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1.49 KB
- 文档页数:2
急诊预检分诊中“中医四诊”的运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朱玲江苏南京 210031【摘要】急诊俗称医院的窗口,急诊分诊作为急诊科工作的第一步,是医院急诊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诊分诊是否合理、规范、正确、及时,不仅涉及患者能否得到快速有效的诊冶,对危重病人的救冶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反映了急诊救冶能力管理水平和预检护士的业务水平。
中医中的四诊是通过对人体肺脏的气血、阴阳、生理及病理状况,对病人进行诊断,其诊断效率高,方便易行,因此,急诊科护士及时而准确的应用中医望、闻、问、切鉴别分诊,对抢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急诊科工作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医“四诊”的概念,然后分析了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最后以急腹症急诊工作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中医四诊1 急诊预检分诊流程:病人到达急诊科,应有专人负责出迎。
预检护士要掌握急诊就诊标准,通过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的顺序,初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时分诊到各专科诊室。
遇有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抢救室护士;遇有法律纠纷、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应立即通知医院的保卫部门或公安部门,并请家属或陪送者留下;遇有灾害性事件应立即通知护士长和有关科室。
“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即一询问发病情况;二看患者的意识、表情、瞳孔、面色;三查脉搏的强弱、快慢、测血压及指脉氧;四迅速通知所到诊区就诊。
“一问、二看、三检查”中运用了很多中医“四诊”的知识。
即熟练掌握中医“四诊”(知识对抢救患者生命和提高急诊预检分诊工作质量有重要作用)可有效提高预检分诊的正确性及减少预检分诊的时间。
2 中医“四诊”的概念:中医“四诊”是扁鹊对于前人医学诊断的经验总结,他将其归纳为望、闻、问、切四个字。
望:指观气色,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闻:指听声息,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问:指询问症状,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切:指摸脉象,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四诊的基本原则及应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其独特的四诊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的基本原则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四诊的基本原则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每一种诊法都有其独特的观察和判断依据,但都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体态等外部表象来辨别疾病。
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外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内部的病理状态。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说话或呼吸等声音来诊断疾病。
中医相信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脏腑的功能状态,所以通过仔细倾听可以得到宝贵的诊断信息。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来了解其病史、症状及体质等情况。
中医注重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因此详细的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基础。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通过细致的脉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等情况。
二、四诊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中医四诊作为一种独特诊断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疾病诊断中医四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通过望诊和闻诊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声音等特征,通过问诊了解病史和症状,通过切诊判断脉搏情况,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
2. 指导治疗方案准确的诊断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方向。
中医四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程及症状变化,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加强体质;对于痰湿体质的患者,可以采用燥湿的方法来治疗。
3. 动态观察疗效中医四诊还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治疗效果及病情的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连续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来评估疗效,并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疾病中医四诊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预防。
中医四诊法及其应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用来治疗人类的疾病。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与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个步骤,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及身体的外形、动作等可以判断出病情所在。
望诊是通过肉眼观察,所以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面色方面,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推断其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得知有关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贫血有关,而面色红润可能与热病有关。
舌苔则可以反映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病情的变化。
中医医生会观察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厚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苔白厚可能与寒邪有关。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个步骤,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味是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疾病情况。
例如,口臭可能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尤其是胃肠道问题。
中医医生闻取患者的口气,可以了解患者的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另外,中医医生也可以通过闻取患者的身体气味来判断其体内是否有湿气、瘀血等异常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个步骤,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和询问以了解病情。
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病症发生的时间、症状的轻重等方面的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问诊方面,中医医生需要善于倾听患者的叙述,并根据患者的回答来进一步提问。
通过患者的描述,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判断病因以及病程。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病理变化。
中医医生在切诊时会观察患者的脉搏形态、脉搏的力度、脉搏的频率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脉搏细数可能与气虚、血亏有关;脉搏弦紧可能与寒症有关。
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它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判断。
这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不仅帮助中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疾病的预防。
下面将介绍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一、望诊中医的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舌质、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例如,当患者面色苍白时,可能是气虚血弱;当患者目光呆滞时,可能是肝经郁结等。
望诊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医师判断疾病类型和病因,并进一步选择其它诊法和治疗方案。
二、闻诊中医的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可以帮助中医获得更多关于患者身体状态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肺部和心脏相关的疾病。
例如,当患者的呼吸声带有哮鸣音时,可能是气管炎或哮喘等疾病。
通过仔细倾听这些声音,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
三、问诊中医的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疾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问诊是患者与医师建立良好沟通的环节,也是中医师获取病情细微变化的关键手段。
例如,问诊时患者反映出寒症状,可能是寒邪入侵,需要采取温补的治疗。
因此,问诊在中医经典四诊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切诊中医的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是人体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的反映,因此,切诊被视为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对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医师可以判断出患者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失调等病理变化,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经典四诊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它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疾病类型和病因的关键信息,帮助医师制定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经典四诊法的应用不仅在传统中医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也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认可和研究。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总称,也称诊法。
四诊既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临床诊查疾病的基本技能。
现仅就临床需要,谈谈有关要求。
(一)四诊既须综合互参,又要掌握重点:四诊是了解所有他觉和自觉症状,掌握体征的手段,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从多方面掌握疾病的全部情况,肯定问题,排除疑似之处,防止产生片面性。
由于各个病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有时在全面诊查的基础上,可以凭借一种或两种诊法,掌握疾病的重点和主要矛盾。
例如水肿、黄疸……可以望而知之,进一步,望其肿势偏于下肢者,多属阴水,湿邪偏重;肿势面部为剧,多属阳水,风邪为主。
黄疸色如橘色者为阳黄,湿热偏重;色如烟薰者为阴黄,寒湿偏重。
又如胃痛、泄泻,主要是由患者的叙述获得的症状,同时也是围绕这一主症,逐步深入探问,加深认识的主要根据。
在脉象方面,例如典型的弦滑、结代之脉可以获得风痰和心悸(气血不足)的初步印象,腹部的切诊也可肯定鼓胀、^积的诊断。
(二)四诊认症是辨证的基础:四诊是认症的手段,症状仅是疾病的现象,只有认清其本质,上升到理性的阶段,才能为辨证服务。
因为有时症状表现虽多,但主要病机可以相同;有时一个症状,又可能由于许多不同的机转所产生。
所以不辨清症状的本质,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根据如上要求,说明在临床中必须以辨证的思想指导来运用四诊,把四诊检查和八纲辨证结合起来,明确病位,分清属性,了解症状之间在病理本质上的共同性,或从某个症状所表现的病机,推断其他的可能性,扩大认症的范围,使得辨证更为全面可靠。
例如临床有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脉浮、苔白等多种症状的一个患者,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都属外感风寒的肺卫表证。
又如同一胃痛,游窜不定的属气,固定不移的属血,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得温则减为寒,烦热灼痛为热,其机转又是多方面的。
(三)望诊的应用: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几个中心内容,重点有五色诊、舌诊两个方面:五色诊--是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
中医四诊法的应用与特点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的基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对患者的外观、气味、言语和触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法的应用和特点。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面色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外在的表现能够反映内脏的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患者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患者阳气旺盛。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度等也可以体现内脏的功能状态。
望诊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但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辨识力。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气味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闻其声,识其味”。
例如,患者咳嗽的声音、呼吸的频率和气味等可以反映肺部的状况。
咳嗽声沉重有力可能是因为痰湿阻滞,呼吸急促可能是因为气血不足。
闻诊的特点是简便无创,但对医生的经验和敏锐度要求较高。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病情和病史。
中医认为,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脉象、情绪、饮食和排泄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判断病因和病理机制。
例如,患者口干咽燥可能是因为阴虚,大便干燥可能是因为脾虚。
问诊的特点是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验,但也需要医生细心耐心地进行询问。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阴交等多个位置和不同质地、强弱、滑涩等特点。
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例如,脉搏细而长可能是因为血虚,脉搏弦紧可能是因为肝郁。
切诊的特点是直接有效,但需要医生熟练掌握脉象的特点和变化。
中医四诊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师通过四诊法可以依靠自己的感官来获取信息,进而作出判断。
而西医则更倾向于依靠仪器和实验数据来进行诊断,因此四诊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有些局限。
不过,一些病症或疑难杂症对于中医四诊法的运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四诊法的特点在于综合观察、辨识和分析,它强调了人的整体性和病患的个体差异。
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运用
姚东菊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9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依照预检分诊模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预检分诊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四诊"分诊方式,比较两组患者预检分诊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结果:观察组平均分诊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初步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将中医"四诊"分诊模式应用在急诊预检分诊工作中,能够取得满意的分诊效果。
【总页数】2页(P145-146)
【关键词】中医“四诊”;预检分诊;急诊
【作者】姚东菊
【作者单位】茌平县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2
【相关文献】
1.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J], 钟名生;
2.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J], 叶剑飞;董跃珍
3.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J], 聂雪花;李嘉丽
4.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 [J], 聂雪花;李嘉丽;;
5.中医“四诊”在急诊预检分诊中的应用分析 [J], 陈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四诊合参法进行全面诊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方法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其中,四诊合参法作为中医诊断的核心手段,对于准确判断病情、明确病因病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谓四诊,即望、闻、问、切。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外在表现来获取病情信息。
一个人的神色可以反映出其整体的精神状态和气血盛衰。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体内有热。
而形态方面,身体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
舌象更是望诊中的重要环节,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舌质的色泽、形态等都能为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呼吸的快慢、咳嗽的轻重等,可以了解其脏腑的盛衰和病情的轻重。
比如,声音洪亮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为虚证。
嗅气味则能帮助判断患者体内的代谢情况和病邪的性质。
口中有酸腐气味,可能是食积;身体散发出恶臭,可能是热毒炽盛。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以及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情况。
这是获取病情信息最直接、最详细的方法。
比如,询问头痛患者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有助于判断头痛的类型和病因。
再如,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睡眠质量、大小便情况等,能从整体上把握其身体状况。
切诊,主要指切脉和触按身体。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依据,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病理变化。
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
此外,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肤、胸腹、手足等部位,了解其温度、湿度、有无肿块等,也能为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在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中,四诊合参是非常关键的。
这是因为单一的诊断方法往往具有局限性,可能会导致误诊。
比如,仅通过望诊观察到患者面色苍白,可能会认为是气血不足,但如果结合问诊了解到患者近期有大量失血的情况,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再如,切脉时发现脉象弦细,可能提示肝郁血虚,但如果通过闻诊听到患者唉声叹气、情绪低落,通过问诊得知患者经常心情郁闷,就能更加确信诊断的准确性。
保护骨折端的血运;同时避免了传统接骨板在预弯不良的情况下拧紧螺钉造成的骨折端移位[3],提高了接骨板对骨折端位置的维持作用及螺钉对骨折块的把持力。
挠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多选择掌侧入路,其一是挠骨掌侧较背侧平坦,便于内固定钢板放置,如果背侧骨折块复位困难可辅助背侧小切口,应用克氏针临时固定背侧骨折块;其二是掌侧钢板可以避免伸侧内固定带来的肌健粘连、断裂等并发症。
但掌侧操作要注意止血,缝合好旋前方肌,防止血肿机化粘连引起前臂旋转功能受限。
掌侧入路简单,但要保护好正中神经,有研究发现掌侧入路手术有正中神经牵拉伤的危险[4]。
挠骨远端以松质骨为主,尤其老年伤者,手术复位固定后会留下骨缺损的腔隙,如果腔隙较大,一般给予植骨处理,防止关节面塌陷、挠骨远端高度丢失。
如果植骨空间下有潜在骨缺损,可以应用硫酸钙骨粉注射植入,发挥其好的空间填充性能和骨传导作用,促进骨折愈合。
早期功能练习同样是促进功能恢复不可缺少的条件[5]。
笔者术后立即指导患者练习手指伸屈及肘关节和肩关节活动,并要求双上肢同时同样训练,使之有练习的参照目标及标准,腕关节活动视骨折及固定的情况决定练功的时间和强度。
总之,锁定钢板治疗挠骨远端粉碎骨折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1] Black GM,Fogelmen I.Applications of densitometry for osteoporosis [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1998,27:267[2] 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62[3] Wagner M.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he LCP[J].Injury,2003,34(2Suppl):31-42[4] 张经纬,曾炳芳,冯建翔,等.微型钢板治疗挠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7):452-454[5] 顾伟民,陆耀刚,付备刚,等.运动锻炼对挠骨远端骨折的功能影响[J].现代康复,2000,4(2):256[收稿日期] 2010-05-01中医“四诊”在急诊89分诊中的应用陈琼枝(四川省广元市中医医院,四川广元628000)[关键词] 四诊;急诊;预检分诊[中图分类号] R2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0)25-3223-02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做好预检分诊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窗口形象,扩大医院的影响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中医诊断如何应用四诊合参法中医诊断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而四诊合参法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方法之一。
四诊合参,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轻重缓急。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中医诊断如何应用四诊合参法。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精神饱满、反应灵敏,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如果患者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面部的颜色和光泽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
例如,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气滞等。
望形态主要观察患者的体型、姿态。
身体肥胖多为痰湿内阻;身体消瘦多为阴虚火旺;肢体屈伸不利多为经络阻滞。
舌象在望诊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身体的状况。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苔厚腻多为痰湿。
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发声、呼吸、咳嗽、呕吐等情况。
声音洪亮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主要是闻患者身体、口腔、排泄物等的气味。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排泄物有酸腐味多为食积。
三、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治疗经过等情况的方法。
问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例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可以判断是外感还是内伤;询问饮食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询问睡眠情况,可以了解心神是否安宁。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要善于引导患者,让其详细、准确地叙述病情,同时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鼓励。
四、切诊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
四诊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1资料与方法1.1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四诊”进行有效护理。
(1)望诊。
首先,“神”作为机体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种外在表现,若患者有“神”则说明其五脏功能均比较正常或是病情较轻,倘若其五脏功能已经衰败或是病情比较危重,则为“失神”,故在急诊中,倘若患者意识清醒、目光有神、面色红润、言语清晰、呼吸稳定、四肢活动正常,则表明该患者病情较轻且正气也比较充盈,预后效果良好,倘若患者神志不清、目光涣散无光、言语无力、呼吸缓慢或不规则且口唇青紫,则表明该患者病情已较重,正气也较衰弱,预后较差,必须立即给予其针对性救护措施;其次,通过神色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倘若患者面色由原先的暗淡转为红润,而目光也变得有神,呼吸和缓有力,意识转为清晰,则说明该患者病情正在逐渐好转;反之,则说明其病情正在逐渐恶化,预后效果较差;最后,观察患者舌象了解病情发展。
若患者舌质较红而苔黄,则为里热实证,倘若表现为舌体瘦小且乏津,则为热伤津液,说明其病情正从实转为虚,或虚实结合;若肝病患者出现紫暗舌情况,则说明病情从气发展到血,且瘀血内停[3]。
(2)闻诊。
即应用听觉与嗅觉观察患者发出的各种声音、排泄物气味来推断其病情发展的一种诊疗方法,因机体发出的各类声音与气味均是在脏腑病理与生理活动下产生的,故通过声音与气味可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
首先,声音主要包括患者言语、呼吸、咳嗽、太息、喷嚏、呕吐、肠鸣等相关声响,可根据声响高低、缓急、清浊判断寒热虚实。
比如,若患者声高且气粗浊,则多为实证,反之则为虚证;若患者言语混乱,则可能是心之病变,而咳嗽、喷嚏等情况则多与肺病相关,呕吐、嗳气或呃逆则与胃失和降有一定关系,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其次,气味主要包括病体与病室两类,前者气味多是因为患者遭受邪毒侵入,导致机体脏腑、津液与气血出现败气,并从体窍与排泄物中散发出来。
若闻之酸腐臭秽,则可能是实热证;若闻之略有腥气或无臭味,则可能是虚寒证;后者气味则多通过病体与排泄物发出,例如在瘟疫患者室内可闻及霉腐臭气,而失血证患者室内可闻及血腥味,水肿病症晚期患者则可闻及尿臊味等[5]。
中医诊断学中四诊的作用是什么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收集患者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在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望、闻、问、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同侦探在破案过程中寻找线索一样,是中医了解病情、判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望诊,是医生通过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排泄物等,以获取病情资料的方法。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也就是精神状态。
有神的人往往目光明亮、反应灵敏、动作自如,这通常表示正气充足,病情相对较轻;而无神的人可能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动作艰难,这可能提示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比如,一个重病患者如果突然两眼有神、精神好转,这可不是好兆头,中医称之为“回光返照”,往往预示着病情的恶化。
其次,面色也能反映很多问题。
面色红润有光泽,一般说明身体健康;面色苍白,可能是血虚或阳虚;面色发黄,多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发青,可能是寒证、痛证或者血瘀;面色发黑,往往与肾虚、水饮内停等有关。
再来说说舌象。
舌头就像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镜子。
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都能反映体内的寒热虚实。
比如,舌苔厚腻多为痰湿内阻;舌苔黄腻多为湿热;舌苔薄白而润,通常是正常的表现或者是表证初起。
此外,观察患者的形体姿态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身体肥胖、行动迟缓,可能是痰湿体质;身体消瘦、容易激动,可能是阴虚体质。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说话、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
比如,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虚弱。
嗅气味,包括患者口腔、排泄物等的气味。
口臭,多与胃火炽盛有关;排泄物有酸腐臭秽的气味,多为食积胃肠。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是怕冷还是怕热,有无发热,发热的时间和规律等。
中医四诊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四诊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虽然现代医学在诊断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中医四诊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获得诊断信息。
这些信息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贫血,舌苔厚重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音、心跳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虽然现代医学有更精确的听诊器等工具,但是医生的听诊技巧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四诊中的闻诊可以帮助发现一些不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对于一些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问诊问诊是通过向患者详细询问病情来获取诊断信息。
现代医学中的病史采集和症状询问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在诊断和治疗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医四诊中的问诊也同样重要,通过细致入微地询问病情,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因等,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获取诊断信息。
现代医学也非常重视脉诊,在某些情况下,脉搏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四诊中的切诊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现代医学已经有了许多先进的诊断工具和技术,但中医四诊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中医四诊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
在现代医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四诊的优势,并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药学中的四诊如何进行临床运用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合称“四诊”。
这四种方法在中药学的临床运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为准确诊断病情、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望诊,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舌象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神志清晰、反应灵敏通常表示病情较轻;而神志不清、精神萎靡则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其次,面色也能反映出很多健康问题。
面色红润有光泽,多为气血充盈;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或有黄疸;面色青紫,多与气血瘀滞有关。
再者,观察患者的形体姿态。
身体健壮、行动自如,往往正气充足;形体消瘦、动作迟缓,可能是正气虚衰。
在中药学的临床运用中,望诊对于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大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一个形体肥胖、舌苔厚腻的患者,可能提示体内有痰湿,在用药时就会考虑使用一些祛痰化湿的药物,如陈皮、半夏等。
而一个面色苍白、唇甲无华的患者,可能存在血虚的情况,在治疗时可能会用到当归、熟地等补血的中药。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的变化。
比如,呼吸急促、声音粗重,多为实证、热证;呼吸微弱、声音低微,多为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怯,多为肺气不足。
语言错乱、谵语,多为热毒攻心;语言缓慢、重复,多为心气不足。
嗅气味方面,口中有酸腐气味,多为食积;口气臭秽,多为胃热;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毒炽盛;排泄物有腥臭味,多为虚寒。
在临床用药时,闻诊的结果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
例如,对于口气臭秽、大便干结的患者,可能会选用清热泻火、通便的中药,如大黄、黄连等;而对于口中淡而无味、大便稀溏的患者,则可能使用健脾温中的药物,如白术、干姜等。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来了解病情。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现在症状、饮食起居、既往病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恶寒发热多为外感表证;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中医四诊方法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四诊对院前对症急救的作用。
方法:运用中医四诊的望、闻、问、切方法快速判断威胁病人生命的最为危急、严重的病症,为采取初步诊查、处置措施提供依据。
结果:中医四诊能快速、正确判断病人的主病、主症,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现代诊查方法确切检查或直接展开急救,让急危重症病人得到及时诊治,效果满意。
结论:中医四诊方法在院前急救中正确和灵活应用,可进一步提高院前对症急救的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中医四诊;院前急救;应用引言院前急救不同于医院急诊科的急救,因无充足时间和良好条件,做出明确的医疗诊断非常困难,并且呼救的病人涉及各科,大多是急危重症,因此,抢救只能以稳定生命体征的对症治疗为主,检查务求简单扼要、突出重点。
借助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的院前急救诊察常规,至少要花费3-5分钟,对于急危重症病人来说,这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近年来国内各城市急救中心开始倡导将中医诊疗方法引入院前急救。
1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1.1望诊望诊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皮肤等,了解病人体内变化。
常规结合西医诊断学方法观察病人神志是否清醒,瞳孔是否缩小或者散大。
中医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察色可知疾病轻重,病情进退,如面部青黑,多属寒证、痛症,常见于淤血性疾病,如心气不足、血脉瘀阻所致的呼吸急促,淤阻心脉所致的胸痛彻背,水饮凌心射肺所致的喘咳,可辅助现代检查技术进一步察辨呼吸、心血管疾病。
望面,通过面部各个部位的特征,可大概判断人体心、肺、肝、肾、脾、小肠、大肠、生殖系统等八大系统病变。
1.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觉、嗅觉诊察疾病的方法,包括听声音、嗅气味两个方面。
闻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发声、语言、呼吸、呃逆等声响及病人发出的气味、分泌物、排泄物、现场气味等帮助辨别急危重症的寒热虚实,判断导致伤病的原因。
如病人病人语言謇涩、舌运不灵,多为风痰上扰清窍的中风证,鼾声如雷,喉中痰鸣,神志不清,多为中风中脏腑证,以上两种西医诊断为脑血管意外;病人呼吸急促困难,喉中鸣息有声为哮喘;口中有大蒜气味则提示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中医“四诊”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王燕;党睿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2)007
【摘要】目的:应用中医四诊辩证评估急诊患者,让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方法:应用望、闻、问、切等辩证方法,对危重患者疾病发展趋势以及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整体评估,为救治提供诊断依据.结果:能及时、准确的对急诊患者进行分诊,让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挽救患者生命.结论:中医四诊在急诊护理中的灵活应用,既能有效地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还能进一步提高中医整体护理辩证水平,使中医护理更具特色.
【总页数】2页(P156-157)
【作者】王燕;党睿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中医医院 7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8
【相关文献】
1.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医四诊中的应用研究
2.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四诊在中医体检中的应用及意义
3.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中医四诊在中医体检中的应用及意义
4.中医四诊在高职针灸课教学中的应用
5.“中医四诊法”在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