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16.21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推荐项目课题名称: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技术承担单位:辽宁中医学院项目负责人:田维柱项目简介:彭氏眼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简便的、确实有效的能减少中风的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新疗法。
治疗中风病人数以万计,其临床疗效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课题组采用随机、单盲、对照、多中心的方法,将颈内动脉系统初发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即眼针组、体针组和药物组,共纳入300例。
结果显示眼针疗法明显优于体针和药物治疗。
疾病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80%。
存活者中6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人群预测寿命的延长,脑血管疾病的高病发率和高致残率日益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命,寻找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中风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中药及针灸治疗应用前景广阔,眼针治疗中风疗效更佳。
适应症:本法适于一切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病人。
禁忌症:1. 病情危重,躁动不安者慎用。
2. 眼睑肥厚、浮肿者慎用。
3. 精神病患者慎用。
治疗方法简介:1. 器械采用华佗牌32号0.5寸不锈钢毫针、75%酒精、消毒干棉球,镊子、医用盘。
2. 患者一般采用坐位,面对术者,病重体弱者可采用仰卧位。
3. 选取眼睛双侧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
4.右手持针,在距眼眶内缘外2mm处刺入,从经区的一侧刺向另一侧,表里二穴区可同时取,但不可刺到其他穴区。
下焦区在鼻梁部,不能常规横刺,要从两内眦连线与鼻梁交点处进针刺向两侧内眦。
进针深度:斜刺进针12±2mm,通过真皮到达皮下。
进针要稳、准、快,不施手法,不提插、不捻转,病人感到酸、麻、胀、重、凉、热等感觉即可。
中风的西药治疗及用药指南中风,也被称作脑卒中,是指大脑血管发生血流阻塞或者出血等情况,导致脑部缺氧、神经细胞受损甚至坏死的疾病。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治疗方法多样,其中西药治疗是常见并有效的方式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风的西药治疗及用药指南。
一、血栓溶解剂血栓溶解剂是指具有溶解形成的血栓能力的药物。
常用血栓溶解剂药物有阿司匹林、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改善血液流变学以及抑制栓子形成。
血栓溶解剂对于缺血性中风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主要是指通过抑制凝血酶形成或者抑制凝血因子来预防和治疗中风。
常见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抗凝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高危中风患者,如心房颤动、静脉血栓形成等病情。
抗凝治疗需要严格的药物剂量控制和定期的凝血功能监测,以避免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三、降压治疗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压治疗在中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等。
降压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四、降脂治疗高血脂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脂治疗在中风患者的管理中也非常重要。
降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和贝特类药物等。
降脂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五、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指使用某些药物阻断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
抗血小板治疗适用于一些非心源性中风患者以及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六、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指通过对神经细胞的保护和修复,改善脑组织的功能。
常用的神经保护药物有丙泊酚、甘露醇等。
神经保护治疗可以降低中风对神经系统的损伤,从而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效果。
总之,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西药治疗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疗效
焦美芝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8(27)15
【摘要】目的评价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ACI)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患者采用疏血通和丹参注射液对照治疗并进行对比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疏血通治疗脑缺血疗效明显(P<0.01)对血粘度、脑血循环均有明显改变.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调查,21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90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ADL有效率分别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更有效.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焦美芝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洪泉医院,江苏扬州,22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
【相关文献】
1.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治疗效果观察与分析 [J], 黄双英;何锦照;张婷婷
2.脑栓通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观察 [J], 黄胜军
3.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患者60例的临床治疗效果 [J], 李昭
4.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疗效观察 [J], 韩忠书
5.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治疗效果的观察与分析 [J], 张红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缺血的最好治疗方法
脑缺血是指由于脑血流不足引起的脑部供氧不足的病症。
针对脑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1.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和减少血栓形成,帮助预防和治疗脑缺血病变。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脑缺血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恢复脑血供。
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通过将溶栓药物注入堵塞血管,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血流。
3. 康复治疗:脑缺血造成的脑功能损害通常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这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康复等,旨在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脑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请注意,对于脑缺血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个体情况来确定,因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风的治疗方法
急性期治疗,中风的急性期治疗是指在中风发作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进行的紧
急救治措施。
这一阶段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恢复脑部供血,减少脑损伤。
首先是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
其次是急诊介入治疗,包括血管内治疗和血管外治疗,通过介入手术来清除血栓,恢复脑血流。
此外,还包括对症治疗,如控制高血压,纠正血液高粘度等,以减少脑损伤。
恢复期治疗,中风的恢复期治疗是指在急性期治疗后的康复阶段,主要目标是
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首先是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通过训练来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言语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其次是药物治疗,如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脑血管舒张剂等,可以预防再次中风的发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还包括心理治疗和营养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应用于中风的治疗中。
例如,干细胞治疗、脑电刺激治疗、磁刺激治疗等,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急性期治疗可以减少脑损伤,恢复期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同时,新的治疗方法也为中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缺血性中风一、中西医病名: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引起突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中风,亦称为卒中。
其中脑脉痹阻者为缺血性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二、诊断本病种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制定。
三、治疗(二)辨证口服中药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①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0.6g,生石决明先就30g,夏枯草10g,菊花10g,龟板先期20g,生地15g,丹皮10g,白芍10g,天竺黄6g,胆南星6g等。
②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0.6g,生地30g,钩藤后下15g,菊花9g,茯苓15g,白芍15g,赤芍15g,竹茹9g,川牛膝15g,川茸9g,丹皮15g,半夏9g,陈皮9g,桅子9g等。
推荐中成药:①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1~2次,或遵医嘱。
②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口服,每日1~2次。
(2)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及参考剂量: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9g,制南星6g,陈皮9g,枳实9g,茯苓9g,人参15g,石菖蒲9g,竹茹6g,甘草6g,生姜6g等。
推荐中成药:①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1〜2次。
最先进的溶栓方法溶栓术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它通过将血栓溶解来恢复血流,减少脑部组织的损伤。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溶栓术一直是中风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先进的溶栓方法被研发出来,为中风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机会。
目前,最先进的溶栓方法之一是内动脉溶栓术。
这种方法通过导管在血管内直接送达溶栓药物,将药物直接送达到血栓所在的位置,从而更加精准地溶解血栓。
相比传统的静脉溶栓术,内动脉溶栓术的成功率更高,溶栓效果更显著,同时也减少了患者出血的风险。
内动脉溶栓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治疗急性中风的重要手段。
除了内动脉溶栓术,机械取栓术也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先进溶栓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导管在血管内送达机械取栓器械,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
相比溶栓药物,机械取栓术能够更加直接地清除血栓,减少了溶栓药物的使用,同时也减少了出血的风险。
近年来,随着机械取栓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机械取栓术在急性中风治疗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此外,微创外科手术也是一种先进的溶栓方法。
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中风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的缺点,而微创外科手术通过小切口、导航技术和微创器械,能够更加精准地清除血栓,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加速了康复过程。
微创外科手术在治疗急性中风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最先进的溶栓方法包括内动脉溶栓术、机械取栓术和微创外科手术。
这些方法在治疗急性中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先进的溶栓方法出现,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可以为中风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让他们能够早日康复,重返正常的生活。
士旦匿药堑由2鲤§生g旦笙§鲞茎!§塑Q逝坐Q££hi塑丛£鱼型B!△坚g坚蟹Q鲤,№§趟Q:!§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探讨李新民王锦红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304-03缺血性中风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造成腩组织缺血缺氧,出现一系列的急性临床症状,若未能及时恢复供血,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将会坏死,形成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寒。
按照病理生理演变过程,临床上将缺血性中风分为超早期,为发病的6小时内;早期,为发病的6—72小时内;急性后期,为发病的72小时一1周内;恢复期,发病的一周后。
不同的就诊时间,因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不同,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也不同。
现探讨如下。
l临床表现因脑缺血的部位和程度不同,受影响的范围也不同,表现的症状也各异。
颈内动脉系统阻塞的典型症状是病灶对侧半身(含面部、舌部)瘫痪及感觉减退,偏瘫一般以面部和上肢为重;左侧大脑半球病变时还可伴有心里想说却嘴里说不出来或说不准等失语症状。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阻塞可出现对侧上下肢瘫痪、眩晕、发音不清、吞咽困难、动作不协调、眼球颤动和表情淡漠等症状。
病情严重且呈进行性加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头颅C T和核磁共振检查可发现相应异常从而协助确诊。
2治疗一般说来,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国外学者近年来提出了“治疗时间窗’的概念,即在中风后什么时间内给予治疗,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腑组织损伤和获得最佳康复。
根据实践现在公认为发病后的3~6小时,真正的超早期治疗应在发病后的3小时以内,通过急救绿色通道将病人尽快地转送到具有较好条件的专科或专病医疗单位进行治疗,将会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其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阶段:即发病后l~48小时阶段。
(1)3~6小时内选择适合病人的方法积极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精制蛇毒(降纤酶)和人组织纤溶原激活剂等,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中风中医护理措施
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疾病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减少,引起脑组织损
伤的疾病。
中风后,中医护理措施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以下是针对中风的中医护理措施:
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开具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作
用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桃仁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供血。
2. 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刺激神经系统,促进脑血管的功能
恢复。
常用的针刺穴位有百会、曲池、内关等。
3.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神经功能,缓解肌
肉紧张。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推拿、揉捏、敲击等。
4. 中医饮食调理:根据中医理论,中风患者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
辛辣、油腻、牛羊肉等食物。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鱼类的摄入,可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有助于康复。
5. 中医理疗:如火罐、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促
进康复。
6. 中医养生:建议中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避免
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以上是中风中医护理的常见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措施仅作为辅助
治疗手段,患者还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诊,并在治疗期间注意身体状况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应立即就医。
文献综述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崔俊波 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301700) 缺血性中风(Ischem ic stroke,IS)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死等。
瘀血作为IS最重要的病理因素,贯穿病变的始终,是决定病势轻重、进退、预后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现代病理学认为[1]:脑缺血后血凝块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及凝血酶,对血管具有直接毒性,可致脑血管痉挛。
早期即形成细胞毒性和�或血管源性脑水肿,压迫脑髓。
启动缺血后“级联反应”,产生直接的危害。
沈思钰等[2]认为:活血化瘀法为IS坏死、软化和恢复期的首选治疗方法。
李奎生[3]认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IS最有效的首要法则,且应用愈早愈好,并且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
孙丽红[4]通过对古今大量中风方药的文献研究,进一步阐明血瘀致病是中风理论体系的重要学术理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法则。
近几年来,应用活血法治疗IS,疗效显著,现综述如下:1 益气活血法 侯群等[5]对47例脑动脉硬化及63例IS 患者,观察脑络通(黄芪、川芎、丹参、脑脉宁、甲基橙皮甙及维生素B6)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
结果:脑动脉硬化组显效率30%,有效率64%;IS组分别为27%和68%。
杜金行等[6]用通心络(人参、全蝎、蜈蚣、蝉衣、水蛭、地鳖虫、赤芍)加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33例,对照组仅用血栓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率达60.6%,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35.5%、71.0%。
何华[7]将椎-基底动脉系T I 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应用中风先兆丸(太子参、何首乌、水蛭、全蝎、天麻、胆南星、大黄、决明子),对照组66例应用阿司匹林片、洛伐他汀片,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本组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3T01:12:59.50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2期作者:黄晨蓉[导读]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按照计算机表法对其分组,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实验组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BI指数、治疗效果。
黄晨蓉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苏州 215101【摘要】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按照计算机表法对其分组,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实验组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BI指数、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NIH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通窍活血汤;缺血性中风;不良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属于常见疾病,在中医学中称为中风病,该病症具有起病急和致死率高的特点[1],严重危害着公众的健康。
为此,需要找寻积极的治疗方法。
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常用的治疗为常规西药治疗,但是效果有限。
近几年,中医药疗法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开来,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中药汤剂通窍活血汤加减疗法的临床治疗手段进行讨论,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20年1月到2022年4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中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35岁,平均年龄(49.34±2.06)岁,男17例,女17例,病程区间6-13h,平均病程(8.64±1.09)d,对照组中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51.49±2.33)岁,男16例,女18例,病程区间6-13h,平均病程(8.13±1.67)d,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比较。
缺血性卒中的最佳抗栓治疗策略(JACC综述)抗血栓治疗在卒中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疾病,通常首选单一(SAPT)或双重抗血小板(DAPT)治疗,而对于主要导致红色血栓的高凝状态,则建议抗凝治疗。
然而,必须权衡抗血栓治疗的益处与出血风险的增加,这可能对这种情况的药物治疗带来重大挑战。
匚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需要综合多层次的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具体干预措施。
在抗血栓方面根据潜在的中风病因,对几种疗法进行了研究和验证。
心源性中风当心脏的凝块或碎片阻塞脑血流时,就会发生心源性中风。
诱发因素是导致心腔内血瘀和血栓形成的因素,例如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机械假体的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通过卵圆孔未闭的静脉循环产生的反常栓塞。
抗血栓治疗是某些病因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基石。
隐源性中风术语“隐源性”意味着尽管进行了广泛的诊断评估,但缺血性中风的起源仍然未知。
大约一半的隐源性中风是由栓塞事件引起的,称为来源不明的栓塞性中风(ESUS)。
ESUS是指经过适当的诊断检查排除心源性栓塞和近端动脉狭窄后诊断的缺血性中风,并且是一种比过去认为的更加异质的病症。
ESUS可能是最具挑战性的模式。
这口服药物未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比较DOAC与抗血小板治疗的试验中的抗凝效果是多因素的。
ESUS患者的比例可能有多种栓塞来源,其中一些反应更灵敏抗血小板治疗优于口服抗凝药物。
因此,ESUS患者不应接受治疗经验性口服抗凝药物,继续推荐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指颅内动脉(特别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或颅外动脉(即颈动脉和椎动脉)出现粥样斑块,导致狭窄50%或以上。
或完全血管闭塞,此类中风的预防和治疗主要依赖于抗血栓治疗,其中多种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血栓药物)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风险,通常建议使用抗血小板治疗,而口服抗凝药物则除非有明确的关联,否则不推荐中风和血栓栓塞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电针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题目电针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应研究二、研究背景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内供血不足或阻塞,导致脑部组织坏死的疾病,也称脑卒中。
中风是目前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高达20%~30%。
在急性期,如果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迅速康复。
而中医电针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脑卒中的康复、偏瘫、肩周炎等。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应,分析电针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中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4.1 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20例,均为首次发病、起病时间3~24小时之内的患者。
(2)治疗方法: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均进行康复治疗。
(3)观察指标:通过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头颈动脉超声检查等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
4.2 研究方法(1)电针组治疗方法:将电针穴位定位于病灶侧的瘀滞区(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采用密切程度为3秒/次、频率为50Hz的电流刺激。
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
(2)常规治疗组治疗方法:常规药物治疗(纤溶酶原激活剂、抗血小板等),加上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言语疗法等)。
(3)观察指标评估:在治疗前后和治疗后4周,采用NIHSS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头颈动脉超声检查等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五、预期的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电针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应,为中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脑中风最佳治疗方法
一、脑中风最佳治疗方法二、脑中风如何预防三、脑中风的危害
脑中风最佳治疗方法1、脑中风最佳治疗方法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符合逻辑的治疗方法,尽快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或改善缺血脑组织的灌注;因此,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卒中患者,3小时内可行静脉溶栓,4.5小时可行动脉溶栓,超过4.5小时而在6小时以内的可行支架取栓。
时间窗与黄金时间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超过时间窗,部分或全部缺血脑细胞发生坏死,则是“不可逆”的,肢体的瘫痪和失语就不易恢复了。
因此,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3至6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
2、脑中风的病因
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是脑中风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
心脏病,是脑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
颅内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某些炎症可侵犯脑膜、脑血管,或单独侵犯脑血管引起脑动脉炎,如化脓性、结核性、霉菌性炎症和风湿病等,均可引起脑血管病。
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脑血管病。
少数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3、脑中风前的症状
哈欠连绵: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缺氧加重,。
脑血管缺血性中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完整版)指南背景- 脑血管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 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早期干预和及时转诊。
诊断准则- 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脑血管缺血性中风:突发面瘫、肢体无力或无力感、言语障碍、突发短暂视力丧失、眩晕、头痛等。
- 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并排除其他病因。
初步治疗措施- 在诊断脑血管缺血性中风后,立即开始治疗。
-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压、心率等。
-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转诊和进一步治疗-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满足的情况,应及时转诊到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 专科医院将继续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如血栓抑制剂、溶栓治疗等。
- 针对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包括针对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恢复。
随访和复查- 患者出院后应定期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
- 定期复查头颅CCT、颈动脉超声、血脂等相关检查,以及必要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检查。
注意事项- 患者应坚持药物治疗,按时复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 定期体检、控制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 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推广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脑血管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以上为脑血管缺血性中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完整版)的简要内容,旨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准确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缺血性中风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通天口服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挟风证)的临床研究通天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开窍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通天口服液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挟风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缺血性中风占中风病例的70-80%,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管病变、血液低流速和血液高凝状态等问题。
而中风后恢复期是指中风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和功能恢复过程,其时程约为六个月至一年。
瘀血阻络挟风证是中风后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点是气血淤滞,阻断了脑血管的供血,导致脑组织受损。
通天口服液主要成分包括川芎、阿胶、山药、红花等中药材,具有祛瘀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血管阻塞所致的瘀血证候,如冠心病、脑梗死等。
本研究纳入了6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挟风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中风恢复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天口服液治疗。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周期为六个月,每月进行一次随访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等。
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者在各项评估指标上的改变情况,以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通天口服液在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瘀血阻络挟风证)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可能机制包括通过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组织恢复和神经功能恢复。
虽然本研究结果较为积极,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且无对照组通天口服液剂量的优化研究,因此还需要更多大规模、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来验证这一结论。
ia治疗方案IA治疗(Intra-arterial Treatment)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方法。
该治疗方案的目标是尽早恢复患者的血液供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
本文将介绍IA治疗的过程、适应症和效果。
一、IA治疗的过程IA治疗一般由血管外科医生或神经介入医生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评估和准备:在进行IA治疗之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和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接受该治疗方案。
通常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扫描)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2. 麻醉和导管插入:治疗前,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然后,在血管内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通过血管系统将其引入到中风部位。
3. 血管造影和溶栓剂注入:一旦导管到达中风部位,医生会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血管堵塞的位置和程度。
然后,医生会通过导管将溶栓剂(如rt-PA)或机械取栓装置送达中风部位,以恢复血流并清除血栓。
4. 手术结束和观察:治疗结束后,导管会被取出,伤口会进行处理,并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护,以确保没有并发症发生。
二、IA治疗的适应症IA治疗主要适用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或大血管闭塞所致的中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 大脑中动脉闭塞:当大脑中动脉发生血栓闭塞时,IA治疗可以通过溶栓剂或机械取栓装置恢复血流,减少脑组织的缺血损伤。
2. 大面积脑梗死: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传统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可能有限,而IA治疗可以更直接地清除血栓,提供更有效的血液供应。
3. 中风发病时间窗口内:通常,IA治疗应在中风发作后的早期进行,即中风发病时间窗口内,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IA治疗的效果IA治疗可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重新恢复血流:IA治疗可以通过溶栓剂或机械取栓装置,恢复中风部位的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2. 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相比,IA治疗在降低中风患者残疾率和死亡率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进展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进展预览:[关键词]中风溶栓治疗健康网讯: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近10年来我国因中风而死亡的病人有1500万,致残者更多。
大部分急性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一支动脉被一个血栓堵塞而引起。
如果在中风后能够迅速地给予足够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而重建血流,那么就可以减少因中风而引起的大脑损害。
但溶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进展正文:[关键词] 中风溶栓治疗健康网讯: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
近10年来我国因中风而死亡的病人有1500万,致残者更多。
大部分急性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大脑内一支动脉被一个血栓堵塞而引起。
如果在中风后能够迅速地给予足够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而重建血流,那么就可以减少因中风而引起的大脑损害。
但溶栓药物也可能引起大脑内严重的出血。
这篇文章是根据近年来世界范围内17个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随机临床研究共5216例病例而总结[1],希望这个回顾可以为国内开展溶栓治疗提供文献帮助。
1 发病机理急性缺血性中风是由于局部脑血流的突然阻塞而引起的[2]。
70%~80%有严重症状需要做动脉造影的病人可以见到栓子或血栓的阻塞[3]。
但对轻度中风或腔隙性梗塞病人来说,可见性阻塞的比率是相当低的。
其他导致血流减少的原因包括小的渗透动脉和微动脉的阻塞,单个或多个动脉的高度狭窄、动脉炎、动脉撕裂症、静脉阻塞、重度贫血或血液粘滞度过高。
急性局部缺血发生后的分子学特点可以概括为能量的减少,神经元谷氨酸盐受体的过度刺激;神经元细胞内钠、氯、钙离子的过多积聚;并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
因此,急性缺血性中风干预治疗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尽快重建正常的脑血流,通过干扰或减慢缺血进程来保护神经元细胞。
通过核磁共振(MRI)DWI 与PWI技术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技术研究可以发现缺血后迅速形成脑组织梗死核心,周围被低氧但有潜在挽救可能的组织环绕[4]。
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关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信大家对于脑中风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这种疾病一般可以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在患上中风的时候还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脑障碍,所以这种疾病是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的,很多人都十分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脑中风的现象,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治疗,那么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如肢体无力、感觉麻木、吞咽困难、语言障碍、智能障碍、甚至失明、意识不清、昏迷等。
因此突然出现上述症状时,尤其发生在具有脑中风危险因素的病患身上,就要先考虑到罹患脑中风的可能性。
此时便应立刻找医师,尤其是神经科医师求诊,以确定是否为脑中风之发作。
有时这些症候可能很快消失,但仍要尽快找医师确定诊断与施行治疗不可忽视;否则可能会再发或恶化,而从暂时性脑中风变成完全脑中风。
急性期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效果最好,而在恢复期的治疗中则中医尤其是针灸治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针灸能显着改善瘫痪肢体和语言等功能,提高治愈率,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其发病又有年轻化趋势,发病率逐渐增高
,是严重影响中老年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支持疗法、恢复缺血区灌注和神经细胞保护药物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以上就是关于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方法是什么的一个介绍,这种疾病在发病的时候都是比较急的,而且病情的发展也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平时的预防和调理的工作,如果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出现头晕和站不稳的现象是需要引起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