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产量稳定性的测定
- 格式:pdf
- 大小:170.04 KB
- 文档页数:3
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2 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3 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1.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5 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6 生育日数: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时的天数,北方春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1.7 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
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1.8 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色两种。
1.9 茸毛色:成熟时调查。
分灰色和棕色。
1.10 生育习性:分直立、亚直立、蔓生三类。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上部略呈现波状弯曲。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匍匐地面。
1.11 结荚习性: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中上部而下,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无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下而上,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一般1-2个荚。
亚有限:开花结荚由下而上,花序中等,结荚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主茎顶端一般3-4个荚。
1.12 株型:成熟期观察。
分三种:收敛、开张、半开张。
收敛: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o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分枝角度45o以上,上下均较散。
半开张: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13 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o 。
2级:植株倾斜在15o –45o。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o。
4级:倒伏于地。
1.14 裂荚性:分不裂、轻、重,在收获前晴日午后记载。
1.15 抗病性(指大豆花叶病毒病):分别在盛花期和花荚期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叶片无症状或其他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1级:叶片有轻微明显斑驳,植株生长正常,褐斑粒率1-5%。
2014年第12期———————————————————————————————————————————————————————一/览/种/业尽/在/大/观1.普通品种1.1丰产性、稳产性常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5.0%,且每年增产≥3.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增产≥3.0%。
杂交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10.0%,且每年增产≥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品种对照增产≥6.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60%。
1.2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之和≥59.0%。
1.3抗病性1.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1.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1.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1.4生育期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北方春大豆区比对照品种晚熟≤4.0天,黄淮海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比对照品种晚熟≤7.0天,鲜食大豆比对照品种晚熟≤10.0天。
2.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2.1丰产性、稳产性常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0.0%;杂交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4.0%。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试验点比例≥55%。
2.2品质2.2.1 高油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脂肪平均含量≥21.5%,且每年≥21.0%,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之和≥59.0%。
2.2.2 高蛋白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粗蛋白质含量≥45.0%,且每年≥44.0%。
2.3抗病性2.3.1 花叶病毒病人工接种鉴定,流行株系感病和高感品种,强致病株系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2.3.2 灰斑病人工接种鉴定,北方春大豆区早熟和中早熟感病或高感品种,不予审定。
2.3.3 炭疽病人工接种鉴定,高感炭疽病的鲜食品种,不予审定。
做好大豆区域试验的探讨马秀娟(山东省郯城县种子公司,276100)大豆区域试验是指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在一定生态区域范围内对新育成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进行全面的鉴定,根据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表现,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以明确新品种的应用范围及推广价值,为新品种的审定推广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1]。
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大豆区域试验,浅谈几点看法,以供交流参考。
1 正确认识区域试验的重要性区域试验是品种评价的关键试验程序,通过区试的多点鉴定,才能正确评价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和适应范围。
承试单位和试验承试人员的素质决定试验的成败,充足的试验经费和一支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队伍是做好试验工作的关键,承试人员要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主持单位提供科学、准确、公正的试验结果,为主持单位综合评价品种提供分析依据。
2 严格试验方案的执行2.1 试验地的选择 试验地首先要选择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一致,能够代表所在地区基本状况的地块;其次是交通便利,排灌设施齐全,地势平坦,四周没有大的建筑物、村庄和房舍等。
2.2 认真阅读试验方案 严格执行试验方案是做好区域试验的关键。
要熟读试验方案,熟练掌握大豆的生育进程和各生育期性状、病虫害特征等,根据试验方案的记载项目和标准,认真负责地做好田间及室内各项考种工作。
根据试验要求全面规划、合理设计田间布局,划出田间小区排列图。
每个区组内的参试品种都要随机排列,同一个品种在各个重复中的分布尽可能离得最远,两组相邻品种不能重复出现,对照品种尽量不要排在区组的最边上,重复间要留出观察道,便于观察记载[2]。
2.3 试验种子的核实及分装 收到试验种子后要及时检查核对并进行登记。
对内外标签不符、缺失品种、种子用量不足、霉烂或虫咬不能作种用时要及时汇报主管部门。
核对无误后对种子进行分装。
根据方案要求的密度,计算小区每行的株数,分装时用3倍的种量,每行1包,每包要标明区组号、重复号、品种编号,这样播种时既防止漏行,又确保种子一播全苗。
长豆32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逆、广适大豆新品种。
该品种在山西北部春播生育期121d 、中部夏播生育期98d ,属早熟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植株直立,株型收敛,幼茎紫色,叶片绿色、椭圆形,花紫色,茸毛棕色,荚褐色、弯镰型,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无色;平均株高85cm ,主茎节数18个,结荚高度9cm ,有效分枝数1.6个,单株荚数40个,单荚粒数2.5粒,百粒重20.0g ;粗蛋白质含量42.64%,粗脂肪含量20.03%。
2014~2015年参加山西省大豆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770.4kg/hm 2,较对照品种晋豆25号增产7.1%,2a 计21个试点中有20点次增产;2016年参加山西省大豆早熟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914.5kg/hm 2,较对照品种晋豆25号增产8.2%,8个试点全部增产;2017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
利用2015年山西省大豆早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采用产量、丰产性指标、高稳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适定性参数、回归系数和稳定性参数8项指标,对长豆32号的丰产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旨为该品种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产量数据来源于2015年山西省大豆早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
参试大豆品种6个,分别是81313-2222、长豆32号、晋遗55、晋科1号、金豆1号和晋豆25号,其中,晋豆25号为对照(CK );试验地点10个,分别是阳高县、浑源县、山阴区、怀仁县、五寨县、清徐县、介休市、文水县、壶关县和高平市(表1)。
1.2分析方法表征品种丰产性的指标有产量、丰产性指标(P )[1]和高稳系数(HSC )[2];表征品种稳定性的指标有标准差(S )、变异系数(CV )、适定性参数(a )[3,4]、回归系数(b )和稳定性参数(D g )。
产量间多重比较采用LSD 法。
回归系数是以参试李万星,刘永忠,曹晋军,靳鲲鹏,李丹,王秋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046011)摘要:为了全面评价长豆32号的生产特性,利用2015年山西省大豆早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采用产量、丰产性指标、高稳系数、标准差、变异系数、适定性参数、回归系数和稳定性参数8项指标,对长豆32号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2016年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生产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通过生产试验,进一步鉴定区试中表现优良的品种在大区的丰产性、适应性等,为自治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参试品种及承试单位供种单位根据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试验地面积提供足够的种子。
1、中熟组三、试验方法1、试验地选择(TJSD-750-IV土壤紧实度仪)选择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方便的地块。
2、田间试验设计(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2个重复,1个重复100平方米,试验区周边设保护行4行以上。
四、栽培管理按当地大田栽培管理措施进行。
五、抗病性鉴定(TPCB-II-CX可视化病虫测报灯)抗病性鉴定早熟组由阿勒泰地区农技站承担,中熟组由石河子农垦科学院承试点,安排当地植保专家对参加生产试验及区试的品种分时期进行调查记载,并根据植保部门的分级标准上报田间病虫害的报告。
六、品质测试参加生产试验的每个品种各承试点随机取样1公斤,寄至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统一进行品质测定。
七、试验总结《年终报告》请于11月15日前报至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
要求上报总结的电子版本。
附件3: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年终报告组别:年份:单位:负责人:填表时以方案顺序填品种名称,任何调查项目不得空项。
1、试验点情况:试验地点:海拔:东经:北纬:2、试验设计情况小区面积:行长:每区:行行距:折每亩:万株3、试验期间气候情况(含自然灾害)4、田间管理情况前茬作物:肥力:播种时间:间定苗期:间苗次数:中耕除草:(次数、方法、日期)基肥:公斤追肥:(肥料名称、次数、日期)灌排情况:(时间、次数)收获期:虫害防治:(方法、药剂、日期)5、观察记载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仪器清单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推广的科学依据,它包含有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多个过程,建立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可通过统一规范的试验管理,有效降低试验失败率及误差,缩短优良品种的选育审定推广速度,从而有效解决优良品种供应不足问题,进而完善农作物新品种创新体系,切实为增产增收作出贡献,推动良种事业的发展。
一、实验目的为探究大豆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产量表现,优化大豆种植技术,提高大豆产量,本实验针对大豆品种、种植密度、施肥量等因素进行测产实验,为大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品种:选用我国大豆品种“冀豆17”。
2. 实验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七汲镇省农林科学院大豆示范田。
3. 实验设备:大豆专用收割机、电子秤、测距仪、测土仪、施肥机等。
三、实验方法1. 试验地选择:选择土壤肥力中等、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试验田,试验地面积10亩。
2. 试验设计:将试验地划分为10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1亩,设置如下处理:(1)品种处理:每个小区种植“冀豆17”。
(2)种植密度处理:设置3个密度梯度,分别为5000株/亩、6000株/亩、7000株/亩。
(3)施肥量处理:设置3个施肥梯度,分别为NPK(纯氮:15kg/亩、纯磷:10kg/亩、纯钾:10kg/亩)、NPK+有机肥(纯氮:10kg/亩、纯磷:8kg/亩、纯钾:8kg/亩、有机肥:2000kg/亩)、NPK+生物菌肥(纯氮:10kg/亩、纯磷:8kg/亩、纯钾:8kg/亩、生物菌肥:2000kg/亩)。
3. 实验过程:(1)播种:于4月15日播种,采用机械化播种,深度2-3cm。
(2)田间管理:根据大豆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3)测产:于9月20日大豆成熟期,采用大豆专用收割机进行收割,收集每小区大豆产量,计算平均产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5000株/亩时,大豆产量为300.5kg/亩;在6000株/亩时,大豆产量为320.8kg/亩;在7000株/亩时,大豆产量为312.5kg/亩。
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6000株/亩时,大豆产量最高。
2. 不同施肥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实验结果来看,施肥量对大豆产量有显著影响。
我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本实验选取比较了5个大豆品种,在当地4个不同承试点进行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一、试验概况:参试品系4个,对照品种为丹豆11号。
6个承试点,试验数据全部进行汇总。
1、参试品系及选育(供种)单位(见表1-1)2、承试单位承试单位共四家,分别是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庄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岫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3、试验方法①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法,确保真实,重复进行三次,5行区~6行区,行长8m~10m,行距0.55m~0.60m,穴距0.20m~0.23m,小区播种面积为22m2~36m2。
参试品系3粒~5粒下种,对照4粒~6粒下种,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
②试验经过试验地块平坦无低洼,且茬口一致,不迎茬、不重茬。
播种时间最好为4月中旬~5月上旬,播种前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
收获时,去掉小区两边行及两端各0.5m后,并连续取样大约10株供考种,其他剩余的植株实收实打;加入考种样重量后计算小区产量,进行统计分析,亩产以实收面积算。
二、各参试品系综述1、首豆372018年5个试验点,平均亩产219.8kg,与对照品种相比产量提升15.4%,居该组参试品系第二位;5个点均增产,增产幅度5.6%~47.2%。
而2016年6个试验点,亩产平均达193.1kg,和对照品种相比较增产9.6%,位于参试品系第十位;其中,5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4.3%~20.1%,1个点减产1.6%。
经过两年6点11点次试验,平均亩产205.3kg,比对照品种丹豆11号平均增产12.4%,居该组品系第二位。
该品系的习性是有限结荚,开白花,叶呈椭圆形,灰毛;株高91.8cm,分枝2.7个,主茎节数20.1个,单株荚数58.5个;完整粒率93.2%,虫食粒率1.9%,褐斑粒率1.5%,紫斑粒率0.4%,霜霉粒率0.3%,未熟粒率2.3%,其它粒率0.5%,百粒重35.7g,黄脐;生育期131d。
农作物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品种区域试验中试验点选择、参试品种(系)确定、试验设计、田间管理、项目记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的办法,确定了对参试品种(系)进行评价和处理的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大豆品种试验的设计、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4404.2 粮食种子豆类GB/T 14488.1 油料种子含油量测定法GB/T 14489.2-1993 油料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GB/T 17318 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 19557.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大豆NY/T ××××—200×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大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区域试验 regional variety test由品种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在同一生态类型区内对多个品种(系)统一安排的多点小区试验。
注:以鉴定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
在本标准中,将区域试验简称区试。
3.2 生产试验 yield potential test在同一生态类型区内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区试中表现较优良的品种(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的过程。
⒋ 试验区、试验组的划分和试验点的选择大豆品种区试由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试验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态类型、农业区划、耕作制度和大豆播期类型;试验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大豆品种的生育期长短,同一试验组的品种(系)应为相同的播期类型;试验点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所在试验组的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生产水平。
试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大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采用高稳系数法(HSC )和变异系数,对2002年山西省大豆新品种(系)区域试验的12个品种(系)进行了高产稳产性综合分析。
高稳系数法即以品种的平均产量(x )和标准差(s )与比对照增产10%的目标产量(1.10)计算高稳系数(HSCi ),高稳系数越大,表示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越高。
HSC i =(1110.110.1x s x x)(1x 为对照产量)。
结果表明:在12个参试品种(系)中,有7个比对照晋豆19增产,增产幅度2.7-8.7,占全部参试品种(系)的64%(不算对照),有4个品种(系)较对照减产。
其中晋大74的产量最高,CV 较小,高稳系数最大,说明其高产稳产性最好,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型的优良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跨度较大的生态区域具有高产潜力前提下又有较好的稳产性能,在稳产的基础上也可夺得高产,是聚合了高产稳产基因型的优良大豆新品种。
晋遗30、如N-D11的产量较高,分别居第2、3位,但对地力水平的要求较高,可在高肥水平下种植。
试验同时说明当前育种上急需解决高产品种产量的稳定性,使育成品种达到既高产又稳产。
用二种方法检测参试大豆新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说明HSC 综合体现了参试品种高产与稳产性能,完全可表达x 、s 、CV%的测度,故应用HSC 法评价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关系到一个优良品系的脱颖而出以及应用推广地区。
由于i x 、i s 、及ck x 是最基本的试验数据,计算HSC 值是非常简便的。
由于对照和目标品种都不能降低,只能通过提高育成品种的产量、降低产量标准差来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这同大豆的育种结果是一致的,且计算出的HSC 值比较准确。
.关键词:大豆新品种 高稳系数法 高产稳产性品种(系) 产量(kg/667m 2) 位次地域变异S (kg/667m 2) 变异系数CV(%)比CK 增产(%) HSC 位次 晋大74 213.1 1 50.565 27.48 8.7 71.11 2 晋遗30 211.4 2 49.016 28.33 7.9 62.76 4 如N-D11 210.1 3 47.716 32.23 7.1 73.22 6 汾豆56 205.6 4 58.572 23.21 4.9 71.70 1 晋遗34 205.0 5 61.167 30.45 4.6 62.54 5 汾豆53 203.9 6 59.889 24.80 4.0 70.27 3 意N-D12 201.2 7 62.399 29.65 2.7 66.12 7 晋豆19(ck ) 196.0 8 67.723 31.21 0.0 66.05 9 太2000-78 189.3 9 62.679 33.12 -3.4 58.71 11 汾豆55 184.3 10 53.920 26.59 -6.0 60.25 8 特选1号 178.1 11 70.026 30.27 -9.1 53.24 10 特选7号177.41259.66739.47-9.565.6612。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试验点的评价和管理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是在在品种审定部门或其它机构统一组织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多个大豆品种(系)统一进行的多点小区试验,是大豆品种审定和推广的前提和依据。
因此,试验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复现性至关重要。
目前,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汇总过程中对试验点的评价主要以产量性状为依据,通过各试验点小区产量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相对最小显著差数(RLSD0.05)、品种间遗传变异系数(GCV%)等对试验点进行测评。
在这些参数中,小区产量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CV%)是最重要的测评依据。
根据《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管理统计分析系统 1.0》(RCT99)软件的要求,当小区产量的误差变异系数CV% >12%时,该试验点的试验误差就超过了规定的精度范围,该试验点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不纳入试验数据的汇总(《我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库及统计分析系统》的试验误差变异系数的要求是<12%)。
同时,还通过实地考察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试验点进行评价。
在2002—2004年的国家大豆区域试验结果汇总时,均有不符合要求的试验点被剔除。
这些试验点普遍存在位置不具有代表性、承试人的责任心不强和试验地选择不符合标准、没有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进行实施等问题。
在国家大豆区域试验结果汇总过程中,有效试验点的减少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完整性、代表性和准确性。
因此,加强试验点的管理在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近年在区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区域试验点的选择、评价和管理:1. 试验点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所在试验组的生态条件、栽培条件和生产水平,并根据试验点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力量,做到合理布局,以使各品种的遗传特性充分表达,以便于了解不同大豆品种的区域适应性和品种特性。
2. 试验地应选择地势平整、肥力均匀且能代表当地肥力水平、排灌方便、前茬一致、远离高大建筑物和高秆作物,单季作条件下两年、多熟制条件下一年以上(含)没有种过大豆、无菟丝子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等土传病害发生的地块。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本( 年度)组别:年份:地点:单位:负责人:执行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管处制2005年2月6日试验设计1.品种区试排列方法:2.重复次数:3.小区面积平方米,行长米,每区行。
4.密度:行距米,株距米,折每亩万株。
品种田间种植图参试品种及供种单位田间管理记载1.试验地地点与地势:2.前茬作物及产量水平:3.种过大豆否或几年前种过大豆:4.整地情况:5.施肥情况(种类、数量、日期):6.播种日期、方法、播种量:7.间苗次数:8.中耕除草(次数、方法、日期):9.灌排情况:10.病虫害防治(方法、药剂、日期):11.收获(次数、日期、方法):12.脱粒(日期、方法):生育期间主要气象资料概述大豆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包括降雨、气温、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间及其对大豆的影响):主要性状特征调查记载结果室内调查考种结果表参试材料产量结果表品种综合评价国家大豆品种生产试验记载本( 年度)组别:年份:地点:单位:负责人:执行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管处制2005年2月6日一.试验概况1.试验地土质:地势:肥力:前茬:2.播种方式及播种期:3.田间管理、保苗密度:中耕:浇水:二.试验结果调查记载测产结果三.品系(种)评价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2 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3 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1.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5 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6 生育日数: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时的天数,北方春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1.7 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
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1.8 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色两种。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2 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3 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1.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5 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6 生育日数: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时的天数,北方春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1.7 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
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1.8 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色两种。
1.9 茸毛色:成熟时调查。
分灰色和棕色。
1.10 生育习性:分直立、亚直立、蔓生三类。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上部略呈现波状弯曲。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匍匐地面。
1.11 结荚习性: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中上部而下,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无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下而上,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一般1-2个荚。
亚有限:开花结荚由下而上,花序中等,结荚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主茎顶端一般3-4个荚。
1.12 株型:成熟期观察。
分三种:收敛、开张、半开张。
收敛: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o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分枝角度45o以上,上下均较散。
半开张: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13 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o 。
2级:植株倾斜在15o –45o。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o。
4级:倒伏于地。
1.14 裂荚性:分不裂、轻、重,在收获前晴日午后记载。
1.15 抗病性(指大豆花叶病毒病):分别在盛花期和花荚期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叶片无症状或其他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福建省夏大豆区试品种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王志纯(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州350003)摘要:应用AMMI模型对2020年福建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的11个品种在7个试验地点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及试点的鉴别力。
结果表明,华夏10号、苏闽夏2号和闽诚豆8号属高产稳产品种;福清、尤溪2个试点对品种鉴别力较强,较适合开展品种区域试验。
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交互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AMMI模型中的主成分值,共解释总互作平方和的91.65%,有效地分析了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
关键词:AMMI模型;大豆;稳定性;适应性;产量福建省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大豆栽培历史悠久,不论山区、沿海,还是山地、水田、田埂,均可种植大豆。
大豆作为福建省主要储备作物之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
特别是福建省夏季台风多发,易造成洪涝灾害,灾后农田生态环境常遭受重大改变,水利设施损毁,农田一时无法种植水稻等主粮作物,只能改种或补种大豆等旱地作物[2]。
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福建夏大豆生产发展迅速,尤其在山地茶园、果园套种夏大豆应用广泛,但夏大豆生产上应用的多是地方品种,高优品种严重紧缺,因此推广应用高优夏大豆品种成为福建省大豆生产的重要举措。
为了促进福建省夏大豆科研与生产发展,福建省种子总站于2019年起组织开展了全省夏大豆区试工作,旨在鉴定夏大豆新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从而筛选出能够推动福建省夏大豆生产发展的优良品种。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将AMMI模型应用于水稻、油菜、大豆等作物区域试验数据的分析[3-7],本文应用2020年福建省夏大豆区试11个品种在7个试点的试验数据,基于AMMI模型进行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旨在为福建省夏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品种与地点 使用2020年福建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数据,参试品种共11个,分别为闽诚豆8号、华夏10号、苏闽夏2号、福农夏豆2号、南农99-6、华夏18号、福夏豆1号、福夏豆2号、福农NKD51、福农CD217、绿斜(CK);试验地点7个,分别为尤溪、建阳、清流、晋江、秀屿、漳平、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