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北美工业革命
- 格式:rtf
- 大小:51.17 KB
- 文档页数:1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第10课。
首先,与初中历史教材对比来看,本课所讲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进程与影响,初中教材对于两次工业革命的介绍都是用两课来分别叙述的,相对来说较为具体;而本课在高中新教材则用一课将两次工业革命做了一个整体叙述,对具体内容进行了整合筛选,详略得当,较为宏观。
其次,从本教材本身来看,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来分析。
1.在微观角度上,从本课内容上来看,本课分为了三个子目,即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子目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能够使同学们较为容易地掌握本节课的线索和思路。
2.在中观角度上,从本单元来看,本课是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而两次工业革命促使社会上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辆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矛盾也进一步暴露,两大阶级的矛盾激化,那么也最终也促进了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对下一课的内容也具有较好的承接作用。
3.在宏观角度上,从本课在本教材的地位来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条件,因而本课上承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而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扩张提供了条件,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因此,本课下启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总而言之,本课所讲的两次工业革命时间跨度为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将近两个世纪,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在世界近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活跃度较高,但片面性也较大,容易钻牛角尖,因而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设题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
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工业革命的兴起的原因_工业革命的开始的背景工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改革。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经济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也给发展中的世界旅游带来很大影响。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工业革命的兴起的原因,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工业革命的兴起的原因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
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气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发明蒸气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
伴随蒸气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气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对19世纪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
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
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时间发明人发明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1778年约瑟夫·勃拉姆抽水马桶1796年塞尼菲尔德平版印刷术1797年亨利·莫兹莱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詹姆斯·瓦特蒸汽机 1812年特列维雪克科尔尼锅炉 1815年汉·戴维矿工灯 1844年成廉·费阿柏恩兰开夏锅炉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工业革命的利与弊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时代”,蒸汽动力的使用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了火车和汽轮。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报,电车,电灯等等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
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但是,增加对货物的需求,就意味着原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沾污。
由于大量生产技术更加强的采用,世界若干地区的文化特征在食物,衣着,住房,娱乐,及生活方式上,就趋于标准化。
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由于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如果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必然给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话,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则可以说是对于当前人类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在人类活动中生产是与环境发生作用最频繁、最密切的部分。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这两大类。
环境问题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环境问题的类型、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尽一致,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电气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
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电的广泛应用。
1821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lO年后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为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及一切有线电器设备的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电磁波的发现,则成为无线通信的科学基础。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7O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从此电力开始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强电能够提供绝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的能源,而弱电能够提供主要的通信手段(电报、电话等)。
其次,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了四冲程理论,成为内燃机发明的科学基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同时,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推动了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
[编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l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引起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变化:一、经济领域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三次工业革命
在近现代人类历史上,由农业转入工业社会,共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
分别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
1776年英国著名发明家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后来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第一工业革命标记:主要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改用蒸汽机机器替代。
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拉开了欧美实惠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当时中国还处于清朝乾隆年间,也是中国封建集权发展的最顶峰,当时中国国力还非常强大,即便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仍然视中国为天朝上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开始于英国。
标记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受益:欧美。
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清,末期,开始没落。
第一次鸦片后,列国侵略。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被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美国开始,受益全球。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中国建国初期。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内在联系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现代社会。
工业革命是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它导致了生产方式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规模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力。
然而,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群体。
他们每天面临着长时间的劳动、低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残酷的剥削。
由于缺乏政治权力和组织能力,工人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这导致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工人运动是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
它是一系列以争取工人权益和改善工作条件为目标的社会运动。
工人运动最初是由一些激进的工人领袖和思想家发起的,他们通过组织罢工、示威游行和宣传活动等方式,向社会呼吁改变现状。
工人运动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密切相关。
在工业革命早期,工人运动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这些地区的工人阶级遭受了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社会运动。
工人运动对工业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人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
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这为工人阶级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工人运动促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
这些思想主张消除阶级差异和私有制,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最后,工人运动为现代工会和劳动法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建立工会和参与劳动法规的制定,工人阶级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利益。
总之,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工业革命为工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背景和条件,而工人运动则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尽管工人运动在历史上遭受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它始终是争取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力量。
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与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相关的问题。
例如,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失业和收入不平等的问题;全球化使得一些国家能够利用低成本劳动力来获得竞争优势,这可能导致剥削和不公平竞争;此外,现代社会还存在许多与工作相关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工业革命的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为现代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的分类可以依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本文将从技术、地域和影响等方面对工业革命进行分类。
一、技术分类工业革命的技术分类可以根据技术的发展程度和应用领域划分。
最早的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化学、石油等新技术的出现,工业革命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20世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工业革命更加深化和广泛。
从技术的角度,工业革命可以分为蒸汽工业革命、电力工业革命、化学工业革命和信息工业革命等不同阶段。
二、地域分类工业革命的地域分类主要是根据工业革命的爆发地点和扩散范围进行划分。
最早的工业革命始于英国,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以及先进的交通、金融和商业体系,成为了世界工业革命的引领者。
随着工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工业革命逐渐蔓延到欧洲大陆、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区。
从地域的角度,工业革命可以分为英国工业革命、欧洲工业革命、北美工业革命和亚洲工业革命等不同区域。
三、影响分类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类是根据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式进行划分。
工业革命的最显著影响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使生产方式、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工业革命也导致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同时也引发了劳工问题、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从影响的角度,工业革命可以分为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政治影响和文化影响等不同方面。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为现代文明的崛起和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通过技术、地域和影响等不同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分类,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工业革命的内涵和特点,为人们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启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希望本文所述对读者有所启发,也希望工业革命的精神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
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四次工业革命介绍
四次工业革命分别是:
1.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
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资产阶
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第三次工业革命,也称为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
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4.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分子工程、石墨烯、虚拟
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其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可控核聚变等技术被认为是代表这一时代的关键技术。
这四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新的科技发明和应用,这些发明和应用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11级4班姓名:***学号:w*******内容摘要: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等欧美先进国家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开辟了利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丰富自然资源的广阔前景,这就使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原来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
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世界经济、科学文化、军事和政治的重心从亚洲古老文明国家转移到欧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关键词:生产力、世界市场、工业化、殖民扩张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兽力、水力和风力,克服了人力兽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采用机器仅仅是工业革命的一个方面,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科学化对提高生产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
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流水线;科学地计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劳动时间,合理地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元部件的专业化,增加可替换性,以便实现产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用性,以上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发展,有充足的劳动力、动力和原材料供应,公用设施齐备,有利于发挥生产专业化和协作的优势及提高投资效益。
新材料的发现和发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冶金工业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工作机、工作母机、交通工具、建筑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固耐用的基础材料,煤气制造、发电技术和石油提炼方法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热源和动力。
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工制造染料、肥料、药品和其他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产品成为可能。
二、全球交通网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前工业社会,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旅行困难,世界各地区之间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人员往来,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两次工业革命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复习建议两次工业革命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复习的时候,列表比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从高考考查的角度来说,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成果”一般考查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
知识清单考点聚焦考点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向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过渡的全面社会改造过程。
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资本条件: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条件: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5.市场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扩大。
如图:(二)工业革命的过程注: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的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发明过程为:纺织→动力→交通。
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
(三)工业革命的拓展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长期居于“世界工厂”地位。
不久(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方面:①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生产力发展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人受到严格纪律的约束,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附属品。
②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使国家的经济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开始。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工业革命使各工业国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