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
- 格式:doc
- 大小:2.09 KB
- 文档页数:1
论《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叙事文学作品,它隽永耀眼,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一部浓郁的文学作品,充分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鼎立之争、孙权、曹操、刘备平决、诸葛亮定辽东等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宏大的情节布局,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着战国时代的激烈斗争。
它以精彩的叙事思维,精湛的语言笔触,气势磅礴的文学画卷神奇地饱含了古人思想文化的底蕴,弥漫着深邃的历史意味,这也是《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之所在。
首先,《三国演义》以战国时代的故事为背景,采取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叙事艺术的道德、生动、豪迈、丰富的表述,把各种古代文化融入其中,突出主题、形象、结构、机智和叙事手法,使其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大画卷,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古今读者的审美情趣,广受赞誉。
其二,作者疏通了史实,把主要英雄人物的生平与时代背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文化圈子,极大地增添了《三国演义》的艺术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三国演义时期古代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还充分表达了古代社会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作者良好地运用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上夸张的叙事手法,把几位代表性英雄与其他普通人物的人物形象、情绪、动作都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实现一幅繁荣的文艺画卷,展现无穷的魅力,充分挖掘出每一个英雄和普通人物的思想文化价值,从而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总之,《三国演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一部充满历史遗风与民族性情的史诗般的伟大文学作品,用朴实而生动的叙事手法,勾勒出时代衰盛浮沉、人权承继、军事沉浮、得失夺舍、兴毁衰衰死活的历史背景,奠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基础,是中国文学百科全书之本,也是中国文艺复兴史上的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的叙事技巧、形象刻画、情节构造以及借古创新的艺术手法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提出了创新的高要求,用优美的笔触诠释了古代文化艺术之美,其艺术成就绝对值得称赞。
作者: 黄钧
作者机构: 湖南师大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55-63页
主题词: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古代小说;《三国》;人物形象;实际意义;艺术价值;利弊得失
摘要:《三国演义》(后文简称《三国》)塑造人物形象究竟属于古代类型性的典型,还是属于近代个性化的典型呢?这应该是一个有着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帕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说明《三国》艺术价值的核心,即典型塑造方法的具体特点及其利弊得失,而且可以进一步总结古代小说形象塑造的历史,从中探索我国古代典型发展的内在规律。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1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士和妖道形象陈 慧【摘 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既是蜀汉的忠义贤相,又常以道家形象示人,有神妙莫测的超凡妖术。
两种并行不悖的特征建构了诸葛亮的完美形象,也使其显得“多智而状妖”。
本文以小说文本为基础,辅之历史资料,力图从史传文学和民间文学不同的叙事需求把握这一艺术形象的特征和创作意图。
【关键词】三国演义 诸葛亮 儒家 道家 创作意图世人对诸葛亮的印象往往源于虚构文学《三国演义》,而非历史真实《三国志》。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对蜀汉鞠躬尽瘁的贤相,展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而他“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及拥有的高超预知能力和妖术,又极富道家意味。
如此呈现的诸葛亮是完美的,也毋宁说是虚伪的。
要理智把握人物形象,需了解史传文学和民间文学的不同叙事需要,区分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及各自的出发点。
一、儒家对诸葛亮政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近乎圣人的贤相,他身上更多展现的是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
一是忠义。
自先秦至两汉,儒家伦理纲常日臻完善,忠君孝亲观念浸润至各阶层人民。
诸葛亮是奉儒守官之家,加上本人贞亮忠节之性,忠君思想贯穿了他自27岁出山到54岁逝世的大半生。
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曹军压境和刘备惨败的艰难局面下出山,博望坡之战奠定了军事威望,随后他出使江东、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
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刘备之死、南中之乱,也未动摇他对蜀汉的忠诚。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若子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①,他从此便全力辅佐后主。
身为顾命大臣,他事必亲躬,以致于北伐战争中积劳成疾,病死军中,临死前还不忘推荐接替自己的人选并做好退军的安排。
“义”是紧承“忠”的,对蜀汉的忠是义的表现——忠于皇族后裔即恪守君臣大义,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义。
义还表现在顾全大多数人的利益,如南中之乱,“攻心为上”的策略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
【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一《三国演义》堪称我国古代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作品。
罗贯中写战事,不仅能表现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而且极富情趣,使人能于紧张之中见轻快,于严肃之中见幽默,于激烈之中见诗情。
罗贯中写战争的这种重要特点,笔者以为可以用一个“戏”字来概括。
它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描写艺术的独特追求,对小说艺术性认识的美学底蕴。
《辞海》对“戏”字的解释有四种:1、游戏;2、嘲弄,调笑,逗趣;3、歌舞、杂技等的表演;4、姓。
《辞源》的解释是:l、角力;2、开玩笑,嘲弄;3、游戏,逗乐;4、歌舞杂技;5、姓。
显然“戏”的主要含义为游戏、逗趣和歌舞杂技的戏剧性表演。
因之,以“戏”字来涵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情趣性特点是不会失之太偏的。
早在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诠释曰:“戏,三军之偏也”,清段玉裁注:“偏,旗也。
”可见“戏”的原始意义即与争战有关;当代大学者钱钟书依据多种资料,对“戏”与“战”的关系作了精辟有趣的阐述。
《管锥编》云。
“诸凡竞技能,较短长之事,古今多称曰戏。
”又说:“危言耸说,戏亦战也;轻描淡写,战即戏也。
”并引古籍证明古人就有称战为戏的例子。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土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魏书•李孝伯传》中张畅曰。
“待休息士马,然后共治战场,克日交戏。
”可见,自古以来,战与戏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独有偶,在《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中有这样的批语:可怜高定、雍恺、朱褒,真如一班小儿随人调弄…竞如看戏文一般(八十七回总评);又有:孟获有此老面皮,孔明有此老手段,看此,分明看了杂剧也。
(八十八回总评)这说明,颇具艺术眼力的李贽也注意到了《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特点。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大量的史传文学就已积累了丰富的描写战争的艺术经验。
《左传》就注意不单纯写战争场面、战斗经过,而是把战争和政治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曲折的情节和生动逼真的细节突出人物的性格。
论三国演义开篇词
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甚为豪迈悲壮。
历来盖世英雄,功成名之后,尽是失落孤独。
反是高山隐士,澹泊名利,轻视功业。
因为历来英雄,终如滚滚长江,消逝怡尽,不可抗拒,空留伟业。
历史予人感受,浓厚深沉,虽非遗憾,决非快意。
“青山依旧在”,即是映证英雄伟业,又是对其否定,这些不必深究。
“几度夕阳红”,面对残阳如血,历史仿佛凝固。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历史上,只有白发渔夫,悠然樵汉,意趣盎然。
秋月春风,常年如是,但以惯看,言其莫名孤独,无比沧凉。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高山隐士孤独沧凉之后,有了一份安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给宁静气氛,增加了几份动感。
宾主友谊极浓,高淡平和,意不在酒,无意酒浊。
隐士认为,历来英雄,虽有丰功伟绩,名垂千古,只是人们饭后谈资,何足道哉!
该词豪放、含蓄,高亢、深沉。
沧凉悲壮,淡泊宁静,多种气氛,同时反射出来。
论《三国演义》之疑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着作之一,它不仅仅只是一本小说,而且还是一本具有深远智慧的着作,有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有深谋远虑的智士谋臣,有舍己为主的忠诚良将,有忠肝义胆的生死之交,有万夫莫敌的勇士猛将,有洞烛先机的世外高人……他们相互辉映,成就了一篇动人的史诗,和一座不朽的舞台。
整部作品气势恢宏,人物纷争,情节细致。
民间甚至流传着一句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真可谓大家巨作,但细细品位,也会发现许多悬念,令人质疑。
疑点之一:诸葛瑾游说过诸葛亮吗?《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写到,周瑜和诸葛亮谈过一次后,认为诸葛亮才华太高,日后必为江东之患,便对诸葛亮动了杀机。
鲁肃知道后,劝周瑜以大局为重,建议他把诸葛亮从刘备身边挖过来。
周瑜于是招来诸葛谨,要他以兄弟之情打动诸葛亮,让他归顺孙权。
有关东吴让诸葛谨挽留诸葛亮之事,《三国志》正文里没有记载,但在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有所提及。
据《江表传》记载,赤壁大战若干年后,孙权回忆起当时情形,提起这么一件事:“你和诸葛亮是亲兄弟,能不能帮我把他留下来?如果他能留在东吴跟随你,我可以写信向刘备解释,说你们兄弟情深,不忍分离。
”诸葛瑾拒绝去游说诸葛亮,他回答孙权说:“我家二弟已经跟定了刘备,不会起二心,正如我不会被他说服归顺刘备一样。
”孙权觉得诸葛瑾说得很有道理,便打消了“挖角”的念头。
据此我认为“诸葛瑾游说过诸葛亮”之说法并不属实。
疑点之二:张昭举荐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张昭和诸葛亮政见主张完全不同,相互之间似乎也没什么好感,并无举荐过诸葛亮。
但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引过袁孝尼的一段文字,提到张昭举荐诸葛亮的事情。
诸葛亮过江东,促成孙刘联盟,张昭觉得他是个人才,打算将他举荐给孙权,让他留在东吴做官。
张昭把这个意思和诸葛亮一说,满以为他会答应,不料诸葛亮却委婉地推辞了。
张昭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想留下。
论《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
作者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将各种谋略运用夹杂在战争描写中,以突出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才能,增加了战争场面的可读性。
关键字:《三国演义》战争谋略《三国演义》是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
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
一、从政治斗争着眼,从战略决策写战争后汉三国时期,是军阀横行、战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有着明确年代标记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正式形成,它的艺术贡献是巨大的。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共描绘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四十多次,但是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
可以说在古典文学领域,实在很难找出第二本像《三国演义》那样展示如此丰富多彩、胜境迭见的人才形态和战争形态。
更为巧妙的是在罗贯中的笔下,数十次战争变化多样,无一雷同,无不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政治和军事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这些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从来不是独立的、静止的,而是跟着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军事斗争始终是为政治斗争服务的。
就是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胜。
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
具体到每一场战争,作者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谋略”的作用。
谁能在战争中谋略得当,策划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可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如果谋略失当,策划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能遭到失败。
论《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作者:李丽来源:《金田》2012年第06期摘要:《三國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义”是其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
书中的某些义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对于不分是非的愚忠却是持否定的态度,因此应该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三国演义;忠义;人物;拥刘反曹;道德观念;批判《三国演义》原题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演义》,由罗贯中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又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汉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表现出一种英雄史诗的格调。
而在某些人物身上,表现出了“义”。
这是《三国演义》中表现很突出的一种思想。
但义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内涵是很复杂的,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社会中,是有不完全相同的含义的。
义常常和其他的伦理观念相联系,如正义、信义、情义、恩义、忠义等等。
战国时期,信陵君等人养士,礼贤下士,被称为是一种美德,这是贵族豪门之义,主给客恩情,客则“士为知己者死”,这种属于主奴关系的恩义。
秦汉时期,有荆轲等人,出现了“侠客之义”,即舍己为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属于信义。
主奴关系的恩义扩大到君臣关系就是忠义。
这是被历代统治者所大力提倡的,是封建时代维护君臣关系的到的准则。
孟子提过君臣关系的最高理想是: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在《三国演义》里,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而忠义占了更突出的地位。
小说一开头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采用的是民间结义的形式:异姓结为兄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1]其内容是民间的信义。
后面的章节为了同这段描写相呼应,表现出刘备讲信义,在关羽和张飞被害后,写了刘备不顾蜀汉的整体利益而举兵伐吴。
论《三国演义》之“义”——义的类型剖析(一)贾勇星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之“义”有多种类型,有正反之分。
它与小说的战争、外交、人物性格和情节等有密切的联系,在作品中的作用非同一般。
本文重点论述忠义、仁义、礼义、正义、信义等“义”的正面类型。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义的类型 剖析《三国演义》与“义”是密不可分的,小说共120回,几乎每回都有“义”的表现,有的回目中“义”的描写多达数次,涉及众多的人物,并且与战争、外交、性格、情节等紧密联系,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可见,“义”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一提及《三国演义》之“义”,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忠义”。
实际上作品中的“义”有多种类型,有正反之分。
为澄清认识,有必要对“义”进行一番诠释。
下面分而述之,本文先论述正面类型:一、忠义小说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了忠义这一类型,忠义的表现又分为几个方面:(一)反废立、反篡逆这是忠义的一个方面表现。
作为臣子,忠君是天职,反废立、反篡逆是忠臣尽忠的写照。
小说第3回就写了董卓欲废帝,立陈留王,问诸大臣意见,荆州刺史丁原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义凛然,怒斥了董卓,忠义之心可嘉,然而不久却被董卓收买的吕布砍下了首级。
董卓又一次会集百官议定议定废立之事,若有不从者斩。
此时中军校尉袁绍挺身而出,与董卓刀锋相对,也着实令人敬佩。
第44回,刘表死后,蔡琩与蔡夫人等商议,假写遗嘱,令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
幕官李珪则劝刘琮定万全之策,请大公子刘琦为主,并怒骂了蔡琩废长立幼的阴谋行径,被蔡琩喝令左右推出斩首,但李珪至死大骂不绝,尽了忠臣的天职。
第66回写曹操欲自立为王,在献帝面前大不敬,伏完与穆顺得到伏皇后密书后,商议密图曹操,后来虽由于事败而被杀,但毕竟留下了忠义报君的美名。
(二)骂贼、讨贼、杀贼这是凸显忠义的另一表现。
当乱臣贼子残暴无道时,一些忠义之士便以正义的言行与之针锋相对。
第4回当董卓乱行废立之事后,尚书丁管愤怒高叫:“贼臣董卓,敢主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1]P32后被董卓下令处斩。
论《三国演义》文体之集大成(一)《三国演义》的文体,大致有三种:与史书编纂相近的准纪事本末体,与宋元白话小说相近的准话本体,以片断缀合为特征的准笔记体。
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准纪事本末体较为尊重实录原则,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准话本体注重故事的情趣,风格诙谐;准笔记体洋溢出掌故风味。
《三国演义》熔三者为一炉,集诸种文体之大成,遂成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小说。
文化惯例是文化传播的前提。
小说设计及其实施以文体为媒介,而文体是社会群体的资产,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模式都隐寓在文体之中。
当小说家选择适合其作品的文体时,在某种程度上,他已失去了自我控制——文化惯例渗入他的文体,以致他的个人表达必定带有附着于他所选择的表达方式的社会意义。
在《三国演义》的评论中,思想内涵(主题)的众说纷纭几度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争议。
各种不同的见解,从整体构成的角度看,其实并非尖锐对立,倒是互相补充的成分居多。
大家之所以各持己见,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忽视了:《三国演义》是一部累积型的创作,历史家、民间艺人、小说家等先后参与了其创作过程,因而,其文体不仅不是严格统一的,并且,小说中的价值体系随着文体的更替递嬗也在变化之中。
看不到这一点,反而固执地视某个侧面为小说全体,盲人摸象,理所当然会产生误解。
《三国演义》的文体,概括说来,大致有三种:准纪事本末体、准话本体和准笔记体。
就一般情形而言,记叙曹操与董卓、袁绍、袁术等的纠葛,偏重准纪事本末体,如官渡之战;而当涉笔刘备集团时,则较多采用准话本体,如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准笔记体通常属于局部的点缀,如管宁割席分坐,杜预《左传》之癖。
这三种文体,它们处理题材的方式相异,传达出的意蕴也各有侧重。
《三国演义》熔三者为一炉,遂成为集诸种文体之大成的不朽巨作。
本文将具体地予以探讨。
一、准纪事本末体历史编纂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
从《左传》的编年体,到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再到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的外在形态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
论《三国演义》的悲剧精神法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在说到他的“悲剧观”时有这样一句话,“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他认为悲剧要用矛盾冲突来体现。
其实对整个悲剧意识而言,大多数文学作品当中都有非常强烈的诸如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的冲突。
比如《三国演义》,弥漫全书的悲剧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作者对悲剧冲突的梳理和把握,从而使读者可以感受到巨大的悲剧力量和崇高的悲剧精神。
《三国演义》一度被称为“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这种悲情的渲泄也凝结着悲剧人物艰难的理性抉择。
其中包括处于权力巅峰的君王、运筹帷幄的谋臣、驰骋沙场的武将还是不少节烈的女性。
正是由于这些悲剧人物的悲剧体验和人生实践,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着情感的冲动与理智的压抑。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悲剧结局的不可逆转(一)从“鼎足三分”到“三家归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它的基本框架结构是以三国中的蜀国为中心营造的。
作者站在蜀国一方的立场上,把魏国和吴国作为对立面加以描写,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渗透着自己的理想。
这就是对明君刘备,贤相诸葛亮的无限景仰,希望刘备的队伍能够结束“鼎足三分”的局面,最终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但历史的结局并不是作者想的那样,魏、蜀、吴三国都未能在激烈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反而被司马炎夺魏篡权,造成“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的结局,也正是这种结局让人体会到“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感慨。
作为创作基础的史传,传说等三国素材,经过罗贯中的修改和编撰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国演义》是在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释的基础上并结合民间戏曲、传说加工而成的,所以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肯定和历史真实有所改变,但三国历史的大趋势,也即最终的结局是与历史相符合的。
正是这种“演义”把小说中的人物放在设置好的悲剧情境中,进而来突出了悲剧结局的不可逆转,表现了作者罗贯中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论《三国演义》的主题——对以“忠信仁义”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的歌颂摘要:《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年,涉及人物多达一千多个,场面宏大,人物关系复杂,是中国古代其他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同时也为分析《三国演义》一书的主题带来了难度。
长期以来,人们对《三国演义》主题的探讨莫衷一是,并无定论。
普遍流行的观点有三种:“分合说”“拥刘反曹说”和“乱世英雄说”。
三种观点各自有理,本文不做详细分析。
但是本文认为,回归原著,仔细研究作者在歌颂什么人、什么事以及歌颂的原因和所反映的理念,是分析《三国演义》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从《三国演义》原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作者罗贯中是站在蜀汉集团的立场之上的,因此对于蜀汉集团的主要人物进行了重点歌颂,主要包括刘备、诸葛亮和关羽三人。
作者将此三人描绘成了“仁”“忠”和“信义”的典型,对他们所表现出的这些品质进行了大力颂扬。
同时考虑到罗贯中本人生活的元末明初的动乱年代,以及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对于恢复传统礼教统治的强烈愿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国演义》一书的主题是对以“忠信仁义”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歌颂。
关键词:三国演义主题忠信仁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张星元20096327《三国演义》的时间跨度,自开篇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黄巾起义开始到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结束,长达到111年。
小说中的的人物形象,在《三国志宗僚》开列的人物清单中,仅帝王后妃、文臣武将就有477人。
而根据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的整理,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980个。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故事时间跨度之广、涉及场面之大、人物之多、关系之复杂,是中国古代任何一部小说所不能比拟的,同时也奠定了《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而对于《三国演义》一书的主题研究,长期以来也莫衷一是,较为流行的说法有:1.“分合说”:“分合说”认为,“分”与“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全程。
论《三国演义》仁政思想的悲剧实质(一)1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以儒学伦理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
由于这一特质与政治的交融与渗透,“仁政”抑或“王道”曾被正统的儒学思想家们推崇为理想的政治。
作为一部“合天理,正彝伦”,“折衷于紫阳《纲目》”(毛宗岗《读三国志法》)的历史小说,“仁政”、“王道”思想,无疑成为《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首先表现为用伦理规范处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仁慈爱民”、“爱惜军士”。
在诸侯并起,战乱纷繁的历史环境中,刘备“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并皆存恤”,“广布恩德”。
这固然也出于建立统治的需要,但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民为邦本的思想。
在“刘玄德携民渡江”中,面临着曹仁、曹洪十万追兵立至的危险,刘备所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存亡,而是“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曹军若到,必行不仁,伤害百姓”,毅然携民渡江。
正因为刘备“恤军爱民”,故尔得到人民的拥戴。
治理新野时,百姓歌颂他说:“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刘备身上所体现出的“恤军爱民”思想,无疑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仁政”的希望和理想。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其次表现为用道德规范调整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
在统治集团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宽仁厚德”,“仁慈宽厚”。
吕布在定陶为曹操所败,到徐州投奔刘备。
糜竺劝说:“吕布乃虎豹之徒,不可收留,留则伤人”。
关、张也谏:“吕布有夺徐州之意。
”而刘备则以义为先:“吾以善心待人,人不肯负我”,“他若要徐州,吾当相让”。
迎之以礼,待之以诚。
在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刘备的宽厚礼让,不过是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关系的理想化的表现。
《三国演义》的“仁政”思想,还表现为用道德规范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
在统治集团内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刘备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知人待士”,“心存忠信”,“推诚相信”,温厚待人。
论三国演义的英雄论文(实用8篇)公益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可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写公益总结时要注意文字流畅和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公益活动的社会影响和改变,可以为我们的行动提供动力和目标。
论三国演义的英雄论文篇一曹操率军讨伐徐州刘备,刘备趁曹军未立稳时劫寨但被杀得大败。
刘备单骑冲出重围仓皇投奔袁绍,张张败走芒砀山,而关羽保护着刘备的妻小在下邳城死守。
后曹操爱关羽这个人才,便设计抓住关羽想让他归降。
后在曹将张辽的劝说下为了刘备的同生共死的盟约,和刘备的妻小,无奈才留了下来。
虽然身在曹营,锦衣玉食,待遇优厚,但一打听到刘备的消息后,乘着曹操送的赤兔马毫不犹豫地走了。
论三国演义的英雄论文篇二《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事迹,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
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打下天下当了皇帝。
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
有一天,司马昭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
在金殿上,司马昭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
司马昭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
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
”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
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
把桌椅砸得粉碎。
昭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
”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题材的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属文学作品。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白浅易懂的的文言文叙述了东汉末年蜀国、魏国、吴国的建立和灭亡。
《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世代为百姓口耳相传,形成多个版本,被拍成电影、电视、动画,制作成电子游戏和棋类等。
《三国演义》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之成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小说。
对中华民族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语言运用、人物刻画、战争描写、文本结构、虚实的写作手法等诸多方面来解析《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三国演义》、解析、艺术成就中文摘要 (1)目录 (2)一、绪论 (3)二、语言运用的浅白 (4)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5)四、战争特点的雕刻 (5)五、结构严谨的叙述 (5)六、史实虚构的衔接 (5)七、《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7)参考文献 (10)后记 (11)一、绪论《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之一。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文学写作的启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很多学者倾毕生精力研究《三国演义》这部著作,但对其艺术成就没有总结和概括。
《三国演义》这部著作的艺术成就在哪里?为什么会对中国文学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其他学者的论文浅谈一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首先,《三国演义》写作的语言运用。
《三国演义》是取材于民间说书人的表演形式用白浅的文言文书写。
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容易被民间的各个层次的人所接受。
这也奠定了《三国演义》流传范围之广,民众易于接受的基本条件。
其次,《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很高的造诣。
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睿智,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刻画的栩栩如生。
第三,《三国演义》是以各诸侯间的战争为写作主线的,能把几百次战争写的各有特色是《三国演义》的重要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序言里是这样评价关羽的:关羽不是人,而是神。
每每想到这句我总有种忍不住想笑的感觉,当然了,请别误会,我不是嘲笑,而是莞尔一笑。
毕竟这话说的很夸张,但事实上关羽也的确当得起这个“神”字。
云长大哥呀!遥想当年你温酒斩华雄,出初在众路诸侯面前露面,一杯暖酒的功夫就提头回来,真是震惊了众人呀;虎牢关虎牢关你们三兄弟连战吕布,同心同德共享豪杰;又在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战役中“斩颜良,诛文丑”,堪称是万众之中取人首级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呀!更精彩的则是千里走单骑了,这一次你为人们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传说;还有荆州的那场“水淹七军”,更是创造了你个人的最高军事成绩。
在行军打仗上,你若称第二,谁敢称第一!想你那一把青龙偃月刀,万里之外都能让人闻风丧胆呀!
不过嘛,功过自留后人评说,我知道你最在乎的不是战绩,而是忠义。
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
在你大哥刘备未请诸葛亮出山之前,你们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也有败北之时,可你们三兄弟共同进退,只要三人同心,不管有多少士兵粮草,你们都能杀出一片天下来。
可是,大哥呀,你怎么就在麦城给自个来上那么一刀呢,唉,老话说得好,自杀的人是要下地狱的,真真是可惜了了!
人常说你傲慢自负,说这都是你自找的。
可我知道这不是你,你的确是傲慢,可你有傲慢的资本呀!说你自负,你也有自负的本事不是!敢问何人有你忠义,何人有你英勇,又何人有你这一身“刮骨疗毒”的毅力?没有人。
那些说你骄傲自负的人都是因为嫉妒你,正如那个“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吕蒙,当你叱咤风云时,他不过是东吴的一名小兵,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说自己是为了给鲁肃报仇,结果呢,还不是为了坐稳大都督的位子,可惜,他虽杀了你,却也死在东吴的政治斗争中了。
算是解恨。
只是这恨谁都不如惜你呀!别人不知,我却明白,你是觉得自己对不起你大哥,对不起当年跟你打荆州的兄弟们,这正是你忠义的地方。
可是你知道吗?蜀汉没了你才是走上末路的开端呀!当年封五虎上将时,你不过是得了孔明的一句“美髯公”的称赞,就乐的跟个孩子似的,看的倒让人怪心疼的,想你问蜀汉立了多少功,建了多少业,难不成还抵不过“美髯公”三个字,可见你也是孩子气罢了!再说那年你降了曹操,却不接受他的权财玩物,只说要等着与你大哥团聚,那时你都能忍,怎么后来就不能忍呢?真是糊涂呀!
关二神,已经是历史长河上的一颗指明灯了!关羽,是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神。
他的故事流芳百世,他的忠义与英勇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曹操曾说关羽此人,是真正的君子,高官厚禄,美女金银都不能买通他对刘备的一颗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