中部(共20例)和颈动脉鞘间隙(共21例)。
CT及MRI 表现为多囊型28例,病变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内有分隔,沿颈部间隙蔓延;其中16例囊壁和分隔较薄,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囊内容物于CT呈水样密度,于MRI呈长TI、长T2信号。
单囊型4例,病变较小,为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壁薄,增强壁轻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和信号与多囊病变相似。
合并感染4例,其中多囊型3例、单囊型1例,囊壁及分隔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囊内容物密度/信号与肌肉密度相仿,增强囊壁及间隔中度强化。
合并出血10例,其中多囊型9例、单囊型1例,CT显示囊内容物密度明显增高,于MRI呈T1及T2混杂信号,可见液液分层。
结论 CT及MRI能显示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特征性表现,故对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页数】5页(P43-46,封2)【作者】林雁捷; 郑晓林; 王忠; 王强; 洪晓纯; 龚苗苗【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广东东莞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东莞5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 R73【相关文献】1.胎儿颈部水囊状淋巴管瘤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 [J], 留碧丽2.MSCT在小儿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J], 漆明刚;伍丹3.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与MRI表现特征分析 [J], 沈巍4.小儿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J], 段大兵; 郭晓强5.小儿常见颈部肿物的CT、MRI表现研究 [J], 张秀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茎突扫描中的应用价值田龙海;刘忠【摘要】目的探讨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茎突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50例临床拟诊茎突综合征的患者采用MSCT三维重建,观察茎突形态、走行、有无钙化并测量其长度、偏斜角度.结果 50例怀疑茎突过长的患者通过MSCT三维重建诊断茎突过长(>3 cm) 38例(76%),茎突钙化2例,正常10例.38例茎突过长患者中,10例茎突向内偏斜角≥25° (26.3%),15例向前偏斜角≥25°(39.5%).结论 MSCT 三维重建能清楚、直观地显示茎突立体的全貌,准确地测量其长度、角度以及清晰显示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年(卷),期】2012(027)008【总页数】3页(P154-156)【关键词】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茎突综合征【作者】田龙海;刘忠【作者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6.04;R814.42既往在茎突检查时由于CT机性能的限制,患者必须以颌顶或顶颌位受检,常感不适。
尤其是一些年老、体弱、颈部有疾患或肥胖的患者常常难于完成检查。
多层螺旋CT(MSCT)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无特殊体位要求。
通过特殊的后处理技术,可直观、清晰显示茎突的形态及空间解剖关系,为茎突综合征的临床与影像学研究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0月,我院临床怀疑茎突综合征患者50例。
其中,男35例,女15例。
年龄16~76岁,平均(46±3.5)岁,50例中40例(80%)有咽部异物感及不适史,20例(20%)有不明原因的头颈痛,茎突叩诊阳性共36例(72%),14例(28%)有扁桃体摘除史。
1.2 MSCT检查MSCT为日本东芝公司Aquilion 16层螺旋CT。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CTA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
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标签: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头颈部血管病变;临床诊断我院为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其中28例为住院患者,2例为门诊患者;男16例,女14岁,年龄39~78岁,平均60.8岁;其中21例患者为脑梗死,5例患者为脑出血,1例患者为出血性脑梗死,1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患者为癫痫,1例患者为其他。
1.2 方法本研究选用Siemens Definition AS+128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采取自然仰卧位,平静呼吸,扫描前对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先平扫后增强,二者扫描范围完全一致,球管曝光角度一致,触发点设在升主动脉,设定阈值为100HU,其扫描参数为:层厚0.6mm,重建间隔为0.4mm,准直器宽度及螺距采用默认值,电压为100kV,effMAS为150~270MAS;利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将50mL 非离子型造影剂自肘静脉团注,其浓度应控制在350mgI/mL,注射速度应控制在4mL/s;然后同样以4mL/s的速度追加30mL生理盐水,触发后延迟9s。
·13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1, Vol.19, No.12 Total No.146【通讯作者】方维东,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影像学和颅内病变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E-mail:****************Diagnostic Valu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12月 第19卷 第12期 总第146期速率5~6.5mL/s,对比剂50~80mL和生理盐水40~50mL,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到颅顶,从颈部向颅部扫描。
1.3 图像分析及诊断标准1.3.1 图像分析 由2位高年资神经影像医师在PACS工作站上采用双盲法观察影像图像,结合横断面与冠状面原始CT断层图像,重点观察MIP及VR图像,分析永存颈内-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征以及头颈部血管其他病变和变异,意见出现不同时,协商后达成一致。
1.3.2 诊断标准 1)永存三叉动脉(PTA),目前国内外对于永存三叉动脉分型主要有两种分型方法,一是根据其起源位置及走形区域进行分型。
目前主要为Salas法[1]: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外侧未经过鞍背的称为外侧型(岩部型)和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内侧并穿过鞍背的称为中间型(蝶鞍型)。
另一种分型是按其供应血管位置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动脉来源进行分型,以往通常使用Saltzman法[2],根据PTA永存动脉对后循环的供血情况,将其分为三型。
Ⅰ型:PTA永存动脉供应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完全或未发育,PTA吻合点下方基底动脉可出现发育不良;Ⅱ型:PTA血管供应双侧小脑上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均以后交通动脉供血;Ⅲ型:一侧大脑后动脉以后交通动脉供血,另一侧大脑后动脉以PTA动脉供血;变异型:PTA动脉直接供应小脑动脉,包括小脑上、后下及前下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