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 第15课 辛亥革命50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3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式:1、学案导学。
2、教具准备:多媒体3、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
教学过程:(教学导入)请欣赏另类的歌词《最近比较烦》——1901年“慈禧太后”自叹调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活得越来越没有尊严我想我还是不习惯从逃亡西安到把《辛丑条约》来签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泥腿子们造了反,八国鬼子又犯边我也许真要把大清江山玩了完请回答:为何歌词中说“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学生回答后总结导入:并展示课标要求,并对课标做一简单解读。
(讲授新课):结合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讲解。
探究一:有人把20世纪初的清政府比喻成一座即将倒塌的老屋,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你认为这座房子还有修补的可能吗?为什么?20世纪初针对清政府的“房屋维修意见书”最近网上有人爆料:武昌起义的最初导火线,系因孙武等人在俄租界造炸弹不慎爆炸,结果起义的名册被搜。
湖广总督瑞澂处置不当,其公然拿着名册大肆捕人(革命党领导由此逃避一空),而且在10月10日也就是起义爆发当晚前的凌晨(与起义爆发大概相差10小时)在辕门外杀了三个革命党。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时学(教)案:第15课 辛亥革命
高一历史课时学(教)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时学(教)案:第15课辛亥革命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课时学(教)案:第15课辛亥革命
达标检测
1. 口号和标语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下列标语、
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武汉街头的是( )
A.热烈祝贺孙中山先生就任军政府都督!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万岁!
C.热烈庆祝湖北军政府诞生! D.满清已经灭亡,汉人从此翻身!
2、1912年元旦,《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庆贺标语:“中华民囻万岁”。
《申报》
把“国”字改写成“囻”,主要是表达( )
A.“三民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B.人民仍处在专制统治
C.民国建立,帝制终结 D.中华民国主权在民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4、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5.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
“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
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
华民国人。
”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3 / 3。
教学主题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⑴ 在整个教材与专题中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 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的关键点 ,标志着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终结,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本节是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三第二节内容,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承上启下。
同 时对必修三《三民主义》和选修四《国父孙中山》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⑵在现实中的地位:辛亥革命反映了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其革命精神浩气长存;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学习很有现实必要。
二、学生分析优势:高一新生对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又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已适应高中 的学习生活,具备了一定的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
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参与积极性高;在思考分析问题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劣势: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仍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
运用材料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较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还比较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课堂的有效性。
三、教学目标1、【课标内容】: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辛亥革命背景、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景、材料解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辨证质疑等方法,来感悟历史,铭记历史,启迪未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会孙中山的爱国献身精神,感受孙中山追求“民主”与“自由”的高尚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正确评价《临时约法》;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辛亥革命》优质教学设计(6页)《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本课上承太平天国运动,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它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同时,它与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联系非常紧密,也是众多考试中考察的一个重点。
因此,学习这一课非常有必要。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背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内涵,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汇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感受孙中山的革命决心和历史贡献;体会成立民国、结束帝制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要想民主富强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一、革命背景第一步:①展示两张图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形势图与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②思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革命前作了哪些准备呢?提示:阅读课本第一目二三四段从组织、思想、实践等方面归纳。
③展示文字材料:资产阶级的发展情况④对比清政府与革命党人力量论从史出。
培养学生通过图文和教材内容分析史料的能力。
同时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教材,挖掘教材,落实基础。
第15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平遥中学历史教研组王晓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表格、材料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其深远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认识到民主、法制的来之不易,培养民主法制意识,关心时政,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策略:对比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材料:“18世纪之末,19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师:历史与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近……就如老师所站的这个位置,往后是历史,往前是未来,立足的地方就是今天。
19世纪“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百年年又何尝不是“百年锐于千载”,而我们所处的这一百年同样是“百年锐于千载”,这节课我们以1911年的革命为原点,上下三百年,只希望能得到一些于今天的民主、法制建设有益的启示。
2.授新过渡:材料:从辛亥革命向前翻开一百年,是嘉庆十六年。
这一年,清政府明令严禁西洋人潜住内地。
嘉庆皇帝给出的理由是:“西洋人住居京师,原因他们熟习算法,可以推步天文,备钦天监职官先用。
至于外省地方,本无需用西洋人地方,也就不应有西洋人在境潜住。
”当时实际的世界形势是什么样的呢?(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一场现代化的考试(1811-1911)材料一:课本后“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设问:归纳当时的“世界潮流”(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自由化,科学化。
)材料二:P61阅读框,P69“清政府怎样走立宪之路”设问:面对现代化的考试,清政府这个学生前半场睡着了,但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后,开始应考,这个学生在卷子上写了些什么?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会给清政府这个学生打多少分?并说明评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