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梅花魂》资料梅花文化(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8.93 KB
- 文档页数:1
《梅花魂》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录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并揣摩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指导结合法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有哪些写梅花的诗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查字典说说“魂”字的解释。
3. 揭题释题。
(教师板书“魂”字)“梅花魂”二、学习新课(一)初读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教师重点指导“缕、葬、腮、甚、眷、飕、衰”的读音,指导“幽、衰、葬”的字形。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文章开头是怎样写梅花的,出示梅花图片。
5.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
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
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
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
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二)合作交流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2.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3.自己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三、结论总结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
《梅花魂》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梅花寒霜傲放,为人们赋予了坚强的品格,为人们所赞颂,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象征。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
梅花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关。
梅花与外祖父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有的直接表达这种感情,如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
有的间接地表达这种感情,如,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梅花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
这里的魂,指的是精神。
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②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梅花魂学习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
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学习难点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学习准备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
(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悟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出示“初读提示”,组织学生按照初读提示来自学课文:自读课文,字字入目,句句入脑,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或者查字典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三、交流反馈,体会情感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自行解答,留做思考,下个环节解答)2.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欣赏。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知识点大全
知识点:
1. 《梅花魂》是一篇古典诗歌,作者是唐代诗人杨无咎。
2. 诗歌主题:诗人通过描绘梅花的形象,表达了对忠诚、坚韧、傲立寒冷的品质的赞
美和敬佩。
3. 诗歌结构:全诗共五句,每句四个字,构成了五言绝句的形式,表现了简洁明了的
韵律美。
4. 清代文学家纲鉴论:认为梅花象征忠贞,表示对梅花高洁的品质的赞美。
5. 唐代文化: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梅花在唐代文化中被赞美为高洁、坚
韧和忠贞的象征。
6. 押韵:全诗采用押韵的形式,每句以ABCB的韵脚结尾,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7. 修辞手法: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8. 诗歌语言:诗歌运用简练、凝练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绘和鲜明的色彩来表达思想
情感。
9. 修养情感: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品质,诗歌表达了对忠诚和坚韧品质的敬佩和赞美。
10. 文字解读:诗歌中使用了“梅殻腮”、“铁傲寒”等词语,通过对梅花的形象描绘来展示忠诚和坚韧的品质。
《梅花魂》教案亭口小学于莎莎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6个字。
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珍藏、华侨、颇负盛名、风欺雪压、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
读读记记“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外祖父思念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渲染气氛师:同学们上个周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思念故乡的古诗词,还欣赏了很多思念故乡的歌曲,让我们跟着音乐再唱一唱这首《我的中国心》,重新感受一下歌者那浓浓的思乡情。
(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师:歌曲唱到这,我们想一想,歌中唱的这个游子在哪里?生:在海外生:在外国师:对,这是一位海外游子,歌曲表达了一位海外游子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感情。
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他是谁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读课文(二)检查预习交流感受师:既然是写外祖父,为什么题目是《梅花魂》?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一起检查一下谁是预习小明星。
看大屏幕上的词语,你都会读吗?(出示词语)会读的举手(开火车读,有错误纠正)词语读完了,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你的预习感受吧,谁来读?(点名读)(同时写下几个感受读的不错的名字)小结: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今天的预习小明星是谁呢?(学生评)(三)再读课文认真探究师:我们再认真读一遍课文,找一找哪个段落写外祖父喜爱墨梅图、喜爱梅花的?(生读课文)谁想说说?(点名回答)(出示“外祖父喜爱梅花”一页)听我们同学的回答,都包含了这几句,我们一起读一遍。
既然外祖父这么喜爱墨梅图、喜爱梅花,那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自己先练一练。
《梅花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写梅花的诗词学生学唱歌曲《红梅赞》《我的中国心》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谈话入题,赏梅花1、导语引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尽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
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
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2、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3、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理清脉络,知梅花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
(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三、细读引导,悟梅花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哪能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
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梅花魂》第二课时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2. 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三、导学问题1.“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有奇怪”我害怕,是因为我奇怪,是因为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这两句话前后对比,更说明了3.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朗读并讨论: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4.朗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讨论: ①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在书上②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③外祖父保存这幅墨梅图是为了什么?现在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什么?5. 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参考资料1.关于梅花魂《梅花魂》首次发表于1984年5月的《花城》,同年获全国侨联和《华声报》联合举办的“月是故乡明”全国征文一等奖;1991年,再度荣获新华社《嘹望》杂志社“情系中华”国际征文二等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隆重颁奖,李瑞环等中央领导人出席了颁奖大会,同时获奖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林则徐五世孙、原我国驻联合国大使凌青先生等国内外知名作家、专家、学者。
此后十来年间,《梅花魂》一文被选人18种文选和海内外大、中、小学课本。
2. 创作背景外祖父平生最爱梅花。
他说梅花是中国的国花,它最有骨气,不管霜欺雪压,总是欣然开放、吐露芬芳,就像我国千秋百代的仁人志士.历尽磨难也压不垮他们高贵的脊梁。
晚清的一位名人曾赠送外祖父一幅《墨梅》,老人视为至宝,平时谁也动不得的。
在我少年时代远渡重洋回国前夕,外祖父却把珍藏多年的《墨梅》交给我,说:“瑛儿,我们的根在中国,我送你回去,希望你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希望你不论处身何种境遇。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释:
冰:形容极度寒冷。
犹:还。
俏:开得俊俏;(此处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表现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美好情操。
)
待:等待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文中指花全部盛开的时候)。
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译文: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
悬崖已结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梅花魂》解读网上看了老师们对这课的教学,百分之九十以上,自动放弃了对语文形式的探究,把“炮火”集中在对外祖父一颗火红爱国心的歌颂上,又是放《我的中国心》的音乐,又是课件出示梅花的图画,有的还让学生深情地替外祖父写写对祖国眷恋之情的话。
不是说这样做不对。
但如果只做这些,还以为是在教语文,就真的不对了。
这是篇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散文。
这种文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杨朔先生为代表,曾经非常流行,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模式:先确定一个正确(崇高、伟大、光明)的主题,然后找一个事物来比拟这个主题,此事物在行文中反复出现,提醒读者注意此事物背后附着的那个主题,最后在结尾点出事物和主题的关联。
因此,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与其说是外祖父,不如说是一颗心、一份情。
这颗心是爱国之心,这份情是对祖国眷恋之情。
作者为这颗心、这份情借的事物就是梅花。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对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文章很容易形成固定的套路和模式,时间长了,会走向僵化,这不是文学发展的正路,文学应该探讨更多、更丰富、更个性的表达方式。
这种认识得到了大家的响应。
因此,从那以后,这种借物抒情的文章在大作家手里出现的就很少了,这种模式基本上算是被文坛抛弃了吧。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篇文章学生不值得学呢?那就错了。
被成熟作家扔掉的玩意,不代表也应该被小学生扔掉。
恰恰相反,学生初学写作,这种有套路、有模式的文章正可以多见识一番,见识多了,眼界有了,会用比较老套但有套路的招式了,后面才能欣赏更好的、有个性的作品,也才有可能写出更棒的、有特点的文章。
该从哪里下手解读呢?很简单,就着落在“借物抒情”这四个字上。
哪怕只读一遍课文,学生也很容易知道文章要表达的主题,是外祖父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母亲的感情。
再多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可以问学生:既然要表达这个主题,作者是痛痛快快让文中的外祖父直接用语言、用行动来表现主题的吗?学生答“不是的”,这就奇怪了:平常我们读文章、写作文不是最喜欢用语言、用行动、用心理来表现主题吗?这篇文章真是有点奇怪。
《梅花魂》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撩”、“眷”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内容,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课后拓展延伸。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生读题。
(继续上节课学习《梅花魂》,走进作者内心深处,感悟梅花的深刻喻义。
)2.回顾上节课内容,概括作者围绕梅花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哪些事。
(板书:“读诗落泪”“珍爱梅图”“无法回国”“赠送梅图”“送血梅绢”)二、学习新课(一)读赏梅花,了解人物课件出示最后一段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通过梅花寄托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并围绕这一中心,质疑:作者为什么要用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作者是如何用梅花来寄托外祖父的心的?过渡:作者就是围绕梅花这五件小事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的。
通过读课文你感觉到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二)珍爱梅花,读懂人物1.让学生读文,从文中找出表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词句。
多读几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全班交流。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外公对墨梅图的珍爱)(2)“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动作中的重点词“轻轻”“慢慢”可以看出他非常爱惜梅花,生怕弄破,表达了喜爱之情。
)(3)“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通过反问句的运用,表达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过渡:从外祖父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爱梅花就像在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个婴儿,他爱梅花甚至超过了爱自己的外孙女。
五年级语文第四课《梅花魂》知识点
《梅花魂》是五年级语文的第四课,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一些重点知识点:
1. 课文主题:《梅花魂》是一篇讲述爱国主题的诗歌,通过梅花的形象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2. 诗歌形式:《梅花魂》是一首七言绝句。
每一句都由七个字组成,平仄相对,声调优美,押韵工整。
3. 梅花形象:作者将梅花比作民族精神的象征。
梅花虽然生长在寒冷的冬天,但它顽强地开放,象征着民族的顽强和不屈精神。
4. 人物形象:课文中还出现了文天祥这位历史人物。
他是一位爱国将领和诗人,于南宋时期抵抗金朝侵略并勇敢地为国家作战。
5. 感受与情感:课文通过描写梅花和文天祥的形象,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通过表达对梅花和文天祥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对民族精神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6. 修辞手法:课文中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夸张等,以增强诗歌的形象感受和表达力。
7. 语言表达:课文中的用词简练、形象生动,表达方式优美,语言有节奏感,富有声调变化。
这些是《梅花魂》这篇课文的一些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梅花魂知识点总结梅花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梅花魂包含了对大自然、人生命和社会的认识,以及对个体生命的态度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诗词书画中,梅花魂是一个常见的主题,它是文人墨客们追求自然与人生之美的表达方式。
一、梅花魂的内涵1.1 梅花的象征意义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坚强、纯洁、不畏严寒、挺拔高雅。
梅花的傲骨和坚贞品格,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心目中追求的理想人格化身。
因此,梅花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表述自己意志和情感的载体。
1.2 梅花与自然的关系梅花魂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和敬畏之心。
梅花的傲骨和坚贞品格,与自然界的艰难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自然界的赞美和敬仰,成为了梅花魂的重要内涵。
梅花的傲骨不畏严寒的生命力与顽强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在自然界中寻求灵感和启迪的重要载体。
1.3 梅花与人生的关系梅花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的态度和修养。
梅花在严寒中依然傲立挺拔,这种性格坚韧的品质,被看作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达。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被赋予了高尚的品格,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追求的理想追求,也成为了中国人谈论自己理想人生境遇的借口。
1.4 梅花与社会的关系梅花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社会的态度。
梅花在严寒中绽放,这种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品格,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
梅花的高雅、挺拔、坚贞品格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中追求人格修养和社会精神境界的重要象征。
二、梅花魂的历史渊源2.1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梅花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梅花就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崇尚的五格高山之一,代表着坚贞刚强的品格和高洁清雅的气质。
梅花在中国的诗词、绘画和文学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文人墨客们追求的理想追求和情感表达的载体。
2.2 梅花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梅花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形成了诸多经典的作品。
《梅花三弄》、《赏梅》、《梅花易数》等作品,都是表现了中国文人墨客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对梅花的赞美。
梅花文化
梅花原产我国,在我国栽培已有三仟多年的历史了,与人民在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有传统的多方关联,人们对梅花已有深厚的民族感情。
《书·说命》中记述:“若作和?},尔惟盐梅。
”说明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商代,已将梅子作为调味品使用了。
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民歌集《诗·召南》中有“?坑忻贰保?记述当时青年男女抛梅定情的风俗,从情歌中反映出当时,梅树与梅子的存在都相当普遍。
梅花的栽培欣赏,最早的记载在《西京杂记》中:“汉上林苑与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魏晋南北朝时,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梅的典故。
《世说新语》写道:“魏武帝行失道,三军皆渴帝令曰前有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水出。
”“望梅止渴”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唐代诗人李白写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便由此而得名。
北宋诗人林瀑隐居杭州西湖,放鹤艺梅,“妻梅鹤子”的典故,至今仍传为佳话。
古人赏花的文化习俗,当让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明·王圻《三才图会》也认为:“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宋·张功甫《梅品》系统阐述了赏梅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内涵。
“花宜称”凡二十六条:“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台、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