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权性标志保护体系:存在问题及其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471.78 KB
- 文档页数:5
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制度机制建设也成为了重要议题。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国家治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探讨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国家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权力过于集中,草率决策的问题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中,权力高度集中。
在一些关键决策的过程中,个别领导人往往依照个人意志和所谓的权威作出决策,导致诸如强拆、环保、网络言论等方面的事件反复发生。
因此,建议加强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减少权力滥用和个人英雄主义。
2.官僚主义和权钱交易的问题在某些地方,官员们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政绩,忽视了一些更为基本的社会需求。
在一些领域,如土地批准、审批、资源开发等方面,权钱交易不时出现,导致少数人牟利,百姓反感。
对此,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加强审计和监管,保证公共资源公正分配。
3.信息公开缺乏透明度的问题信息公开是治理的前提,是民众参与决策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许多政府部门常年不进行信息公开,对公民的权益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建议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和公民监督机制建设。
二、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监管力度不足,市场乱象丛生的问题一些市场存在长期以来的不规范行为,例如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垄断等,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
这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惩罚机制,以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
2.权责不清,监管部门互相推卸责任的问题在某些环节中,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监管行为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增加了监管成本。
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协同作用,确保规范市场秩序的行动更快、更高效。
3.消费维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消费者在维护自己权益过程中,也需要得到更多有效的帮助。
一旦遇到一些工商部门不担当、不作为的情况,处理起来非常困难。
因此,建议建立更完善、更便于操作的消费者维权机制,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方便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维护制度权威问题剖析和整改措施维护制度权威是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和权威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在维护制度权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一、问题剖析1. 制度不完善一些制度存在漏洞和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制度执行效果不佳。
例如,一些法律法规在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调研,导致实施过程中难以操作。
2. 制度执行不力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宽松软现象,对违规行为处理不力,导致制度权威受损。
例如,一些单位对违反工作纪律的员工,只是进行口头警告,而没有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
3. 制度宣传不够一些制度制定后,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普及,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了解程度不高,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
例如,一些地方的民生政策,由于宣传不够,导致人民群众无法充分了解和享受政策红利。
4. 制度透明度不高一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缺乏透明度,容易导致制度滥用和执行不公。
例如,一些政府部门在决策过程中,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
二、整改措施1. 完善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发现漏洞和不足,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对新制定的制度,要充分进行调研,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加强制度执行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切实维护制度的权威。
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提高制度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制度的了解程度。
特别是对民生政策,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和享受政策红利。
4. 提高制度透明度在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公开透明,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防止滥用和执行不公。
总之,维护制度权威是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和权威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制度权威的重要性,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切实维护制度权威。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
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复杂而多样的。
这些问题既包括系统性问题,也包括一些特定的问题。
以下是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1.法律和执法问题: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虽然不断完善,但在执行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不足、执法力度不够大等问题导致知识产权的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可能会优先考虑其他方面的利益,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重视。
2.假冒和侵权问题:中国的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假冒和侵权产品。
这些产品可能是通过盗版、仿冒或者其他侵权手段生产出来的,给正版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虽然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假冒和侵权行为,例如设立了知识产权法庭、加大了执法力度等,但问题依然存在。
3.保护措施不完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中国存在一些措施不完善的问题。
例如,有些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缺乏意识,不重视专利、商标等的申请和保护,导致他们的知识产权容易被侵犯。
此外,一些法律规定和措施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知识产权持有人往往难以维权。
4.人才短缺问题: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状况相对较弱。
尽管中国的专利、商标等申请数量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在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这限制了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
5.国际合作不够紧密: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相对较少。
尽管中国已加入了相关国际组织和签署了多边协议,但在实际合作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与其他国家更加密切地合作,加强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执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知识产权问题。
总之,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法律和执法问题、假冒和侵权问题、保护措施不完善、人才短缺问题以及国际合作不够紧密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专业人才和国际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
中国应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投入,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从而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营提供更好的环境。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代码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学科门类 提论文日期所学专业 成绩评定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政府整体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因部分执法方式粗暴、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公开不足以及权力被滥用等问题致使政府公信力弱化。
究其原因,既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各种行为评价的影响。
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行政行为[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s overall ruling ability,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the rough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inefficiency, and lack of openness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ower abuse and other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ason lies in,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itself, but also the arising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toward right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behavioral evalu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administrative act目录一、政府公信力的界定 (1)(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1)(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指标 (1)(三)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一)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三、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所提的对策与建议 (5)(一)转变行政理念,规范政府行为 (5)(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6)(三)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鼓励公众以各种合法形式参政议政 (6)(四)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 (6)谢辞 (7)参考文献 (8)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2005年6月第13卷第3期成都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Ins ti tute of Public Adminis trationJun.2005Vol.13.No.3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系的理论思考金青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摘要:如何加强公共行政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有效的行使,已成为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从政府失灵和行政权力异化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加强公共行政监督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现行公共行政监督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行政;行政监督;监督体系中图分类号:D63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47(2005)03-0025-03/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
0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强化政府的职能和权力;但是,政府权力和职能的不断扩张往往又带来了行政权力滥用、政府官员腐败犯罪现象的增加,这一矛盾越来越成为各国政治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对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防止行政权力被滥用,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另一方面讲,随着我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能否尽快转变传统不规范、不透明的政府行政行为,真正建立起服务型的政府,也成为了我们能否尽快适应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强我国公共行政监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现行公共行政监督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监督制度体系中,公共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对行政机关是否合法、合理行使了行政职权所实施的督察、纠偏等活动。
我国的社会主义行政监督体系经过曲折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既有行政监督,又有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既有内部监督又有外部监督的较为全面和完整的公共行政监控体系。
浅谈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汪莉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公共权力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这就产生了对其加以约束的必要性问题。
要做好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发挥公共权力的积极作用。
规范公共管理行为、促进社会公正、提高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质量,这是当代公共管理的要求。
公共管理监督体制及其机制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公共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这是普遍的;但这也与各个国家政治体制、公共管理体制以及发展阶段相适应,公共管理监督体制和监督方式也会存在特殊性。
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方式,主要有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
我国的公共管理监督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和完善,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管理监督机制问题及对策一、公共管理监督机制的相关概念公共管理监督即是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正当、合理所施行的监督和督导活动。
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就是由公共管理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法、途径等各部分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种紧密联系。
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监督机制,就是要协调和施展各监督子系统的效用,降低各监督主体间的矛盾和纠纷,使各监督主体相互协调合作,建立布局合理,作用互补、协调统一的监督系统。
二、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公共权力是公共管理主体管理公共事务取得的合法资格和对应的强制力,以实现维护公共利益、调整和管理社会基本秩序的目标。
公共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最初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1.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
分权制衡理论是西方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公共权力分离开来但又彼此约束的理论。
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对公共权力进行合理分割,使之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这种关系,才能减少和预防公共权力被滥用。
分权制衡理论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监督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成为西方国家权力架构的依据,是各种监督方式多样化的基础,为西方国家的行政监督奠定了理论基石,后世西方的很多国家思想家推崇、继承和发展了此理论。
摘要: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前依法行政中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本文力图通过对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几项对策。
关键词:依法行政,依法治国,问题,对策众所周知,实现法治国家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然而,依法行政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要使我国真正走向法治,实现依法行政,就要充分重视目前我国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拟就当前我国依法行政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做些探索性思考。
一、依法行政的内涵什么是依法行政?概括起来讲,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包括法律规范,还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
依法行政最早是由资产阶级提出并在资产阶级国家付诸实践的。
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法治传统的区别,各国在称谓上有所差别,英国称为“法治”或“依法行政”,美国将依法行政包含在“法治原则”之内。
依法行政的内容在各国也存在较大差异。
英国的依法行政包括越权无效原则和自然公正原则。
前者是指实体上越权的行为一律无效,但程序上的越权行为其效力不能一概而论,应对照具体成文法规定。
后者是指任何政府或个人在行使权力可能使别人受不利影响时,必须听取对方的意见,每个人都有为自己辩护和防卫的权利,也可以避免偏私,“不能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摘要:本文在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入世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指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原因Analysis on Rea son and Question of Chinese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question of Chinese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em according to the p 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achievements of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fter WTO.Key words: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question; reason一、引言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它通过规定创造者的独占性权利刺激竞争对手在高起点上去开拓新的空间,促使知识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和广泛传播,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现代知识产权体系,是科技、法律、文化、经济的交叉成果和综合集成。
最先进的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可以依赖专利知识产权得以充分公开并受到法律保护。
通过专利许可贸易,专利技术在国内外得以实施,使专利权人在获得合理收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 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 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 000 亿美元,现在已达1 100亿美元。
浅析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邱如燕周启伦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07期[摘要]人无信而不立,业无信而难兴,政无信则必衰。
信用不仅是个人伦理的基础,也是政治伦理的基础。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度反映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和号召力,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等同于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及效果的评价,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
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在总体上不断提高,但由于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公民对政府职责的要求提高,以及政府内外部因素如政府透明度和腐败等现象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政府公信度面临严峻考验,这必然要求政府在公众中提升信用,重建公信政府。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信任危机;策略[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30 — 02一、何谓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及其网络认可度的基础上所赋予的信任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其一切行为均对其公信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公众对于政府工作和能力的内心评价和反映直接决定了政府的公信力程度,即“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度的高低,是政府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基层组织和群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里反映。
”〔1〕二、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政府取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就是政府公信力。
它反映了一国政府在其民众心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是国家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长期形成的的信任关系与合作结构。
政府公信力主要有四大影响要素,分别为:一、政府的施政理念的合理性及是否得民心;二、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及是否顺民意;三、政府公共形象是否具有德望;四、政府是否德行合一,即是否具备强劲的职责能力和执行力。
上述四大要素相互影响、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政府公信力这一主体。
所有与上述四大要素背道而驰的行为均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如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多元化、贫富不均等不公平现象,政府机构及人员贪污舞弊行为,政府公共决策失误等问题。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中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内容摘要:在公共管理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在社会管理服务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然而,当前社会却频频曝出由于组织失信引发公众质疑的事件,究其根本,是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存在问题,政府监督不力,社会监督薄弱,组织内部监督也不完善,这几部分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阻碍公共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转型造成影响,因此,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要在加强立法,完善监督机制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组织伦理道德建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而实现对公共组织失信腐败的有效预防,同时对社会转型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公共组织监督机制;问题;对策公共事业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经授予公共权力的组织实体,它是当前市场和政府管理的补充。
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公共事业组织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落实公共责任的制度保障,它有助于重拾社会公众的信任,自愿性的为公共事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从而使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充满活力。
一、概念概述及理论支持公共责任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职务的要求,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权、实施公共管理行为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责和义务时必须承担的后果。
它是公共组织研究中的核心课题,直接影响着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
然而,在公共事业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公共责任的缺失却是很严重的。
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人人都是理性自利的,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公共事业组织的工作人员很有可能违背公共服务原则,自觉地参与到利润分配中,从而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就违背了最初的公共事业组织的基本价值,造成“志愿失灵”。
从而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目前,社会上多起事件都使得公共事业组织陷入“信任危机”之中,例如:引发网络热议的郭美美事件,宋庆龄基金会180万元丢失事件等,无不引起公众对公共组织信用的质疑。
论我国商标保护机制的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标保护问题日渐凸显。
虽然政府对商标保护制度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商标保护制度的法律适用存在一定的问题1. 相似商标的问题。
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相似的商标可以同时存在,这给商标的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容易引发消费者混淆,也容易引发版权纠纷。
尽管商标局在审核时应该会考虑这些因素,但实际上,证明商标相似并不容易。
2. 商标侵权的问题。
目前,商标侵权的难度和要求非常高,使得商标的维权变得十分困难。
有时候,商标持有人必须面对复杂的诉讼程序,并拥有充足的资金去维护他们的利益。
二、商标保护的政策执行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 行政保护力度有限。
政府主张行政保护,但实际上的问题是对于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以及行政部门的维权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2. 制度的完善与执行尚待加强。
改革和建设商标制度,必须保持持续不断的努力,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并且创新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力度,确保商标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三、加强商标保护机制的建议1. 需要统一商标的审核标准,加强相似商标的审核。
尽管商标法上规定商标必须具备鲜明特征,但实际上,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对具体审核标准没有更为明确的规定,很容易产生模糊的情况。
政府应该引导商标行业理清标准,以便更好地保护权利人的权益。
2. 需要建立“公共有损失”制度。
这个制度也被称为“公共利益抵消”制度。
通过该制度,可以对商标权利人的过度维权进行限制,防止其对公共利益产生损失。
3. 需要建立有效的商标纠纷解决机制,加强商标执法力度,防止商标维权成本过高。
一方面,商标维权尤其是商标侵权者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权益范围,合理投入维权代价,采用便于调节和协商的解决方式和程序;另一方面,行政执法机关应该加强对侵权者的检查和制裁,在法定范围内加大对侵权人的处罚,以取得更好的打击和维护。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作者:张宁来源:《人间》2016年第17期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不断发生各种严重的公共安全事件,例如2003年爆发的非典型肺炎传染性疾病、2005年H1N1禽流感传染性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矿难事故等。
这些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我国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职责、公众安全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方面还不够建全:社会参与程度低。
基于以上不足,我国政府应加快脚步建设一套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政府职能:安全意识:社会参与中图分类号:DF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91-01一、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单灾种管理业务系统,包括气象部门、水务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地震部门和减灾部门等机构。
这种管理体系对预防和降低灾害的发生发挥了很重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管理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反应迟缓、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
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这种单灾种管理系统明显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的爆发,更突显出这种管理体制的缺陷。
“非典”事件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应急管理管理预案、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安全管理运行机制逐步成熟、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更加有力。
但是相对于日益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储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各部门职责划分模糊、协调不足。
我国虽然设立了许多公共安全管理方面部门,但是这些部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自行使各自的职能。
例如森业部门只负责管理森林火灾的预防与处理,地震部门管理地震方面的灾害,卫生部门管理公共卫生事件等。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霞要保障。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二、当前政府公共服务的成绩<一)政府普遍建立政务服务中心问题及对策政务服务中心是地方政府为改进其工作作风,加快机构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口李倩君把与市民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务职能集中在一起办公,推广公共行政服务社会化而设立的政府对外办事机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有益尝试。
摘要: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如何通适(二)政府重视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绩效排行销度等各级政府都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
措施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建设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西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作为政府发挥功能j裕的重要任务。
的核心,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强化到各錾。
美键词:公头服务存在婚题对策民生:盔个领域,并且把效能政府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
很多城市政府都建立了首问负责制等多项改革举措,而且,各级行一、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会发展的进程,迫切要求政府既要履行好政审批服务中心都推出了不少便民措施。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的职能,促进经济健(三)政府公共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康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物质基础。
胡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扩展,而且政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及之后的讲话中府对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一技、文化、卫牛、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都反复强调“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是继续加大对社会丰义新农村建设的投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入。
二是确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规范津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我国建设全面系统与国情相适应的公共贴补贴工作稳步开展。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作者:敬海新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01期摘要: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所在。
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公共服务支出比例偏低、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支出的人均差异过大、歧视性供给以及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低下等问题,必须从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1-0037-05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结构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为了保障全体公民最基本的人权,全体公民都应公平、平等、普遍享有的公共服务,是诸多公共服务中具有保障性质和平等色彩的服务类型。
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二,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由政府负最终责任;第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动态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的提高,其范围应逐步扩大,标准应不断调整。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公共基础性服务和公共安全型服务。
其中,基本民生性服务包括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主要目标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重点放在完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之上,把促进就业作为重要着力点,摆在基本公共服务的突出位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途径。
我国政府公共权力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作者:张云鹏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8期摘要: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政府作为二元关系中代表国家的一方,所扮演的角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意义。
随着入世,经济发展,政治社会化等改变带来的影响使政府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与制度体制有关,有些则关系不大。
试图对后者进行讨论,从政府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入手,通过对政府所掌握的公权的重新界定,在不涉及制度改革的范围内,尝试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公共权力;政府行为;决策权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045-02有关公正的学说相信,社会宏观体制的公正是公正在实践理性范围内的最高层次。
公正问题的解决必然包含着建构公正的社会宏观体制。
制度的公正可以说是最终的公正,也是公正产生的基点。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公正合理的社会宏观体制是其最终也是最有力的保证。
所以,一个好的政府所要考虑的第一件事不是形式上力求完美,而是在实际中避免最坏。
在思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问题不会等人。
釜底抽薪固然重要,但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在已有制度框架内思考可以拿来即用的应对措施也是必要的。
这主要是对有关政府权力重新整合的认识。
一、正确地定位政府与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正确地定位政府与社会关系是首要任务。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之中。
1.政府宏观调控是经济必不可少的补充与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公正的机制、平等的机会、公正的过程与规则。
但这不是市场运行所能促成的结果,“市场可能既不会产生经济上令人满意的(效率的)结果,也不会产生社会上埋怨的结果”。
这是由于市场运行存在一定的条件,而市场机制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而社会目标是多元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使经济活动走向某种极端,最终产生破坏性的结果,尽管这种危害的结果会令某种类似疫苗的东西生成并成为经济新机制的一部分,但它所造成的危害却是现实的,不容忽视的。
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龙慧【摘要】:政府公信力在目前仍然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词汇,它是一个衡量政府信用状况和信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政府信用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保障和支柱,同时,它也是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一种侧面反映,对政府的作为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本文对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价值、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对策政府公信力是指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是体现某一区域“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党和国家领导最为关注的行政问题。
早在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现阶段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有明确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
这突出表明了中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决心。
一、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要性1、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作为国家软实力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代表性和权威性。
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政府还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社会信用的规范者和倡导者,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职责,努力提高政府和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履行其经济职能,维护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那么,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自然也就会提高。
2、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法行政程度和民主化程度高低的体现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政府公信力对政府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