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八角场构造大安寨段凝析气藏形成机制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7
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聚集条件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页岩气资源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资源丰富。
以下将从地质条件、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及气藏特征等方面论述其聚集条件。
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构造和地层方面。
该区域在古生代已经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导致了岩石压实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位等现象的发生,使得页岩地层的物质组成丰富多样、烃源条件成熟。
此外,该地区依山傍水,气藏下伏于山前斜坡上的滑脱带,地下水运移作用则为页岩气聚集提供了必要的介质。
地层特征是页岩气资源形成与储藏的重要基础。
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分布范围广泛,路缘等地对其进行的试采表明,页岩气赋存面积较大,厚度变化小。
该段页岩由碎屑主要由黏土粘结而成,具有黏性、微孔、富有机质、低孔隙度的特点,表现出生烃潜力强,但易产生溶解、胶结等储层破坏。
构造特征是影响气藏分布和储集率的关键因素。
由于该区构造活动频繁,形成了多组断裂和褶皱构造,其中以隆起和向斜为主,对页岩气形成和储集起着重要作用。
隆起带和向斜带内页岩气聚集程度高,而断裂构造是页岩气运移的通道,大大促进了页岩气资源的聚集。
气藏特征是页岩气聚集的最终结果。
在该区域,页岩气主要分布于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中下部隆起和向斜带内部,具有厚度大、覆盖面积广等特点。
聚集形式多为压缩气藏和“胶体”的砂页岩型气藏,其中压缩气藏是页岩气主要储藏类型,且气藏多为垂直向上喷出气体的同源性气储层。
综上所述,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聚集条件主要与地质条件、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及气藏特征等因素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区域重要的页岩气资源聚集成因。
川中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陈薇;郝毅;倪超;朱吟;厚刚福【摘要】Based on the lit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ll cores,outcrops profile,and thin slice observation,X-diffraction, isotopic analysis,CT-Scanning,and so on in the central of Sichuan Basin,we studied the reservoir of Da’anzhai Member in lower Jurassic in the paper. The Da’anzhai Member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kinds of reservoir:crystallized shelly limestone and argillaceous-organic shelly limestone. The main storage spaces include emposieu,intercrystalline gap,intra-shell dissolved pore,periphery gap,inter-shell gap,shelly microfracture,interlamination fracture,tectonic fracture and so on. The reservoir was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diagenesis,denudation,tectonic disruption and so forth. Sedimentary facies is the environment basements of reservoir;denudation and tectonic disrup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that the reservoir could be improved;some diagenesis such as compaction,pressolution,cementation and metasomasis are disadvantages for the reservoir.%以钻井岩芯及露头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大量薄片观察及全岩X衍射、同位素分析、CT扫描等实验分析为依据,对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组储层进行了研究。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史及油气地质意义蒋奇君;李勇;肖正录;路俊刚;秦春雨;张少敏【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24(45)3【摘要】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油开发的最有利层段,页岩油勘探潜力巨大,然而对该地层的热演化史缺乏系统研究。
利用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对比分析了川中地区北部与中部大安寨段页岩热演化及生烃差异,并探讨其对页岩油富集的影响。
研究区大安寨段页岩现今热演化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高,平面上可分为高成熟区和成熟区。
高成熟区位于研究区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1.3%~1.7%,主要发育Ⅲ型有机质,在晚侏罗世早期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晚侏罗世末达到生烃高峰,存在2期生烃作用;成熟区位于研究区中—南部,镜质体反射率为0.9%~1.3%,主要发育Ⅱ1型—Ⅱ2型有机质,侏罗系沉积厚度相对较小,有机质成熟时期较晚,晚侏罗世末进入早期生油阶段,早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仅有1期生烃过程。
相较于北部地区,中部地区沉积了大套的富有机质页岩,是大安寨段页岩油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古近纪以来的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对该区的油气保存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总页数】9页(P262-270)【作者】蒋奇君;李勇;肖正录;路俊刚;秦春雨;张少敏【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指标体系2.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3.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4.四川盆地下侏罗统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有利区优选5.陆相页岩层段储集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中部大安寨段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中地区寒武系大气田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唐娜[1];何幼斌[1]【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摘要】川中地区寒武系发育有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安岳气田,近年来,勘探热度在不断增加。
结合四川盆地寒武系区域地质资料以及安岳气田近年来的勘探和研究成果,以戴金星院士提出的大气田成藏理论为指导,分析川中地区寒武系气田的成藏特征,探讨成藏主控因素。
研究表明:安岳气田具有低层生气中心、晚期成藏以及古构造聚气滞后等特征。
大气田的形成不仅需要裂陷-隆起构造系统奠定优越的物质基础,形成筇竹寺组、龙王庙组等优越的地质条件;还需要时间与空间的有机配置,空间上为下生上储,时间上为晚期聚气成藏,有机质接力生烃;最后在特殊的古环境因素(即寒武纪初期气候变热,冰川消融,海平面发生变化等)催化下,安岳气田才能最终形成并得以保存。
【总页数】9页(P1-9)【作者】唐娜[1];何幼斌[1]【作者单位】[1]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湖北武汉;;[1]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湖北武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长堤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J], 吕优良;宋海涛;何幼斌;李雪梅2.渤中34北区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和主控因素分析 [J], 魏刚;王应斌;邓津辉;王德英;姜利群3.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J], 王元君;徐国盛;袁海锋;张长俊4.川中地区寒武系大气田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J], 唐娜[1,2];何幼斌[1,2]5.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J], 黎华;徐田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17页岩油是指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以游离、与干酪根互溶或吸附方式赋存于泥页岩基质孔隙、微裂缝及非烃源岩薄夹层中的石油资源[1]。
页岩基质孔隙类型多样,主要为微纳米级别[2],孔隙特征对页岩油气的赋存、流动至关重要[3]。
正确认识页岩的孔隙类型及形态特征,对了解页岩储层孔隙空间结构、孔隙模型构建及渗流模拟至关重要,也是页岩有效储层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川盆地中部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作为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层段,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页岩层系的岩相以及不同岩相的物性、孔隙类型、有机地化特征、含油性及控制因素等[4],对不同类型孔隙二维形态的定量研究较少。
本次研究样品取自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基于氩离子剖光样品的扫描电镜图像分析,获取不同类型孔隙的孔径、面积、圆度、凸性、伸长率等定量参数,对比不同类型孔隙形态特征及差异,分析孔隙形态的控制因素,进而为页岩储层的综合评价提供基础依据。
1 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中部(简称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在晚三叠世结束海相沉积后进入陆相沉积,侏罗系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4],侏罗系自下而上依次发育自流井组、凉高山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内部自下而上分为珍珠冲段、东岳庙段、马鞍山段和大安寨段4个层段,盆内基本连续稳定发育。
大安寨段经历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自上而下可分为3个亚段,大一亚段发育介壳灰岩加薄层泥页岩,大二亚段页岩沉积于最大湖侵期,相对湖平面升高,水动力弱,沉积物为黑色、灰黑色页岩与薄层介屑灰岩的不等厚互层,大三亚段为介壳灰岩夹薄层页岩。
其中大二亚段以富有机质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储层孔隙微观形态研究易勤凡 张廷山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500摘要:大安寨段湖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勘探的关键层。
为了解其微观孔隙,使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和图像处理软件提取高分辨率电镜图像的孔隙,获取不同孔隙的孔径、圆度、伸长率等参数。
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资源潜力分析
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川中地区。
该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藏分布主要为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致密油气藏。
其中,致密油气藏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勘探领域之一。
下面我们就该地区的致密油潜力进行分析。
首先,就储量来说,该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量相当可观。
前期勘探分析表明,目前该段致密油储量在9000万吨以上,其中利用率较高的可采储量有3000万吨左右。
该地区油
气储量丰富,致密油的储量也能够得到一定保障,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该地区致密油的勘探难度比较高。
主要受到地层、成藏条件、沙页子深度及孔喉半径等因素的影响,对油气勘探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
如何准确地掌握地质结构,把握油气藏规模、成藏特征等,将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勘探中进行精细管理测量是关键。
再次,备件与服务以及运输等配套设施是目前该地区致密油开采与利用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需要注重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提升,提高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铁路、公路、管道、电力等大型石油工业设施。
总而言之,该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的潜力非常大。
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需要我们采用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细致、狠辣地开展勘探探明储量,打造具备竞争力的石油工业链。
同
时,要注重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致密油勘探、开采、利用各环节提供高质量的保障。
川中小潼场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特征研究
黄开伟;王兴志;张帆;冯仁蔚;杜江民;李俨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2)005
【摘要】小潼场区块大安寨段是川中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层,其储层集中分布在该段大一、大二和大三层的介壳灰岩中,原生孔隙在后期成岩过程中消失殆尽,次生成因的孔、洞较少,裂缝是主要的储渗空间,属于特低孔、低渗的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储层.这些储层是在长达一亿多年的地质历史时期,由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主要受到沉积和构造作用的影响.
【总页数】6页(P14-18,41)
【作者】黄开伟;王兴志;张帆;冯仁蔚;杜江民;李俨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成
都,610051;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280;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物探技术研究院,南阳,4731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
【相关文献】
1.川中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储层特征研究 [J], 乐园;李秀清;白蓉;郭蕊莹;刘敏;金涛
2.川中小潼场—白庙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研究 [J], 于智博;王径;王兴志;邓静;蒲俊伟;王一
3.川中小潼场-白庙地区大安寨段储层研究 [J], 于智博;王径;王兴志;邓静;蒲俊伟;王一
4.川中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储集特征研究 [J], 刘红岐;李博;王拥军;田杰;孙杨沙
5.川中地区大安寨段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 [J], 罗威;戴鸿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天然社地仏第42卷第1期OIL&GAS GEOLOGY2021年2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1)01-0124-12doi:10.11743/o gg20210111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孙莎莎匕董大忠1,2,李育聰3,王红岩1,2,施振生1,2潢世伟4,昌無,2,拜文华1,2[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河北廊坊065007;3.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成都610400;4.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黑龙江大庆163714]摘要: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油气勘探过去主要聚焦在构造-裂缝型常规油气和介壳灰岩及砂岩致密油气上,为实现侏罗系油气重大新突破,恩胳需要向页岩油气转变。
在分析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的分布、生绘、物性和保存等地质特征基础上,认为大安寨段具备形成大规模页岩油气成藏地质特征,提出3项成藏控制因素。
大安寨段二亚段暗色页岩作为页岩油气的供坯源岩,油气显示丰富,页岩厚度在20-80m,整体分布面积广、厚度大、连续稳定,孔缝发育、物性好,处于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有区域性致密顶底板灰岩封闭的超压页岩油气藏。
半深湖-深湖亚相、致密灰岩顶底板与高孔隙储层、中-高成熟热演化阶段这3项因素共同控制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油气的生成、储集和富集。
关键词:地质条件;成藏控制因素;陆相页岩油气;大安寨段;自流井组;下侏罗统;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3文献标识码:A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errestrial shale in the Da,anzhai Member of the Jurassic Ziliujing Formation,Sichuan BasinSun Shasha1,2,Dong Dazhong1,2,Li Yucong3,Wang Hongyan1,2,Shi Zhensheng1,2,Huang Shiwei4,Chang Yan1,2,Bai Wenhua1,2[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100083 2.National EnergyShale Gas R&D(Experiment)Center,Langfang,Hebei065007;3.Southwest Oil&Gas Field Company,PetroChina,Chengdu, Sichuan6104Q0f China;4.Daqing Oil Field Company,PetroChina,Daqing,Heilongjiang163714,CAim]Abstract: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terrestrial Jurassic system of Sichuan Basin has been focused on conventional tectonic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 and unconventional coquina and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However,shale reservoirs are regarded as the new focal point for making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s in the system of the basin.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distribution,generation,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shale oil/gas in the Da' anzhai Member of Ziliujing Forma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member is favorable for a large-scale sha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n terms of it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hat three factors serve to control the accumulation.Geologically,the 20-80m thick dark shale with oil and gas shows in the2nd sub Da'anzhai Member is both excellent source rock and over-pressured oil/gas reservoir sandwiched between cap and bottom tight limestones with its wide and continuous distribution,large thickness,well-developed pores and fractures,good physical properties,and medium-high maturity.The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the semi-deep and deep lacustrine sub-facies,high-porosity reservoirs between the top and bottom limestones and medium-high maturity Jointly control the generation,preservation,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 in the shale. Key words:geological condition,accumulation controlling factor,terrestrial shale oil&gas,Da J anzhai Member,Ziliujing Formation,Lower Jurassic,Sichuan Basin收稿日期:2020-05-14;修订日期:2020-12-20o第一作者简介:孙莎莎(1984—),女,博士、高级工程师,非常规油气地质。
川中桂花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再认识黄东;杨光;韦腾强;邓燕;谭雅倩【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7)005【摘要】在国内外致密油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川中地区勘探开发效益最好的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的解剖,认为桂花油田大安寨段油藏虽然存在多产层特征,但主力产油层位尤以大二亚段最为发育,勘探、开发成效最为显著;烃储配置分析表明,平面上处于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是烃源岩生烃增压后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必然场所,即侧向近源运移、充注是此类致密油的主要运聚方式:(1)相变带附近的介壳滩处于低压,是油气近源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2)相变带增加了烃源岩与介壳滩的接触面积,使介壳滩体具有"包裹"特征,进一步增加了油气侧向聚集的效率;(3)发育的低角度层裂缝,有助于烃源岩排出的烃类顺层向相变带附近介壳滩体疏导.结合最新钻探的GQ1H并认为,处于烃源岩突变带附近的介壳滩体中的低速异常体是下步有利的水平钻探目标.【总页数】10页(P23-32)【作者】黄东;杨光;韦腾强;邓燕;谭雅倩【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4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4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4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4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主控因素 [J], 杨光;黄东;黄平辉;闫伟鹏;杨天泉;戴鸿鸣;林建平2.四川盆地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刻度区地质解剖 [J], 金涛;陈玲;郭蕊莹;乐园3.川中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特征 [J], 李博;刘红岐;王拥军;周华英;张艳梅;田杰;孙杨沙4.川中地区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资源潜力分析 [J], 汪少勇;李建忠;李登华;龚昌明5.川中中台山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J], 周广照;刘红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Vol. 44,No.6 2023年12月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Dec. 2023《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油气勘探·塔北地区三叠纪拗陷湖盆异重流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仲米虹,唐武 (1-1)塔河油田岩溶峡谷区伏流坍塌型古暗河缝洞系统…………………………………………张长建,吕艳萍,马海陇,耿甜,张晓 (1-9)玛湖凹陷与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储集层差异及成因…………………况昊,周润驰,王钧民,刘豪,谭先锋,蔡鑫勇,肖振兴 (1-18)川西坳陷须二段次生石英形成机理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章顺利,杨映涛,张玲,操延辉 (1-25)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分层分段特征及构造演化…………………………陈平,能源,吴鲜,黄诚,王来源,郭曼 (1-33)共轭走滑断裂形成演化的控制因素及物理模拟实验……………………代兰,邬光辉,陈鑫,朱永峰,陈思锜,罗鑫,胡明 (1-43)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有利区评价………………………………李海英,韩俊,陈平,李媛,卜旭强 (2-127)玛湖凹陷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沸石特征及储集层识别…………………………………秦志军,操应长,毛锐,张浩,冯程 (2-136)苏里格气田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空间展布……………………………………………………………刘金库,胡杨,伍燚(2-144)玛湖凹陷三工河组油层低阻成因………………………………………………………………齐媛,韩东威,杜引鱼,周伟军 (2-151)甘泉油田长8油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钙质夹层特征及成因……崔耀科,杜贵超,王凤琴,王聪娥,陈奕阳,王颖,黄杏雨 (2-161)吐哈探区深层油气勘探进展及潜力评价…………………………………………支东明,李建忠,陈旋,杨帆,刘俊田,林霖 (3-253)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石钱滩凹陷石钱滩组层序划分…………………康积伦,付国斌,韩成,梁辉,马强,梁桂宾,陈高潮 (3-265)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致密油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刘锋,赵红静,金颖,甘应星,曾雁,温旺彪,徐桂芳 (3-277)胜北洼陷三间房组致密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周港,程甜,李杰,陈安清,李富祥,徐慧,徐胜林 (3-289)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细粒岩储集层微观特征……………………………秦恩鹏,张君莹,张生兵,刘俊田,张小芹,陈永慧 (3-299)三塘湖盆地煤炭地下气化地质评价与有利区域………………………………王兴刚,范谭广,焦立新,东振,曹志雄,韩波 (3-307)陇东地区HQ区块东部长8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相划分………………彭晓勇,刘国利,王兵,魏涛,任利剑,王巍,任江丽 (4-383)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孔祥晔,曾溅辉,罗群,谭杰,张芮,王鑫,王乾右 (4-392)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马五5亚段储集层特征及成因…………………………………高景云,丁晓琪,祁壮壮,田胤瑜 (4-404)陆相混积型页岩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周新锐,王喜鑫,李少华,张昌民,胡凯,严春景,倪雪儿 (4-411)塔北、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异常高压形成、保存与分布…………段永贤,宋金鹏,郇志鹏,杨连刚,周鹏,吕端川,田志宏 (4-421)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碳酸盐岩气藏富集规律…………………………李妍蓉,李靖,苏文杰,石磊,孙睿,朱玉双 (5-509)西湖凹陷C油田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储集层构型…………………………………何贤科,娄敏,蔡华,李炳颖,刘英辉,黄鑫 (5-517)黔东北铜仁地区牛蹄塘组烃源岩成熟度评价…………………………………………刘奎勇,吴滔,卢树藩,盘应娟,安亚运 (5-528)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控藏作用…………………………………肖正录,路俊刚,李勇,张海,尹相东,周翔 (5-535)沉积岩中沸石类矿物成岩演化特征及其意义………………………………左如斯,曾翔,曹忠祥,蔡进功,张奎华,张关龙 (5-543)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特征及其挖潜……………………………石耀东,王丽琼,臧苡澄,张吉,李鹏,李旭 (5-554)古龙凹陷姚一段致密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刘萍 (6-635)塔河油田海西运动早期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张长建,杨德彬,吕艳萍,张娟,李杰,丁立明 (6-646)2023年新 疆 石 油 地 质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特征……………………………………………………………赵春晨,刘豪 (6-657)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性矿物特征及天然碱测井评价……………………………毛锐,赵磊,申子明,罗兴平,陈山河,冯程 (6-667)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及演化………………………严敏,赵靖舟,黄延昭,杨振亚,方越,吴和源 (6-674)·油 藏 工 程·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水气体积比及水侵预警………………柴小颖,王燕,刘俊丰,陈汾君,杨会洁,谈志伟 (1-51)基于核磁共振的天然气驱储集层孔喉动用下限……………………………………………………白振强,王清华,宋文波 (1-58)超深层断控缝洞型油藏油井合理产能优化方法及应用……………………顾浩,康志江,尚根华,张冬丽,李红凯,黄孝特 (1-64)新型油水相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李婧,范晖,刘春茹,杨芳 (1-70)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郭海平,吴承美,张金风,徐田录,肖佃师,郭雪燚 (1-76)南海油田惠州潜山裂缝性凝析油气藏控水实验……………………………邱浩,文敏,吴怡,幸雪松,马楠,李占东,郭天姿 (1-84)砂砾岩储集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与可压性评价………………………………刘向君,王小军,赵保伟,熊健,梁利喜 (2-169)玛北斜坡百口泉组致密砾岩水力压裂裂缝表征……………………李向阳,季汉成,卞腾飞,陈亮,陈亮,郭心舒,李梦凯 (2-178)玛湖砾岩油藏水平井效益开发压裂关键参数优化…………………………………张景,虎丹丹,覃建华,王英伟,唐慧莹 (2-184)顺北一区断溶体油藏溶解气驱开发特征………………………………刘学利,谭涛,陈勇,解慧,朱苏阳,吴昊镪,向东流 (2-195)顺北一区超深断控油藏注天然气开发的可行性………………………………………………………陈勇,朱乐乐,刘学利 (2-203)强非均质超稠油SAGD 储集层升级扩容数值模拟………………………………………孟祥兵,孙新革,罗池辉,马鸿,王青 (2-210)临兴低阻气藏高不动水饱和度成因及其对气层电阻率的影响……刘再振,李洋冰,胡维强,冷捷,蔡瑞豪,谢岚,柳雪青 (2-217)吐哈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策略………………………………………………………………………徐君,杨春,孟朋飞 (3-314)油藏型储气库与天然气驱油协同建设实验——以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为例……司宝,闫茜,刘强,张彦斌,付春苗,齐桓 (3-321)鄯善油田特高含水期CO 2吞吐增油与埋存试验…………………………………………李艳明,刘静,张棚,公学成,马建红 (3-327)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天然气重力驱特征及影响因素 ………………………肖志朋,齐桓,张艺桢,李宜强,姚帅旗,刘通 (3-334)吐哈探区稠油油藏注气吞吐适应性评价…………………………………………夏正春,赵健,刘锋,秦恩鹏,蔡必金,王奇 (3-341)低孔低渗稠油油藏注水增能效果影响因素……………………………………………………………万海乔,王盛,刘学良 (3-347)多区块累计生产指标叠合对预估采收率的影响……………………………………………宋成元,杨小璇,袁玉英,李艳明 (3-35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井网优化………………………………………胡文革,李小波,杨敏,鲁新便,刘学利,刘洪光 (4-429)基于动态渗流阻力的注水调整方法………………………………………………单高军,王承祥,王治国,姜雪岩,郭军辉 (4-435)沉积岩致密油藏压裂裂缝导流能力及产能模型…………………………………王小兵,胡炎射,李森,陈敏,王路,朱晨阳 (4-442)塔河油田块状底水砂岩油藏开发特征及挖潜对策………………………………刘丽娜,曹飞,刘学利,谭涛,郑小杰,刘蕊 (4-450)顺北油田顺北4号断裂带中段断控储集体连通性评价……………………………刘军,廖茂辉,王来源,龚伟,黄超,查明 (4-456)陆梁油田呼图壁组多层系砂岩油藏分层注水调控……………………………党思思,孙志雄,裴帅,吴丛文,牟蕾,周玉辉 (4-465)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贾蕊,袁泉,汤欣,吕奇奇,高文君 (5-562)三塘湖盆地马中区块致密油藏CO 2吞吐提高采收率……………李世瑞,赵凯,徐江伟,木尔扎提·艾斯卡尔,徐金禄,张星 (5-572)某油田低渗透油藏水平井加密及跟踪调整提产………………………………………………………………………周佳美 (5-577)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谢鹏,陈鹏羽,赵海龙,徐建亭 (5-583)··2第44卷 第6期《新疆石油地质》2023年第44卷总目次姬塬油田黄3区长8超低渗油层CO 2驱埋实验…………………………………陈小东,王进,宋鹏,刘建,杨卫国,张宝娟 (5-592)压裂直井产量公式…………………………………………………李传亮,庞彦明,周永炳,战剑飞,臧伟,陆慧敏,朱苏阳 (6-683)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聚集度表征方法…………………………………赵晨云,窦松江,窦煜,柳朝阳,黄博,王振宇,李刚 (6-690)顺北油气田含水高含凝析油凝析气井产能评价………………………………………………………………………李冬梅 (6-696)顺北油田超深断控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实践………………………………………李小波,魏学刚,刘学利,张艺晓,李青 (6-702)缝洞型油藏一井多靶分段压裂开发效果数值模拟………………………………………耿宇迪,刘礼军,王立静,郭天魁 (6-711)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扩展及防窜三维地质模拟…………………………王挺,汪杰,江厚顺,续化蕾,姚自义,南冲 (6-720)砂泥岩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吕照,潘丽燕,郝丽华,邹娜娜,邹志坤 (6-729)·应 用 技 术·克拉美丽气田火成岩天然裂缝漏失压力模型…………………………………杨虎,薛晓军,陈向辉,李秀彬,解俊昱,张伟 (1-93)涩北气田疏松砂岩气藏储集层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应用……………………廖丽,欧宝明,陈君,吴程,姜琪,倪勇,赵玉 (1-100)华池—南梁油田长8油藏高阻水层解释方法……………………………张德梅,段朝伟,李高仁,李永胜,陆敬武,林伟川 (1-105)对标产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分类评价——以塔里木盆地托甫台地区一间房组为例…唐军,何泽,申威,齐戈民,郭为民 (1-112)基于双平方根算子的速度建模方法及应用…………………阿力甫江·热合木吐力,潘龙,李献民,林娟,马晶晶,窦强峰 (1-119)库车坳陷博孜气藏超深致密砂岩储集层现今地应力预测……………张辉,鞠玮,徐珂,宁卫科,尹国庆,王志民,于国栋 (2-224)基于小样本数据深度学习的砂体厚度预测方法及应用……………………………陈雨茂,赵虎,杨宏伟,魏国华,罗平平 (2-231)塔河油田缝洞型储集层类型综合识别……………………………………………………………巫波,杨文东,吕晶,罗君兰 (2-238)基于动态有效应力系数的地层压力估算方法 ………………………………周云秋,贺锡雷,林凯,秦思萍,张陈强,刘宗杰 (2-245)稀油油藏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校正方法…………………………………………朱永贤,姚帅旗,张彦斌,韩继凡,赵瑞明 (3-359)油气藏产量旋回泛函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应用…………………………………………门海文,张静,魏海军,赵阳,高文君 (3-365)基于低频模型优化的相控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及应用 ……………………石楠,刘源,冷玥,文一华,潘海峰,孙博,王兵 (3-375)陆相页岩储集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特征…………………………………甘仁忠,熊健,彭秒,刘向君,梁利喜,丁乙 (4-472)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全直径岩心水侵规律实验………………………胡勇,乐平,郭春秋,陈鹏羽,肖云,屈思敏,王鑫 (4-479)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原位转化对储集层的改造能力…………………………………………………韦自健,盛家平,张潇 (4-485)煤层气井两层合采气水同产井底流压计算方法……………………………张鹏,曾星航,郑力会,张吉辉,王相春,彭小军 (4-497)基于数据驱动的油藏流场重构方法………………………………冯高城,李金蔓,刘玉明,尹彦君,魏志勇,张强,孟凡坤 (5-598)深大断裂控制油藏油柱高度计算方法………………………………汪如军,王培俊,牛阁,王怀龙,张洁,梁芮晗,赵欣玥 (5-608)不同成因岩溶储集体氮气辅助重力驱实验………………………………………………………………………………程洪 (5-613)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洞穴垮塌的力学机制…………………………………………………张骥跃,康志宏,陈华鑫,康志江 (5-618)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西段高精度地震成像………………………………………张向全,谷永兴,刘军,裴家定,顾小弟 (5-626)·综 述·中国老油田二次开发现状及前景…………………………………付亚荣,窦勤光,刘泽,焦立芳,季俣汐,杨亚娟,尹后凤 (6-739)油气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对比………………………………………周立明,张道勇,姜文利,张臣,张晨朔,张昊泽,郑媛媛 (6-751)··3。
带油环的深海凝析气藏开发方式优选翟明昆;喻高明【摘要】针对A深水油气区块CPEDC2段为相态变化复杂的凝析气藏开采困难和经济可行性低的问题,在考虑采出程度、经济效益、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数据分析法,进行了CPEDC2段油气同采、先开采气后采油、先采油后采气等开采顺序研究和CPEDC3段不同井型转注水井的研究,最终得出CPEDC2以开采油环为主、而后才以衰竭式开发方式开采凝析气和黑油这种方式最为经济合理,CPEDC3采用后期采用水平井转注最为合理,对该区块后期开发调整也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能源与环保》【年(卷),期】2017(039)010【总页数】5页(P154-157,162)【关键词】油环;深水油田;数值模拟;开发方式优选;经济指标【作者】翟明昆;喻高明【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72目前国内海上油田大多采用分段注水与大段合采的开发模式,但由于注水井注入能力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油田产液能力难以正常发挥,影响油田的稳产[1-3]。
尤其是在储层分布复杂情况下,常规的注水开发时,注水成本高;而海上注气开发时,无非是直接连续注气、水气气水交替注入、注气吞吐几种形式[4-5],但都需要大型气体压缩机,在海上平台操作困难。
所以,在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因素下,选择适当的开发方式是海上油田开发的重中之重。
A深水油气区块为一具有复杂断层的半背斜断块油气藏。
工区面积约5.5 km2,东西宽约1 858 m,南北长约2 980 m。
构造区距离最近港口油库为120海里,区域水深1 350~1 525 m。
主要目的层位2个层位(CPEDC2和CPEDC3),CPEDC2段孔隙度平均为22.5%,渗透率平均为267.9 mD;CPEDC3段孔隙度平均值为21.3%,渗透率平均为382.3 mD,且该层具有边水,边水能量推进方向为西—东方向为中孔中渗储层。
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陈世加;张焕旭;路俊刚;杨跃明;刘超威;王力;邹贤利;杨家静;唐海评【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5(042)002【摘要】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储集层荧光、油气地化特征以及测试资料分析,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富集高产控制因素.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介壳灰岩、泥质介壳灰岩以及致密灰岩均含油;不仅介壳灰岩中溶蚀孔和裂缝含油,而且致密灰岩基质孔(微裂隙和晶间孔)也均含油,呈现大面积普遍含油特征,其是油气井低产周期长的主要原因.在大面积普遍含油基础上,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为川中低幅度无水大安寨段致密灰岩储集层中石油运聚提供了动力,驱动致密灰岩基质孔中分散原油的运移聚集,使得高气油比井分布较多的川中西部构造石油富集程度较高,而川中东部受华蓥山大断裂的影响,断裂普遍断穿大安寨段,导致储集层中的天然气沿断裂运移到大安寨段以上地层富集或者散失,储集层缺乏天然气驱动,导致其油气富集程度不如西部.【总页数】8页(P186-193)【作者】陈世加;张焕旭;路俊刚;杨跃明;刘超威;王力;邹贤利;杨家静;唐海评【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天然气地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相关文献】1.考虑基质孔缝特征的湖相致密灰岩类型划分——以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例 [J], 田泽普;宋新民;王拥军;冉启全;刘波;许启鲁;李扬2.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主控因素 [J], 杨光;黄东;黄平辉;闫伟鹏;杨天泉;戴鸿鸣;林建平3.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致密油研究新进展 [J], 杨跃明;杨家静;杨光;陶士振;倪超;张斌;何晓东;林建平;黄东4.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J], 孙莎莎;董大忠;李育聪;王红岩;施振生;黄世伟;昌燕;拜文华5.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 [J], 厚刚福;宋兵;倪超;陈薇;王力宝;窦洋;李亚哲;彭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中地区侏罗系适合页岩油气藏开采的地质依据张闻林;周肖;严玉霞;何绪全【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2(032)008【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油气藏包括大安寨段、马鞍山段、珍珠冲组(段)、凉高山组、下沙溪庙组底部油气藏.对于大安寨段油气藏的储层类型,传统观点公认为是裂缝型,并且得到了井筒的相关资料证实,但是随着该区页岩气的开采成功,又开拓了新的认识起点:随着远离井筒,不少证据显示出大安寨段油气藏储集层具有裂缝—孔隙型特征,而这些孔隙似乎更可能是存在于页岩当中的,后续产出的油气很可能还有页岩当中游离油气的供给.通过对油气显示、储层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大安寨段油气藏由页岩中的油气补给而形成目前的生产状况更为合理;裂缝更多起的是一种疏导通道作用——当然并不排除介壳灰岩中可能存在孔隙的可能性,只是认为石灰岩中的孔隙不应该是唯一的储集空间,甚至可能不是其最为重要的储集空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元坝区块已经做出了有关尝试,并取得成效.结论认为:如果页岩中的油气是该区侏罗系油气藏重要的补给源,那么,应用页岩油气(致密油)的开采思路和技术将有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总页数】8页(P117-124)【作者】张闻林;周肖;严玉霞;何绪全【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气聚集条件 [J], 柳妮;林良彪;陈洪德;张宗斌;赵梦莹2.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勘探开发前景 [J], 孙豪飞;王锦西;李明;梁菁;罗皓3.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控制因素 [J], 孙莎莎;董大忠;李育聪;王红岩;施振生;黄世伟;昌燕;拜文华4.四川盆地东部复兴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陆相页岩凝析气藏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前景 [J], 舒志国;周林;李雄;刘皓天;曾勇;谢洪光;姚明君;王艳春5.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不同类型砂体地质特征及地震精细雕刻 [J], 付蕾;张本健;曹正林;黄东;白蓉;李育聪;王小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中八角场气田须四段气藏排水采气实践与认识王浩;施雷庭;王会强;杨东凡;郝煦;易建国【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八角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四段气藏属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高含水饱和度的特征,气井产能总体较低且普遍产水..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下降,气井带液能力减弱,部分井只能通过间开维持生产,给气藏生产组织带来了困难.气田通过实施泡排、柱塞气举等排水采气工艺试验,优选出柱塞气举作为区块主要的排水采气工艺措施.目前柱塞气举工艺在气田内已处于广泛应用阶段,通过这些措施,实现了产水气井稳定带液,维护了气井产能,延缓了产量递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6(039)003【总页数】5页(P62-65,69)【关键词】四川盆地;八角场气田;须四段气藏;致密砂岩气藏;排水采气工艺;柱塞气举;应用效果【作者】王浩;施雷庭;王会强;杨东凡;郝煦;易建国【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四川盆地川中八角场气田须四段气藏钻探工作始于1974年,2004年8月投入开发,截至2015年底,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气藏已投产25口井,累计产天然气14.47×108m3,累产油5.59×104m3,累产水14.65×04m3,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气井带液能力不断减弱,部分井只能通过间歇开井维持生产,对于这类产量低、压力低、含水较高、易于积液的气井,如何有效解决井筒积液问题,维护气井产能,成为提高气藏采收率的关键因素。
通过开展泡沫排水采气工艺试验和柱塞气举工艺试验,选用更为经济适用的柱塞气举工艺作为气田主要排水采气措施,并进行了推广,取得较好效果。
浅谈原油加工及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锊锄原油直接使用技能很低.必须通过加工把它分离成各种不同的馏分(如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等)来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原油加工过程有蒸馏,裂化,焦化,重整,烷基化,脱蜡,脱沥青和精制等.在这些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三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加工过程中,原油中的小分子烃(如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或在高温下由太分子烃裂解生成的小分子烃(如甲烷,乙烷,乙烯,丙烷,丙烯,丁烷和丁烯等),会通过蒸发,泄漏或排放进人大气;当加工含硫原油时,还可能有HS,N}b等污染物排出.此外,油料在储存期间,小分子烃会不断蒸发,并通过呼吸阍向外排出{油料装卸时,储油罐和油罐车内烃蒸气棱置换出来.这些烃蒸气全部进入大气中.据测算,炼油厂的油料损失一般在I%2%,其中主要是小分子烃的蒸发损失.炼油厂的各种燃油或燃气的加热炉,日夜不停地向外排放着燃烧废气,这些废气中含有大量的CO,NOxso2烟尘等污染物.火炬作为一种安全处理设施,常被一些炼油厂用来处理那些被外排放空或无法回收的气体,如燃料气管网中的多余气体,不能回收的沥青烟雾和硫磺回收尾气等.但是经火炬处理后要产生大量的废气,这些废气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据报道,我国北方i7CO5万吨燃料油f,炼油外排的废气中,甲烷和属温室I'胥尚湘气体.能使地球变暖.烃类和NO经阳光照射会形成光化学烟雾损害凡悻健康.SO和NOx会生成酸雨破坏地球生态平衡,威胁凡娄生存加工过程中还要产生大量污水.据调查.一个处理能力为250万吨的炼油厂.每天排出的污水量达24万吨.这些污水主要有台油和含硫污水.其欢还有古酸,碱和循环水场污水等.含油污水主要来自原油电脱盐罐,油罐区,装置油水分离器和机泵填料函冷却套等:含油污水含袖量一般在500—1000毫克/ 升;含硫污水主要来自常减压,裂化和焦化等分馏塔顶油水分离器和油品酸碱精制水洗罐.含硫污水含硫量一般在100—500毫克/升.此外还含有酚和N}b等污染物.含酸碱污水尽管量少.但因浓度较高,对环境的危害也不可忽视.无论是含油污水,还是含硫污水,排人地面水体中.都会给环境带来危害,污染饮用水源.威胁水生生物生存和阻碍农作物生长.炼油厂的废渣,一类是来自油品精制与气体洗涤过程中产生的酸碱渣.另一类是来自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油泥,浮蔷和污泥等.酸碱渣尽管量不多,但pH值宽,并含有多种污染物,如游离酸,氮化物,烃娄,硫化物和胶质等.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不仅影响污水处理敢果,而且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油坭,浮渣和污泥在堆救中会通过蒸发, 漫漉和渗透污染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因此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在天然气液化厂和轻烃(丙烷和丁烷}回收厂,在处理和回收过程中也会有废气与污水排出并污染环境.原油加工后可得到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燃料油,石蜡,罚青和石油焦等产品,其中除润滑油,石蜡和沥青外,其泉均用作燃料.如今,世界每年采出的石油绝大部分被加工成汽油和柴油用作内燃机燃料,其中又以用作汽车内燃机燃料为最多.迄今,全球已有6亿多辆汽车,每年排出的尾气达34亿吨.汽车尾气中有-19鼹暇图圈圊嚣盈庐园圃面固囤嗣臼上百种柯染物,对大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监测.汽车尾气是大城市大气污染的第一污染源,87%烃类,61%C0,35%NOx和88%Pb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以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为动力的汽车;以航空汽油或航空煤油为动力的飞机:柴油为动力的火车,船舰,农用机械和发电设备;烧天然气或燃料油的工业与民用锅炉,工业炉,冶金炉和炼钢炉;烧石油焦的炼钢炉和工业窑炉,及使用天然气或石油液化气的民用燃灶具等,都会排放大量的废气,更加剧了大气污染.沥青是一种固结材料,广泛地用于筑路,水利工程,房顶防水层,电绝缴材料和油漆材料等.因沥青在常温下呈固态.使用前须将它加热熔化才能发挥牯结作用.但加热后要产生大量的烟雾.据分析,沥青烟雾中含有很多多环芳香烃(如萘,蒽和菲等)和少量含氧, 硫,氯的杂环芳香烃{如毗啶,吡咯和咔唑等),这些芳香烃污染环境,对人体有致癌作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作者单位:四川垆州走然气研究院)霪郭学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2O年来,在开拓精神的鼓舞下,经过四川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四JIl盆地在老的自流井,威远,卧龙河,中坝及唐溪五大气田的基础上{本刊已有报道),又增添了五个新的大气田,现分别茼述如下:五百梯气田位于川东拗陷北部大天池构造带东北颤没端东蛔.是盆地内有史以来发现最大的整装气田.地处开县与开江县之间,属短轴背斜气藏,闭合面积176km2.闭合高度fOSm,储层岩性为中石炭系自云岩.埋探4500—4900m,有效厚度22m,平均单井无阻流量101x10"/d,目前正在进行气田开发建设,设计年输气量27x10|m.太池千井气田位于川东拗陷中部,地处忠县,丰都二县境内.为川东高陡背斜带一个呈北东向狭长高陡北斜,地面构造长96km,宽7km,面积367k,闭合高度1500m.1979年开始勘探,先后发现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飞仙关,嘉陵江组等气藏,为复合型圈闭气藏主力气藏为中石炭系黄龙组白云岩,气藏面积大,储量丰富,产能高,单井无阻流量最高达414x 10'm3/d,超过100x10'/d的气井很多.该气田1989年投产,日产量由60xlo.m'增至2O.1992年1&0×10'm3.新场气田位于JIl西拗陷中部,德阳旌阳境内,1989年对该气田进行勘探,首获侏罗系上沙溪庙组气藏.1991年加深勘探获千佛崖组气藏,其后又勘探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川西最大气田.该气田埋深从蓬莱镇组至千佛崖组500—2800m,是由背斜,岩性及裂缝控制的复音型气田,呈北东向分布,气层多达18层.面积不足IOOkm2,储层岩性砂岩为主主力气藏为蓬莱镇组气藏.埋挥500—1280m,是川I西最大浅层气藏.该气田经过近10年的勘探与开发,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拥有开发井近300口.年输气量逾75亿.八角场气田位于川中隆起中部,地处盐亭县丘陵区.勘探始于1958年.1970年发现侏罗系自流井群大安寨凝析气藏,但规模不大,只是产凝析油. 1974年将探井加探到香溪群,获得丰富的天然气, 使该气田跻升到盆地十大气田行列.该气田埋深2990—3380m,有效厚度375m.储层岩性为岩屑砂岩,属低孔渗储层.单井产螗受裂缝毒I约,日产气量I.02xlo.一102xlo.不等,为目前川中第二大气田.高一场气田位于川东大池干井北端,地属忠县,粱平一带,为--&东向潜伏背斜构造,圈闭面积23.6km2,闭合高度240m,属一狭长低陡背斜, 长约19.5km.宽137kin.主力气藏为中石炭系白云岩,属非均质裂缝性气藏,渗透性较好,渗透率136k10m,虽面积不大,但丰度较高,为目前川东新兴主力气田之{作者单位:四J1_油田) 增田新气川大四五。
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
李宗银;李耀华;王翎入
【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5(028)001
【摘要】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属煤系地层,烃源丰富,储层发育,圈闭众多,保存条件良好,具备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条件.但天然气成藏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已发现典型气田的成藏剖析,认为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第一储渗条件较好的储层;第二规模较大、形成较早的古隆起背景上的古圈闭;第三运移通道.并以此3个条件相互匹配的区域成藏最有利.综合考虑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和运聚规律,提出了下部勘探的有利区带.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李宗银;李耀华;王翎入
【作者单位】中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中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特征 [J], 王睿智;施立志
2.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储集条件研究 [J], 李耀华;师晓蓉;杨西南
3.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J], 裴森奇;李跃纲;张本健;
王维;杨毅
4.川中地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成藏机理 [J], 陈义才;蒋裕强;郭贵安;杨金利
5.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典型气藏解剖与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J], 徐樟有;宋丽;吴欣松;陈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储层可动用性渗流实验李秀清;邹娟;李雪松;白蓉;丰妍;张芮;张少敏;李育聪【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22(45)4【摘要】四川盆地川中地区原油资源丰富,由于储层岩性多样、物性较差,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导致原油储层动用程度低,亟需弄清不同类型储层之间可动用性的差异,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
针对介壳灰岩储层、含泥质介壳灰岩储层和页岩夹石灰岩储层,采用启动压力梯度实验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川中地区不同岩性储层开展可动用性评价。
研究表明:(1)岩心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岩性无关,随渗透率增大而减小,且与渗透率满足幂函数关系。
(2)页岩夹石灰岩、介壳灰岩和含泥质介壳灰岩的可动油饱和度分别为46.4%、41.7%、17.3%。
(3)驱替压差对介壳灰岩储层可动性较小,对页岩夹石灰岩和含泥质条带介壳灰岩的影响程度较大。
(4)岩性对岩心孔径分布影响较大,含泥质介壳灰岩和页岩夹石灰岩类样品主要以中—小孔喉为主,介壳灰岩类样品中发育中孔喉。
含泥质介壳灰岩可动油来自中—小孔喉,介壳灰岩可动油主要来自中孔喉。
【总页数】10页(P111-120)【作者】李秀清;邹娟;李雪松;白蓉;丰妍;张芮;张少敏;李育聪【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中部侏罗系大安寨段储集层微观结构及油气意义2.川中中台山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3.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综合评价4.致密油源储配置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为例5.川中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