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针张力带技术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 格式:pdf
- 大小:87.90 KB
- 文档页数:1
髌骨骨折标准张力带
髌骨是位于大腿骨前方的三角形骨头,它起到了保护膝盖关节的作用。
髌骨骨折是指髌骨发生了裂纹或断裂。
治疗髌骨骨折时,医生可能会使用标准张力带来提供支持和稳定。
标准张力带是一种弹性带,通常由柔软的材料制成,如尼龙或橡胶。
它具有可调节的固定装置,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紧度。
在治疗髌骨骨折时,标准张力带被安置在膝盖周围,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
标准张力带的作用是通过施加适当的压力来限制髌骨的移动,并帮助恢复受伤区域的功能。
它可以减少疼痛和不适感,并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
使用标准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正确佩戴和调整。
这样可以确保标准张力带能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稳定,同时不会限制膝盖的正常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髌骨骨折病例可能具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修复、物理治疗等。
因此,在使用标准张力带或任何其他治疗方法之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临床研究·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并发症及失败原因分析刘 威 冯 峰 朱明海 李东升 自1995年1月~2004年1月收治并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396例髌骨骨折,发现有187例存在一种或多种并发症或固定失败,对这些并发症或固定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96例均为单侧发病,其中男312例,女84例,年龄16~73岁,平均42岁,新鲜骨折351例,陈旧骨折45例,开放性骨折33例,闭合性骨折363例,横断型骨折124例,粉碎性骨折272例。
187例存在有并发症或固定失败的病例中,按并发症或固定失败的类型分散计数:皮肤高突、触及痛112例,占60%;内固定松动82例,占43.9%;术中内固定失败6例,占3.2%;术后内固定丧失46例,占24.6%;晚期创伤性关节炎22例,占11.8%;膝部感染21例,占11.2%;多种并发症共存的102例,占53%。
2 并发症分析及讨论2.1 皮肤高突、触及痛,甚至克氏针、钢丝穿出皮外 ①由于新鲜创伤局部组织肿胀明显,术中遗留于骨质外的克氏针尾过长,或钢丝尾过长没有反扣于髌前软组织下,过长的克氏针尾或钢丝尾位于皮下形成皮肤高突,长时间慢性刺激,于皮下形成痛性滑囊炎,导致触及痛;锐利的克氏针尾或钢丝尾长时间的摩擦、切割皮肤最终穿出皮外。
有学者[1]认为克氏针尾未折弯是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只要针尾外露骨质足够短(上端不超过8mm,下端不超过6 mm),加上髌骨上下极及周围腱性组织的遮挡,该种并发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相反针尾折弯是导致钢丝脱落、克氏针退出等诸多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②早期的功能锻炼等诸多原因引起内固定松动、克氏针退于皮下而致。
2.2 内固定松动 ①固定时钢丝没有紧靠髌骨与克氏针的交界点环绕并拉紧,钢丝与髌骨之间没有直接接触,而是垫有软组织。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软组织移位或钢丝压迫致坏死,造成钢丝与髌骨间的间隙增大而松动[2]。
AO张力带与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骨折比较标签:AO张力带;记忆合金聚髌器;髌骨骨折2000~2006年,我科运用AO张力带、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58例,在临床应用中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就两种内固定方法比较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58例病人,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21~78岁,平均38岁;闭合性骨折51例,开放性骨折7例;直接暴力致伤56例,间接暴力致伤2例;骨折类型:横断型34例,边缘型5例,纵型4例,粉碎型15例。
2 治疗方法2.1 术前准备AO张力带内固定,适当型号的克氏针,8号钢丝。
记忆合金聚髌器内固定,选择聚髌器型号与大小,将其高压煮沸或浸泡消毒,500 ml消毒冰盐水。
2.2 术中要点术中操作:①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驱血止血。
取髌前横向弧形切口,暴露髌骨断端,清除断端的血肿及纤维结缔组织,然后将骨折块解剖复位,用复位巾钳固定,从支持带裂隙探触髌骨的关节面,体察髌骨关节面“台阶”是否消失,从而判断髌骨断端的复位情况。
若为髌骨严重粉碎性骨折,宜于伸直位,利用股骨髁髌与髌关节面的“模具”关节,用掌心挤压或叩击髌骨,令关节面解剖复位。
应用可吸收线做荷包临时固定,破裂的髌韧带应用丝线缝合,以增加股四头肌的术后力量。
②聚髌器内固定,在髌底及髌尖估计髌爪枝嵌入处,作韧带小切口。
在保持髌骨解剖复位的情况下,测量髌骨直径,选用小于直径10%的聚髌器,在冰水冷冻后取出,将其功能腰部及爪枝按髌骨弧度塑形,距髌尖0.3~0.5 mm处,将髌尖枝钩刺入髌韧带,对称性地钩抱住髌尖,然后将髌底枝钩嵌入髌底骨质。
取40℃左右的温盐水加温聚髌器,聚髌器即恢复原有强度,有记忆性聚合髌骨。
③AO张力带内固定,保持髌骨解剖对位。
从髌底至髌尖穿入1~2枚克氏针,针尖和针尾各露出髌底、髌尖0.5 cm,然后在髌骨前采用8号钢丝绕针尖、针尾以“8”形缠绕,收紧后于髌骨前打结固定。
2.3 术后处理除粉碎型骨折外,两种内固定方法术后均不须外固定加以保护,术后第2天可进行静力股四头肌收缩锻炼,术后1周可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
髌骨骨折患者行空心钉钛缆内固定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比较目的比较分析髌骨骨折患者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与空心钉钛缆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92例髌骨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空心钉钛缆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6个月损失角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空心钉钛缆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前者的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6个月损失角度少且骨折愈合时间短。
标签:克氏针张力带;空心钉钛缆;髌骨骨折髌骨骨折破坏了患者的髌股关节面的完整性,使伸膝功能丧失。
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患者的伸膝功能,达到关节面骨折的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确保患者能够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1]。
临床上常用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它在髌骨骨折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病例为来我院就诊的92例髌骨骨折患者,病例收集时间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患者入院后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新鲜的闭合骨折,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6例和20例,年龄为22~78岁,平均年龄为(42.12.±15.01)岁,左侧及右侧受伤患者分别为28例和18例;对照组4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和22例,年龄为21~77岁,平均年龄为(42.17±14.98)岁,左侧及右侧受伤患者分别为27例和19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分型、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
让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肢大腿进行常规止血带止血,给予患者消毒铺单,将患者的膝关节屈曲约10°~20°。
髌骨针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骨折目的:探讨髌骨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对15例髌骨骨折采用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
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0周。
术后12周完全恢复膝关节功能,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点创伤小,可早期恢复功能活动,并发症小,疗效满意。
标签:髌骨骨折;髌骨针;张力带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治疗的关键是恢复伸膝装置和膝关节面的解剖关系,防止关节僵硬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1]。
目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仍然是治疗髌骨骨折最可靠而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普遍存在针尾过长,引起针尾痛性滑囊炎,针尾穿破皮肤,克氏针松动、脱落、断裂,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
本研究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选取15例髌骨骨折的患者,行髌骨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术后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在20-45岁;直接暴力伤5例,间接暴力伤10例;其中粉碎性骨折9例,横形骨折6例。
所有骨折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0小时,入院至手术时间6-8小时。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单,上气压止血带,做髌前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皮瓣向两侧牵开,显露髌骨及股四头肌扩张部,显露骨折端,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及碎骨片,切开部分髌键内侧扩张部约2cm,通过此通道用手指感受关节面复位后平整程度手指感受关节面复位后平整程度,满意后用大布巾钳复位固定。
对于粉碎性骨折先用直径 1.0~1.5mm克氏针将小骨块复位到大骨塊“化零为整”固定,先选用2枚直径 2.5mm的针尾带孔自折式髌骨针,长度以超出髌骨长度3mm 为佳,髌骨针自髌骨上极平行由髌骨的中后1/3处钻入,2枚髌骨针最少相距1cm以上,从下极穿出,用直径1.0mm的钢丝自近端髌骨针自带“针眼”处穿入,再将钢丝围绕髌骨针的另一端以“8”字或环形固定行成张力带,收紧钢丝,打结至髌骨中下1/3 处。