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实践教学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64010课程名称:康复心理学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p sychology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人体发育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导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康复心理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
本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明确心理干预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熟悉不同身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评估,心理康复的方法。
培养学社的临床思维和操作理念,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心理干预和不同疾病的心理康复为主要内容。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3.掌握康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康复的几大基本理论;4.了解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同角色对康复患者的影响;5.熟悉常用的临床心理评估,不同类别心理量表的适用范围;6.熟悉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方法,了解常见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干预;7.掌握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表现和心理康复方法;8.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分类;9.熟悉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10.了解躯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1.了解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2.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其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13.了解特殊群体(老年、特殊儿童、妇女)康复的临床表现,熟悉他们康复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康复方法;14.了解其他临床状况的心理康复。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心理康复的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任务及授课方式;了解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百分比及最终的考核方式及其分值的比重;2)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对比和相关学科的关系;3)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实施与发展;4)了解康复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应用。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上报稿)Basic Standards for the Education of Specialty of RehabilitationTherap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 专业介绍1.1. 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1.2. 专业代码6304051.3. 职业岗位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对应于基层康复机构的物理治疗技术岗位、作业治疗技术岗位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岗位。
基于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起步较晚,社会需求巨大,以及人力和经费所限,目前在大多数基层康复机构尚未对职业岗位作严格的技术分工,因此,要求培养的康复治疗师既能胜任物理治疗工作,又具有兼做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的潜能。
1.4.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以下机构就业:1.4.1. 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和疗养院等。
1.4.2.民政康复中心、残联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
2..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与教育)、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1.5.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上,较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具有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基层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
1.6. 培养规格1.4.2. 知识要求(1)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如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理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等)。
(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特别是神经、骨科等方面的临床医学知识。
(3)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如中医推拿、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康复心理学》教学大纲Ⅰ、课程概况Ⅱ、课程简介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康复心理学是针对残疾和慢性健康人群的治疗科学,也是最早应用于临床领域的专业心理学之一。
康复心理学涉及社会心理学、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健康政策和慢性病心理学等,康复心理学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临床康复中。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康复心理学的学习,初步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康复心理健康技术和方法,并用这些理论和方法解决康复对象的一般心理问题。
在临床康复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康复水平。
2.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方法方面要重视运动学与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形象化教学,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融入典型的临床病例教学,用幻灯片、录相、模型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使学生易于理解、加强记忆。
理论教学:讲授式教学法LBL、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启发式教学法、自导式教学法、比较归纳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
实验教学:采用示范教学法、问题导向型教学法PBL、案例导向型教学法CBL、模拟教学法。
3.教学保障:多媒体、模拟教学设备、各种运动康复实验设备。
4.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学网站①选用教材: 《康复心理学》,李静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康复心理学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张伟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②参考书目:《医学心理学》(第6版),姚树桥,杨彦春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第13版),库恩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③教学网站:,等等。
Ⅲ、课时分配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注:实验类型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
Ⅳ、理论教学大纲第一章康复心理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一)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
《康复心理学》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健康与康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康复过程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概述:
1. 康复心理学概述
- 康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理论
- 康复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和技术
2.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
-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和方法
- 康复心理诊断的原则和工具
- 康复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实践案例分析
3. 康复目标设定与干预计划
- 康复目标设定的原则和方法
- 康复干预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康复目标设定与干预计划案例分析4. 康复心理支持与咨询
- 康复心理支持的概念和重要性
- 康复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康复心理支持与咨询案例分析
5. 康复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
- 康复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 康复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 康复心理教育与心理训练实践案例分析6. 康复心理评估与效果评价
- 康复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康复心理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康复心理评估与效果评价案例分析
以上是《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概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评估、干预和支持技能,并能够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技能来促进个体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康复疗法学》课程教学大纲(2023版)2023年编制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康复疗法学(英文):Rehabilitation Therapy Law课程代码:ZB3800404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运动康复专业课程学时:34学时(理论:34 实践:0)课程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实践说明:无二、选用教材1.《康复疗法学》,陈红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三、课程目标(一)具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康复疗法学基础理论及操作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针对相关疾病明确康复其目的并提出相应康复治疗方案。
【毕业要求2知识要求】2.了解康复疗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的治疗操作原则、实施程序及其适应症与禁忌症等。
【毕业要求2 知识要求】3.初步掌握康复职业实践知识、具备康复治疗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康复治疗工作,能对常见的疾病功能性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
【毕业要求3 能力要求】4.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待工作有耐心、有责任心,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抱有主动热情,耐心的态度。
立足本职工作,具备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与康复小组团队人员团结协作。
【毕业要求4 职业要求】(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四、课程学习内容(一)课程学习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二)具体内容第一章概论【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康复疗法学》课程的内容,认识到其在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康复疗法技术及其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
3.情感、价值观目标:理解作为康复师的要求,康复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内容】1.概述;2.康复疗法技术与临床治疗技术的区别;3.康复疗法的实施原则及治疗技术的选择;【重点】1.康复疗法技术的实施原则。
2.康复疗法学的发展简史。
【难点】1.康复疗法的实施原则及治疗技术。
【教学方法】1.通过传统教学,阐明康复疗法学基本概念,丰富学生康复疗法学的基本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2.通过案例分析,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
《临床康复学》课程实践教学大纲(供普通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使用)课程名称:临床康复学课程代码:711007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数:90学时实践学时:28学时授课对象:普通专科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课时段:第四学期编制单位:针推保健系康复教研室开课部门:针推保健系一、课程实践的目的与任务《临床康复学》是康复医学的专业课程,是前期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直接指导着康复临床的开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学方式除强调课堂讲授的重要性外,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课是巩固理论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掌握本门课程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尤应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临床思维与分析能力,能综合运用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手段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系统康复评定与康复方案的制订与实施;通过实践活动使其能将临床康复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以巩固并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实践教学目的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1.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训练技术并会熟练操作;2.掌握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评定技术,能对患者进行系统评定。
3.通过实践,能综合运用几种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手段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康复方案的制订与实施;4.通过实践,能识别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典型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5.通过实践,了解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注:实践类型: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综合。
四、主要仪器设备1.硬件:训练床、训练凳、运动垫、轮椅、软枕、倾斜垫、哑铃、平行杠、肋木、训练用阶梯、平衡垫、拐杖、巴氏球、X片读片灯、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电教片、康复评定量表等。
2.软件:带教老师、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实训报告。
五、实践教学形式1.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脑卒中、脑瘫、脊髓损伤)主要采取实训室操作和医院见习两种实践教学形式。
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是指通过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达到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为了规范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1.康复基础知识:包括康复学、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基础知识。
2.中医康复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理论、中医康复技术等。
3.康复评估技术:包括功能评估、疼痛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
4.康复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康复技术,以及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等。
5.康复实践技能:包括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效果评估等。
二、课程要求1.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操作。
3.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学质量要得到保障,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5.学生要参与到康复治疗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三、课程评价1.对学生的考核要全面,既要考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实践操作能力。
2.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评价,鼓励优秀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3.对康复治疗效果要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课程实施1.开设中医康复治疗课程应当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
2.课程实施应当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治疗的优势。
3.课程实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康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对于规范中医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才能提高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年制康复专业《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概念的改变,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使得对医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医学心理学已被列为全国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必修课程。
康复心理学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成为康复专业学生必修的医学课程针对康复专业的特点,将教学重点着眼于使学生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康复、转归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征,了解康复治疗手段对康复对象心理的影响,真正把我们服务的对象看成是人,而不仅仅是残疾,用全面、整体的观点看待和服务于患者,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促进其全面康复,维护健康。
使患者真正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真正地提高生活质量。
二、课程性质康复心理学是研究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的科学。
《康复心理学》属于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等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康复心理学》为三年制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修课,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康复医学导论》、《内科学》、《外科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内容、研究范围及我国康复心理学发展状况。
重点学习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三、课程基本理念1.《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通过学习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指导病残人发展健全人格,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提高、调动机体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各项功能,提高病残人的病残后的康复率与生活质量。
2.《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一、人才培养目标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掌握必备的临床康复治疗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科、专职康复医院、康养结合养老院、残联、社区康复承担康复治疗工作。
二、实践教学目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各种类型的专业认知、临床见习和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有效地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康复治疗技术技术的方法和主要技巧,获得建立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通过实际操作的训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巩固和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能力。
为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培养要求1.对康复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岗位类别有基本的认知,熟悉康复技术行业规范和职业岗位标准,熟悉康复技术学习领域的技能要求,了解康复技术的新进展和新领域。
2.掌握基础的康复技术;能熟悉康复科接诊流程,综合评定康复对象功能障碍情况,形成一定的职业判断和思维能力。
3.能根据评定结果熟练、有效地实施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等专项治疗技术,能分析患者心理,疏导患者,激发患者主动参与训练欲望。
4.能熟练地对康复科临床常见骨关节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及指导,会分析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功能问题,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客观评定康复效果;尽可能地帮助患者减少残障的发生,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目录1适用范围 (1)2实训教学场所基本要求 (1)2.1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 (1)2.2采光 (3)2.3照明 (3)2.4通风 (3)2.5防火 (3)2.6安全与卫生 (3)2.7网络环境 (3)3实训教学设备要求 (4)4实训教学管理与实施 (48)5规范性引用文件 (49)6参考文献 (50)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及设备的建设,是达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基本实训教学条件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及有关培训机构可参照执行。
2 实训教学场所基本要求2.1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实训教学场所按照实训教学内容来划分。
实训场所面积是为满足40人/班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要求。
表1实训教学场所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标准可参照临床专业教学标准。
2.2采光实训区和实训室的采光应符合GB/T 50033—2013的有关规定。
采光设计应注意光的方向性,应避免对工作产生遮挡和不利的阴影。
对于需要识别颜色的场所,应采用不改变天然光光色的采光材料。
2.3 照明实训场所的照明要求应符合GB 50034—2013的有关规定。
当自然光线不足时,应配置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光源应选择接近自然光色温的光源。
实训室的照明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识别物体颜色的要求和场所特点,选择相应显色指数的光源,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Ra80。
言语治疗实训室光线应柔和,照度值约为200Lux。
2.4通风通风应符合GB 50016—2014和工业企业通风的有关要求。
2.5防火防火应符合GB 50016—2014有关厂房、仓库防火的规定。
2.6安全与卫生安全标志应符合GB2893—2008和GB 2894—2008的有关要求。
卫生应符合GBZ 1—2010和GB/T 12801—2008的有关要求。
2.7网络环境应构建带有安全保护的WiFi环境,方便实现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同时,网络环境应保证实训教学软件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能力拓展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总学时:36理论学时:26实践学时: 10一、课程定位《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观察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
(2)具有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宣教能力。
(3)具有在康复治疗中合理运用不同的疗法发挥其心理效应的能力。
3.素质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置依据: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计思路:《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课程实训设计: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4、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建有校级在线资源课程供学生课外线上学习。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能力拓展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总学时:36理论学时:26实践学时:10一、课程定位《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观察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
(2)具有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宣教能力。
(3)具有在康复治疗中合理运用不同的疗法发挥其心理效应的能力。
3.素质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置依据: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计思路:《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课程实训设计: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4、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建有校级在线资源课程供学生课外线上学习。
《康复心理学》教学计划康复心理学教学计划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康复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
通过分析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学生将了解到康复心理学在实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评估、康复心理咨询、康复心理干预和康复心理支持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目标- 理解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
- 掌握康复心理学在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 培养学生的康复心理咨询和干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康复心理学基本概念- 定义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程3.2 康复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 康复心理学的评估原则- 康复心理学的干预方法- 康复心理学的支持策略3.3 康复心理评估- 康复心理评估的流程- 康复心理评估的工具与技术- 康复心理评估的结果分析3.4 康复心理干预- 康复心理干预的步骤与计划- 康复心理干预的技术与方法- 康复心理干预的效果评估3.5 康复心理支持- 康复心理支持的目标与作用- 康复心理支持的团体与个体形式- 康复心理支持的策略与技巧4.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通过讲座和讲解,介绍康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康复心理咨询和干预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康复心理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 视频观摩:观看康复心理学实际应用的案例视频,加深对康复心理学的理解。
- 个人研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学术论文,进行个人研究和思考。
5. 评价方法- 课堂参与:根据学生的课堂讨论情况和参与度进行评价。
- 平时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康复心理评估和干预方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
- 期末考试:开设统一的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康复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6. 参考教材- 《康复心理学导论》(杨华,2018)- 《康复心理学实践指南》(张文静,2019)- 《康复心理学案例与分析》(刘明,2020)以上是《康复心理学》教学计划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安排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康复心理学》教学指南康复心理学教学指南介绍本教学指南为《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辅助材料,旨在帮助教师全面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研究兴趣。
课程概述课程名称:康复心理学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时间:每周2学时,共16周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综合掌握,使学生能够加强对康复心理学的理解和运用,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康复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2. 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3. 康复心理学的常见疾病和障碍4. 康复心理学的评估与干预方法5.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案例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教师以讲授的形式介绍康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小组讨论: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深入研究和分析康复心理学的实践案例。
3.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康复心理学的实践操作,在实际案例中应用相关理论和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康复心理学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法1.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行考查。
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组成小组,选择一个康复心理学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撰写报告。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
参考书目1. 《康复心理学导论》2. 《康复心理学实践案例研究》3. 《康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指南》教学资源1. 课程PPT和讲义2. 相关案例和实践材料结束语本教学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
通过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康复心理学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康复心理学》实践教学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能力拓展
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
总学时: 36 其中实践学时:10
实践项目: 5 个
一、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康复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康复训练,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践的目标
(一)技能目标
(1)熟悉残疾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康复心理学有关理论的理解
(2)熟悉实训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的具体程序;
(3)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患者有同情心和耐心,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难,设法帮助改善;
(2)尊重患者,鼓励其充分发挥潜能,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3)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学互助合作,在心理康复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资料
五、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考核依据::撰写《康复心理学实践报告》
考核办法:学生提交 5 份《康复心理学》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评分标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
制订人:
审核人:
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